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的法規
㈠ 法律應該是穩定的但不能停止不前這句話的應該怎樣理解.
法律應該是穩定的是指法律應該是確定的,不能隨意更改的,可以讓人預先知道後果的,內但法律不能停容止不前是指法律應該隨著社會的經濟、人民的生活水平發生變化,也就是適應社會的需要來變化,不能僅僅停止在原來的水平
㈡ 法律上如何界定"穩定工作"
法律上沒有對「穩定工作」進行界定,但是可以這樣理解:年滿18周歲後至退休前,有一固定職業或者技術專長,長期在職位上獲得工資報酬,這就可以稱為「穩定工作」。
㈢ 法律對社會穩定穩定哪些作用
法律對維護社會穩來定具有以下基本自作用:
法律的公平正義性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基本保障。
法律的協調性作用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基本保障。
法律的強制性作用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基本保障。
法律的懲罰性作用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基本保障。
㈣ 為什麼法律要穩定
法律的穩定性,就是法律保持不變,反對法律朝令夕改。法律由三個層次構成,法律的穩定性也包括三個不同層次。
第一,法律的本質是指由一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的意志。由此,法律的穩定性首先指法律本質的穩定性,它是法律穩定性中最根本的層次。同一歷史類型的法律,反映同一階級屬性,因而具有質的穩定性。法律從一個歷史類型進入另一種歷史類型,法律就發生了本質的變化。
第二,法律權利義務是法律的內容,法律穩定性的第二層次是指法律內容的穩定性。在一定時空范圍內,法律權利義務保持不變,法律具有內容穩定性。法律權利義務是法律的主幹,是規范人們行為的規則。因而,一定意義上說,法律的本質只有靠法律權利義務來體現,沒有權利義務,法律本質便成了虛無飄渺的東西。
第三,法律形式的穩定性。法律形式一般包括成文法、不成文法和法理等幾種,其中成文法是主要的,它又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法規和國際條約等。[iii]法律形式與法律內容相對應,是法律權利義務的表現方式。它以法律內容為依託,並相對獨立於法律內容。法律形式不變,從這個意義上說法律具有穩定性。從縱向上看,隨著時間的推移,法律權利義務會發生變化,但是法律形式具有較強的穩定性。正因為如此,我們才可能從形式上把多種多樣的法律規范性文件分成若干類別,才可以把各國法律歸為法系。
保持法律的相對穩定性是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則之一,這一結論是我國現行許多法理學著作的共識。[i]盡管表述不一,但都一致強調在立法中保持法律的穩定性,認為這是保持法律權威性的要求,是歷史經驗的總結。
應當看到,反思「文革」中法制遭到嚴重破壞的慘痛經歷,探索新時期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極大權威的途徑,上述結論無疑具有重要的針對意義和實踐價值。法律的穩定性是法律規范性的要求。法律具有對本人行為的指導作用,對他人行為的評價作用,對一般人行為的警誡作用或教育作用,對人們相互行為的預測作用,對違法者的強製作用。上述作用並不能自然地發揮,它除了有賴於法律的強制性外,還取決於法律的穩定性。如果法律朝令夕改,那麼生活其間的人們就會無所適從。法律就會喪失其規范作用,國家對人們的強制就會反復無常,變成隨個人左右的暴虐。
法律的穩定性是法律權威性的要求。法律是上升為國家意志的統治階級的意志,具有國家強制性和普遍約束力,享有極大的權威。然而法律的權威,不光取決於國家的強制,還有賴於法律的穩定性。後者對法律權威有巨大的制約性。如果因人廢法、徇私枉法,那麼,法律就會失信於民,喪失其權威性。
法律穩定性是法律目的的要求。法律目的是維護和發展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法律保持穩定,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社會關系的穩定,保證社會在有秩序狀態中發展變化。若法律經常變化,則社會現狀的合法性處於不定狀態,社會發展目標也處於不定狀態。因而法律維護社會現實,提供發展藍圖的目的就會成為泡影。
總之,法律的穩定性是法律的內在屬性。在我國,經歷了「文革」的動亂,強調法律的穩定性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性。」鄧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這是對我國法制建設經驗教訓的總結。
㈤ 憲法的穩定是國家穩定的基礎
這句話容易引起歧義,維護憲法的穩定,這是由憲法的性質、地位和作用決定的。但憲法在保持穩定的同時,還應當與時俱進。憲法的穩定和與時俱進是在社會實踐中統一起來的,在保持穩定中與時俱進,在與時俱進中保持穩定。
一、維護憲法的穩定,是由憲法的性質、地位和作用決定的。
1、從地位看,憲法一國法律體系的核心和基礎。
2、從內容看,憲法規定的是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3、從法律效力看,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二、憲法的穩定,關鍵在於它的科學性、正確性,得到最廣大人民的擁護。
三、憲法的穩定和與時俱進是在社會實踐中統一起來的,在保持穩定中與時俱進,在與時俱進中保持穩定。
憲法具有穩定與變革的兩重性,這種兩重性是在社會實踐中統一起來的。所謂穩定,就是憲法在我們國家舉什麼旗、走什麼路這個根本問題上所確定的基本內容是不能改變的,比如:四項基本原則不能改變,國體、政體不能改變,基本經濟制度不能改變,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不能改變等等。如果改變這些東西,否定它,取消它,國家就要變質。同時,實踐沒有止境,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發展,憲法也要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完善、與時俱進。
至於修改憲法的方式,我國目前確定採取修正案的方式,這是借鑒美國修改憲法的方式(美國憲法制定於1787年,216年來憲法原文一直未動,採取修正案的方式修改18次,共27條),它比法國、蘇聯和我國過去採取的修改憲法辦法要好。以後修改憲法部分內容,都是遵循了同樣的原則,採用的都是修正案的方式。
㈥ 龐德,法律應該是穩定的,但是也不應該停滯不前,什麼意思
法律是指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稱。法律的出現是維持社會不至於分崩離析內的必然。法律,容只有法律才能保證紛繁復雜的社會以整合,秩序。如此,就要求法律具有穩定性。
同時從另一個側面來看,法律內在的作為規定人們行為方式並指引人們行為的規范性,要求(1)法的規范內容上具有更大的確定性;(2)法律規范語句具有更強的命令性;(3)法律規范作為裁判標准具有更強的權威性和獨斷性;如果隨意對法律進行變動,則人們的行為不再有邊界,則爭執、暴力接踵而至。
但同時要認識到法律是由一定的群體制定的社會規范,也即立法者。立法者是生活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人,而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其在當時的背景下制定而成的規范,必然不能也不可能跳脫出當時的歷史的局限。如此,隨著時代的發展法律便會出現缺失,如果此時再拒絕對法律進行與時俱進的修改更新,則嚴格依照法律實施的行為也必然會出現荒謬。法律依照法律的裁判也必然是不具有可接受性的,因此法律應當適時的更新,適應社會生活,有效妥當的實現行為指引。
社會的長治久安要求法的穩定存續,但同時我們也不否認法作為實現社會福利的工具,因此法的穩定終是一定時間內的穩定。
㈦ 法律建立穩定預期是什麼意思
這是指法律的作用,法律可以指引人們的行為,其自身保持一定的穩定性,不能隨意更改,當人們想做一件事的時候,從法律規定中就能預見到自己行為 的後果,這就是穩定的預期。
㈧ 為什麼法律要穩定就是穩定性對法律的意義
法律必須保持相對穩定,這樣才有利於公民的預期和遵守,如果朝令夕改,老百姓無所適從,不有利於法律的貫徹執行。
㈨ "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主要依靠法律"的依據是什麼
以德配天,明德慎罰
1.「以德配天,明德慎罰」的思想內容。
為謀長治久安,周初統治者繼承了夏商以來的神權政治學說。同時為了修補神權政治學說中的缺漏,並確定周王朝新的統治策略,進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罰」的政治法律主張。這里的「天」仍是夏商以來一直尊奉的「上天」,但周初統治者認為,「上天」只把統治人間的「天命」交給那些有「德」者;一旦統治者「失德」,也就會失去上天的庇護,新的有德者即可以應運而生,取而代之。
因此,作為君臨天下的統治者應該「以德配天」。「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個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也就是要求統治者恭行天命,尊崇天帝與祖宗的教誨,愛護天下的百姓,做有德有道之君。在這種「以德配天」基本政治觀之下,周初統治者具體提出了「明德慎罰」的法律主張。這種「明德慎罰」的主張要求統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辦法來治理國家,也就是通過道德教化的辦法使天下人民臣服,在適用法律、實施刑罰時應該寬緩、謹慎,而不應一味用嚴刑峻罰來迫使臣民服從。
「明德慎罰」的具體要求可以歸納為「實施德教,用刑寬緩」。其中「實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德教」的具體內容,周初統治者逐漸歸納成內容廣博的「禮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禮」的秩序去生活,從而達到一種和諧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長治久安。
2.「以德配天,明德慎罰」的思想的影響。
「以德配天,明德慎罰」的主張代表了西周初期統治者的基本政治觀和基本的治國方針。這種主張的提出,不僅解決了為什麼商湯可以伐桀、武王可以伐紂的理論問題,而且為西周社會的發展確定了基本的方向。
這種法律思想的形成,說明當時的統治者在政治上已趨成熟。這一法律觀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在這種觀念指導下,西周統治者把道德教化即「禮治」與刑罰鎮壓相結合,形成了西周時期各種具體法律制度和「禮」、「刑」結合的宏觀法制特色,使這一思想深深紮根於中國政治政府中,被後世奉為政治法律制度理想的原則與標本。
漢代中期以後,「以德配天,明德慎罰」的主張被儒家發揮成「德主刑輔,禮刑並用」的基本策略,從而為以「禮法結合」為特徵的中國傳統法制奠定了理論基礎。
㈩ 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相關法律法規有哪些
個人意見不同,本人已經將採納答案發過去了. 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