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防暑降溫措施暫行條例

防暑降溫措施暫行條例

發布時間: 2021-12-25 11:24:04

Ⅰ 防暑降溫措施有哪些

防暑降溫的措施有好多的,

比如說像牆上澆一些涼水,
或者是開空調吹電風扇。

或者是吃一些冰棍,多喝一些開水等等。

Ⅱ 我想查看《防暑降溫措施暫行辦法》,可是打不開網頁,誰幫我把條例粘貼過來啊注意 是1960年的。謝謝!

衛生部、勞動部、全國總工會聯合公布防暑降溫措施暫行辦法
(1960 年 7 月 1 日 (60)衛防錢字第 207 號)
一、總則
1、為了防止中暑、保障工人農民的身體健康、不斷地改善勞動條件、提高勞動生產率, 特製訂本辦法。
2、本辦法適用於工業、 交通運輸業及基本建設工地的高溫作業和炎熱季節的露天作業。 小型廠礦和田間作業的防暑降溫工作可參照本辦法的有關規定。
3、防暑降溫工作必須在黨的領導下,充分發動群眾,認真貫徹預防為主、土洋並舉的 方針和增產節約的精神,在具體措施上,應當採取綜合措施,即技術、保健和組織措施。
4、高溫車間工作地點的氣象條件應達到國家規定的衛生標准,以防止中暑的發生。 各地區的勞動、衛生部門和工會組織應在當地黨委的統一領導下,密切合作,必要時可 組成聯合組織,共同制定計劃,共同行動,並經常對防暑降溫工作進行檢查督促。
5、本辦法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勞動部、中華全國總工會共同審查批准,自公布 日起實行。各地區、各單位可根據本辦法的精神制訂實施細則。 二、技術措施
6、廠礦企業應結合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運動,盡量實現機械化、自動化,改進生產工 藝過程和操作過程,改善工具設備,減少高溫部件、產品暴露的時間和面積,避免高溫和熱 輻射對工人的影響。
7、合理安排高溫車間的熱源:
①首先是疏散熱源: 在不影響生產工藝操作的情況下, 應盡可能將各種爐子移到車間外 面(主導風向的下風側) 。溫度很高的產品和半成品(如紅鋼錠、紅熱的鑄件、鍛件等)要 盡快運到室外主導風向的下風側。 一些不能盡快運出車間的紅熱部件, 在不影響生產工藝過 程的情況下,可以應用噴霧降溫。應用噴霧降溫時,應注意大量水蒸汽對工作地點的影響。
②新建和擴建的廠礦在合理布置熱源方面, 對於應用穿堂風的單跨或是雙跨廠房, 應當 把熱源盡可能布置在主導風向的下風側,靠著背風面的外牆處;使室外空氣進入車間時,盡 可能先通過工人操作地帶,然後再通過熱源排出。同時,在設計廠房總體布置時,應將熱加 工車間設在夏季主導風向的下風側。對熱加工車間,盡可能地不設計多跨廠房。熱源比較集 中的三跨廠房,應當把熱布置在中間。
8、當各種熱源(爐子和應用大量蒸汽的設備等)的發熱表面的輻射熱和對流熱顯著影響到操作工人時, 應盡量採取以下隔熱措施; 採取隔熱措施後, 其外表面溫度要求不超過 60℃, 最好在 40℃以下。
①對於溫度很高的熱源(如爐口) ,應盡量縮小其輻射面積。如水滴對生產過程有影響 時,應採用循環水箱或隔熱爐門;如水滴對生產沒有影響時,則可採用各種水幕,如瀑布式 水幕、鐵皮水幕和鐵紗水幕等。
②對於大型加熱爐,退火爐等爐壁,可採用隔熱材料和空氣隔熱層。隔熱材料應就地取 材,根據熱表面溫度情況可用石棉板、木絲板、草灰和青磚等。凡爐膛、設備等內表溫度不 宜增高時,應採用流動空氣層、使熱空氣盡量從上部排出室外。
③小型鍛爐可用青磚砌成隔熱排氣圍爐結構,玻璃熔爐可用麻布水幕及排熱罩等。
④凡產生大量蒸汽的發熱設備,一般可在表麵包復隔熱材料(如用石棉混合耐火泥、草 灰泥、白灰塗抹或稻草繩外塗紙筋石灰等)。如表面不能包復時,可用木絲板等製成隔熱罩, 從上部排出余熱。
⑤輪船上的鍋爐間以及拖拉機、 挖土機等的熱源或熱表面, 可用濕潤的麻布和帆布隔熱。
⑥為了防止太陽輻射熱傳入室內,應在房屋周圍綠化,屋頂、牆壁刷白,窗玻璃塗刷雲 青粉;屋頂高度在 5 米以下,通風較差者,可考慮採用屋頂搭涼棚、加隔熱層(雙瓦、通風 屋頂)或噴水等。
⑦工人操作處的地面溫度超過 40℃,例如軋鋼車間的鐵板地面和地下有煙道通過時, 可利用循環水管,地下噴水或空氣層隔熱。
⑧農業生產和工地露天作業, 地點較為固定時, 可採用活動布幕或用樹枝蘆席等搭蓋涼 棚,以減少太陽輻射。
9、高溫車間的防暑降溫,應當首先採用自然通風:
①炎熱地區的單跨和雙跨車間, 應當盡量採用以穿堂風為主的自然通風。 應用穿堂風的 車間,可根據當地的氣候情況(冬天的溫度、台風、暴雨的影響)、工藝特點、車間余熱量 的大小,採用「側窗式」或是「開敞式」圍護結構。
②單跨的廠房應利用下側窗、下開敞口、大門、地腳窗進行自然通風。多跨廠房可根據 跨數的多少適當加大「側窗」或「開敞」的面積。下側窗或下開敞口離車間地面的高度應在 0、3~0、8 米(應考慮防汛、防颱風的具體措施)。
③應用下開敞式自然通風的車間,在冬天主導風向的迎風面,應當用抹泥席棚圍住,或 安裝可以拆卸的圍護結構。
④凡是有爐子和放散大量有害氣體設備的上部,應有擋風板天窗(即氣樓) 。擋風板可 以用木板、石棉板或玻璃等材料製成。 跨度小、寬度窄、沒有爐子和穿堂風大的車間,可不設置天窗。在這種房中已安設天窗 的,也可以不設置擋風板。
⑤冬天不太冷的地區, 有相當大余熱量的車間, 有擋風板的天窗可以延長天窗屋檐擋雨,不設置窗扇。
10、新建、擴建廠礦高溫車間的廠房建築,為使自然通風暢通,首先應考慮建築方位與 自然通風的關系,使廠房的縱軸與夏季主導風向垂直,並防止陽光直射到工作地點。
廠房的縱軸必須東西向時,應採取遮陽措施(如塗雲青粉、掛布簾、搭涼棚、綠化等)。建築物之間應有適當的間距。一般應用穿堂風的廠房,根據自然通風的要求,廠房迎風面與前一建築的合理間距應為前一建築高度的三倍以上。
廠房迎風面不宜建置附屬建築(坡屋、小屋等) ;如果生產工藝的要求必須設置輔助房 屋時,則應設有足夠的進風口。
11、除工藝過程的要求或其它有特殊需要的車間,應裝設全面機械通風外,一般高溫車 間可利用自然通風外,還應根據溫度、輻射熱、氣流速度的情況,在局部工作地點使用送風 風扇、噴霧風扇或空氣淋浴等局部送風裝置。
①在輻射熱很小而需要一定風速的車間, 可採用送風風扇, 如普通天軸風扇、 機床風扇、 軸流風扇和拉風扇等(機械加工等冷作業,根據勞動強度不同,最高風速宜為 2~4 米/秒; 一般車間最高風速不超過 6 米/秒) 。
②在氣溫很高、輻射強度較大的工作地點,除車間內空氣不宜回用者外,首先應採用噴 霧風扇。 噴霧風扇的風速一般以不超過 8~10 米/秒為宜, 噴的霧點的直徑應在 100 微米以 下。送的風要盡可能從側面吹到人體和受到輻射熱的部分。
噴霧風扇的高度應在 0、5 米以上,避免直接吹向地面,以防止灰塵飛揚。選擇地點時,應盡量吸入室外新鮮空氣,根據工作要求,應選取不同大小型號和射程的噴霧風扇。
③凡工藝過程不能有細小水滴及需要大量室外新鮮空氣的工作地點,可採用空氣淋浴。
12、高溫、高濕及放散有害氣體的車間,如各電解、印染、繅絲車間等,應根據工藝特 點,採用隔熱、自然通風、機械送風及機械排風裝置(隔熱排霧罩等) 。
13、對於特殊高溫作業場所,如高溫車間的天車,應採用隔熱、送風或小型空氣調節器 等設備(在使用空氣調節器時,駕駛室內溫度一般不應超過 30℃,風速不應超過 0、5 米/ 秒) ,並應注意補充新鮮空氣。在高溫設備或爐內進行搶修及其它工作時,應採用送風、抽 風、噴霧、穿濕衣服等措施。
14、磚瓦工業的輪窯,不要過早出熱窯,應盡量提前打開窯門和火眼蓋通風,並淋水以 加速磚瓦的冷卻,再用風扇或噴霧風扇送風及隔熱,以降低工作地點的溫度和減少輻射熱。
15、在採用一些技術要求較高、投資較大的設備時,必須先經詳細的了解和設計,才能 施工和安裝;交工時應有驗收制度,以防止效果不良,造成浪費。
16、各種防暑降溫設備均應有專人管理,除按時檢修維護外,每年在暑季到來前應大檢 修一次,並制定切實可行的使用辦法和管理制度。
17、有條件的企業單位,應定時測定和記錄車間溫度、濕度、風速和輻射強度,掌握車 間氣象條件的變化情況, 以便及時採取改進措施。 對於各種隔熱通風設備, 應進行效果評價。 小型廠礦自己不能測定時,可與當地有關部門聯系,協助解決。

三、保健措施
18、對高溫作業工人應進行就業前(包括新工人、臨時工)和入暑前的健康檢查。凡有 心、肺、血管器質性疾病、持久性高血壓、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活動性肺結核、肝臟疾病、 腎臟病、肥胖病、貧血及急性傳染病後身體衰弱、中樞神經系統器質性疾病者,均不宜從事 高溫作業。
19、炎熱時期應組織醫務人員深入車間、工地和田間進行巡迴醫療和防治觀察。對於曾 患過中暑者及老年、體弱、孕婦和未成年工尤應注意。如發現有輕症中暑症狀,應立即使之 到涼爽地方休息,並進行急救治療和必要的處理。中暑的診斷和急救辦法如附件。
20、發生中暑時,基層衛生部門或單位應進行登記和報告。重症中暑應在24 小時以內 用電話和書面報告;輕症中暑按月統計,向當地防暑降溫聯合組織或衛生部門報告,並及時 組織調查,了解發生原因,積極採取預防措施。
21、對高溫作業者和夏季露天作業(包括田間作業)者,應供給足夠的合乎衛生要求的 飲料、 含鹽飲料 (包括鹽汽水、 茶水、 中葯、 各種湯類等) 其含鹽濃度一般為 0、 , 1~0、 3%。 有條件的地區及單位可要求水溫達到 10℃左右。
①清涼飲料的供應量,可根據氣溫、輻射強度大小和勞動強度的不同,分別供應。輕體 力勞動一般每日每人供應量不宜少於 2~3 升, 中等或重體力勞動不宜少於 3~5 升; 但應防 止暴飲。
②在飲料的配製、冷卻、運輸及供應過程中,必須加強衛生管理,指定專人負責,防止 污染,保證飲料的清潔衛生。
22、 對輻射強度較大的高溫作業工人, 應供給耐燃、 堅固、 導熱系數較小的白色工作服, 其它高溫作業可根據實際需要供給工人手套、鞋、靴罩、護腿、圍裙、眼鏡和隔熱面罩等, 並加強對防護服裝的清洗、修補和管理工作。 夏季露天作業工人和農民,應使用寬邊草帽或斗笠和白色寬大的服裝。 夏季田間作業,應在適當地點建立男女分設的簡便廁所。

四、組織措施
23、高溫作業和夏季露天作業,應有合理的勞動休息制度。各地區可根據具體情況,在 氣溫較高的條件下,適當調整作息時間,早晚工作,中午休息、盡可能白天作「涼活」 ,晚 間作「熱活」 ,並適當安排工間休息制度。
24、在炎熱季節,為保證工人的充分休息,減少疲勞,應注意以下幾項:
①調整工人集體宿舍,將同一班次的工人調在一起,避免互相干擾而影響睡眠。
②開展 家屬的宣傳教育工作, 保證工人下班回家後能吃好、 睡好、 休息好。
③為保證工人充分休息, 盡量精簡會議,做到有勞有逸,避免加班、加點。
25、在暑季應根據生產的工藝過程,盡可能調整勞動組織,採取勤倒班的方法,縮短一 次連續作業時間,加強工作中的輪換休息。
26、高溫作業車間應設工間休息室,並要求做到:
①休息室應設在工作區域內或離工作地點不遠的地方,並應隔絕高溫和輻射熱的影響。
②休息室應有良好的通風,室內溫度一般以 30℃以下為宜。
③休息室內要求設有靠椅、飲料,如有條件可增設風扇或噴霧風扇及半身淋浴等。
27、結合除害滅病講衛生,應對高溫作業工人和農民加強防暑和中暑急救的宣傳教育。

發布部門: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含勞動部)/衛生部/中華全國總工會
發布日期:1960 年 07 月 01 日
實施日期:1960 年 07 月 01 日 (中央法規)

Ⅲ 《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有法律效應嗎

這個管理辦法屬於部門規章,有一定的法律效應,可以作為斷案的依據。我們國家的《立法法》對部門規章的法律效力問題有詳細的說明,具體可參照第73條,75條等。

Ⅳ 防暑降溫國家標准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衛生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華全國總工會
《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
安監總安健〔2012〕89號
第一條 為了加強高溫作業、高溫天氣作業勞動保護工作,維護勞動者健康及其相關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於存在高溫作業及在高溫天氣期間安排勞動者作業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等用人單位。
第三條 高溫作業是指有高氣溫、或有強烈的熱輻射、或伴有高氣濕(相對濕度≥80%RH)相結合的異常作業條件、濕球黑球溫度指數(WBGT指數)超過規定限值的作業。
高溫天氣是指地市級以上氣象主管部門所屬氣象台站向公眾發布的日最高氣溫35℃以上的天氣。
高溫天氣作業是指用人單位在高溫天氣期間安排勞動者在高溫自然氣象環境下進行的作業。
工作場所高溫作業WBGT指數測量依照《工作場所物理因素測量 第7部分:高溫》(GBZ/T189.7)執行;高溫作業職業接觸限值依照《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執行;高溫作業分級依照《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作業分級第3部分:高溫》(GBZ/T229.3)執行。
第四條 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衛生行政部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依照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確定的職責,負責全國高溫作業、高溫天氣作業勞動保護的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衛生行政部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依據法律、行政法規和各自職責,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高溫作業、高溫天氣作業勞動保護的監督管理工作。
第五條 用人單位應當建立、健全防暑降溫工作制度,採取有效措施,加強高溫作業、高溫天氣作業勞動保護工作,確保勞動者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用人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的防暑降溫工作全面負責。
第六條 用人單位應當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合理布局生產現場,改進生產工藝和操作流程,採用良好的隔熱、通風、降溫措施,保證工作場所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准要求。
第七條 用人單位應當落實以下高溫作業勞動保護措施:
(一)優先採用有利於控制高溫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從源頭上降低或者消除高溫危害。對於生產過程中不能完全消除的高溫危害,應當採取綜合控制措施,使其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准要求。
(二)存在高溫職業病危害的建設項目,應當保證其設計符合國家職業衛生相關標准和衛生要求,高溫防護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
(三)存在高溫職業病危害的用人單位,應當實施由專人負責的高溫日常監測,並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
(四)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有關規定對從事接觸高溫危害作業勞動者組織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將檢查結果存入職業健康監護檔案並書面告知勞動者。職業健康檢查費用由用人單位承擔。
(五)用人單位不得安排懷孕女職工和未成年工從事《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作業分級第3部分:高溫》(GBZ/T229.3)中第三級以上的高溫工作場所作業。
第八條 在高溫天氣期間,用人單位應當按照下列規定,根據生產特點和具體條件,採取合理安排工作時間、輪換作業、適當增加高溫工作環境下勞動者的休息時間和減輕勞動強度、減少高溫時段室外作業等措施:
(一)用人單位應當根據地市級以上氣象主管部門所屬氣象台當日發布的預報氣溫,調整作業時間,但因人身財產安全和公眾利益需要緊急處理的除外:
1.日最高氣溫達到40℃以上,應當停止當日室外露天作業;
2.日最高氣溫達到37℃以上、40℃以下時,用人單位全天安排勞動者室外露天作業時間累計不得超過6小時,連續作業時間不得超過國家規定,且在氣溫最高時段3小時內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業;
3.日最高氣溫達到35℃以上、37℃以下時,用人單位應當採取換班輪休等方式,縮短勞動者連續作業時間,並且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業勞動者加班。
(二)在高溫天氣來臨之前,用人單位應當對高溫天氣作業的勞動者進行健康檢查,對患有心、肺、腦血管性疾病、肺結核、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及其他身體狀況不適合高溫作業環境的勞動者,應當調整作業崗位。職業健康檢查費用由用人單位承擔。
(三)用人單位不得安排懷孕女職工和未成年工在35℃以上的高溫天氣期間從事室外露天作業及溫度在33℃以上的工作場所作業。
(四)因高溫天氣停止工作、縮短工作時間的,用人單位不得扣除或降低勞動者工資。
第九條 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提供符合要求的個人防護用品,並督促和指導勞動者正確使用。
第十條 用人單位應當對勞動者進行上崗前職業衛生培訓和在崗期間的定期職業衛生培訓,普及高溫防護、中暑急救等職業衛生知識。
第十一條 用人單位應當為高溫作業、高溫天氣作業的勞動者供給足夠的、符合衛生標準的防暑降溫飲料及必需的葯品。
不得以發放錢物替代提供防暑降溫飲料。防暑降溫飲料不得充抵高溫津貼。
第十二條 用人單位應當在高溫工作環境設立休息場所。休息場所應當設有座椅,保持通風良好或者配有空調等防暑降溫設施。
第十三條 用人單位應當制定高溫中暑應急預案,定期進行應急救援的演習,並根據從事高溫作業和高溫天氣作業的勞動者數量及作業條件等情況,配備應急救援人員和足量的急救葯品。
第十四條 勞動者出現中暑症狀時,用人單位應當立即採取救助措施,使其迅速脫離高溫環境,到通風陰涼處休息,供給防暑降溫飲料,並採取必要的對症處理措施;病情嚴重者,用人單位應當及時送醫療衛生機構治療。
第十五條 勞動者應當服從用人單位合理調整高溫天氣作息時間或者對有關工作地點、工作崗位的調整安排。
第十六條 工會組織代表勞動者就高溫作業和高溫天氣勞動保護事項與用人單位進行平等協商,簽訂集體合同或者高溫作業和高溫天氣勞動保護專項集體合同。
第十七條 勞動者從事高溫作業的,依法享受崗位津貼。
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在35℃以上高溫天氣從事室外露天作業以及不能採取有效措施將工作場所溫度降低到33℃以下的,應當向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並納入工資總額。高溫津貼標准由省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並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適時調整。
第十八條 承擔職業性中暑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應當經省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批准。
第十九條 勞動者因高溫作業或者高溫天氣作業引起中暑,經診斷為職業病的,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第二十條 工會組織依法對用人單位的高溫作業、高溫天氣勞動保護措施實行監督。發現違法行為,工會組織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用人單位應當及時改正。用人單位拒不改正的,工會組織應當提請有關部門依法處理,並對處理結果進行監督。
第二十一條 用人單位違反職業病防治與安全生產法律、行政法規,危害勞動者身體健康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相關部門依據各自職責責令用人單位整改或者停止作業;情節嚴重的,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追究用人單位及其負責人的相應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用人單位違反國家勞動保障法律、行政法規有關工作時間、工資津貼規定,侵害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由縣級以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依法責令改正。
第二十二條各省級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衛生行政部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和工會組織可以根據本辦法,制定實施細則。
第二十三條 本辦法由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會同衛生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負責解釋。
第二十四條 本辦法所稱「以上」攝氏度(℃)含本數,「以下」攝氏度(℃)不含本數。
第二十五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1960年7月1日衛生部、勞動部、全國總工會聯合公布的《防暑降溫措施暫行辦法》同時廢止。

Ⅳ 中石化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溫度達到多少不得工作超過6小時

2012年7月4日,由多部門聯合制定的《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正式實施,新辦法規定,日最高氣溫達到37℃以上、40℃以下時,用人單位全天安排勞動者室外露天作業時間累計不得超過6小時,連續作業時間不得超過國家規定,且在氣溫最高時段3小時內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業;日最高氣溫達到35℃以上、37℃以下時,用人單位應當採取換班輪休等方式,縮短勞動者連續作業時間,並且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業勞動者加班。

Ⅵ 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以及補助標準是什麼

防暑降溫費是指企業發放的用於給員工抵禦酷暑的高溫補貼。我國在2012年出台了最新的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老保障室外工作者的合法權益,按照規定,勞動者在室外露天作業應按每月60元的標准領取高溫補貼。同時,企業以現金或實物發放防暑降溫費等都要繳納個人所得稅。

防暑降溫費要根據不同行業的具體的企業標准來制定發放的,室外露天作業人員高溫津貼每人每月不低於60元;在33℃(含33℃)以上室內工作場所作業的人員,每人每月不低於45元。高溫補貼並非每個勞動者都有,勞動者在高溫天氣下露天工作以及不能採取有效措施將工作場所溫度降低到33℃以下的,才能獲得高溫津貼。
而且,降暑飲料不能充抵補貼
根據規定,發放高溫補貼的時間為每年的6月至8月。至於具體到月初、月中還是月末發放,該負責人表示可由各用人單位隨發薪日期自行確定。「大家可以注意一下本月領的工資條,上面應該有6月份的補貼發放記錄。」該負責人提醒說,上述通知特別列出一條,企業在高溫期間下發的防暑降溫飲料,並不能充抵高溫補貼。也不得在工作人員因高溫需停止工作降暑而縮短工作時間扣除或降低勞動者工資。
高溫補貼只向高溫期間在崗工作的勞動者發放,其間休假或脫崗的勞動者並不享受。勞動者如發現用人單位違反規定,可憑工資條舉證,依法申請勞動爭議仲裁。
下面我們再來了解下我國在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中的明確規定。
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
第一條 為了加強高溫作業、高溫天氣勞動保護工作,保護勞動者健康及其相關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於存在高溫作業及在高溫天氣期間安排勞動者作業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等用人單位。
第三條 高溫作業是指有高氣溫、或有強烈的熱輻射、或伴有高氣濕(相對濕度≥80%RH)相結合的異常氣象條件、濕球黑球溫度指數(WBGT指數)超過規定限值的作業。
高溫天氣指地市級以上氣象主管部門所屬氣象台站向公眾發布的日最高氣溫35℃以上的天氣。氣溫以地市級以上氣象主管部門所屬氣象台站發布為准。
工作場所高溫作業WBGT指數測量依照《工作場所物理因素測量 第7部分:高溫》(GBZ/T189.7)執行;高溫作業職業接觸限值依照《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執行;高溫作業分級分別依照《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作業分級第3部分:高溫》(GBZ/T229.3)執行。
第四條 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依照相關法律和國務院確定的職責,負責全國高溫作業、高溫天氣勞動保護的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依據各自職責,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高溫作業、高溫天氣勞動保護的監督管理工作。
工會組織依法對用人單位高溫作業、高溫天氣採取勞動保護措施的情況進行監督。
第五條 用人單位應當全面貫徹落實相關法律、法規、標准,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採取以下高溫作業、高溫天氣勞動保護措施:
(一)優先採用有利於控制高溫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使作業人員遠離熱源。對於生產過程中不能完全消除的高溫危害,應採取綜合控制措施,使其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准要求。
(二)存在高溫職業病危害的建設項目,應保證其設計符合國家職業衛生相關標准和衛生要求,高溫防護設施應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使用。
(三)對高溫強熱輻射作業、高溫高氣濕作業、夏季露天作業等不同的高溫作業類型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
(四)向勞動者提供必需的高溫防護設備和符合要求的個人防護用品,並加強對高溫防護設備的維護和個人防護用品的管理。
(五)在高溫天氣期間,應根據生產特點和具體條件,採取合理安排工作時間、輪換作業、適當增加高溫作業人員的休息時間和減輕勞動強度、減少高溫時段室外作業等措施。
因高溫天氣停止工作、縮短工作時間的,用人單位不得扣除或降低勞動者工資。
(六)對勞動者進行上崗前職業衛生培訓和在崗期間的定期職業衛生培訓,普及高溫防護、中暑急救等職業衛生知識,指導勞動者正確使用高溫防護設備和個人防護用品。
(七)制定高溫中暑應急預案,定期進行應急救援的演習,並根據從事高溫作業和高溫天氣作業的勞動者數量及高溫作業情況,配備中暑急救員和足量的急救葯品。
(八)依照有關規定對從事接觸高溫作業勞動者組織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後的職業健康檢查,並將檢查結果書面告知勞動者。職業健康檢查費用由用人單位承擔。
不得安排未經上崗前職業健康檢查的勞動者和患有高溫作業職業禁忌的勞動者從事高溫作業和高溫天氣作業。對患有心、肺、血管器質性疾病、持久性高血壓、糖尿病、肺結核、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等身體狀況不適合高溫作業的勞動者,以及孕期、哺乳期、年齡較大、體質較差的勞動者,應當調整其工作地點或工作崗位。暫不能調動崗位的,應在高溫作業和高溫天氣作業時對其採取有效的勞動保護措施。
(九)不得安排懷孕女職工在35℃以上的高溫天氣作業及室內溫度在33℃以上的工作場所作業。
不得安排未成年工在35℃以上的高溫天氣作業及《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作業分級第3部分:高溫》(GBZ/T229.3)中第Ⅲ級以上的高溫工作場所作業。
(十)為高溫作業、高溫天氣作業的勞動者供給足夠的、符合衛生標準的清涼含鹽飲料及必需的防暑降溫葯品。
(十一)勞動者出現中暑時,立即對中暑勞動者採取救助措施,使其迅速脫離高溫環境,到通風陰涼處休息,並給予含鹽清涼飲料及對症處理;病情嚴重者,用人單位應當及時送醫療衛生機構治療。
第六條 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在高溫天氣期間作業,應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作業時間:
(一)日最高氣溫達到40℃以上,應當停止當日室外作業。
(二)日最高氣溫達到37℃以上、40℃以下時,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室外作業時間不得超過5小時,並在12時至15時不得安排室外作業。
(三)日最高氣溫達到35℃以上、37℃以下(不含37℃)時,用人單位應採取換班輪休等方式,縮短勞動者連續作業時間,並且不得安排室外作業勞動者加班。
(四)用人單位採取降溫措施使勞動者工作場所溫度低於33℃的,以及因行業生產特點無法停工或者因人身財產安全和公眾利益需要緊急處理的,不適用本條第(一)項、第(二)項規定。
第七條 勞動者應當學習和掌握相關的職業衛生知識,增強高溫作業、高溫天氣作業防範意識、遵守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規章和操作規程,正確使用、維護高溫防護設備和個人防護用品,發現高溫危害事故隱患應當及時報告。勞動者應當服從用人單位合理調整作息時間或對有關工作地點、工作崗位的調整安排。
第八條 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通過平等協商,可以就高溫作業和高溫天氣勞動保護事項訂立集體合同,或簽訂高溫作業和高溫天氣勞動保護專項集體合同。
第九條 勞動者從事高溫作業和高溫天氣作業的,依法享受崗位津貼。
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從事高溫作業或者在35℃以上的高溫天氣作業的,應當向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並納入工資總額。高溫津貼標准由省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並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適時調整。
第十條 醫療衛生機構承擔職業性中暑診斷,應當經省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批准。
第十一條 勞動者因高溫作業引起中暑的,經診斷為職業病、認定為工傷的,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勞動者因高溫天氣作業引起中暑的,可以申請工傷認定,符合規定的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勞動者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上中暑死亡或中暑後48小時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視為工傷,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第十二條 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加強監管。
(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對用人單位遵守相關法律法規、落實工作場所各項防暑降溫措施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依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對違法行為予以處罰。
(二)衛生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開展防暑降溫的宣傳教育,組織高溫中暑的醫療救治。
(三)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在高溫作業及在高溫天氣期間安排勞動者作業的情況的監督檢查。
工會組織依法對用人單位的高溫作業、高溫天氣勞動保護措施實行監督。發現違法行為,工會組織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用人單位應當及時改正。用人單位拒不改正的,工會組織應當提請有關部門依法處理,並對處理結果進行監督。
第十三條 政府有關部門對用人單位違反國家有關法規、危害勞動者身體健康的行為,要依法予以制止,責令用人單位認真整改;問題嚴重的,按照國家有關法規追究用人單位及其負責人的相應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四條 各省級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管部門、衛生行政部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和工會組織應當根據本辦法,制訂實施細則。
第十五條 本辦法由安全監管總局會同衛生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負責解釋。
第十六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1960年7月1日衛生部、勞動部、全國總工會聯合公布的《防暑降溫措施暫行辦法》同時廢止。
參考資料來源: http://china.findlaw.cn/laodongfa/yuangongquanyi/yuangongquanyichangshi/1060854.html

Ⅶ 根據國家防暑降溫,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

你要的全文。
第一條 為了加強高溫作業、高溫天氣作業勞動保護工作,維護勞動者健康及其相關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於存在高溫作業及在高溫天氣期間安排勞動者作業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等用人單位。

第三條 高溫作業是指有高氣溫、或有強烈的熱輻射、或伴有高氣濕(相對濕度≥80%RH)相結合的異常作業條件、濕球黑球溫度指數(WBGT指數)超過規定限值的作業。

高溫天氣是指地市級以上氣象主管部門所屬氣象台站向公眾發布的日最高氣溫35℃以上的天氣。

高溫天氣作業是指用人單位在高溫天氣期間安排勞動者在高溫自然氣象環境下進行的作業。

工作場所高溫作業WBGT指數測量依照《工作場所物理因素測量第7部分:高溫》(GBZ/T189.7)執行;高溫作業職業接觸限值依照《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執行;高溫作業分級依照《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作業分級第3部分:高溫》(GBZ/T229.3)執行。

第四條 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衛生行政部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依照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確定的職責,負責全國高溫作業、高溫天氣作業勞動保護的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衛生行政部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依據法律、行政法規和各自職責,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高溫作業、高溫天氣作業勞動保護的監督管理工作。

第五條 用人單位應當建立、健全防暑降溫工作制度,採取有效措施,加強高溫作業、高溫天氣作業勞動保護工作,確保勞動者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用人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的防暑降溫工作全面負責。

第六條 用人單位應當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合理布局生產現場,改進生產工藝和操作流程,採用良好的隔熱、通風、降溫措施,保證工作場所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准要求。

第七條 用人單位應當落實以下高溫作業勞動保護措施:

(一)優先採用有利於控制高溫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從源頭上降低或者消除高溫危害。對於生產過程中不能完全消除的高溫危害,應當採取綜合控制措施,使其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准要求。

(二)存在高溫職業病危害的建設項目,應當保證其設計符合國家職業衛生相關標准和衛生要求,高溫防護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

(三)存在高溫職業病危害的用人單位,應當實施由專人負責的高溫日常監測,並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

(四)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有關規定對從事接觸高溫危害作業勞動者組織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將檢查結果存入職業健康監護檔案並書面告知勞動者。職業健康檢查費用由用人單位承擔。

(五)用人單位不得安排懷孕女職工和未成年工從事《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作業分級第3部分:高溫》(GBZ/T229.3)中第三級以上的高溫工作場所作業。

第八條 在高溫天氣期間,用人單位應當按照下列規定,根據生產特點和具體條件,採取合理安排工作時間、輪換作業、適當增加高溫工作環境下勞動者的休息時間和減輕勞動強度、減少高溫時段室外作業等措施:

(一)用人單位應當根據地市級以上氣象主管部門所屬氣象台當日發布的預報氣溫,調整作業時間,但因人身財產安全和公眾利益需要緊急處理的除外:

1.日最高氣溫達到40℃以上,應當停止當日室外露天作業;

2.日最高氣溫達到37℃以上、40℃以下時,用人單位全天安排勞動者室外露天作業時間累計不得超過6小時,連續作業時間不得超過國家規定,且在氣溫最高時段3小時內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業;

3.日最高氣溫達到35℃以上、37℃以下時,用人單位應當採取換班輪休等方式,縮短勞動者連續作業時間,並且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業勞動者加班。

(二)在高溫天氣來臨之前,用人單位應當對高溫天氣作業的勞動者進行健康檢查,對患有心、肺、腦血管性疾病、肺結核、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及其他身體狀況不適合高溫作業環境的勞動者,應當調整作業崗位。職業健康檢查費用由用人單位承擔。

(三)用人單位不得安排懷孕女職工和未成年工在35℃以上的高溫天氣期間從事室外露天作業及溫度在33℃以上的工作場所作業。

(四)因高溫天氣停止工作、縮短工作時間的,用人單位不得扣除或降低勞動者工資。

第九條 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提供符合要求的個人防護用品,並督促和指導勞動者正確使用。

第十條 用人單位應當對勞動者進行上崗前職業衛生培訓和在崗期間的定期職業衛生培訓,普及高溫防護、中暑急救等職業衛生知識。

第十一條 用人單位應當為高溫作業、高溫天氣作業的勞動者供給足夠的、符合衛生標準的防暑降溫飲料及必需的葯品。

不得以發放錢物替代提供防暑降溫飲料。防暑降溫飲料不得充抵高溫津貼。

第十二條 用人單位應當在高溫工作環境設立休息場所。休息場所應當設有座椅,保持通風良好或者配有空調等防暑降溫設施。

第十三條 用人單位應當制定高溫中暑應急預案,定期進行應急救援的演習,並根據從事高溫作業和高溫天氣作業的勞動者數量及作業條件等情況,配備應急救援人員和足量的急救葯品。

第十四條 勞動者出現中暑症狀時,用人單位應當立即採取救助措施,使其迅速脫離高溫環境,到通風陰涼處休息,供給防暑降溫飲料,並採取必要的對症處理措施;病情嚴重者,用人單位應當及時送醫療衛生機構治療。

第十五條 勞動者應當服從用人單位合理調整高溫天氣作息時間或者對有關工作地點、工作崗位的調整安排。

第十六條 工會組織代表勞動者就高溫作業和高溫天氣勞動保護事項與用人單位進行平等協商,簽訂集體合同或者高溫作業和高溫天氣勞動保護專項集體合同。

第十七條 勞動者從事高溫作業的,依法享受崗位津貼。

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在35℃以上高溫天氣從事室外露天作業以及不能採取有效措施將工作場所溫度降低到33℃以下的,應當向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並納入工資總額。高溫津貼標准由省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並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適時調整。

第十八條 承擔職業性中暑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應當經省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批准。

第十九條 勞動者因高溫作業或者高溫天氣作業引起中暑,經診斷為職業病的,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第二十條 工會組織依法對用人單位的高溫作業、高溫天氣勞動保護措施實行監督。發現違法行為,工會組織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用人單位應當及時改正。用人單位拒不改正的,工會組織應當提請有關部門依法處理,並對處理結果進行監督。

第二十一條 用人單位違反職業病防治與安全生產法律、行政法規,危害勞動者身體健康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相關部門依據各自職責責令用人單位整改或者停止作業;情節嚴重的,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追究用人單位及其負責人的相應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用人單位違反國家勞動保障法律、行政法規有關工作時間、工資津貼規定,侵害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由縣級以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依法責令改正。

第二十二條各省級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衛生行政部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和工會組織可以根據本辦法,制定實施細則。

第二十三條 本辦法由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會同衛生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負責解釋。

第二十四條 本辦法所稱「以上」攝氏度(℃)含本數,「以下」攝氏度(℃)不含本數。

第二十五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1960年7月1日衛生部、勞動部、全國總工會聯合公布的《防暑降溫措施暫行辦法》同時廢止。

Ⅷ 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是規章還是規范性文件

是規范性文件。工資包括資金、津貼、補貼等貨幣性收入。高溫津貼屬於特定環境下工作的津貼,並不是在高溫季節額外發放的津貼,必須是滿足特定的條件才享有。高溫津貼是正常工資之外的特殊津貼,不能認為因為工資高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就算支付了。勞動行政部門有權查處。如果用人單位採取措施改變了工作環境達到要求,可以不支付高溫津貼。

Ⅸ 上次國家出台了《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我們公司還真給發了防暑降溫費,想問下,「防暑降溫費」屬於「職

一、究竟企業發生的防暑降溫支出應計入「勞動保護支出」還是「職工福利支出」?

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四十八條,企業發生的合理的勞動保護支出,准予扣除。那什麼是「勞動保護支出」呢?勞動保護支出是指為了保障安全生產,保護企業職工健康安全而必須配備或者提供的安全物品(包括飲料)和葯品。那防暑降溫支出是否屬於「勞動保護支出」呢?根據國稅發[2000]84號第五十四條規定,勞動保護支出包括防暑降溫用品的支出。雖然84號文件自2008年1月1日新《企業所得稅法》出台後自動廢止,但是關於勞動保護支出解釋與范圍的規定是不會變的。也就是說企業實際發生的合理的用於保護高溫作業職工安全的防暑降溫用品(包括飲料)及葯品的支出是屬於「勞動保護支出」的范疇,允許在企業所得稅前據實扣除。講到這里有人就要問了,那國稅函[2009]003號第三條第二款中的「職工防暑降溫費」又怎麼解釋呢?按國稅函[2009]003號的規定,職工防暑降溫費支出不是應作為「職工福利費」嗎?問得好,這就是把大家搞得一頭霧水的「罪魁禍首」。這也是很多稅務機關不分青紅皂白把「防暑降溫支出」一刀切,只要看到「防暑降溫支出」就作為「職工福利支出」的文件依據。國稅函[2009]003號是《企業所得稅法》實施後到目前為止唯一明確企業工資薪金及職工福利費扣除問題的文件。第三條是這樣規定的,《實施條例》第四十條規定的企業職工福利費,包括以下內容:其中第二款規定,為職工衛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 等所發放的各項補貼和非貨幣性福利 ,包括企業向職工發放的因公外地就醫費用、未實行醫療統籌企業職工醫療費用、職工供養直系親屬醫療補貼、供暖費補貼、職工防暑降溫費、職工困難補貼、救濟費、職工食堂經費補貼、職工交通補貼等。這里的「職工防暑降溫費」指的是企業為為職工衛生保健、生活、住房、交通 等所發放的各項補貼和非貨幣性福利中的「職工防暑降溫費」,而非企業用於保護高溫作業職工安全的防暑降溫費用。發放給職工的補貼與直接在企業使用的必需的費用是不同的,兩者一定要分別對待。

綜上所述,「職工防暑降溫支出」要一分為二。企業實際發生的合理的用於保護高溫作業職工安全的防暑降溫用品(包括飲料)及葯品是屬於「勞動保護支出」的范疇,允許在企業所得稅前據實扣除。企業以「防暑降溫」名義而發放的各種補貼和非貨幣性福利應屬於「職工福利支出」在規定的限額內稅前扣除。

二、企業按照《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發放給高溫作業者的高溫津貼應屬於「工資薪金」還是「職工福利」?

《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第十七條規定,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在35℃以上高溫天氣從事室外露天作業以及不能採取有效措施將工作場所溫度降低到33℃以下的,應當向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並納入工資總額。此「高溫津貼」是否屬於國稅函[2009]003號規定的「補貼」?本人認為,企業發放給高溫作業職工的高溫津貼那是對高溫作業人員特殊工種的一種工資津貼,不屬於「福利」的范圍。如果哪位稅務官員要把這個都作為「福利」的話,那請先自問你們在辦公室里吹著的空調、用著的電費是否已進「福利」了呢?

三、企業發生的「防暑降溫費」是否涉及個人所得稅?

1、企業實際發生的用於保護高溫作業職工安全的防暑降溫用品(包括飲料)及葯品,屬於「勞動保護支出」,而非個人所得。因此,不屬於《個人所得稅法》規定的個人所得征稅范圍,不征個人所得稅。

2、企業以「防暑降溫」名義向職工發放的非貨幣性補貼,根據國稅發[1998]155號規定,應繳納個人所得稅。並按照《個人所得稅法》第八條規定,由支付企業代扣代繳。

3、企業按《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第十七條規定,向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根據財稅[1994]89號第二條規定,並入當月「工資薪金」計算個人所得稅,並按照《個人所得稅法》第八條規定,由支付企業代扣代繳。

四、企業購買的「防暑降溫」用品,其進項稅額是否允許抵扣?

1、從上面的分析可以得知,企業購買的用於保護高溫作業職工安全的防暑降溫用品及葯品,不符合《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十條規定不得抵扣進項稅額的范圍,其進項稅額允許抵扣。

2、企業購入的以「防暑降溫」的名義發放給本企業職工的物品,屬於「職工集體福利」范圍,根據《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十條第一款,其進項稅額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

熱點內容
醫生開錯葯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4 15:32:21 瀏覽:536
公司注冊設立財務負責人法律 發布:2025-07-14 15:30:54 瀏覽:885
遼陽法院待遇 發布:2025-07-14 15:30:53 瀏覽:683
武清人民法院院長是誰 發布:2025-07-14 15:30:52 瀏覽:331
水軍團長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14 15:30:50 瀏覽:991
歐華律師事務所排名 發布:2025-07-14 15:30:04 瀏覽:38
鄂州道德模範 發布:2025-07-14 15:29:05 瀏覽:775
嚴格貫徹黨內監督條例 發布:2025-07-14 15:28:09 瀏覽:204
法律服務在社區 發布:2025-07-14 15:08:45 瀏覽:285
平頂山新華法院 發布:2025-07-14 15:07:48 瀏覽: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