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開戰條例

開戰條例

發布時間: 2021-02-05 18:55:26

① 一旦日美開戰《帝國用兵綱要》中規定道什麼

在1936年修訂的《帝國用兵綱要》中規定:一旦日美開戰,陸海軍首先協同攻佔菲律賓版和關島,迫使美艦隊遠渡重洋進權至西太平洋實施進攻作戰。

日本的海軍將領們把未來事件的進程看成是這樣:一支強大的美國艦隊向西挺進,長途跋涉遠道而來。這時,日本以南洋各群島為基地,用潛艇和陸基飛機不斷削弱美國艦隊的力量,待其實力削弱到大體和日本艦隊的實力相匹敵或弱於日本艦隊時,以戰列艦為核心的日本艦隊進入有利的戰略位置,尋機與之決戰。

雙方都橫過空闊的洋面,把各自的艦只排成戰斗序列,打出所有的炮彈。當硝煙和火光散去之後,日本的勝利將自然浮現出來。美國的鋼鐵巨獸將一隻接一隻凄涼地瘸著腳朝家逃竄,或者艦首向上,如同向大海行死亡前的敬禮,然後永遠消失。

在山本看來,這種戰略思想是一廂情願的,不過是軍令部的那些年輕參謀脫離實際的紙上談兵而已。戰爭一旦爆發,除僥幸外,誰也不會相信戰爭會按著這個模式發展下去。

山本的好友堀悌吉在戰後整理的《五峰錄》中總結山本的看法時說:

不論是海軍大學所進行的沙盤演習,還是軍令部所提出的對美作戰的戰略計劃,實際上都是脫離實際的主觀臆斷,是主觀主義的產物。

② 打仗至人頭破流血法律如何規定的

事在人為,沒有太明細吧,如果你是正當防衛,那管你什麼事,如果是民生糾紛,那就各賠各的醫葯費,造成社會影響的別算……

③ 兩國交戰的規定兩國交戰能突襲嗎

不僅能突襲,而且還可以偷襲。突襲是在對方有所防備的情況下襲擊,而偷襲則是在對方沒有思想准備的情況下襲擊。兩國交戰都想獲得勝利,突然襲擊是戰爭中經常使用的作戰方法。古代的「出奇制勝」、「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劫營」……都是採用突襲或偷襲的。「二戰」時的「偷襲珍珠港」也是如此。

④ 按國際法,不宣而戰是否違反戰爭規則

按照世界公認的《戰爭法》,不宣而戰是違反國際法的
該法律是在日內瓦簽定版的,中國是該法律的權簽定國之一
具體什麼時候的就忘了,好像是20世紀初年的時候
根據《戰爭法》規定,使用地雷,戰爭中化裝偵察,將戰斗物資偽裝成民用設備等等現代戰爭中常見的方式都是違反該法律的

但是,現代戰爭那場是不用地雷的?沒有
而且,中國軍隊的經典戰例「奇襲白虎團」也是違反該法律的,

要是都死板地遵守《戰爭法》,仗就沒法打了

⑤ 什麼是國防法規

一、國防法規的產生和發展
國防法規是隨著國家和戰爭的出現而產生的。我國古代典籍中有 「師出於律」、「刑始於兵」的記載,表明國防法規產生於戰爭實踐。由於國防活動的主要形式是軍事斗爭,所以國防法規也可以叫做軍事法規。
在奴隸社會,軍事法規的主要形式是臨戰前統治者發布的誓命文誥,如孔老夫子選編的《尚書》中就有甘誓、湯誓、牧誓、大誥、費誓等篇章。這些既是戰爭動員令,也是最初的軍事法規。
如《甘誓》,就是在甘這個地方作戰之前統治者所發布的誓命。甘是有扈氏的故地,位於現在的河南鄭州以北的地方。甘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070年,是夏啟討伐有扈氏的戰爭。啟是大禹的兒子,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的創建者。大家知道,在夏以前,部落聯盟首領的更替實行禪讓制。禹也是准備實行禪讓制的。他選了皋陶作繼承人,皋陶死的早,又選伯益作繼承人。但禹死後,啟與伯益之間展開了一場爭奪權力的斗爭,最後啟打敗了伯益成為夏王。從此王位更替就由禪讓制改為世襲制。在新舊制度更替的過程中,有些部落不服氣,有扈氏就不服氣,於是啟征討有扈氏。在開戰之前,啟召集他六支部隊的首領開了一次作戰會議,他向六軍首領鄭重宣告:
「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 這一段話是說,有扈氏公然違反五行之天理,背叛天、地、人之正道,上天要斷絕他的命數,我現在只能遵天命討伐他。這是進行戰爭動員,宣布有扈氏的罪狀,使自己師出有名。接著,他就開始立法了。夏啟宣布:「左不攻於左,汝不恭命,右不攻於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賞於祖。弗用命,戮於社。」 當時,車戰是一種重要的作戰形式。一部戰車通常有三個武士。左持弓,主射;右持戈,主擊刺;中間的,主馭。意思是說:戰車左邊的武士不努力射箭殺敵,你們這是不認真執行命令;戰車右邊的武士不努力揮戈殺敵,你們這是不認真執行命令;車夫不能正確地駕馭車馬,你們這也是不認真執行命令。奮勇效命者,在祖宗靈位前給予獎賞;貪生怕死者,在土地神靈位前殺頭。」(古人認為,祖主陽,社主陰,故就祖賞,就社殺。)
這就是中國古代以賞罰為中心的軍事法。由此可見,有了國家,有了戰爭,也就產生了軍事法規。
進入封建社會,軍事法規的形式發生了明顯改變。這時已經有了穩定的成文法,不再是臨時性的軍事誓言了。而且,軍事法規的調整范圍不斷拓展,軍事立法、司法以及監督制度也逐步建立起來。
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制國家,注重以法治國、以法治軍。據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竹簡證明,秦朝的法律有二十九種,其中包括《軍爵律》、《戍律》、《傅律》等多部軍事法律。《軍爵律》是根據軍功授予本人爵位或贖免親屬罪責的法律,《戍律》是關於邊防、城防的法律,《傅律》是關於兵役制度的法律。傅,著之名藉,意思是寫在名冊上,相當於現在的兵役登記。秦朝法律規定,男子17歲就要傅籍以應兵役。
隋唐時期,軍事法規更加完善。唐代制定了《擅興律》、《軍防令》、《兵部格》、《兵部式》等一系列軍事法規,形成了由「律、令、格、式」構成的比較完備的軍事法規體系。《唐六典》註: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設范立制,格以禁違止邪,式以軌物程式。大體來說,律是刑事法規,令是關於國家和軍隊基本制度的法規,格是具體的行政法規,式是辦事行文的程序。
元朝,蒙古族統治者入主中原以後,也十分重視軍事法制建設,它獨到之處是,在法典中首次設置了《軍律》專篇,並制定了各種軍事「條畫」,諸如《省諭軍人條畫二十三款》、《曉諭軍人條畫十四款》等,作為治軍的依據。
明朝,集歷代軍事法之大成,並有重要創新。《大明律》改變了自秦漢以來把軍事法分列於多篇的做法,集中專列《兵律》一篇,使《大明律.兵律》成為覆蓋軍事全局的基本法。與此相適應,專門的軍事法規也很多,如《軍衛法》、《行軍號令》等。
清朝,以大明律為藍本制定了《大清律.兵律》,並根據本朝特點制定了《軍令》,後又定期編修有關軍事內容的《則例》,最終形成了數量較多、應時性較強的軍事法律規范。
近代,中國跟隨世界軍事變革的歷史潮流,借鑒西方法治思想,軍事法制建設也有所進步。1933年6月,民國政府頒布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兵役法》,規定實行徵兵制,並建立了預備役制度。但是,由於國民黨政治腐敗,國家內憂外患,形勢混亂,《兵役法》並沒有得到很好地貫徹執行,國民黨軍隊擴充經常要靠抓壯丁。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國家很重視國防法規建設,很快頒布了《兵役法》、《民兵組織條例》以及軍隊的各種條令條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加大了國防立法的力度,制定了一系列國防法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防法規體系。
我國的國防法規體系,按立法許可權區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法律。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現行的國防方面的法律共有15件,其中國防法律11件,關於法律問題的決定4件。如修改兵役法的決定,設立全民國防教育日的決定等,與法律具有同等效力。第二個層次是法規。法規是由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制定的。由中央軍委制定的為軍事法規,現有126件;由國務院制定或國務院與中央軍委聯合制定的為軍事行政法規,現有39件。共165件。第三個層次是規章。由軍委各總部、各軍兵種、各軍區制定的為軍事規章,由國務院有關部委與軍委有關總部聯合制定的為軍事行政規章。現有規章2500多件。第四個層次是地方性法規。是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貫徹執行國家國防法規的實施辦法、實施細則、補充規定等。
我國的國防法規按調整領域劃分為十六個門類:一是國防基本法類,二是國防組織法類,三是兵役法類,四是軍事管理法類,五是軍事刑法類,六是軍事訴訟法類,七是國防經濟法類,八是國防科技工業法類,九是國防動員法類,十是國防教育法類,十一是軍人權益保護法類,十二是軍事設施保護法類,十三是特區駐軍法類,十四是緊急狀態法類,十五是戰爭法類,十六是對外軍事關系法類。
現在,我國的國防法規基本上可以與國家的法律制度相適應,基本上可以滿足國防和武裝力量建設的需要。我講基本上,這就意味著我國的國防法規體系還有不健全的方面,主要表現是,有些重要的法律還沒有出台,已經頒布的國防法規,內容還不夠完備,有些規定操作性不強,國防法制建設的任務仍然很繁重。但總的來說,已經有法可依,國防和武裝力量建設已開始走上法制化的軌道。
二、國防法規的特性
國防法規是調整國防和武裝力量建設領域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對國防法規的特性,我們可以從共性和個性兩個角度來理解。
從共性方面來說,國防法規也是國家法律的組成部分,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范,它具有法律的一般特性:一是鮮明的階級性。國防法規也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為統治階級的利益服務的。二是高度的權威性。國防法規是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制定的,其他任何組織或個人都無權制定。三是嚴格的強制性。國防法規所確定的行為准則,必須嚴格遵守和執行,如果違反了,要依法受到追究。四是普遍的適用性。一切個人和社會團體,無論職務高低,無論什麼行業部門,都必須依法辦事,沒有例外。五是相對的穩定性。國防法規是國家機關通過法定程序制定的,一經頒布,往往要穩定相當長的時間,不會朝令夕改。這些方面的特性其他法律也有,所以說是國防法規的共性。但國防法規還有著區別於其他法規的具體特性。這就是國防法規的個性:
一是調整對象的軍事性。大家知道,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而不同的法律規范用來調整不同領域的社會關系。比如,民法用來調整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婚姻法用來調整公民的婚姻家庭關系,國防法規就是專門用來調整國防和武裝力量建設領域的各種社會關系。這些帶有軍事性的社會關系是國防法規特有的調整對象,是其它任何法律規范所不能代替的,這是國防法規特性的一個基本表現。
這兒大家要注意,調整對象的軍事性,是指國防和武裝力量建設領域的社會關系是軍事性的,但這些社會關系所涉及的行為主體並不都是軍隊和軍人。因為國防和武裝力量建設領域的社會關系不僅包括武裝力量內部的社會關系,還包括武裝力量與外部的社會關系。國防不是軍防,不只是軍隊的事。國防是國家行為,是整個國家的事,是全民族的事。無論是行政部門、經濟部門,科技、文化、教育等部門,還是社會各階層人士都與國防有密切的關系。因此,調整對象的軍事性決不意味著國防法規只管軍隊,不管地方。一切社會團體和個人都必須按照國防法規的要求,履行自己的國防義務。
二是公開程度的有限性。公開性是法律固有的特性,因為法律只有公開才能使人們普遍了解和遵守。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Babylonia約前1894-前1595)第六代國王漢穆拉比把《法典》刻在玄武石柱上,春秋時(前536年)鄭國的子產把《刑書》鑄在銅鼎上,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使法律公開。現代法制更強調公開:立法程序公開,法律內容公開,執法活動公開,監督檢查公開。所以,一般的法律不存在保密問題,但國防法規有些不同,公開程度是有限的。大部分國防法規,特別是一些基本的、主要的國防法規是公開的,如《國防法》、《兵役法》、《軍事設施保護法》等。但有一少部分國防法規,特別是關於軍隊的作戰、訓練、編制、裝備和戰備工作等方面的法規只限一定范圍的人員了解,如各種《戰斗條令》、《軍事訓練條例》、《戰備工作條例》等,都規定了保密等級。所以說,國防法規的公開性是有限的。為了加強法制,對能公開的國防法規,要盡量公開,以便大家了解和遵守。為了國家安全,該保密的國防法規也要嚴格保密,以免國家利益受到損害。
三是司法適用的優先性。國防法規優先適用,是指在解決與國防利益、軍事利益有關的法律問題時,如果國防法規和其他法規都有相關的規定,這時要以國防法規的規定作為司法依據,以國防法規作為評判是非的標准和採取行動的准則,其他法規要服從國防法規。同時要注意,優先適用不是指的先後順序,而是一種排他性的單項選擇。在解決與國防利益、軍事利益有關的法律問題時,只有國防法規起作用,其他法規不起作用。有一條國際公認的法律適用原則--「特別法優先於普通法」。特別法是在特定領域、特定時間、對特定對象、特定事項起作用的法律。國防法規屬於特別法,因而在司法活動中實行「軍法優先」。有的國家在法律條文中就明確體現了這一原則。如美國《國防生產法》規定:一切法人,對於因執行本法令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罰款不負責任。這顯然表明,《國防生產法》優先於其他一般的經濟法。在實踐中,各國也都是按這個原則來做的。如馬島戰爭對民船的動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1982年4月英阿馬島戰爭爆發之後,英國緊急徵用了56艘民船執行軍事任務。當時正在地中海航行的「烏干達號」旅遊船也接到了徵集令。於是,她馬上就近在義大利的港口靠岸,請船上的940名旅客下船,然後駛往直布羅陀,在三天內改裝成醫院船,隨即開赴戰區。這兒就發生了一個法律問題。按照經濟合同法,旅客買了票、上了船,承運的客輪就有義務按照約定的時間和路線把旅客安全送達目的地。如不能把旅客按時送達目的地,船長要負責任,出了問題還要賠償。但按照英國的動員法規定,商船在接到動員令後,必須停止非戰時的運輸任務,准時到指定地點接受軍事任務。在這時候,它就可以不受合同法的約束,雖然違反了合同法,卻不用受任何處罰,不承擔任何賠償責任。如果它不遵守動員法,它就要受到嚴厲的處罰。這就是所謂的軍法優先。
四是處罰措施的嚴厲性。大家在小說里、電影里經常看到或聽到的將軍對犯罪的人喊:軍法從事!通常這就意味著,這個人要被殺頭了。由此可見,軍法的處罰是很嚴厲的。現在雖不能輕易殺頭,但國防法規對危害國防利益的犯罪,也規定了比較嚴厲的處罰措施。如《刑法》規定,一般搶劫罪通常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而冒充軍警人員搶劫的,搶劫軍用物資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破壞公用電信設施罪,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破壞軍事通信罪,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同一類型的犯罪,戰爭時期的處罰要更嚴厲一些。《刑法》、《兵役法》都有戰時從重處罰的規定。如平時應征公民拒絕服兵役,通常是行政處罰:在兩年內不得被錄取為國家公務員、國有企業職工,不得出國或者升學,還可以同時處以罰款。而戰時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通常要判2-3年有期徒刑。為什麼國防法規規定了比較嚴厲的處罰措施呢?因為國防法規所保護的國防利益,是關系國家安危的重大利益,因而對危害國防利益的犯罪實行比較嚴厲的處罰。
三、國防法規的主要內容
(一)國防基本法類
國防基本法是調整國防和武裝力量建設領域基本社會關系的行為准則,對國防和武裝力量建設具有全面的規范作用。國防基本法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有關國防和軍事制度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同時對經濟、外交、文化、教育、國防和軍事等各方面的基本制度也作出了規定。憲法關於國防和軍事制度的規定構成國防基本法中具有領率作用的部分。
今年3月份召開的十屆人大二次會議,對《憲法》作了重要修改,主要是「三個代表」成為國家的指導思想,保護人權,保護私有財產寫入了憲法等。國防方面的內容沒有變動。《憲法》關於國防的規定分布在各章之中。《憲法》共4章,每章中都有與國防有關的內容。如:第一章 總綱,其中規定了我國武裝力量的性質、任務和武裝力量建設的基本方針。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其中規定了公民的國防義務。第三章 國家機構,其中規定了國家機構的國防職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決定戰爭和和平的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決定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決定,宣布戰爭狀態,發布動員令。(國務院)領導和管理國防建設事業;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全國武裝力量。
《國防法》是1997年3月14日由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通過,是我國國防和武裝力量建設領域的主要法典,共有十二章,七十條。該法主要規定了國防活動的基本原則,國家機構的國防職權,武裝力量,邊防、海防和空防,國防科研生產,國防經費,國防動員和戰爭狀態,公民、組織的國防義務和權利,軍人的義務和權益,對外軍事關系等。
今天我主要講一講:公民的國防義務和權利
權利和義務是法的核心。在社會生活中,法正是通過規定行為主體的權利和義務來調整他們之間各種關系的。在國防法中,權利和義務也是的一對最基本的范疇。《國防法》多處涉及國防義務和權利,而且設專章,第9章,專門規定了公民、組織的國防義務和權利。
國防義務,是指由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公民、組織在國防方面應當履行的責任。這種必須履行的責任,既可表現為按照法律要求作出一定的行為,也可以表現為按法律要求不作出一定的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54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不得有危害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行為。」大家知道,義務有道德義務,宗教義務。國防義務是法定義務、法律義務,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落實的。
國防權利是指憲法、法律賦予公民、組織在國防方面享有的權力或利益。可以表現為權利享有者有權自己作出一定的行為,也可以表現為有權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為。國家從法律和物質上保障公民和組織享有這種權利的可能性。
《國防法》第9章規定,公民應承擔6項國防義務:接受國防教育,保護國防設施,保守國防秘密,支持國防建設,協助軍事活動,依法服兵役。
第五十二條:公民應當接受國防教育。公民和組織應當保護國防設施,不得破壞、危害國防設施。公民和組織應當遵守保密規定,不得泄露國防方面的國家秘密,不得非法持有國防方面的秘密文件、資料和其他秘密物品。
第五十三條:公民和組織應當支持國防建設,為武裝力量的軍事訓練、戰備勤務、防衛作戰等活動提供便利條件或者其他協助。
第五十條: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光榮義務。
根據《國防法》的規定,公民和組織在國防活動中享有建議權、制止權和檢舉權、獲得補償權。
第五十四條:公民和組織有對國防建設提出建議的權利。公民和組織有對危害國防的行為進行制止或者檢舉的權利。
第五十五條:公民和組織因國防建設和軍事活動在經濟上受到直接損失的,可以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取得補償。
所謂建議權,就是公民有權對國防建設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規章制度、措施方法等提出改進意見。行使建議權的方式有多種:如通過人民代表向人大提出議案,撰寫學術文章、咨詢報告,給政府或軍隊有關部門寫信、打電話,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或者上網發貼子,都可以提出自己對國防建設的意見和建議。
所謂制止權,就是公民有權採取一定的方式方法使危害國防的行為停止下來,從而維護國防利益。可能有人會說,鐵路警察各管一段,你這是狗拿耗子,多管閑事。不對,對危害國防的行為人人都有權制止,這是法律賦予的神聖權利。根據行使制止權的時間不同,可分為事前制止和事中制止。根據行使制止權的手段不同,又可分為暴力制止和非暴力制止。為了使國家利益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暴力手段加以制止,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所謂檢舉權,就是在危害國防的行為發生以後,公民有權進行揭發。行使檢舉權,可採取司法告發和行政告發的形式。對違法犯罪行為,應該向人民檢察院或人民法院進行司法告發;對一般違法失職行為,可向行政機關、軍事機關或紀檢、監察機關進行行政告發。受理檢舉的機關應該對公民反映的情況認真調查,妥善處理。並要對檢舉人給予鼓勵和保護。
所謂獲得補償權,就是公民因國防建設和軍事活動在經濟上受到直接損失的,可以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取得補償。
大家應注意,「補償」和「賠償」是不同的。有三個方面的區別:一是性質不同。賠償是由不法行為引起的,而補償是由合法行為引起的。如修建國防設施需要征地和遷移居民,軍隊在作戰行動中需要徵用公民的設備設施、交通工具和其他物資,這些行為都是合法的,但也會使公民在經濟上受到一定損失。在這種情況下,國家要對公民的經濟損失給予適當補償。二是范圍不同。賠償是全面的,既包括直接損失,也包括間接損失;既包括經濟損失,也包括精神損失。而補償僅限於直接經濟損失,不包括間接經濟損失,也不包括精神損失。三是目的不同。賠償具有補救和懲罰雙重目的,而補償只是一種補救措施,不具有懲罰性。
同時要明確,有些補償措施是在戰後落實的,不能把預先得到補償作為接受動員、接受徵用的條件。戰時,國家可能一時拿不出錢來,那就先徵用,戰後再補償。
權利與義務,是構成法律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它們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
所謂對立,就是說兩者各有不同的含義,有質的區別。權利是主動的,義務是被動的。權利可以放棄,而義務則必須履行。不是義務勞動。
所謂統一,就是說兩者同時產生,密切聯系,互為條件,相輔相成,兩者是一致的。權利與義務一致,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對等性。從權利和義務兩者之間的關系來考察,國防權利和國防義務,總是相對應而存在,兩者在總量上是相等的。《國防法》第9章規定,公民的國防義務6條,權利4條,數量、份量都不對等。這怎樣理解呢?大家注意,有一條最重要的國防權利第9章沒有提及。《憲法》所規定的武裝力量的任務有一條,保衛人民的和平勞動,這也就意味著公民享有和平勞動被保護的權利。公民履行各種國防義務=享受和平勞動以及正常的生活、學習被保護的權利,這是權利義務總量相等最突出的表現。如果不這樣分析,就不能解釋對等性。
二是平等性。從公民之間的關繫上來考察,依照憲法和法律,我國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和居住期限,平等地享有法定的國防權利,也平等地承擔國防義務。不允許存在只享受權利而不履行義務的公民,也不允許存在只履行義務而不享受權利的公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是同一性。有些國防權利和國防義務是同一的,它既是國防權利,又是國防義務。例如《憲法》第四十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接受國防教育,《國防教育法》第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有接受國防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既是權利,又是義務。權利不能剝奪,義務不能放棄,從而切實保證公民都能受到教育。依法服兵役也是這樣,既是公民的一種權利,又是公民的一種義務。我國兵役法規定,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不得服兵役。這就是從權利角度規定的。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同時也被剝奪了服兵役的權利。兵役法還規定,身體殘疾不適合服兵役的人,免服兵役。這又是從義務角度規定的,免除殘疾人服兵役的義務,這是國家對殘疾人的照顧。
從總體上來講,國防權利與國防義務具有一致性,它們之間是對等的、平等的、同一的。但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在國防方面有特殊的表現,在一定局部、在一定層次上表現為不對等、不平等:
一是和平時期公民享受不到國防活動所帶來的直接利益,因為這時公民的和平勞動還沒有受到外來侵略的現實威脅;但也必須承擔相當的國防義務,因為等到威脅臨頭再進行國防建設就來不及了。如果要求權利義務在任何時候都絕對一致,國防建設就沒法進行了。
二是不同地區的公民享受的國防權利和承擔的國防義務是不平等的。平時,邊海防地區的公民承擔了較多國防義務,協助部隊守衛邊防,享受與內地同樣的國防權利。局部戰爭情況下,戰區和鄰近戰區的公民承擔較多的國防義務,參戰支前,其他地區的公民的國防義務較少。
三是每一個公民在參與國防活動時,他所享受的權利和他所承擔的義務也往往是不對等的。如戰爭期間,國家可能因為作戰需要而徵用公民的物資、車輛、船隻等。服從徵用,是公民應盡的國防義務,而履行這一義務必須要承受一定的經濟損失。國防法雖然規定對直接經濟損失給予補償,但卻不能適用民法那種等價補償的原則。在有些情況下,國防義務的付出是無法補償的。公民為協助軍事活動,可能會流血犧牲。付出生命怎麼補償?生命是無價的。
所以,我們在學習國防法規的時候,應把國防義務作為重點。不知大家注意到沒有,憲法講: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權利在前;而國防法講:公民、組織的國防義務和權利。是先講義務,後講權利。可見,在國防方面更強調義務。希望大家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自覺為國防貢獻力量。
(二)國防教育法類
國防教育法是對全民進行國防教育的法律規范。國防教育搞得好不好,直接關繫到國家的安危。古往今來,世界各國都很重視通過立法來推動國防教育。
公元前8世紀,古希臘的斯巴達(Sparta)城邦國家的第一個立法者來庫古,在把習慣法編纂為成文法時,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國防教育法——《國民軍事教育法》。根據這部法律,對國民特別是青年進行普遍的系統的軍事教育,男孩8歲就要離開家,集中起來進行嚴格的軍事教育和訓練,並進行精神上的磨練。晚上睡在蘆葦席上,早晨起來要洗冷水澡。不許叫苦叫累,就是受傷流血也不能叫痛。如果忍不住,會被認為是極不光彩的事。男子30歲以後才可以結婚,但仍然要過武士生活。這種軍事教育制度是殘酷的,但造就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優秀戰士,為希臘文明的繁榮和國家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在當代,世界各國非常重視國防教育立法。有的是在相關的法律中規定有關國防教育的內容,有的是制定專門的國防教育法。
美國的《國防教育法》是1958年8月23日由國會頒布的。它之所以頒布國防教育法有這樣的背景:當時以蘇聯、美國為代表的東西方兩大陣營尖銳對立,存在著爆發世界大戰的危險。一旦發生戰爭,必須動員全國的力量來應付。而且,當時社會主義國家處在上風頭,美國非常害怕共產主義的擴張。特別是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美國感到非常震驚。因為美國當時還在忙於改造代號為「紅石」的短程戰術導彈,以便能從土耳其向蘇聯發射核彈頭。蘇聯衛星發射成功,意味著蘇聯在遠程導彈技術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美國與蘇聯之間出現了「導彈差距」。美國氫彈之父愛德華·特勒說,美國輸掉了這場「比珍珠港更重要的戰役」。而且在美國國內,厭戰、懼戰的情緒在蔓延,不僅參加過二戰、朝鮮戰爭的老兵怕打仗,許多青年學生更怕打仗,尤其是怕跟蘇聯人打仗。根據這種情況,美國採取了兩項措施。一是制定了阿波羅登月計劃,加緊在航天技術上趕超蘇聯;二是制訂《國防教育法》,以便於美國聯邦政府督促、協調有關部門加強全民特別是青年學生的國防教育。1969年7月21日,「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在航天技術、導彈技術上把蘇聯甩在了後面。《國防教育法》在增強美國公民特別是青年學生的的危機意識、國防意識,促使國民支持政府的軍備政策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國也非常重視用法律來規范國防教育活動。我國《國防法》、《兵役法》、《

⑥ 戰爭法的《戰爭法》原文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戰爭的開始及其法律後果
第三節戰爭法規的內容
第四節 戰時中立
第五節 戰爭的結束及其法律後果
第六節戰爭犯罪及其責任 一、戰爭的概念
戰爭是國家之間的武裝沖突所造成的法律狀態。這個定義包含三個重要內容:
(一)戰爭是國家之間的行為。
(二)戰爭是武裝沖突的結果。
(三)戰爭是一種法律狀態。
武裝沖突和戰爭的主要區別在於:
(一)戰爭的主體主要是國家,而武裝沖突則不限於國家,還包括民族、宗教團體和叛亂團體。
(二)戰爭是由武裝沖突造成的法律狀態,武裝沖突只是由於使用武力而產生的事實狀態。
(三)戰爭中交戰雙方與第三國存在明顯的中立關系,適用中立法。但武裝沖突雙方與第三國的關系不是明確的,中立法不一定能夠適用。
二、對戰爭權的限制
傳統國際法認為戰爭是國家解決國際爭端的強制手段之一,認為戰爭權是從國家主權引申出來的一種固有權利,戰爭權被稱為訴諸戰爭權。
《聯合國憲章》規定各會員國應以和平方法解決其國際爭端,在其國際關繫上不得使用威脅或武力。這表明從現代國際法的觀點看來,使用武力是受到禁止的,國家不能以戰爭手段解決其國際爭端,只有在為了自衛或為了制止侵略行為,使用武力才是許可的。
三、戰爭法
(一)戰爭法的概念
戰爭法包含兩部分,一部分是調整交戰國相互關系的規則,稱為戰爭規則,另一部分是調整交戰國與非交戰國之間關系的規則,稱為中立規則。調整交戰國之間的關系和調整交戰國與非交戰國之間關系的規則的總體,就是國際法體系中的戰爭法。
戰爭法本來只適用於戰爭,用以限製作戰手段和調整戰爭時期交戰國之間和交戰國與非交戰國之間的關系。但是隨著戰爭法的發展,戰爭法中的重要原則和規則也擴大適用於國際性和非國際性的武裝沖突。
(二)戰爭法的特點和重要原則
戰爭法與國際法其他部門相比,具有三個特點:
1.戰爭法規大部分是傳統的習慣國際法規則,這些規則雖然已基本上編纂在國際條約之中,但由於它們大部分是古老的習慣規則,故經常是以公認習慣法規則來適用。
2.戰爭法條約中有些本來應為新約所代替了,但由於舊約和新約的批准國不盡相同,存在舊約和新約並存的局面,出現特別復雜的條約體系,適用時比較麻煩,新約的規定常以反映習慣法的方式約束尚未批準的國家。
3.戰爭法條約的內容雖然十分詳盡,但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戰爭手段日新月異,任何條約也不可能把一切新的戰爭手段規定得詳盡無遺。因此,馬頓斯條款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馬頓斯是俄國出席第一次海牙和平會議的代表,他在會上發表了一項聲明:凡遇有本條文中未規定之事項,則有種種國際法之原則,從文明人民之慣例上,從人道之原則上,自良心之要求上,發生事變之兩交戰國與其人民之間,應在此原則之保護與支配下。這聲明載入海牙第四公約的序言中和1977年日內瓦四公約第一附加議定書中,故稱為馬頓斯條款。
從大量的戰爭法條約中可以看到現代戰爭法上存在下列幾個普遍接受的重要原則。
1.遵守國際法義務原則。任何交戰國都必須遵守戰爭法條約上規定的國際法義務。作戰行為必須恪守戰爭法規,軍事必要和條約無規定均不能作為免除其義務之理由。
2.區別待遇原則。在戰爭中,對平民與武裝部隊、戰斗員與非戰斗員、戰斗員與戰爭受難者應加以區別對待。
3.人道主義原則。戰爭中不僅應保護非戰斗員、戰爭受難者和平民,對戰斗員亦應給以人道待遇。
4.遵守中立義務原則。交戰國應保護中立國的利益,中立國應保持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場。任何違反行為都構成違反中立義務的行為,行為者應對此承擔國際責任。 一、戰爭的開始
戰爭是一種法律狀態,戰爭開始就是交戰國之間的關系從和平狀態向戰爭狀態的轉變。
傳統國際法認為戰爭應以宣戰的形式開始。
宣戰作為一項法律程序,它宣告了交戰國之間的關系進入了戰爭狀態,並可使中立國獲悉戰爭狀態的存在。
二、戰爭開始的法律後果
(一)外交與領事關系的斷絕
(二)條約關系的變化
交戰國間的條約關系因戰爭而發生重要變化:兩國間的雙邊政治性條約立即廢除,經濟貿易條約失效或停止施行。但關於領土和邊界的條約不能因戰爭而失效(除非該條約是導致戰爭的主要原因)。雙方共同參加的多邊條約在交戰雙方之間停止施行,但它們參加的有關戰爭和中立的條約卻因戰爭的開始而自動發生作用了。
(三)經濟貿易關系的中斷
交戰國之間不論是政府間還是民間的經濟貿易行為都因戰爭而中斷。交戰雙方認為對方的國民及財產均帶有敵性,私人間的商業關系受到嚴令禁止。
(四)交戰國人民及其財產帶有敵性
戰爭發生後,交戰國認定對方的財產和人民帶有敵性。在交戰國境內的敵國財產,如果是公產、不動產(除使領館外)可以沒收和使用,但不能加以變賣。動產可加以沒收,軍事性質的敵產可加以破壞。至於敵國人民的財產,原則上不加侵犯,但可以加以限制(如禁止轉移、凍結或徵用)。敵國人民(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帶有敵性,但一般允許他們在一般適當時期內離境。敵國之公司法人,如是國家公司,則視同敵國財產,如是私人公司,則視作敵國人民的私人財產。 一、對作戰方法和作戰手段的限制
(一)極度殘酷的武器
武器的作用是使對方的戰斗員喪失戰爭力,如果超越這個程度而使受害者受到極度痛苦甚至不可避免的死亡,此武器即為極度殘酷的武器。
這類武器是戰爭法規所嚴格禁止使用的。例如1868年《聖彼得堡宣言》禁止使用輕於四百克的爆炸性彈丸或是裝有爆炸性或易燃物質的彈丸;海牙第四公約附件第二十三條禁止使用足以引起不必要痛苦的武器、投射物或物質;海牙第三宣言禁止使用在人體內易於膨脹或變形的投射物;1980年《聯合國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認為具有過分傷害力或濫殺濫傷作用的常規武器公約》禁止使用無法檢測的碎片、地雷(水雷)、餌雷以及燃燒性武器,高速小口徑輕武器。
(二)有毒、化學和細菌(生物)武器
1899年和1907年的海牙公約就明文規定禁止使用毒氣和有毒武器。
在1925年締結的《禁止在戰爭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氣體和細菌作戰方法的議定書》規定將此項禁止擴大到細菌武器。
1972年簽訂《禁止細菌(生物)及毒素武器的發展、生產及儲存以及銷毀這類武器的公約》進一步規定永遠禁止在任何情況下發展、生產、貯存、取得和保留這類武器。
1992年《禁止研製、生產、貯存和使用化學武器以及銷毀此種武器的公約》在全世界范圍內禁止研製、生產、貯存和使用化學武器,規定締約國必須在公約規定的期限內銷毀各自的化學武器及其生產設施。
(三)原子武器、氫武器和核武器
原子武器、氫武器和核武器都是極度殘酷的大規模屠殺人類的武器,都是國際法禁止使用的武器。
(四)不分皂白的作戰手段和作戰方法
為了保證平民、居民的安全和民用物體的免受破壞,戰爭法規強調沖突各方無論何時均應遵守區別原則,在普通居民和戰斗員之間,民用物體和軍事目標之間加以區別,禁止使用波及平民的不分皂白的作戰手段和作戰方法。
1907年海外第四公約附件第二十五條規定:禁止轟擊不設防城鎮、住所和建築物。
1977年《日內瓦第一附加議定書》第五十一條規定:不分皂白的攻擊是指:
1.不以特定軍事目標為對象的攻擊;
2.使用不能以特定軍事目標為對象的作戰方法或手段;
3.使用其效果不能按照本議定書的要求加以限制的作戰方法或手段。
4.以平民或民用物體集中的城鎮、鄉村作為軍事目標進行攻擊,附帶使平民生命受損害的攻擊,作為報復對平民進行攻擊,均屬於不分皂白的攻擊。
(五)改變環境的作戰手段和方法
1977年簽署的《禁止為軍事或任何其他敵對目的使用改變環境的技術的公約》明確規定:禁止使用具有廣泛、持久或嚴重後果的改變環境的技術作為摧毀、破壞或傷害任何其他締約國的手段。所謂改變環境的技術是指通過蓄意操縱自然過程改變地球(包括其生物群、岩石圈、地水層和大氣層)或外層空間的動態、組成或結構的技術。
1977年的日內瓦第一附加議定書規定:禁止使用旨在或可能對自然環境引起廣泛、長期而嚴重損害的作戰方法或手段。
(六)背信棄義的作戰手段和方法
1907年《海牙第四公約》規定禁止以背信棄義的方式殺、傷屬於敵國或敵軍的人員。
按照1977年的日內瓦四公約第一附加議定書的規定,它指的是以背棄敵人的信任為目的而誘取敵人的信任,使敵人相信其有權享受或有義務給予適用於武裝沖突的國際法規則所規定的保護的行為。
二、對平民、交戰者和戰爭受害者的待遇
(一)對平民的保護
對平民的待遇主要有兩個方面:
1.對交戰國境內敵國平民的保護。應允許敵國平民安全離境。對未離境者,應保障其基本權利,不得將他們作為軍事攻擊的對象,禁止對他們實施報復,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不得強迫他們提供情報,不得施以體刑和酷刑,禁止進行集體懲罰和扣作人質,給以維持生活的機會,對婦女、兒童給予特別的保護,防止施暴和給予必要的援助。
2.對佔領區內被佔領國平民的保護。佔領當局只能在佔領區行使軍事管轄權,應對佔領地的平民給予人道主義的待遇。根據1907年的《海牙第四公約》和1949年的《關於保護平民的日內瓦公約》和1977年的兩個附加議定書,不得剝奪平民的生存權;尊重平民的人格、尊榮、家庭、宗教信仰;不得對平民施以暴行、恐嚇和侮辱;不得把平民扣作人質,進行集體懲罰或謀殺;不得驅逐平民,不得強迫提供情報或為其軍隊服務;不得侵佔平民的糧食和醫葯供應,不得廢除被佔領國的法律等。
(二)對交戰者的保護
交戰者是指交戰雙方的武裝部隊,包括正規軍和非正規軍。
1.武裝部隊。武裝部隊包括該交戰國的全部戰斗員和非戰斗員。根據1977年第一附加議定書的規定,武裝部隊應有三個特徵:
A、由向政府或當局負責的司令部統率;
B、受內部紀律制度制約;
C、應強制遵守國際法規則。
武裝部隊的人員,除醫生、牧師外,都是戰斗員,有權直接參加戰斗,戰斗中如被敵方俘虜,就成為戰俘,享受戰俘待遇。
2.非正規武裝部隊。包括民兵、志願軍和游擊隊等戰鬥力量。
民兵和志願軍是由人民自發臨時組織的,一般不是由國家法令組織,沒有由國家任命的指揮官統率,沒有統一的制服和標志。但根據1907年的《海牙陸戰法規和慣例章程》的規定,民兵和志願軍應具有下列特徵:
A、有對部下負責的指揮官領導;
B、使用可以在一定距離內識別的和固定的標志;
C、公開攜帶武器;
D、遵守戰爭法規和慣例。
非正規武裝部隊只要具備上述特點,在交戰中便與正規武裝部隊一樣享受戰爭法的保護和人道主義待遇。
游擊隊主要是指在敵占區內活動的戰斗人員,只要他們在對方看得見的期間和范圍內公開攜帶武器和遵守戰爭法規,就是合法的戰斗人員,享受戰爭法的保護。
志願軍是外籍人員自願參加戰斗並受所在國政府和最高司令部統一指揮的武裝人員。根據國際慣例,志願軍享有與被支援國正規武裝部隊同樣的合法地位,享受同樣的待遇。
至於在非國際性武裝沖突中在一國內部出現的反政府武裝力量(如起義軍等),根據1977年的第二附加議定書,他們享受同樣的人道主義待遇。
3.軍使。軍使是奉交戰一方的命令,前往敵方進行談判的代表。《海牙陸戰法規和慣例章程》規定:軍使以白旗為標志。軍使及其隨員(翻譯、號手、鼓手等)享有不可侵犯權。但如果軍使濫用其職權,便喪失其不可侵犯權了,敵方的司令官就有權加以暫時扣留。為防備軍使利用其使命刺探軍情,敵方有權採取必要的保護措施。派軍使進行談判,是交戰一方的權利,但對方沒有接待軍使的義務。
4.偵察兵。偵察兵是指交戰國派到敵方或敵占區偵察軍情的人員。偵察兵必須穿軍服,這是偵察兵的基本特點,也是偵察兵和間諜的基本區別。偵察兵是合法的戰斗人員,如果被俘,享受戰俘待遇,但間諜是沒有這個待遇的。
(三)對戰俘的待遇
戰俘是指在戰斗或武裝沖突中落在敵方權力之下的合法交戰人員。
1949年的《關於戰俘待遇的日內瓦公約》和1977年的第一附加議定書均重申和發展了傳統國際法關於戰俘待遇的規則,其主要內容是:
1.戰俘不應受侮辱、虐待、報復和殺害;
2.戰俘的衣、食、住應能維持在保障其健康的水平;
3.戰俘的醫療應有保障;
4.戰俘的宗教信仰應受尊重;
5.戰俘保有其被俘時的衣物、財產和民事權利;
6.戰俘應被允許和家庭通信;
7.戰俘拘留所應設在比較安全的地方;
8.戰事停止後戰俘應即釋放和遣返。
(四)傷病員和戰爭受難者的待遇
有關傷病員和戰爭受害者的待遇的國際公約主要有1864年、1906年、1929年和1949年先後簽訂的關於改善戰爭中武裝部隊傷者病者境遇的公約。這些公約對戰爭中傷者病者和受難者的待遇作了詳細的規定,其主要內容是:
1.凡軍隊所屬的軍人及其他正式隨軍服務人員因傷、病或其他原因喪失戰鬥力者,收容他們的交戰國應不分國籍、性別、種族、宗教和政治主張一律給予尊重、保護和治療,不得加以歧視,嚴禁施以暴力或殺害。凡交戰國不得已而丟棄傷者病者於敵軍時,應在軍事考慮許可的范圍內,留下一部分醫療人員及器材。
2.交戰國的傷病員陷入敵手後,享受醫療保護和戰俘待遇。
3.每次戰斗後沖突各方設法搜尋傷者病者,予以照顧和保護。對落在其手中的敵國傷病員或死者的情況應通過情報局轉達所屬國。
4.對固定醫療隊和醫務所,在任何情況下均不得加以攻擊,除非該醫療隊或醫務所被利用進行軍事行動。
一、戰時中立的概念
戰爭時期,非交戰國不參加戰爭的任何一方,保持不偏不倚的立場,此地位即為戰時中立。
任何非交戰國都有權在交戰各國之間宣布中立,不捲入戰爭的任何一方,這是它的自主權利,除非受條約義務約束。任何非交戰國都沒有義務保持中立,除非受條約義務約束。中立地位可以明示表示(如發表聲明),也可以默示表示(如事實上遵守中立),一經表示中立,在交戰國和中立國之間就開始適用中立法。
戰時中立與永久中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戰時中立是非交戰國在戰爭時期選擇的態度和立場,非交戰國隨時可以宣布中立,也可以宣布取消中立;但永久中立則不同,永久中立國是根據條約而承擔永久中立義務,永久中立地位經他國保障,不能單方面廢除。
戰時中立又與和平時期的中立政策不同,前者是一種法律地位,後者只是和平時期某些國家所奉行的政策,這種中立政策沒有產生法律權利和義務。
二、戰時中立制度
在戰爭時期,中立國和交戰國都承擔著不作為、防止和容忍三種義務。
不作為就是自我制約,不從事或介入交戰任何一方的行為。根據1907年《陸戰時中立國及中立國人民之權利和義務公約》和《海戰時中立國之權利和義務公約》的規定,中立國不得直接或間接幫助交戰國的任何一方,不得提供軍隊、供給或擔保貸款,或向交戰國提供避難場所。交戰國不得在中立國領土從事戰爭行為,不得在中立國領水或領空進行敵對行為,也不得將中立國領水或領空作為作戰基地或軍隊遠征的出發點。
防止就是防止違反中立義務的行為發生。中立國有義務防止在其領土或管轄范圍內為交戰國准備作戰行動,如招募兵員、備戰、或在其領土或領水內設置軍事設施。防止任一交戰國在其領土、領水或領空內或利用其資源以從事敵對行動,防止交戰國在其領域內武裝或改裝船舶。交戰國有義務採取措施,防止虐待留在交戰國境內的或在其所佔領的敵國領土內的中立國外交代表和人民,防止其軍隊及人民侵犯中立國及其人民的財產與權利。
容忍就是容忍對方加於自己造成一定損害的行為。中立國容忍交戰國對其船舶臨檢和搜索,對其船上載運的戰時禁製品加以拿捕、審判和處罰。交戰國容忍中立國與他方交戰國保持外交和商務關系,容忍中立國把其港口提供給他方交戰國為臨時庇護或維修船舶之用。
一、戰爭的結束
戰爭狀態的結束通常包含兩個內容:一是停止敵對行動,二是結束戰爭狀態。
(一)停止敵對行動
戰爭和武裝沖突中的敵對行動可因下列三種情況而停止:
1.停火。停火只是交戰過程的一種暫時性或局部性的行動。
2.停戰。停戰是雙方通過協議實行的。停戰可能像停火那樣短暫,也可能時間比較長,可能約定期限,期限一滿,軍事行動就恢復。也可能沒有期限,軍事行動隨時可能恢復。停戰可能是全面的,也可能是局部的,全面的停戰也可能導致軍事行動的長期結束。
3.投降。投降是交戰一方承認戰敗而要求停止戰斗的行為。投降可能是全面的也可能是局部的。全面的投降會導致戰爭的結束。
(二)結束戰爭狀態
戰爭狀態的結束是交戰國間一切戰爭行動的終止和與戰爭有關的一切政治、經濟、領土及其他問題的全面的和最終的解決。結束戰爭狀態的方式通常有三種:
1.締約和約。和約指結束戰爭的和平條約,是結束戰爭狀態的最通常和最正式的一種形式。和約一般由交戰各國(含戰勝國和戰敗國)在和平會議或外交會議上簽訂,是結束戰爭的重要國際文件。
2.單方面宣布戰爭結束。一般是由戰勝國單方面宣布的。
3.聯合聲明。由交戰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宣布結束戰爭狀態。
二、戰爭結束的法律後果
(一)外交關系恢復。兩國派遣外交代表,恢復正常的外交關系。
(二)條約關系恢復。戰爭發生後,兩國的政治條約已失效,經濟條約已停止生效。戰爭結束後,政治性條約可能經重訂而恢復效力,經濟性條約可能恢復效力。原交戰雙方所參加的多邊條約又重新對它們發生效力。同時,雙方還可能在正常的外交關繫上簽訂新的條約。
(三)國際交往全面恢復。戰爭時期,交戰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聯系已中斷了,隨著戰爭狀態結束,這些關系又重新恢復。
一、戰爭犯罪
根據《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憲章》的規定,戰爭犯罪包括三種罪行,即破壞和平罪、戰爭罪和反人道罪。
(一)破壞和平罪。就是計劃、准備、發動侵略戰爭或從事違反條約或保證的戰爭,或參與這些罪行的共同計劃或陰謀。
(二)戰爭罪。就是違反戰爭法規和慣例的罪行,包括虐待或放逐佔領地的平民、殺害或虐待戰俘、殺害人質、掠奪公私財產以及毀滅城鎮或鄉村的罪行
(三)反人道罪。就是在戰爭發生前或在戰進行中,對平民進行謀殺、滅絕、奴化、放逐及其他非人道行為。
在現代戰爭法,戰爭犯罪是指違反國際法基本原則,策劃、發動侵略戰爭,破壞和平,違反戰爭法規和慣例,違反人道主義准則的各種犯罪行為。
二、懲辦戰爭罪犯的國際法原則
現代國際法懲辦戰爭罪犯所適用的國際法原則,它們是:
(一)從事構成違反國際法的犯罪行為的人承擔個人責任,並因而受懲罰,
(二)不違反所在國的國內法不能作為免除國際法律責任的理由。
(三)被告的地位不能作為免除國際法責任的理由。
(四)政府或上級命令不能作為免除國際法責任的理由。
(五)被控有違反國際法罪行的人有權得到公平審判。
(六)違反國際法的罪行是:破壞和平罪、戰爭罪和反人道罪。
(七)共謀上述罪行是違反國際法的罪行。
(八)戰爭罪犯無權要求庇護。
(九)戰爭罪犯不適用法庭時效原則。

⑦ 早在開戰之前,意政府就與德、奧結成了三角聯盟,有什麼規定

此外還有一困難:義大利人民反對戰爭,厭惡侵略。特別是義大利首相饒里蒂和德國關系較密切。早在開戰之前,意政府就與德、奧結成了三角聯盟,規定一方若遭受攻擊,其他兩國必須支援。

⑧ 以抗日戰爭為例,說明日本違反了哪些規定如&<;日內瓦公約>;什麼的

1.日本使用化學武器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
2.違反「區分原則」和禁止使用不專分皂白的作戰手段和屬方法.
3.違反禁止使用改變環境的作戰手段和方法和禁止使用極度殘酷和過分傷害的武器的規則.
4.第三、違反「相稱原則」:該原則要求交戰國不得進行過分的或不成比例的攻擊,不得使用引起過分傷害和不必要痛苦的作戰手段和方法。日軍在侵華戰爭中,即使使用常規武器也足以實現其侵略的目的,而大規模的使用生化武器明顯與其軍事目標不成比例。
5.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中關於保護戰俘和戰時平民的制度.
詳細可見:http://www.studa.net/guojifa/061025/16482711.html

⑨ 古代戰爭,兩軍交戰時需要遵守什麼規則么或者兩軍交戰時雙方將領先要單挑什麼的

你說的戰爭規則是春秋、戰國以及以前的戰爭。那時候講究的是君子之內戰。雙方幾輛戰車容交戰,贏者就贏得戰爭。不過自從《孫子兵法》問世以來。兵家崇尚的是兵者,詭道也。陰謀詭計層出不窮! 雙方將領單挑只是增加士氣

⑩ 國籍法規定,合法交戰者包括什麼!急急急啊!

合法交戰者包括:武裝部隊,即國家的正規部隊;民兵和志願軍以及有組織的抵抗人員,即游擊隊。合法交戰者在戰爭中遵守戰爭法規,並享有戰爭法規定的權利和恪守義務。

熱點內容
依法治國的簡報 發布:2025-07-27 19:14:25 瀏覽:728
萬寶法院 發布:2025-07-27 19:12:20 瀏覽:835
道德與法制2017節目 發布:2025-07-27 18:58:29 瀏覽:535
水在道德經 發布:2025-07-27 18:57:10 瀏覽:478
魔法學院聯系 發布:2025-07-27 18:55:33 瀏覽:78
2014民法馬特講義 發布:2025-07-27 18:54:53 瀏覽:290
cma報告具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7-27 18:52:30 瀏覽:664
刑事訴訟法56條內容 發布:2025-07-27 18:49:25 瀏覽:330
英特東華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7-27 18:41:10 瀏覽:333
刑事訴訟法只能兩名代理人 發布:2025-07-27 18:28:54 瀏覽: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