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制定的法律法規文件
❶ 有關法律法規文件
(1996年10月30日勞動部勞部發(1996)370號發布) 《企業職工培訓規定》
第二十一條 企業應按照以回下國答家規定提取、使用職工培訓經費: (一)職工培訓經費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計取,企業自有資金可有適當部分用於職工培訓; (二)職工培訓經費應根據企業需要,安排合理比例用於職工技能培訓; (三)企業用於引進項目、技術改造項目的技術培訓費用可以在項目中列支; (四)工會用於職工業余教育的經費由各級工會掌握使用; (五)企業職工培訓經費應合理使用,當年結余的可結轉到下一年使用。
具體要看相關條文,網路《企業職工培訓規定》可以找到。
❷ 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有什麼區別
一、區別:
1、概念含義不同:
(1)法律有廣義、狹義兩種理解。廣義上講,法律泛指一切規范性文件;狹義上講,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2)法規,在法律體系中,主要指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法規及經濟特區法規等。
(3)規章,是指有規章制定權的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決定並以法定方式對外公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
(4)規范性文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一般是指屬於法律范疇(即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立法性文件和除此以外的由國家機關和其他團體、組織制定的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的總和。
狹義一般是指法律范疇以外的其他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
2、制定主體不同:
(1)法律一般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民法、刑法等;
(2)法規,指國務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民族自治機關和經濟特區人大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3)規章主要指國務院組成部門及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和人民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4)規范性文件一般指狹義的規范性文件,各級黨組織、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工作部門,人民團體、社團組織、企事業單位、法院、檢察院等制定的,具有普遍適用效力的,非立法性文件。
3、效力等級不同:
(1)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2)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3)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4)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5)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互有交叉,無法比較。
二、不能直接寫成"衛政法發[2006]228號 《衛生標准管理辦法》",因為黨政機關公文寫作,標題的格式應為XX(發文機關)關於XX(事項)的XX(文種)。
中國政府網-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❸ 《什麼文件》不屬於法,但具有法律效力,是國家制定的規范性文件。請問這是什麼文件啊
這類文件太多,舉不勝舉啊!
一、什麼叫規范性文件?
至今沒有權威的定義!但從具體規定來看,它既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也至少包括較大的市以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作出的決議、決定和較大的市以下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發布的決定、命令,此外還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屬於審判、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
二、老百姓通常認為的法有哪些?
包括憲法、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和規章,還包括兩高的司法解釋。
三、比較上述的一、二,即可知什麼明明不是法律,卻能起到了法的效力
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行政措施,發布決定和命令;
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內,發布命令、指示和規章。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確認的: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同時確認這些行政機關也可以為了「執行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決議,以及上級國家行政機關的決定和命令,規定行政措施,發布決定和命令」。
一般行政規范性文件使用「決議」、「決定」、「命令」、「公告」、「通知」、「意見」等名稱。
司法解釋的形式分為「解釋」、「規定」、「批復」和「決定」四種。
在實踐中,也存在大量的如「紀要」、「條例」和「意見」等,它們都不屬於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可以作出的司法解釋,因此並不具有司法解釋的法律效力,但它們實際上都得到了地方各級法院的遵守。而且地方司法機關制定的司法解釋性文件也不少,例如,2013年《廣東省髙級人民法院辦公室關於印發<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死刑、非抗訴案件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的通知》、2013年《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江蘇省人民檢察院關於依法辦理環境保護案件若干問題的實施意見》等。
事實上,並不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規范性文件的效力等級都等同於法律、國務院規范性文件的效力等級都等同於行政法規,這個觀點是不能成立的。而要解決司法機關規范性文件的亂象,最可行的方法莫過於從憲法解釋入手,將這些文件直接納入現有法律體系的范疇。當然,要將上述推論和方案真正付諸法律實踐還有待於法律予以明確規定,目前《立法法》的修訂工作正在全面展開,我們也期待這次《立法法》的修訂能夠直面這些規范性文件的定位和效力問題。
❹ 國家頒布了那些法律、法規
1959年以前 第一屆歷史紀念物建築師及技師國際會議《關於歷史性紀念物修復的雅典憲章》(1931) 國際現代建築協會《雅典憲章》(1933)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武裝沖突情況下保護文化財產公約(海牙公約)》(1954)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適用於考古發掘的國際原則的建議》(1956) 1960—1969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保護景觀和遺址的風貌與特性的建議》(1962) 第二屆歷史古跡建築師及技師國際會議《關於古跡遺址保護與修復的國際憲章(威尼斯憲章)》(1964)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保護受公共或私人工程危害的文化財產的建議》(1968) 1970—1979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1970)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72)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在國家一級保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建議》(1972)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關於歷史性小城鎮保護的國際研討會的決議》(1975)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歷史地區的保護及其當代作用的建議(內羅畢建議)》(1976) 馬丘比丘憲章(1977)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保護可移動文化財產的建議》(1978)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章程(1978) 1980—1989年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一國際歷史園林委員會《佛羅倫薩憲章》(1982)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保護歷史城鎮與城區憲章(華盛頓憲章)》(1987)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傳統文化和民俗的建議》(1989) 1990—1999年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考古遺產保護與管理憲章》(1990) 與世界遺產公約相關的奈良真實性會議《奈良真實性文件》(1994) 國際統一私法協會《關於被盜或非法出口文物公約》(1995) 新都市主義協會《新都市主義憲章》(1996) 中國-歐洲歷史城市市長會議《保護和發展歷史城市國際合作蘇州宣言》(1998)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澳大利亞國家委員會《巴拉憲章》(1999)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關於鄉土建築遺產的憲章》(1999)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國際文化旅遊憲章(重要文化古跡遺址旅遊管理原則和指南)》(1999) 國際建築師協會《北京憲章》(1999)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木結構遺產保護准則》(1999) 2000—2004年 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國際會議《北京共識》(2000)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中國國家委員會《中國文物古跡保護准則》(2000)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水下文化遺產公約》(200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200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世界遺產的布達佩斯宣言》(2002)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3)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蓄意破壞文化遺產問題的宣言》(2003)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建築遺產分析、保護和結構修復原則》(2003)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壁畫保護、修復和保存原則》(2003) 國際工業遺產保護聯合會《關於工業遺產的下塔吉爾憲章》(2003) 2005年至今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操作指南》(2005) 世界遺產與當代建築國際會議《維也納保護具有歷史意義的城市景觀備忘錄》(2005)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具有歷史意義的城市景觀宣言》(2005) 《國際文物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章程》(2005)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安草案——亞洲最佳保護範例》(2005)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西安宣言》(2005) 第二屆文化遺產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國際會議《紹興宣言》(2006) 東亞地區文物建築保護理念與實踐國際研討會《北京文件》(2007) 城市文化國際研討會《城市文化北京宣言》(2007)
記得採納啊
❺ 什麼是法律 法規 規章 部門規章 分別由什麼機關制定
1. 法律分為基本法律和非基本法律。基本法律是由全國人大制定的,非基本法律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
2. 行政法規是由國務院制定的;
3. 地方性法規是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
4. 部門規章是由國務院各部門制定的;
5. 地方政府規章是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
簡介:
1. 法規 : 法令、條例、規則、章程等法定文件的總稱
法規指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我國國務院制定和頒布的行政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規。設區的市、自治州(2015《立法法》最新修訂),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批准後施行, 法規也具有法律效力;
2. 規章是行政性法律規範文件,之所以是規章,是從其制定機關進行劃分的。規章主要指國務院組成部門及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在它們的職權范圍內,為執行法律、法規,需要制定的事項或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3.法律,是國家的產物,是指統治階級(統治集團就是政黨,包括國王、君主),為了實現統治並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定立法程序,所頒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全體國民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
❻ 中國有幾部法律法規
按性來質分:公法自和私法兩大類。公法:憲法 刑法 行政法等 私法:民法 商法 婚姻法 物權法等 按內容分:實體法和程序法兩大類:實體法:刑法 民法 婚姻法等 程序法:民事訴訟法 刑事訴訟法等 法律法規只能分類,不能細數。 我國除了有明文規定的法典,發條以外,還有各種司法解釋,司法文件條令都屬於法律法規的范疇。從各大發條里派生出無數小的司法解釋和條令。 例如:《中國刑法典》里分總則和分則。分則里有無數個小類別以及相關的司法解釋。 《民法通則》里也包括《未成年人保護條例》。
❼ 什麼是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
法律,是國家的產物,是指統治階級(統治集團,就是政黨, 包括國王、君主),為了實現統治並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定立法程序,所頒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全體國民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
法律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總稱。包括基本法律、普通法律。法,可劃分為1、憲法,2、法律,3、行政法規,4、地方性法規,5、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憲法是高於其它法律部門(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國家根本大法,它規定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最基本的原則,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的組織及其活動的原則等。法律是從屬於憲法的強制性規范,是憲法的具體化。憲法是國家法的基礎與核心,法律則是國家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可劃分為基本法律(如,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行政法、商法、國際法等)和普通法律(如,商標法、文物保護法等)。行政法規,是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行政規范的總稱。
法規是法令、條例、規則、章程等法定文件的總稱。
法規指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我國國務院制定和頒布的行政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規。設區的市、自治州(2015《立法法》最新修訂),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批准後施行。法規也具有法律效力。
規章是行政性法律規範文件,之所以是規章,是從其制定機關進行劃分的。規章主要指國務院組成部門及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的市和設區市的人民政府,在它們的職權范圍內,為執行法律、法規,需要制定的事項或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規范性文件,是各級機關、團體、組織制發的各類文件中最主要的一類,因其內容具有約束和規范人們行為的性質,故名稱為規范性文件。目前我國法律法規對於規范性文件的涵義、制發主體、制發程序和許可權以及審查機制等,尚無全面、統一的規定。但部分地區探索實現了規范性文件統一登記、統一編號、統一公布的「三統一」,初步實現了規范性文件的規范管理。
❽ 國家各部委制定的法規主要包括哪些
國務院各部委無權指定行政法規,只有國務院才有權制定行政法規,各部委內制定的稱容為部門規章,效力小於行政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八十九條國務院行使下列職權:(一)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九條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尚未制定法律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有權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對其中的部分事項先制定行政法規,但是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
❾ 近年新出台的法律法規及國家新政策
農業部第37號和第38號部令中有關部分農機法規修訂和廢 二00四年七月一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令
第38號
《關於修訂農業行政許可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決定》業經2004年6月25日農業部第23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部長:杜青林
二00四年七月一日
關於修訂農業行政許可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決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的規定,農業部對涉及行政許可的規章和規范性文件進行了修訂,現予公布。凡本次未予公布的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其設定的行政許可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規定的,一律無效。
十二、聯合收割機跨區作業管理辦法(2003年7月4日農業部令第29號)
1.第七條第二款修改為:「跨區作業中介服務組織應當向縣級以上農機管理部門備案,具體辦法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機管理部門制定。
2.刪除第八條。
3.第十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跨區作業中介服務組織應當配備相應的交通、通訊等服務設備和技術人員,為參加跨區作業的聯合收割機及駕駛員提供優質服務,並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
4.第十二條修改為:「從事跨區作業的聯合收割機,機主可向當地縣級以上農機管理部門申領《聯合收割機跨區收獲作業證》(以下簡稱《作業證》)。對符合條件的,農機管理部門免費發放《作業證》,並逐級向農業部登記備案。」
5.第十四條修改為:「《作業證》由農業部統一製作,全國范圍內使用,當年有效。嚴禁塗改、轉借、偽造和倒賣《作業證》。」
6.第十五條修改為:「嚴禁沒有明確作業地點的聯合收割機盲目流動,擾亂跨區作業秩序。」
7.第二十九條修改為:「跨區作業中介服務組織不配備相應的服務設施和技術人員,沒有兌現服務承諾,只收費不服務或者多收費少服務的,由縣級以上農機管理部門給予警告,責令退還服務費,可並處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的罰款;違反有關收費標準的,由縣級以上農機管理部門配合價格主管部門依法查處。」
8.第三十三條修改為:「外資企業、中外合資、合作經營企業在我國境內成立跨區作業中介服務組織,從事跨區作業中介服務活動,應到省級農機管理部門備案。」
十三、農機成人教育暫行規定(1993年8月21日農業部發布,根據1997年12月25日農業部令第39號修訂)
刪除第九條。
十四、全國農村機械維修點管理辦法(1984年11月15日農牧漁業部發布,根據1997年12月25日農業部令第39號修訂)
1.第二條修改為:「開辦農村機械維修點的,應當取得相應等級的《農業機械維修技術合格證》,並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辦理工商登記手續。
農村機械維修點分為一、二、三級綜合維修點和專項維修點。各等級維修點的開業技術條件按照有關行業標准執行。」
2.第五條修改為:「申領《農業機械維修技術合格證》的,應當向縣級人民政府農業(農機)管理部門提出,並提交以下材料:
(一)農機維修經營申請表;
(二)申請人身份證明;
(三)相應的維修設施和場地使用證明;
(四)主要維修設備和檢測儀器清單;
(五)主要從業人員的技術職稱和職業資格證書。
縣級人民政府農業(農機)管理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後20日內作出是否發放《農業機械維修技術合格證》的決定。決定不予發放的,應當書面告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
十五、聯合收割機及駕駛員安全監理規定(1999年4月30日農業部令第10號)
1.第五條修改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機)主管部門負責本轄區內的聯合收割機及駕駛員的安全監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機)主管部門所屬的農業機械安全監理機構(以下簡稱農機監理機構)具體辦理聯合收割機登記、駕駛證和安全監理業務。」
2.第八條修改為:「聯合收割機登記應當提交下列材料,向縣級人民政府農業(農機)主管部門所屬的農機監理機構提出申請,符合規定並經技術檢驗合格的,自申請受理之日起5日內,由農機監理機構核發登記證書、號牌和行駛證。
(一)農業機械登記表;
(二)農業機械來歷憑證;
(三)農業機械產品合格證;
(四)農業機械所有人(單位)身份證明。」
3.第十七條修改為:「初次申請或申請增駕學習聯合收割機駕駛技術的人員,應當填寫《駕駛員登記表》,提交體檢合格證明並交驗身份證;申請增駕的,還需交驗駕駛證。經理論科目考試合格的,農機監理機構應當在3日內核發駕駛技能准考證明,20日後約考技術科目」。
4.第二十條修改為:「初次學習駕駛聯合收割機的人員,經全部科目考試合格後,5日內核發正式駕駛證。申請增加准駕機型的,經規定科目考試合格後,5日內核發新駕駛證,收回原駕駛證」。
十六、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牧漁業部農業機械鑒定工作條例(試行)(1982年8月31日農牧漁業部發布,根據1997年12月25日農業部令第39號修訂)
1.將《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牧漁業部農業機械鑒定工作條例(試行)》更名為《農業機械試驗鑒定辦法》,第一條「特製定本條例」改為「制定本辦法」。
2.第二條修改為:「農機鑒定,是指通過科學試驗測定和生產考核,綜合評定農機具在農業生產中的使用價值,為農業選擇適用機具、推廣農機化先進技術提供依據。」
3.第九條、第十二條中的「農業機械推廣許可證」改為「農業機械推廣鑒定證」。
4.第十七條修改為:「通過農機鑒定的產品,可以納入國家促進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的財政補助、優惠信貸、政府采購等政策支持的范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令
第37號
《關於廢止農業行政許可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決定》業經2004年6月25日農業部第23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公布。
部長:杜青林
二00四年七月一日
關於廢止農業行政許可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決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決定廢止下列農業行政許可規章和規范性文件:
2. 農業機械維修工人技術考核辦法(1994年9月2日農業部發布,1997年農業部第39號令修訂)
3. 農業部農業機械設備管理暫行辦法(1990年4月3日農業部發布,1997年農業部第39號令修訂)
(信息來源:農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