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選舉法規定
A. 美國的選舉制度詳細介紹.............
美國選舉制度
美國總統選舉實行間接選舉制。首先由各州選民投票選出本州選舉人(人數與本州國會議員人數相等),再由各州選舉人同時在各州首府投票選舉正、副總統。議員選舉實行直接選舉制。眾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參議員最初由各州議會選舉,1913年生效的第17條憲法修正案規定,參議員也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州長、議員和某些州的法官、重要行政官員都由選民選舉產生。各級選舉一般都由兩黨包辦。為了保證兩黨的統治地位,一般實行單名選區制和多數代表制。
【選民資格】凡年滿18周歲的美國公民有選舉權,除北達科他州外,其他州都規定,選民必須事先辦理登記手續,方能參加投票。
【候選人資格】憲法規定,凡年滿25周歲、成為美國公民已7年者,均可競選國會眾議員;凡年滿30周歲、成為美國公民已9年者,均可競選國會參議員。但是候選人在參選時必須在選區居住(因此美國第一夫人希拉里為競選紐約州參議員而臨時移居紐約州)。
【候選人產生辦法】候選人的產生有許多方式,如黨組織推薦、政治權勢人物點名、利益集團推舉,不過多數情況是毛遂自薦。如屬於某一政黨的候選人,則必須在某一黨內的預選中擊敗黨內其他對手,方贏得該黨提名。在某些一黨占壓倒優勢的國會選區內,贏得該黨提名差不多就贏得了競選。
一般候選人通過預選的方式獲得黨內提名。預選制度的形成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美國在19世紀30年代形成了由政黨代表大會提名候選人的制度,從那以後,大多數議員都由黨內的秘密會議提名產生,而這種制度使議員人選往往由黨魁所控制。1867年,賓夕法尼亞州的克勞福縣首先採用直接預選的方法提名地方的公職候選人,即由兩黨的選民直接投票確定該政黨提名的候選人。20世紀初,直接預選制度得到推廣,到1917年,全國48個州中已有44個實行了某種形式的直接預選制。現在,美國所有50個州都採用直接預選的方法提名政黨候選人。
【參議員選舉辦法】國會參議員由各州直接選舉產生,每州選舉出2名參議員,共100人,任期6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具體做法是將參議員分為3組,1組兩年後改選,1組4年後改選,1組任滿6年改選。基本分配原則是保證一個州的2位議員不要在同一年任期屆滿。如參議員在任期內死亡或辭職,州長應組織補選,除非該州立法機構授權州長指定一位參議員繼任者,繼任者可一直任職到下次大選,但大選中繼任者只競選其前任餘下的任期,如一位參議員任期為6年,在第3年去世,繼任者繼任一年後參加大選,獲選者任期只有2年。現在50個州中有49個州都授權州長指定參議員繼任者,只有俄勒岡州是例外,必須經過補選選出參議員繼任者。
1866年以前,美國沒有統一的聯邦參議員選舉制度,各州自行其是,大約半數州使用兩院表決,即州議會兩院以院為單位分別選舉,直到兩院各以過半數票選出同一人士為聯邦參議員,這種制度的弊端是兩院常常陷入僵局,以致國會開會後幾個月,參議院的有些州議席還空缺。另外半數州使用「聯席投票制」,即州議會兩院議員一起投票,獲多數票者當選。各州自行其是的選舉制度給國會選舉帶來不少混亂。1866年7月,參議院司法委員會向全院提交報告,建議國會通過法律,統一參議員選舉制度。國會兩院迅速通過了有關議案。
新的參議員選舉方式為:州議會兩院分別投票,採用口頭表決方式選舉參議員,次日,兩院應舉行聯席會議,清點兩院表決結果,如果兩院分別以過半數票選舉同一人為聯邦參議員,應即行宣布該人當選;如沒有一個同時獲得兩院過半數者,該州議會兩院應在同一會期每天中午12點,至少每日一次地舉行聯席投票,直至選出聯邦參議員。
這種通過間接選舉的辦法選舉聯邦參議員的做法一直沿用到1913年。1913年,三分之二的州批准憲法第17條修正案,規定合眾國參議員由每州人民選舉,即在州議會選舉參議員前先由該州選民預選,州議會的選舉實質上只是對預選結果加蓋公章。
目前,美國有48個州參議員選舉只須一次投票,獲得簡單多數者就可以當選,只有喬治亞州和路易斯安那州是例外。
參議員選舉投票是非強制性的。
【眾議員選舉辦法】美國憲法將眾議員的選舉原則規定為:國會眾議員依據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名額選出,眾議員與人口的比例不得超過1∶3萬(即每位眾議員至少須代表3萬選民),但每個州至少應有1名眾議員。美國人口普查每10年進行一次,依普查結果重新分配眾議院議席。如按此比例,美國國會現在議員數將高達7000人。現在的435位議員數是按1910年第13次人口普查結果定下的。在第87屆國會時曾又給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各一個名額,使眾議院有437名議員,但人們普遍認為像英國平民院那樣擁有650個議員的立法機構太龐大、太笨重了,不希望再增加眾議員數額,因此1929年國會將眾議員總數固定為435名後不再隨人口增加名額。
美國憲法規定眾議員所代表的選民數不得少於3萬,但實踐中發現這個規定范圍太寬。與最高法院通過案例確定的「盡量使每一位議員與其他議員所代表的選民數相當」原則不相符。因此最高法院又通過一個案例裁決劃分選區時要使各選區人口比例差額不超過3.1%。
1967年美國又通過法律取消了所有以州為單位選舉眾議員的辦法,即如果給某一州分配了3個名額,該州必須在本州劃分3個選區,每個選區選出一位議員,而不得全州選民集體投票選出3名議員,當然若該州只有一個名額的除外。現行的眾議院議席分配中加利福尼亞州的議席數最多,為52席;紐約州其次,為31席;阿拉斯加等7個州各有1席;僅有14個州的議席數超過10席。
眾議院除有各州選出的議員外還有從波多黎各自由邦來的屬地代表(Resident Commissioner),哥倫比亞特區、美屬薩摩亞、關島、美屬維爾京群島的列席代表(delegates),這些派駐眾議院的代表享有大部分眾議員的權力,只是不能投票表決。
【選舉的管理】聯邦競選法規定由聯邦選舉委員會管理有關選舉事務。聯邦選舉委員會由6人組成,他們經總統提名,由參議院認可產生。聯邦選舉委員會專門執行聯邦選舉管理法,對違法行為提起公訴。
根據聯邦競選法規定,任何個人在同一年內,對同一競選人的捐款不得超過1000美元,對所有候選人的捐款不得超過25000美元,對同一政治行動委員會的捐款不得超過5000美元,對同一政黨的全國委員會捐款不得超過20000美元。任何政治行動委員會在一年內對同一候選人的捐款不得超過5000美元,對同一政黨的全國委員會捐款不得超過15000美元,參議院的民主黨、共和黨兩個參議員選舉委員會對同一候選人的捐款不得超過17500美元。雖然法律對競選經費進行了嚴格的控制,但實際中還是存在著很大的漏洞。捐贈者往往通過捐軟錢(soft money)的方式迴避法律的約束(美國法律對選民將錢捐贈用於支持某一政策的數額沒有限制,但實際上一項政策很可能就是某一位候選人倡導的,因此捐錢支持一項政策與支持該候選人並無區別)。
每個候選人必須在選舉前10天或選舉後30天內向聯邦選舉委員會報告所收到的捐款和競選開銷,其中包括所有捐款在100美元以上的捐款人的姓名、通訊處和職業。
【選舉的種類】選舉分大選年選舉、中期選舉和補選等。大選年選舉為4年一度的總統大選年的國會選舉,屆時,總統選舉和國會選舉同期舉行;中期選舉指兩次大選年之間的第二年舉行的國會選舉。議員任期未滿而辭職、死亡或被所屬議院驅逐等形成空缺時舉行的選舉為補缺選舉。
【議員構成】在現任參議院100席中,共和黨佔55席,民主黨佔45席。眾議院435個席位中共和黨佔223席,民主黨211席,獨立候選人1席。
參議院中共有9名女議員,眾議院有58名女議員。
絕大多數國會議員為男性,白人,受過良好教育,中年,中等或中上等收入家庭出身。按職業劃分,出身律師的最多,在眾議院佔40%以上,在參議院佔60%以上;其次是企業家和銀行家,真正來自工會的或藍領的議員很少。
【連選連任】美國對總統的任職規定了連選連任不得超過兩屆的限制,但對議員的任期未作任何限制。事實上,美國議員的連選連任率相當高,眾議院有92%再度競選的議員獲得連任,參議院也有75%。在普通的大選中,眾議院有50~70個席位的議員幾乎不需作任何競選努力就可當然連任。
在任者能較容易地連任成功的原因主要有:1.可利用的資源較對手多。可以在電視、廣播、集會上發表演講,讓選民了解、熟悉(選民在投票時,往往會更傾向於投給自己比較了解的人);也可通過助手向選民發信,加強聯系,讓選民記住;更可以利用自己的職位為選區謀福利,讓選民感激。2.在任者較其對手更容易獲得競選資助。
美國的總統選舉制度
(一)美國的總統選舉
根據美國憲法的規定,美國實行總統制,行政權屬於總統。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職權集中於總統一人。總統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不對國會負責。總統由每四年舉行一次的大選選出,任期四年,並可連任一次。
美國總統選舉的過程漫長而復雜,主要包括預選、總統候選人提名、競選運動、全國選舉、選舉團投票表決以及當選總統就職儀式。
預選階段通常於大選年2月份的第3個星期二在新罕布希爾州拉開帷幕,到6月份結束。此後,美國民主、共和兩大政黨將分別在全國大多數州選出參加本黨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在少數不舉行預選的州,則由兩黨的州委員會或代表大會選拔代表。因新罕布希爾州率先進行預選,其選舉結果對其他各州影響很大。
美國兩大政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通常在7月和8月分別舉行。屆時,參加代表大會的各州代表將投票選出本黨總統後選人,然後通過由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副總統候選人,並正式選舉出競選綱領。大會往往長達數天,投票上百次。
代表大會結束後,選出的總統候選人即開始在全國展開歷時數月的爭取選票的競選運動,其中包括到各州作競選旅行、廣泛會見選民、發表電視演說、進行電視辯論等。總統候選人為競選而耗費巨資,使盡各種招數。
美國法律規定:在全國選舉時,選民要在大選年的11月第二個星期二到指定地點投票,在兩個總統候選人之間作出選擇。全國選舉還要通過選舉團的投票表決。由於在一個州中獲得選票最多的總統候選人便贏得該州全部選舉人票,因此一般情況下選舉只是例行公事。
(二)美國副總統是如何產生的
在美國政治中,副總統不擔任實際工作。他的公務是擔任國會參議院主席,但這主要是禮儀性的,因為他只有在參議院表決時贊成票和反對票相等情況下才投票。副總統的日常工作通常根據總統的要求而定,一般無足輕重,如代表總統參加外國領導人的葬禮活動等。
根據美國憲法,如果總統去世或失去工作能力,副總統接任總統職位。先當副總統是登上美國總統寶座的途徑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有三位副總統在總統任期內接任總統職務。杜魯門因羅斯福去世,約翰遜因肯尼迪遇剌,福特因尼克松下台而分別繼任總統。此外,有幾位副總統還當過總統候選人,其中包括尼克松、漢弗萊、蒙代爾和布希。
美國副總統不是由美國公眾直接選出的,而是由民主黨和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挑選並經兩黨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總統候選人在選擇副總統候選人時首先要考慮此人的政治資歷和條件,但主要看他在黨內代表哪部分勢力以便取得平衡,盡可能爭取最大多數選民的支持。
但大選結果不取決於總統候選人對副總統的選擇,而是取決於總統候選人。1988年美國大選期間,許多美國人認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布希的競選夥伴奎爾太年輕、不老練、不值得考慮,而認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杜卡基斯的競選夥伴本特森經驗豐富、深孚眾望。但大選結果,布希獲勝當上了總統,奎爾自然也成為副總統。
副總統候選人通常是國會議員,但參議員被挑選為副總統候選人的機會較大。原因是參議員一旦當選副總統,就擔任參議院主席,這可加強總統與參議院的聯系。
(三)美國總統選舉的預選階段
預選即初選,是美國總統選舉的第一階段。通常從2月到6月為預選階段。在這一階段里主要是選舉出參加各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各黨的總統候選人最後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產生。
目前,美國大多數州實行直接預選的方式,通過選民投票的方式直接選出參加該黨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選民也可以直接對總統競選人表態。由於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明確表示支持哪位總統競選人,所以投票結果就能清楚地知道各位總統競選人的支持率。今年2月1日在新罕布希爾州舉行的就是這種預選。
另一種預選形式叫「幹部會議」(或稱「基層會議」),由兩黨在一個州的各個選舉點分別舉行黨的基層會議,由支持本黨的選民當場表態支持誰當本黨總統候選人,並選出出席縣一級代表會議的代表。然後,縣代表會議選出州代表會議的代表,州代表會議選出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最終由全國代表大會決定本黨的總統候選人。1月24日在艾奧瓦州舉行的就是這種預選。
艾奧瓦是全國第一個召開黨的代表會議的州,新罕布希爾是第一個舉行直接預選的州。兩州的預選起著「風向標」和「晴雨表」的作用,選舉結果將影響以後其他各州的預選,因此,對候選人的成敗至關重要。
每個州的預選活動,不管是採取預選還是預選會議的形式,一般都只允許明確表示自己是民主黨人或共和黨人的選民參加,不明確自己黨派立場的選民不能參加。即使是前一部分選民,實際上也只有一小部分參加。
(四)美國總統屆、任、位的區分
美國大選常常涉及到美國總統的「屆」、「任」和「位」這三個含義不同的概念。
關於「屆」,美國憲法規定,總統選舉4年一次,總統任滿4年為一屆。如果總統在任期內因故未能滿任,另由他人接任,這兩位總統為同一屆總統。
關於「任」,是指擔任總統職位的次數。一人擔任幾屆總統職務,仍為一任。但一人在不連續的幾屆總統選舉中先後幾次當選,當選幾次就算幾任。
關於「位」,指擔任過總統的實際人數。美國從開始選舉總統至今,不論是連選連任,還是先後幾次當選,不重復計算,有幾位算幾位。
如此計算下來,比爾·柯林頓為第52屆、第42任和第41位美國總統。
B. 美國的選舉制度
在二百年前美國剛建國時,美國的先賢就設計了選舉人制度,當時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政客向選民虛假承諾騙取選票,由"選舉人"間接選總統,以避免弊端。但今天這層意義已消失。這種制度主要是為了尊重各州的權利,它是美式民主的放權、尊重地方州權的體現。 美國全部"選舉人票"共538張,是參議員(100名)、眾議員(435名)、華盛頓特區代表(3名)的總數。參議員按州分配,50州每州2名;眾議員按人口產生,約50多萬人選出一名。例如紐約州約有1,600多萬人口,就有31名眾議員,再加上2名參議員,總共有33張選舉人票。 除緬因州、內布拉斯加州外,任何一個總統候選人如果贏得了這個州的多數人投票,就算贏得了這個州的所有選舉人票,被稱為"贏者通吃"。 按照選舉人團制度,候選人在各州贏得的選舉人票累計超過538票的一半(270張),就當選總統。 由於是採用贏者通吃的計算方式,那麼就可能出現候選人贏了全國按人頭計算的普選票,卻因選舉人票沒過半而輸了大選的現象。例如,2000年大選時,在全國人頭票中,民主黨候選人戈爾比共和黨候選人布希多出50萬張,但由於最後在佛羅里達州布希贏了戈爾幾百張人頭票,按贏者通吃原則,布希就贏得了該州的全部25張選舉人票,因而使他的選舉人票在全國超過半數,而當選了總統。
中文名
美國選舉制度
最初目的
防止政客向選民虛假承諾騙取選票
體現
美式民主的放權、尊重地方州權
選民資格
年滿18周歲的美國公民
選舉介紹
選民資格
凡年滿18周歲的美國公民有選舉權,除北達科他州外,其他州都規定,選民必須事先辦理登記手續,方能參加投票。[1]
候選資格
憲法規定,凡年滿25周歲、成為美國公民已7年者,均可競選國會眾議員;凡年滿30周歲、成為美國公民已9年者,均可競選國會參議員。但是候選人在參選時必須在選區居住(因此美國前第一夫人希拉里為競選紐約州參議員而臨時移居紐約州)。
產生辦法
候選人的產生有許多方式,如黨組織推薦、政治權勢人物點名、利益集團推舉,不過多數情況是毛遂自薦。如屬於某一政黨的候選人,則必須在某一黨內的預選中擊敗黨內其他對手,方贏得該黨提名。在某些一黨占壓倒優勢的國會選區內,贏得該黨提名差不多就贏得了競選。
一般候選人通過預選的方式獲得黨內提名。預選制度的形成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美國在19世紀30年代形成了由政黨代表大會提名候選人的制度,從那以後,大多數議員都由黨內的秘密會議提名產生,而這種制度使議員人選往往由黨魁所控制。1867年,賓夕法尼亞州的克勞福縣首先採用直接預選的方法提名地方的公職候選人,即由兩黨的選民直接投票確定該政黨提名的候選人。20世紀初,直接預選制度得到推廣,到1917年,全國48個州中已有44個實行了某種形式的直接預選制。現在,美國所有50個州都採用直接預選的方法提名政黨候選人。
載入更多
C. 有關美國的選舉制度
1,據有關統計,自「選舉人」制度實施以來,共出現過156名「不忠選舉人」,例如在2000年的選舉中,來自華盛頓特區的「選舉人」芭芭拉·萊特西蒙斯本應將她的兩張票投給戈爾及其競選夥伴利伯曼,但她投了棄權票,理由是為了抗議特區受聯邦政府管轄的「殖民地位」。
2,最早的一次「不忠選舉人」事件是發生在 1820年,新罕布郡的一個大選舉團選舉人投了約翰·昆西·亞當斯的票。而不是他「應該」投的詹姆斯·門羅的票。據說他的動機是為了防止門羅得全票,他認為只有華盛頓有得全票的資格和榮譽,而他自己則說,他是為了讓人們注意到亞當斯。
3,1988年,西弗吉尼亞的一個民主黨的選舉人卻把票投給了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老布希。
D. 美國的選舉制度
美國總統(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是美利堅合眾國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同時也是美國行政部門的最高領袖與三軍統帥。美國總統一職根據1788年通過的美國憲法而設立,第一任總統於1789年上任。第22修正案規定,美國總統每屆任期為4年,最多可以連任一屆。
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的最高領導者,美國總統的權力與影響力很大。傳統上,美國總統(若為男性)的夫人稱為「第一夫人」,其家庭稱為「第一家庭」。建國200多年來,43任美國總統全屬白人男性,然而由於來屆總統大選的熱門當選者誰屬問題,第44任美國總統的人選可能會有所突破——出現白人女性或者黑人男性。
美國總統官邸為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白宮。總統專用客機的無線電呼號稱作「空軍一號」,專用直升機的無線電呼號稱為「海軍陸戰隊一號」。
依據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第二條第一款,總統須年滿35歲,居住美國14年以上,也一定要是「自然出生的美國公民」(通常被解釋為是出生時為合眾國公民)或者是在憲法通過時為美國公民(參見: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美國官職中唯正副總統兩職具「出生時為合眾國公民」的任職要件。
總統選舉方式
美國總統非直接民選,而是由各州依人口比例委任選舉人團代表選出。獲得一州相對多數選票候選人,其所屬政黨可推選該州所有的選舉人團代表。此系統的創建是因為美國制憲時,參加制憲會議的代表們無意決定總統選舉方式,故他們提供各州若干選舉人團代表名額,而由各州自行決定其產生方式。現今各州選舉人團代表皆為民選。
這種選法有些特殊之處。例如說,獲得全國最多普選票的候選人可能未獲最多的選舉人票。這在美國歷史上曾於1876年、1888年、和2000年發生過三次。反對這種選舉法者認為此系統並不民主,因為獲最高民意支持者也許無法成為總統。支持此系統者則認為這種總統選舉法可預防地域主義。因為在多州獲得些微多數普選票的候選人,可以勝過只在一州獲得壓倒性多數普選票者。所以為了獲得選舉人票,候選人必須普遍考慮美國各地區的要求,不能只在乎其中一部分。
參考文獻:http://en.wikipedia.org/wiki/United_States_presidential_elec
回答:2008-05-18 05:13
修改:2008-05-18 07:09
提問者對答案的評價:
謝謝!
共0條評論...
E. 美國的總統選舉是直接選舉還是間接選舉(請詳細解釋)
fangnmz 自創
美國是總統選舉實行間接選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美國在建國時,是以西方的啟蒙思想家的民主理想建設的國家,它自然地要求「民主平等」,「天賦人權」等思想得以付諸實踐。所以,國家元首的選舉是一定要由公民選舉的。而我們如果單單從民主性來說的話,選舉制度中,直接選舉確確實實比間接選舉更具有民主性,因為中選比間選更加深刻地表現出民主性,使得公民的民主權利得到最大發揮。
這時樓主可能要問了:既然這樣,美國為什麼不實行直接選舉?
這其中有它自己的原因。由於美國在建國後,領土急劇增加,從原有的英屬北美十三個殖民地擴展,美國從一個毗鄰大西洋的國家一直擴展到毗鄰太平洋的國家,領土十分遼闊。當時,歐洲有一種思潮認為:民主制度只能在下小國實行,打過必須用君主制統治。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種言論還是有一點點合理性的。由於當時的美國的基礎設施極不完善,那時又不像現在有高速公路,這導致選舉的困難性。由於領土過於廣大,基礎設施的不足,使得全部實行直接選舉變得不太現實。因此,美國國會確立了總統選舉實行選舉人團制度,即:選民先選出代表相當一部分選民的選舉人,再由選舉人們去向上參加選舉。這也就是在總統和選民之間加了一層選舉人。
這是美國的總統間接選舉制度的歷史原因。樓主可能要問了:既然這是歷史原因,那現在美國的基礎設施好多了,有條件了,那怎麼還實行間接選舉?
這有涉及到現實原因了。選舉人選舉制度,作為一種間接選舉制度,在實行了這么長時間而沒被推翻,有其現實原因。首先,選舉人制度最大限度地遏制了小黨存在的土壤。這也是選舉人制度一直未被國會廢除的原因。由於美國的選舉法規定,只能取得足夠一定量的選舉人的支持,一個黨派才能進入美國國會,同時一個選舉人自身還要取得一定量的選民的支持,所以,一般的小黨很難進入國會最高層,美國國會的兩大政黨——民主黨和共和黨,為了維護自身的地位,一直對實行直接選舉持一種消極的態度。
其次,總統間接選舉,最大出現程度上防止了「暴民統治」,即:防止一些因國民全體陷入狂熱而通過合法手段上台的政治狂人,如,希特勒就是一個範例。
還有,我個人認為,不是說笑,我覺得美國的總統間接選舉是真正實現了民主集中制,在民主的基礎上實現了集中,在集中下實現民主。很好地減少了民主的內耗性,同時又發揚了民主的優勢。
望樓主採納,愚見,愚見。
F. 美國的選舉制度是直接還是間接
美國是總統選舉實行間接選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美國在建國時,是以西方的啟蒙思想家的民主理想建設的國家,它自然地要求「民主平等」,「天賦人權」等思想得以付諸實踐。所以,國家元首的選舉是一定要由公民選舉的。而我們如果單單從民主性來說的話,選舉制度中,直接選舉確確實實比間接選舉更具有民主性,因為中選比間選更加深刻地表現出民主性,使得公民的民主權利得到最大發揮。
這時樓主可能要問了:既然這樣,美國為什麼不實行直接選舉?
這其中有它自己的原因。由於美國在建國後,領土急劇增加,從原有的英屬北美十三個殖民地擴展,美國從一個毗鄰大西洋的國家一直擴展到毗鄰太平洋的國家,領土十分遼闊。當時,歐洲有一種思潮認為:民主制度只能在下小國實行,打過必須用君主制統治。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種言論還是有一點點合理性的。由於當時的美國的基礎設施極不完善,那時又不像現在有高速公路,這導致選舉的困難性。由於領土過於廣大,基礎設施的不足,使得全部實行直接選舉變得不太現實。因此,美國國會確立了總統選舉實行選舉人團制度,即:選民先選出代表相當一部分選民的選舉人,再由選舉人們去向上參加選舉。這也就是在總統和選民之間加了一層選舉人。
這是美國的總統間接選舉制度的歷史原因。樓主可能要問了:既然這是歷史原因,那現在美國的基礎設施好多了,有條件了,那怎麼還實行間接選舉?
這有涉及到現實原因了。選舉人選舉制度,作為一種間接選舉制度,在實行了這么長時間而沒被推翻,有其現實原因。首先,選舉人制度最大限度地遏制了小黨存在的土壤。這也是選舉人制度一直未被國會廢除的原因。由於美國的選舉法規定,只能取得足夠一定量的選舉人的支持,一個黨派才能進入美國國會,同時一個選舉人自身還要取得一定量的選民的支持,所以,一般的小黨很難進入國會最高層,美國國會的兩大政黨——民主黨和共和黨,為了維護自身的地位,一直對實行直接選舉持一種消極的態度。
其次,總統間接選舉,最大出現程度上防止了「暴民統治」,即:防止一些因國民全體陷入狂熱而通過合法手段上台的政治狂人,如,希特勒就是一個範例。
還有,我個人認為,不是說笑,我覺得美國的總統間接選舉是真正實現了民主集中制,在民主的基礎上實現了集中,在集中下實現民主。很好地減少了民主的內耗性,同時又發揚了民主的優勢。
望樓主採納,愚見,愚見。
G. 美國的總統選舉制度是怎樣的
美國總統的屆、任、位
屆:按美國憲法規定,每隔四年進行一次總統選舉,總統任內滿四年為一屆容。如果在任期內發生總統死亡或因故去職,未能滿任,另由他人接任,這兩位總統為同屬一屆總統。
任:是指擔任總統的次序。一人連續擔任幾屆總統職務,仍為一任;但一人在不連續的幾屆總統選舉中先後幾次當選,當選幾次就算幾任。
位:指擔任過總統的人數。美國從1789年開始選舉總統至今,不論是連選連任,還是先後當選幾任,均按人頭計算,有幾位算幾位,不重復計算。
因此,1984年11月6日當選連任的美國總統里根,則是第五十屆總統,他的「任」和「位」的序數不變,仍是第四十任和第三十九位總統。
H. 美國大選的規則是什麼。
根據美國憲法,美國總統選舉實行選舉人團制度,總統由各州議會選出的選舉人團選舉產生,而不是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這一制度於1788年第一次實行,現已經歷了200多年的發展與演變。
根據選舉人團制度,選民投票時,不僅要在總統候選人當中選擇,而且要選出代表50個州和首都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簡稱華盛頓)的538名選舉人,以組成選舉人團。總統候選人獲得超過半數的選舉人票(270張或以上)即可當選總統。
美國各州擁有的選舉人票數目同該州在國會的參、眾議員人數相等。參議院由各州選舉兩名議員組成,眾議院議員人數則根據各州人口比例來確定。人口多的州眾議員人數相應就多,同時在總統選舉時擁有的選舉人票也多。例如,美國人口最多的加利福尼亞州所擁有的選舉人票多達55張,而人口較少的阿拉斯加州只有3張選舉人票。鑒於這種情況,在歷屆美國總統選舉中,人口眾多的州都成為總統候選人爭奪的重要目標。
選舉人團制度還規定,除了緬因和內布拉斯加兩個州是按普選票得票比例分配選舉人票外,其餘48個州和華盛頓均實行「勝者全得」制度,即將其選舉人票全部給予獲得相對多數選民票的總統候選人。由於各州選舉人票數量相差較大,這樣就可能出現在全國投票中累計獲得更多選民票的總統候選人不能贏得總統選舉的情形。美國歷史上曾數次發生這種情形,一些總統候選人雖然在大選中獲得的選民票少於對手,卻因得到足夠的選舉人票而當選。
美國憲法還規定,如果所有總統候選人都未獲得半數以上的選舉人票,由國會眾議院從得票最多的前三名候選人中選出總統。1824年,約翰·昆西·亞當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經眾議院投票表決被指定為總統的。
選舉人團制度是美國共和制、聯邦制和分權與制衡原則結合的產物,也是多種利益間妥協與協調的結果,存在其自身難以克服的缺陷與弊端。近年來,美國要求改革選舉人團制度的呼聲不斷,但由於多種因素阻礙,改革始終無法進行。
I. 美國投票選舉制度
選人在某州得到簡單多數選票(即在參選候選人中獲票數量多,不一定過半數),即獲得了該州的全部選舉人票。在計選舉人票時,實行的是絕對多數制。候選人要獲得半數以上票數方可成為總統。通常選舉人都由獲勝候選人所在的政黨提供人選。選舉人在投票前要宣誓尊重選民的意願。
美國實行這種間接選舉制有它自己的道理。美國憲法制定者認為,實行這樣的間接選舉制可避免政黨或個人造勢*縱選舉,因為選舉人一般是較有頭腦的人,不易受政黨或個人的鼓惑與誤導,也不像選民那樣容易出現*和偏見,選舉人實際上起了一種「過濾」或「緩沖」的作用。雖然選舉人是由政黨挑選的,但還是偶爾有選舉人不遵守自己誓言的事件發生,而且歷史上還有過三起選舉團不能產生選舉結果的案例。當然,由於選民的投票實際上決定了選舉結果,所以美國公眾關注的還是選民的投票,所謂「大選」一般是指選民的投票。
各州進行初選的時間並不一致,從選舉年的1月份開始,到7月初才結束。不過多數州都是在3月份進行,特別是「超級星期二」(今年是3月7日)這天,有16個州進行初選,對決定兩黨候選人的最終提名起著關鍵作用。所以這一天過後,初選基本定局,盡管有半數以上的州尚未進行初選,但大趨勢已基本明朗,失敗者往往都自動退出競選,甚至反過來支持他的競爭對手。
各州進行初選的方式也不一樣。個別州並不進行正式的全州范圍內的選舉,只是由州黨的核心小組會議決定支持哪個候選人。多數州都進行正式的選舉。其中有些州是兩黨分別進行選舉,選民對兩黨的競爭者分別進行投票,即封閉式選舉。有些州實行開放式選舉,由州*統一組織選舉。當然,選民在投票時要註明自己是哪個黨的人,盡管他不一定投該黨候選人的票。進行開放式選舉的州在計票時,要統計出兩個數據:一個是每個候選人所得的總票數,另一個是候選人所得的本黨選民的票數。後一個票數決定誰在該州的初選中獲勝,而前一個票數實際上只起著*測驗的作用。
初選也是間接選舉制。名義上,兩黨總統候選人的正式提名是在7-8月份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由出席會議的全體代表選舉產生,初選時選民投票所決定的只是出席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同大選時一樣,初選時選民也只是決定代表大會的代表構成,而不是選舉代表)。現在*黨代表有4339人,共和黨有2066人。分配在各州的代表數與該州的人口相關。由於每個州有多少名代表是已知的,所以某一州的初選結果一出來,某個候選人贏得了多少名代表便可統計出來。各州確定代表人選的方式差異很大,有的是在初選後,獲勝候選人的競選班子自然就成了代表的主要人選來源。有些州的黨組織制定了較完善的挑選代表的規則。如俄亥俄州*黨,在1999年5月通過了「2000年俄亥俄州代表遴選計劃」;今年1月,各選區黨的核心小組會議定出了本區兩套代表名單,即支持戈爾的代表和支持布拉德利的代表,哪位候選人獲勝,支持他的代表便出席全國黨的代表大會。所以全國黨的代表大會在正式提名黨的總統候選人時,實際上只是個形式而已。當然,全國代表大會也不是沒有任何意義,除了正式提名本黨的總統候選人外,它還是個盛大慶典,是黨內不同派別在激烈競爭後重新統一起來的象徵。它的另一項重要功能就是制定黨的競選綱領。此外,代表大會還正式提名副總統候選人,但是實際上,副總統候選人是由總統候選人提出人選。
選舉年要進行國會參眾兩院議員及一些州長的選舉。參議員共100名,每州兩名;眾議員共435名,各州人數不等,與該州人口數成比例。參議員每兩年改選1/3;眾議員每兩年全部改選一次。因此,在兩個總統選舉年之間還有一次參眾兩院議員的選舉,稱為「中期選舉」。
[篇二:美國選舉制度]
美國選舉制度
美國總統選舉實行間接選舉制。首先由各州選民投票選出本州選舉人(人數與本州國會議員人數相等),再由各州選舉人同時在各州首府投票選舉正、副總統。議員選舉實行直接選舉制。眾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參議員最初由各州議會選舉,1913年生效的第17條憲法修正案規定,參議員也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州長、議員和某些州的法官、重要行政官員都由選民選舉產生。各級選舉一般都由兩黨包辦。為了保*兩黨的統治地位,一般實行單名選區制和多數代表制。
選舉候選人資格要求
聯邦*中由選舉產生的每一項公職都有不同的要求,這在<美國憲法>第一條和第二條中有明文規定。例如,總統候選人必須是美國出生的公民、年滿35歲、在美國居住至少14年。副總統必須具備同樣的資格。根據美國憲法第12條修正案,副總統不能與總統來自同一個州。美國眾議員候選人必須年滿25歲,取得美國公民資格已滿7年,並是他們希望在國會代表的州的合法居民。美國參議員候選人必須年滿30歲,取得美國公民資格已滿9年,並且是他們希望在國會代表的州的合法居民。想要擔任州或地方*公職的人必須符合有關州或郡、市所規定的資格。1951年通過的<美國憲法>第22條修正案規定任何人擔任美國總統不得超過兩屆。但是,<憲法>對國會眾議員和參議員的連任未加任何限制,不過近年來各種各樣的組織一直在游說要設立這些限制。有關州和地方*官員的任期限制有州憲法和地方法規加以說明。
選舉程序是怎樣的
美國的選舉工作需要成千上萬人參與組織和執行,包括統計和確認選舉結果。選務人員擔任著重要而復雜的人物,這些人物涉及:確定選舉日期,確定候選人資格,登記合格選民,編制選民名冊,選擇投票設備,設計選票,組織龐大的臨時團隊從事選舉日當天的工作,以及計票和確認選舉結果。美國的投票程序分為兩步。美國沒有全國性的合格選民名冊,所以,公民必須經過登記才能獲得投票資格。公民在自己的居住地登記投票;如果 搬遷到新的地方,則需要好重新登記。登記的目的是防止*。但是,各州的選民登記程序不盡相同。過去,登記程序有時被用來阻止某些公民——主要是南方的非洲裔美國人——參加選舉。選務人員最重要的職責之一是確保每個有選舉資格的人登記在冊,沒有選舉資格的人不被登記。一般而言,地方選務人員寧可把最近沒有投過票的人保留在登記冊中,而不願誤將合格選民排除。當姓名不在登記名冊上的人來投票時,選舉人員會發給他們一張臨時選票,合適其選舉資格後再將其選票納入統計結果。
選舉的投票性質
由於投票設備和選票表格一般由選務人員從當地購買,因此選民所用的設備類型及其狀況往往取決於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稅收來源。美國使用的投票設備五花八門,投票技術也在不斷變化。過去普遍採用的在候選人姓名旁邊劃「x」標記的紙選票如今已很少見。不過,許多電腦化系統仍需採用塗圈或連線符號式的紙選票,然後進行掃描和統計——這種系統稱為光學掃描。一些選區仍然使用「拉桿」投票機。採用這種方法時,選民在他們要選的候選人名字或他們所支持的議題旁轉動一下控制桿。另一種很常見的設備是「打卡」機。近年來,對投票方式作出的一項重大改革是讓選票在選舉日前到達選民手中。這一趨勢起始於有關缺席選票的規定,後者針對的是那些預計在選舉日當天不在自己的選區(及投票地點)的選民。一些州和地方選區逐漸放寬了這一規定,允許公民登記為「永久缺席選民」,並在選舉前把選票寄到他們家中。俄勒岡州完全通過郵寄方式進行選舉投票,但它是目前唯一這樣做的州。缺席投票的選民一般通過郵寄方式將填妥的選票寄回選務機構。另一項新規定是「提前投票」。選務人員可在選舉日前最多三個星期之內在購物中心和其他公共場所設立投票設備。公民可在方便的時候前去投票。
J. 求美國的選舉法
美國選舉制度
美國選舉制度
美國總統選舉實行間接選舉制。首先由各州選民投票選出本州選舉人(人數與本州國會議員人數相等),再由各州選舉人同時在各州首府投票選舉正、副總統。議員選舉實行直接選舉制。眾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參議員最初由各州議會選舉,1913年生效的第17條憲法修正案規定,參議員也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州長、議員和某些州的法官、重要行政官員都由選民選舉產生。各級選舉一般都由兩黨包辦。為了保證兩黨的統治地位,一般實行單名選區制和多數代表制。
【選民資格】凡年滿18周歲的美國公民有選舉權,除北達科他州外,其他州都規定,選民必須事先辦理登記手續,方能參加投票。
【候選人資格】憲法規定,凡年滿25周歲、成為美國公民已7年者,均可競選國會眾議員;凡年滿30周歲、成為美國公民已9年者,均可競選國會參議員。但是候選人在參選時必須在選區居住(因此美國第一夫人希拉里為競選紐約州參議員而臨時移居紐約州)。
【候選人產生辦法】候選人的產生有許多方式,如黨組織推薦、政治權勢人物點名、利益集團推舉,不過多數情況是毛遂自薦。如屬於某一政黨的候選人,則必須在某一黨內的預選中擊敗黨內其他對手,方贏得該黨提名。在某些一黨占壓倒優勢的國會選區內,贏得該黨提名差不多就贏得了競選。
一般候選人通過預選的方式獲得黨內提名。預選制度的形成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美國在19世紀30年代形成了由政黨代表大會提名候選人的制度,從那以後,大多數議員都由黨內的秘密會議提名產生,而這種制度使議員人選往往由黨魁所控制。1867年,賓夕法尼亞州的克勞福縣首先採用直接預選的方法提名地方的公職候選人,即由兩黨的選民直接投票確定該政黨提名的候選人。20世紀初,直接預選制度得到推廣,到1917年,全國48個州中已有44個實行了某種形式的直接預選制。現在,美國所有50個州都採用直接預選的方法提名政黨候選人。
【參議員選舉辦法】國會參議員由各州直接選舉產生,每州選舉出2名參議員,共100人,任期6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具體做法是將參議員分為3組,1組兩年後改選,1組4年後改選,1組任滿6年改選。基本分配原則是保證一個州的2位議員不要在同一年任期屆滿。如參議員在任期內死亡或辭職,州長應組織補選,除非該州立法機構授權州長指定一位參議員繼任者,繼任者可一直任職到下次大選,但大選中繼任者只競選其前任餘下的任期,如一位參議員任期為6年,在第3年去世,繼任者繼任一年後參加大選,獲選者任期只有2年。現在50個州中有49個州都授權州長指定參議員繼任者,只有俄勒岡州是例外,必須經過補選選出參議員繼任者。
1866年以前,美國沒有統一的聯邦參議員選舉制度,各州自行其是,大約半數州使用兩院表決,即州議會兩院以院為單位分別選舉,直到兩院各以過半數票選出同一人士為聯邦參議員,這種制度的弊端是兩院常常陷入僵局,以致國會開會後幾個月,參議院的有些州議席還空缺。另外半數州使用「聯席投票制」,即州議會兩院議員一起投票,獲多數票者當選。各州自行其是的選舉制度給國會選舉帶來不少混亂。1866年7月,參議院司法委員會向全院提交報告,建議國會通過法律,統一參議員選舉制度。國會兩院迅速通過了有關議案。
新的參議員選舉方式為:州議會兩院分別投票,採用口頭表決方式選舉參議員,次日,兩院應舉行聯席會議,清點兩院表決結果,如果兩院分別以過半數票選舉同一人為聯邦參議員,應即行宣布該人當選;如沒有一個同時獲得兩院過半數者,該州議會兩院應在同一會期每天中午12點,至少每日一次地舉行聯席投票,直至選出聯邦參議員。
這種通過間接選舉的辦法選舉聯邦參議員的做法一直沿用到1913年。1913年,三分之二的州批准憲法第17條修正案,規定合眾國參議員由每州人民選舉,即在州議會選舉參議員前先由該州選民預選,州議會的選舉實質上只是對預選結果加蓋公章。
目前,美國有48個州參議員選舉只須一次投票,獲得簡單多數者就可以當選,只有喬治亞州和路易斯安那州是例外。
參議員選舉投票是非強制性的。
【眾議員選舉辦法】美國憲法將眾議員的選舉原則規定為:國會眾議員依據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名額選出,眾議員與人口的比例不得超過1∶3萬(即每位眾議員至少須代表3萬選民),但每個州至少應有1名眾議員。美國人口普查每10年進行一次,依普查結果重新分配眾議院議席。如按此比例,美國國會現在議員數將高達7000人。現在的435位議員數是按1910年第13次人口普查結果定下的。在第87屆國會時曾又給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各一個名額,使眾議院有437名議員,但人們普遍認為像英國平民院那樣擁有650個議員的立法機構太龐大、太笨重了,不希望再增加眾議員數額,因此1929年國會將眾議員總數固定為435名後不再隨人口增加名額。
美國憲法規定眾議員所代表的選民數不得少於3萬,但實踐中發現這個規定范圍太寬。與最高法院通過案例確定的「盡量使每一位議員與其他議員所代表的選民數相當」原則不相符。因此最高法院又通過一個案例裁決劃分選區時要使各選區人口比例差額不超過3.1%。
1967年美國又通過法律取消了所有以州為單位選舉眾議員的辦法,即如果給某一州分配了3個名額,該州必須在本州劃分3個選區,每個選區選出一位議員,而不得全州選民集體投票選出3名議員,當然若該州只有一個名額的除外。現行的眾議院議席分配中加利福尼亞州的議席數最多,為52席;紐約州其次,為31席;阿拉斯加等7個州各有1席;僅有14個州的議席數超過10席。
眾議院除有各州選出的議員外還有從波多黎各自由邦來的屬地代表(Resident Commissioner),哥倫比亞特區、美屬薩摩亞、關島、美屬維爾京群島的列席代表(delegates),這些派駐眾議院的代表享有大部分眾議員的權力,只是不能投票表決。
【選舉的管理】聯邦競選法規定由聯邦選舉委員會管理有關選舉事務。聯邦選舉委員會由6人組成,他們經總統提名,由參議院認可產生。聯邦選舉委員會專門執行聯邦選舉管理法,對違法行為提起公訴。
根據聯邦競選法規定,任何個人在同一年內,對同一競選人的捐款不得超過1000美元,對所有候選人的捐款不得超過25000美元,對同一政治行動委員會的捐款不得超過5000美元,對同一政黨的全國委員會捐款不得超過20000美元。任何政治行動委員會在一年內對同一候選人的捐款不得超過5000美元,對同一政黨的全國委員會捐款不得超過15000美元,參議院的民主黨、共和黨兩個參議員選舉委員會對同一候選人的捐款不得超過17500美元。雖然法律對競選經費進行了嚴格的控制,但實際中還是存在著很大的漏洞。捐贈者往往通過捐軟錢(soft money)的方式迴避法律的約束(美國法律對選民將錢捐贈用於支持某一政策的數額沒有限制,但實際上一項政策很可能就是某一位候選人倡導的,因此捐錢支持一項政策與支持該候選人並無區別)。
每個候選人必須在選舉前10天或選舉後30天內向聯邦選舉委員會報告所收到的捐款和競選開銷,其中包括所有捐款在100美元以上的捐款人的姓名、通訊處和職業。
【選舉的種類】選舉分大選年選舉、中期選舉和補選等。大選年選舉為4年一度的總統大選年的國會選舉,屆時,總統選舉和國會選舉同期舉行;中期選舉指兩次大選年之間的第二年舉行的國會選舉。議員任期未滿而辭職、死亡或被所屬議院驅逐等形成空缺時舉行的選舉為補缺選舉。
【議員構成】在現任參議院100席中,共和黨佔55席,民主黨佔45席。眾議院435個席位中共和黨佔223席,民主黨211席,獨立候選人1席。
參議院中共有9名女議員,眾議院有58名女議員。
絕大多數國會議員為男性,白人,受過良好教育,中年,中等或中上等收入家庭出身。按職業劃分,出身律師的最多,在眾議院佔40%以上,在參議院佔60%以上;其次是企業家和銀行家,真正來自工會的或藍領的議員很少。
【連選連任】美國對總統的任職規定了連選連任不得超過兩屆的限制,但對議員的任期未作任何限制。事實上,美國議員的連選連任率相當高,眾議院有92%再度競選的議員獲得連任,參議院也有75%。在普通的大選中,眾議院有50~70個席位的議員幾乎不需作任何競選努力就可當然連任。
在任者能較容易地連任成功的原因主要有:1.可利用的資源較對手多。可以在電視、廣播、集會上發表演講,讓選民了解、熟悉(選民在投票時,往往會更傾向於投給自己比較了解的人);也可通過助手向選民發信,加強聯系,讓選民記住;更可以利用自己的職位為選區謀福利,讓選民感激。2.在任者較其對手更容易獲得競選資助。
美國的總統選舉制度
(一)美國的總統選舉
根據美國憲法的規定,美國實行總統制,行政權屬於總統。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職權集中於總統一人。總統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不對國會負責。總統由每四年舉行一次的大選選出,任期四年,並可連任一次。
美國總統選舉的過程漫長而復雜,主要包括預選、總統候選人提名、競選運動、全國選舉、選舉團投票表決以及當選總統就職儀式。
預選階段通常於大選年2月份的第3個星期二在新罕布希爾州拉開帷幕,到6月份結束。此後,美國民主、共和兩大政黨將分別在全國大多數州選出參加本黨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在少數不舉行預選的州,則由兩黨的州委員會或代表大會選拔代表。因新罕布希爾州率先進行預選,其選舉結果對其他各州影響很大。
美國兩大政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通常在7月和8月分別舉行。屆時,參加代表大會的各州代表將投票選出本黨總統後選人,然後通過由總統候選人提名的副總統候選人,並正式選舉出競選綱領。大會往往長達數天,投票上百次。
代表大會結束後,選出的總統候選人即開始在全國展開歷時數月的爭取選票的競選運動,其中包括到各州作競選旅行、廣泛會見選民、發表電視演說、進行電視辯論等。總統候選人為競選而耗費巨資,使盡各種招數。
美國法律規定:在全國選舉時,選民要在大選年的11月第二個星期二到指定地點投票,在兩個總統候選人之間作出選擇。全國選舉還要通過選舉團的投票表決。由於在一個州中獲得選票最多的總統候選人便贏得該州全部選舉人票,因此一般情況下選舉只是例行公事。
(二)美國副總統是如何產生的
在美國政治中,副總統不擔任實際工作。他的公務是擔任國會參議院主席,但這主要是禮儀性的,因為他只有在參議院表決時贊成票和反對票相等情況下才投票。副總統的日常工作通常根據總統的要求而定,一般無足輕重,如代表總統參加外國領導人的葬禮活動等。
根據美國憲法,如果總統去世或失去工作能力,副總統接任總統職位。先當副總統是登上美國總統寶座的途徑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有三位副總統在總統任期內接任總統職務。杜魯門因羅斯福去世,約翰遜因肯尼迪遇刺,福特因尼克松下台而分別繼任總統。此外,有幾位副總統還當過總統候選人,其中包括尼克松、漢弗萊、蒙代爾和布希。
美國副總統不是由美國公眾直接選出的,而是由民主黨和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挑選並經兩黨全國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總統候選人在選擇副總統候選人時首先要考慮此人的政治資歷和條件,但主要看他在黨內代表哪部分勢力以便取得平衡,盡可能爭取最大多數選民的支持。
但大選結果不取決於總統候選人對副總統的選擇,而是取決於總統候選人。1988年美國大選期間,許多美國人認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布希的競選夥伴奎爾太年輕、不老練、不值得考慮,而認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杜卡基斯的競選夥伴本特森經驗豐富、深孚眾望。但大選結果,布希獲勝當上了總統,奎爾自然也成為副總統。
副總統候選人通常是國會議員,但參議員被挑選為副總統候選人的機會較大。原因是參議員一旦當選副總統,就擔任參議院主席,這可加強總統與參議院的聯系。
(三)美國總統選舉的預選階段
預選即初選,是美國總統選舉的第一階段。通常從2月到6月為預選階段。在這一階段里主要是選舉出參加各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各黨的總統候選人最後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產生。
目前,美國大多數州實行直接預選的方式,通過選民投票的方式直接選出參加該黨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選民也可以直接對總統競選人表態。由於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明確表示支持哪位總統競選人,所以投票結果就能清楚地知道各位總統競選人的支持率。今年2月1日在新罕布希爾州舉行的就是這種預選。
另一種預選形式叫「幹部會議」(或稱「基層會議」),由兩黨在一個州的各個選舉點分別舉行黨的基層會議,由支持本黨的選民當場表態支持誰當本黨總統候選人,並選出出席縣一級代表會議的代表。然後,縣代表會議選出州代表會議的代表,州代表會議選出全國代表大會代表,最終由全國代表大會決定本黨的總統候選人。1月24日在艾奧瓦州舉行的就是這種預選。
艾奧瓦是全國第一個召開黨的代表會議的州,新罕布希爾是第一個舉行直接預選的州。兩州的預選起著「風向標」和「晴雨表」的作用,選舉結果將影響以後其他各州的預選,因此,對候選人的成敗至關重要。
每個州的預選活動,不管是採取預選還是預選會議的形式,一般都只允許明確表示自己是民主黨人或共和黨人的選民參加,不明確自己黨派立場的選民不能參加。即使是前一部分選民,實際上也只有一小部分參加。
(四)美國總統屆、任、位的區分
美國大選常常涉及到美國總統的「屆」、「任」和「位」這三個含義不同的概念。
關於「屆」,美國憲法規定,總統選舉4年一次,總統任滿4年為一屆。如果總統在任期內因故未能滿任,另由他人接任,這兩位總統為同一屆總統。
關於「任」,是指擔任總統職位的次數。一人擔任幾屆總統職務,仍為一任。但一人在不連續的幾屆總統選舉中先後幾次當選,當選幾次就算幾任。
關於「位」,指擔任過總統的實際人數。美國從開始選舉總統至今,不論是連選連任,還是先後幾次當選,不重復計算,有幾位算幾位。
如此計算下來,比爾·柯林頓為第52屆、第42任和第41位美國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