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刑法規定被教唆

刑法規定被教唆

發布時間: 2021-02-02 08:59:12

A. 教唆罪是刑法第幾條

《刑法》第三節共同犯罪

第二十五條【共同犯罪的概念】共同犯罪是指二人回以上共答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過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論處;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按照他們所犯的罪分別處罰。

第二十六條【主犯】組織、領導犯罪集團進行犯罪活動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

三人以上為共同實施犯罪而組成的較為固定的犯罪組織,是犯罪集團。

對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

對於第三款規定以外的主犯,應當按照其所參與的或者組織、指揮的全部犯罪處罰。

第二十七條【從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從犯。

對於從犯,應當從輕、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第二十八條【脅從犯】對於被脅迫參加犯罪的,應當按照他的犯罪情節減輕處罰或者免除處罰。

第二十九條【教唆犯】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

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B. 刑法中關於教唆的問題!

教唆不是罪名,是理論上的犯罪形式,被教唆的人實施什麼行為、犯什麼最,教唆犯就是同樣的罪名,你提到的案件教唆者應當構成三個犯罪,依法應當贖罪並罰。

C. 教唆罪在法律上怎麼講

教唆抄罪,是指以勸說、利誘、授意、慫恿、收買、威脅等方法,將自己的犯罪意圖灌輸給本來沒有犯罪意圖的人,致使其按教唆人的犯罪意圖實施犯罪,教唆人,即構成教唆犯罪。教唆罪的特徵是教唆人並不親自實施犯罪,而是教唆其他人去實施自己的犯罪意圖。教唆犯和被教唆犯罪的人形成共犯關系,因此,教唆犯所教唆的對象應當是具有刑事違法行為和刑事責任能力的人,教唆不滿十四周歲或者有精神病的人,不構成共犯關系,只對教唆人單獨定罪量刑。
教唆犯教唆的對象,必須是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和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如果教唆不滿14周歲的人犯罪,或者教唆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法律規定以外的犯罪。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由於這些被教唆的人不負刑事責任,因此,在這些情況下,教唆犯和被教唆的人之間不發生共犯關系,教唆犯應對其利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人所實施的犯罪承擔全部刑事責任。

D. 關於被教唆犯的如何定罪

1、《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九條規定: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回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答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
2、教唆犯,是指以勸說、利誘、授意、慫恿、收買、威脅等方法,將自己的犯罪意圖灌輸給本來沒有犯罪意圖的人,致使其按教唆人的犯罪意圖實施犯罪,教唆人,即構成教唆犯。教唆罪的特徵是教唆人並不親自實施犯罪,而是教唆其他人去實施自己的犯罪意圖。教唆犯和被教唆犯罪的人形成共犯關系,因此,教唆犯所教唆的對象應當是具有民事行為和民事責任能力的人,教唆不滿十四周歲或者有精神病的人,不構成共犯關系,只對教唆人單獨定罪量刑。

E. 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得罪,怎麼可以將教唆犯定罪呢

被教唆人沒有實施犯罪,是教唆未遂,也構成犯罪的。

教唆犯具有獨立性, 教唆行為是教唆犯的犯罪構成客觀要件。

所以,教唆犯的著手實行犯罪是指教唆犯把教唆他人犯罪的目的付諸實施,而不取決於實行犯是否著手教唆犯所教唆的犯罪。具體來說:

1、教唆犯出於故意實施了教唆他人犯罪的行為,本身具有主觀惡性和社會危害性,從而成為其構成犯罪並承擔刑事責任的主客觀依據。

2、教唆行為是危害結果產生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教唆犯的教唆行為,就不會有被教唆人實施所教唆之罪的行為以及因此而產生的危害結果。

3、在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的情況下,教唆犯由於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應屬於未遂,稱為教唆犯的未遂;

那麼,刑罰上對於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首先,犯罪未遂應當負刑事責任。

其次,由於刑法規定的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此要確定對於犯罪未遂是否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第三,在確定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的情況下,要進一步確定是從輕處罰還是減輕處罰。

(5)刑法規定被教唆擴展閱讀

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禁毒的決定)的 若干問題的解釋》

(1994.12.20 法發〔1994〕30號)

引誘、教唆、欺騙他人吸毒罪

根據《決定》第七條第一款的規定,引誘、教唆他人吸毒,是指 通過向他人宣揚吸食、注射毒品後的感受等方法,誘使、唆使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行為。欺騙他人吸毒,是指用隱瞞事實真相或者製造 假象等方法使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行為。

本罪是選擇性罪名。實施了引誘、教唆、欺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行為之一的,即以該行為確定罪名。實施了其中兩種以上行為的,將所 實施行為並列為一個罪名。不實行並罰。 被引誘、教唆、欺騙的人吸食、注射毒品後是否成癮,不影響本罪的成立!

教唆未遂、未遂教唆、「犯罪」未遂

教唆未遂:

1.教唆沒有傳達到被教唆人;

2.教唆沒有被接受或者沒有被假裝接受的;

3.他人接受了教唆但沒有著手實行犯罪;

4.被教唆人所犯的罪與教唆的罪在性質上根本不同;

5.教唆犯對被教唆人進行教唆時,被教唆人已有實施該種犯罪的故意,即被教唆人實施犯罪不是教唆所引起的.

F. 被教唆的人犯罪應如何懲罰

刑法中沒有專門針對被教唆人犯罪的處罰規定,只是明確規定了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被教唆人犯罪後,依法根據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於社會的危害程度,根據刑法的有關規定判處。如果屬於未成年人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法律條文:
《刑法》第十七條【刑事責任年齡】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第十七條之一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第二十九條【教唆犯】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

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第六十一條【量刑的事實根據與法律依據】對於犯罪分子決定刑罰的時候,應當根據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和對於社會的危害程度,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判處。

G. 被教唆者的刑事責任怎麼定呢

按照《刑法》規定,教唆犯教唆的對象,必須是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和具有刑事責任專能力屬的人,因此,被教唆者對自己犯罪後果依法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
如果教唆不滿14周歲的人犯罪,或者教唆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法律規定以外的犯罪。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由於這些被教唆的人不負刑事責任,因此,在這些情況下,教唆犯和被教唆的人之間不發生共犯關系,教唆犯應對其利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人所實施的犯罪承擔全部刑事責任。

H. 刑法對教唆犯的處罰是怎麼規定的,處罰教唆犯

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

教唆犯,是指以勸說、利誘、授意、慫恿、收買、威脅等方法,將自己的犯罪意圖灌輸給本來沒有犯罪意圖的人,致使其按教唆人的犯罪意圖實施犯罪,教唆人,即構成教唆犯。教唆罪的特徵是教唆人並不親自實施犯罪,而是教唆其他人去實施自己的犯罪意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十九條 教唆犯

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 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8)刑法規定被教唆擴展閱讀

刑事責任

1.教唆他人犯罪,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所謂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是指教唆行為在共同犯罪中所佔的地位和它的實際危害,即教唆犯教唆的方法、手段、教唆的程度,對完成共同犯罪所起的作用,及其在實施所教唆的犯罪中所起的作用。由於教唆犯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其行為的危害程度也不同,在處罰上也應有所不同,對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應按照刑法關於主犯的處罰規定處罰。

2.教唆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重處罰。這主要是因為未成年人的發育不夠成熟,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易受壞人教唆而陷入犯罪的歧途,所以教唆未成年人犯罪本身就是一種嚴重的犯罪行為,具有更大的社會危害性。為了保護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打擊壞人對他們的腐蝕,法律作了特別規定。

3.如果被教唆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所謂「被教唆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包括兩種情況:一是教唆犯的教唆沒有起到使被教唆人產生犯罪意圖,實施犯罪的作用,被教唆人既沒有實施教唆犯教唆的犯罪,也沒有實施其他犯罪,其教唆行為沒有造成任何實際危害結果。二是被教唆人沒有犯所教唆的罪,而犯了其他罪。不論哪一種情況,都是教唆犯罪,應當承擔刑事責任。但由於被教唆人沒有實施所教唆的罪,教唆犯的教唆行為尚未造成實際的危害結果,或者雖造成危害結果,但與其教唆行為沒有因果關系,因而對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I. 被教唆犯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有哪些情形

所謂「被教唆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是指教唆者實施了足以使被教唆人產生犯罪意圖的行為,但被教唆人沒有實施被教唆的犯罪。
對於「沒有犯」, 《刑法總則問題專論》提出了四種情況:即被教唆人拒絕了教唆者的教唆;被教唆人雖然當時接受了教唆者的教唆,但實際上並沒有進行該犯罪行為;被教唆人當時允諾實施教唆者所教唆的罪,但實際上實施的是其他犯罪;教唆者對被教唆人進行教唆時,被教唆人已有實施所教唆罪的故意,即教唆者的教唆行為與被教唆人實施的犯罪之間沒有因果關系。
但在具體認定的過程中,仍有一個問題需要考慮:即「被教唆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是否包括「被教唆人接受教唆而實施了被教唆之罪,但尚未達到犯罪既遂」的情況?
我國有學者指出,以下兩種情形也應當納入獨立教唆犯的范圍:「一是被教唆的人在教唆者的教唆之下,實施了犯罪行為,但該犯罪行為停止於犯罪預備形態或者預備階段的中止形態;二是被教唆的人在教唆者的教唆之下實施了犯罪行為,但被教唆的人在著手實行犯罪後犯罪未遂或者自動中止犯罪。」
刑法之所以規定在被教唆人沒有犯被教唆之罪的情況下,教唆者仍構成獨立教唆犯,是考慮到教唆行為本身的社會危害性和教唆者的人身危險性,而對這種行為定罪處罰;而「被教唆人實施了被教唆之罪,但沒有犯罪既遂」則實際上是一種共犯教唆犯的未遂形態。因此,對於「被教唆人實施了被教唆之罪,但沒有犯罪既遂」,應當適用我國刑法第23條關於未遂犯的規定;而「被教唆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應當適用我國刑法第29條第2款關於獨立教唆犯的規定。

熱點內容
分紅權激勵勞動法 發布:2025-07-20 04:35:18 瀏覽:542
合同自願原則在合同法中的體現 發布:2025-07-20 04:23:22 瀏覽:23
堅持職業道德 發布:2025-07-20 04:12:08 瀏覽:872
合同法疑難問題解析 發布:2025-07-20 04:01:39 瀏覽:795
公司法競業禁止規定 發布:2025-07-20 03:52:24 瀏覽:508
面對疫情法院的工作 發布:2025-07-20 03:52:19 瀏覽:202
國際商法與國際私法 發布:2025-07-20 03:51:45 瀏覽:402
經濟法中破產法案例 發布:2025-07-20 03:51:44 瀏覽:833
英國行政法原則 發布:2025-07-20 03:41:31 瀏覽:436
招聘新員工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20 03:41:30 瀏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