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方面的法律法規
① 誰能給我一點常見的法律道德
http://club.kuaijiren.com/thread-45612-1-1.html
法律基來礎與自思想道德修養試題
②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與聯系
這玩意分權重么?又不是資源扶持。如果題主說的是權威性的話, 那無疑是法律的權威性更大一些,法律是道德的最基本底限,且具有非常強的約束力和強制性。而兩者的關系就在於容忍度上,觸犯法律是零容忍,而違背道德還是有轉換的餘地的。
所以說,道德與法律結合起來構成了整個社會的規則體系,法律規定了人們最基本的道德標准,而傳統意義上的道德標准,其主要作用是引導人們正向發展,構建和諧美好社會,人與人能夠和平相處。而隨著社會的穩步發展,道德行為規范也會越來越健全,而法律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的健全。而這個過程是漫長的,是根據社會發展過程中遇到或發生了一些事情之後,再做出改變或調整的。基於我個人的觀點,我認為法律的更具有權威性,且必須是人人遵守的規則。
③ 跟環境、職業健康、勞工、道德有關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環境保護法,節約能源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專固體廢物污染屬環境防治法,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安全生產法,消防法,職業病防治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婦女權益保護法,等等。法規就更多了。
沒有聽說關於道德的法律。
④ 該如何處理法律和道德的關系
主要應該認識和處理好三個方面的關系:
一是堅持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注重道德的法律化和規范功能。即通過科學立法把國家中大多數的政治道德、經濟道德、社會道德、文化道德、生態道德和家庭倫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轉變為國家意志,成為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行為規范。一般來講,道德是法律正當性、合理性的基礎,道德所要求或者禁止的,往往是法律做出相關規定的重要依據,因此,大多數調整社會關系和規范社會行為的立法,都是道德法律化的結果。在我國,社會主義道德是法律的源泉,是制定法律的重要依據,是評價法律善惡的重要標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立法工作,不斷加強科學立法和重點領域立法,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這個法律體系中,許多法律規定的內容,都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內在要求,是社會主義道德法律化的積極成果。例如,我國法律規定誠實守信、贍養父母、撫養子女、尊重和保障人權、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等等,總體上都反映或者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價值取向和基本要求。
二是堅持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注重道德的非法律化和教化功能。道德與法律畢竟是兩種不同的社會行為規范,在一個國家或者一個社會的大多數道德已經或可以法律化的同時,也必須承認少數或者某些道德是不能法律化的。例如,男女之間的戀愛關系、同事之間的友愛關系、上下級之間的關愛關系、孝敬父母的倫理要求以及公而忘私、舍己為人、扶危濟困等道德追求,一般是很難納入法律調整和強制規范的范疇而使之法律化的。在某些道德不能或不宜法律化的情況下,不要隨意使這些道德問題成為法律問題。而是應該加強道德建設,注重道德的約束力和教化能力。
三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注重完善法律,促進道德建設。目前,有的地方和有的領域出現的見利忘義、不講信用、欺騙欺詐等現象,從一定意義上說明我國法律對於促進和保障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滯後。法律對道德的促進和保障作用,主要是通過立法方式來實現某些道德的法律化,通過法律來確認和強化社會主義道德的價值訴求和規范實施。對於需要法律禁止和懲罰的不道德行為,對於需要法律褒獎和支持的美德善德行為,都應當通過立法予以必要體現。當務之急,一方面,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進一步加強有關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方面的立法,完善現行法律法規,堵塞立法漏洞。另一方面,必須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加強道德建設。當然,對現實中背離社會主義道德的行為,能否用法律介入以及用什麼法律、在何時、怎樣介入等問題,還需要進行深入研究才能做出科學結論。但注重在完善法律的同時要注重加強道德建設是必須的,注重完善法律和促進道德建設兩者都重要,兩者都不能偏廢,這也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一個基本要求。
⑤ 近年出台的有關道德建設的法律法規有多少件
道德建設屬於精神文明建設范疇,一般不用法律規定,大部分是黨組織或政府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出現的。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
⑥ 法律法規里有道德法嗎
道德和法律是兩種不同的社會規范。
⑦ 關於會計職業道德的重要法律法規有哪些
以處理會計事務的各種經濟關系為調整對象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會計事務是國家對各種社會組織的經濟活動和財務收支進行分析、檢查的經濟管理活動。會計法規一般包括會計准則、成本核算準則、財務報告制度、會計制度等。
西方國家的會計法規一般分兩大類:一類是政府會計法規,由議會或政府制定頒發,如美國1921年公布的《預算和會計法》,1956年公布的《會計和審計法》;日本1947年公布的《會計法》,1948年公布的《公認會計士法》等。另一類為企業會計准則,由政府或會計的職業團體、學術團體制訂。由職業團體或學術團體制訂的准則雖無法律效力,但有權威性。在美國,執業會計師協會先後發布過若干會計准則,成為會計師所遵守的、公認的企業會計工作規范。在日本,企業會計准則,一般由大藏省制定頒布,具有法律效力。此外,許多西方國家在商法、公司法和稅法中還有關於企業會計方面的具有效力的規定。
當代中國執行的是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於1985年通過、1993年12月29日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該法分為總則、會計核算、會計監督、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法律責任、附則等6章。除《會計法》外,中國還制定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總會計師條例》、《企業會計准則》等法律、法規。
會計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會計法是指國家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制定的各種會計法規性文件的總稱,包括會計法律、會計行政法規、會計規章等。狹義的會計法僅是指國家最高權力機關通過一定的立法程序,頒發施行的會計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就是狹義的會計法。
我國會計法律制度體系包括會計法律、會計行政法規和會計規章。其基本構成如下:
(1)會計法律。它是指調整我國經濟生活中會計關系的法律總稱,即1985年1月21日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九次會議通過、根據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的決定》修正、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
(2)會計行政法規。它是指調整我國經濟生活中某些方面會計關系的法律規范。會計行政法規是由國務院制定發布,或者由國務院有關部門擬定經國務院批准發布,制定依據是《會計法》。如,1990年12月31日國務院發布的《總會計師條例》,1992年12月16日國務院批准,同月31日財政部發布的《企業會計准則》,以及近期頒布的《企業會計准則—現金流量表》等具體會計准則。
(3)會計規章。它是指由主管全國會計工作的行政部門—財政部就會計工作中某些方面的內容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國務院有關部門根據其職責制定的會計方面的文件,如實施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具體辦法等,也屬於會計規章,但必須報財政部審核批准。會計規章的制定依據是會計法律和會計行政法規。如財政部發布的《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財政部與國家檔案局聯合發布的《會計檔案管理辦法》等。
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在與憲法和會計法律、行政法規不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發布的規范性文件,也是我國會計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上述可知,《會計法》是會計法律制度中層次最高的法律規范,是制定其他會計行政法規、會計規章的依據,也是指導會計工作的最高准則。
我國第一部會計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於1985年1月21日,由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同年5月1日起施行。為了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的決定》,對會計法作了修改。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根據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對會計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審議通過了重新修訂的會計法。重新修訂後的會計法,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