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試行草案
⑴ 農村集體企業和集體所有制企業有什麼區別
兩種不同的經濟形勢,第一個是全民所有制的一種形勢,公司則多為私人所有,一般對外承擔有限責任。具體可以看看下列定義比較。
來看看村集體企業:
中國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的一種組織形式。產生於1957年冬季以興修水利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高潮及稍後農村興辦集體工業的過程中。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的《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號召將高級農業合作社合並轉為人民公社,實行同鄉基層政權相結合的「政社合一」體制,人民公社同時也是農村社會的基層單位。因此,人民公社既是生產組織,也是基層政權。人民公社是以「政社合一」(本文認為,「政社合一」其實就是「政經合一」)和集體統一經營為特徵,是當時計劃經濟體制下農村政治經濟制度的主要特徵,代表著農村計劃經濟時代。1958底,全國基本上實現了一鄉一社。人民公社初建階段,一般實行全社統一核算、分級管理。下設生產大隊(其范圍相當於高級社),生產大隊基本以地理意義上的自然村落為基礎而設置,生產大隊以下設生產隊。也有以區建社的,則按鄉設管理區,以下建制相同。分配上曾實行口糧供給制。社員的自留地轉歸集體經營。1961年後,中共中央提出《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供各地試行;同年秋,又決定將基本核算單位基本上下放到生產隊。1962年9月,《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正式頒布,明確規定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單位是生產隊,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即生產資料分別歸公社、生產大隊和生產隊三級所有,而以生產隊所有制為基礎。除公社和生產大隊不同程度地擁有一些大型農業機械和水利設施、舉辦一些集體企業外,土地、耕畜和農具歸生產隊所有。生產隊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直接組織生產和收益的分配。按勞動工分計酬,恢復社員自留地。 由上可知,公社既是基層政權,也是從事集體經濟活動的經濟組織,政經合一。而生產大隊和生產隊則均是純粹從事集體經濟活動的經濟組織。在人民公社、生產大隊和生產隊這三種集體從事農業經濟活動的組織中,生產隊是基礎,擁有包括土地、耕畜和農具在內的大部分的而且是主要的生產資料。 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建立。隨之,農業經營形式轉為一家一戶模式,集體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基本不復存在。因此,人民公社時代的以集體統一經營為特徵的各級經濟組織名存實亡。換句話講,公社的經濟職能、生產大隊和生產隊從此進入了有名無實狀態。為了適應這一經濟形勢的變化,1982年《憲法》做出了兩項重大規定:一是針對公社一級。規定將人民公社原來政經合一的體制改為政社分設體制,設立鄉人民政府和鄉農業合作經濟聯合組織。但是到1984年底我國基本完成由社到鄉轉變時,由於全國絕大部分農村地區已不存在集體生產經營活動,所以鄉農業合作經濟聯合組織一直沒有建立。二是針對生產大隊一級。在生產大隊的地理基礎上,設立自然村,在村設立村民自治組織
再來看看公司:
公司是指一般依法設立的,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法人。根據現行中國公司法(2005),其兩種主要形式為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兩類公司均為法人(民法通則36條),投資者可受到有限責任保護。
根據方流芳教授的考證,公司曾被稱為「公班衙」,是對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專屬稱呼。在百多年的歷史中,中文「公司」詞義在不斷地誤讀和重新詮釋中逐漸明確為現在的含義。
⑵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關於推動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什麼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
黨的十二大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原則。隨後,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我國實行的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指出新的經濟運行機制,總體上來說應當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制。
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隨後,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勾畫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制訂了繼續深化改革的總體藍圖。經濟體制改革進入全局性整體推進的新階段。
1997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1998年10月,十五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一次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大提出的戰略部署的重要會議,對於開創我國農村和農村工作新局面具有重大意義。
繼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部署後,十六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任務、指導思想和原則。以此為起點,經濟體制改革踏上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征程。
黨的十七大對未來5年和更長時期的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要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要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以推進農村改革與發展為主題。此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當前,國際形勢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我們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勝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就要更加自覺地把繼續解放思想落實到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上來,毫不動搖地推進農村改革發展。
⑶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於哪年召開主要內容有何重大意義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內舉行
第一,全容會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
第二,全會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傳統
第三,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啟動了農村改革的新進程
第四,全會開始了系統地清理重大歷史是非的撥亂反正
十一屆三中全會所作出的這些在領導工作中具有重大意義的轉變,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沖破了「左」傾的觀念,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使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從過去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中解放出來,在思想上、政冶上、組織上全面恢復和確立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和毛澤東思想的正確路線,結束了1976年10月以來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將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引向健康發展的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是以英明領袖華主席為首的黨中央的重大功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黨和國家歷史的新篇章,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⑷ 請說說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經濟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經濟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
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在真理標准大討論和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的啟發下,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開始研究下放權力、盤活經濟,黨企分離、調動活力,發展農業、打破平均主義等三大經濟方面的主要部署。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
具體來看,三中全會關於確定經濟改革的內容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有了很詳細的概括。現轉引如下:
會議指出,現在我國經濟管理體制的一個嚴重缺點是權力過於集中,應該有領導地大膽下放,讓地方和工農業企業在國家統一計劃的指導下有更多的經營管理自主權;應該著手大力精簡各級經濟行政機構,把它們的大部分職權轉交給企業性的專業公司或聯合公司;應該堅決實行按經濟規律辦事,重視價值規律的作用,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經濟手段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幹部和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應該在黨的一元化領導之下,認真解決黨政企不分、以黨代政、以政代企的現象,實行分級分工分人負責,加強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的許可權和責任,減少會議公文,提高工作效率,認真實行考核、獎懲、升降等制度。採取這些措施,才能充分發揮中央部門、地方、企業和勞動者個人四個方面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使社會主義經濟的各個部門各個環節普遍地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
會議深入討論了農業問題,同意將《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試行草案)》發到各省、市、自治區討論和試行。
全會認為,全黨目前必須集中主要精力把農業盡快搞上去,因為農業這個國民經濟的基礎,這些年來受了嚴重的破壞,目前就整體來說還十分薄弱。只有大力恢復和加快發展農業生產,堅決地、完整地執行農林牧副漁並舉和「以糧為綱,全面發展,因地制宜、適當集中」的方針,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才能保證整個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才能不斷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為此目的,必須首先調動我國幾億農民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必須在經濟上充分關心他們的物質利益,在政治上切實保障他們的民主權利。從這個指導思想出發,全會提出了當前發展農業生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經濟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民公社、生產大隊和生產隊的所有權和自主權必須受到國家法律的切實保護;不允許無償調用和佔有生產隊的勞力、資金、產品和物資;公社各級經濟組織必須認真執行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原則,按照勞動的數量和質量計算報酬,克服平均主義;社員自留地、家庭副業和集市貿易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必要補充部分,任何人不得亂加干涉;人民公社要堅決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制度,穩定不變;人民公社各級組織都要堅決實行民主管理、幹部選舉、帳目公開。會議認為,在今後一個較長時間內,全國糧食征購指標繼續穩定在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五年「一定五年」的基礎上不變,絕對不許購過頭糧。為了縮小工農業產品交換的差價,全會建議國務院作出決定,糧食統購價格從一九七九年夏糧上市的時候起提高百分之二十,超購部分在這個基礎上再加價百分之五十,棉花、油料、糖料、畜產品、水產品、林產品等農副產品的收購價格也要分別情況,逐步作相應的提高。農業機械、化肥、農葯、農用塑料等農用工業品的出廠價格和銷售價格,在降低成本的基礎上,在一九七九年和一九八○年降低百分之十到十五,把降低成本的好處基本上給農民。農產品收購價格提高以後,一定要保證城市職工的生活水平不致下降。糧食銷價一律不動;群眾生活必需的其他農產品的銷價,也要堅決保持穩定;某些必須提價的,要給予消費者以適當補貼。會議還討論了加強農業科學教育、制定發展農林牧業的區域規劃、建立現代化的農林牧漁業基地、積極發展農村社隊工副業等重要問題,決定採取相應的措施。
⑸ 農村家庭經濟錄入指哪些
中國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的一種組織形式。產生於1957年冬季以興修水利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高潮及稍後農村興集體工業的過程中。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的《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號召將高級農業合作社合並轉為人民公社,實行同鄉基層政權相結合的「政社合一」體制,人民公社同時也是農村社會的基層單位。因此,人民公社既是生產組織,也是基層政權。人民公社是以「政社合一」(本文認為,「政社合一」其實就是「政經合一」)和集體統一經營為特徵,是當時計劃經濟體制下農村政治經濟制度的主要特徵,代表著農村計劃經濟時代。1958底,全國基本上實現了一鄉一社。人民公社初建階段,一般實行全社統一核算、分級管理。下設生產大隊(其范圍相當於高級社),生產大隊基本以地理意義上的自然村落為基礎而設置,生產大隊以下設生產隊。也有以區建社的,則按鄉設管理區,以下建制相同。分配上曾實行口糧供給制。社員的自留地轉歸集體經營。1961年後,中共中央提出《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供各地試行;同年秋,又決定將基本核算單位基本上下放到生產隊。1962年9月,《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正式頒布,明確規定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單位是生產隊,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即生產資料分別歸公社、生產大隊和生產隊三級所有,而以生產隊所有制為基礎。除公社和生產大隊不同程度地擁有一些大型農業機械和水利設施、舉一些集體企業外,土地、耕畜和農具歸生產隊所有。生產隊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直接組織生產和收益的分配。按勞動工分計酬,恢復社員自留地。由上可知,公社既是基層政權,也是從事集體經濟活動的經濟組織,政經合一。而生產大隊和生產隊則均是純粹從事集體經濟活動的經濟組織。在人民公社、生產大隊和生產隊這三種集體從事農業經濟活動的組織中,生產隊是基礎,擁有包括土地、耕畜和農具在內的大部分的而且是主要的生產資料。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在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建立。隨之,農業經營形式轉為一家一戶模式,集體從事農業生產經營基本不復存在。因此,人民公社時代的以集體統一經營為特徵的各級經濟組織名存實亡。換句話講,公社的經濟職能、生產大隊和生產隊從此進入了有名無實狀態。為了適應這一經濟形勢的變化,1982年《憲法》做出了兩項重大規定:一是針對公社一級。規定將人民公社原來政經合一的體制改為政社分設體制,設立鄉人民政府和鄉農業合作經濟聯合組織。但是到1984年底我國基本完成由社到鄉轉變時,由於全國絕大部分農村地區已不存在集體生產經營活動,所以鄉農業合作經濟聯合組織一直沒有建立。二是針對生產大隊一級。在生產大隊的地理基礎上,設立自然村,在村設立村民自治組織
⑹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歷史演變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最初由解放後的合作化運動,農戶將自己的生產資料(土地、較大型農具、耕畜)交出來形成集體,從而組建成以生產隊為單位的集體經濟組織。深刻地理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法律與實踐現狀的基礎是須清晰地認識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歷史變遷。而要理清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歷史變遷,則有必要從人民公社談起。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它是為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改造,在自然鄉村范圍內,更多是在一個生產隊范圍內,由農民自願聯合,將其各自所有的生產資料,土地、較大型農具、耕地(不包括農村宅基地,也即是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投入集體所有,由集體組織農業生產經營,農民進行集體勞動,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農業社會主義經濟組織。
人民公社是中國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的一種組織形式。產生於1957年冬季以興修水利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高潮及稍後農村興辦集體工業的過程中。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的《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號召將高級農業合作社合並轉為人民公社,實行同鄉基層政權相結合的「政社合一」體制,人民公社同時也是農村社會的基層單位。因此,人民公社既是生產組織,也是基層政權。人民公社是以「政社合一」(「政社合一」其實就是「政經合一」)和集體統一經營為特徵,是當時計劃經濟體制下農村政治經濟制度的主要特徵,代表著農村計劃經濟時代。1958底,全國基本上實現了一鄉一社。人民公社初建階段,一般實行全社統一核算、分級管理。下設生產大隊(其范圍相當於高級社),生產大隊基本以地理意義上的自然村落為基礎而設置,生產大隊以下設生產隊。普遍情況下,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也有以區建社的,則按鄉設管理區,以下建制相同。分配上曾實行口糧供給制。社員的大型牲畜、農具、耕地、自留地等一切與農業生產相關的生產資料轉歸集體經營。 1961年後,中共中央提出《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供各地試行;同年秋,又決定將基本核算單位基本上下放到生產隊。1962年9月,《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正式頒布,明確規定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單位是生產隊,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即生產資料分別歸公社、生產大隊和生產隊三級所有,而以生產隊所有制為基礎。除公社和生產大隊不同程度地擁有一些大型農業機械和水利設施、舉辦一些集體企業外,土地、耕畜和農具歸生產隊所有。生產隊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直接組織生產和收益的分配。按勞動工分計酬,恢復社員自留地。
⑺ 農村耕地分配的法律依據有那些具體點,最好有司法解釋!本人在線,急用!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法規類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回法
關於認真做好答《農村土地承包法》學習宣傳和貫徹實施工作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基本農田保護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施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
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
⑻ 十一屆三中全會什麼時候召開的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舉行。
全會中心議題是討論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全會作出了從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在經濟建設問題上,從糾正急於求成的錯誤傾向和全黨要注意解決好國民經濟重大比例嚴重失調等問題出發,必須採取一系列新的重大措施,對陷於失調的國民經濟比例關系進行調整,對過分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著手認真的改革。
鑒於中央在二中全會以來的工作進展順利,全國范圍的大規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幫」的群眾運動已經基本上勝利完成,全黨工作的著重點應該從一九七九年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全會討論了國際形勢和外交工作,認為黨和政府的對外政策是正確的,成功的。 這些具有重大意義的轉變,標志著黨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開始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
拓展資料:
全會提出了要注意解決好國民經濟重大比例嚴重失調的要求,制訂了加快農業發展的決定,同意將《中共中央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草案)》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試行草案)》發到省、自治區、直轄市討論和試行。為把農業搞上去,必須首先在農村實行改革,推行聯產計酬責任制。
⑼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如何認定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目前全國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即全國人大、國務回院或農業部答沒有出台一個統一的法律、法規或規章。但各地都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出台了一些具體規定,如廣東省有《廣東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規定》,四川省有《四川省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於如何確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問題請示的答復 (川人法工〔2002〕5號)》等等。目前通用的是以戶籍管理為主,輔以其他條件來進行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