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汽車安全法規論文

汽車安全法規論文

發布時間: 2022-01-04 02:31:39

A. 關於汽車法規的論文,1000字。

從豐田汽車召回談汽車消費者權益的保護
關鍵詞: 三包;汽車缺陷;召回; 維權

內容提要: 豐田汽車由於剎車裝置存在質量問題在全球范圍發規模召回,但其在美國和中國對待消費者的召回方案卻大相徑庭。其原因是有些觀點對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稱《消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以下《質量法》)的不當理解;但同時我國相關法律也確實存在不夠清晰明確的問題,而對法律法規的曲解導致了豐田公司對我國消費者採取區別對待的召回方案。本文試圖糾正公眾對我國相關法律的誤讀、梳理我國現行法律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

一、豐田汽車在美國召回的方案及受到處罰
豐田汽車2009年底由於加速踏板存在缺陷在美國召回430萬輛不同種類的車型。按照美國聯邦法律,汽車製造商如確定車輛存在安全缺陷,必須在5天內告知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局並迅速採取召回行動。由於豐田公司未能及時通知美國政府有關汽車缺陷,並採取召回措施,美國交通部於2010年3月5日宣布擬對豐田汽車公司處以超過1600萬美元的最高罰款。這將是美國政府向汽車製造商開出的有史以來的最大的一筆民事罰款。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局已於2月16日要求豐田公司上交與大規模召回相關的文件,包括產品數據、客戶投訴等信息,以期查明豐田公司在知曉車輛存在安全缺陷後多久才宣布召回。
美國豐田汽車銷售公司與美國檢察部門研究後,決定對受召回事件影響的美國所有豐田和雷克薩斯車主提供額外服務。此項額外服務主要針對擔心汽車送往維修前行駛安全的豐田車主,其中包括為車主提供經濟賠償。這樣的賠償在美國有著嚴格的法律依據,根據《美國法典》第49編第301章中對於「缺陷與違規賠償」中的「賠償方式」的規定,如果機動車或配件存在缺陷,可供製造商選擇的賠償方式包括修理機動車、以等價機動車更換、減去合理折舊退車等。「製造商賠償規劃」條款規定,機動車製造商應該賠償購買者在修理、更換、退車等合理期間內帶來的成本。

二、浙江省工商局依據地方性法規要求豐田汽車公司公平對待浙江的汽車消費者
豐田中國公司在我國境內實施了召回。而在我國,豐田公司給出了與美國不同的召回方案,我國豐田車主只能自駕缺陷汽車至4S店去完成召回。而由此產生的相關應交通費用及經濟補償,豐田公司以我國法律沒有相關規定為由拒絕賠付。
豐田公司對中美兩國消費者提供不同的召回服務,引起了我國豐田車主的普遍不滿。浙江省工商局在3月14日發布了《豐田召回事件浙江消費維權措施通報》,後與豐田公司管理人員進行溝通,要求豐田公司對消費者因此召回造成的損失予以賠償。經過浙江工商局釋法明理,豐田公司作出承諾對我國浙江地區消費者實行補償措施,但兩天後,豐田公司高管出爾反爾,表示豐田公司僅提供免費三選一服務,不向消費者提供補償。在浙江工商局要求豐田履行承諾下。豐田公司了最終向浙江部分消費者提供了每人約三百元人民幣的補償。
在此次豐田汽車召回事件中,浙江的消費者得到了豐田公司的賠償,是根據浙江省的地方性法規。《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辦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對實行「三包」的大件商品,應當由經營者負責修理、更換、退貨的,經營者應當上門服務或者負責運送;經營者要求消費者運送的,經營者應當承擔運輸費、誤工費、差旅費等合理費用。」而2000年出台的《浙江「三包」商品目錄》則進一步明確規定,汽車屬於實行包修、包換、包退的商品,其三包期限為「一年或1.5萬公里」。浙江省是目前唯一的將汽車納入三包規定的省份。

三、正確解讀和適用《消法》第45條及《質量法》第41條
1、《消法》第45條明確規定了經營者的三包義務
有人認為浙江消費者之所以能夠獲得豐田公司賠償,原因在於浙江的地方性法規對汽車產品有三包規定。而我國法律、行政法規對汽車並沒有明確的三包規定,其他地方也沒有汽車三包的地方性法規,因此我國其他地區的消費者就無法要求豐田公司對損失進行賠償。事實上,這是對我國法律的誤讀。《消法》第45條完全可以作為相關法律依據,解決召回賠償問題。該法第45條規定:「對國家規定或者經營者與消費者約定包修、包換、包退的商品,經營者應當負責修理、更換或者退貨。在保修期內兩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的,經營者應當負責更換或者退貨。對包修、包換、包退的大件商品,消費者要求經營者修理、更換、退貨的,經營者應當承擔運輸等合理費用。」,根據該規定,產品三包分為國家規定三包和經營者與消費者雙方約定三包。盡管汽車並未沒有國家規定的三包,但通常經營者都會與消費者約定在一定期間內進行免費修理,豐田公司與消費者約定兩年或5萬公里內實行免費修理。該約定雖然未完整涵蓋「包修、包換、包退」等三包服務,但明確約定了經營者的包修義務。而《消法》中對三包的規定是並列的,而非遞進關系。事實上,三者都是售後服務的一種方式,並不互為條件。也就是說雖然經營者與消費者僅約定了包修,但也是經營者與消費者雙方對三包的一種約定。眾所皆知汽車是大件商品。對包修的大件商品,消費者要求經營者修理的,經營者應當承擔運輸等合理費用。這是法律明確規定的,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豐田等汽車廠家與消費者都有一定期限內包修的約定,因此約定的三包也可以適用《消法》的相關條款,經營者在其約定的三包期限內應對消費者承擔相應的責任。
2、因為降低成本,縮短研發時間而導致的產品缺陷不能適用《質量法》第41條的免責規定
有觀點認為缺陷產品召回不適用民事賠償制度,根據是《質量法》第41條。事實上這種理解也是對這一條款的曲解。根據《質量法》第41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以下簡稱他人財產)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生產者能夠證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一)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二)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三)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現缺陷的存在的。」筆者認為,只有當今科學技術水平不能發現缺陷存在的,生產者才可以免責。對豐田汽車出現的缺陷不能適用免責條款。第一,並不是所有汽車品牌都存在剎車加速的問題;其次,就豐田汽車來說,也並不是所有車型都存在剎車加速的問題,第三,對於汽車生產者為了競爭而加快新產品的上市,縮短了新產品的研發時間或為降低生產成本,而導致產品的安全出現缺陷的,不能以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現缺陷的存在而免責。從以上三點結合現現今汽車技術水平及豐田發展的情況來看,豐田汽車的缺陷不能援引產品質量法第41條的規定而免責。四、沒有汽車三包的國家規定,《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法律層級低、對違法經營者處罰輕,相關法律、法規對缺陷汽車產品召回只有原則性的規定,相關法律法規需要進一步完善
1、沒有汽車三包的國家規定
1986年,國家經貿委等8部委頒布了《部分國產家用電器「三包」規定》,從此「三包」規定成為我國保護消費者權益的重要行政性規章,並逐步為消費者所認同。1995年,國家經貿委、國家技術監督局、國家工商局、財政部聯合發布了《部分商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該規定採用了「三包」的運作機制,又兼顧了生產者、銷售者、維修者三方的利益,並將「三包」的商品范圍從6種擴大到18種,明確了「誰銷售、誰負責」的原則,強化了銷售者對所銷售產品的質量責任,而且寫明了消費者申訴的途徑。但同時該規定列明實行三包的商品目錄。在該目錄中中並不包括汽車,在以後,相繼出台了電腦三包、手機三包等國家規定,汽車產品一直沒有國家規定的三包。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汽車消費在我國越來越普遍。2009年我國汽車銷量達到1364.48萬輛,首次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汽車保有量巨大,消費者遭遇的汽車質量問題也會越來越普遍,迫切需要汽車三包相關法律的出台,幫助車主維權。但汽車三包規定在我國雖經多方呼籲,卻因種種原因始終無法出台。汽車消費者的利益無法得到保障。豐田召回事件讓我們看到應加快汽車三包的國家規定的出台。
2、《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法律層級較底,對違規者處罰輕
《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由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商務部、海關總署聯合制定,並於2004年10月1日起開始實施。
由於該規定屬於部門規章,處罰力度偏輕。根據《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第四十二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主管部門可責令製造商重新召回,通報批評,並由質量監督檢驗檢疫部門處以10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罰款:(一)製造商故意隱瞞缺陷的嚴重性的;(二)試圖利用本規定的缺陷汽車產品主動召回程序,規避主管部門監督的;(三)由於製造商的過錯致使召回缺陷產品未達到預期目的,造成損害再度發生的。從中可以看出,對於汽車製造商故意隱瞞缺陷的,最高罰款額度僅為三萬元。相對於汽車產品的高額利潤和汽車召回的高昂成本,製造商完全有可能因違法成本低而超越法律底線。
3、《質量法》對缺陷產品的免責條款的規定容易被經營者濫用
《質量法》也是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立法重要依據。但根據《質量法》第46條規定:「本法所稱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准。」該法對缺陷產品的免責條款規定過於寬泛。由於其它原因導致產品缺陷很容易被經營者以科學技術不能發現的缺陷為借口而不承擔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4、《消法》關於召回的條款過於原則且沒有相應的處罰規定。
《消法》也是建立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立法依據之一。根據《消法》第18條規定:「經營者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對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商品和服務,應當向消費者作出真實的說明和明確的警示,並說明和標明正確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發生的方法。經營者發現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存在嚴重缺陷,即使正確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仍然可能對人身、財產安全造成危害的,應當立即向有關行政部門報告和告知消費者,並採取防止危害發生的措施。」該條款是建立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立法依據之一,但在《消法》的「法律責任」一章中,沒有規定經營者違反第18條應負的法律責任,這對於蓄意違反規定的經營者來說毫無震懾力。

五、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及制度的建議
我國應借鑒美國檸檬法的相關規定,進一步完善我國的法律法規,切實保障我國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首先,盡快出台汽車三包法規
隨著我國汽車銷量的逐年上升,消費者可能要面對的汽車質量糾紛將會更加頻繁。我國可以借鑒美國檸檬法的相關規定,盡早出台汽車三包規定有助於消費者在維權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這一規定應該包括:車輛7日內可退、15日可換,在包修期內,主要部件因同一問題維修三次仍然不能正常使用的可換車等等,這樣的三包法規的出台將能解決多年來一直困擾汽車消費者的大量投訴。
其次,提升召回規定的層級,加大行政監管和處罰力度
我國雖然已經有《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但由於該規定僅是部門規章,層級較低;且囿於《行政處罰法法》及《國務院關於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的通知》的相關規定,其所能設定的最高額罰款僅為三萬元。罰款數額偏低不足以震懾汽車生產商,因此建議相關部門進行調研並將該規定上升為法律或行政法規。加大對違法、違規的製造商、進口商、銷售商等的處罰力度,根據具體違法情形的主觀過錯、嚴重程度、涉及產品的數量、銷售價格等,確定處罰。明確召回的汽車生產者對車主的補償機制。對於同樣的缺陷問題,召回的方式應該一樣,要公平地對待缺陷汽車的消費者,缺陷汽車的生產者要對因汽車召回造成誤工、誤時、交通費等合理費用的汽車消費者進行合理補償、賠償。國家要對汽車召回進行全程監管,使召回制度得以有效實施
第三,《消法》在修訂時,筆者有如下建議:
一、應該明確不以價值大小作為認定消費品的標准,應將房屋、汽車等相對價值較大的產品納入到《消法》的適用范圍內。
二、在該法中加入缺陷產品召回聽證、處罰制度,明確相應的懲罰措施,並著重要求其具有可操作性。
三、對於第45條,筆者認為應該修改為對實行三包的商品,經營者應當承擔運輸等合理費用。而不區分所謂的大件商品或一般商品。
四,要增設懲罰性條款
盡管將要實施的《侵權責任法》第47條明確規定了對缺陷產品造成損害的懲罰性賠償,但《消法》在修訂時仍應明確引入,並增強懲罰性賠償的可操作性。
五、賦予消費者保護組織訴訟的主體地位。
在豐田汽車召回事件中,豐田公司向中美兩國消費者提供的召回服務差別很大。豐田公司對待同一件事,卻有不同的解決方案,這對我國的豐田車用戶非常不公平。但我國豐田車用戶單獨向法院提起訴訟,維權成本將會非常高。如果賦予消費者保護組織可以自己的名義代表不特定多數的消費者起訴,可以更充分地發揮消費者保護組織的作用。針對當前消費者維權難的現狀,可以考慮創設以消費者保護組織為主導的公益訴訟,賦予消費者保護組織訴訟主體地位。當面對不特定多數消費者利益受損時,消費者保護組織作為訴訟主體代表眾多消費者訴訟能夠切實維護消費者的利益。
通過豐田汽車召回事件,可以看到我國相關法律的不足之處。筆者希望通過本文的寫作,可以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能夠推動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相關法律的進一步完善。

B. 交通安全的論文5000字

交通安全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就是這樣家喻戶曉的法則,許多人還不以為是,甚而一專次屬又一次觸犯法律。
震驚全國的6.30張明寶案,牽動了多少人的心!五死四傷的慘案,誰來負責?誰來承擔?「張明寶!」!不!是我們大家!如果不是我們大家拚命飲酒,釀成一次又一次酒後駕駛慘禍;如果不是我們大家拚命說「多喝點不要緊!」……會發生這起交通嚴重醉酒駕駛事故嗎?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為這九條生命加張明寶這條生命負責!
據統計,全球大約每年有127萬人死於交通事故,難道這還不夠嗎?我們一定要攜手共創交通安全!
交通安全很簡單,不喝酒,不闖紅燈,不接聽手機,不說話,注意力集中……這些都是很普通的小事,只需動動手就可做到,更能避免殃及人命無數的交通事故!
不喝酒:開車前不喝酒,拒絕酒後駕駛,讓「酒」遠離人心。
不闖紅燈:經常有許多人闖紅燈,也經常會發生交通事故這種交通矛盾總會在人們的僥幸中得以生存,不要因為闖紅燈車子沒撞到自己而一而再,再而三。
全家督促:全家監督好每一位家庭成員,如果要開車決不能喝酒,哪怕騎自行車也一樣,到親戚家也只能謝絕……

C. 中外汽車安全與法規研究

隨著中國汽車工業的飛速發展和汽車保有量的大幅提高,我國每年由於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也在隨之大幅的增加。汽車的被動安全性能也就自然而然的越來越受到廣大國人的關注。廠家也越來越多的把自己產品的安全性當作宣傳的重點,越來越多的世界最新的安全技術研究成果被引進中國,越來越多的中國的工程師和研發人員開始專注於這一領域。NCAP體系被引入中國,各種CAD、CAE以及碰撞計算軟體被引入中國。好像世界有的我們都有了,世界在做的事情我們也都在做。別人有LS-Dyna、Hyperworks、Madymo和Radioss,我們都有。別人在做整車碰撞建模、模擬、結構優化和數字假人(Dummy)建模,這一切我們也都在做。那麼我們就要問,我們在汽車安全技術研發上還缺少什麼。答案是:好像什麼都不缺了。

碰撞的建模、模擬與結構優化以及汽車碰撞安全評價體系,這一切都是汽車被動安全技術開發這棵大樹枝和葉。真正支撐這棵大樹的根基卻並不太招人重視。其實如果要問這個根基是什麼,那麼就要自問一下,技術研發的根基是什麼了。是現實,在現實中發現問題(problemidentification),通過科學的手段解決了現實的問題。這是個技術開發的普遍過程。對於研發人員來說,首先要清楚的了解現實問題是什麼,才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這個道理放在汽車被動安全技術的研發上,對於我們這些工程師,首先最重要的是清楚的了解在道路上發上了什麼。然而每天甚至每一分鍾世界上都在發生著各種千奇百怪的交通事故,如何才能把握交通事故的主流,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方法都是建立本國的交通事故詳細信息資料庫,通過交通警察、急救醫生和保險公司的合作將全國的比較嚴重的交通事故的全面、深入、詳細的信息記錄在資料庫中。經年累月這龐大的交通事故數據系統就成為了汽車被動安全研發人員了解本國道路交通事故特徵,在現實中確定問題(problemidentification)以及驗證最新碰撞理論的不可缺少的信息來源於基礎。同時交通事故詳細信息資料庫的建立還催生了一門新的學科,交通事故統計分析學。

下面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交通事故詳細信息資料庫在被動安全研究中的例子。

其一,現在很多人都在議論,新車安全評價體繫到底能不能真實的反應汽車的安全性。現實生活中的交通事故千差萬別,不同的接近速度,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疊度。而評價體系中也就那麼幾種實驗設置(crashconfiguration),如何能保證被測車輛在現實事故中的表現和評價體系的成績一致。這就不得不提,安全評價體系的設計思想了。現實中的事故千差萬別,如果為了全面驗證車輛的安全性就將車輛經來可能要面對的所有碰撞統統測試一遍,恐怕也廢掉百十輛車,不說價值幾百萬的邁巴赫,就是幾萬塊的QQ這一趟安全試驗下來也恐怕沒幾個人願意承擔這個費用。所以只能用盡可能少的實驗設置來覆蓋盡可能多的現實事故類別,而且要盡可能將道路上的主流碰撞模式反映出來,也就是什麼模式發生的頻繁,在什麼速度的情況下發生碰撞的幾率大。而這一切都需要交通事故詳細信息資料庫的幫助。這也就是為什麼在評價體系中的偏置重疊率(overlap)為40%,而不是60%或20%的原因;為什麼偏置碰撞的接近速度為56kmh,而不是其他的速度。當然實驗的設置還要考慮其他因素,但統計數據絕對是重要的決策基礎。而世界各地區的交通事故情況不盡相同,也就造成了各地區評價體系間的差異。

其二,被動安全的很多理論都要是通過對交通事故的統計分析來驗證才能被同行認同接受。比如有人提出在裝備了安全氣囊而且在碰撞中駕駛室基本沒有變形的情況下,汽車在碰撞中的速度變化絕對值(DeltaV)是決定乘員受傷程度(MAIS)的主要決定性因素。那麼如果他想讓同行們廣為接受他的這個理論,他就必須通過交通事故詳細信息數據的統計分析證明車輛碰撞速度變化(DeltaV)與乘員受傷程度(MAIS)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高度相關性。

現在我們回到我文章的主題,我們中國的工程師根據什麼來研發汽車安全技術,更具體些我們根據什麼來研發針對中國的汽車安全技術。我們中國現在還沒有國家或區域性交通事故詳細信息資料庫,而且現在好像也還沒有意向要建立這么個這么個事故詳細信息資料庫。或者說我國還沒有意識到這個事故詳細信息資料庫的重要性。此外,技術和產品可以從國外引進,但把美國或歐洲的交通事故數據引進過來恐怕也有些不妥。畢竟美國、歐洲的地區車輛組成,個人駕駛習慣、交通法規以及碰撞模式和中國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我國的研發人員發揚國際主義精神用歐美的事故數據義務針對歐美人民開發汽車安全技術,順帶著給中國人民做點好事,可歐美的事故數據實在不是我們能夠承受的奢侈品。美國的情況我不太了解,在德國如果需要德國的GIDAS(GermanIn-depthAccidentStudy),每條有效的事故數據需要支付20歐元(相當於200多塊人民幣)的使用費用,而稍微有點統計基礎的人都清楚做個簡單的統計百十條數據都是不夠用的,更別說大規模復雜的統計了。

中國已經成為了汽車製造大國,中國也已經成為汽車消費大國,現在大家的目光是不是該轉向汽車技術的研發上了呢。中國是不是到了應該為成為汽車技術的大國而努力的時候了呢。有關部門和大的汽車企業是不是到了該考慮建立中國自己的交通事故詳細信息資料庫為自主的汽車安全技術研發提供平台和支持的時候了呢。

汽車碰撞測試的市場命運
安全性能檢測不但成為國家標准、行業熱點,也成為汽車廠商市場推廣的重要手段。一向安
全口碑不太好的日系企業對此尤其重視,廣州本田的國內首次車對車碰撞試驗、一汽豐田銳志的
正面偏置碰撞試驗,都在試圖扭轉消費者的偏見。而對於自主品牌,樹立安全、可靠的口碑也是
提升品牌形象的重要一環。一汽奔騰上市前的碰撞、側翻等試驗,以及長城哈弗的正碰和側碰試
驗,都較好地起到了這一效果。
企業主動打出碰撞營銷牌,且都採用了比現行國標更高的標准,足見汽車碰撞測試的市場潛
力。在C—NCAP 正式實施的同時,國內還有幾家機構表示將進行NCAP 項目。清華大學與北京
大陸汽車俱樂部年初推出NCAP CHINA,各項准備工作正在進行中。
客觀、公正是 C—NCAP 一直強調所要遵循的准則,也是業界關注的焦點。中國汽車技術研
究中心稱,試驗車輛以市場購買方式得到,對於企業的委託評價,也將嚴格按照選車程序從市場
上購車進行。試驗結果也將直接通過媒體向消費者進行宣傳,從而達到指導消費的目的,並最終
拉動汽車廠商重視汽車的安全性能,積極改進車輛安全。然而,測試機構的不斷承諾似乎還是不
能讓大家放心,碰撞測試試驗體制的健全才是保證公正性的有效途徑。在國外,NCAP 的實施過
程往往有保險公司的參與,如美國保險非營利團體等。考慮到汽車安全性能與自身收益的相關性,
保險公司加入後對碰撞測試能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C—NCAP 似乎也應該引入一個制約機構,
以確保其客觀、公正性。
NCAP 是什麼(鏈接)
NCAP 即為新車安全評價規程,是由中立的第三方建立的一套車輛安全評價體系,可以對車
輛的安全性能進行定量分析。它所規定的實車碰撞速度比政府制定的安全法規的碰撞速度要高,
從而在更嚴重的碰撞環境下評價車內乘員的傷害程度,根據頭部、胸部、腿部等主要部位的傷害
程度將試驗車的安全性進行分級。
根據各國車輛構成情況、碰撞事故特點、技術水平等原因,每個國家所實行的NCAP 在試驗
項目、試驗條件、撞擊速度和撞擊形式等方面都有所差異。
NCAP 最早於1978 年出現在美國,進入20 世紀90 年代後,歐洲、日本和澳大利亞等也相繼
建立了自己的NCAP 體系,分別被稱為美國的NHTSA—NCAP、歐洲的Euro—NCAP 和日本的J
—NCAP。其中歐洲的NCAP 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它由歐洲各國汽車聯合會、政府機關、消費
者權益組織、汽車俱樂部等組織組成,是不依附於任何汽車生產企業的獨立的第三方機構,所需
經費由歐盟提供,不定期對已上市的新車和進口車進行碰撞試驗。
歐洲 Euro—NCAP:碰撞測試有兩個基本項目,即正面和側面碰撞。正面40%重疊可變形壁
障碰撞試驗時速64 公里,可變形壁障側面碰撞試驗時速50 公里。碰撞測試成績最高5 星,最低
1 星。近年Euro—NCAP 也將汽車對行人保護程度劃分為四星級。
美國 NHTSA—NCAP:對車輛的測試主要包括正面碰撞時速56 公里、側面碰撞時速62 公里,
以及抗翻滾測試等,評測結果也用星級來表示,最高5 星,最低1 星。
日本 J—NCAP:試驗項目主要包括正面碰撞、偏置碰撞、側面碰撞、制動性能和行人頭部保護。正面碰撞時速為 55 公里;偏置碰撞時速64 公里;側面碰撞時速55 公里;行人頭部保護試
驗是以時速35 公里的速度用模擬假人頭部的沖擊錘碰撞發動機艙,測量傷害值。最高6 星,最低1 星。
中國 C—NCAP:測試項目包括三項,一是正面100%重疊性壁障碰撞試驗,時速不低於50公里;二是正面40%重疊可變形壁障碰撞試驗,時速不低於56 公里;三是可變形移動壁障側面碰撞試驗,時速不低於50 公里。最高6 星,最低1 星。

D. 交通法規小論文

同學們,你能准守交通法規嗎?你想過不遵守交通法規的後果嗎?你想像的到出事後的家人傷心欲絕的場面嗎?
2002年9月8日11時許,廣西東縣黃某駕駛桂L21276大貨車將橫穿公路的一名6歲男童碾壓致死。
2004年4月16日9時許,廣西宜州龍頭鄉韋某駕駛D13013號廂大貨車,載45噸煤炭(核載6噸)從貴州省出發駛往廣西來賓市,行至國道210線2672公里加100米處因嚴重超載,車輛失控與前方大客車追尾後又與對面小汽車刮蹭,導致2人死亡,48人受傷 。
2004年7月19日9時許,黑龍江成套局王某駕駛遼D74087號客車,載14人,由鏡泊湖駛往緩芬市,行至過道301線85公里加100米處,因超速行駛,在超線超越一輛麵包車時又與對面駛來的一輛大客車相撞,導致7人死亡,14人受傷。
一幕幕血淋淋的場面令人震驚,為了讓安全與我們成長相伴,請同學們做到一下幾點要求:
一、 在馬路上不騎飛車。
二、 騎車時要一心一意,專心致志,不要一邊聽錄音和MP3。
三、 騎車時不能逆向行駛,也不能闖紅燈。
四、 自行車不能騎到機動車道或人行道上,不要搶道佔道。
五、 過馬路時要一看二慢三通過,千萬不可以一口氣沖到馬路對面。
六、 過馬路時不能吃東西或看書。
七、 不要在馬路上追逐打鬧,以防禍從天降。
八、 過馬路要走斑馬線或過街天橋。
九、 不要乘坐超載車輛。
以上幾點希望同學們一定要遵守,不要讓慘不忍睹的一幕發生
我們身邊。讓這快樂、美好、平安充滿我們這個和諧的世界!

E. 求一篇論文:題目是:汽車安全性的綜述

網上搜集 僅供參考
目前學術不端檢測系統比較完善,在撰寫論文時一定要避免抄襲
《科技傳播》雜志 國家級科技學術期刊
中英文目錄
知網萬方全文收錄
編輯部直接收稿
網路空間有期刊詳細信息

摘 要 本文論述了目前國內外汽車安全氣囊控制的一些主要演算法,並解釋了該演算法中的核心內容和研究特點。在結合傳統方法的同時,提出了兩種新的演算法——數據融合控制演算法和模式識別控制方法。
關鍵詞 安全氣囊;汽車碰撞;數據融合;模式識別

1 引言
汽車安全氣囊的應用拯救了許多乘員的生命。但隨著汽車的應用越來越多,氣囊錯誤彈出的情況也時有發生,這樣反而會威脅到乘員的安全,所以必須提高安全氣囊的控制性能。因此,我們也需要進一步研究氣囊控制演算法。
汽車安全氣囊技術發展到今天,其優劣已經不在於是否能夠判斷發生碰撞和實現點火,現代的安全氣囊控制的關鍵在於能夠在最佳時間實現點火和對於非破壞性碰撞的抗干擾。只有實現最佳時間點火,才能夠更好的保護駕駛員和乘客。
最佳時間的確定在於當汽車發生碰撞的過程中,乘員向前移動接觸到氣囊,此時氣囊剛好達到最大體積,這樣的保護效果最好。如果點火慢了,則乘員在接觸氣囊的時候,氣囊還在膨脹,這樣會對乘員造成額外的傷害。如果點火快了,乘員在接觸到氣囊的時候氣囊已經可以萎縮,則氣囊不能對乘員的碰撞起到最好的緩沖作用,也就不能很好的起到對乘員的保護作用。

圖1 氣囊示意圖
第二個是氣囊的可靠性問題,也就是對於急剎車、過路坎和其他非破壞性碰撞時引起的沖擊信號的抗干擾。汽車在顛簸路面上行駛或以很低速度的碰撞產生的加速度信號可能會令氣囊誤觸發,一個好的控制系統應該能夠很好的識別這些信號,從而在汽車產生非破壞性碰撞時不會使氣囊系統誤打開。
第三個就是氣囊控制技術的基本指標,包括避免以下情況:①氣囊可能在很低的車速時打開。車輛在很低車速行駛而發生碰撞事故時,只要駕駛員和乘員繫上了安全帶,是不需要氣囊打開起保護作用的。這時氣囊的打開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②當乘客偏離座位或座位上無人,氣囊系統的啟動不僅起不到應有的保護作用,還可能對乘客造成一定傷害[1]。
2 安全氣囊點火控制的幾種演算法
1) 加速度法
該演算法是通過測量汽車碰撞時的加速度(減速度),當加速度超過預先設定的閾值就彈出安全氣囊。
2) 速度變數法
該演算法是通過對汽車加速度進行積分從而得到加速度變化量,當加速度變化量超過預先設定的閾值時就彈出安全氣囊。
3) 加速度坡度法
該方法是對加速度進行求導得到加速度的變化量作為判斷是否點火的指標。
4) 移動窗積分演算法[2]
對加速度曲線在一定時間內進行積分,當積分值超過預先設置的閾值時,就發出點火信號。
2.1 移動窗積分演算法
下面具體介紹一下移動窗積分演算法,選定以下幾個觀察量作為氣囊點火的條件指標。①汽車碰撞時的水平方向加速度(或減速度)ax。ax是直接反映碰撞激烈程度的信號,而且ax在最佳點火時刻的選取中起關鍵作用。②汽車碰撞時垂直方向的加速度ay,氣囊控制系統加入ay對非碰撞信號能起到很大的抗干擾作用,當汽車發生正向碰撞時,ay與ax有很大的不一致性[3];而當汽車受到路面干擾,例如汽車與較高的台階直接相撞時,ay與ax有很大的一致性[3],可以由此來判別干擾信號。
結合這幾個量,得出一個判斷氣囊點火的最佳指標。
需要采樣一個時間段(從碰撞開始)ax的值,根據這一系列的值才能判斷碰撞的激烈程度. 氣囊點火控制演算法應在發生碰撞後20~30ms內做出點火判斷,因為氣囊膨脹到最大需要時間大概為30ms[4],在碰撞初速度為28.4km/h時,人體向前移動5inch到達接觸氣囊的時間大概為70ms,則目標點火時刻為70-30=40ms,所以氣囊打開應該在碰撞後的40ms時刻,所以演算法必須在20~30ms內做出點火決定。這樣可以采樣碰撞後的20個加速度值(頻率是1kHZ)作為演算法的輸入值。而對於垂直方向也可以如此采樣。則可得兩組值:ax(1),ax(2)……ax(20);ay(1),ay(2)……ay(20).
移動窗演算法中對ax的處理為(1)式:
(1)

圖2 移動窗口演算法示意圖
其中t為當前時刻,w為時間窗寬度(采樣時間寬度),對ax(t)進行積分,得到指標S(t,w),當S(t,w)超過預先設定值時,則發出點火信號。
寫成離散形式,如式(2):
(2)
n為當前時間點,k為采樣點數,f為采樣頻率。
加上垂直加速度之後,可以提高對路面干擾的抗干擾能力[3],形式如式(3):
(3)
S(n,k,ρ)為雙向合成積分量,n,f,k如上定義;ρ為合成因數,表徵兩個方向加速度在合成演算法中的權重。這種演算法主要是考慮了汽車碰撞時的加速度因素,當加速度的積分達到一定值的時候,表示汽車的碰撞劇烈程度也到達一定值,會給乘員帶來一定傷害。而且這種演算法對於判斷最佳點火時刻也是很有優勢的,經過實驗,利用這種演算法得出的點火時刻離汽車碰撞的最佳點火時刻(利用攝像得出)僅差幾毫秒[2],符合要求的精度。
但是這種演算法也有其不足,例如沒有考慮碰撞時的速度以及座位上有沒有人的因素,這樣當汽車低速運行的時候,還是有可能引起誤觸發。如果將速度和座位上是否有人的信號引入,則可以進一步減少誤觸發的機會。
2.2 利用數據融合提出的改進演算法
由上面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知道,移動窗積分演算法對於氣囊彈出與否進行判斷主要是根據積分量S,現在我們對積分量進行一些改造,可以克服上述缺點。具體做法如下,加入以下幾個觀察量:
(1)汽車碰撞時的水平方向速度v,v可以反映汽車碰撞時乘客的受傷害程度。v越大,乘客的動能就越大,碰撞時受到的傷害就越大。v是判斷氣囊是否應該打開的最直接的指標。(2)坐位上是否有乘員的信號[5]。坐位上無人時,當發生碰撞則可以不彈出氣囊,這樣做可以減少誤觸發的幾率,同時避
免對其他乘員的傷害。
引入函數,這個函數的波形為:

圖3 函數波形圖
當v超過30km/h的時候,y的值就大於1;反之就小於1。現在普遍採用的標準是,安全帶配合使用的氣袋引爆車速一般為:低於20km/h正面撞擊固定壁時,不應點爆。而在大於35km/h碰撞時,必須點爆。在20km/h和35km/h之間屬於可爆可不爆的范圍。所以我們取v0=30km/h為標准點,這樣結合上面的移動窗積分演算法,提出新的S1,則S1為:
(4)
這樣當v>v0時,汽車點火引爆的靈敏度就比原來大了;而v<v0時,點火靈敏度就比原來小了。再引入座位是否有人信號c,有人時c=1,反之c=0。
(5)
S' 即為加入了v和c的雙加速度合成積分量,其優點是可以減少氣囊誤觸發的幾率,更好的保護乘員的安全。
再考慮到v>v0時引爆氣囊的靈敏度不需要太大,可以適當調整的系數為1/∏,此時y函數圖形如圖4。
由圖4可看到,採用增加了速度函數的演算法後,使到v>v0時的靈敏度適當增加,同時也有效的減少了v<v0(低速)時的誤點火幾率。這個參數可以通過大量的碰撞實驗來確定,使得點火效果最優。
2.3 利用模式識別的方法提出的控制演算法
上述利用數據融合改進的移動窗控制演算法是一種利用直觀概念進行設計的方法,採用的是實時計算得出碰撞判決指標,缺點是計算量比較大,控制系統的性能要求較高。如果能夠直接根據輸入進行點火判斷,則計算量會大大減少。
為了減少計算量,使點火控制速度更加迅速,可以採用模式識別的方法。原理如下,在台車碰撞試驗中採用第二節中提出的加入了速度函數的改進移動窗演算法,對不同的輸入(加速度和速度)及其結果進行判斷,並將其記錄下來,得到一個資料庫。再利用模式識別的方法,結合大量的記錄,則可以求出某一車型的氣囊點火判斷的判別函數。然後在實際應用中可以利用判別函數對輸入的加速度和速度直接進行判別,對汽車狀態(氣囊彈出和氣囊不彈出)進行分類,從而大大減少計算量。

圖4 函數波形圖
3 設計判別函數原理
氣囊的彈出(w1)與不彈出( w2)可歸結為通過對對象(汽車的碰撞)n組特徵觀察量(a1,a2....an,v)的判斷(這里取汽車碰撞的加速度和速度為特徵觀察量),從而對x=[a1,a2....an,v]進行歸類。在歸類中,我們總是希望錯誤率最小,所以可以採用基於最小錯誤率的貝葉斯決策[6]。
通過對上述資料庫的統計,我們可以得到氣囊彈出的概率P( w1),從而P(w2)=1-P(w1)。
要對x進行分類,還需要類條件概率密度。p(x|w1)是氣囊彈出狀態下觀察x的類條件概率密度;p(x|w2)是氣囊不彈出狀態下觀察x的類條件概率密度。這樣我們可以算出w1和w2的後驗概率,如式(6):
(6)
基於最小錯誤率的貝葉斯決策規則為:如果P(w1|x)> P(w2|x),則把x歸類於彈出狀態w1,反之P(w1|x)<P(w2|x),則把x歸類於不彈出狀態。把它設計成分類函數的形式,則可以直接利用分類函數進行判別。如式(7):
(7)
x是樣本向量,w為權向量,w0是個常數。在實際操作中,可以通過上述資料庫中大量的樣本來計算出w和w0。得出g(x)後,則可以對實際中檢測到的一組特徵值進行評估,以決定是否引爆氣囊。
二維的情況下g(x)的示意圖如圖5所示。

圖5 分類函數示意圖
如圖5所示,分類函數g(x)可以將兩種狀態(引爆氣囊和不引爆氣囊)很好地區分開來,實現了對汽車碰撞狀態的即時判斷。而這種演算法只要求系統進行一個查表的運算,大大減少計算量。
4 總結
綜上所述,移動窗演算法對於低速的抗干擾方面存在不足;而加入了速度函數的改進演算法,能夠適當增加系統在高速時的靈敏度,又能減少低速時的氣囊誤觸發幾率,符合現代安全氣囊的控制要求;模式識別的控制演算法是建立在前面正確的控制演算法的基礎上,利用大量的歷史數據得出判別函數,從而直接對氣囊是否彈出進行判斷,大大減少計算量。
參考文獻
[1]鍾志華,楊濟匡. 汽車安全氣囊技術及其應用[J]. 中國機械工程,2000年2月第11卷第1-2期
[2]王建群等. 汽車安全氣囊點火控制演算法的研究[J].汽車工程,1997年第1期
[3]鄭維等. 雙向加速度合成氣袋控制演算法及其抗路面干擾特性[J]. 清華大學學報,2003年第43卷第2期
[4]張金換等. 汽車安全氣袋系統的研究[J]. 清華大學學報,1997年第11期第69~72頁
[5]尹武良等. 一種基於電容感測的乘員感應裝置[J]. 汽車技術,2000年第8期
[6]邊肇祺,張學工. 模式識別[M.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0,第1~100頁

F. 汽車安全的論文 2000字左右

留個郵箱

G. 寫一篇關於建立汽車法律法規的重要性的論文

法律法規,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規、司法解釋、地方法規、地方規章、部門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以及對於該等法律法規的不時修改和補充。其中,法律有廣義、狹義兩種理解。廣義上講,法律泛指一切規范性文件;狹義上講,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在與法規等一起談時,法律是指狹義上的法律。法規則主要指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法規及經濟特區法規等。
法制對應的英文是 rule by law。在正常中文使用中,法制一詞並不是「法律制度」這個片語的縮寫。
法制概念的建立是作為另一個對法律存在目的的認識和信念的對立而成的,即法治(英語:rule of law)。法制被認為是奉行法律工具主義,即把法律當作政府統治的工具,而法治則意味著政府本身也要受到法律的制約。法治認為任何人都不能倖免於法律或凌駕法律之上,其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臘。亞里士多德這樣說:「法律應當統治」。歷史上,與法治鮮明對比的另一個信念是羅馬法中的政權凌駕於法律之上 (英語:rex lex)。法治信念首先在普通法系中獲得實現,隨後推向世界。
在西方學界中,rule by law 概念恰恰是在近代了解到中國視法律為工具的法律實踐既不同於政權凌駕於法律之上,也不同於法治信念而建立起來的。Rule by law 這個片語的中文翻譯包括法制,依法而治和以法治國。

H. 汽車被動安全性論文的結束語怎麼寫

主動防護裝置:
1.ABS 防抱死制動系統,是一種具有防滑、防鎖死等優點的汽車安全控制系統。ABS是常規剎車裝置基礎上的改進型技術,可分機械式和電子式兩種。現代汽車上大量安裝防抱死制動系統,ABS既有普通制動系統的制動功能,又能防止車輪鎖死,使汽車在制動狀態下仍能轉向,保證汽車的制動方向穩定性,防止產生側滑和跑偏,是目前汽車上最先進、制動效果最佳的制動裝置。

2.EBD的英文全稱是Electric Brakeforce Dis-tribution,中文直譯就是「電子制動力分配」。自動調節前、後軸的制動力分配比例,提高制動效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縮短制動距離),並配合ABS提高制動穩定性。汽車制動時,如果四隻輪胎附著地面的條件不同,比如,左側輪附著在濕滑路面,而右側輪附著於乾燥路面,四個輪子與地面的摩擦力不同,在制動時(四個輪子的制動力相同)就容易產生打滑、傾斜和側翻等現象。
EBD的功能就是在汽車制動的瞬間,高速計算出四個輪胎由於附著不同而導致的摩擦力數值,然後調整制動裝置,使其按照設定的程序在運動中高速調整,達到制動力與摩擦力(牽引力)的匹配,以保證車輛的平穩和安全。

I. 汽車法律法規論文求一篇,

汽車法律法規論文求一篇,
隨著我國汽車工業的迅猛發展,很多國產車開始逐漸走出國門專。在出口到其他國家屬之前,生產企業必須使自己的汽車產品滿足目的國對產品提出的法規要求。通過分析歐盟體系法規(EEC/EC,ECE)與我國汽車標准法規的差異,總結了M1類車出口到這些國家所必須完成的項目,以及車輛必須達到的相應技術水平,以供國內汽車企業參考。概述汽車產品(整車及零部件)法制管理的核心是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令(如:交通安全法、標准化法、質量法)制定汽車技術法規(既強制性標准)並授權有關部門執行汽車產品型式認證制度的方式予以強制實施,使車輛達到安全、環保、節能及可靠性的要求。

J. 汽車安全法規是指哪些內容

• (2010-05-23 10:00)追尾事故日益嚴重 尾部碰撞標准有望出台
• (2010-05-10 09:47)美欲出台更嚴格汽車安全法
• (2010-05-06 13:40)外國汽車商聯合反對美眾議院汽車安全監管法案
• (2009-10-29 11:18)汽車安全指南 車載滅火器使用方法及事項
• (2009-10-21 07:11)專家提醒:汽車安全座椅在車外使用不安全
• (2009-05-18 11:01)安全氣囊滿足條件才會打開 汽車安全誤區破解
• (2009-03-18 10:24)潮氣需謹慎 躲避汽車安全的隱患「防潮術」
• (2009-01-23 10:06)輪胎左右汽車安全 5類磨損1種裂紋如何處置
• (2009-01-09 10:24)車安全 你就安全了嗎?如何用安全配置功能
• (2008-12-10 11:39)汽車安全使用技巧分享 教您六招「防賊術」
• (2008-02-13 17:24)冰天雪地 汽車安全主動防禦是關鍵
2. (2008-02-13 17:24)冰天雪地 汽車安全主動防禦是關鍵
• 酒駕認定可不經酒精檢測 自首是最有利選擇
• (2011-01-19 07:31)汽車行家支招 冬季汽車內開暖風須得要領
• (2011-01-18 08:54)醞釀六年 汽車三包新規有望今年上半年出
• (2011-01-18 07:20)購二手車保險不過戶 新車主不享保險權益
• (2010-12-30 07:59)智能碰撞假人會說話 內置70到80個感測器
• (2010-11-16 10:32)舒適安全是座椅硬指標 調節機構是關鍵
• (2010-11-16 08:54)教你防盜 汽車防盜智能電子系統全面解析
• (2010-11-15 09:53)冬季行車 如何安全駕車小竅門介紹
• (2010-11-14 15:46)電子輔助安全 淺析電液制動控制(SBC)
• (2010-11-12 09:36)高速行駛准確把握"速度差"避免行車危險
• (2010-11-03 07:04)用車常識:如何知道車子已經啟動ABS、ESP
• (2010-10-27 17:57)常見機動車駕駛人違法行為
• (2010-10-27 17:51)疲勞駕駛的危害與預防
• (2010-10-27 19:27)汽車安全環保先賓後主
• (2010-10-27 19:23)汽車新政不斷出台安全、節能、環保是主題
• (2010-10-18 07:15)我國機動車保有量1.99億 交管推新措施
• (2010-10-18 06:27)防患於未然了解汽車故障八大徵兆
• (2010-09-30 09:35)關乎生命安全 謹慎對待剎車片養護
• (2010-08-05 07:42)我國兒童汽車安全保護法規急需出台
• (2010-05-27 21:13)國內安全座椅標准亟待出台
• (2010-05-27 12:00)美國通過新汽車安全法案 所有車都需裝"黑匣子"
• (2010-05-23 10:00)追尾事故日益嚴重 尾部碰撞標准有望出台
• (2010-05-10 09:47)美欲出台更嚴格汽車安全法
• (2010-05-06 13:40)外國汽車商聯合反對美眾議院汽車安全監管法案
• (2009-10-29 11:18)汽車安全指南 車載滅火器使用方法及事項
• (2009-10-21 07:11)專家提醒:汽車安全座椅在車外使用不安全
• (2009-05-18 11:01)安全氣囊滿足條件才會打開 汽車安全誤區破解
• (2009-03-18 10:24)潮氣需謹慎 躲避汽車安全的隱患「防潮術」
• (2009-01-23 10:06)輪胎左右汽車安全 5類磨損1種裂紋如何處置
• (2009-01-09 10:24)車安全 你就安全了嗎?如何用安全配置功能
• (2008-12-10 11:39)汽車安全使用技巧分享 教您六招「防賊術」
• (2008-02-13 17:24)冰天雪地 汽車安全主動防禦是關鍵
3.

熱點內容
中美法官的地位 發布:2025-07-09 19:50:43 瀏覽:430
全國司法會議 發布:2025-07-09 19:50:43 瀏覽:540
道德的價值目標 發布:2025-07-09 19:48:31 瀏覽:526
招行司法凍結 發布:2025-07-09 19:48:30 瀏覽:18
司法所劃歸 發布:2025-07-09 19:43:36 瀏覽:582
司法e通網址 發布:2025-07-09 19:43:23 瀏覽:299
夫妻離異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09 19:42:32 瀏覽:11
法律服務實事案例 發布:2025-07-09 19:27:24 瀏覽:125
中華會計網2019中級經濟法答案 發布:2025-07-09 19:23:42 瀏覽:336
種畜場規章制度 發布:2025-07-09 19:21:38 瀏覽: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