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寫法規則
1. "夏蕾"草書寫法
簽名設計,又稱「藝術簽名」,一般人寫名字只是通過一般的漢字規則,這樣寫出來的名字往往很一般,沒有什麼藝術性,而簽名設計就是由簽名設計師根據中國傳統書法、美術構圖及字與字之間的聯系來進行設計的。經過設計以後是簽名書寫方便、造型奇特、瀟灑大方。
根據中國傳統書法來設計藝術簽名是一種重要的方式,既能反映書者性格又能反映書者修養及情趣;楷書:端莊清秀,遒勁自然,淳厚優美,適合於表達莊重舒展,大方雋永的內容;隸書:圓潤豐腴,樸拙溫柔,和煦委婉,適於表達歡暢抒情,輕松愉快的內容;行書:隨意自然、舒爽雋永,坦平易人,適合於表現自然坦達,靈活輕漫的內容;草書:
灑脫奔放,流漣飄逸,變幻迅疾,適合表現動感,歡快、瀟灑不居的內容。我們簽名一般應選擇書寫流暢、速度較快的字體。其中以行書、行草書最為理想,楷書和
草書也可用,而慎用那些循規蹈矩的字體,如隸書、篆書等。用行書和草書簽名,不僅可以瀟灑而抒情,而且能便捷迅速地應用。
夏蕾草書寫法
2. 草書咋寫,有什麼規律或結構嗎
草書是有規律的,沒有規律的字,別人認不出的字,那就去的文字的意義(社會屬性)。建議學習張旭的草書,還有唐宋時期的草書,經過對比,會發現,草書的文字也是有固定的寫法的。
還有一種方法是買本草書字典進行比較,也會發現規律。
3. 〖書法秘笈〗草書怎麼寫
(一)互不相連,字距均勻
章草通篇,字與字之間幾乎是獨立的,並不相連。筆畫之間也很少有牽絲映帶,這種相對只要經營好單個字並把每個字的字形寫好的布局章法模式,對於初學者而言會容易許多。事實上,章草的通篇氣息必須是圓融的、渾然的、協調的。
(二)字型扁方,減筆連畫
章草的形體是從隸書的橫扁勢態發展為豎長方形或圓形或方形,相比原先的結構類型豐富了很多。這是由於「草寫」本身而帶來的一種活潑性的改變。在字形的處理上,還是較多地保留了隸書中宮開闊的意態。
(三)順勢入筆,發揮磔筆
章草用筆大多是直接順勢而入,長橫筆畫還是顯示出隸書的意味,收筆還明顯地保留了隸書的磔法,尤其在捺畫收筆處,更是盡可能地發揮了磔的寫法,重頓後順勢右上平出,顯得十分古樸。
(四)圓轉弧彎,轉鋒簡便
章草在行筆的轉折處,為了提高書寫速度,省去了提按頓折的麻煩,改作手腕圓轉而形成的弧彎,在書寫上大大簡化了用筆的復雜性。這種書寫方法與初期章草從隸書演變而來不無關系。
(五)筆合隸意,符號相代
章草在形體的簡化中,還有一個現象就是省簡筆畫,把鄰近的筆畫連接起來,變兩筆為一筆,甚至把許多筆連接變成一筆。省略筆畫後使一些筆畫符號化,在約定俗成之中,出現了一些定型的替代符號,這些使用起來非常方便的符號給書寫者帶來極大方便。為了簡便,有些字甚至打破自左向右的書寫規則,直接從右向左書寫。而今草中有些字形的變化就是來源於章草。
4. 草書的書法特點
1、化繁為簡 點畫相連
刪繁就簡比帶連,是草書的主要特點之一。草書行筆快捷,主要在於簡化和連筆。簡化,有點畫簡化、部首簡化和整體簡化。連筆,是幾個筆畫連接在一起,不再獨立起止用筆,有一筆相連、兩筆相連以及多筆相連。通過簡化和連筆,原來十幾筆完成的字,草書兩三筆甚至一兩筆就完成了。
2、使轉交替 多角多環
草書多了連筆,將楷書的橫、直不便之處去掉,於是便把八種基本筆畫納入連筆的圓轉之中,用使轉交替、翻絞並用的連筆書寫,給草書帶來了多角多環的特點,字中出現不規則的變化豐富的角、環形狀。
3、借代異變 合並通用
行書已有了以點代畫的特點,耳草屬不僅以點代畫,更以點畫和符號來代替字的偏旁部首或某個結構部分。並採用大量的合並,使點畫多用、偏旁多用、一字多用。此外草書還有改變筆順、移位等特殊寫法。
(4)草書寫法規則擴展閱讀:
孫過庭《書譜序》:"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乖使轉不能成字",因此,草書書寫運筆以使轉為主,以點畫為輔。打破勻速,突顯節奏變化。
最初草書也是實用型的。所謂"倚馬可待"立等遂取,所謂"匆匆不暇"而作草。前者為環境條件所限,後者為時間所迫。由於現實生活中對機動便利的要求,便促成了草書體例的自然形成。
5. 怎樣學寫草書
朱政法一、概述草書應該是一種結體嚴格、書寫規范的書體,這有別於任意潦草的亂寫。所謂:「草字離了格,神仙也不識」。這里的「格」,就是草書書寫的基本法則和規范。但是,我們仍能見到古今今草書家的書作中,有不顧字形而任意馳騁的結體,這是不值得稱道的風氣。草書分兩類:一是章草,一是今草。今草又可分為大草、小草兩種。小草相對平和,大草相對放縱。大草中更為狂放的就叫狂草。也有學者把草書分成章草、今草、狂草、行草的,其實狂草和行草就是大草和小草,都可歸為今草。從字體上說:章草是隸書的草化,今草是今楷的草化。歷史上有一種說法;章草是漢元帝時史游創造的,今草是後漢張芝首創的。我們可以理解為;這二位先人,在這二種書體的整理、應用、推廣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如果推論由他們二位關著門獨自發明的,似乎有背歷史的客觀。二、 章草草書大約出現在兩漢時期,至今有二千多年。章草的出現完全是歷史上實際生活的需要:為應付大量文件的催要,當時是用隸書書寫文件,打稿時就採用一種簡便快捷的寫法,久之,這字體被大家所接受,於是乎就流行起來,形成了一種現在稱為章草的書體。後來隸書被其他書體所替代,因此章草沒能發展到十分成熟的階段也就跟著不用了。章草雖然也叫「草」,但與今草的寫法完全不同,它自有一套獨自的面貌。從大處來看,它的字是個個分開,互不相連,筆畫中間絕無牽絲縈帶。而且大小相仿,字距均勻,行間清晰,布列整齊。從體型上看,它不全象隸書橫扁取勢,已有豎長為型的發展。從用筆上看,已多不用隸書的蠶頭起筆,而有今楷、行書的順勢入筆。尤其寫捺的筆畫,更是盡可能發揮磔的寫法,甚至短小的可以改寫成點的地方,仍寫成波磔。但撇已不是隸書的寫法了,而是變成漸漸攏毫放鋒收筆,轉向今楷行書的寫法。章草在用筆上還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即在行筆過程中的折筆,改作圓轉的弧彎。這就省去了一些提按轉鋒的麻煩,提高了書寫速度。簡化筆畫上,把鄰近的筆畫連接起來,變兩筆為一筆,甚至把許多筆連接變成一筆。這樣,有些字形就有了較大改變,為了簡便,有些字甚至打破自左向右的書寫規則,直接從右向左書寫。而今草中有些字形的變化就是來源於章草,所以有的學者強調,要學好今草,就得先學習章草,就是基於這個道理。三、今草草書主要是以「簡化、從宜、易知」為目的,所以字體的變形可塑性很大,這讓書寫者根據自己情感的自由發揮有了極大的空間,但是這又讓欣賞者增加了辯認的難度。楷是規范,行是便寫,草是急書。其實「草如奔」的說法就較為形象地說出了草書的體勢特點。可以說;今草是在章草的結體基礎上,把橫折、豎挑、撇捺變為環轉。字畫中的方折,大多用圓轉去代替,同時基本去掉了波(撇)、、磔(捺)的隸書筆意。筆畫之間,有的以意構通(意到筆不到)或者以細如游絲的縈帶相連接。經過千百年的積累,前人為我們整理了一套草法規律;即連、省、變、代。所謂「連」,就是把兩筆或者更多筆連在一起的寫法。如「反」字,原需四筆,草書只有一筆便可。所謂「省」,就是把一些可以減少,而又不至於影響字的大略的筆畫省去。如「代」字省去第一筆、「少」字省去第三筆。所謂「變」,就是對原本的字型作適當的變化。如「為」、「意」。所謂「代」,就是經過以上諸種草法的錯綜復合,形成一些比較穩定的寫法,如同符號一樣,固定地代表一些偏旁,如「轉」、「就」、「朝」就用同一符號代表字的不同偏旁。甚至於完整的一個字或者二個字用一個符號代替。當然,這里介紹的只是草書的常見規則,並不能包括草書結體的所有規則,比如還有:留兩頭去中間、留外框去中間、縮短筆畫、易曲為直、改變筆順、重復符號等等書寫規則還需要我們在學習中不斷牢記、應用。四、 習草書應該注意幾個問題:1、懸肘、懸腕是書寫草書的基本功。2、筆力不是用力下壓筆端而產生的。所謂筆力:是發自腰、臂、肘而達於手腕、手貫注於筆端的內在力量。這樣才能達到「力透紙背」的程度。3、草書的書寫並不要求快,先做到結體、筆畫到位,待熟練後自然能快。等到書寫熟練了,也應該「當遲則遲,當速則速」。大體上說,點、畫要慢;圓轉稍快。4、多讀帖。認識帖中要學的字,牢記結體、筆順,並熟練掌握。想寫的文字認真查對結體。千萬不可憑想像獨立創造。否則一定會弄出笑話來的。5、草書的總則雖然是「連、省、變、代」,連是第一位,但不是要求每字每筆都連,除了筆連,還有絲連和意連。6、草書的結體中,為求得連筆,每筆相連,一字中出現許多圓圈,顯得很熱鬧,這種做法被認為是低俗、淺薄,是決不可取的。如果真要寫出圓圈,也不要寫出一個個象圓規畫出的圓來。力求這些圓面貌各異,各不相同。
6. 草書的分類有什麼
隨著書體的演進,草書可以分為章草(隸草)、今草(小草)、狂草(大草)三類。
1、隸草
關於草書的起源有種種說法,但一致認為它與隸書同時產生,工整地楷寫即為隸書,急速地草寫即為章草,這一點可從《居延漢簡》中得到印證。
2、今草
今草是從章草衍進而成的。它與章草的不同處是:章草還保留著隸書的「尾巴」,而今草已完全去掉隸書的「雁尾」筆法,結體也由扁方趨於長方,橫勢改為縱勢,字與字之間也偶相連續,打破了章草每個字不相連續的規矩。
3、狂草
狂草即大草。懷素的《小草千字文》與《大草千字文》,不僅是字大字小之別,更主要的是大草比小草更加縱逸奔放。大草用筆流暢跌宕、筆勢馳聚,字與字多連綿,即使不是筆筆連續,卻也筆斷意連、一氣呵成。其運動感與節奏感都極強,有震撼人們心靈的力量。
(6)草書寫法規則擴展閱讀
草書的首要特點是簡約,筆畫省而又省、簡而又簡。使轉忌橫平豎直,有稜有角,所以草書點畫線條的運動多呈圓弧形,這是行筆速度快而流暢所必然產生的用筆法。
草書連綿常數字為一筆,線條牽連不斷,有時兩三字連在一起,難以斷字,形態變化極為強烈,各種俯仰、疏密、向背、迎讓,參差的對比可以誇張到驚人的地步。
問題不在是否連綿,在於連的過程中在轉折等處是否有斷的意思,貴在能似斷似連,故明末清初大書家王鐸的草書雖常十數字連綿不斷,而因其筆筆有交代而仍為後世所重。
草書結體為求簡約,其偏旁都用符號代替,使草書點畫的形態產生極大的變化,與楷、行書的結字有相當差距,這是草書結字的特點。
但草書還應受草法約定俗成的規矩制約,草法是有嚴格規則的,絕對不能信手畫符,隨心所欲,寫草書要有扎實的楷書基本功。
7. 草書筆畫有什麼規律,為什麼很多草字我不認識
草書在寫法上是有規律的,可參看傳王羲之的《草訣歌》,是學習草書的入門字帖。這本書學習了,對書寫和識認有一定幫助。
8. 怎麼自學草書
每個人對草書的理解能力和學習速度都不相同,個人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制定適合自己學習草書的方法。一般情況下,學習草書之前需要先學習楷書,再學行書,最後是草書。
草書,有廣狹二義。廣義的,不論年代,凡寫的潦草的字都算作為草書。狹義的,即作為一種特定的字體,形成於漢代 ,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大約從東晉時代開始,為了跟當時的新體草書相區別。把漢代的草書稱作章草。新體草書相對而言稱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8)草書寫法規則擴展閱讀:
草書的發展階段:
1、初期的草書,打破隸書方整規矩嚴謹,是一種草率的寫法。稱為「章草」。章草是早期限草書和漢隸相融的雅化草體,波挑鮮明,筆畫鉤連呈「波」形,字字獨立,字形遍方,筆帶橫勢 。章草在漢魏之際最為盛行,後至元朝方復興,蛻變於明朝。
2、漢末,章草進一步「草化」,脫去隸書筆畫行跡,上下字之間筆勢牽連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簡化和互借,稱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盡波挑而演變成的,今草書體自魏晉後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寫的更加放縱,筆勢連綿環繞,字形奇 變百出,稱為「狂草」,亦名大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草書
9. 中國書法行草有什麼規則嗎
當然有,建議你看看懷素或張旭寫的草書,草書是書法藝術中的舞蹈藝術,猶如芭蕾舞,雖有千姿但不離其態,每一筆都是中國書法的精髓:譬如字與字的借筆,和省略,都有規范,不是寫的亂就是草書,草書是很高深的藝術,如果你初學書法,就先練楷書,行楷,隸書,篆書,最後練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草書,字無百日之功,練吧!
10. 怎麼練草書(硬筆)
首先要認,其次要會寫。議看草字訣、書譜、智永千字文等書,要注意草書的規范,在它的范圍內變化,不能胡寫,寫的時候要動腦子。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構簡省、筆畫連綿。形成於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亂中覺得優美。
章草筆劃省變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狂草出現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是書法家臨摹章草、今草、狂草的書法作品。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等帖和懷素《自敘帖》,都是現存的珍品。
(10)草書寫法規則擴展閱讀:
簡史及特點:
任何書體在使用中都有簡便易寫的要求,發生省簡筆畫和潦草的趨勢。這種趨勢是文字演變的主要原因。每當社會變革和文化大發展的時期,文字應用頻繁,個人隨手省簡,異體字出現的速度加快,為了使文字更加利於應用,勢必要加以糾正。
甲骨文時期有草寫的痕跡。「周宣王太史作籀書」、「李斯作小篆」、「程邈作隸書」以及蔡邕以八分書寫熹平石經等,都是兩周、秦、漢各自對當時流行的字加以規范化而頒定的標准字樣,也是公認已形成的新的書體為正體字的開端。
但是要求簡易的趨勢並不因此停止。早在記錄帝王公卿大事的商代甲骨文、周代金文里就有簡筆和潦草的字跡,史籍中「屈原屬草藁」、「董仲舒藁書未上」,說明戰國古文和西漢隸書在急速書寫時也非正體。
據魏晉人記載,東漢北海敬王劉睦「善史書,當世以為楷則」,劉睦死前,明帝派驛馬「令作草書尺牘十首」。章帝時,齊相杜度善作習字的範本,章帝曾詔令杜度草書奏事。可見公元 1世紀中葉以來,草字已經不盡是出於匆促書寫而是被珍視和仿習的字體了。
從近世出土的漢簡可以看到,西漢武帝時字劃省簡的隸書已經通行。到新莽時期,有更多省劃和連筆的字。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簡就已經完全是草書了。但是從周代到新莽時期都不曾把草書列為一種書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