民事诉讼法的制度
⑴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与基本原则是什么
1. 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
A. 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B. 对外国实行同等专原则和对等原则。
C. 法院调解自属愿和合法原则。
D. 辩论原则。贯穿整个诉讼,实体和程序均可
E. 处分原则。当事人启动,实体和程序均可
F. 检查监督原则。仅对“审批活动进行监督”
G. 支持起诉原则。主体只能是“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 ”;个人不能成为支持起诉的主体
2. 民事诉讼基本制度
A. 合议制度。 3 人以上组成,选民和重大的特别程序用之
B. 回避制度。
C. 公开审批制度。国密、隐私、商密外,宣判一律公开
D. 两审终审。例外最高院、特别程序、督促、公示催告、破产
⑵ 民事诉讼法基本制度的合议制度
合议制是指由若干名审判人员组成合议庭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的制度。实行合议制,是为了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个人能力上的不足,以保证案件的审判质量。
按合议制组成的审判组织,称为合议庭。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不同的审判程序中,合议庭的组成人员有所不同。
总的来说,合议庭由3个以上的单数的审判人员组成。在普通程序中,合议庭的组成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同组成,陪审员在人民法院参加审判期间,与审判员有同等的权利。
⑶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与基本原则是什么
民事来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分为:源
(一)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二)同等原则与对等原则。
(三)法院调解原则。
(四)辩论原则。
(五)处分原则。
(六)检察监督原则。
⑷ 民事诉讼法基本制度的回避制度
第一,回避主体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45条规定,回避的对象包括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对于审判人员的范围,《若干规定》明确为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审判员和助理审判员;其他人员包括人民陪审员、执行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员、勘验人员。
第二,回避方式和程序
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有法定情形之一的,必须回避,当事人有权用口头或者书面方式申请他们回避,可见我国回避制度的方式是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并用。自行回避即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在法律规定的情形出现时,应主动退出该案件的审判及其他相关工作;申请回避则是仅属于当事人及其法定代表人的权利,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应当在案件开始审理时提出回避申请,说明理由,如果回避事由是在案件开始审理后知道的,也可以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作出决定。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第三,回避事由
《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三种情况可作为回避事由: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二是与本案有利害关系;三是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的公正审理的。但是《民事诉讼法》并没有对“利害关系”、“其他关系”、“可能影响”等较为模糊的词语具体规定。学术界中,一般认为“与本案有利害关系”主要是指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涉及相关人员的利益;“其关系”是指在前两种情形之外的某种关系,诸如老上级、老部下、老同事、老同学、老朋友等;有可能影响秉公办案的,但是必须以“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为前提条件,不能不加分析的一律回避。”除了这三种情形,《若干规定》还增加了若干种情形,如担任过本案的证人、鉴定人、勘验人、诉讼代理人的;审判人员在一个审判程序中参与过本案审判工作的;同时还规定了参与五种不法行为的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也必须回避。虽然这些情形也可以概括为“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的公正审理的”,但是更为明确的法律规定对司法实践的统一无疑是有巨大帮助的。
第四,回避的法律后果
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在法院作出是否回避的决定前,应当暂停参与该案的工作,除非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但被驳回申请的当事人申请复议的,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该案的工作。关于“紧急措施”的范围,法律缺乏明确的界定,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主要是指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回避的另一个法律后果,是法院作出回避决定后,被决定回避的人员已完成的有关工作是否有效。对此,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有学者认为对被决定回避的人员已完成的诉讼行为应当一律规定为无效,也有学者认为应当区别情况对待,若审判人员被决定回避,则由审判长或更换后的审判长对该回避人员所作的诉讼行为进行审查,违反法定程序的行为才被认定无效,但鉴定行为一律无效。”
第五,违反回避制度的法律责任
《民事诉讼法》并没有对违反回避制度的法律后果及法律责任作出明确规定,但是在第153条、第179条涉及上诉案件、再审案件的法律条文中有如下内容“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审判组织的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应当回避的审判人员没有回避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由此可见,应当回避而未回避的案件由于程序的不合法,效力也是有瑕疵的。但是在上诉案件中,如果仅违反法定程序,而未影响案件实体判决、裁定的,并不在发回重审的范围之列。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我国重实体、轻程序的司法理念。庆幸的是,这种做法在《若干规定》中被修正过来,《若干规定》第6条对违反法定程序、不执行回避的情形作出了“应当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新审判”的规定。
⑸ 民事诉讼法基本制度的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条明确规定: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一、合议制度
合议制是指由若干名审判人员组成合议庭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的制度。
实行合议制,是为了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个人能力上的不足,以保证案件的审判质量。它与独任制相对应,合议制度基本制度。
二、回避制度
回避制度,是指为了保证案件的公正审判,而要求与案件有一定的利害关系的审判人员或其他有关人员,不得参与本案的审理活动或诉讼活动的审判制度。
适用回避的人员包括:审判人员(包括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书一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员等。
三、公开审判制度
公开审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审判过程及结果应当公开。
所谓公开,是指允许公民旁听、允许新闻记者对庭审过程作采访,允许其对案件审理过程作报道,将案件向社会披露。
涉及国家秘密、个人隐私或者法律另有规定的以外,不公开进行。离婚案件,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
四、两审终审制度
两审终审制度是指一个民事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后即告终结的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所做的一审判决、裁定,为终审判决、裁定,当事人不得上诉。其他适用特别程序的选民资格案件、宣告失踪或者宣告死亡案件、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认定财产无主案件、确认调解协议案件和实现担保物权案件,实行一审终审。
⑹ 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有哪些
一、民事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包括包括哪些
(一)基本原则
民事诉讼的原则通常分为两类:
1)共有原则,即与宪法、法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及行政诉讼法同时共有的原则。
2)民事诉讼法本身特有的原则
民事诉讼法特有的原则主要有:
1、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是指作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一律平等地享有诉讼权利,不得因任何原因而限制任何当事人的权利或赋予其特权。
2、法院调解原则
法院调解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对能够调解解决的案件,在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基础商,可以促使当事人以协议的方式解决纠纷的准则。
3、同等原则与对等原则
同等原则,是指在我国人民法院起诉或应诉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或组织,同我国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一样享有同等的诉讼权利,具有同等的诉讼义务。
对等原则,是指如果一国法院对在其法院进行民事诉讼的我国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诉讼权利给予限制的,我国的法院也可以对在我国法院进行民事诉讼的该国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民事诉讼权利给予同样限制。
4、辩论原则
辩论原则是指诉讼过程中,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都有权就案件所涉及的事实与法律问题,陈述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证明,相互反驳及辩论,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处分原则
处分原则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支配自己依法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诉讼权利。
(二)基本制度(合议制度、回避制、公开审判制度、两审终审的制度)
1、合议制度
合议制度是指由3名以上呈单数的审判人员组成的审判组织,行使审判权,对案件审理裁判的制度(合议制)。
2、回避制度
回避制度是指审判人员或者与案件审理有关的法院其他人员,遇到法律规定的回避情形时,应当退出审判活动的制度。
3、公开审判制度
公开审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的活动,除合议庭评议的程序外,原则上依法应当向当事人和社会公开的制度。
法律规定不公开审理的案件有:
1)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
2)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
当事人申请不公开:离婚案件和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
4、两审终审的制度法律
两审终审的制度是指一个民事案件经过两级法院审理即告终结的制度。
二、刑事诉讼法特有的原则有哪些?
1、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
2、审理刑事案件实行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3、刑事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的原则;
4、保障刑事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诉讼权利的原则;
5、刑事审判实行陪审制度。
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具哪些特点?
1、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体现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规律。
2、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是由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的法律原则。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基本原则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刑事诉讼和其他性质的诉讼必须共同遵守的原则,如: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等,我们称为一般原则。另一类是刑事诉讼所独有的基本原则,如: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原则等,即刑事诉讼的特有原则。
3、刑事诉讼基本原则一般贯穿于刑事诉讼全过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一些具体的制度或原则,由于只适用于刑事诉讼的某一阶段或仅适用于某一专门机关或诉讼参与人,解决具体的诉讼问题,因此不是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如:两审终审原则,上诉不加刑原则等。
4、刑事诉讼基本原则具有法律约束力。
三、如何理解人民法院独立行使职权?
1、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大的监督,在此前提下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2、检察院上下级之间是领导和被领导关系,其独立使检察权体现于检察系统的独立。
3、法院上下级之间则是监督与被监督关系,其独立使审判权在法院系统独立前提下,主要体现于审级独立。
杭州律师:网页链接
4、我国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司法独立。
⑺ 民事诉讼法基本制度的两审终审制度
两审终审制是指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对于第二版审人民法院作出的终权审判决、裁定,当事人等不得再提出上诉,人民检察院不得按照上诉审程序抗诉。
相关规定:
《民事诉讼法》第十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
第一百七十五条 第二审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
⑻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与基本原则是什么
1.
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
A.
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
B.
对外国实行同等原则和对等原则。
C.
法院调解回自愿和合法答原则。
D.
辩论原则。贯穿整个诉讼,实体和程序均可
E.
处分原则。当事人启动,实体和程序均可
F.
检查监督原则。仅对“审批活动进行监督”
G.
支持起诉原则。主体只能是“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
”;个人不能成为支持起诉的主体
2.
民事诉讼基本制度
A.
合议制度。
3
人以上组成,选民和重大的特别程序用之
B.
回避制度。
C.
公开审批制度。国密、隐私、商密外,宣判一律公开
D.
两审终审。例外最高院、特别程序、督促、公示催告、破产
⑼ 关于《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期间制度,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期间制度从当事人不服第一审判决的上诉期间为专十五日,不服第一审属裁定的上诉期间为十日(涉外当事人另有规定),从判决书或裁定书送达当事人之日起算。
判决书或裁定书不能同时送达双方当事人的,上诉期间从当事人各自收到判决书或裁定书之日起计算。当事人未在上诉期间内提出符合法律规定的上诉的,一审判决或裁定即发生法律效力。
⑽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基本制度包括。 A.合议制度 B.公开审判制度 C.回避制度 D.两审终审制度
错。我国没有统来一的诉讼法,而源是分为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第十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审终审制度。因此,应该为:我国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主要包括合议制度、回避制度 、公开审判制度和两审终审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