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律事例
Ⅰ 请分别举几个典型的案例:1、行政违法行为;2、民事违法行为;3、刑事违法行为;4、违宪行为。
1、行政违法
职务过错,即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这类失职行为使国家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遭受损害,但还没达到渎职罪的程度。行政过错,即公民和法人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如司机违反交通管理法规的行为。有的学者认为行政违法在许多情况下,专指行政过错,主张把职务过错称为纪律违法。
2、民事违法行为
朱某在工厂浴室捡到苏某的进口手表,先说第二天归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我国民法第七十九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
3、刑事违法
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
4、违宪行为
如1978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只能“解释宪法和法律,制定法令”(第25条第3项),没有制定法律的权力,但由于改革开放要求制定大量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未经修宪,也未作宪法解释的情况下,自行行使立法权,1979年至1982年间共制定了11个法律,这都是违背当时宪法规定的。
(1)行政法律事例扩展阅读
行政违法的主体必须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不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不可能构成行政违法;行政违法违反的是行政法律规范,侵害的是受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行政违法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但尚未构成犯罪;行政违法依法应当承担行政责任。
民事违法行为的构成条件主要有两条:侵犯他人受到民事法律保护的权利和利益;行为具有违法性,即违反民事法律的规定。民事违法行为分为违反合同行为和侵权行为两大类,前者指合同当事人没有合法事由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后者指合同以外的,非法侵犯他人民事权利的行为。
Ⅱ 依法行政的具体事例
在我国 ,依法行政原则主要包括下述要求: 首先 ,依法行政的“法”,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规章。但在所有这些法的形式中 ,宪法的效力最高 ,法律的效力高于法规 ,法规的效力高于规章。其次 ,依法行政要求政府依法的明文规定行政.第三 ,依法行政要求政府依法律规定行政,而依法律规定行政又首先要求依行政管理法的规定行政。依法行政对于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尊严,维护宪法的权威具有重要意义1、维护法制的统一。法制,是一国法律制度的总和,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的合法性原则、制度、程序和过程。法制的统一是国家统一的基本条件。依法行政原则契合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2、维护法律的尊严。要保障法律的尊严,就必须要求行政机关特别是行政机关领导遵守法律,行政机关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依法行政的含义即指国家的公共管理活动必须依法进行,符合法律的规定,而不是用法去管行政相对人,是用法去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依法治国方略在行政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可见,依法行政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了遵守法律的要求,并根据“权责统一”要求,行政机关对其违法的行政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行政赔偿责任,因此,依法行政起到了维护法律尊严的重要作用。3、维护宪法的权威。宪法是集中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规定国家制度、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其主要功能是制约和平衡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在法治进程中必须守法,当然必须遵守宪法的规定,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从而保障、维护了宪法的权威。如果行政机关的一切活动不是以维护、保障宪法的权威为出发点,则依法行政将失去其自身的意义。因此,依法行政必须围绕宪法、围绕依法治国这一核心,保证一切活动遵守宪法的规定,从而维护宪法的权威,宪法的最高性。(二)依法行政对于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的监督途径是多样的,但最根本的途径是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一个原则性的要求,因为一般的、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往往可以弥补具体法律的漏洞,真正实现“有法可依”,可以更好地保证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符合法律的规定,因此我们提出了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既对行政机关的抽象立法活动提出了要求,也对行政机关的具体执法活动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违法的行政行为提出了承担法律责任的要求,这些要求都是为了保证行政机关的一切活动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不得逾越法律规定的范围,不得违反法律规定的程序,不得非法侵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因此,依法行政对于监督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具有重要意义。(三)依法行政对于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机关的职权之存在与行使合法、要求防止行政无效、违法地运用,从表面上看是对行政机关提出的要求,但这种要求的根本在于维护行政相对人 的合法权益。如果不重视对行政权的制约,漠视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将可能导致与社会主义民主背道而驰的局面。因此,依法行政虽直接是对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监督,但客观上是对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和救济。 关于依法行政的论文,这里有3000多篇,直接点就能下载了。顺便把这个独门密集教给你喽! http://www..com/s?tn=&ie=gb2312&bs=%C9%CC%D2%B5%BB%DF%C2%B8+FILETYPE%3ADOC&sr=&z=&cl=3&f=8&wd=%D2%C0%B7%A8%D0%D0%D5%FE+FILETYPE%3ADOC&ct=0
Ⅲ 紧急求助 行政法律案例分析(请就案例进行分析)
应该是违反了一事不再罚(款)的原则啊,怎么啦?
Ⅳ 行政法律是怎样的法律怎样算行政违法行为简单点。最好举个例子。谢了~~~
行政法律不是一部单一的法律,而是具有行政执法监督的政府职版能部门在具体行政事务权中,执法所依据的法律法规的统称。例如环保部门做出的行政处罚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当然还有其它的环境保护相关法规可以依据),土地管理部门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林业部门依据的是《森林法》,金融部门依据的是《商业银行法》、《外汇管理条例》,质量监督部门依据的《产品质量法》等等,总之,凡是具有行政执法职能的部门都有专门的行政法律作为执法依据,种类是很多的,一一列举估计怎么也有上百种,而且还有很多行政法规是地方性的,每个地方还存在差异性,加起来就更多不胜数了。。。
至于怎么算是行政违法行为,我国《行政诉讼法》中第五十四条有所提及,具体包括:
1、行政处罚证据不足(例如:缺乏处罚证据,仅仅有人证,没有抓到现行物证)
2、适用法律、法规错误(这种情况现实中极为常见)
3、违反程序(这要看依据的具体行政法规,里面有详细规定)
4、超越职权的(例如不在该部门职能管辖的)
5、滥用职权的(例如做出处罚不在其权限范围内)
6、行政处罚有失公正(例如同样的案例,做出的是不同处罚结果)
Ⅳ 行政裁决 和行政仲裁求法律高手各举一事例 多谢
这是一个有难度的法学问题,你至少应给100分的,我的解答如下 :
行政内裁决是行政法上的一个概念,容对于省级政府或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如果向国务院申请裁决,国务院做出的裁决就是最终决定。这是我国立法上唯一的行政裁决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1999
第十四条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国务院依照本法的规定作出最终裁决。
行政仲裁相对简单一点,比如说,劳动争议仲裁、人事争议仲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仲裁等,这些都是有仲裁之名,无仲裁之实的行政(仲裁)行为。
Ⅵ 以下案例中存在的具体行政法律关系
这两个案例距离比较大。
高校不是行政机关,根据校规所作出的处罚好像回亦不能答叫做行政处罚。
工商机关对流通领域的奶粉质量进行抽检,是其法定职责。但是在公共媒体公布抽检结果,应该在告知被检测奶粉的销售方和生产企业可以复检,并且复检亦不合格的情况下。现在有关案例很多,工商部门公布不合格商品,若干日后又公布复检合格。其实只要程序合法,公布合格或者不合格商品都不是问题。问题是,《产品质量法》第十七条规定:“依照本法规定进行监督抽查的产品质量不合格的,由实施监督抽查的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责令其生产者、销售者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产品质量监督部门予以公告;公告后经复查仍不合格的,责令停业,限期整顿;整顿期满后经复查产品质量仍不合格的,吊销营业执照。”就是说,产品是有一定的合格率的,某一批次的某件产品不合格并不代表产品全部不合格。只要改正了,那么相关行政部门就不能很轻易的在媒体曝光销售和生产企业的名称。
这两个案例其实说的都是乱作为。
作为管理机关,无论是高校管理或者行政管理,不缺位、不越位,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Ⅶ 行政法律案例
回答: 1、关于被申请人。因该案中罚款决定是由县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上一级主管部门批内准的,根据容行政复议被申请人的实质标准, 该上一级主管部门为被申请人。
2、关于被告。该案中被告是作出该处罚决定中署名盖章的行政机关,此外,个人认为该案中没有符合列为第三人的对象,因被告型第三人分为三类:
(1)作出矛盾行为的其他行政机关
(2)在行政决定中署名的非行政主体
(3)原告起诉时遗漏的行政主体——针对共同行政行为,而本案中并非此类。
Ⅷ 行政法案例分析
1.案例一公安机关行使的是侦查权而非行政权,所以公安机关的行为属回于广义的司法行为答。对此行为的合法性公民不能起诉,对于公安机关的扣押货物的行为,当事人可以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向公安机关提出国家赔偿请求。
2.行政诉讼法解释规定原告应当对起诉行政机关的不作为的事实承担举证责任,所以法院的判决并无错误。
Ⅸ 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案例分析
【参考答案】
答:该市治理交通秩序新举措不合法且不合理。理由如下:
一、从合法性看,该市的新举措不合法 ,违反了依法行政原则。
依法行政原则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法律优越,即禁止行政机关违反现行有效的法律;二是法律保留,即行政机关活动应当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为前提和基础。
(1)从法律优越角度看,该市治理交通秩序新举措导致了多处公民的私权利遭到侵犯,比如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也就是说,该市治理交通秩序新举措违反了现行民事法律。法典是保障人民权利的圣经,正是由于该市没有严格依法行政,才导致了公民权利遭到了侵犯。
(2)从法律保留角度看,交通管理部门行政职权必须有法律的依据,不能采取法律没有规定的手段。根据我国现行法,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并且只能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国务院制定的有关交通管理条例进行交通管理,而不能另辟蹊径。没有法律依据的所谓新举错,是违背依法行政原则的。
二、从合理性看,该市的新举措不合理,违背了行政合理原则
(1)行政合理原则要求行政决定应当具有一个有正常理智的普通人所能达到的合理和适当,并且能够符合科学公理和社会公德。该市治理交通秩序新举措造成了社会各方面的矛盾,谈不上科学合理,且这项举错导致了部分公民社会公德的沦丧!
(2)行政合理原则要求行政裁量决定符合并体现法律对裁量权限的授权目的,不得以形式合法背离立法的实质要求。该市治理交通秩序新举措似乎实现了管好交通的目的,但实际上违背了法律对于管好交通的最终目的——保持正常的社会秩序,维持社会稳定。
(3)行政合理原则要求行政裁量决定建立于对相关因素的正当考虑之上,不得考虑不相关的因素。行政行为作出时涉及到多种因素,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决定时,应当全面考虑行为所涉及到或者影响到的因素。该市治理交通秩序新举措很明显没有考虑到这一措施可能带来社会副面影响。
(4)行政合理原则要求行政裁量决定应当符合行政法的正当程序和最一般法律正义要求。机动车辆违章行驶、停放的证据材料应当由交通管理部门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程序收集,并使用;制止违反交通管理的行为而采取的措施必须与其违法行为相关,而不能影响到与该违法行为无直接关联的名誉权(因为违章照片、录像资料在当地电视台播出)。
三、没有依法行政,就没有依法治国。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行政机关都要把依法行政作为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基本途径。只有把依法行政纳入到日常具体工作中去,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不是一个原则性的口号,不能仅仅停留在宪法中,必须落实具体到依法行政实践当中去。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宏伟目标。(以上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