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對外條例
A. 二戰後,什麼協議中規定了日本的海外派兵人數等限制,並禁止組建軍隊,只能叫自衛隊
日本自衛隊(The Japan Self Defence Forces,JSDF)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日本國家軍事武裝力量。正式組建於1954年7月1日,根據日本《和平憲法》第九條規定:日本的軍事實力只能維持在自衛所需的水平。日本自衛隊屬民兵編制,不是正規軍,因此現在的日本是一個名義上沒有軍隊的國家。 日本自衛隊是由首相領導,而管理則由防衛省負責。防衛省下設陸上自衛隊、海上自衛隊、航空自衛隊,以及一個類似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統合幕僚會議。其它機關則有自衛隊醫院、防衛大學、防衛研究所等。 日本自衛隊現存總兵力大約為23萬,由防衛省所統籌管轄。1951年,日本在朝鮮戰爭中對北朝鮮宣戰並派出了掃雷部隊參加朝鮮戰爭,這是二戰後日本的首次向國外派兵,同時也是二戰後日本唯一的一次對外國宣戰。
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自衛隊對於海外軍事任務的參與更加積極。除了曾參與2002年阿富汗戰爭後的維和任務外,並自2004年1月19日開始駐扎於伊拉克南部的薩瑪沃(現已撤軍),協助美伊戰爭後的重建與安全維護。此一類似向海外派兵的行動,遭到國內外部分組織、人群的疑慮、批評和抗議;但也有人認為這是日本朝向「正常國家」發展,增加國際形勢影響力的重要步驟;日本國內亦有要求因應周邊局勢(北朝鮮核武威脅、提防中國崛起),修改《和平憲法》第九條的呼聲,以及將自衛隊「升格」成「自衛軍」。2004年,小泉純一郎內閣曾發起是否修改《和平憲法》第九條的全民公決,最終小泉內閣修改《和平憲法》第九條的提議被日本民眾否決。
B. 以抗日戰爭為例,說明日本違反了哪些規定如&<;日內瓦公約>;什麼的
1.日本使用化學武器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
2.違反「區分原則」和禁止使用不專分皂白的作戰手段和屬方法.
3.違反禁止使用改變環境的作戰手段和方法和禁止使用極度殘酷和過分傷害的武器的規則.
4.第三、違反「相稱原則」:該原則要求交戰國不得進行過分的或不成比例的攻擊,不得使用引起過分傷害和不必要痛苦的作戰手段和方法。日軍在侵華戰爭中,即使使用常規武器也足以實現其侵略的目的,而大規模的使用生化武器明顯與其軍事目標不成比例。
5.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中關於保護戰俘和戰時平民的制度.
詳細可見:http://www.studa.net/guojifa/061025/16482711.html
C. 日本留學出入境物品攜帶規定
日本入境攜帶物品限制:
1.假冒商品,所謂的假品牌:在未知情況下降假冒商品攜帶入境,若被海關查出,物品將會被罰沒。以上情況,收入不會被進一步追究法律責任,但若是在已知的情況下攜帶入境的話,毫無疑問將構成犯罪行為。
2.華盛頓條約中所規定的物品:華盛頓條約中所規定的毛片、皮革製品、象牙製品等為對象。虎、豹等貓科動物的毛皮、鱷魚、蜥蜴等兩棲動物的毛皮製品為限制對象。以上不僅限制於製品、動物本身同樣適用。即時在購買時確認過沒有問題,但如在海關被確認為限制物品,你必須做出如下選擇:(1)當場放棄;(2)自費寄回;(3)付費請專業公司暫時存放後,辦理進口許可證。
3.食品、植物、肉製品(火腿、香腸等)。
4.水果、植物、花卉種子及肉製品等,除在機場出售的已經檢驗商品以外都不能帶入境內。魚肉製品例外。
D. 日本對外貿易的法規和政策規定有哪些
一項完整的貿易政策應包括:政策主體、政策客體、政策目標、政策內容和政策手段。
從對外貿易政策的內部構成看應包括三個層次:
1、對外貿易總政策,其中包括進口總政策和出口總政策
這是根據本國國民經濟的總體情況,本國在世界舞台上所處的經濟和政治地位,本國的經濟發展戰略和本國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以及本國的資源、產業結構等情況,制定的在一個較長時期內實行的對外貿易基本政策。
2、對外貿易國別(或地區)政策
這是根據對外貿易總政策及世界經濟政治形勢,本國與不同國別(或地區)的經濟政治關系,分別制定的適應特定國家(或地區)的對外貿易政策。
3、對外貿易具體政策,又稱進出口商品政策
這是在對外貿易總政策的基礎上,根據不同產業的發展需要,不同商品在國內外的需求和供應情況以及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分別制定的適用於不同產業或不同類別商品的對外貿易政策。
對外貿易政策的制定,一般反映本國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在資本主義國家,占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內部,一般存在著若干不同的利益集團。在一定時期,某一集團在政治上占上風,則該國的對外貿易政策就反映這個集團的利益和意志,主要為這個集團服務。因此,在資本主義國家的不同利益集團之間常在此問題上發生爭吵。
一個國家對外貿易政策的制定,一般是由該國的立法機構進行。在資本主義國家是由其議會直接通過貿易法案,或由議會授權總統或政府制訂 、頒布有關的法令或規章,如進出口商品關稅的提高或降低、進出口商品的限額、是否實行許可證制、商品檢驗規章以及與外國簽訂貿易協定等。↕
對外貿易政策在制定以前,立法機構一般要征詢各大企業集團的意見。大企業主也必然通過各種方式,包括通過其組織──企業主協會或商會向立法機構提出建議,施加影響。
在對外貿易政策的執行和貫徹方面,國家一般設立一系列專門機構,按照對外貿易政策的規定對進出口商品進行管理。如在政府中設立外貿部或商業部作為對外貿易的行政管理機構;在對外開放的口岸地點設立海關作為進出口商品的通道,對商品進行監督查驗、徵收關稅、查禁走私;設立進出口銀行,從金融上支持商品的進出口,發放出口信貸、辦理國際支付結算;設立商品檢驗局和衛生檢疫機構,從進出口商品的質量、衛生和技術標准等方面進行把關。
E. 日本法律對留學生日本打工有何規定
日本法律對留學生日本打工有何規定
日本法務省根據不同的外國人在留資格,對於打工時間和內容有著不同的限制。
如不遵守法無聲的相關規定打工,將被視作「違法就業」,屬於刑事犯罪行為。
因違法就業被法務省逮捕的外國人一般被強制遣送回國。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留學生禁止進行「色情」和「賭博」相關的打工活動。
外國留學生勞動時間限制為學期間每周28小時之內(每天4個小時以內),暑假等假期每天8小時以內。
在留資格為」留學「的留學生在日本開始打工之前,必須向入國管理局申請」資格外活動許可證「。如果沒有取得」資格外活動許可證「就開始打工是違法的,如果被發現就得接受法律的制裁。
F. 日本政治制度內容
日本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長期實行由天皇總攬統治權的君主立憲制。戰後,根據1947年《日本國憲法》實行議會內閣制,天皇作為國家的象徵仍保留下來。
明治維新以前的政治制度
日本國家形成較晚,3世紀初期才出現早期的奴隸制國家,即邪馬台國。約4世紀,在本州中部又興起了一個更發達的奴隸制國家,即大和國。到5世紀,日本奴隸社會進入繁盛時期。646年,大和國發生「大化改新」,仿效中國唐朝的政治制度,實行自上而下的政治、經濟改革,廢除了奴隸制度,確立了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國家。701年以後,又積極推行律令制度,於702年和718年分別制定和頒布了《大寶律令》和《養老律令》,進一步肯定了大化改新的成果,加強了中央集權制,完成了奴隸制國家向封建制國家的轉變。
8世紀後半葉,土地私有和庄園制度得到發展,10世紀時封建武士開始崛起。12世紀末,武士出身的將領源賴朝建立了統治全國的軍事政府──鐮倉幕府,從此,日本進入幕府時期。以將軍為首的幕府成為中央政權,天皇形同虛設。墓府政治又稱武家政治,它以軍事封建統治為特色,以首長武家棟梁與從者武士之間的主從關系為基礎。從者對棟梁(主人)提供軍事服務(奉公),主人對從者恩惠(御恩)以土地,同時保護其領地。江戶幕府時期,幕府又把將軍領地、天皇和公卿以外的全國土地分為許多藩,封大名為藩主(諸侯)。大名在自己的領地內,享有軍事、行政、司法和徵收貢賦等權利,但他必須對幕府納貢和負擔軍事義務。藩成為幕府統治全國的地方機關。
明治維新後的政治制度
19世紀中葉,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勢力頻頻叩關,民族矛盾和封建社會內部矛盾激化。1868年德川幕府被推翻,結束了封建幕府政治,成立了明治天皇為首的維新政府。史稱「明治維新」。通過1868年的版籍奉還和1871年的廢藩置縣,將封建領主占據的藩地統歸天皇管轄。特別是經過1868~1869年平息士族反叛的戊辰戰爭,日本開始走上近代君主立憲制的政治軌道。1885年結束了明治初年以來的太政官制,創設了內閣制。1889年(明治二十二年二月)正式頒布欽定的《大日本帝國憲法》(通稱《明治憲法》)。接著,又相繼制定了《皇室典範》、《議會法》、《貴族院令》、《眾議院議員選舉法》、《會計法》等,確立了天皇主權的君主立憲政體。
天皇
《明治憲法》規定,「萬世一系之天皇」是主權者。天皇被奉為神之子孫,天皇主權出典於天孫降臨的神話。天皇主權也就是神敕主權,萬世一系即與天地共存。天皇神聖不可侵犯。天皇為國家元首,總攬統治權。天皇集立法、行政、司法及統率軍隊的權力於一身,立法權在帝國議會協贊(同意)下,行政權在各國務大臣輔佐下由天皇行使,司法權由法院以天皇的名義行使。天皇的地位至高無上,內閣只對天皇負責,不對議會負責,議會作用很小。天皇還有緊急敕令、獨立命令權及非常大權等。
帝國議會
形式上是國民參與立法的機關。由貴族院和眾議院構成。貴族院由皇族、華族及敕選議員組成,實權掌握在華族和終身敕選議員手中;眾議院由民選的議員組成。兩院的職權雖然對等,但貴族院可以推翻眾議院的決定。帝國議會雖有參與制定法律和預算的權力,但議會通過的法案須經天皇裁可才能成為法律。
政府
內閣及其國務大臣從屬於天皇,只對天皇負責,並對天皇的行政權的行使起輔佐作用。但國務大臣的輔佐權不包括皇室事務和軍事統帥事務,而且這些事務也不受議會監督。從議會和政府的關系看,議會不能決定內閣的去留;權力重心在政府,政府可以緊急敕令等方式削弱議會的立法權;在預演算法案未成立時,政府可依上年度的預算實施財政。
樞密院
《明治憲法》保留了1888年為審議舊憲法和皇室典範而建立的樞密院,作為天皇的咨詢機構而獨立於內閣之外。其成員由議長、副議長及顧問官組成,是審議重要國務的合議體。也稱樞密顧問。在法律上雖是單純的咨詢機構,但在實際政治上,對政府起議會第三院的制約作用。
法院
司法權由法院以天皇名義行使,但天皇和內閣均不參與審判。當時的司法權不包括對行政案件的審判,在普通法院之外另設行政法院,負責審理行政案件。行政訴訟事項以法律列舉限定,范圍不廣。
現代日本政治制度
明治維新後,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日本逐步走上軍國主義道路。1937、1941年日本相繼發動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盟軍佔領日本。1945年10月,佔領軍最高司令官D.麥克阿瑟命令日本政府修改《明治憲法》。在松本草案被佔領軍總司令部否定後,代之以麥克阿瑟草案。日本政府在此基礎上擬定了「憲法修正綱要」,1946年6月交付帝國議會討論,議會通過後,於同年11月3日公布,1947年5月3日實施。由11章103條構成,正式名稱為《日本國憲法》。根據這部憲法,日本由戰前具有濃厚軍國主義、封建主義色彩的君主立憲制改為議會內閣制的代議民主制,實行立法、行政、司法的三權分立原則,國家主權屬於國民,天皇作為國家象徵被保留;實行「地方自治」原則;放棄戰爭,不保持武裝力量。
天皇
《日本國憲法》第 1條規定:「天皇是日本國的象徵,是日本國民統一的象徵,其地位基於主權所在的日本國民之總意。」天皇只行使有關國事的行為,並無關於國政的權能。天皇有關國事的一切行為,須經內閣的建議與認可,由內閣負其責任。天皇既不具有傳統君主的性質,也不具備國家元首的性質。天皇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國會
國會是政權的最高機關,是國家唯一的立法機關。由眾議院和參議院構成,兩院議員均從國民中選舉產生。眾議院議員任期4年;參議院議員任期6年,每3 年改選半數議員。國會有立法權,對政府的財政監督權、條約的批准權、內閣總理大臣的提名權,議院有國政調查權、對法官的彈劾裁判權等。雖然一切法案都由國會審議,但內閣也有提案權,內閣提出的法案占 80%以上。眾議院權力大於參議院。如參議院對眾議院已經通過的法律作出不同決議時,眾議院再次以出席議員2/3以上的多數通過即成法律。眾議院有權對內閣提出不信任案或否決信任票,但內閣總理大臣可以建議天皇宣布解散眾議院。國會的常會每年召開 1次。內閣可以決定召集國會臨時會議,一定數額的議員也可要求內閣召集臨時會議。會期及延長事宜由國會本身決定。眾議院被解散時,參議院也同時閉會。如有需要,內閣可要求參議院緊急集會。緊急集會所採取的臨時措施,如在下屆國會開會後10日內不能得到眾議院同意,即失去效力。
內閣
中央政權機關的領導核心,是由內閣總理大臣及其他國務大臣組成的合議體,行政權不屬於個人,而屬於統一體的內閣。內閣總理大臣由天皇根據國會的提名任命,其他國務大臣由內閣總理大臣任免,內閣總理大臣須在國會議員中提名,半數以上的國務大臣也必須是國會議員,內閣對國會負連帶責任。內閣必須得到眾議院的信任,否則,內閣有權建議天皇解散眾議院,或者內閣總辭職。內閣由議會多數黨組成,多數閣員屬該黨議員,因此內閣和議會通常能保持一致。
法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參照英美法系進行了司法制度改革,強調司法獨立,廢除了明治維新時期仿效大陸法系建立的行政法院和特別法院。法院組織系統分最高法院和下級法院兩類。最高法院享有最高司法審查權,對國會和行政的決定和行為進行監督。下級法院分為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家庭法院和簡易法院。各級法院一般兼理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實行四級三審制。法官實行任命制,最高法院法官的任命須交國民審查。法官根據憲法具有「身份保障」,但國會兩院組成的彈劾法院可審判被追訴法官。
地方自治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中央對地方實行嚴格控制。戰後,《日本國憲法》和《地方自治法》擴大了地方自治的權力。《地方自治法》規定,都道府縣及市町村為普通地方公共團體;東京都的特別區、地方公共團體的組合、財產區及地方開發事業團為特別地方公共團體。地方自治的職權包括:地方財政和地方財產管理權,地方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管理權,課稅權、警察權、統制權等行政執行權,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制定地方條例權等。自治機關由地方行政機關和地方議會組成。各級行政首長和議會議員均由居民直接選舉產生和罷免。在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方面,雖然憲法和法律限制中央對地方的統制監督權,但中央對地方實行嚴格的監督和指導。如地方議會制定、修改或廢除條例必須報自治省大臣核准;制定預算必須符合中央預算規定的比例;各項公共事務的管理應受有關省大臣的監督;總理有權直接罷免地方行政首長,地方大多數公務員由自治省安排等。
選舉制度
《日本國憲法》保障普遍選舉、秘密選舉和平等選舉,以個人選舉、直接選舉、任意選舉為前提。《日本國憲法》和1950年的《公職選舉法》確立了國會議員、地方公共團體議會議員及其首長的選舉制度。眾議院議員512人,由全國130個選區選出;參議院議員252人,其中,100人以全國為1個選區,依比例代表制選出(采頓特計票法),其餘 152人以都道府縣區劃為選區選出。地方議會議員定員由法律規定。選舉的管理由行政委員會負責,分為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以及都道府縣和市町村選舉管理委員會。年滿20歲以上者均有選舉權,對地方議會議員及其首長的選舉,還有居住期限的限制。對參議院議員和都道府縣知事的被選舉權,為30歲以上,其餘為25歲以上。禁治產者和禁錮刑(徒刑)以上的受刑者,無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政黨制度
日本實行多黨制。雖在國會中佔有席位的政黨不少,但自由民主黨自1955年以來長期單獨執政。自由民主黨內部派系林立,派系斗爭從未間斷,在斗爭中,主流派和反主流派不斷重新組合,這是日本政黨制度的一個特點(見日本政黨)。
國民的權利
《日本國憲法》以尊重人權為基本原則,確認國民(不再是臣民)享有的一切基本人權不受妨礙,憲法所保障的國民權利是「不可侵犯的永久權利」,法律不得限制;憲法保障的基本權利的范圍比過去擴大,增加了對公務員的選舉罷免權、公民的賠償請求權、不受奴隸式拘束和苦役的自由、選擇職業的自由、脫離國籍的自由、學問自由、生存權、受教育權、勞動權、刑事賠償請求權等新的規定。
G. 去日本出關規定
日本禁止旅客入境時攜帶新鮮的水果、蔬菜或未經處理過的肉類。
日本對出入境規定:
1、麻瘋病、精神病患者;
2、超過規定的居留期限後繼續在日本停留的;
3、因違反外國人登記的有關法令,被判處監禁以上刑罰的,但緩期執行者除外;
4、少年(不滿20歲者)被判處超過3年拘役或監禁的。
5、因違反取締毒品的有關法律被判處有罪的(包括被判處罰金或緩期執行的);
6、除3-5外,被判處無期或超過1年有期拘役或監禁的,但緩期執行者除外;
7、從事賣淫或從事與賣淫有直接關聯業務活動的;
8、煽動、挑唆或協助其他外國人偷渡日本或非法入境的;
9、企圖以暴力破壞日本國憲法和政府,或有此主張的;以及結成此類政黨等團體,或加入該團體的;
10、結成或加入鼓動對公務人員實行暴力、鼓動破壞公共設施、鼓動妨害安全保障設施正常運轉的政黨及其他團體的,以及與其有密切關系的;
11、為了達到9和10所定團體之目的,製作印刷品、電影及其他文書圖畫,以及散發或展示的;
12、其他經法務大臣認定對日本國的利益或公共安全作出了損害行為的。
入境審查:日本入國卡(外國人入國/出國登記)分為兩部分,右面是入國審查時提交的,左邊是出國審查時提交的,因此入國後千萬別丟失和折疊,和護照一起保管好。在飛機上會有空乘人員分發入國卡,也可等落地後在機場內獲得,有中文版。
根據日本使館最新規定:所有進入日本的訪客在進入空港及碼頭時,需要在櫃台的相關設備上進行雙食指指紋採集及拍照。結束後,入境審查官會對訪客的來訪目的、行程安排、逗留時間、同行人員等進行詢問。特殊人員可不必出示指紋審查:
1、特別永住者。
2、未滿16歲者。
3、進行「外交」、「公用」在留資格領域內活動的人。
4、受邀請的國家行政機關首長。
5、法務省省令所規定的相當於3、4項規定的人。
(7)日本對外條例擴展閱讀
去日本的入境程序:
日本入境規定:抵達日本機場後,通過檢疫站到入境檢查站,出示海員證、護照、邀請函和入境卡片,在外國人檢查口辦理入境手續。
通過入境檢查後,去一樓行李領取處領取自己的行李。提取行李時,請認准航空公司及飛機班次,到指定行李傳送台提取。提取行李後,出示護照及在飛機內填好的海關申報單通關。海關有十七個櫃台,分兩大部分,屬免稅范圍的到綠燈檢查台辦手續,不屬免稅范圍的到紅燈檢查台辦手續。通關後即可乘車分赴東京市內。
日本海關規定,入關可攜帶香煙200支或雪茄50支,或煙草半磅,酒3瓶。出境限攜日元30萬。外幣入境不限,先報數額,出關時可攜出。
H. 請問誰有《日本法律適用通則法》《羅馬條例2》的譯文嗎
圖書館有的哦
I. 中國和日本海關對出入境所攜帶物品的規定(詳細)
在飛機上,檢疫所會發給每位乘客身體健康狀況表,乘客填寫之後,交至檢疫所服務窗口。如果在旅行中,乘客有任何發燒、腹痛等身體不適,都可向 "健康相談室"要求幫助。
日本禁止攜帶入境品:
1、名牌等仿冒品。
2、牛、豬、羊等家禽類的肉(包括牛肉乾)、內臟及肉食加工品(火腿、熱狗、培根、烘乾之物等)。
3、土、附帶著土之植物、水果。
4、象牙、象牙製品及一部份的動物標本、毛皮、皮革製品等、華盛頓條約里被指定保護動物的製品、加工品。
5、其它/沒有被指定的動植物,是必須要在日本檢疫櫃台接受檢疫。部份漢葯也有被指定禁止攜帶入境品。
6、化妝品及醫葯品可攜帶入境但數量有限制(化妝品一種24個以內) 。無論來自哪個國家的訪客,進入日本國境的時候都不需要進行預防接種。但是如果是攜帶動植物出入境的,則有某些限制。請這類訪客事先參照日本農林水產省開設的有關網頁了解清楚。
(9)日本對外條例擴展閱讀
《海關總署公告2007年第72號關於在全國各對外開放口岸實行新的進出境旅客申報制度》
三、進境旅客攜帶有下列物品的,應在《申報單》相應欄目內如實填報,並將有關物品交海關驗核,辦理有關手續:
(一)動、植物及其產品,微生物、生物製品、人體組織、血液製品;
(二)居民旅客在境外獲取的總值超過人民幣5000元(含5000元,下同)的自用物品;
(三)非居民旅客擬留在中國境內的總值超過2000元的物品;
(四)酒精飲料超過1500毫升(酒精含量12度以上),或香煙超過400支,或雪茄超過100支,或煙絲超過500克;
(五)人民幣現鈔超過20000元,或外幣現鈔摺合超過5000美元;
(六)分離運輸行李,貨物、貨樣、廣告品;
(七)其它需要向海關申報的物品。
J. 日本的 和平憲法 規定不擁有交戰權 宣戰權 什麼意思
這些是純法律問題.你糾纏這些沒有實質意義.
一個民主國家,其領導人要想對外發動戰爭,必須通過其國會批准,國會才有權對外宣戰,日本只有自衛權,既然其國家沒有交戰權 宣戰權也就是說不能主動對外發動戰爭,否則就是違法的,你或許會問,日本領導人才不管,他找個借口說他受到侵略不就行了嗎?如果是這樣就是懷疑現在日本的民主制度對日本領導人的制約機制了,以為現在的日本領導人還能像當年那樣獨行專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