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佛法規矩

佛法規矩

發布時間: 2021-02-17 00:44:50

『壹』 佛教什麼是叢林規矩

說到「叢林"還要從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談起!

馬祖創建叢林,百丈訂立清規。馬祖道一與百丈懷海這一對師徒,開啟了禪宗叢林清規制度的中國化,也為禪宗後來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
據說,馬祖道一的老師南嶽懷讓曾經得到六祖慧能預言:「向後佛法從汝邊去,馬駒蹋殺天下人。」這一「馬駒」,便是後來的馬祖道一。
道一幼年依止資州唐和尚出家,受具足戒後,於開元年中,在南嶽衡山傳法院終日修習禪定,懷讓深知他是法器,便前往誘導,問道:「大德坐禪,圖個什麼?」
道一回答:「圖作佛。」
懷讓於是取來一塊磚,在道一的庵前磨了起來。起初,道一並不予以理睬,但日子久了,他也覺得納悶,便問道:「你磨磚做什麼?」
懷讓答說:「磨作鏡。」
道一笑著說:「磨磚豈能作鏡?」
懷讓也反問他:「磨磚既然不能作鏡子,那坐禪又豈得成佛?」
道一心中猛然一醒,即向懷讓請教法益。懷讓於是告訴道一,於無住法不應取捨。這個「磨磚作鏡」的因緣,使得道一豁然契悟,禮懷讓為師,親為承侍,長達十年。
道一後來離開南嶽,獨自往江西開元寺駐錫課徒,以「平常心是道」、「即心即佛」大弘禪風。入室弟子有百丈懷海、南泉普願等一百多人,世人稱他的法脈為「洪州禪」。由於道一的俗姓是馬,因此當時的人尊稱他為馬大師、馬祖;道法大開之後,「江西馬祖」之名也隨之不脛而走。
禪法傳入之初,禪宗僧侶大多棲住於律寺,時日一久,齟齬叢生,所以馬祖道一便在荒山另建叢林,作為安頓禪僧之所。百丈懷海禪師承繼開創叢林的馬祖道一禪師,立下一套極有系統的叢林規矩——百丈清規,所謂「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即是此意。百丈禪師倡導「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生活,曾經也遇到許多的困難。因為佛教一向以戒為規范的生活,經百丈禪師的改革而為農禪生活,因此有人批評他為外道。由於懷海禪師住持的叢林位於百丈山的絕頂,故又號百丈禪師。
百丈每日除了領眾修行外,必定親執勞役,勤苦工作,對生活中的自食其力,極其認真,對於平常的瑣碎事務,亦不肯假手他人。漸漸的,百丈禪師年紀老了,但他每日仍隨眾上山擔柴,下田種地,過著自耕自食的農禪生活。弟子們不忍年邁的師父仍做這粗重的工作,因此,大眾懇請他不必隨眾出坡(勞動服務),但百丈禪師堅決地說道:「我無德勞人,人生在世,若不親自勞動,豈不成廢人?」
弟子們阻止不了禪師服務的決心,只好將禪師所用的扁擔、鋤頭等工具藏起來,不讓他做工。
百丈禪師無奈,只好用不吃飯的絕食行為抗議,弟子們焦急的問道:「為何不飲不食?」
百丈禪師道:「既然沒有工作,那能吃飯?」
弟子們沒辦法,只好將工具又還給他,讓他隨眾生活。百丈禪師的這種「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也就成為叢林千古的楷模!
百丈懷海在百丈山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禪門清規,這就是聞名於世的「百丈清規」,是禪宗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百丈懷海撰有<叢林要則>:
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精進以持戒為第一,疾病以減食為湯葯,
煩惱以忍辱為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留眾以老成為真情,執事以盡力為有功,
語言以減少為直截,長幼以慈和為進德,
學問以勤習為入門,因果以明白為無過,
老死以無常為警策,佛事以精嚴為切要,
待客以誠實為供養,山門以耆舊為庄嚴,
凡事以預立為不勞,處眾以謙恭為有禮,
遇險以不亂為定力,濟物以慈悲為根本。
傳給百丈禪寺的僧眾,隨後流向全國各地的大小禪寺。從此以後,<叢林要則>成了歷代禪僧們共同遵守的座右銘。由於《百丈清規》的制定,叢林經濟得以自給自足,並有其特有的教團組織,所以在會昌法難之後,禪宗仍能一枝獨秀地屹立於亂世,乃至傳燈一千多年而不衰微。

『貳』 佛家有什麼講究

1、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2、十善:十種的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

3、四大:地、水、火、風,都是指物理界的基本元素,注意佛教所講的四大,也有小乘與大乘的不同。

4、五蘊:色、受、想、行、識,前一屬於物質界,後四屬於精神界,四大,便是色蘊。

5、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生理學上的神經官能。所謂六根清凈,不是沒有了六根,而是我們的生理官能,不再隨著外境的幻象而轉,這就叫做一塵不染。

6、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即六根所接觸的物件。

7、六識:眼、耳、鼻、舌、身、意,注意和六根的區別,六識是從六根接觸六塵而產生的判別力與記憶力。

(2)佛法規矩擴展閱讀

佛家觀點:

1、否定宿命論

佛教否定宿命論,認為人有命運,但是不鼓勵人聽天由命,而是希望人開創命運。佛教主張諸法因緣而生,因此命運也是因緣生法。壞的命運可以借著種植善因善緣而加以改變。

命運既然可以因為行慈悲、培福德、修纖悔而加以改變,因此命運並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壞的命運也能透過種種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運不知善加維護,也會失卻墮落,所謂『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懼謹慎!

2、緣起論

《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又說:「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既然是眾緣所生,就是無自性的,就是空的。

『叄』 佛教講經說法的規矩是什麼

在佛教傳統上,開大座講經說法時,有一定的規矩。這種規矩有兩種主流,一出自印度那蘭陀佛教大學,另一乃印度超戒寺傳統,這兩種說論規矩都是正確的。超戒寺說法的規矩,是要在說正題前,先說明:第一、造論者之權威性;第二、所說教法本身之特點;第三、說法者與聞法者該依的規矩。前二者是為了令聽眾知道將說之法的來源清凈(源於佛陀)、有傳承(歷代祖師)、有依據(經、律、論),而且令聽眾生出敬信心。
講經說法必須有清凈的傳承。想聽或講一個法門的人,首先要弄清楚其傳承來源。如果是學一部論,有一些問題我們必須弄清—— 這是誰著的論?傳承依據是什麼?是否繼承印度諸宗大師之思想與傳承?抑或是著者自己的「創作」?如果是自己的「創作」,如果來源、傳承及依據不能確定清凈及可靠,則所學到的不一定是佛法!若依之修持,所得之「證悟」極可能是連本師釋迦牟尼也沒聽過的「證悟」 ,便有捲入歪門邪道的危險。
口傳必須是口耳相傳,歷代不斷。很多人以為自己看看經文就行,其實傳承是十分重要的,傳承之加持亦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只靠自己的猜測、想像,以凡夫的心態理解,信口開河,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很容易誤解、歪曲,甚至流於歪理邪說,誤導自己,也誤人子弟。實為佛門之不幸。
講經說法之規矩分四部分來講述,一為思維說法的利益;二為對法及佛尊敬;三為說法的正確方法;四為應否說法之准則。

『肆』 佛教有哪些規則

基本規則:眾善奉行,諸惡莫作。

『伍』 信佛的人有什麼規矩

一、飲食方面的禁忌。佛教規定出家人飲食方面的禁忌很多,其中素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條。素食的概念包括不吃「葷」和「腥」。「葷」是指有惡臭和異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蔥、韭菜等。《楞嚴經》說:葷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淫。所以佛教要求禁食。

所謂「腥」是指肉食,即是各種動物的肉,甚至蛋。對此類食物,出家二眾也不能吃。不過素食的范圍也比較廣,例如:辣椒、生薑、胡椒、五香、桂皮、蕪荽、芹菜、香菇類等都可食用。豆製品、牛奶和乳製品,如乳酪、生酥、醍醐等也都不在禁止之列。

佛教還要求僧人不飲酒、不吸煙。不飲酒也包括不飲一切能麻醉人的飲料,比如粳米酒、果酒、大麥酒、啤酒等。

二:佛教在個人生活方面的禁忌主要有:不結婚,不蓄私財等。

拓展資料:

對佛的定義:

所謂佛者,梵語佛陀之簡稱。譯言覺者,或智者。即真正圓滿覺悟宇宙人生之真相,亦即了悟諸法之事理的一切智人。因眾生由無明所覆蓋,對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知不覺,而流轉生死。出世聖人,歷劫修因,行滿果圓,於一切無明睡眠中,朗然大悟,妙契宇宙之真理,如頑雲開,故稱覺者。

覺有正覺、等覺、無上覺三義。正覺簡別凡夫不覺和外道的邪覺而言,凡夫對於事物的真相不明,起種種顛倒,所以名不覺。外道依於有限的定力和通力,見事物的某些部分道理,執為真實,建立種種錯誤理論,自命為覺,實際上仍是有漏分別的錯覺。

等覺即遍覺義,簡別二乘聖人,他們雖然是正覺,而未遍覺。佛陀興運大慈悲,以自覺遍覺一切有情,所以是遍覺者。

無上覺簡別菩薩,登地菩薩福慧尚未圓滿,唯佛悲智行願皆已究竟圓滿,無有過上,無有與之可比,所以稱無上覺者。如佛地經論雲:「於一切法一切法種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花開故名佛。」

覺有覺察覺悟二義,覺察者,察知煩惱,如人覺賊,對治煩惱障;覺悟者,照了諸法,如睡得寤,對治所知障。

覺復有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悟性真常,了惑虛妄,即自覺真理為自覺,運無緣慈,度有情眾為覺他,窮源極底,行滿果圓為覺行圓滿。大乘義章雲:「既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圓滿,故名為佛。」總之,所謂佛者,對宇宙人生的真相,先覺,先知,大覺,無上正等正覺者。

佛又有十種稱號,即如來,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應供,應受人天供養;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明行足,三明圓滿,三業無失;善逝,自在入於涅槃;世間解,洞達世間一切事理;無上士,至高無上的智人;調御丈夫,能調御修正道的大丈夫;天人師,一切天人之導師;佛世尊,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陸』 學佛者為什麼要守規矩

東方陽熹

作者:東方陽熹

摘自:《東方陽熹心語集》

製作:道德真源(www.de.org)

一位同學問:「學佛修道的人,講的是無為之道,不受系縛,自由自在,難道還要遵守世間的種種規矩嗎?」

以下是本人的回答:

學佛修道者私慾化盡,看破一切,不被一切所迷所轉,才能夠不受系縛,自由自在;返本還原,天人合一,才算是真正的無為之道。

道德雖然無形無相,但世間的一切,卻無一不是因道德而存在、因道德而建立,無論是個人、還是一家,乃至天下,如果完全拋棄了道德,將會徹底的滅亡。

從本質上講,世間的法律、綱常、倫理、本分、以及各種的規矩,無一不是產生於道德,維系於道德。王鳳儀善人說:「現在的人常說:『道德補法律之不及』。不知法律是補道德之不及??。」因此說,法律和各種規則的存在和建立,不僅維系和彌補了道德之不及,同時也維系了人類社會的正常秩序和正常生存。

人們為了滿足權力和利益的貪欲,不講規則,肆意踐踏法律,此不僅徹底喪失了道德,同時也破壞了維系社會正常秩序和生存發展的基本保障。縱觀古今,凡是不講法律,不講規則,不講本分,不講綱常倫理的人、家庭或國家,其行為和秩序都是混亂的;那些完全拋棄了道德和法律的人,因其行為得不到約束,必會變得肆無忌憚和瘋狂,並很快的滅亡。

人們尊重法律,即是尊重道德;講規則,即是講道德。道德和規則,是個人、家庭、國家生存發展的基礎;如果人類拋棄了這個基礎,不但生存難以持續,而且發展的速度越快,滅亡的就越快。

胡適先生說:「一個骯臟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一個干凈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范,人人大公無私,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布的骯臟國家。」

學佛修道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人們連最基本的規則都不講,卻空講道德,大談佛法,最終不但難以獲得真正的覺悟和解脫,而且還會使自己愈加的遠離道德,變成表裡不一,口是心非,人見人嫌的偽君子。

(更多內容請訪問:www.de.org)。

『柒』 佛教規矩

佛教的規矩很多,記錄在律藏之中。
律藏,音譯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譯調伏藏,是佛陀為調伏弟子煩惱,對治生活惡習所制定的教團規則;也就是在修道生活中,佛陀針對弟子所犯的過失而定的規范,是隨犯隨制,屬隨緣制戒。律藏就是整理佛陀所制戒法的典籍,亦即「戒」由律藏所詮說,而律藏則為「戒」的根據典籍。
佛陀入滅後的初夏,五百弟子在七葉窟舉行佛陀遺教第一次結集,由多聞第一的阿難陀誦經,結集成經藏;由持律第一的優婆離誦律,結集出律藏。
律藏的內容通常分為波羅提木叉□與犍度□二部,包括僧團應守的禁止條文及生活禮儀規范等。在三藏聖典中,「經藏」有佛及弟子、天人等五種人說;「律藏」則「唯佛所制」。根據《四分律》記載,佛陀制定戒法,始於成道後十二年,因須提那犯了淫泆之行而起。佛陀制定戒法的本意,是專為攝僧而令正法久住□,所謂「戒住則僧住,僧住則法住」,佛陀入滅二千五百多年,至今佛弟子仍能見聞佛法,即是由於佛陀「制戒攝僧」之故。中國佛教依照傳承,凡經披剃出家者,必須登壇受戒,始為正式的出家人。中國依律傳戒開始於曹魏正元元年(二五四),由曇摩迦羅在洛陽白馬寺翻譯第一本戒本《僧只戒心》,並請梵僧立羯磨法授戒,而朱士行則是中國第一位受具足戒的比丘。戒律關系著佛法命脈的維系,也就是說佛法慧命的住持,是建立在戒律之上。因此,戒律極具重要性。

『捌』 佛教居士應該遵守哪些規則

標准優婆塞(在家居士)

來源:給孤獨園林
該具備什麽樣的條件才算是一位標準的在家居士?佛陀在本經里明白地教示應具備信仰、持戒、布施、聽聞正法、受持觀察、了達深義、隨順行法次法向等條件,才稱得上是標準的優婆塞。

在家人又該如何自利利他呢?請參考以下的經文。

選譯自北傳《雜阿含經》第三十三卷第九百二十九篇

譯於西元2005/8/21八關齋戒日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古印度迦毘羅衛國尼拘律園林中。當時,釋族在家居士摩訶男來拜訪佛陀。

他對佛陀稽首頂禮後,退坐一旁,對佛說:「世尊,請問什麽是優婆塞【在家居士】?」

佛陀告訴摩訶男:「所謂優婆塞【在家居士】,就是在家人過著清白的生活,乃至盡一生的壽命,歸依三寶,就是優婆塞。」

摩訶男問佛:「世尊,該具備哪些條件才稱得上是一位標準的優婆塞?」

佛陀說:「如果優婆塞只有信仰卻不持戒,就不是標準的在家居士,所以應當努力學習,具足凈戒;若具足信與戒卻不肯布施行善,仍然不是標準的在家居士。因為在家居士的條件不齊全,便應精勤學習,修習布施,令條件圓滿。

然而信仰、持戒、布施的條件雖圓滿,卻不能常常前往參訪沙門,聽受正法,也不算是標準的在家居士,所以應精勤修行,時常前往參訪塔寺,拜見諸沙門,否則如果不能專心聽受正法,仍不能算是標準的在家人;

信仰、持戒、布施、聞法的修習條件雖已滿足,但聽聞正法後不依法奉行,仍不是標準的在家人,所以應精勤學習,時時前往參訪沙門,專心聽法;

但是聞法後雖能受持修行,卻不能觀察諸法深義(法、義的精髓),仍不算是標準的在家人,所以應精勤修行。

如果雖具備信仰、持戒、布施、聽聞正法、聞法後能依法奉行、依法奉行後能觀察甚深妙義等條件,但卻不能隨順知法次法向(按部就班向解脫道邁進),仍不能是標準的在家人,既然條件仍不齊全,便應精勤學習;

最後,當信仰、持戒、布施、聽聞正法、受持觀察、了達深義、隨順行法次法向等條件一應俱全,摩訶男,此時才算是具備了一位標準的在家人應有的條件。」

摩訶男繼續問佛:「世尊,在什麽樣的情況下是指優婆塞只能幫助自己,卻不能幫助他人?」

佛陀說:「如果在家人自己歸信三寶,卻不能引導他人歸信三寶;僅自持凈戒,卻不能令他人持戒具足;僅自行布施,不能影響他人一起布施;自己參訪塔寺禮見諸沙門,不能勸他人一起參訪塔寺禮見沙門;自己專心聽法,不能勸人樂聽正法;自己聞法後能受持,卻不能令他人受持正法;自己能觀察甚深妙義,卻不能勸他人觀察深義;自知深法後能按部就班走向八正道,卻不能勸人按部就班走向八正道。摩訶男,以上八種情形,就是優婆塞只能自利,卻不能利他。」

摩訶男又問佛:「世尊,優婆塞應成就幾法自安安他?」

佛說:「優婆塞若能成就以下十六法,就是優婆塞能自安安他。是哪十六種呢?摩訶男,如果優婆塞具足正信,也能引導他人歸信三寶;自持凈戒,亦以凈戒教授他人;自行布施,亦教人行施;自行前往塔寺見諸沙門,亦能教人前往禮見諸沙門;自己專心聽法,亦教人聽法;自己受持法義,亦教人受持法義;自己觀察法義,亦教人觀察法義;自知深義,按部就班走向八正道,亦能教人解了深義,按部就班走向八正道。摩訶男,若能成就以上十六法者,就是優婆塞能自利亦能利他。

摩訶男,若是優婆塞能成就以上十六法者,大眾眷屬都會前來親附,受他的影響,這名在家居士在婆羅門眾、剎利眾、長者眾、沙門眾、及其餘諸眾中能發揮他深遠的影響力,威德顯曜。就如同太陽在一天當中的初、中及後時,都能光明顯照。
就是這樣,優婆塞若能成就十六法者,便能於初、中及後時,威德顯照。就是這樣,摩訶男,若優婆塞能成就以上十六法者,可說是世間難得。」

釋族在家人摩訶男聽佛說完後,心中歡喜,便從座位起身,禮佛後離去。

在家人的修行方法

*
來源:給孤獨園林

有很多人誤會學佛就是要吃素,或者不可追逐財富名利,硬是把自己搞得僧不僧、俗不俗,整個人看起來怪異。其實,出家人的生活與在家人是截然不同的,比丘應守的戒律至少有270條之多,而在家人生活在五欲世界,有其應盡的責任與義務。佛陀從不否定在家人所享受的快樂,只是告訴我們這些快樂本質上都無常變易不定,不值得迷戀。但他也很明白要在家人立即放棄這些享受是不可能的事,因此他教導我們應循正道追求(也就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能不擇手段,不可以傷害他人的方式滿足私慾,因為我們對別人所造成的傷害,都已經為自己做好了准備,就算今生算不了帳,終有一天會連本帶利的回到自己的身上。

佛陀最訶斥的就是不僧不俗的偽君子,換言之,在家人應有在家人的樣子,享受財富、情愛、親情、名聲等快樂並不是罪惡,與修行也不沖突,只要建立在「將心比心」的前提上,一樣可以邁向解脫大道,品嘗清涼的法味。
選譯自南傳《巴利英譯相應》
喬正一譯於農歷大年除夕夜

我是這樣聽說的:

有一次,佛陀與許多大比丘一起來到古印度拘薩羅國,並住在該國的一處村子。村內有一位信奉婆羅門教的在家人,名叫鞞紐多羅,他聽說佛陀難得來到此地,已久仰佛陀的聖名,便慕名前往佛陀的住處,並且請教一些問題。

他見到了佛陀,恭敬的向佛陀頂禮後,便坐在一旁,他問道:「瞿曇啊!我是一名在家人,也是一名凡夫俗子,有七情六慾,我有妻妾,有兒女成群,我住在繁華熱鬧的都市裡,身穿華服錦衣,享受美食。我希望能保有這一切,但也很希望夠跟您學習修行,死後來世能夠生天,我不知這樣子會不會跟您的教義沖突?」

佛陀說:「居士啊,其實並不會沖突,在我的教法里是有方法,可以讓您在享受世間快樂的同時也提升您的心靈。」

鞞紐多羅聽到佛陀這麽說,感到很興奮,他請求佛陀為他解說該怎麽做。

佛陀說:「居士啊,我現在就為您解說能幫助自己的修行方法,請您仔細的聽好,並牢記在心。」

鞞紐多羅說:「謝謝您,我一定會專心聽您講解。」

佛陀說:「身為一名在家人,他應培育同理心,時時刻刻保持以下的思惟,便能兼顧世間快樂與修行,在家人應這麽思惟:『我清楚知道,如果有人想要殺害我,我一定不快樂,我會心生恐懼,我如果不喜歡如此,別人一定也是這樣,所以我怎可以去殺害別人的生命。』

當他如此正確思惟後,便會至誠受持不殺生戒,心中也不樂於殺生。

同上開情形,『我若不喜別人偷盜我的財物,別人一定也不喜歡如此,我又 豈可去偷盜他人財物?所以我願持不盜戒,不樂於偷盜。』

如同上開道理,『我既不喜歡別人勾引、騷擾、侵犯、強暴我的妻女(或丈夫),別人一定也不喜歡受到如此對待,我今又豈可去勾引、騷擾、侵犯、強暴別人的妻女(丈夫)?所以我願受持不邪淫戒。』

如上所述,『我不喜歡被別人所欺騙,別人一定也是如此。我又怎可欺騙他人?所以我願受持不妄語戒。』

如上所說,『我不喜別他人挑播離間我與親人及朋友的感情,別人一定也是跟我一樣的想法。我今又豈可去挑撥離間離別人與其親友的感情?所以我不能去做挑撥離間的事。』

如上所述,『我不喜歡別人對我粗言辱罵,別人一定也是這樣。我 又怎可去辱罵別人?所以我不應對別人惡言相向。』

如上所述,『我不喜歡別人對我虛情假意或說些毫無意義的雜穢語,別人一定也是這樣。我又怎 能對別人說綺語?所以我不該對別人說那些虛情假意的甜言蜜語或無益的雜穢語。』

以上就是七種幫助自己修行的正道,我們姑且稱之為七聖戒。又如果這位在家人能對於佛陀、佛法、僧伽產生正確的認識及堅定的信仰,那麽這位在家人便已證得四不壞凈,他已可確定他自己未來的命運,對自己這麽說:『今後的生死輪回我已不會再墮入地獄、畜生、餓鬼道中,一切的惡趣因緣都已消失滅盡,我已得須陀洹果(初果),不墮惡趣法,必定正向解脫,今後的輪回次數只剩七次天上或人間的生死,必可抵達究竟解脫煩惱的目的。』」

鞞紐多羅聽完佛陀的解說,心生無比的喜悅,他對佛陀表示:「實在太難得了!世尊!從今起我願歸依佛陀、歸依您的教法以及比丘眾,終生做一名標準的在家佛弟子,直到我生命結束的那一刻為止。」

『玖』 佛教有哪些規矩

你內心最深的慾望,就是如來化現,放舍慾望就見到佛;內心最黑暗的恐懼,就是如回來化現,答坦然擁抱恐懼,自我融解就見到佛;你內心最刻骨的仇恨,就是如來化現,寬恕仇恨,擁抱仇敵如親人,心無掛愛恨就見到佛;你還要向哪裡去尋找真理?迷失的你就是佛的夢境;如來就在夢境的當下,清凈圓滿,不動普照--師
有最直接,簡單,易行的佛法道路?答:直面自己良心,對得起良心,就是在修行佛法,佛法不在外界,外界的佛經文字與佛性無關,佛是眾生本來的面目,認識本來的過程,經歷漸進的此地,稱為佛法,猶如度河竹筏,猶如標月之指,而生死大海即在心地,依法明心就是彼岸,輪回涅磐只是本心,心離諸幻不動名佛
老師,我總是精進不起來,很懈怠;答:殉道者,才是修行者,如果真理就是你的性命,徹底沒有自我的獲得,就不會有精進與懈怠的分別;無我之心,懈怠也是禪定,有我之求,精進亦是輪回。 --謝安朔

『拾』 佛教講究的是什麼

佛教講究:一心持戒,以戒為師,因戒得定,因定生慧,弘法利生,慈悲為懷,方便為本,往生凈土......

佛教還講究因果:給佛菩薩供奉的花果那不是給佛菩薩吃的或者看的,那是表法的!

熱點內容
電力依法治企 發布:2025-08-18 23:28:09 瀏覽:345
構建公共法律服務五大體系 發布:2025-08-18 23:25:46 瀏覽:750
勞動法41條內容42條 發布:2025-08-18 22:58:28 瀏覽:509
農村土地徵用涉及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8-18 22:57:10 瀏覽:99
成品油行政法規 發布:2025-08-18 22:44:25 瀏覽:62
著作權法法律知識競賽題及答案 發布:2025-08-18 22:44:18 瀏覽:645
廣東勞動法生育規定 發布:2025-08-18 22:44:08 瀏覽:919
法治知識網路競賽活動 發布:2025-08-18 22:37:22 瀏覽:407
浦發銀行法律顧問投標 發布:2025-08-18 22:37:09 瀏覽:380
買房婚姻法公平 發布:2025-08-18 22:32:08 瀏覽: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