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情法規
㈠ 對國家抗擊疫情採取措施的認識有哪些
1、當面臨國家危難的抄時刻,必須眾志成城,聽從黨的指揮。
2、抗擊疫情要大公無私,不計較個人得失,勇於奉獻。
2020年2月11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瑞士日內瓦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為「COVID-19」。2020年2月2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了關於修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英文命名事宜的通知,決定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英文名稱修訂為「COVID-19」,與世界衛生組織命名保持一致,中文名稱保持不變。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正處在早期快速變化階段。
中國已公布導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新型冠狀病毒的全基因組序列,這將有助於全球科學家和公共衛生組織加入診斷試劑的研發,及病毒致病性研究。
國家衛健委已發布1號公告,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納入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乙類傳染病,但採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同時將其納入檢疫傳染病管理。
㈡ 疫情期間,有哪些涉及到的法律問題需要注意
現如今,疫情是我們的頭號大敵,也是我們所有中國人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關鍵時期,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奉獻屬於自己的力量。除了在一線抗擊疫情的醫務人員之外,還有很多的部門和人員都在行動,不管是管控還是設立檢查點,都是應對疫情的必要措施,而在這個期間,也讓我們看到了很多人性“黑暗”的一面。面對疫情,我們一定要做到守則、守規、守法!需要注意哪些法律問題呢?
3、不得擅自哄抬物價。
在防控疫情期間,不管是日常的財米油鹽還是防護設施設備,都是必需品,也是短缺品,也正是因為如此,有些人在此刻不是想著如何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是想著發國難財,想著靠疫情一夜暴富。哄抬物價的行為屢見不鮮,而對於我們普通百姓而言,如果遇到哄抬物價的行為,一定要取證舉報,讓他們受到應有的處罰!
疫情當前,匹夫有責。對於普通老百姓的我們,可能能做的不多,但是做好了自我的防護、少給國家添麻煩,好好的呆家隔離就是最好的奉獻。相比於那些自以為是、不嫌事大的人來說,我們更加顯得平凡而偉大!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㈢ 結合當前疫情及動物醫學法律法規,綜述疫情的防控和撲滅措施
現在的疫情很多,是指在冷凍鏈上出現了先老問題,比如說出現了新冠病毒檢測是陽性,所以要控制傳染源家傳播途徑,保護以甘蔗
㈣ 中國因為新冠疫情新頒布的法律法規有哪些求大佬解答
2020年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國。面對這場疫情,揚優咨詢特收集了疫情有關的法律法規以供大家參考,下文圍繞疫情防控方面法律法規展開。
一、配合疫情防控工作
【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九條 「醫療機構發現甲類傳染病時,應當及時採取下列措施:
(一)對病人、病原攜帶者,予以隔離治療,隔離期限根據醫學檢查結果確定;
(二)對疑似病人,確診前在指定場所單獨隔離治療;
(三)對醫療機構內的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觸者,在指定場所進行醫學觀察和採取其他必要的預防措施。
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隔離期未滿擅自脫離隔離治療的,可以由公安機關協助醫療機構採取強制隔離治療措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二十五條第(二)項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二)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 「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一百一十五條 「放火、決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過失犯前款罪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法律解析】
積極配合疫情防控工作是每個公民的義務,醫療機構有權對病人、病原攜帶者、疑似病人以及其密切接觸者進行隔離治療或醫學觀察,拒絕隔離治療或者隔離期未滿擅自脫離隔離治療的可以由公安機關協助醫療機構採取強制隔離治療措施。公民拒不配合隔離治療,屬於危害公共安全行為,視具體情況嚴重程度,輕者可進行行政拘留,重者可追究其刑事責任。
二、疫情信息公布與散播謠言
【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七條 「依照本法的規定負有傳染病疫情報告職責的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采供血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不得隱瞞、謊報、緩報傳染病疫情。」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第三十八條「國家建立傳染病疫情信息公布制度。
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定期公布全國傳染病疫情信息。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定期公布本行政區域的傳染病疫情信息。傳染病暴發、流行時,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向社會公布傳染病疫情信息,並可以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向社會公布本行政區域的傳染病疫情信息。
㈤ 對國家抗擊疫情採取措施有哪些認識
一、共同抗擊疫情的句子有:
1、隔離病毒但不隔離愛,因為愛是最好的橋梁。加版油武漢!權加油中國!
2、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共同打贏抗疫防疫攻堅戰!湖北加油!武漢挺住!
3、武漢加油,中國加油,每一個人把自己照顧好,這是一件最負責任的事情。
4、湖北加油!武漢加油!總理為武漢人民加油!祝武漢老百姓平安健康!
5、眾志成城,抗疫情!加油,嚴冬很快就會過去。
6、祝福所有在家的人,祝福所有奮戰在抗疫一線的人,祝福還在病床上的人,冬天己去,春天己來,祝大家吉祥平安!平安吉祥!
7、武漢終將會丟掉口罩恢復原來的繁華,我們就可以去武漢游東湖、看櫻花、吃武昌魚。祝福武漢!願平安!
㈥ 法律角度談談疫情防控對公民的要求
因為國家層面也出台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有很多人被起訴,主要要誠實不說謊,還有不管遇到什麼事情應該要冷靜,大吵大鬧無異於解決問題,擾亂秩序不說還會更耽誤時間,所以應該維護好秩序
㈦ 如何完善疫情防控相關立法
1、要完善疫情防控相關立法,加強配套制度建設,完善處罰程序,強化公共安全保障,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體系。
2、要嚴格執行疫情防控和應急處置法律法規,加強風險評估,依法審慎決策,嚴格依法實施防控措施,堅決防止疫情蔓延。
3、要加大對危害疫情防控行為執法司法力度,嚴格執行傳染病防治法及其實施條例、野生動物保護法、動物防疫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法律法規,依法實施疫情防控及應急處理措施。
4、要加強治安管理、市場監管等執法工作,加大對暴力傷害醫務人員的違法行為打擊力度,嚴厲查處各類哄抬防疫用品和民生商品價格的違法行為,依法嚴厲打擊抗拒疫情防控、暴力傷醫、制假售假、造謠傳謠等破壞疫情防控的違法犯罪行為,保障社會安定有序。
5、要依法規范捐贈、受贈行為,確保受贈財物全部及時用於疫情防控。要依法做好疫情報告和發布工作,按照法定內容、程序、方式、時限及時准確報告疫情信息。
6、要加強對相關案件審理工作的指導,及時處理,定分止爭。要加強疫情防控法治宣傳和法律服務,組織基層開展疫情防控普法宣傳,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增強法治意識,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
7、要強化疫情防控法律服務,加強疫情期間矛盾糾紛化解,為困難群眾提供有效法律援助。
㈧ 山東「疫情防控法」生效!
山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第 90 號)
《山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依法加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決定》已於2020年2月13日經山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山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2020年2月13日
★★★
山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依法加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決定
2020年2月13日山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
為了依法加強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和《山東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特作如下決定:
一、疫情防控工作應當堅持黨的領導,按照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採取最嚴格的防控措施,實現區域治理、部門治理、行業治理、基層治理、單位治理有機結合,提高疫情防控的科學性、及時性和有效性。
二、疫情防控工作應當樹立大局意識和全局觀念,堅持全國一盤棋思想,堅決服從黨中央統一指揮、統一協調、統一調度,統籌兼顧、協調聯動、相互支援,凝聚各方力量,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全社會防控疫情的強大合力。
三、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在省疫情防控指揮機構統一領導、指揮協調下,依法履行職責,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疫情防控,重點做好下列工作:
(一)嚴格落實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各項要求;
(二)落實聯防聯控機制,分工負責,協調配合,分區分級制定差異化防控策略並及時調整優化;
(三)發揮網格化管理優勢,依法做好疫情監測、排查、預警、防控等工作,外防輸入、內防擴散;
(四)按照規定許可權和程序及時准確公布疫情信息;
(五)上級疫情防控指揮機構交辦的其他工作。
各類產業園區、開發區管理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做好園區、開發區內各項疫情防控工作。
四、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疫情防控需要,依法及時發布疫情防控的決定、命令並組織實施;可以依法採取延遲開工、延遲開業、延遲開課,關閉或者限制使用有關場所,實施交通管制、交通衛生檢疫,緊急調集人員或者調用儲備物資,臨時徵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關設施、設備等應急處置措施。
緊急調集人員的,應當按照規定給予合理報酬。臨時徵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關設施、設備的,應當依法給予補償;能返還的,應當及時返還,並保持清潔衛生。
五、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疫情防控工作統一部署,充分發揮社區(村)在疫情防控中的阻擊作用,把防控力量向社區(村)下沉,採取針對性防控措施,切實做好轄區內防控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應當根據疫情防控工作安排,組織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社區警務室、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對未集中隔離的患者密切接觸者、來自疫情嚴重地區人員實施健康告知、健康監測、居家隔離醫學觀察、居家防護、健康指導等措施。
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發揮自治作用,協助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相關部門做好社區(村)疫情防控宣傳教育、健康告知、人員往來情況摸排、人員健康監測等工作,及時收集、登記、核實、報送相關信息。
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等應當按照要求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六、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應當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服從當地人民政府的指揮和調度,落實疫情防控主體責任,做好下列疫情防控工作:
(一)建立健全防控工作責任制和管理制度;
(二)明確專門負責的人員,配備必要的防護物品、設施;
(三)對本單位人員進行疫情排查,並對與其往來人員進行健康監測,對本單位場所、設施實施消毒;
(四)督促與患者密切接觸者、來自疫情嚴重地區的人員按照有關規定進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或者居家隔離醫學觀察;
(五)發現異常情況及時報告相關部門並採取相應的防控措施;
(六)按照要求組織人員參加疫情防控工作;
(七)在復工、復產、開學前制定疫情風險評估、交通運輸、人員管控等方面的疫情防控預案;
(八)其他疫情防控有關工作。
航空、鐵路、軌道交通、道路長途客運、水路客運、城市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務單位和商場、超市、農貿市場、銀行等公共場所管理單位,應當採取必要的通風、消毒、客流疏散等措施,確保公共交通工具和經營服務場所符合疫情防控要求。
七、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居住、工作、學習以及從事其他活動的個人,應當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履行下列義務:
(一)做好自我防護,嚴格遵守在公共場所佩戴口罩的規定,減少外出活動,不參加自發的聚會和自行組織的集體活動;
(二)服從疫情防控的指揮和安排,依法接受調查、監測、醫學觀察、隔離治療,如實提供有關情況;
(三)出現發熱、乏力、乾咳等症狀時,及時前往發熱門診就醫,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避免或者減少進入人員密集場所;
(四)與患者密切接觸者、來自疫情嚴重地區的人員主動向單位或者社區(村)報告,按照有關規定進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或者居家隔離醫學觀察,並遵守相關管理制度;
(五)了解疫情防護科學知識,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
(六)配合有關單位依法採取其他防控措施。
八、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完善醫療廢物應急處置協調機制,規范醫療廢物應急處置,加強監督管理,指導有關單位及時、有序、高效、無害化處置醫療廢物,防止疾病傳播和環境污染,並按照規范建設傳染病救治定點醫療機構。
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調動高等學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各方面的積極性,加大科研攻關力度,突出集中攻關、協同發力、臨床實踐,提高疫情監測、預警、報告、實驗室檢測和流行病學調查處置水平,完善疾病預防控制措施和保健對策。
十、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市場監管、公安、農業農村、林業等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嚴格執行國家和省禁止食用野生動物的相關規定,嚴格隔離飼養繁育野生動物場所。
除捕撈水產品外,嚴禁開展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交易活動。
十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和「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的原則,將確診患者集中到綜合力量強的定點醫療機構進行救治,加強醫護力量統籌調配,集中優勢醫療資源,確保確診患者和疑似患者得到及時救治,做到應收盡收。
十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加強疫情監測,密切跟蹤研判疫情發展趨勢,定期開展疫情動態分析和風險評估,為疫情防控提供技術支撐。
醫療機構應當完善診療方案,明確診療程序,及時採取下列措施:
(一)對確診患者予以隔離治療,隔離期限根據醫學檢查結果確定;
(二)對疑似患者,確診前在指定場所單獨隔離治療;
(三)對醫療機構內的確診患者、疑似患者的密切接觸者,在指定場所進行醫學觀察和採取其他必要的預防措施。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不得泄露涉及個人隱私的有關信息、資料。
十三、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醫療保障、財政等部門應當保障醫療機構醫療救治費用,保證患者得到及時救治。對於確診患者發生的費用,在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按照規定支付後,個人負擔部分由地方財政給予補助。對經定點醫療機構確定的疑似患者執行確診患者醫療保障待遇。
十四、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物資儲備和防疫設施建設,確保中央和省統一調運,重點保障疫情前線救治病人和其他一線醫務人員對疫情防控物資的需要。
十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商務、交通運輸、應急管理、市場監管、財政、住房城鄉建設等有關部門應當創新監管方式,優化工作流程,建立綠色通道,為疫情防控物資的生產、供應和使用以及相關工程建設等提供便利。
公安機關應當為向疫情嚴重的地區運送應急物資和救援力量的車輛提供交通安全保障。
十六、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和市場監管部門應當加強口罩、防護服、護目鏡、醫用手套等防控物資以及民生商品價格的監管,維護市場價格秩序、保障防控物資和居民日常生活供給。
十七、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應對公共衛生事件重要物資的儲備建設,在項目立項建設、用地、用能、設施配套、資金補貼、融資等方面按照有關規定給予政策支持;對企業按照政府指令性計劃生產而造成過剩的重點醫療防護物資,予以兜底采購收儲。
十八、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大對醫務工作者、人民警察、基層幹部等疫情防控一線工作人員的關心關愛力度,加強安全防護,統籌安排工作調休,幫助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做好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省的規定,對相關人員給予適當補助和保健津貼,對做出突出貢獻的人員給予表彰和獎勵;對因參與疫情防控工作致病、致殘、死亡的人員給予相應的補助和撫恤;對堅守崗位未能休假人員,應當及時調休或者適當補償。
十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等有關部門和紅十字會、慈善組織、醫療機構等有關單位,應當加強對受贈財物的規范管理,確保接收、支出、發放、使用及其監督全過程透明、公開、高效、有序。
二十、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統籌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秩序恢復,採取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降低融資成本、政府財政貼息、降低運營成本、減輕稅費負擔等扶持企業生產經營的政策措施,支持、推動各類生產企業復工復產,促進經濟社會平穩有序運行。
二十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應當及時研究解決疫情防控期間勞動關系領域中的重大問題,加大穩崗力度,穩定勞動關系,加強政策宣傳和組織協調。
各級工會應當做好團結、動員廣大職工工作,積極發揮企業工會作用,為困難職工提供必要的幫扶救助和心理危機干預疏導。
共青團、婦聯應當按照各自章程做好社會動員、救助、志願服務等工作。
二十二、勞動者在延遲復工以及因政府採取緊急措施導致不能按期返崗提供正常勞動期間的工資支付,按照國家和省相關規定執行。
二十三、鼓勵各級機關推行政務網上辦公,充分利用政務網路平台資源。
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通過線上平台實行網上辦理、證照快遞等方式,在線辦理稅務、社保、醫保、公積金、出入境證件等相關業務。
二十四、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健全信息溝通渠道,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及時公開回應群眾關切;深入開展疫情防治知識宣教,引導群眾合理就醫,增強公眾科學防護意識和能力;加強網路宣傳工作,對惡意造謠生事、傳謠者,依法嚴肅查處。
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應當積極開展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普及疫情防控知識,宣傳解讀政策措施,推廣防控工作經驗做法,弘揚醫務工作者救死扶傷、甘於奉獻的崇高精神,弘揚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愛無疆精神,在全社會營造堅定信心、全民抗擊疫情的積極氛圍。
二十五、單位和個人違反有關法律、法規和本決定規定,按照下列規定處理:
(一)不服從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發布的相關決定、命令或者不配合依法採取的調查、檢驗、隔離等措施,由有關部門依法給予處罰;
(二)阻礙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正常的診療和救治工作,以暴力、威脅等方法非法限制醫務人員的人身自由或者毆打、故意傷害醫務人員以及其他可能導致醫務人員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行為,由有關部門依法予以處置;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三)患有或者疑似患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故意隱瞞病情,拒絕接受檢疫、強制隔離或者治療的,由有關部門依法予以處置;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四)在疫情防控期間哄抬防疫用品和民生商品價格、制假售假、詐騙、聚眾哄搶、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破壞交通設施、造謠傳謠,擾亂市場秩序、社會秩序的,由有關部門依法給予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二十六、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應當積極履行職責,依法處理各類疫情防控相關糾紛,依法嚴懲妨礙疫情防控的違法犯罪行為,為疫情防控及時提供司法保障。
二十七、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未按照規定履行報告職責,或者隱瞞、謊報、緩報疫情,或者未及時組織救治、採取控制措施的,由上級人民政府責令改正,通報批評;造成嚴重後果的,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二十八、各級人大常委會應當依法加強對本決定執行情況的監督。
各級人大代表應當依法履行代表職責,主動擔當作為,發揮表率作用,帶頭參與所在單位、街道、社區(村)的疫情防控工作,及時反映人民群眾關於疫情防控工作的意見建議。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生效,在本次疫情防控期間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