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企業民主管理條例
A. 企業民主管理規定於那一年二月正式發布施行
我國《企業民主管理規定》於2012年2月13日正式發布施行。
B. 企業民主管理條例人大執法檢查檢查哪些內容
各個省不一樣,一般可能看:
職工大會、職代會的召開情況,查看制度版、決議、記錄、照片權,訪談職工、職工代表,檢查職工代表構成、資格及選任程序
職工董事、監事履職情況,查看會議決議、記錄,訪談職工董事、監事
公司的司務公開欄及其公示內容
勞動合同、集體合同
有薪酬集體協商的記錄、文件最好
扣員工工資有無超出當月薪酬的 25%,扣罰依據是否上過職工大會或職代會
C. 江蘇省企業民主管理條例
江蘇省企業民主管理條例
(2007年9月27日江蘇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建立穩定和諧的勞動關系,保障職工民主權利,促進企業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等法律,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企業實行民主管理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企業實行民主管理,應當堅持有利於保障職工合法權益、有利於企業發展的原則。
企業應當建立民主管理制度,通過職工代表大會、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職工董事和職工監事、企業事務公開等形式,組織職工參與管理,保障職工行使民主權利。
職工應當依法行使民主權利,支持企業依法經營和管理。
第四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勞動行政等部門依法對企業民主管理進行指導、檢查和監督。
地方總工會、產業工會協助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指導和幫助企業實行民主管理,並依法進行監督。企業工會具體組織職工開展民主管理活動。
勞動行政部門、總工會和企業方面代表組成的協調勞動關系三方,共同研究解決有關企業民主管理的重大問題。
第二章 企業職工代表大會
第五條 企業應當建立職工代表大會制度。
職工代表大會是企業實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職工代表大會實行民主集中制。
設立分公司、分廠的企業,可以分級召開職工代表大會。
職工一百人以上的企業應當召開職工代表大會;職工不足一百人的企業,可以召開全體職工大會行使本條例所列的職工代表大會的各項職權。
第六條 職工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審議通過集體合同草案和勞動安全衛生、女職工權益保護、工資調整機制等專項集體合同草案;
(二)選舉參加平等協商的職工方協商代表和職工董事、職工監事,聽取其履行職責情況報告;
(三)討論企業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草案或者重大事項方案,提出意見;
(四)對企業經營管理和勞動管理提出意見和建議;
(五)圍繞企業經營管理和職工生活福利等事項,徵集職工代表大會代表提案和合理化建議;
(六)監督企業執行勞動法律法規、實行企業事務公開、履行集體合同和勞動合同、執行職工代表大會決議和辦理職工代表大會提案的情況;
(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
第七條 國有、集體企業以及國有、集體控股企業職工代表大會除行使第六條規定的職權外,還行使下列職權:
(一)聽取和審議企業生產經營管理重大決策,企業重組、改制、破產和裁員的實施方案,企業中高級管理人員的勞動報酬、廉潔從業情況的報告;
(二)通過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生活福利、獎懲與裁員、企業改制職工分流安置等涉及職工切身利益重大事項的方案;
(三)民主評議和監督企業中高級管理人員,提出意見和建議。
集體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有權選舉和罷免企業中高級管理人員,制定、修改企業章程,決定企業經營管理的重大問題。
第八條 企業職工有選舉和被選舉為職工代表大會代表的權利。
職工代表大會代表由職工直接選舉,可以競選和連選連任。選舉時應當以分公司、分廠、車間、班組或者科室為單位,設立選區。
選區內半數以上職工對職工代表大會代表履行職責不滿意的,應當向企業工會報告,並按照程序予以罷免。
職工代表大會代表與企業依法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的,其代表資格終止。
第九條 職工代表大會的代表名額,按照下列規定確定:
(一)職工不足一百人的企業召開職工代表大會的,代表名額不得少於三十名;
(二)職工一百人以上一千人以下的企業,代表名額以四十名為基數,職工每超過一百人,代表名額增加七名;
(三)職工一千人以上五千人以下的企業,代表名額以一百名為基數,職工每超過一千人,代表名額增加二十五名;
(四)職工超過五千人的企業,代表名額不得少於二百名。
在職工代表大會屆期內,職工人數有明顯變化的,代表名額應當按照前款規定作出調整,並由企業工會報上一級工會備案。
職工代表大會代表中,企業董事會成員、執行董事、中高級管理人員不得超過代表總名額的百分之二十。女代表比例應當與女職工人數所佔比例相適應。
第十條 職工代表大會代表應當依法行使代表的職權,真實反映職工意見,向選區內職工報告職工代表大會情況和履行代表職責情況,接受職工的民主監督。
職工代表大會代表因參加職工代表大會組織的各項活動佔用工作時間的,視為提供正常勞動。
第十一條 職工代表大會每屆任期與企業工會相同,為三年或者五年。
經上一級工會同意,職工代表大會可以提前或者延期換屆,但提前或者延期換屆時間不得超過半年。
第十二條 職工代表大會每年至少召開一次,會議議題由企業工會聽取職工意見後與企業經營者協商確定。
經三分之一以上職工代表大會代表或者企業工會、企業經營者提議,可以臨時召集職工代表大會。
第十三條 職工代表大會應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代表出席,才能舉行。進行選舉、作出決議和通過事項應當經全體代表的過半數通過。
本條例規定應當由職工代表大會通過的事項,應當採用無記名投票表決方式。
第十四條 職工代表大會在職權范圍內作出的決議和通過的事項,對企業和職工具有約束力。企業每年應當向職工代表大會報告職工代表大會決議的執行情況。
企業應當將屬於職工代表大會職權范圍內的事項提交職工代表大會審議或者通過。
職工代表大會應當支持企業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等高級管理人員依法行使職權。
第三章 區域、行業職工代表大會
第十五條 在小企業比較集中的區域,可以由鄉鎮、街道、村、社區、開發區、工業園區工會等區域工會或者縣級以下行業工會,組織企業職工,通過召開區域或者行業職工代表大會,開展民主管理活動。
第十六條 區域、行業職工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聽取和討論本區域、行業內有關經濟發展、勞動用工、企業管理、社會保障等情況的報告,提出意見和建議;
(二)審議通過區域、行業集體合同及勞動安全衛生、女職工權益保護、工資調整機制等專項集體合同草案;
(三)監督區域、行業內有關企業執行勞動法律法規、實行企業事務公開、履行集體合同與勞動合同、執行職工代表大會決議等情況。
第十七條 區域、行業職工代表大會代表由區域、行業內企業的職工,按一定比例民主推薦並直接選舉產生。
區域、行業職工代表大會代表中,企業經營者不得超過代表總名額的百分之二十。
區域、行業工會負責人以及企業工會和工會女職工委員會負責人應當作為代表候選人。
第四章 職工董事和職工監事
第十八條 國有獨資公司、兩個以上的國有企業或者其他兩個以上的國有投資主體投資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的董事會中應當有職工董事,其人數由公司章程規定。其他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會中,可以有職工董事。
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監事會中應當有適當比例的職工監事,其比例由公司章程規定,但不得低於監事會成員總數的三分之一。
第十九條 職工董事、職工監事由公司職工通過職工代表大會、職工大會等形式民主選舉產生。
職工董事、職工監事候選人中應當有公司工會負責人。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不得作為職工董事、職工監事候選人。
第二十條 職工董事、職工監事在董事會、監事會中行使職權時與其他董事、監事享有同等權利,履行同等義務。
職工董事、職工監事應當聽取職工的意見和建議,參與公司決策、監督時,應當真實、准確、全面地反映職工意見,並向職工代表大會報告參與公司決策、監督的情況,接受職工監督。
第五章 企業事務公開
第二十一條 企業應當向職工公開下列內容,接受職工民主監督:
(一)企業章程和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
(二)除商業秘密外的企業發展規劃和生產經營情況;
(三)平等協商和簽訂、履行集體合同情況;
(四)用工管理和簽訂、履行勞動合同情況;
(五)繳納職工社會保險、住房公積金、補充保險、企業年金情況;
(六)勞動安全衛生以及女職工權益保護情況;
(七)職工獎懲情況和裁員方案;
(八)法律法規和企業章程規定的其他事項。
國有、集體企業以及國有、集體控股企業還應當公開除商業秘密外的企業投資和生產經營重大決策方案、重大技術改造方案、年度生產經營目標及完成情況、大額資金使用、工程建設項目的招投標、大宗物資采購供應、企業重大資產權屬變化以及企業中高級管理人員的選聘和任用情況等內容。
第二十二條 企業可以通過下列形式公開企業事務:
(一)召開職工代表大會;
(二)職工董事、職工監事參加董事會、監事會;
(三)設立企業事務公開欄和企業網站、企業報刊、板報;
(四)召開企業情況發布會;
(五)法律法規和企業章程規定的其他形式。
第二十三條 企業應當建立企業事務公開責任制。企業經營者是企業事務公開的主要責任人。
企業應當向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通報企業事務公開實施情況。
第六章 監督檢查
第二十四條 企業工會在企業民主管理中履行下列職責:
(一)承擔職工代表大會工作機構的任務,組織選舉職工代表大會代表,籌備召集職工代表大會,徵集提案,督促企業執行職工代表大會決議;
(二)負責處理職工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企業民主管理日常工作,組織職工代表大會代表開展巡視活動;
(三)代表職工與企業進行平等協商,簽訂集體合同,幫助和指導職工簽訂勞動合同,並督促履行;
(四)配合做好企業事務公開工作,組織職工民主評議企業事務公開情況,收集、反饋職工意見和建議,並督促企業予以改進;
(五)為職工董事、職工監事履行職責提供服務;
(六)接受、辦理職工的申訴和建議;
(七)建立企業民主管理工作檔案,定期向上一級工會報告民主管理工作情況。
區域、行業工會組織本區域、行業內企業職工開展民主管理活動,其職責參照前款規定。
第二十五條 地方總工會對企業侵犯職工民主管理權利的行為,可以發出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整改意見書,要求企業予以改正;對逾期不改正的,向同級勞動行政部門提出工會勞動法律監督處理建議書。
地方總工會和產業工會依法對企業實行民主管理情況進行監督時,企業應當如實提供相關資料和說明。
第二十六條 勞動行政部門應當將企業實行民主管理情況列入企業守法誠信檔案。對妨礙企業職工開展民主管理活動、侵害職工民主管理權利的行為,應當及時進行調查處理,並依法向社會公開。
第二十七條 企業工會與企業經營者因民主管理事項發生爭議,雙方應當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提請地方總工會或者勞動行政部門協調解決。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二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企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以三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並可以對企業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以及其他責任人員處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
(一)拒絕召開職工代表大會的;
(二)對職工代表大會依法作出的決議,應當執行而拒不執行的;
(三)阻撓職工代表大會代表、職工董事和職工監事依法履行職責的。
第二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企業對依法履行職責的職工代表大會代表、職工董事、職工監事和工會工作人員無正當理由調動工作崗位、解除勞動合同,進行打擊報復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職工造成損害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以暴力、威脅等手段阻撓職工行使民主管理權利造成嚴重後果的,或者對依法履行職責的職工代表大會代表、職工董事、職工監事和工會工作人員進行侮辱、誹謗或者進行人身傷害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條 違反本條例的規定,在企業民主管理活動中,企業妨礙、阻撓工會履行職責的,地方總工會有權要求其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工會提請勞動行政部門予以處理。
第八章 附則
第三十一條 事業單位和民辦非企業單位實行民主管理,參照本條例執行。
第三十二條 企業民主管理中有關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適用《江蘇省集體合同條例》。
第三十三條 本條例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D. 江蘇省企業民主管理條例的第六章 監督檢查
企業工會在企業民主管理中履行下列職責:
(一)承擔職工代表大會工作機構的任務,組織選舉職工代表大會代表,籌備召集職工代表大會,徵集提案,督促企業執行職工代表大會決議;
(二)負責處理職工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企業民主管理日常工作,組織職工代表大會代表開展巡視活動;
(三)代表職工與企業進行平等協商,簽訂集體合同,幫助和指導職工簽訂勞動合同,並督促履行;
(四)配合做好企業事務公開工作,組織職工民主評議企業事務公開情況,收集、反饋職工意見和建議,並督促企業予以改進;
(五)為職工董事、職工監事履行職責提供服務;
(六)接受、辦理職工的申訴和建議;
(七)建立企業民主管理工作檔案,定期向上一級工會報告民主管理工作情況。
區域、行業工會組織本區域、行業內企業職工開展民主管理活動,其職責參照前款規定。 地方總工會對企業侵犯職工民主管理權利的行為,可以發出工會勞動法律監督整改意見書,要求企業予以改正;對逾期不改正的,向同級勞動行政部門提出工會勞動法律監督處理建議書。
地方總工會和產業工會依法對企業實行民主管理情況進行監督時,企業應當如實提供相關資料和說明。 違反本條例規定,企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以三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並可以對企業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以及其他責任人員處以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
(一)拒絕召開職工代表大會的;
(二)對職工代表大會依法作出的決議,應當執行而拒不執行的;
(三)阻撓職工代表大會代表、職工董事和職工監事依法履行職責的。 違反本條例規定,企業對依法履行職責的職工代表大會代表、職工董事、職工監事和工會工作人員無正當理由調動工作崗位、解除勞動合同,進行打擊報復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職工造成損害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以暴力、威脅等手段阻撓職工行使民主管理權利造成嚴重後果的,或者對依法履行職責的職工代表大會代表、職工董事、職工監事和工會工作人員進行侮辱、誹謗或者進行人身傷害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本條例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E. 雲南省企業工會條例的條例全文
第一條 為保障企業工會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發揮企業工會在促進企業健康發展、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中的積極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企業、實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及其工會適用本條例。
民辦非企業單位及其工會參照本條例執行。
第三條 企業工會代表和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遵守憲法和法律,依照《中國工會章程》獨立開展工作,接受職工監督,支持企業依法管理和生產經營,教育職工遵守企業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動員和組織職工完成生產和工作任務。
第四條 企業應當支持企業工會依法獨立開展工作,為企業工會履行職責、開展活動提供保障。
第五條 上級工會負有對企業工會領導、指導、監督和服務的職責,為企業工會開展工作提供法律、政策、信息、培訓和會員優惠等方面的服務,幫助企業工會協調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
企業工會在履行維權職責遇到困難時,可以請上級工會代行企業工會維權職責。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負責本條例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 第七條 企業工會組織應當自企業開業或者設立之日起6個月內組建。
企業工會依法組織職工加入工會,保障職工享有參加工會的權利,上級工會有權幫助和指導企業職工組建工會,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阻撓和限制。
企業應當與勞務派遣單位就勞務派遣工參加工會做出書面約定,未作出書面約定的,視為勞務派遣工在用工企業參加工會。
第八條 企業工會具備法人條件的,經依法登記取得社會團體法人資格,工會主席為法定代表人。
第九條 會員25人以上的企業建立工會委員會;不足25人的可以單獨建立工會委員會,也可以由兩個以上企業的會員按區域或者行業聯合建立基層工會委員會。同時按照有關規定建立工會經費審查委員會、工會女職工委員會。
第十條 企業工會各級組織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則建立。
企業工會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每年至少召開一次。經企業工會委員會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會員提議,可以臨時召開企業工會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
企業工會會員代表大會的代表由企業工會會員民主選舉產生,實行常任制,任期與企業工會本屆工會委員會的任期相同,可以連選連任。
第十一條 企業工會委員會由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差額選舉產生,每屆任期3年或者5年。
企業工會委員會是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的常設機構,對其負責,接受會員監督。在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閉會期間負責日常工作。
第十二條 職工250人以上的企業工會,應當配備專職工會主席或者副主席。
工會專職工作人員的人數由工會與企業協商確定。女職工200人以上的企業工會,應當配備專職女職工工作人員。
企業工會可以從社會聘用工會工作人員,上級工會也可以向企業派駐工會工作人員。
第十三條 企業工會主席、副主席由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民主選舉產生。
企業主要負責人、合夥人及其近親屬,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不得擔任本企業工會主席、副主席。
企業工會主席按企業負責人副職配備;專職副主席按企業中層正職配備。
第十四條 企業工會主席、副主席任期未滿,不得隨意調動其工作。因特殊情況需調動時,應當徵得本級工會委員會和上一級工會的同意。
罷免工會主席、副主席應當召開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討論,非經會員大會全體會員或者會員代表大會全體代表過半數通過,不得罷免。
企業工會專職主席、副主席或者委員自任職之日起,其勞動合同期限自動延長,延長期限相當於其任職期限;非專職主席、副主席或者委員自任職之日起,其尚未履行的勞動合同期限短於任期的,勞動合同期限自動延長至任期期滿。任職期間個人嚴重過失或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除外。
第十五條 企業應當支持企業工會主席、副主席和委員參加上級工會組織的培訓、交流等活動。
第十六條 依法建立的企業工會,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隨意撤銷、合並或者將其歸屬其他部門。
企業終止的,其企業工會相應撤銷,並報上一級工會備案;企業合並或者分立的,應當同時重新建立工會,並報上一級工會批准。 第十七條 企業制定、修改或者決定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勞動定額管理等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與企業工會平等協商;實施上述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過程中,企業工會認為不適當的,可以向企業提出,通過協商予以修改完善。
第十八條 企業工會為職工提供法律、政策咨詢,依法幫助和指導職工與企業在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基礎上簽訂勞動合同,督促企業和引導職工全面履行勞動合同。
第十九條 企業工會代表職工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教育培訓、女職工權益保護等事項與企業平等協商,簽訂集體合同。
縣級以下區域內,同行業或者小型企業集中的地區、經濟開發區,可以由行業工會或者區域性工會聯合會代表職工與同級企業代表或者企業代表組織進行平等協商,簽訂行業性或者區域性集體合同和專項集體合同。
第二十條 企業工會有權代表職工向企業提出平等協商,簽訂工資專項集體合同的要求。
企業應當就工資分配和調整機制、工資支付等勞動報酬事項與企業工會進行平等協商,並簽訂企業工資專項集體合同。
第二十一條 企業單方面解除職工勞動合同時,應當事先將理由書面通知企業工會。企業工會認為企業違反法律、法規或者勞動合同的,可以要求企業糾正,企業應當研究工會意見,並在收到工會意見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將處理結果書面通知工會。
第二十二條 企業工會有權對企業執行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履行勞動合同、集體合同的情況進行監督。
企業工會對企業違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侵犯職工權益的行為,應當要求企業改正;企業應當在工會提出改正要求後5個工作日內做出書面答復;企業拒不改正又不按期答復的,企業工會可以向上級工會報告,由上級工會提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依法處理,或者支持、幫助職工依法申請仲裁、提起訴訟。
第二十三條 企業工會建立勞動保護監督檢查委員會,或者設立勞動保護監督檢查員,協助企業依法建立健全勞動安全衛生制度,教育職工遵守勞動紀律和安全操作規程,組織職工開展群眾性安全生產活動,對企業勞動安全衛生實施監督。
企業工會依法對企業新建、擴建和技術改造工程中的勞動條件和安全衛生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進行監督,出具書面意見。
企業工會發現企業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或者生產過程中發現明顯重大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有權提出建議和意見,企業應當及時研究解決;發現危及職工生命安全的情況時,有權要求企業組織職工撤離危險現場。
企業工會有權參與職工因工傷亡事故和其他嚴重危害職工健康問題的調查處理,並提出處理意見,要求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
第二十四條 企業工會應當督促和協助企業依法建立勞動爭議調解組織,並參與企業勞動爭議調解。
企業工會應當對職工進行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宣傳和培訓,教育引導職工通過合法的方式解決勞動爭議。
第二十五條 企業發生停工、怠工事件,企業工會應當及時向上級工會報告,在上級工會指導下,代表職工向企業或者有關方面反映職工合理的意見和要求,並提出解決意見;協助企業做好工作,盡快恢復生產和工作秩序。
第二十六條 企業工會應當建立本企業困難職工檔案,開展困難職工生活扶助、醫療救助、法律援助、子女就學和職工互濟互助等活動。
第二十七條 企業工會應當組織職工開展合理化建議和技術革新、技術攻關等勞動競賽活動;組織職工開展文藝、體育活動,提高職工素質,促進企業文化建設;培養、推薦先進模範人物。
第二十八條 企業工會通過職工代表大會和其他形式,組織職工參與企業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
第二十九條 企業工會通過職工代表大會、廠務公開等形式對企業職工教育培訓經費的提取和使用進行監督,協助企業對職工進行教育培訓。
第三十條 企業工會接受職工和上級工會的監督。職工有權對企業工會及其工作人員提出批評和建議,有權要求上級工會對企業工會不履行職責的行為予以查處,上級工會應當及時派員查處,並將結果向職工反饋。 第三十一條 建立工會組織的企業,應當每月按全部職工工資總額的百分之二依法計提工會經費,按規定時限到主管地方稅務機關申報繳納。
企業依法繳納的工會經費按照「屬地徵收、稅費同步」的原則,由地方稅務機關代收。
上級工會收到企業繳納的工會經費後,應當按照規定比例及時撥付給企業工會。
第三十二條 企業工會依法設立獨立銀行賬戶,自主管理和使用工會經費,工會經費開支實行工會委員會集體領導下的主席負責制,重大開支集體研究決定。
工會經費主要用於為職工服務和工會活動,不得以企業名義用於改善勞動條件,不得為單位和個人提供資金拆借、擔保等應當由企業承擔的事項。
第三十三條 企業工會應當根據經費獨立管理的原則,建立工會經費預算、決算和審查監督制度,進行工會經費收支情況定期審查,審查結果向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報告。
企業工會應當自覺接受企業內部審計和上級工會對工會經費和資產的審計、審查。
第三十四條 企業應當為工會辦公和開展活動提供必要的設施和活動場所等物質條件。
第三十五條 企業工會的經費、財產和國家撥給工會使用的不動產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佔、挪用和任意調撥,不得作為所在企業的經費和財產予以查封、扣押、凍結、劃撥或者作其他處理。
企業工會合並,其經費、財產和國家撥給工會使用的不動產歸合並後的工會所有;企業工會分立,其經費和財產按分立後會員人數合理分配;企業工會撤銷,其清償後剩餘的經費、財產和國家撥給工會使用的不動產由上一級工會處置。 第三十六條 企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造成嚴重後果的,依法追究責任:
(一)以脅迫、利誘、欺騙手段阻礙職工加入工會的;
(二)無正當理由解除企業工會籌建發起人勞動關系或者調整其工作崗位、降低工資待遇的;
(三)企業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拒絕與上級工會就建立企業工會進行協商的。
第三十七條 企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處5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造成嚴重後果的,依法追究責任:
(一)非法撤銷、合並工會組織的;
(二)妨礙企業工會組織職工通過職工代表大會和其他形式行使民主權利的;
(三)阻撓工會依法行使監督權的;
(四)無正當理由拒絕進行工資集體協商等平等協商簽訂集體合同的。
第三十八條 職工因依法加入工會或者參加工會活動而被企業解除勞動合同的,企業工會工作人員因依法履行職責而被企業解除勞動合同的,上一級工會應當支持職工、工會工作人員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舉報或者幫助其依法申請仲裁、提起訴訟。
第三十九條 企業未及時足額繳納工會經費的,地方工會可以向企業發出催繳通知書,限期申報繳納。拒不繳納的,企業工會或者地方工會可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拒不執行支付令的,企業工會或者地方工會可以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四十條 企業工會主席、副主席、委員不履行職責、損害職工或者工會合法權益的,由企業工會或者上一級工會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依照《中國工會章程》予以罷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一條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對侵犯職工或者企業工會合法權益的行為不依法處理或者有其他行政不作為的,職工和企業工會有權向其主管部門反映,要求處理。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有前款所列行為的,由其主管部門通報批評,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二條 本條例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F. 企業不落實《河北省企業民主管理條例》造成群體性事件需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在我國特別是大的國企或政府承擔法律責任,是看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若僅看法律條文來辦事會弄出「笑話」的,也是荒唐的。
G. 企業民主管理規定的第二章 職工代表大會制度
第八條 企業可以根據職工人數確定召開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
企業召開職工代表大會的,職工代表人數按照不少於全體職工人數的百分之五確定,最少不少於三十人。職工代表人數超過一百人的,超出的代表人數可以由企業與工會協商確定。
第九條 職工代表大會的代表由工人、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企業領導人員和其他方面的職工組成。其中,企業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和領導人員一般不得超過職工代表總人數的百分之二十。有女職工和勞務派遣職工的企業,職工代表中應當有適當比例的女職工和勞務派遣職工代表。
第十條 職工代表大會每屆任期為三年至五年。具體任期由職工代表大會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情況確定。
職工代表大會因故需要提前或者延期換屆的,應當由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授權的機構決定。
第十一條 職工代表大會根據需要,可以設立若干專門委員會(小組),負責辦理職工代表大會交辦的事項。專門委員會(小組)成員人選必須經職工代表大會審議通過。
第十二條 職工代表按照基層選舉單位組成代表團(組),並推選團(組)長。可以設立職工代表大會團(組)長和專門委員會(小組)負責人聯席會議,根據職工代表大會授權,在職工代表大會閉會期間負責處理臨時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並提請下一次職工代表大會確認。
聯席會議由企業工會負責召集,聯席會議可以根據會議內容邀請企業領導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參加。
第十三條 職工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聽取企業主要負責人關於企業發展規劃、年度生產經營管理情況,企業改革和制定重要規章制度情況,企業用工、勞動合同和集體合同簽訂履行情況,企業安全生產情況,企業繳納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情況等報告,提出意見和建議;
審議企業制定、修改或者決定的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方案,提出意見和建議;
(二)審議通過集體合同草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取的職工福利基金使用方案、住房公積金和社會保險費繳納比例和時間的調整方案,勞動模範的推薦人選等重大事項;
(三)選舉或者罷免職工董事、職工監事,選舉依法進入破產程序企業的債權人會議和債權人委員會中的職工代表,根據授權推薦或者選舉企業經營管理人員;
(四)審查監督企業執行勞動法律法規和勞動規章制度情況,民主評議企業領導人員,並提出獎懲建議;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權。
第十四條 國有企業和國有控股企業職工代表大會除按第十三條規定行使職權外,行使下列職權:
(一)聽取和審議企業經營管理主要負責人關於企業投資和重大技術改造、財務預決算、企業業務招待費使用等情況的報告,專業技術職稱的評聘、企業公積金的使用、企業的改制等方案,並提出意見和建議;
(二)審議通過企業合並、分立、改制、解散、破產實施方案中職工的裁減、分流和安置方案;
(三)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行政規章規定的其他職權。
第十五條 縣級以下一定區域內或者性質相近的行業內的若干尚不具備單獨建立職工代表大會制度條件的中小企業,可以通過選舉代表聯合建立區域(行業)職工代表大會制度,開展企業民主管理活動。
工會負責組織建立區域(行業)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區域(行業)工會作為區域(行業)職工代表大會的工作機構承擔日常工作。
第十六條 集團企業的總部機關和各分公司、分廠、車間以及其他分支機構可以按照一定比例選舉產生職工代表,召開集團企業職工代表大會,實行企業民主管理。
集團企業的總部機關和各分公司、分廠、車間以及其他分支機構,按照本規定建立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在各自的職權范圍內分別開展民主管理活動。 第十七條 職工代表大會每年至少召開一次。職工代表大會全體會議必須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職工代表出席。
第十八條 職工代表大會議題和議案應當由企業工會聽取職工意見後與企業協商確定,並在會議召開七日前以書面形式送達職工代表。
第十九條 職工代表大會可以設主席團主持會議。主席團成員由企業工會與職工代表大會各團(組)協商提出候選人名單,經職工代表大會預備會議表決通過。其中,工人、技術人員、管理人員不少於百分之五十。
第二十條 職工代表大會選舉和表決相關事項,必須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經全體職工代表的過半數通過。對重要事項的表決,應當採用無記名投票的方式分項表決。
第二十一條 職工代表大會在其職權范圍內依法審議通過的決議和事項具有約束力,非經職工代表大會同意不得變更或撤銷。
企業應當提請職工代表大會審議、通過、決定的事項,未按照法定程序審議、通過或者決定的無效。
第二十二條 企業工會委員會是職工代表大會的工作機構,負責職工代表大會的日常工作,履行下列職責:
(一)提出職工代表大會代表選舉方案,組織職工選舉職工代表和代表團(組)長;
(二)徵集職工代表提案,提出職工代表大會議題的建議;
(三)負責職工代表大會會議的籌備和組織工作,提出職工代表大會的議程建議;
(四)提出職工代表大會主席團組成方案和組成人員建議名單;提出專門委員會(小組)的設立方案和組成人員建議名單;
(五)向職工代表大會報告職工代表大會決議的執行情況和職工代表大會提案的辦理情況、廠務公開的實行情況等;
(六)在職工代表大會閉會期間,負責組織專門委員會(小組)和職工代表就企業職工代表大會決議的執行情況和職工代表大會提案的辦理情況、廠務公開的實行情況等,開展巡視、檢查、質詢等監督活動;
(七)受理職工代表的申訴和建議,維護職工代表的合法權益;
(八)向職工進行民主管理的宣傳教育,組織職工代表開展學習和培訓,提高職工代表素質;
(九)建立和管理職工代表大會工作檔案。 第二十三條 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建立勞動關系以及與企業存在事實勞動關系的職工,有選舉和被選舉為職工代表大會代表的權利。
依法終止或者解除勞動關系的職工代表,其代表資格自行終止。
第二十四條 職工代表應當以班組、工段、車間、科室等為基本選舉單位由職工直接選舉產生。規模較大、管理層次較多的企業的職工代表,可以由下一級職工代表大會代表選舉產生。
第二十五條 選舉、罷免職工代表,應當召開選舉單位全體職工會議,會議應有三分之二以上職工參加。選舉、罷免職工代表的決定,應經全體職工的過半數通過方為有效。
第二十六條 職工代表實行常任制,職工代表任期與職工代表大會屆期一致,可以連選連任。
職工代表出現缺額時,原選舉單位應按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及時補選。
第二十七條 職工代表向選舉單位的職工負責並報告工作,接受選舉單位職工的監督。
第二十八條 職工代表享有下列權利:
(一)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表決權;
(二)參加職工代表大會及其工作機構組織的民主管理活動;
(三)對企業領導人員進行評議和質詢;
(四)在職工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企業執行職工代表大會決議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二十九條 職工代表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遵守法律法規、企業規章制度,提高自身素質,積極參與企業民主管理;
(二)依法履行職工代表職責,聽取職工對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以及涉及職工切身利益問題的意見和要求,並客觀真實地向企業反映;
(三)參加企業職工代表大會組織的各項活動,執行職工代表大會通過的決議,完成職工代表大會交辦的工作;
(四)向選舉單位的職工報告參加職工代表大會活動和履行職責情況,接受職工的評議和監督;
(五)保守企業的商業秘密和與知識產權相關的保密事項。
第三十條 職工代表履行職責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阻撓和打擊報復。
職工代表在法定工作時間內依法參加職工代表大會及其組織的各項活動,企業應當正常支付勞動報酬,不得降低其工資和其他福利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