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規作決定
A. 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和做出行政處罰決定的區別
行政處罰是指行政機關或其他行政主體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對違反行政法規范尚未構成犯罪的相對方給予行政制裁的具體行政行為。行政處分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對其系統內部違法失職的公務員實施的一種懲戒措施。
B. 對寶貝的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作出的處理決定分為糾正和書面題型對嗎
不對。
《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規定》第十四條規定
審查機關應當根據不同情形,對報備的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作出相應處理決定,並督促報備機關及時辦理。報備機關應當認真落實審查機關的處理決定。
第十七條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沒有原則性問題,但存在名稱使用、體例格式、文字表述等不規范情形的,審查機關可以予以備案通過,並將相關情況告知報備機關。
報備機關多次出現不規范情形的,審查機關可以視情予以通報。
(2)法規作決定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規定》第十四條規定第十一條審查機關對符合審查要求的報備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應當予以登記,從下列方面進行審查:
(一)政治性審查。包括是否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否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相一致,是否與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相符合,是否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等。
(二)合法合規性審查。包括是否同憲法和法律相一致,是否同黨章、上位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相抵觸,是否與同位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對同一事項的規定相沖突,是否符合制定許可權和程序,是否落實精簡文件、改進文風要求等。
(三)合理性審查。包括是否適應形勢發展需要,是否可能在社會上造成重大負面影響,是否違反公平公正原則等。
(四)規范性審查。包括名稱使用是否適當,體例格式是否正確,表述是否規范等。
審查機關在審查中,應當注重保護有關地區和部門結合實際改革創新的積極性。
C. 作出規定還是做出規定
在現實中兩者都在使用,只是在用法上有所不同,在法律常用詞語規范中「作出」多與決定、解釋等詞語搭配使用,「做出」多與名詞詞語搭配使用。「做」和「作」都有「從事某項活動」的意思,一般認為,「做」表示具體的動作,「作」表示抽象的動作。
拓展資料
法律常用詞語規范介紹:
「作出」多與決定、解釋等詞語搭配使用。
示例1: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對迴避申請應當及時作出決定,以口頭或者書面方式通知當事人,並說明理由。(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第二十九條)
示例2: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的屬於審判、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解釋,應當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內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監督法第三十一條)
「做出」多與名詞詞語搭配使用。
示例1:對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做出顯著成績的殘疾人,對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發展殘疾人事業、為殘疾人服務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給予表彰和獎勵。(殘疾人保障法第十三條)
示例2:國務院和沿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海島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增強公民的海島保護意識,並對在海島保護以及有關科學研究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予以獎勵。(海島保護法第七條)
D. 判斷題:法律對違法行為已經做出行政處罰決定,行政法規不得再作具體規定
錯,抄下位法可以對上位法進行具體的規定,但不能違法上位法。
所謂的行為、種類、和幅度范圍以內首先是指不能大於或者小於法律規定的范圍,下位法的規定只能是對於行為、種類、幅度的具體化和細化,不能作任何自主的變更。
比如法律規定某一違法行為處500-20000元罰款,那麼,下位法在進行規定時只能對違法行為的表現形式、違法程度對應的罰款數額進行規定,而不能擅自將數額縮小為500-10000,將罰款變成警告。
E. 什麼是法規,什麼是規章,什麼是決定三者如何區別謝謝!
什麼是法規:本條例所稱法規,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回大會及答其常務委員會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制定的經濟特區法規,以及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什麼是規章:本條例所稱規章,包括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部門規章,是指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以下簡稱國務院部門)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職權范圍內依照《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制定的規章。地方政府規章,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依照《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制定的規章。
F. 如何處理業主大會,業主委員會作出違反法律,法規行為的決定
如何處理業主大會,業主委員會作出違反法律,法規行為的決定?理論上是按照《物權法》等法規規定:業主大會或者業主委員會作出的決定侵害業主合法權益的,受侵害的業主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另外也可以有經20%以上的業主提議、簽名後,由業主委員會召開臨時業主大會的糾正的(就是有20%以上的業主提議、簽名的,業主委員會不予召開,你也沒招)。
但是司法實踐中並不是這樣的如意。比如前幾年法治還是全國較好的上海市,就有一個小區業委會為了提高物業費召開業主大會(投票性質大會),最後發出公告就是只有業主過半的,違法了《物權法》第七十六條規定「應當經專有部分佔建築物總面積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且占總人數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同意」(簡稱雙過半)的,在證據明確,而且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法院民事法庭張姓庭長(也是該案主審法官)當即表示「違法行為、應予撤銷」,情況下再有業主代表舉證起訴的,但是在證據確鑿的情況下,由於當地房管局的干預:一旦勝訴將會影響地區一大片小區的物業費問題後,法官竟然自己在審理過程中,提議沒有關聯的居委會、房管部門、物業公司和業委會偽造證據,將已經收取物業費作為證據,推翻了原告業主的證據。經過一審、二審(終審)的,全部是業委會勝訴。其勝訴的理由就是《民事訴訟法》的任務: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而相左的、放棄的就是《民事訴訟法》的原則:第七條 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所以要打「處理業主大會,業主委員會作出違反法律,法規行為的」官司的,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法治在我國還是要服從於權力的。
G. 公文 決定 的格式
決定的一般格式為分為首部和正文兩部分。
一、首部,包括標題和成文時間兩部分。
1、標題。標題一般有兩種構成形式:一種是由發文機關、事由加文種構成;另一種是由事由和文種構成。
2、成文時間。指發布決定的時間。在標題正上方註明成文的年、月、日期,或者在標題下方用括弧註明某年某月某日某會議通過字樣。
二、正文,正文的結構一般由三部分組成。一是開頭部分,簡要交代決定的緣由、目的、根據;二是主體部分,主要寫決定的內容,落實決定的要求和措施,要求具體明白、層次清楚,便於有關單位執行;三是結尾部分,用於提出希望、要求或執行說明。有的決定需要帶附件。有附件的決定,應當於正文之後、發文機關署名之前註明附件的名稱或依據,並將附件附在主件之後。
決定是機關、社會團體對某些問題或重大行動作出安排。決定一經作出,就不容改變,必須照辦。它或者是有法規作用,或者是有行政約束力,所以,作決定時,必須十分慎重。
1.標題寫「決定」或「關於××的決定」等字樣。
2.寫正文內容,交代作出決定的原因和決定本身。
3.最後寫作出決定單位的名稱(加蓋公章)和作出決定的日期。
範文查詢網路文庫。
H. 在我國制定法律法規和作出重大決定的活動中貫徹的原則是
實事求是 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
I. 沒有法律依據,決策機關不得作出 決定
沒有法律法規依據,決策機關不得作出(減損公民合法權益、增加公民義務、減損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增加其義務)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