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法制監督條例

法制監督條例

發布時間: 2021-02-24 18:35:32

❶ 《黨內監督條例》和其他黨內法規有何區別

《黨復內監督條例》和其他制黨內法規有何區別?
即將修訂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與《廉潔自律准則》《紀律處分條例》以及剛剛實施的《問責條例》,都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管黨治黨理論和實踐創新的重要成果,都是全面從嚴治黨重要的制度遵循,對於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黨的歷史使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未來修訂的《黨內監督條例》,作為全面規范黨內監督制度的重要基礎性法規,將明確了此處的監督是黨內監督,與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外部監督相適應。
同時,《黨內監督條例》與《廉潔自律准則》《紀律處分條例》《問責條例》相銜接。任進教授說,銜接之後,將形成完整的黨內監督體系和問責制度,不僅將堅持了從嚴治黨、依規治黨、權責一致等原則,也將體現紀法分開、紀在法前和正確運用監督執紀問責「四種形態」的要求。

❷ 四川省行政執法監督條例的第二章 行政執法監督機關

第七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行政執法監督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是本級人民政府的行政執法監督機關,具體實施行政執法監督工作並接受上級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的業務指導。
第八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屬工作部門是本系統的行政執法監督機關,負責本系統的行政執法監督工作,其法制工作機構具體實施本系統的行政執法監督工作並接受本級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的業務指導。
第九條 垂直管理的行政機關由本系統上級主管機關和所在地同級人民政府共同實施行政執法監督。在行政執法監督中發生爭議的,由上級人民政府裁決。
第十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政執法監督機關依照本條例履行下列職責:
(一)監督行政機關依法履行法定職責;
(二)組織實施行政執法責任制、行政執法評議考核制、行政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等行政執法監督制度;
(三)審查抽象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和適當性;
(四)監督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和適當性;
(五)審查行政執法主體的合法性;
(六)負責行政執法人員資格認證和行政執法證件監督管理;
(七)糾正違法、不適當的行政行為;
(八)協調處理行政機關之間在行政執法中產生的爭議;
(九)組織、指導、參與行政執法監督檢查;
(十)辦理本級人民政府和上級行政執法監督機關交辦的其他行政執法監督事項。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屬工作部門參照前款規定履行行政執法監督職責。
第十一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行政執法監督隊伍建設,配備行政執法監督人員。
行政執法監督人員應當熟悉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行政執法業務知識,忠於職守、辦事公正、清正廉潔。開展行政執法監督活動應當出示由省人民政府統一制發的行政執法監督檢查證。
行政執法監督人員開展監督檢查活動不得少於2人,重、特大案件不得少於3人。
第十二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政執法監督機關根據工作需要,經省人民政府行政執法監督機關批准,可以從社會各界聘請行政執法特邀監督員。行政執法特邀監督員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遵守憲法和法律;
(二)實事求是,堅持原則,廉潔自律,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和責任心;
(三)具有相關的法律知識,依法履行職責,保守國家工作秘密;
(四)熱心行政執法監督工作,身體健康,能適應工作需要。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政執法監督機關負責聯系並指導行政執法特邀監督員開展日常監督檢查活動。

❸ 嚴守法治原則,一切依法辦事。法律紅線不可越,法律底線不可碰。《山東省行政執法監督條例》2015年5

主要是對國家某些「行政執法」人員進行約束:1、勞務派遣人員;2、臨時借調人員;3、行政執法機關聘用的勞動合同制人員;4、其它無行政執法資格人員等禁止參與行政執法、

❹ 安徽省行政執法監督條例的監督條例

(1997年4月11日安徽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 2006年12月22日安徽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修訂)
第一條 為了建立和完善行政執法監督機制,防止和糾正違法或者不適當的行政執法行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的行政執法監督工作,適用本條例。
行政復議、審計、監察等專門監督活動,適用有關法律、法規規定。
第三條 上級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以下稱被授權組織)對下級行政機關、被授權組織行政執法活動依法進行監督。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設立在本行政區域內不屬於本級人民政府管理的行政機關和組織執行法律、法規情況依法進行監督。
第四條 國家權力機關、司法機關、新聞媒體和公民、法人、其他組織對行政執法活動的監督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領導並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的行政執法監督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行政執法監督的具體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所屬部門法制工作機構,在本部門的領導和本級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的指導下,負責本系統內行政執法監督的具體工作。
第六條 行政執法監督的內容:
(一)行政執法主體的合法性;
(二)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與適當性;
(三)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與適當性;
(四)行政執法部門和被授權組織履行法定職責情況;
(五)行政執法隊伍建設情況;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應當進行監督的其他事項。
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行使下列行政執法監督職權:
(一)對本級人民政府所屬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制定和發布的違法或者不適當的規范性文件,責令限期修改,或者依法予以撤銷;
(二)對本級人民政府所屬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作出的違法或者不適當的具體行政行為,責令限期改正,或者依法予以改變、撤銷,或者確認違法;
(三)對不履行法定職責的,責令依法履行;
(四)對違法設立的行政執法組織或者對不適當的行政執法委託,責令限期改正;
(五)對制定和發布違法的規范性文件和作出違法或者不適當的具體行政行為的直接責任人,責成或者建議有關機關給予相應的行政處分。
第八條 實行規范性文件備案制度。行政執法部門應當自規范性文件發布之日起15日內將其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報本級人民政府備案。各級人民政府應當自規范性文件發布之日起15日內將其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九條 實行規范性文件異議審查制度。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公民認為省以下人民政府或者其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違法或者不適當的,可以向文件制定機關的上級人民政府或者本級人民政府書面提出審查的建議。
第十條實行行政執法主體資格制度。行政執法由行政執法部門和被授權組織在其法定職權范圍內實施。
行政執法部門委託行政執法的,應當符合法律規定並報本級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備案。
行政執法部門和被授權組織應當將其執法職責、許可權、依據和有關材料報本級人民政府,經本級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審查,報本級人民政府確認後予以公告。
第十一條 實行行政執法人員資格制度。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從事行政執法工作的人員應當參加統一的行政執法資格考試;考試合格並經審查符合條件,領取省人民政府統一印製的行政執法證件後,方可從事行政執法工作。
行政執法人員資格管理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二條 實行行政執法爭議協調制度。發生下列行政執法爭議,由本級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協調;協調不能取得一致意見的,報請有權機關處理:
(一)同等效力的規范性文件對同一行政管理事項作出不同規定發生的爭議;
(二)不同的行政執法部門對同一法律、法規或者規章執行不一致發生的爭議;
(三)需要協調的其他爭議。
第十三條 實行行政執法案卷評查制度。行政執法部門應當建立有關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行政強制等行政執法的案卷。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有關監督檢查記錄、證據材料、執法文書應當立卷歸檔。政府法制工作機構應當定期組織行政執法案卷評查。
執法文書格式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會同有關行政執法部門確定。
第十四條 實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度。行政執法部門和被授權組織實施違法或者不適當具體行政行為的,應當依照有關規定追究責任。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公開、公平、公正地進行行政執法評議考核。評議考核應當納入政府年度依法行政考核指標體系。評議考核應當聽取公眾意見,評議考核結果應當向社會公開。
第十五條 實行行政執法檢查和報告制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行政執法情況進行檢查,並將檢查中發現的重大問題報上一級人民政府。
行政執法部門和被授權組織應當對本系統的行政執法情況進行檢查,並將檢查中發現的重大問題報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行政執法部門、被授權組織。
第十六條 行政執法部門和被授權組織的具體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本級人民政府授權,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應當發出《行政執法督查書》,責成依法處理:
(一)違法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履行義務;
(二)未依法履行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人身權、財產權、受教育權等法定職責;
(三)超越或者濫用法定職權、違反法定程序;
(四)具體行政行為明顯不適當;
(五)違反法律、法規、規章規定作出的其他具體行政行為。
行政執法部門和被授權組織應當自收到《行政執法督查書》之日起15日內,將處理結果書面報告政府法制工作機構。
行政執法部門和被授權組織對《行政執法督查書》有異議的,可以在前款規定的時間內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提出書面意見,要求重新調查處理。
第十七條 行政執法監督工作人員從事行政執法監督活動時,不得少於兩人並應當出示督察證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據需要聘請社會各界人士擔任特邀行政執法監督員。特邀行政執法監督員持特邀行政執法監督員證件在本級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指導下從事行政執法監督工作。
第十八條 行政執法部門和被授權組織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賠償。
第十九條 未經法律、法規授權或者行政執法部門合法委託,從事行政執法活動的,有關部門應當責令改正,並給予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或者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行政處分。
第二十條 行政執法部門或者被授權組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級人民政府或者上級行政執法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可予以通報批評;情節嚴重的,對其主要負責人給予行政處分:
(一)違法委託行政執法的;
(二)行政執法人員不符合法定條件的;
(三)不履行法定職責和行政行為超越、濫用法定職權或者違反法定程序的;
(四)規范性文件不按規定的期限和要求報備案的;
(五)不按規定的期限和要求報送行政執法主體資格有關材料的;
(六)拒不執行《行政執法督查書》的;
(七)違反本條例的其他行為。
第二十一條 行政執法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暫扣其行政執法證件,由有關機關給予批評教育或者行政處分;情節嚴重的,取消其行政執法資格,收回其行政執法證件;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不履行法定職責或者濫用職權、濫施處罰的;
(二)嚴重侵犯當事人合法權益的;
(三)阻礙行政執法監督的;
(四)對控告、檢舉、申請行政復議及提起行政訴訟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打擊報復的;
(五)在行政執法工作中徇私枉法、索賄受賄,或者採取其他手段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的;
(六)有其他違法失職行為,經督查不改的。
暫扣行政執法證件的決定,由省、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作出;取消行政執法資格、收回行政執法證件的決定,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作出。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二十二條 行政執法監督機關工作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或者其授權的政府法制工作機構收回執法監督證件,並建議有關機關追究其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法行使監督職權,造成嚴重後果的;
(二)利用監督職權進行違法活動或者謀取私利的;
(三)失職和有其他違法行為的。
第二十三條 依照本條例第十九條、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第二十二條規定,應當追究有關人員行政責任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可以向監察機關和有關機關提出給予行政處分等方面的建議,由監察機關或者有關機關依法處理。
第二十四條 本條例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❺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能不能完善法律體系

不能。黨內監督條例是屬於黨務系統內部的規章制度,是特定階層的約束和管理方案,法律體系是政府行政方面的,是整個國家層面的,針對所有人的,應該說法律體系的完善能夠促進黨內監督條例的發展。

❻ 黨內監督條例中首次賦予什麼監督的法規保障地位

29、《黨內監督條例》中首次賦予()監督的法規保障地位。答案:B

A.各人民群眾團體的監督B.輿論監督C.人民群眾的直接監督D.人民政協的監督

❼ 黨內監督條例中首次賦予什麼監督的法規保障地位

黨內監督條例中首次賦予輿論監督的法規保障地位。

❽ 江蘇省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條例的第三章 監督的實施

第十五條工會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的下列情況進行監督:
(一)平等就業情況;
(二)勞動合同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情況;
(三)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簽訂、履行情況;
(四)工資報酬分配、支付和福利待遇落實情況;
(五)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制度執行情況;
(六)安全生產、職業危害防護等勞動安全衛生情況;
(七)參加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社會保險情況;
(八)女職工、未成年工、殘疾職工特殊權益保護情況;
(九)職工教育培訓開展及其經費的提取、使用情況;
(十)勞動規章制度制定、修改和執行情況;
(十一)職工代表大會等民主管理制度執行情況;
(十二)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況。
工會應當對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保障勞務派遣人員合法權益的情況進行監督。
第十六條勞動法律監督組織應當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的情況實施經常性監督,並公布工作地點和電話等聯系方式,接受對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侵害職工合法權益的情況反映。
第十七條勞動法律監督組織發現用人單位有違反勞動法律法規的行為,或者接到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法規的情況反映,應當進行登記,向同級工會報告,並及時調查;情況重大的,應當及時向上一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組織報告。
第十八條勞動法律監督組織實施勞動法律監督應當聽取職工和用人單位的意見,核查事實,如實記錄;必要時可以進行現場調查,查閱、復制有關資料,用人單位應當予以配合。
勞動法律監督組織實施現場調查,應當由兩名以上勞動法律監督組織成員進行,並出示《工會勞動法律監督證》。必要時,上級工會勞動法律監督組織可以派員參加調查。
職工申請仲裁、提起訴訟時需要使用工會實施勞動法律監督獲取的有關資料的,工會應當提供。
第十九條工會應當根據勞動法律監督組織調查情況和處理建議作出處理意見。
作出處理意見前,工會可以根據需要徵求職工、用人單位、企業代表組織、政府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的意見。
第二十條用人單位存在違反勞動法律法規、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行為的,工會應當督促其及時改正,必要時發出《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意見書》。
用人單位接到《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意見書》後,應當在十五個工作日內作出處理意見,並書面告知工會。
第二十一條用人單位未按照工會意見改正違法行為的,縣級以上地方總工會可以向同級勞動行政等有關部門提出《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建議書》。
第二十二條用人單位違反集體合同,侵犯職工勞動權益的,工會可以依法要求用人單位糾正、承擔責任;因履行集體合同發生爭議,經協商解決不成的,工會可以依法申請仲裁、提起訴訟。

熱點內容
基金定投法規 發布:2025-08-27 17:31:00 瀏覽:540
學法網行政法期限 發布:2025-08-27 17:30:02 瀏覽:722
司法局掃黑除惡法律援助工作 發布:2025-08-27 17:27:07 瀏覽:74
深圳殺狗立法 發布:2025-08-27 17:20:06 瀏覽:966
林州法院高 發布:2025-08-27 17:19:57 瀏覽:84
道德是實在嗎 發布:2025-08-27 17:19:49 瀏覽:710
出國當律師 發布:2025-08-27 17:08:52 瀏覽:472
山東民間融資法規 發布:2025-08-27 17:06:11 瀏覽:865
論司法的正義 發布:2025-08-27 17:04:58 瀏覽:585
方誌平小商法 發布:2025-08-27 17:03:50 瀏覽: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