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規系
⑴ 安全生產法律法規體系是什麼
1、法律。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如:《安全生產法》、《消防法》、《職版業病防治法》等。權
2、法規。由國務院發布,包括有立法權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和地方政府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的。如:《危險化學品管理條例》、《天津市安全生產管理規定》等。
3、規章。由國務院各部委等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如:《勞動防護用品監督管理規定》、《安全生產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辦法》等。
4、國家標准。由國家質量監督檢疫總局發布。如:《重大危險源辨識》、《危險貨物品名表》等。
⑵ 中國的法律分幾個級別
中國的法律分基本上可以為六等:一是國家根本法,即憲法;二是國家基本法專,由全國人大或常委屬會制定頒布,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法律,比如民法、刑法、訴訟法、合同法等;三是法律,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規定某一具體社會生活領域的法律規范;四是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五是地方性法規,由省級人大及常委會制定;六是行政規章,由國務院部委或省級人民政府制定。
⑶ 什麼是法規體系
法律體系,法學中有時也稱為「法的體系」,是指由一國現行的全部法律規范按照不版同的法律部權門分類組合而形成的一個呈體系化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法律體系(Legal System):通常是指一個國家全部現行法律規范分類組合為不同的法律部門而形成的有機聯系的統一整體。簡單地說,法律體系就是部門法體系。部門法,又稱法律部門,是根據一定標准、原則所制定的同類規范的總稱。
參考內容:法律界網站法務通VV
⑷ 法律法規是什麼
法律法規,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規、司法解釋、地方法規、地方規章、部門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以及對於該等法律法規的不時修改和補充。其中,法律有廣義、狹義兩種理解。廣義上講,法律泛指一切規范性文件;狹義上講,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在與法規等一起談時,法律是指狹義上的法律。法規則主要指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法規及經濟特區法規等。
中文名
法律法規
外文名
Laws and regulations
數量
總數約為50萬條
免費查詢
法律門戶網、網路法律、政府網
收費查詢
北大法寶、北大法意、法律圖書館
快速
導航
數量類別分級查詢意義作用
詞語釋意
法制對應的英文是 rule by law。在正常中文使用中,法制一詞並不是「法律制度」這個片語的縮寫。
法制概念的建立是作為另一個對法律存在目的的認識和信念的對立而成的,即法治(英語:rule of law)。法制被認為是奉行法律工具主義,即把法律當作政府統治的工具,而法治則意味著政府本身也要受到法律的制約。法治認為任何人都不能倖免於法律或凌駕法律之上,其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臘。亞里士多德這樣說:「法律應當統治」。歷史上,與法治鮮明對比的另一個信念是羅馬法中的政權凌駕於法律之上 (英語:rex lex)。法治信念首先在普通法系中獲得實現,隨後推向世界。
在西方學界中,rule by law 概念恰恰是在近代了解到中國視法律為工具的法律實踐既不同於政權凌駕於法律之上,也不同於法治信念而建立起來的。Rule by law 這個片語的中文翻譯包括法制,依法而治和以法治國。[1]
數量
1949年至今,法律法規的數量總數約為50萬條(包含已失效的法律法規)
中央法規約113394條
司法解釋約4100條
地方法規規章約309942條
中外條約約4613條
外國與國際法律約789條
台灣法律法規約7028條
澳門法律法規約10794條
香港法律法規約2475條
註:以上數據參考「中國法律門戶網法律法規庫」可能與實際數量略有偏差
類別
我國的法律體系中大體包括以下幾種法律法規:法律,法律解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和規章等。
1、法律[2]:
我國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
⑸ 中國的法律體系有哪些
中國的法律體系有:
一、公法、私法與社會法
公法和私法的劃分最早是由古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提出的,公法是羅馬國家的法,私法是個人利益的法。
根據這一標准,民法、商法等私法都遵循當事人自治原則,確立財產所有權,保護當事人對自身利益的追求。公法,如行政法、刑法、訴訟法,是利用國家權力對社會財富分配進行宏觀調整,調整國家與公民關系的法律。
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律社會化現象的出現,形成了一種新的法律,即社會法,如社會保障法。
這是因為存在獨立的社會利益,既不是國家利益,也不是私人利益。因此,社會法被稱為介於公法和私法之間的一種法。
公法、社會法和私法在調整對象、調整方式、法律標准、價值目標等方面存在差異。
(5)法律法規系擴展閱讀:
當代中國法律部門:
當代中國的法律體系通常由憲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經濟法、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法、刑法、訴訟法等部門組成。
1、憲法
憲法作為一個法律部門,在當代中國法律體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整個法律體系的基礎。憲法部門最基本的規范主要體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等規范性文件中。
除了憲法,這是主要的,佔主導地位的規范性法律文件,憲法部門還包括底層下屬的組織法等法律主要國家機構、選舉法、民族區域自治法、特別行政區的基本法,授權法律,法規法律,和國籍的法律。
2、行政法
行政法是規范國家行政活動中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和規范的總和。包括界定行政制度的規范、界定行政管理基本原則的規范、規范行政機關活動方式、方式和程序的規范、規范國家公務員的規范等。
我國關於一般行政法的規范性文件較少,主要有行政復議法、行政處罰法、行政監督法、政府采購法、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等。特別行政法包括食品衛生法、葯品管理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
3、民法
民法是規范作為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我國民法部門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主要由民法通則和民法具體法兩部分組成。
民法通則是民法部門的基本法律。單獨民法主要包括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等。此外,還有一些單獨的民事法律法規,如著作權法實施條例和商標法實施條例。
4、商法
在明確提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後,商法作為一個法律部門的地位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商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商業關系或商業行為的法律。
從表現形式看,我國商法包括公司法、證券法、票據法、保險法、企業破產法、海商法等。商法是法的一個分支,但民法中規定的許多有關民事關系的概念、規則和原則也適用於商法。在這個意義上,我國實行民商合一的原則。
5、經濟法律
經濟法是調節一國經濟管理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經濟法作為一個法律部門,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而發展起來的,以適應國家宏觀經濟間接調控的需要的法律部門。
經濟法的法律部門的表現包括法律與企業管理有關,如法律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中外合資企業,外資企業的法律,法律對中外合作經營企業,鄉鎮企業等等。
有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個人所得稅法、稅收征管法等金融、財稅相關法律法規。與宏觀調控有關的法律法規,如預演算法、統計法、會計法、計量法等;產品質量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涉及市場主體和市場秩序的法律法規。
6、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
勞動法是調整勞動關系的法律,社會保障法是調整有關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的法律。
法律部門的法律包括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相關人員參與企業管理,工作時間和勞動報酬方面的法律規范,對勞動衛生和勞動安全的法律規范,法律規范關於勞動保險和社會福利,社會保障法律,勞動爭議處理程序和法律法規,規則等。
法律部門的主要規范性文件有勞動法、社會保障法、工會法、礦山安全法、安全生產法等。
7、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法
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法是關於保護環境與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通常分為自然資源法和環境保護法。
自然資源法主要是指對各種自然資源的規劃、合理開發、利用、管理和保護。環境保護法是保護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
法律部門的規范性文件涉及自然資源法,包括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礦產資源法、土地管理法、水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環境保護方面,先後制定了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環境影響評價法。
8、刑法
刑法是規定罪與罰的法律。是當代中國法律體系中的一個基礎性法律部門。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刑法也是最受關注的一種法律。在刑法中,佔主導地位的刑法規范的文檔,和一些獨立的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也可以規定刑法規范的內容。
9、程序法
程序法,是涉及各種訴訟活動的法律。
從程序法的角度保證了實體法的正確實施和實體權利義務的實現。程序法法律部門的規范性文件主要有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同時。律師法、法官法、檢察官法、仲裁法、監獄法等法律一般屬於這個部門。
⑹ 我們國家法律法規有哪些
憲法,它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我國一切法律、法規的母法。其他法律、法規是憲法的子法。子法如與母法的內容相違背,子法則無效。除了憲法之外,可以把其餘一切法律、法規分為以下四大部分。
(1)刑事方面。
它又分兩類,一類是實體法,即規定哪些行為是犯罪的,犯了什麼罪,將要受到怎樣的處罰等。如:刑法、懲法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的有關決定、通知、補充規定等。另一類是程序法,即規定辦理刑事案件程序、步驟的法律。如刑事訴訟法和全國人大常委會所作的有關補充規定等。
(2)民事方面。
它也分兩類,一類是實體法,如民法通則、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著作權法等等,以及有關的補充規定。另一類是程序法,如民事訴訟法、仲裁條例等,也包括各種有關的補充規定、暫行規定等。
(3)經濟方面。
實體法主要有經濟合同法、技術合同法、稅法、產品質量法等。程序法與民事方面的程序法相同或基本相同。
(4)行政方面。
實體法有食品衛生法、環境保護法、勞動法、安全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程序法有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條例和其他有關補充規定等。
⑺ 法律、法規和規章有什麼區別
一、區別
1.概念含義不同
(1)法律有廣義、狹義兩種理解。廣義上講,法律泛指一切規范性文件;狹義上講,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2)法規,在法律體系中,主要指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法規及經濟特區法規等。
(3)規章,是指有規章制定權的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決定並以法定方式對外公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
(4)規范性文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一般是指屬於法律范疇(即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立法性文件和除此以外的由國家機關和其他團體、組織制定的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的總和。
狹義一般是指法律范疇以外的其他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
2.制定主體不同
(1)法律一般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民法、刑法等。
(2)法規,指國務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民族自治機關和經濟特區人大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3)規章主要指國務院組成部門及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和人民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4)規范性文件一般指狹義的規范性文件,各級黨組織、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工作部門,人民團體、社團組織、企事業單位、法院、檢察院等制定的,具有普遍適用效力的,非立法性文件。
3.效力等級不同
(1)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2)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3)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4)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5)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互有交叉,無法比較。
二、不能直接寫成"衛政法發[2006]228號 《衛生標准管理辦法》",因為黨政機關公文寫作,標題的格式應為XX(發文機關)關於XX(事項)的XX(文種)。
(7)法律法規系擴展閱讀
法律是國家的產物,是統治階級(泛指政治、經濟、意識形態上占支配地位的階級),為了實現統治並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定立法程序,所頒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
法規是法令、條例、規則和章程等法定文件的總稱。
法規指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我國國務院制定和頒布的行政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規。設區的市、自治州(2015《立法法》最新修訂),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批准後施行。法規也具有法律效力。
規章是行政性法律規範文件,之所以是規章,是從其制定機關進行劃分的。規章主要指國務院組成部門及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的市和設區市的人民政府,在它們的職權范圍內,為執行法律、法規,需要制定的事項或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而制定的規范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