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刑事诉讼法与私权利

刑事诉讼法与私权利

发布时间: 2021-01-09 00:33:02

⑴ “权力”既然有“公权力”,那有没有“私权力”如果有的话,“私权力”和“私权利”又有什么异同点

私的话就不能叫权力,应该叫权利。
什么是私权利?其英文为Private right,意指个人权利,因内与“公容权”或“公权力”(public power or state power)相对应,具有“私人”(个人)性质,故常被称为“私权”或“私权利”,它涵盖了一切不为法律明文禁止的个人行为。
http://news.sohu.com/20060925/n245524167.shtml 这里面讲得很详细。

⑵ 什么叫公权力和私权利

公权力与私权利是相对应的。

所谓公权力,是指以维护公益为目的的国家公权力机关及其责任人在职务上的权利。它是基于社会公众的意志而由国家机关具有和行使的强制力量,其本质是处于社会统治地位的公共意志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所谓私权利,意指个人权利,其与“公权力”相对应,具有“私人”(个人)性质,故常被称为“私权”或“私权利”,它涵盖了一切不为法律明文禁止的个人行为。私权利,主要来自于个人(即行使者)的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并由此自然延伸,这些权利也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的共同体。

(2)刑事诉讼法与私权利扩展阅读

权力有三大特性:

1、权力的唯一性

一个组织内,权力只有一个,这个权力是不喜欢被分割的。所以,历朝历代的的政治发展,就是一个权力逐步集中的过程,到了清朝的军机处,就完成了,集权的最高峰,所有人都是权力的奴才。都是临时性的授权,只有参与不能决策。一个组织内,除了一把手,其余的都是权力的服务员。

2、权力的畅通性

权力是不喜欢有任何的阻碍的,必须有极强的畅通性。就是他必须是不能收到任何阻力的。为了保持权力的畅通性,就要采用,诸如奖励,惩罚,资源掌控,信息垄断等手段,所以,这就是说,为什么权力命令后,不管你是不是能够完成任务,态度上不能讨价还价。必须先行接受,保证畅通。

3、权力的扩张性

权力拥有扩张的特性,这就是权力的触角会越来越大。如果权力不扩张,就会形成一潭死水,所以,这个扩张是依靠信任和心腹来扩张的,不信任的人,你无法给他倾斜资源,如果把资源给你不信任的人,这不是扩张,这是自取灭亡,如果谁都不信任,那么自己的资源就无法最大化。

所以,权利的三大特性,唯一性,畅通性,扩张性,就能够推理出所有的权力理论,所有的权谋理论其实都是通过这样的基本原则给推理出来的。

参考资料:网络-公权力

⑶ 请谈谈对公权利和私权利的认识

公权力是人类共同体(国家、社团、国际组织等)为生产、分配和提供“公共物品”(安版全权、秩序、公交、通讯等)而对共同体成员进行组织、指挥、管理,对共同体事务进行决策、立法和执行、实施决策、立法的权力。
公权力是为维护和增进公益而设的权力。它来源于私权力,是私权力实现的手段与保障。公权力有利于保障个人权利的实现和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另一方面,公权力也具有其内在局限和异化特质。
私权利通常是指以满足个人需要为目的的个人权利。例如,债权和物权。

⑷ 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区别,价值追求和意义

公权力是人类共同体(国家、社团、国际组织等)为生产、分配和版提供“公共物品”权(安全、秩序、公交、通讯等)而对共同体成员进行组织、指挥、管理,对共同体事务进行决策、立法和执行、实施决策、立法的权力。
公权力是为维护和增进公益而设的权力。它来源于私权力,是私权力实现的手段与保障。公权力有利于保障个人权利的实现和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另一方面,公权力也具有其内在局限和异化特质。
私权利通常是指以满足个人需要为目的的个人权利。例如,债权和物权。
划分公法与私法,就是要在私法中强调私权神圣,提倡私法自治。所谓私权神圣,即是民事主体在市民社会生活领域所享有的权利,非经正当的重大事由是不受公法或公权力的非法剥夺的。所谓私法自治,即是在民事生活、经济生活领域,由当事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行为,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人,即使是国家也只能在当事人之间发生纠纷不能通过协商解决问题时,以仲裁者的身份进行裁决。由此可见,公法与私法的划分,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划分,对于保障私权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

⑸ 根据我国宪法有关规定如何处理好公权利和私权利之间的关系

公权力是来人类共同体(国自家、社团、国际组织等)为生产、分配和提供“公共物品”(安全、秩序、公交、通讯等)而对共同体成员进行组织、指挥、管理,对共同体事务进行决策、立法和执行、实施决策、立法的权力。公权力是为维护和增进公益而设的权力。它来源于私权力,是私权力实现的手段与保障。公权力有利于保障个人权利的实现和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另一方面,公权力也具有其内在局限和异化特质。私权利通常是指以满足个人需要为目的的个人权利。例如,债权和物权。

⑹ 公权力与私权利是个什么样的关系

公权力的存在是为了保障私权利,解决私权利间的冲突。
公权力是法无明文规定即禁止专,私权利属是法无明文规定即自由。
公权力是来自于私权利的授权,比如,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权,人民选举产生政府,正所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所以公权力的行使应以私权利的授权范围为限。

⑺ 求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护制度的案例分析

一、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制度的缺憾

(一)刑事被害人程序性诉讼权利存在缺陷

1.被害人自诉权的行使受到严格限制。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赋予了被害人提起自诉的权利。但要求被害人必须有证据证明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犯罪,而我国法律将犯罪的侦查权明确赋予给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被害人作为普通公民,尤其是在受到犯罪侵害后处于弱势状态下,其对犯罪证据的搜集能力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在公诉转自诉案件中,被害人通常不具备专门的法律知识,而公诉机关不再承担任何诉讼义务,被害人即便有律师的帮助,往往也很难在诉讼中享有如同国家公诉机关一样的诉讼能力。

2.刑事被害人缺乏独立的上诉权。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二条规定“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的,自收到判决书后五日内,有权请求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这样一个看似保护被害人权利的规定,却在实质上剥夺了被害人的上诉权。刑事诉讼法一百八十二条赋予被害人的仅仅是抗诉请求权,它并不是必然导致第二审程序的启动,跟被告人的上诉权相比,是颇为不公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被害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被害人缺乏必要的刑事诉讼参与权。被害人作为犯罪的直接受害人,刑事诉讼的结果与其有最直接的利害关系,但在刑事诉讼过程中,除了附带民事诉讼外,被害人一般不出庭,即被害人不能直接参与审判活动的权利。在审理过程中,只有被告人享有申请回避的权利,进行答辩的权利,最后陈述的权利等,被害人的相应权利无疑是被剥夺了。

(二)刑事被害人的救济程序存在缺陷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遭受的物质损失,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这项制度的建立,旨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解决被害人的物质损失赔偿问题,但由于我国这项制度的规定不尽合理,程序不尽完善,使得其在被害人保护中的作用被削弱。

1.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将精神损失排除在外。传统刑事司法理念认为,行使国家公权利惩治犯罪,对其定罪科刑就是对被害人最大的精神抚慰和精神赔偿。然而“精神”虽然是指人的某种意识活动,但“精神损失”无疑是与“损害赔偿”联系在一起的。而赔偿的范围必定要用财产才能衡量。我国《民法通则》确立了精神损害赔偿,而我国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却排除精神损害赔偿,这样一个具有民事诉讼性质的程序法却排斥民事实体法的规定,这在处理具体案件中极易造成了法律适用上的混乱。在刑事案件中,除了单纯的侵财类案件外,针对公民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名誉尊严的刑事犯罪,除了会造成被害人经济上的损失外,最重要的还是对其精神上的损害。从当今世界立法和司法实践趋势来看,许多国家的刑事诉讼法是明确把精神损害赔偿纳入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让罪犯承担精神损失,才能体现对被害人正当权益的认可和充分保护,才能体现让侵权者承担全部责任的公平精神。

2.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完全依附于刑事诉讼而存在的,在程序上缺乏民诉的完整性,容易造成“重刑轻民”。在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片面强调刑事优先,不能完整地体现民事诉讼特有的财产保全、举证责任、证明标准、辩论原则等程序规定,不能称其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民事诉讼。以证明标准而言,我国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民事诉讼部分的证明标准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如果单纯采用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会造成法官在处理刑事审判部分的证明标准出现逻辑混乱。司法实践中一般采用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来衡量民事请求是否成立。但刑事案件的证明标准远远高于民事诉讼,会造成被害人的某些民事请求因证据不能达到真实、客观要求,不被法院支持,这样认为的提高附带民事诉讼证据的证明标准对被害人而言是不公平的。

3.缺乏国家补偿制度,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往往有名无实。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目的在于让被害人能够得到经济赔偿,但拿到一纸判决的被害人却常常无法及时从被告人那里得到实际的赔偿。鉴于刑事被告人的特殊性,其常常是缺乏赔偿能力的,甚至很多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长期不能被抓获,面对这种情况,被害人只能面对漫长地等待和苦苦的寻求。国家补偿制度是对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有利补充。当刑事被害人不能及时取得罪犯或者其他赔偿义务人实质性的赔偿时,可以通过国家补偿制度解决一时困难,维持自身生活。而正是缺失这一制度的有利支撑,被害人民事权力实际上处于了一种悬而未决的状态。

(三)刑事被害人的保障性诉讼权利存在缺陷

1.刑事诉讼中被害人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缺失。法律援助是针对一些经济困难或者存在特殊情况的当事人提供免费或者减费的法律帮助,以保障其利益得以实现的一项法律制度。我国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已经为被告人的法律援助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但被害人的法律援助却被严重忽视,几乎成为空白。

2.被害人委托诉讼代理人制度有待完善。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四十条规定了公诉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亲属,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这位被害人作为当事人有效的参与诉讼起到了有利的保障作用,有利于被害人完整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愿。但这一被害人代理制度在立法上的规定却过于简单,且存在很多不合理的限制。例如《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三百二十五条对律师阅卷权设置了范围的限制,对被害人的诉讼代理人责任的规定不尽明确,这些都制约了被害人代理制度作用的发挥,不利于被害人权利的保护。

3.刑事被害人缺乏应有的知情权。在刑事诉讼中,被害人作为犯罪行为的直接侵害对象,理应对整个案件的处理进程有充分的了解,以便于其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却对被害人知情权没有明确规定,加之传统司法理念对被害人的权利保障存在偏失,导致被害人常常要想尽各种办法通过各种渠道打听案件进程,直到法院开庭审理前都没有明确规定要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害人。在判决的执行环节,法律也没有赋予被害人了解、参与执行的权利,这就可能会损害到被害人寻求赔偿,追回损失的合法权益。

二、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制度之构想

(一)转变司法理念,提高保护刑事被害人的法律意识。被害人作为刑事案件的当事人之一,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应当与被告人处在同样平等的地位,保护被告人的人权不能就忽视被害人的人权。司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处理刑事案件时,要克服国家本位主义的影响,强化保护被害人合法权益的司法理念,不能片面追求办案效率而无视被害人的合法权利和正当要求,充分发挥被害人在追诉犯罪当中的积极作用。

(二)完善对被害人诉权的规定。真正赋予被害人补充起诉的权利,加强对司法机关不立案、不起诉权利的制约,排除被害人直接起诉权的障碍。赋予被害人独立的上诉权,使被害人的当事人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增强其对法律的信任感,同时也加强了对公、检、法机关的法律监督。赋予被害人最后陈述权,使被害人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识,平息被害人对判决结果的对立情绪,促进社会和谐。

(三)完善刑事被害人的救助制度。扩大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针对犯罪嫌疑人长期不能到案的情况,如果被害人具备了提起民事诉讼的条件,应当允许其先于刑事诉讼提起独立的民事诉讼,对潜逃的犯罪嫌疑人作缺席判决,使被害人损失可以得到及时的补偿。赋予被害人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对由于被告人实施了侵犯他人人身权利和其他合法权利,造成被害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害人有权要求其承担精神损害赔偿。建立国家补偿制度,在刑事被害人无法获得经济赔偿的情况下,由政府给与适当的补偿和援助,保证其基本生活水平。以国家公权利的追诉代替被害人私权利的追诉,由国家通过实施代为求偿权追究被告人的赔偿责任,减轻被害人寻求经济赔偿的压力,避免造成被害人的二次伤害。

(四)完善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刑事被害人受到财产损失,经济上形成巨大困难时,虽然可以通过诉讼获得赔偿或补偿,但数量往往不能完全满足其要求,就可以通过保险赔偿、社会救助等途径给与适当援助。同时,还可以从社会公益服务、新闻舆论等各个方面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招募志愿者建立社会服务机构,向被害人提供急需的法律服务、心理咨询等,给被害人的以多方面的帮助,切实保障其合法权利。

⑻ 谁能讲解一下公权利和私权利之间的关系 以及它们的重要性 如何保护或行使这些权利

你提问的问题比较大,所以,三言两语回答可能不尽满意,简单说吧,人类社会生内活可以分为两容大领域,一是政治国家生活领域,二是市民社会生活领域。对前者予以规范的法律就是公法,比如宪法、刑法行政法等。对后者予以规范的法律就是私法,私法的主要内容就是民法。与此相对,依据公法享有的权力为公权力,如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等,依据私法享有的权利为私权利,如财产权、人身权等;(注意:公权“力”和私权“利”,力和利有区别)公法强调国家意志,私法强调个人意志,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真正实行法治的国家,公权力与私权利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否则,公权力的极度膨胀,就是专制,就是中央集权制;私权利的极度泛滥,就是自由主义,就是无政府主义。私权利可以行使也可以自动放弃,但是,公权不可以以私权一样放弃。比如:某人的行为已经构成故意杀人罪,但是,犯罪嫌疑人与被害人亲属不能私自达成协议了结此事。警察不可以对犯罪行为不作为。由于篇幅有限有好多关系不能尽答。如果对此有兴趣,可以查阅一下《行政法学》。

⑼ 在刑事诉讼中刑辩律师如何进行非法证据排除

现行法律框架内非法证据排除的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50条对非法证据进行了原则规定,请大家务必高度注意本法第50条的规定,刑事诉讼法第50条的规定将“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均纳入了非法证据的范围,不限于刑讯逼供所收集的证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在证据一章第54条到58条对排除非法证据进行了规定;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在证据一章第67条、第68条对排除非法证据做出了专门规定;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65条到第75条对非法证据排除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我认为,这才是最重要的关于非法证据排除的内容,检察院作为公诉案件的举证义务主体,非法证据排除是检察院行使职责的重要内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四章证据的第八节对非法证据排除进行详细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第8项规定:“采用刑讯逼供或者冻、饿、晒、烤、疲劳审讯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被告人供述,应当排除。除情况紧急必须现场讯问以外,在规定的办案场所外讯问取得的供述,未依法对讯问进行全程录音录像取得的供述,以及不能排除以非法方法取得的供述,应当排除。”
我们辩护律师必须注意最高法院的《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中的疲劳审讯和非办案场所讯问这两个问题,尤其办理职务犯罪案件,在职务犯罪案件中,这两个问题最为常见。
以上就是关于非法证据排除的法律规定。
由法律规定可见,非法证据排除的法律规定有个渐进的轨迹,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细的完善过程。
由以上的法律规定可见,非法证据排除制度贯穿于全部的司法程序之中。公安机关有权利和义务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检察院有权利和义务启动非法证据的排除程序;法院有权利与义务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犹以检察院和法院启动的非法证据排除程序最为重要。
关于排除非法证据的具体方法:
(一)、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主体
非法证据排除的义务主体可以分为两类,私权利主体与公权力主体。第一类是依据《中国刑事诉讼法》第54条规定所确定的侦查机关、审查起诉机关、审判机关,它们均具有法律义务去排除非法证据,排除非法证据是公权力机关的法律义务。第二类是依据《中国刑事诉讼法》第56条规定所确定的当事人及其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排除非法证据是私权利主体的法律权利。
从当前司法实践来看,非法证据排除程序均为通过私权利主体的申请所启动,可见,非法证据排除程序是通过对私权利进行救济从而保障司法公正的法律制度,侧重于私权利的救济。
(二)、可以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三个阶段
1、非法证据排除可以分为侦查阶段(包括审查批准逮捕阶段)的非法证据排除程序、审查起诉阶段的非法证据排除程序、审判阶段的非法证据排除程序。
2、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关于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主要集中在庭前会议这两个程序之中,虚置了侦查阶段、审查批准逮捕阶段的非法证据排除,弱化了审查起诉阶段的非法证据排除,强化了审判阶段所出现的非法证据排除程序。

⑽ 公权利与私权利的行使规则有什么不同

私权,也叫私权利。但私权并不等于私人财产权,这是一般人容易误解的,人们往往以为保护私权就是保护私人财产权,这就把私权看窄了、看“私”了。财产权只是私权中的一种,私权的内容要比财产权更多。私权也不只是作为公民的个人的权利。
私权是公民、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甚至国家,在自主、平等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所拥有的财产权和人身权。不仅公民的权利是私权,企业的权利也是私权,一些社会组织,如团体、协会也有私权,当国家不以公权身份出现来参加民事活动时也拥有的是私权。
具体而言,私权包括:公民财产权(物权、债权、继承权、知识产权中的物质收益权),公民的人身权(人格权、身份权等),企业的财产权和商誉权等,社会组织的财产权等,国家的国企财产权、国家债权等。所有这些私权各自都是自主、独立的,相互平等地交往,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私权社会(市场经济是私权社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公权,也叫公权力、公共权力。公权是服务于私权社会,调整私权社会中的关系和矛盾的,公权的拥有者是具有政治权利的公民和这些公民们选举、组织的国家。因为,私权社会中的公民和组织有些事情自己做不好,比如社会治安、经济秩序、纠纷仲裁、公共建设和公共福利等一堆有关公民、组织的公共利益之事。国家就是为公民、组织来做这些公共利益之事的,它的权力就是公权,包括立法、司法、治安和管理经济、文化、社会的行政活动。
可见,私权并非是“小”的、“私”的,而恰恰是“多”的、“广”的、“本”的。它是正常地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和企业、社会组织的各种“生活”权利,它们是自主、自由、平等的,正常状况下不需要公权介入。只有出现了私权的被侵害、违法和冲突时,才由公权来帮助保护、裁决、制裁。

热点内容
恩平法院 发布:2025-10-07 15:45:54 浏览:608
民诉再审法院 发布:2025-10-07 15:37:21 浏览:67
法学专业移民 发布:2025-10-07 15:36:23 浏览:351
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精品课程 发布:2025-10-07 15:25:03 浏览:355
劳动合同法上下班时间 发布:2025-10-07 15:25:00 浏览:646
济宁法律援助中心律师电话 发布:2025-10-07 15:21:47 浏览:470
司法独立是由 发布:2025-10-07 15:21:47 浏览:237
法规兜底条款 发布:2025-10-07 15:19:33 浏览:21
社会与法平安365间谍观后感 发布:2025-10-07 15:13:22 浏览:328
法官检察官为什么辞职 发布:2025-10-07 15:12:03 浏览: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