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自然保護區條例
Ⅰ 自然保護區的保護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
(1994年9月2日國務院第24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1994年10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167號發布)
目 錄
第一章總則
第二章自然保護區的建設
第三章自然保護區的管理
第四章法律責任
第五章附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所稱自然保護區,是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體或者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
第三條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內建設和管理自然保護區,必須遵守本條例。
第四條國家採取有利於發展自然保護區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將自然保護區的發展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第五條建設和管理自然保護區,應當妥善處理與當地經濟建設和居民生產、生活的關系。
第六條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或者其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接受國內外組織和個人的捐贈,用於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
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自然保護區工作的領導。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自然保護區內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義務,並有權對破壞、侵佔自然保護區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控告。
第八條國家對自然保護區實行綜合管理與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自然保護區的綜合管理。
國務院林業、農業、地質礦產、水利、海洋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主管有關的自然保護區。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自然保護區管理的部門的設置和職責,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當地具體情況確定。
第九條對建設、管理自然保護區以及在有關的科學研究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第十條凡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應當建立自然保護區: 典型的自然地理區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區域以及已經遭受破壞但經保護能夠恢復的同類自然生態系統區域; 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域; 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海域、海岸、島嶼、濕地、內陸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區、冰川、火山、溫泉等自然遺跡; 經國務院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護的其他自然區域。 第十一條自然保護區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地方級自然保護區。
在國內外有典型意義、在科學上有重大國際影響或者有特殊科學研究價值的自然保護區,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除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外,其他具有典型意義或者重要科學研究價值的自然保護區列為地方級自然保護區。地方級自然保護區可以分級管理,具體辦法由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規定,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二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由自然保護區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或者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評審後,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進行協調並提出審批建議,報國務院批准。
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由自然保護區所在的縣、自治縣、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地方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評審後,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進行協調並提出審批建議,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並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跨兩個以上行政區域的自然保護區的建立,由有關行政區域的人民政府協商一致後提出申請,並按照前兩款規定的程序審批。
建立海上自然保護區,須經國務院批准。
第十三條申請建立自然保護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填報建立自然保護區申報書。
第十四條自然保護區的范圍和界線由批准建立自然保護區的人民政府確定,並標明區界,予以公告。
確定自然保護區的范圍和界線,應當兼顧保護對象的完整性和適度性,以及當地經濟建設和居民生產、生活的需要。
第十五條自然保護區的撤銷及其性質、范圍、界線的調整或者改變,應當經原批准建立自然保護區的人民政府批准。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移動自然保護區的界標。
第十六條自然保護區按照下列方法命名: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所在地地名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方級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所在地地名加「地方級自然保護區」。
有特殊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可以在自然保護區所在地地名後加特殊保護對象的名稱。
第十七條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在對全國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狀況進行調查和評價的基礎上,擬訂國家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經國務院計劃部門綜合平衡後,報國務院批准實施。
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或者該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編制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規劃,按照規定的程序納入國家的、地方的或者部門的投資計劃,並組織實施。
第十八條自然保護區可以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
自然保護區內保存完好的天然狀態的生態系統以及珍稀、瀕危動植物的集中分布地,應當劃為核心區,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除依照本條例第二十七條的規定經批准外,也不允許進入從事科學研究活動。
核心區外圍可以劃定一定面積的緩沖區,只准進入從事科學研究觀測活動。
原批准建立自然保護區的人民政府認為必要時,可以在自然保護區的外圍劃定一定面積的外圍保護地帶。 第十九條全國自然保護區管理的技術規范和標准,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按照職責分工,制定有關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的技術規范,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二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有權對本行政區域內各類自然保護區的管理進行監督檢查;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有權對其主管的自然保護區的管理進行監督檢查。被檢查的單位應當如實反映情況,提供必要的資料。檢查者應當為被檢查的單位保守技術秘密和業務秘密。
第二十一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管理。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由其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管理。
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自然保護區內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配備專業技術人員,負責自然保護區的具體管理工作。
第二十二條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主要職責是: 貫徹執行國家有關自然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 制定自然保護區的各項管理制度,統一管理自然保護區; 調查自然資源並建立檔案,組織環境監測,保護自然保護區內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 組織或者協助有關部門開展自然保護區的科學研究工作; 進行自然保護的宣傳教育; 在不影響保護自然保護區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前提下,組織開展參觀、旅遊等活動。 第二十三條管理自然保護區所需經費,由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國家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給予適當的資金補助。
第二十四條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公安機關,可以根據需要在自然保護區設置公安派出機構,維護自然保護區內的治安秩序。
第二十五條在自然保護區內的單位、居民和經批准進入自然保護區的人員,必須遵守自然保護區的各項管理制度,接受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管理。
第二十六條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內進行砍伐、放牧、狩獵、捕撈、采葯、開墾、燒荒、開礦、採石、挖沙等活動;但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七條禁止任何人進入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因科學研究的需要,必須進入核心區從事科學研究觀測、調查活動的,應當事先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交申請和活動計劃,並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其中,進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的,必須經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原有居民確有必要遷出的,由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妥善安置。
第二十八條禁止在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開展旅遊和生產經營活動。因教學科研的目的,需要進入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從事非破壞性的科學研究、教學實習和標本採集活動的,應當事先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交申請和活動計劃,經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批准。
從事前款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將其活動成果的副本提交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
第二十九條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開展參觀、旅遊活動的,由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出方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後,報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在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開展參觀、旅遊活動的,由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出方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在自然保護區組織參觀、旅遊活動的,必須按照批準的方案進行,並加強管理;進入自然保護區參觀、旅遊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服從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管理。
嚴禁開設與自然保護區保護方向不一致的參觀、旅遊項目。
第三十條自然保護區的內部未分區的,依照本條例有關核心區和緩沖區的規定管理。
第三十一條外國人進入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的,接待單位應當事先報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進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接待單位應當報經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進入自然保護區的外國人,應當遵守有關自然保護區的法律、法規和規定。
第三十二條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內,不得建設任何生產設施。在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內,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破壞資源或者景觀的生產設施;建設其他項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准。在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內已經建成的設施,其污染物排放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的,應當限期治理;造成損害的,必須採取補救措施。
在自然保護區的外圍保護地帶建設的項目,不得損害自然保護區內的環境質量;已造成損害的,應當限期治理。
限期治理決定由法律、法規規定的機關作出,被限期治理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按期完成治理任務。
第三十三條因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自然保護區污染或者破壞的單位和個人,必須立即採取措施處理,及時通報可能受到危害的單位和居民,並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接受調查處理。 第三十四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單位和個人,由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責令其改正,並可以根據不同情節處以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 擅自移動或者破壞自然保護區界標的; 未經批准進入自然保護區或者在自然保護區內不服從管理機構管理的; 經批准在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內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實習和標本採集的單位和個人,不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交活動成果副本的。 第三十五條違反本條例規定,在自然保護區進行砍伐、放牧、狩獵、捕撈、采葯、開墾、燒荒、開礦、採石、挖沙等活動的單位和個人,除可以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給予處罰的以外,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沒收違法所得,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對自然保護區造成破壞的,可以處以3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六條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違反本條例規定,拒絕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監督檢查,或者在被檢查時弄虛作假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給予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七條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對直接責任人員,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未經批准在自然保護區開展參觀、旅遊活動的; 開設與自然保護區保護方向不一致的參觀、旅遊項目的; 不按照批準的方案開展參觀、旅遊活動的。 第三十八條違反本條例規定,給自然保護區造成損失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責令賠償損失。
第三十九條妨礙自然保護區管理人員執行公務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給予處罰;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條違反本條例規定,造成自然保護區重大污染或者破壞事故,導致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構成犯罪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一條自然保護區管理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輕微,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二條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根據本條例,制定有關類型自然保護區的管理辦法。
第四十三條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條例,制定實施辦法。
第四十四條本條例自1994年12月1日起施行。
Ⅱ 自然保護區條例屬不屬於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違反該條例的合同有效嗎
答: 自然保護區條例是屬於法律
節日快樂
合家歡樂
Ⅲ 自然保護區條例第二十八條是管理性規定還是強制性規定
《自然保護區條例》是國務院頒布的行政法規定,國家行政法就是國家強制性規定。
Ⅳ 依照《自然保護區條例》的規定,應當建立自然保護區的是 選項:
第十條凡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應當建立自然保護區:
(一)典型的自然地理區域、有內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容區域以及已經遭受破壞但經保護能夠恢復的同類自然生態系統區域;
(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域;
(三)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海域、海岸、島嶼、濕地、內陸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四)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區、冰川、火山、溫泉等自然遺跡;
(五)經國務院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護的其他自然區域。
所以選擇BCDE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Ⅳ 違反了自然保護區條例的合同可以起訴無效嗎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無效,《保護區條例》是國家行政法規,其規定系法回規的強制性答規定。
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四十四條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等手續生效的,依照其規定。
第五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Ⅵ 自然保護區條例屬管理性規定還是強制性規定
我認為,自然保護區應該是強制性規定
Ⅶ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
(1994年10月9日國務院令第號發布)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自然保護區,是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體或者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
第三條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內建設和管理自然保護區,必須遵守本條例。
第四條 國家採取有利於發展自然保護區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將自然保護區的發展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第五條 建設和管理自然保護區,應當妥善處理與當地經濟建設和居民生產、生活的關系。
第六條 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或者其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接受國內外組織和個人的捐贈,用於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
第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自然保護區工作的領導。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自然保護區內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義務,並有權對破壞、侵佔自然保護區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控告。
第八條 國家對自然保護區實行綜合管理與分部門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自然保護區的綜合管理。
國務院林業、農業、地質礦產、水利、海洋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主管有關的自然保護區。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自然保護區管理的部門的設置和職責,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當地具體情況確定。
第九條 對建設、管理自然保護區以及在有關的科學研究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第二章 自然保護區的建設
第十條 凡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應當建立自然保護區:
(一)典型的自然地理區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區域以及已經遭受破壞但經保護能夠恢復的同類自然生態系統區域;
(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域;
(三)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海域、海岸、島嶼、濕地、內陸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四)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區、冰川、火山、溫泉等自然遺跡;
(五)經國務院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護的其他自然區域。
第十一條 自然保護區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地方級自然保護區。
在國內外有典型意義、在科學上有重大國際影響或者有特殊科學研究價值的自然保護區,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除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外,其他具有典型意義或者重要科學研究價值的自然保護區列為地方級自然保護區。地方級自然保護區可以分級管理,具體辦法由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規定,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二條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由自然保護區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或者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評審後,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進行協調並提出審批建議,報國務院批准。
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由自然保護區所在的縣、自治縣、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地方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評審後,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進行協調並提出審批建議,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並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跨兩個以上行政區域的自然保護區的建立,由有關行政區域的人民政府協商一致後提出申請,並按照前兩款規定的程序審批。
建立海上自然保護區,須經國務院批准。
第十三條 申請建立自然保護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填報建立自然保護區申報書。
第十四條 自然保護區的范圍和界線由批准建立自然保護區的人民政府確定,並標明區界,予以公告。
確定自然保護區的范圍和界線,應當兼顧保護對象的完整性和適度性,以及當地經濟建設和居民生產、生活的需要。
第十五條 自然保護區的撤銷及其性質、范圍、界線的調整或者改變,應當經原批准建立自然保護區的人民政府批准。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移動自然保護區的界標。
第十六條 自然保護區按照下列方法命名: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所在地地名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方級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所在地地名加「地方級自然保護區」。
有特殊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可以在自然保護區所在地地名後加特殊保護對象的名稱。
第十七條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在對全國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狀況進行調查和評價的基礎上,擬訂國家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經國務院計劃部門綜合平衡後,報國務院批准實施。
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或者該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編制自然保護區的建設規劃,按照規定的程序納入國家的、地方的或者部門的投資計劃,並組織實施。
第十八條 自然保護區可以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
自然保護區內保存完好的天然狀態的生態系統以及珍稀、瀕危動植物的集中分布地,應當劃為核心區,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進入;除依照本條例第二十七條的規定經批准外,也不允許進入從事科學研究活動。
核心區外圍可以劃定一定面積的緩沖區,只准進入從事科學研究觀測活動。
緩沖區外圍劃為實驗區,可以進入從事科學試驗、教學實習、參觀考察、旅遊以及馴化、繁殖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等活動。
原批准建立自然保護區的人民政府認為必要時,可以在自然保護區的外圍劃定一定面積的外圍保護地帶。
第三章 自然保護區的管理
第十九條 全國自然保護區管理的技術規范和標准,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按照職責分工,制定有關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的技術規范,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二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有權對本行政區域內各類自然保護區的管理進行監督檢查;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有權對其主管的自然保護區的管理進行監督檢查。被檢查的單位應當如實反映情況,提供必要的資料。檢查者應當為被檢查的單位保守技術秘密和業務秘密。
第二十一條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管理。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由其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管理。
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自然保護區內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配備專業技術人員,負責自然保護區的具體管理工作。
第二十二條 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執行國家有關自然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
(二)制定自然保護區的各項管理制度,統一管理自然保護區;
(三)調查自然資源並建立檔案,組織環境監測,保護自然保護區內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
(四)組織或者協助有關部門開展自然保護區的科學研究工作;
(五)進行自然保護的宣傳教育;
(六)在不影響保護自然保護區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前提下,組織開展參觀、旅遊等活動。
第二十三條 管理自然保護區所需經費,由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國家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給予適當的資金補助。
第二十四條 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公安機關,可以根據需要在自然保護區設置公安派出機構,維護自然保護區內的治安秩序。
第二十五條 在自然保護區內的單位、居民和經批准進入自然保護區的人員,必須遵守自然保護區的各項管理制度,接受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管理。
第二十六條 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內進行砍伐、放牧、狩獵、捕撈、采葯、開墾、燒荒、開礦、採石、挖沙等活動;但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七條 禁止任何人進入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因科學研究的需要,必須進入核心區從事科學研究觀測、調查活動的,應當事先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交申請和活動計劃,並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其中,進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的,必須經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原有居民確有必要遷出的,由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妥善安置。
第二十八條 禁止在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開展旅遊和生產經營活動。因教學科研的目的,需要進入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從事非破壞性的科學研究、教學實習和標本採集活動的,應當事先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交申請和活動計劃,經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批准。
從事前款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將其活動成果的副本提交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
第二十九條 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開展參觀、旅遊活動的,由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出方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後,報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在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開展參觀、旅遊活動的,由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出方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在自然保護區組織參觀、旅遊活動的,必須按照批準的方案進行,並加強管理;進入自然保護區參觀、旅遊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服從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管理。
嚴禁開設與自然保護區保護方向不一致的參觀、旅遊項目。
第三十條 自然保護區的內部未分區的,依照本條例有關核心區和緩沖區的規定管理。
第三十一條 外國人進入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的,接待單位應當事先報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進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接待單位應當報經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進入自然保護區的外國人,應當遵守有關自然保護區的法律、法規和規定。
第三十二條 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內,不得建設任何生產設施。在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內,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破壞資源或者景觀的生產設施;建設其他項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准。在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內已經建成的設施,其污染物排放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的,應當限期治理;造成損害的,必須採取補救措施。
在自然保護區的外圍保護地帶建設的項目,不得損害自然保護區內的環境質量;已造成損害的,應當限期治理。
限期治理決定由法律、法規規定的機關作出,被限期治理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按期完成治理任務。
第三十三條 因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自然保護區污染或者破壞的單位和個人,必須立即採取措施處理,及時通報可能受到危害的單位和居民,並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接受調查處理。
第四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單位和個人,由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責令其改正,並可以根據不同情節處以1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
(一)擅自移動或者破壞自然保護區界標的;
(二)未經批准進入自然保護區或者在自然保護區內不服從管理機構管理的;
(三)經批准在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內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實習和標本採集的單位和個人,不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交活動成果副本的。
第三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在自然保護區進行砍伐、放牧、狩獵、捕撈、采葯、開墾、燒荒、開礦、採石、挖沙等活動的單位和個人,除可以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給予處罰的以外,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沒收違法所得,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對自然保護區造成破壞的,可以處以3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六條 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違反本條例規定,拒絕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監督檢查,或者在被檢查時弄虛作假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給予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七條 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對直接責任人員,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一)未經批准在自然保護區開展參觀、旅遊活動的;
(二)開設與自然保護區保護方向不一致的參觀、旅遊項目的;
(三)不按照批準的方案開展參觀、旅遊活動的。
第三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給自然保護區造成損失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責令賠償損失。
第三十九條 妨礙自然保護區管理人員執行公務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給予處罰;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造成自然保護區重大污染或者破壞事故,導致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構成犯罪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一條
自然保護區管理人員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輕微,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第五章 附則
第四十二條 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根據本條例,制定有關類型自然保護區的管理辦法。
第四十三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條例,制定實施辦法。
第四十四條 本條例自1994年12月1日起施行。
Ⅷ 違反自然保護區條例,在保護區內生產經營,捕撈,開墾的企業工作人員說上面沒有通知,不違法,可以嗎
違反自然保護區條例,在保護區內生產經營,捕撈,開墾的企業工作人員說上面沒有通知,不違法,可以嗎違反自然保護區條例,在保護區內生產經營,捕撈,開墾的企業工作人員說上面沒有通知,不違法,可以嗎違反自然保護區條例,違反自然保護區條例,在保護區內生產經營,捕撈,開墾的企業工作人員說上面沒有通知,不違法,可以嗎在保護區內生產經營,捕撈,開墾的企業工作人員說上面沒有通知,不違法,可以嗎違反自然保護區條例,在保護區內生產經營,捕撈,開墾的企業工作人員說上面沒有通知,不違法,可以嗎違反自然保護區條例,在保護區內生產經營,捕撈,開墾的企業工作人員說上面沒有通知,不違法,可以嗎違反自然保護區條例,在保護區內生產經營,捕撈,開墾的企業工作人員說上面沒有通知,不違法,可以嗎
Ⅸ 吉林省城鎮土地管理暫行條例
吉林省土地管理暫行條例
(1984年9月13日吉林省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
)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維護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合理利用和科學管理土地,建立良好的
生態環境,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國家有關土地政策、法
律規定,結合我省實際情況,特製定本條例。
第二條 節約土地是我國的國策。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制止浪費和破壞土地
資源,是全省各級人民政府的重要職責,是全省各族人民應盡的義務。
第三條 本條例適用於我省轄區內的一切土地,包括耕地、園林、林地、草地、水
域、荒地、荒山和城市建設、村鎮建設、工礦、交通、國防、名勝古跡、自然保護區等
用地,以及未開發利用的土地。
第四條 凡屬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的確定和變更,土地的勘查、規劃、保護和利用
,都必須依照本條例辦理。
第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統一管理行政轄區內的一切土地。農業部門是土地的管理機
關,負責掌握行政轄區內的土地利用總體情況和辦理徵用土地事宜。城市建設部門負責
城市(包括建制鎮,下同)規劃區內的土地規劃管理。
第六條 縣級以上(含縣級,下同)人民政府要根據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
搞好自然資源調查,制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報上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經批準的土
地利用總體規劃,非經原批准機關同意,不得變動。
第二章 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
第七條 下列土地屬於國家所有(簡稱國有土地,下同):
(一)城市土地(不包括城市中屬於集體所有的土地);
(二)國家所有的林業用地;
(三)國家依法沒收、徵用或者征而未用的土地;
(四)國家撥給機關、部隊、學校和國營企業、事業等單位使用的土地;
(五)經批准劃給集體所有制單位使用的國有土地;
(六)經批准劃給農民(承包者)使用的國有林地、草原、水域、荒地、荒山;
(七)按國家有關法律規定不屬於集體所有的土地。
第八條 下列土地屬集體所有: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於國家所
有的以外,屬於集體所有;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自留塘、飼料地也屬於集體所有。
第九條 為了確認和保障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土地所有單位和土地使用單位或
個人必須辦理登記手續,報所在市、縣人民政府批准,並頒發土地證和土地使用證。
土地證和土地使用證所確認的土地所有權、使用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
不得侵犯。
第十條 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依法對集體所有制土地實行徵用,對國有土
地實行撥用。已徵用和撥用的土地,所有權屬於國家,用地單位只有使用權。
第十一條 禁止買賣、變相買賣土地或者以其它違法方式侵佔土地。
地上附著物的買賣、租賃或轉讓,涉及土地所有權、使用權轉移時,必須辦理審批
手續。
第十二條 因土地所有權或使用權發生爭議,按本條例第五條確定的管理范圍,由
主管部門主持協商解決。協商解決不了的,由同級人民政府裁決。對裁決不服的,可向
當地人民法院起訴。
在爭議未解決之前,爭議各方均須服從同級人民政府的裁決。
第三章 農業和牧業用地
第十三條 所有使用農業用地的單位,都要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制定開發、利
用、治理、保護所使用土地的具體規劃和措施,搞好經營管理,保持水土,涵養土質,
提高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
第十四條 國家機關、部隊、學校和國營企事業等單位使用的國有土地,不得自行
劃撥給其他單位或個人另作他用。上述單位需要在其使用的土地上進行基本建設的和因
特殊需要必須劃撥的,均須經主管部門同意,按有關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第十五條 鄉人民政府根據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制定村鎮(包括鄉村居民點、
村莊、集鎮,下同)的建設規劃,並報縣(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經批準的建設規
劃,非經原批准機關同意不得變動。
制定村鎮建設規劃,要節約用地,充分利用原有宅基地和空閑地。凡能利用坡地、
薄地的,不得佔用良田。
農民(包括農村非農業戶,下同)和村鎮集體企業、事業單位建設用地,必須服從
村鎮建設規劃,不準多佔少用、占而不用。
第十六條 農民建房使用村鎮規劃區內的土地,必須經鄉人民政府審批其用地位置
、面積、用途和標准,並發給建設用地許可證(含宅基地使用證)。
鄉鎮集體企業、事業單位建設用地,參照有關征地規定辦理審批手續。
第十七條 農民建房用地面積,實行限額管理。
第十八條 由於遷居等原因騰出的舊宅基地,由集體經濟組織收回,統一安排使用
。如仍作宅基地轉他人使用時,必須重新辦理審批手續。
因遷居或原有宅基地面積不足而出賣房屋涉及宅基地使用權轉移時,買方要重新申
請和辦理審批手續。
第十九條 嚴格控制從耕地上取土生產磚瓦和挖取砂石。城鄉國營、集體企業單位
確需從耕地上取土生產磚瓦和挖取砂石的,要分別按照或參照有關征地規定辦理審批手
續。
第二十條 農民不得在自留地、自留山、飼料地和承包的土地上建住宅,開礦和毀
田打坯、燒磚瓦等,不得棄耕棄管。違反者,集體經濟組織有權收回土地的使用權。
第二十一條 加強草原管理,保護草原資源,搞好草原建設,積極治理嚴重退化、
沙化、鹼化的草場,不斷提高草地生產能力。嚴禁墾草開荒、破壞草原設施、草場資源
以及其他有害於草原建設的行為。
第二十二條 在國務院、省人民政府批準的自然保護區、歷史文物保護區、風景區
、療養區范圍內的單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個人進行建設時,必須遵守有關規定。保
護區外的任何單位和個人,不準進入保護區內佔用土地。因特殊需要必須佔用的,須征
得保護區上級主管部門同意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上述范圍內現有生產、建設單位在
土地及資源利用上的權利和義務,統由省人民政府確定。
第四章 水域和水利用地
第二十三條 經縣(市)以上人民政府確認的國營漁場范圍內的土地,由國營漁場
使用。
經批準定期經營天然泡沼的生產單位,在泡沼乾涸期有權繼續使用。
經縣(市)以上人民政府劃定的各類水利工程保護用地,由水利工程管理部門使用。
第二十四條 國家水利工程用地,按有關征撥用土地規定執行。
國家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聯辦水利工程,須由主辦單位報縣(市)以上人民政府審
批。佔用非受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耕地,要用受益單位土地或未撥用的國有土地予以
調劑。調劑不了的,由受益單位按被佔地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至四倍給予土地補償費。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間聯辦水利工程用地,由縣(市)人民政府審批。佔用非受益農
村集體經濟組織土地,用受益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予以調劑,或由受益的農村集
體經濟組織按被佔地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至四倍給予土地補償費。
縣與縣之間聯辦水利工程用地,須報上級人民政府審批。
第五章 工礦和交通用地
第二十五條 經國家批准因工程建設和開發地下資源,妨礙當地人民生產、生活的
資源和設施時,由建設或開發單位按有關規定負責修復或新建。
第二十六條 鐵路、公路佔地,要嚴格執行國家規定。
鐵路、公路沿線以及因安全防護等特殊需要,符合國家規定的留用土地,不得視為
征而未用的土地,任何單位不得侵佔。特殊需要臨時使用的,必須經鐵路或公路部門同
意;需要收回時,使用單位要無代價交還。
位於城市的鐵路留用地的規劃、利用,必須服從所在城市的總體規劃。
第二十七條 國家新建、改修公路用地,按有關征撥用地規定執行。
築路、養路所需砂、石、土,要在公路用地范圍內解決。如需從公路用地外有收益
的土地上挖取砂、石、土,必須辦理征、撥用土地手續。從城市規劃區外的公路沿線附
近的荒山、河灘上挖取砂、石、土等天然築路材料,要經有關部門批准,但不付補償費
用。公路部門要搞好水土保持,不得破壞自然資源。
國家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聯辦的公路工程用地,由主辦單位報請縣(市)人民政府
審批。佔用的土地,由當地使用該路的單位調劑補償,或參照有關征地規定,付給補償
費。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聯合進行農村道路建設,須經縣(市)人民政府審查批准。
第二十八條 鐵路、公路綠化林或防護林,要在國家規定的用地內種植。
第六章 城市用地
第二十九條 經批準的城市規劃區內的一切土地均為城市用地。城市建設用地,要
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節約用地。經上級人民政府批準的城市規劃區范圍,不得擅自擴
大。
第三十條 在城市規劃區內進行各項建設,需要使用屬於國家所有的土地和徵用屬
於集體所有的土地,必須向城市建設部門提出建設用地的申請,由城市建設部門審查批
准其用地位置、面積和范圍。徵用屬於集體所有的土地,按照城鎮總體規劃和有關征地
規定統一辦理徵用事宜。
城市規劃區內的國有土地和徵用後的土地,均由城市建設部門發給建設用地許可證
(含宅基地使用證)。
第三十一條 在城市規劃區內需要臨時使用國家所有的土地,必須經城市建設主管
部門審查批准,發給臨時用地許可證。臨時徵用集體所有的土地還要徵得土地管理機關
的同意。
第三十二條 位於城市規劃區內的集體經濟組織和個人在集體所有的土地上新建或
擴建居民點和企業、事業單位,其用地位置、面積和范圍,要經城市建設主管部門審查
,由土地管理機關辦理批准手續。
第七章 林業用地
第三十三條 林業用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採伐跡地、林間空地、宜
林地和苗圃用地。凡屬國家的林業用地,一律由林業部門統一管理。凡屬集體的林業用
地,林業部門有權對其進行檢查、指導。
第三十四條 凡按政策規定劃給非林業部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個人使用的林業
用地,不準改作他用或擴大佔用面積。
劃給個人使用的國有和集體所有的荒山、荒地、荒溝、荒灘、荒坡、沙丘等宜林地
或其他林地,由縣(市)人民政府核發證書,確認使用權。
第三十五條 嚴禁集體和個人在林地內開墾小片荒地。
凡在二十五度以上的坡地開墾耕作的,由各級人民政府作出規劃,限期退耕還林。
第三十六條 徵用集體林地和撥用國有林地,必須徵得林業部門同意,由土地管理
機關辦理征撥地手續。
第八章 國家建設征撥用土地
第三十七條 國家建設征、撥用土地,凡符合國家法律和政策規定的,被征、撥地
單位和群眾必須服從,不得妨礙、拖延和阻撓。
第三十八條 國家建設征、撥用土地,必須嚴格執行設計定額,禁止多征、早征,
杜絕浪費土地的現象。凡有空地、荒地、劣地可以利用的,不得佔用耕地。
第三十九條 一個建設項目所需土地,必須一次申請報批,可分期撥用。
凡有「三廢」(廢水、廢氣、廢渣)的新建工程項目,必須同時提交經環保部門批
準的治理「三廢」設施的規劃,方能辦理征、撥用土地手續。
臨時搶險、防洪等緊急用地,可先佔地施工,後補辦征、撥用土地手續。
第四十條 申請征、撥用城市規劃區以外的土地或國有林地,須向被征、撥地所在
縣人民政府土地管理機關提交用地申請書。附經批準的建設計劃、設計任務書和按國家
規定的其他有關證明文件,由土地管理機關辦理征撥用土地手續。
第四十一條 征、撥用土地的審批許可權:
耕地、園地三畝以下(含三畝),林地、草地十畝以下(含十畝)其它土地二十畝
以下(含二十畝),由縣(市)人民政府審查批准。
耕地、園地三畝以上、五畝以下(含五畝),林地、草地十畝以上、二十畝以下(
含二十畝),其它土地三十畝以下(含三十畝),縣城、鎮、工礦區規劃區內菜田三畝
以下(含三畝),由市州人民政府(行政公署)審查批准。
耕地、園地五畝以上至一千畝以下,林地、草地二十畝以上至一萬畝以下,其它土
地三十畝以上至一萬畝以下,縣城、鎮、工礦規劃區內菜田三畝以上至一千畝以下,各
市規劃區內的菜田一千畝以下,由省人民政府審查批准。
撥用省屬林業局管轄的國有林地,面積一千畝以下(含一千畝),由省人民政府審
查批准。
耕地、園地、林地一千畝以上,其它土地一萬畝以上,報國務院批准。
外省來我省征、撥用土地,一律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征地,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由省人民政府或國務院批准。
第四十二條 徵用土地,要根據土地數量、質量、地面附著物等情況,支付土地補
償費、安置補助費、附著物補償費。
(一)土地補償費:徵用城市規劃區內菜田和近郊菜田,按征地前三年平均年產值
的五至六倍計算;徵用城市遠郊菜田和其他所有的耕地,按征地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
至四倍計算。
徵用果園、精養漁塘、葦塘、條通,按征地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五至六倍計算。
徵用集體林地,被伐林木交林木所有者;撥用國有林地,被伐林木交森林經營單位
。造成損失的,由建設單位給予補償。林地補償標准按省人民政府規定執行。
撥用有收益的其它國有土地給原用地單位造成損失的,由雙方協商補償。
徵用無收益的土地,不予補償。
對征、撥用土地上的生產(生活)設施和青苗,由建設單位與原用地單位協商,根
據實際情況給予合理補償。在開始協商征、撥地方案後,違背農時搶種的作物,樹木和
搶建的設施,一律不予補償。
徵用城市郊區的菜田(包括城市規劃區內的菜田),還需向被佔地所在城市繳納新
菜田建設費,統一上繳地方財政,用於新菜田建設。
(二)安置補助費:被徵用耕地(包括菜田),每個農業人口安置補助費標准,為
該耕地每畝年產值的二至三倍。因征地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被征地單位征地前農
業人口(按農業戶口計算,不包括開始協商征地方案後遷入的戶口)和耕地面積的比例
及征地數量計算。年產值按被徵用前三年的平均年產量和國家規定的價格計算。每畝耕
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其年產值的十倍。
按上述規定確實安置不完的剩餘勞動力,由建設單位按每個勞動力佔有耕地面積比
例人數予以安排,並相應核減安置補助費。如安排有困難,可向當地有關部門交納安置
補助費。由當地有關部門安排。
集體經濟組織的土地已被征完,又不具備遷、並條件的,經徵得有關部門同意後,
可報請省人民政府批准,將原有的農業戶口轉為非農業戶口或城鎮戶口,原有的集體所
有財產和所得的補償費、補助費,由縣、市以上人民政府與被征地單位商定處理,用於
安置其他人員的就業(包括自謀職業)和不能就業人員的生活補助,不得私分。
(三)附著物補償費:由征地單位與原用地單位協商賠償。
徵用土地的補償、補助費,除將地上個人附著物的補償費付給個人外,均應付給被
征地單位,用於發展集體生產、安置群眾生活,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平調、挪用。
第四十三條 用地單位和個人兩年未使用的土地,凡屬城市規劃區內的,由城市規
劃主管部門安排使用;凡屬城市規劃區外的,由土地管理機關安排使用。
第四十四條 臨時使用集體所有的土地,按其使用面積乘以該土地每畝平均年產值
逐年付給原用地單位土地使用費。臨時用地期滿,用地單位負責恢復土地的耕種條件或
按恢復工作量向原用地單位支付費用,及時歸還。
臨時使用城市規劃區以內的國有土地,確需補償的,由臨時用地單位與原用地單位
協商處理。
不準在臨時用地上修永久性建築物。臨時用地的期限,一般不超過兩年。
第四十五條 在征、撥用土地范圍內發現文物、古跡和無主財物時,施工和用地單
位要妥善保護,並立即報告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不得破壞和竊藏。
第四十六條 城鎮集體所有制單位進行基本建設使用農村集體土地或與農村集體經
濟組織搞聯營使用集體土地,比照國家建設徵用土地的規定辦理徵用土地手續。
第四十七條 辦理征、撥用土地手續的管理機關要嚴格掌握土地的補償、補助、賠
償標准。
第九章 獎勵與懲罰
第四十八條 執行本條例,有下列先進事跡之一的單位和個人,各級人民政府給予
獎勵:
一、保護土地,合理利用土地成績顯著者。
二、維護土地政策、法律,同違法行為作堅決斗爭,有重要貢獻者。
三、在建設項目的設計、選址、審批、施工中,節約用地有顯著成績者。
四、在農房建設上不佔耕地,節約用地,成績顯著的鄉、村。
五、在土地的勘查、規劃、登記和土地管理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者。
第四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有下列行為之一者,土地管理機關,城市建設部門和林
業部門按其管理范圍執行制裁:
一、買賣、變相買賣土地者,其土地交易無效,並沒收交易的土地、款、物,對直
接責任者、指使人處以罰款。
二、未經法定審批手續佔用或多佔土地,或擅自改變土地用途者,責令其退還土地
;地上建築物要限期拆除或沒收,並賠償被佔地單位的經濟損失;對佔地單位、直接責
任者和指使者處以罰款。
三、以欺騙手段取得土地使用權的,或超越審批許可權審批土地者,均收回土地使用
權,並對直接責任者處以罰款。
四、濫開荒地,毀壞草原、葦塘及其自然資源,以及超坡開荒造成水土流失者,責
令其退耕還林、還草,賠償經濟損失,並對其單位、直接責任者和指使者處以罰款。
五、不執行征地補償、安置、賠償經濟損失、治理恢復土地等規定者,責令其執行
並對直接責任者和主管人處以罰款,擅自提高補償、補助或安置、賠償費用者,對主管
人處以罰款,並追究批准機關領導者的行政責任。
六、以無理要求阻撓征、撥地,或不按本規定如期交出被征、撥地,影響建設施工
者,責令其按規定或限期交出土地,對被征、撥地單位主管人處以罰款。
上述各款中的賠償金和罰款由企業單位支付的,從企業自有資金中開支。由行政、
事業單位支付的,從預算包干結余和預算外資金中開支。對非法佔地建設單位的罰款,
按工程投資或造價的百分之三至三十計算;對個人支付的,最低不少於三十元,最高不
超過本人六個月的總收入。收繳的罰款上繳地方財政。
對不服從經濟制裁者,交司法機關處理。
違反上述條款情節嚴重者,按幹部管理許可權對直接責任者和指使者給予行政處分;
對國家、集體的財產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後果,觸犯刑律者,由司法機關追究刑事
責任。
第五十條 借土地糾紛,煽動群眾鬧事,破壞生產秩序,或造成人身傷亡,和使用
暴力或其它手段,阻礙土地管理人員執行任務,情節嚴重者,交司法機關懲處。
第五十一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對違反本條例的行為都有權向人民政府和司法機關檢
舉或控告。
對土地管理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敲詐勒索、貪污受賄的,從重處罰。
第十章 附 則
第五十二條 本條例自公布之日起生效。我省過去發布的有關土地管理規定與本條
例有抵觸的,一律以本條例為准。
第五十三條 各市、州、縣人民政府可根據本條例,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實施細則
,報上級人民政府備案。
第五十四條 本條例如與國家土地政策、法律有抵觸時,按國家規定執行。
Ⅹ 自然保護區有哪些禁止開發的條例詳細點。
第三章自然保護區的管理
第十九條全國自然保護區管理的技術規范和標准,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按照職責分工,制定有關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的技術規范,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二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有權對本行政區域內各類自然保護區的管理進行監督檢查;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有權對其主管的自然保護區的管理進行監督檢查。被檢查的單位應當如實反映情況,提供必要的資料。檢查者應當為被檢查的單位保守技術秘密和業務秘密。
第二十一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由其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管理。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由其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管理。
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自然保護區內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配備專業技術人員,負責自然保護區的具體管理工作。
第二十二條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執行國家有關自然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
(二)制定自然保護區的各項管理制度,統一管理自然保護區;
(三)調查自然資源並建立檔案,組織環境監測,保護自然保護區內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
(四)組織或者協助有關部門開展自然保護區的科學研究工作;
(五)進行自然保護的宣傳教育;
(六)在不影響保護自然保護區的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前提下,組織開展參觀、旅遊等活動。
第二十三條管理自然保護區所需經費,由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排。國家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給予適當的資金補助。
第二十四條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公安機關,可以根據需要在自然保護區設置公安派出機構,維護自然保護區內的治安秩序。
第二十五條在自然保護區內的單位、居民和經批准進入自然保護區的人員,必須遵守自然保護區的各項管理制度,接受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管理。
第二十六條禁止在自然保護區內進行砍伐、放牧、狩獵、捕撈、采葯、開墾、燒荒、開礦、採石、挖沙等活動;但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七條禁止任何人進入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因科學研究的需要,必須進入核心區從事科學研究觀測、調查活動的,應當事先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交申請和活動計劃,並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其中,進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的,必須經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原有居民確有必要遷出的,由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妥善安置。
第二十八條禁止在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開展旅遊和生產經營活動。因教學科研的目的,需要進入自然保護區的緩沖區從事非破壞性的科學研究、教學實習和標本採集活動的,應當事先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交申請和活動計劃,經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批准。
從事前款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將其活動成果的副本提交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
第二十九條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開展參觀、旅遊活動的,由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出方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後,報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在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開展參觀、旅遊活動的,由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出方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在自然保護區組織參觀、旅遊活動的,必須按照批準的方案進行,並加強管理;進入自然保護區參觀、旅遊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服從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管理。
嚴禁開設與自然保護區保護方向不一致的參觀、旅遊項目。
第三十條自然保護區的內部未分區的,依照本條例有關核心區和緩沖區的規定管理。
第三十一條外國人進入地方級自然保護區的,接待單位應當事先報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進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接待單位應當報經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進入自然保護區的外國人,應當遵守有關自然保護區的法律、法規和規定。
第三十二條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內,不得建設任何生產設施。在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內,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破壞資源或者景觀的生產設施;建設其他項目,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准。在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內已經建成的設施,其污染物排放超過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的,應當限期治理;造成損害的,必須採取補救措施。
在自然保護區的外圍保護地帶建設的項目,不得損害自然保護區內的環境質量;已造成損害的,應當限期治理。
限期治理決定由法律、法規規定的機關作出,被限期治理的企業事業單位必須按期完成治理任務。
第三十三條因發生事故或者其他突然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自然保護區污染或者破壞的單位和個人,必須立即採取措施處理,及時通報可能受到危害的單位和居民,並向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接受調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