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規的名詞解釋
① 名詞解釋行政規章
行政規章:指國務院各部委以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設區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等制定和發布的規范性文件。
國務院各部委制定的稱為部門行政規章,其餘的稱為地方行政規章。 《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第六條 規章的名稱一般稱「規定」、「辦法」,但不得稱「條例」。 行政法規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制定的有關國家行政管理方面的規范性文件,其地位和效力低於憲法和法律。
(1)行政法規的名詞解釋擴展閱讀
在我國,行政規章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分類:
1、內部規章和外部規章
內部規章主要指行政機關自身的工作規則。諸如行政事務分工、會議形式、文件簽發收發周轉、情況匯總、表報統計等規則。
外部規章主要指行政管理規章,其中內容大都涉及行政主體的職權職責、行政相對人的權利和義務,且包括一定的罰則條款。行政損權現象一般發生在此類規章的實施過程中。
2、中央規章和地方規章
中央規章又稱部委規章,主要指國務院各部、委規定的規章。其授權源自憲法法律,在本系統范圍內適用於全國。特點是適用單一的領域,專業性較強。
地方規章亦稱政府規章,主要指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以上政府制定的規章。其授權源自地方組織法,特點是適用於本行政區域,其內容既具有針對某一事項的特定性,又具有針對一般情況的綜合性。
② 名詞解釋行政法
行政法是調整國家行政管理中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行政法泛專指有關國家行屬政管理的法律、法規。行政法有一般行政法和特別行政法之分。
一般行政法:指具有以下內容的法律法規:規定國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則、方針、政策;國家機關及其負責人的地位、職權和職責;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任免、考核、獎懲;有關行政體制改革和提高行政機關的工作效率等等。
特別行政法:指規范各專門行政職能部門如教育、民政、衛生、統計、郵政、財政、海關、人事、土地、交通等方面的管理活動的法律、法規。
③ 行政法的名詞解釋是什麼
所謂行政來法,是指行自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為夢想而生^_^祝你學習進步!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者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如還有新的問題,請不要追問的形式發送,另外發問題並向我求助,答題不易,敬請諒解~~
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
④ 行政立法的名詞解釋
行政立法是抄指立法機關通過襲法定形式將某些立法權授予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得依據授權法(含憲法)創制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行為。它通常具有兩方面的內容:①國家行政機關接受國家立法機關的委託,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的活動。②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有關行政管理規范性文件的活動。亦稱"准立法"。
⑤ 名詞解釋「行政法律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 是國家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活動中所
發生的由行政法規范所調整的各種社會關系。是法
律關系的一種。同其他法律關系相比較,有以下特點:
(一)行政法律關系的一方必須是國家行政機關或受其委
托和授權的機關、團體或個人,即必須有代表國家從事行
政管理的當事人。公民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法人之間
以及公民、法人與其他社會團體之間不可能產生行政法
律關系。行政機關與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行政機
關之間、行政機關與其他國家機關之間、行政機關與外國
有關機關之間可以依法產生行政法律關系。(二)行政法
律關系中的當事人的地位往往是不平等的。在大部分行
政法律關系中,國家行政機關作為當事人一方,其地位優
於對方當事人,這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1)行政法律
關系的產生一般只要具有這方面職權的國家行政機關的
單方意思表示就能成立,只有在個別情況下,才可能由社
會團體或者公民的意思表示而發生。(2)某些行政法律關
系的消滅也往往因國家行政機關單方面的行為即確定。
(3)國家行政機關可以依法增設或限制、剝奪對方當事人
的某項權利,也可以增設或豁免對方當事人的義務,而對
方當事人不能這樣做。(三)行政法律關系的當事人,其權
利和義務等都是由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等事先規
定的,行政機關和其他當事人都不能自由選擇。(四)行政
法律關系中的違法者,通常要向其主管機關承擔責任,有
時還要對受害的公民負責。只有同時具備以上特點的社
會關系,才是行政法律關系。
⑥ 行政規定名詞解釋
行政規定名詞解釋
"行政規定"概念的提出在我國現行行政機關規范性內文件體系中,以國務院制定或者容發布的通稱"行政法規",國務院各部委、省級人民政府及其他特定的地方人民政府制定或者發布的規范性文件,則被賦予了"行政規章"的稱謂。但是,除了行政法規和行政規章外,現實政治生活中還存在大量的,上述機關或部門之外的其他行政機關(機構)制定和發布的規范性文件。這些文件,大多數學者稱之為"其他規范性文件",或"行政規章以下的其他規范性文件"、"規章以下的規范性文件"。
⑦ 名詞解釋 行政立法
行政立法概述
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機關通過法定形式將某些立法權授予行政機關,行政機關得依據授權法(含憲法)創制行政法規和規章的行為。
是指有權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制定並頒有關行政管理事項普遍應用的規則的活動。
通常具有兩方面的內容:①國家行政機關接受國家立法機關的委託,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文件的活動。②國家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有關行政管理規范性文件的活動。亦稱「准立法」。
行政立法的主體是憲法和法律規定建立的國家行政機關。由於國家對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干預增多和行政權力的相對擴大,單靠立法機關立法已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立法機關以委託立法方式,賦予行政機關以立法權;同時,行政機關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也是一種行政立法活動。
行政立法的內容包括:行政機關和公務人員的法律規范;行政機關管理國家事務的法律規范;對行政機關的活動進行監督的法律規范。不同等級的國家行政機關的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級不同。
行政立法的程序依立法機關的性質而有所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立法主要是指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國務院各部委、省、直轄市、自治區人民政府、省會市人民政府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人民政府制定規章的活動。全國性行政法律草案,多數都由國務院提出,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討論通過;地方性行政法規草案多由同級人民政府提出。行政法規和規章一般由政府業務部門起草。如涉及幾個部門,則需共同協商起草,並經有關法制機構審查批准。全國性的行政法規經國務院全體會議或常務會議討論決定,由國務院總理簽署發布。部、委規章經部務或委務會議討論通過。地方政府規章經該級政府常務會議或辦公會議討論通過,由部長、主任或省長、市長簽署。重要的部門規章在通過和簽署後,須報上級機關審批,然後公布,一般規章在通過和簽署後報國務院備案。
行政立法的生效要件:①必須是國家行政機關在其職權范圍內或經授權制定的法律規范;②行政立法的內容不得與憲法、法律及上級行政機關制定的行政法規相抵觸,必須符合法定程序;③行政立法的內容須採用書面表示,註明制定、批准機關的名稱,以及首長簽署和發布時間等。
行政立法較之權力機關的立法,是一種從屬性的立法,不得與憲法、法律和同級地方性法規相抵觸; 它是一種較法律更具體、更明確、更細致的立法,是法律、法規的具體化;它還是一種適應性較強,比法律的穩定性較差的立法;由於行政管理的復雜和多層次性,使行政立法也在內容、效力和形式方面具有多樣性。
行政立法是國家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和健全行政法制、使國家行政管理法制化和嚴格依法行政的基礎和前提。
⑧ 行政法規的基本含義
行政法,源於法文droit administratif,英文為administrative law.由於社會制度的不同,法律文化的差異,觀察問題角度的差別,人們對行政法的理解與界定也便存有分歧.
最簡單的定義方法是把行政法描述為有關行政的法.統而論之,這並無不當,但只有進行進一步的闡釋,人們才能明了行政法的內容體系、本質特徵與重心所在,才能對這種定義的准確性、完整性、正確性作出判斷.
有的學者從管理的角度界定行政法,人們稱之為管理論.這種理論在早期特別是在大陸法系國家和前蘇聯的行政法學中占據統治地位.最集中、最直接地表述這一理論的一個定義是:「行政法作為一種概念范疇就是管理法,更確切一點說,就是國家管理法.」 1 管理論者從「分析實證主義」出發,信奉「法律是無限主權者的命令」,認為行政法是「對國家事務進行管理的工具.」認為行政機關是權力主體,相對方是義務主體,二者之間的關系是權力義務關系,權力義務不對等是行政法的基本特徵,命令——服從是行政行為的基本模式.強調法制的中心是以法行政,即用法律管理國家事務,要求行政相對方服從法律的命令,否則要承擔行政法律責任,受到法律的制裁.他們將行政法律責任的范圍限於行政相對方的責任,不強調行政主體的法律責任,追究行政法律責任的機關是主管行政機關或行政裁判機構.行政救濟,早期被認為是行政長官對受害的相對方的一種恩賜,此後方逐步被承認為相對方的一種權利補救措施.他們一般都是以行政組織、行政職能和作用為核心來構築行政法學理論體系.在他們的早期著作中,不講司法審查和司法補救.管理論的產生有其歷史、社會的必然性,在一定條件下,對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但這種理論有較大的片面性,未能全面而深刻地把握行政法的實質,它以管理者為本位,以管理為使命,視法為管理工具,無視行政相對方的權利,忽略了對管理者的監督,過於強調行政效率和行政特權,加深了行政領域「官本位」的特徵,同現代社會的發展,同民主與法治原則不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