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行政诉讼法中的公益诉讼

行政诉讼法中的公益诉讼

发布时间: 2025-05-20 14:49:23

①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法律依据

根据《行政诉讼法》之中有关环境公益诉讼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务的过程之中,如果发现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行政机关,并没有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并不能立即向法院起诉,而是需要先建议其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
一、行政诉讼法有关环境公益诉讼的规定是怎样的?
1、《行政诉讼法》有关环境公益诉讼的规定具体如下:
《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斗竖第四款 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致使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应当向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的,人民检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的提出需要有公告的诉前程序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十三条 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拟提起公益诉讼的,应当依法公告,公告期间为三十日。
公告期满,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英雄烈士等的近亲属不提起诉讼的,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环境行政诉讼的特点
(1)环境行政诉讼是以行政相对人为原告,以环境行政管理机关为被告的诉讼。环境行政诉讼是在环境行政管理过程中发生的诉讼。与一般行政诉讼一样,其原告都是行政相对人,包括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其被告则是依法行使行政管理权的环境行政主体。
(2)环境行政诉讼由环境行政争议引发。环境行政争议是指环境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在环境行政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争议。争议双方是环境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争议针对的是行政主体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争议的核心空迅大在于确认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环境行政争议是启动环境行政诉讼的诱因和环境行政诉讼所要解决的内容。
(3)环境行政诉讼的核心是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人民法院审理行政争议案件的核心是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包括对行为的事实认定以及规范性文件的适用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4)环境行政诉讼的被告范围广泛。由于环境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十分广泛,环境行政诉讼的被告范围也较广泛,包括负有环境保护和资源、生态保护职责的机关。例如,环保、海洋、港务、渔政渔港、交通、水利、铁道、民航、土地、农业、林业、矿产管理机关等。
如果检察院不是环境纠纷案件的行政相对人,那么检察院可以在收集证明负有环境保护和资源、生态保护职责的机关,实施的行为已经导致不特定多数公民、以及社会的环境利益受损的证据之后,可以昌蚂提出环境的行政公益诉讼。

② 行政公益诉讼案件范围是怎么规定的

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是,行政机关在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或者生态资源保护等方面,履行管理职责的过程中违反相关规定或者不作为,导致国家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的,检察院可以提起公益诉讼。

一、行政公益诉讼案件范围是怎么规定的?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二十一条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中发现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国有财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等领域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致使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应当向行政机关提出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

行政机关应当在收到检察建议书之日起两个月内依法履行职责,并书面回复人民检察院。出现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损害继续扩大等紧急情形的,行政机关应当在十五日内书面回复。

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职责的,人民检察院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对行政公益诉讼的相关规定有哪些?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二十二条 人民检察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行政公益诉讼起诉书,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

(二)被告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致使国家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证明材料;

(三)已经履行诉前程序,行政机关仍不依法履行职责或者纠正违法行为的证明材料。

第二十三条人民检察院依据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第四款的规定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符合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九条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及本解释规定的起诉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登记立案。

第二十四条在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纠正违法行为或者依法履行职责而使人民检察院的诉讼请求全部实现,人民检察院撤回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准许;人民检察院变更诉讼请求,请求确认原行政行为违法的,人民法院应当判决确认违法。

第二十五条 人民法院区分下列情形作出行政公益诉讼判决:

(一)被诉行政行为具有行政诉讼法第七十四条、第七十五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判决确认违法或者确认无效,并可以同时判决责令行政机关采取补救措施;

(二)被诉行政行为具有行政诉讼法第七十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判决撤销或者部分撤销,并可以判决被诉行政机关重新作出行政行为;

(三)被诉行政机关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四)被诉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明显不当,或者其他行政行为涉及对款额的确定、认定确有错误的,可以判决予以变更;

(五)被诉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未超越职权,未滥用职权,无明显不当,或者人民检察院诉请被诉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理由不成立的,判决驳回诉讼请求。

人民法院可以将判决结果告知被诉行政机关所属的人民政府或者其他相关的职能部门。

行政公益诉讼的范围也很好理解,因为行政机关的某些行为致使国家或者公共利益受到侵害的,人民检察院就可以提起公益诉讼,不过目前为止,行政公益诉讼在司法实践中几乎没有相关的实际案例。

③ 行政公益诉讼和民事公益诉讼的区别

行政公益诉讼和民事公益诉讼的区别是什么
行政公益诉讼和民事公益诉讼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目的和诉讼对象不同。
行政公益诉讼的主要目的是纠正行政机关在管理公共事务中的违法行为,例如,当行政机关没有履行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职责时,公众可以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要求行政机关履行职责。这种诉讼的原告通常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而被告则是相关的行政机关或其上级机关。
相比之下,民事公益诉讼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例如,当某个公司违法排放污染物、损害公共环境时,公众可以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要求该公司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这种诉讼的原告可以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被告通常是直接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人。
综上所述,行政公益诉讼和民事公益诉讼都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但它们的诉讼对象和目的有所不同。这两种诉讼制度都是为了保护公共利益而设立的,但在实践中,它们的应用和效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下列诉讼:……(四)认为行政机关侵犯了自身的合法权益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热点内容
微信答应赔偿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21 00:26:27 浏览:904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立法根据 发布:2025-05-21 00:15:19 浏览:963
民法典图案 发布:2025-05-21 00:02:55 浏览:899
民事诉讼法1997年版本 发布:2025-05-20 23:30:51 浏览:603
晋城市十大律师推荐 发布:2025-05-20 23:17:49 浏览:371
2014公司法全文下载 发布:2025-05-20 23:17:41 浏览:65
牵保证书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5-20 23:04:16 浏览:147
证券法律知识200问 发布:2025-05-20 22:50:14 浏览:53
道德具有阶级性 发布:2025-05-20 22:49:34 浏览:999
百度文库新婚姻法全文 发布:2025-05-20 22:42:00 浏览: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