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條例對英語影響
1. 英國議會與法國三級議會誕生原因,區別,各自影響
英國議會與法國三級會議的比較
作為上層建築的政治制度是多種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伴隨著城市的興起和發展,英國在十三世紀末形成了等級代表權力機關——議會,法國於十四世紀初產生了等級代表權力機關——三級會議,兩國的政治制度由此而過渡到了等級君主制階段。但在此後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議會和三級會議卻走上了不同的發展歷程,最後的命運也大相徑庭。本文擬就這一問題作初步探討。
英國的議會是在反對王權的斗爭中由御前大會議演變而來的。御前會議是英國封建社會初期由國王召集全國最大的封建主組成的會議,主要是為國王提供咨詢、商討國事、決議重大決策等。御前會議又分兩種:御前大會議和御前小會議。御前小會議一般由少數大教士、大貴族和王室成員參加,經常召開;御前大會議除了小會議的成員外,還有直接接受國王封地的中小貴族參加,每年召開三次。
御前會議的存在,使英國王權受到一定製約十三世紀,封建主以御前大會議為陣地,聯合新興市民,反對國王濫用權力,先後簽署了《自由大憲章》和《牛津條例》限制王權。孟福爾又把市民代表正式納入議會,議會的成員和職能逐漸定位。1295年「模範國會」的召開標志著英國議會正式形成。此後,它不僅定期召開,而且職能不斷增多,至十六世紀已獲得了立法權、決定賦稅權、對政府的監督權及參與重大決策權等,成為英國上層建築中一個相對獨立的權力實體。對此,都鐸晚期著名的政論家胡克作了這樣的描述:「英國議會是本國所有政治權力賴以存在的基礎。」
中世紀末期,隨著王權的增長、專制制度的形成,英王通過操縱議員選舉、控制議長人選、蒞臨議會訓話等方式來影響議會,議會的權力受到了一定的削弱,但議會的組織形式及功能卻仍然存在著,所有重大立法都只能藉助議會才能完成,國王只能利用、引導而不能繞開議會,議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仍然起著重大作用。斯圖亞特王朝建立後,無視這一事實,鼓吹君權神授,不容許議會對王權的限制,最終導致了資產階級革命爆發。資產階級革命中,專制王權被推翻,議會一時成為英國的最高權力機關。經過克倫威爾獨裁、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的反復後,1689年的《權利法案》和1701年《王位繼承法》確立了英國的君主立憲制,議會由封建的等級代表權力機關變為近代的國家權力機關。隨著內閣制的形成和三次議會改革的完成,議會最終成為英國近現代的民主權力機關和政治制度的核心。法國的三級會議淵源於王室大會議,即國王與其直屬附庸之間以權利和義務關系組成的政治組織。
十一世紀之前,由於法國王權衰微、封建主勢力強大,封建主藐視國王作為其領主的權利,拒絕出席王室大會議,使王室大會議形同虛設。十一世紀後,藉助新興市民的支持,王權逐漸強大,封建主才逐漸回到王室大會議。與此同時,隨著城市的產生與發展,許多城市取得了自治,成為直接聽命於國王的附庸,其代表也開始參加王室大會議,但他們的地位並沒有固定。直到1302年,法國國王腓力四世在同教皇的激烈斗爭中,為了取得國內各階層特別是新興市民對自己的支持及徵收新稅,邀請教士、貴族、市民三個等級的代表開會,討論國家的財政和稅收、批准國王的賦稅,法國的三級會議正式形成。
法國的三級會議一開始獲得的只是賦稅的討論權,召開的目的是讓代表們履行作為封臣的納稅義務。十四世紀初,在對付教皇的斗爭中,法王成為民族利益的代言人,三級會議全力支持國王,王權得以壯大。英法百年戰爭前期,法國被打敗、國王被俘,國王的權威下降,王太子被迫於1357年頒布「三月敕令」——三級會議定期召開,有批准賦稅權監督政府權等,三級會議的權力由此發展到了最高峰。遺憾的是這在法國歷史上只是曇花一現。緊接著百年戰爭後期,面臨亡國危險的法國,國王成為民族精神的化身而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全力支持。
1439年,三級會議決定,國王可以不經三級會議的批准而徵收新稅,把自己的基本權力拱手讓給了國王。百年戰爭的最後勝利提高了法國王權的威望,國王趁勢進一步加強王權,以國王為中心的專制機構逐漸擴大,三級會議在法國政治生活中的作用逐步縮小,幾年甚至幾十年才召開一次,到1614年後便停止了召開,國王控制了國家全部權力。1789年,在法國專制統治面臨嚴重危機的情況下,國王路易十六又揀起已經廢止了175年的三級會議,力圖通過它克服危機、挽救法國。但三級會議無法起到協調矛盾、克服危機、促進改革的作用,資產階級為首的第三等級也無法利用它來反對王權。在這種情況下,第三等級拋開三級會議單獨開會,宣稱自己是代表全體國民的國民議會,要制訂憲法,限制王權。至此,法國的三級會議被徹底畫上了句號。
黑格爾曾指出:國家制度是各國歷史發展的產物,它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同樣一種權力機關,在不同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中,可以演繹出完全不同的結果。中世紀英國議會和法國三級會議的不同命運同樣是英法兩國不同的歷史發展狀況導致的。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兩者形成背景的差異。英國中世紀早期的政治制度具有濃厚的原始民主性質,大貴族組成的賢人會議享有較多的權力。「諾曼征服」後,英國形成了比較強大的王權,御前會議代替了賢人會議,大貴族的傳統權力受到了抑制,但貴族們並不甘心,一旦王權衰弱或出現危機,他們就伺機反抗,聯合起來爭取自己固有的權利。英國議會正是形成於這樣一個王權出現危機的歷史轉折時期:十三世紀,英國國王不僅在與法王爭奪領土的斗爭中接連敗北,在與教皇的較量中也伏首稱臣,國王的權威大大下降,貴族們趁機爭取自己的權利。封建主、教士聯合對國王不滿的市民、騎士結成聯盟對抗國王、限制王權,這種斗爭促使了議會逐漸形成。而法國早期歷史上諸侯林立、王權弱小。城市興起後,市民為發展經濟,支持與他們同樣反對封建割據的王權。在封建割據阻礙社會發展的背景下,加強王權成為歷史的進步趨勢;在反對教皇、維護法國民族利益的斗爭中國王又成為民族利益的代言人。在這樣的背景下,國王為了取得和利用社會有產階層的財政支持,主動召集了三級會議。一言概之,英國議會形成於王權強大而又遭到削弱的歷史轉折關頭,限制王權是社會各階層的共同呼聲,議會是社會各階層自下而上限制王權的結果;而法國的三級會議出現於王權弱小卻又需要加強、加強王權成為歷史進步趨勢的時代背景下,由國王自上而下組織召開的。這使議會與三級會議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即限制王權與加強王權。
第二,兩者本身的差異。法國的三級會議是王權加強過程中的一個事件,是國王主動召開的,從一開始就是一個臨時性的機構,它沒有規定何時召開,多長時間召開一次,召開與否由國王根據自己的需要而定,往往是在國王需要徵收新稅或需要各等級代表的支持處理一些重大問題時,才召開三級會議,會議的內容也由國王決定,會議完全操縱在國王手中。而在英國,議會是從傳統的權力機構御前大會議演變而來,在反對國王、限制王權的斗爭中,議會的權力及功能逐漸明晰,《牛津條例》還明文規定了議會必須一年召開三次及召開的時間。英國的議會一開始就是代表混合開會,雖然十四世紀後形成了兩院,但總的說來,議會是作為一個整體參與國家政事的,國王與議會處於平行而又相互制約的地位,雙方可以討價還價,議會通過自己的斗爭不斷擴大自己的權力、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而法國的三級會議一開始就是三個等級分別開會,只有在向國王作出答復時才聚集在一起,從沒有形成一個整體,三個等級各有一票表決權,各等級之間界限分明、矛盾與分歧明顯,國王高居三級會議之上,往往利用三個等級之間的分歧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三級會議的主要職能是討論國家的財政和稅收,就國王的新稅發表意見,但並不是國王徵收新稅必須得到三級會議的批准。事實上,三級會議從來沒有取得表決稅案的大權,只是在討論稅收的同時,可以向國王提出一些立法、行政、司法等方面的改革作為補償。參加三級會議的代表,可以說並不是在行使權力,而是遵照國王的命令,以盡「金錢援助」的封建性義務。而在英國,御前會議的權力是議會權力的淵源,《牛津條例》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對議會的權力范圍作出了規定,包括立法、賦稅及對國家各方面事務的決策權力。議會代表通過不斷斗爭,使議會成為英國的最高立法機關、決定賦稅的唯一權力機關、對政府有力的監督機關。
第三,兩國政治傳統的不同。英法早期的歷史發展呈現了不同的風貌,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傳統。英國早期的政治制度具有濃厚的原始民主性,主要表現為氏族會議基礎上演變成的賢人會議在國家政治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國王的一切重大決策必須由賢人會議通過,院的多數席位,控制了議會下院,使議會下院的力量和影響日益擴大。新興政治力量的興起,使議會尤其是議會下院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增強,為反對國王的專製做了充分的准備。
十五世紀,法國的經濟特別是工商業也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法國資本主義向農業滲透的過程非常緩慢,農業中也沒有出現英國似的新貴族,新興的資產階級沒有同盟軍,勢單力薄,還不足以形成左右法國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與此同時,法國資產階級的成長是與王權的強大及國家重商主義政策的推行同步的:中世紀中期,市民在經濟上支持王權,王權從政治上為市民發展經濟服務,王權與市民互為聯盟;中世紀末期,在資本主義萌芽的過程中,以國王為首的統治階級大力推行重商主義政策,在國內對工商業實行保護、支持政策,在國外積極尋求海外市場,這些內外政策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密切了資產階級與王權的聯盟,使資產階級謀求政治獨立的願望微弱;十六世紀後,在價格革命和義大利戰爭的影響下,法國政府的開支不斷增加,為彌補財政虧空,大量增加國稅、發行公債,資產階級又紛紛充當國王的包稅人、債權人,從中獲得巨額利潤,資產階級與王權的聯盟更加密切。為了尋求政治地位,發了財的資產階級往往通過買官鬻爵擠入統治階級行列,成為「穿袍貴族」,這在滿足了新興資產階級參政心理的同時,進一步削弱了其實現政治獨立的激情,增強了對王權的依賴。這樣,法國資產階級既得到了國王的庇護與恩惠,也受到了王權的控制,他們與王權互為聯盟的最終結果是王權借資產階級的支持而強大,資產階級因王權的庇護而沒有成為堅挺的政治力量。對此,恩格斯曾指出:「王權和市民的聯盟發端於十一世紀,……直到這一聯盟幫助王權取得最後勝利,而王權則以奴役和掠奪報答了他的盟友為止。」
同樣是城市興起、新興政治力量的出現,在英法兩國卻出現了不同的政治發展趨勢。「在英國,農村和城市融合的主要目的是對抗王權,而在法國,這種融合主要是通過王權促成的,因而造成了根本不同的政治和社會結果」。
第五,重大歷史事件對兩國的影響不同。1337-1453年的百年戰爭對英法兩國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在政治方面主要是強化了法國的專制王權,削弱了英國大貴族的力量、強化了議會力量。百年戰爭期間的法國,民族精神至上,王權成為民族統一的象徵。戰爭的最後勝利反過來進一步提高了國王的威望,國王趁機加強王權,不斷強化專制機器。與此同時,法國的舊貴族積極參與戰爭,在戰爭中立了一定的功勞,戰後他們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成為王權的隱患,為對付他們,國王進一步發展專制機器,最終建立起了絕對專制的王權。
而在英國,為支持百年戰爭,討論賦稅成為議會的主要內容,議會通過控制稅收迫使國王讓步,不僅獲得了彈劾權、財政監督權,還獲得了參與重大決策的權力。不僅如此,1339-1340年英王愛德華在歐洲大陸作戰期間,議會還承擔起了後方供應和國內治安的責任,進一步提高了議會的地位。英國是百年戰爭的最後失敗者,戰爭結束後,英國出現了嚴重的政治危機,封建主因戰爭失敗而分裂,兩大貴族集團組成兩大陣營,為了爭奪國家政權互相斯殺。這場內戰使雙方兩敗俱傷,封建主勢力一蹶不振,國王轉而尋求新興資產階級的支持。亨利八世時成立的國王的咨詢機關——樞密院的成員大多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地方官吏也多由他們擔任。這時的英國王權是建立在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支持之上的,王權強大的基礎是王權與資產階級、新貴族的聯盟。一旦這一聯盟破裂,王權就會大大削弱,已經發展起來的議會就有戰勝王權的可能。英國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正是以議會為陣地最終戰勝王權的。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也對英法兩國的政治產生了不同的影響。英國的宗教改革是以議會的名義進行的,從十四世紀中葉起,英國議會連續頒布「有祿聖職銓敘法」和「蔑視王權警告法」等法律,限制教皇在英國的權力,1534年,議會又頒布「至尊法案」,宣布國王是英國教會的最高首腦。宗教改革使英國教會實現了民族化的同時,也使英國議會的地位進一步提高,議會成為唯一擁有最高權威的全國性代表會議,議會法成為真正的最高法律。
國王雖然是國家和教會的最高首腦,但正是議會通過的一系列法案才使國王的權威有了實際的保證,國王也極力維護議會的權力和地位。宗教改革後國王被明確宣布為議會的成員,成為議會的組成部分。1585年財政大臣威廉·塞西爾說:「上院貴族是議會的成員之一,代表全國平民的下議員也是議會的成員,女王陛下亦然。」可見宗教改革後,議會變成國王、上院和下院三位一體的機構,議會在一定程度上已居王權之上。
法國的宗教改革是以國王的名義進行的:1438年法王查理七世頒布國務詔書,規定法國宗教會議的權力高於教皇;1516年法王法蘭西斯一世與教皇簽定「波倫亞協定」,規定法國的高級教職由國王任命、教皇批准,教職人員對國王忠貞不二。通過這些,國王控制了法國的教會,實現了教會民族化的同時,教會成為國家機構的一部分,並成為專制王權的工具。
由上述可見,作為封建等級代表權力機關的英國議會和法國三級會議經歷了完全不同的發展歷程,也出現了截然不同的結果。這既與兩者本身的不同有關,更是英法兩國不同的政治、經濟及歷史發展的結果。通過對兩者歷史命運的關注,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中世紀中後期兩國的歷史及政治變遷,同時也加深我們對古今各國政治制度「合理性」的認識。
2. 亨利三世為什麼拒行《牛津條例》
英王亨利三世親政後,寵信法國侍從, 使得貴族大為不滿。1258年,貴族趁群情激 憤之機,發動兵諫,迫使亨利簽訂《牛津條例》。 根據這個條例,又成立了一個15人常設會 議,有權否決國王決定,這就大大限制了國王的權力。
我們仍要注意到的是,在這個會議中,還允許地方選取騎士代表,參與到國家行政的監督當中,這為英格蘭的上層市民進入議會開創了條件。13世紀前期,英格蘭的鄉村家庭手工作坊已經在東南部形成規模,采礦業和冶金業等產業迅速發展,城市自治的權利進一步擴大,適應各地去的行會會規和城市法規都進一步完善,這就造就了一批家境殷實,富有管理經驗和滿懷政治慾望的上層市民成為了社會的中堅力量,英格蘭的新興資產階級正在形成。
3. 談談你對英國的看法吧
經濟上:英國GDP是世界第五或第六,人均也挺靠前,還是很發達的
生活上:物價比較高,消費指數高,以前有人抱怨說英國人工資雖然高,可是休息時間不多,還不如在法國生活,雖然少賺些錢,可是活的愜意
文化上:應該說是比較保守和高傲的,有一種貴族氣,比較緬懷大英帝國時代的光輝成就,不過在文學上的成就很高,是西方最出名的兩大文學產地之一吧(另一個是法國),想想莎士比亞一個人就夠了
下午茶是很受人歡迎的,法國人愛喝咖啡,英國人愛喝茶,而且是紅茶,對比一下,可以得到很多結論
個人認為英國人還是比較理性的,要說狂熱,拉丁民族可能更狂熱(個人一直以為德國人應該更冷靜,可是就是這個民族發動了兩次大戰,真不知為什麼,是普魯士的原因還是霍亨斯淘芬還是條頓騎士的緣故,不得而知),所以英國人在科學上很有貢獻,緬懷一下牛頓,在緬懷一下培根,還有麥克斯韋等等等等,中世紀最出名的自然科學家羅傑爾培根也是英國人
當然,洛克的哲學,霍布斯的哲學,休謨的,貝克萊的等等也都是光輝燦爛
氣候:溫帶海洋性的氣候還是挺宜人的,就是冬天比較冷,不過倫敦已經不是霧都了,環境應該是不錯的
地理上:一道不寬不窄的英吉利海峽恰到好處,說它不寬,是因為歷史上多次歐洲大陸的入侵,伊比利亞人,凱爾特人,羅馬人,盎格魯薩克森人,基督徒,諾曼人(除了維京人)都是通過英吉利海峽給不列顛帶來了文明和技藝;說它不窄,近代以來,拿破崙也好,希特勒也好都沒有徵服這個島嶼,就是因為這么一衣帶水。
另外,島嶼有島嶼的特性,最大的特點是孤立,以前希臘人都把這個陌生的地方看成極樂的永生,不過在文化上就形成了島國心理,看看近代英國的外交政策吧,光榮孤立和勢力均衡,就是島國心理在外交上的體現
不列顛島擁有高原,山地,平原,草場,湖泊,河流,應該說集全了各種地形特徵,自然風光優美,而且島的任何地方距海不過200公里,居住的環境應該不錯
歷史上:盎格魯薩克森的入侵和諾曼人的入侵對英國的歷史有決定性的影響。英國的文化差不多就是凱爾特人的文化+日耳曼人的文化+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基督教文化+法國諾曼人的文化的綜合體,當然還有維京人的小小插曲。
小小的一個島國率先完成了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在整個十九世紀稱霸全球,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跡
另外,自由傳統的興盛似乎和歐洲大陸如法國、西班牙、德國、俄國、奧地利都不一樣,1215的大憲章,13世紀的牛津條例,也算很引人註明的,所謂的英美法系,應該還有歷史的根源的吧
語言:
英語是世界第一大語言,有時懷疑到底是美國的原因,還是歷史上大英帝國的余暉(英國加上眾多殖民地和自治領的關系)不可否認,英語的確是語言的霸主,事實上,英語也算是比較好聽的語言(盡管有人說法語,義大利語等拉丁語族會更好聽)
不過以前有個學者也說過,要是在七年戰爭中,法國再多撐一會兒,這個世界將是法語的天下,不過不管怎麼樣,英國人還是贏了,可能他們的最初動機是市場,資源,和勞動力,不過客觀上也為英語的傳播提供了條件
倫敦
世界最著名的四大城市之一(倫敦,巴黎,紐約,東京),去掉一個的話就去東京,在歐洲就是狄更斯雙城記里的雙城之一了,地位還是很高的,世界經濟中心,特別是金融中心,倫敦城中城,很小的一塊地方,聚集了這個世界的很多財富
風景名勝就太多了,泰晤士河,倫敦塔橋,大本鍾,威斯敏斯特教堂,本初子午線,白金漢宮,牛津街。。。倫敦是很繁華的,不過少了巴黎的浪漫氣息
倫敦16世紀人口還比不上巴黎,18世紀就超出很多了,工業革命的威力
牛津和劍橋
世界上最好的兩所大學之一,中世紀大學的典範,牛津是英語世界裡最古老的大學,注意不是全世界的,世界最古老的大學在義大利
一直以來都很羨慕英國人,錄取率遠比我們高,而且是牛津劍橋這么世界級的大學,不過有些東西是羨慕不來的,還是提升自己了
4. 求安茹家族的資料(有英文拼寫更好)
金雀花王朝 (1154~1399)
Plantagenet,House of
12~14世紀統治英國的封建王朝。1154年由亨利二世開創。王朝名稱的由來,一說亨利二世的父親安茹伯爵傑弗里經常在帽子上飾以金雀花枝,故有此名。除英國本土外 ,該王朝在法國的安茹、諾曼底、布列塔尼等地擁有大量領土,史稱安茹王朝。
亨利二世依靠城市支持,不斷加強王權,擴大國王法庭的司法許可權,推行陪審制以取代神判法。國王法庭活動的加強導致形成全國統一的普通法。此外,還進行軍事改革。實施盾牌錢制度,加強國王的軍事力量。理查一世(獅心王 ,1189~1199在位)參加第三次十字軍東侵,長期在外作戰,征斂繁多,招致貴族不滿。約翰(無地王,1199~1216在位)即位後,和貴族的沖突愈演愈烈,引起貴族的反抗,約翰被迫接受大憲章。亨利三世統治時期(1216~1272)封建經濟繁榮,騎士階層多轉向經營土地,在政治斗爭中嶄露頭角 。亨利三世即位初年曾多次重新承認大憲章,表示接受貴族監督。後因向教皇獻納過多,又任用法國封建貴族執政,引起英國貴族反對。1258年貴族武裝集會,強迫國王實行改革 。是年6月亨利三世被迫接受《牛津條例》,決定組織15人會議,非經會議同意國王不能做出任何決定。不久,反對派陣營因騎士和貴族利益沖突而分裂,亨利三世乘機否認《牛津條例》,內戰爆發。1264年 5月14日劉易斯戰役中,國王及王子被以 S.de孟福爾為首的貴族俘獲。孟福爾控制局勢 ,1265 年他召集貴族、騎士、城市市民集會議事,是為英議會之始。1265年 8月孟福爾兵敗被殺。亨利三世恢復王位。愛德華一世(1272~1307在位)制定一系列法令,保障封建主利益。1279年的《教產法》規定,如無國王同意土地不能轉為教產。1290年的《買地法》規定封臣得以代替方式自由轉移封土,從此不能再創立新的封土,是為封土製瓦解的開始。他倚靠騎士、市民等加強王權,1295年召集的議會被稱為模範議會。1297年他頒布《憲章的追認》文件,確認了無議會同意國王不得征稅的原則。愛德華三世在位期間(1327~1377),為爭奪在法國的領地,挑起百年戰爭。戰爭使英國貴族從大陸掠得大批財富,但卻加劇了英國農民的痛苦。愛德華三世死後 ,爆發了瓦特•泰勒起義。1399年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被蘭開斯特家族的亨利廢黜,金雀花王朝至此結束。
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
House of Plantagenet
1154-1189 亨利二世,1133-1189
法國安茹伯爵戈特弗雷德與英國國王亨利一世的女兒瑪蒂爾達之子。19歲時與因婚外情被丈夫休棄的法王路易七世王後埃利諾(30歲)結婚,取得法國南部大片領地。繼承英國王位後,其領土因同時包括英格蘭和法蘭西兩國的土地而變得碩大無比,是法國國王擁有領土的兩倍以上。
晚年因夫妻失和及爭權等原因,導致妻子和兩個兒子合謀舉兵謀反,亨利舉兵與妻兒交戰,由於法蘭西國王和羅馬教皇的先後介入,亨利先勝後敗,最終被迫將政權移交給次子理查後隱居,在極度郁悶中含恨去世。
他所建立的王朝本稱為安茹王朝,因為使用金雀花的小枝做為家族徽章,因而人們俗稱其為金雀花王朝。
1189-1199 理查一世(獅心王),1157-1199
亨利二世次子。因長子出家為修士而成為繼承人。亨利前往英國繼承王位後,理查與母親埃利諾在法國阿基坦相依為命,與父親關系疏遠形同陌路。後受母親的唆使和主君法王腓力二世的挑撥,出兵擊敗父親奪取了王位。
理查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法國騎士,他討厭英國,不會說一句英語,身為英王十年,在英格蘭前後總共只待過六個月。他把英國交給寵臣代理,只要按時繳稅就對海峽那邊發生的事情不聞不問,因此被評價為最失敗的國王之一。其實理查才不關心英國變成人間地獄或什麼東西呢!
理查以身為法蘭西騎士自豪,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留在法國參與法國內部的『群雄爭霸』,法王腓力二世是其最主要的競爭對手。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在神羅皇帝巴巴羅薩溺死,法王腓力二世棄軍潛逃的情況下,理查獨力支撐起十字軍聯軍的指揮重任,在人數和戰術都不如對手的情況下,多次擊敗埃及蘇丹薩拉丁,迫使穆斯林與其簽訂明顯對基督徒有利的和平協定,最終十字軍在理查與薩拉丁化敵為友的歡樂氣氛中結束。
理查因其在戰場上無與倫比的勇猛和神乎其技的指揮手腕,而被畏懼他的對手敬稱為『獅心王』(the Lion Heart)。但是戰場上所向無敵的勇士,在當世最傑出謀略家——法王腓力二世一浪接一浪的陰謀打擊中,疲於奔命一事無成。東征回國後,理查隨即陷入與腓力爭奪法國主權的漫長戰爭,並在一次攻城戰中,肩中流箭破傷風而死。
1199-1216 約翰(失地王),1167-1216
亨利二世第四子,獅心王理查同胞兄弟。傳說自幼英俊乖巧最受父親寵愛,因此當他和母親、兄長一起謀反打敗父親時,據說亨利二世因受深此打擊而悲憤病亡。
和討厭英國的兄長理查不同,約翰長期留居英格蘭並關心英國的政務,是一個負責任的統治者。在十字軍東征期間,法王腓力二世秘密從前線返回法國,計劃在英國發動政變擁戴約翰篡奪理查的王位,但是計劃遲遲沒能成功,理查迅速平定動亂後也輕易地原諒了不忠實的弟弟,看來約翰未必如一些史書記載那樣,是熱衷於取兄長而代之的大陰謀家。
獅心王死後無嗣,約翰在圍繞王位繼承的斗爭中獲得多數貴族的支持和擁戴,成為新任國王,但這或許是謀求獨立的貴族和法王串通的陰謀。約翰繼位後,把注意力從歐洲大陸轉移到英國的內政上,致力於英國的經濟建設和王權強化,因此與英國貴族之間的矛盾急劇升溫,加上法王腓力煽風點火,約翰反而落得了最不受歡迎的昏君稱號。
法王腓力煽動英國貴族反對約翰,與此同時積極備戰,准備以武力收回屬於安茹家族的法國領土。洞察到法王野心的約翰動員英國貴族整兵渡海作戰,卻因得不到足夠的支持而戰敗。由於戰敗造成的財政困難和威望下跌,導致英格蘭有力貴族的群起反抗,約翰最終被迫向貴族妥協,簽署了承認封建特權和城市自治的《大憲章》,這一事件也被稱為是英國民主政治的起源。
1216-1272 亨利三世,1207-1272
約翰之長子,九歲即位。在位期間最大的功績是與法國和解,結束了兩國長期敵對關系。由於和法王路易九世是表兄弟關系,因此亨利三世多次請求路易九世介入調停英國國內貴族對國王的反抗行動,在法王強大外援下成功壓制了貴族的反彈,實現了一段時間的政治安定,這一時期也是金雀花王朝歷史上英法關系最親密的時期。
路易九世死後,英國貴族反抗國王的浪潮再次捲起,亨利在內戰中敗北,被迫接受貴族的要求,設立貴族議會以限制君主權力,這也被稱為英國現代議會制度的先河。
1272-1307 愛德華一世(長腿王),1239-1307
亨利三世長子。因為雙腿修長而獲得『長腿』的雅號(我倒懷疑是不是因為他一生東奔西跑活躍於各地的戰場而獲此綽號)。繼位前被父親封為初代威爾士親王,從此王位繼承人受封威爾士親王遂稱為慣例。繼承王位後打敗反抗國王的貴族,強化了王權,把父親建立的議會改造為國王籠絡和操縱貴族的工具,並增設非貴族議員,開創了現代議會制度的雛形。此外長腿愛德華還首創了後來在百年戰爭中大出風頭『威爾士長弓手』部隊。
長腿年輕時曾率軍參加十字軍前往耶路撒冷作戰,遭刺客暗算,全靠心愛的王後照料得法才撿回性命。在認識到收復聖地無望後,將注意力轉移向英格蘭的後院——蘇格蘭高地。長腿愛德華一生多次用兵蘇格蘭,但在蘇格蘭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和羅勃布魯斯的奮戰下,愛德華雖取得了多次輝煌勝利卻始終無法實現他的目標。
在心愛的王後病逝後,愛德華變得狂躁不安喜怒無常,再加上陰險的法王腓力四世老在背後搞鬼,愛德華的晚年沒有取得什麼值得一提的成果,最後病死在遠征羅勃布魯斯的途中。
1307-1327 愛德華二世,1284-1329
愛德華一世長子,著名的同性戀代表人物。沉溺於文藝對政治漠不關心,導致大權旁落奸臣當道,政府腐敗民心渙散。出兵蘇格蘭戰敗後又承認蘇格蘭的獨立,聲望跌落到最低點。其王後伊莎貝拉是陰謀家法王腓力四世之女,嫁到英國原本就懷有不可告人的目的,1325年
攜兒子愛德華返回法國娘家,和弟弟法王查理四世合謀,利用英國朝野的不滿發動政變,於1327年將愛德華二世廢黜和流放,並於兩年後將其殺害。
傳說中,愛德華二世被殺害時,憎惡其同性戀行為的人用燒紅的鐵條插入其肛門以示侮辱和鄙視,這一傳說並沒有十分可信的證據。
1327-1377 愛德華三世,1312-1377
愛德華二世之子,由謀殺親夫的母親擁立繼位。初無實權,於1330年在處死了母親的寵臣——逼迫其父退位的莫蒂默伯爵後親政。因為是法王查理四世的外甥,當查理四世死後無嗣時,主張自己也擁有繼承法國王位的權利(這在當時的歐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法國的貴族們為避免英國干預法國內政而擁戴瓦魯瓦家族的菲利浦六世繼承王位,遭致愛德華強烈的不滿,由此拉開了百年戰爭的序幕。
戰爭初期在英軍愛德華三世之子——愛德華黑太子的率領下取得一系列輝煌勝利,甚至在戰場上抓獲了當時的法王約翰二世,但是法國人隨即擁立了新的國王查理五世以示絕不妥協的決心,同時在國內黑太子與國王之間也由於政見不合而漸生摩擦。黑太子由於獲得軍隊和議會的擁戴而擁有越來越大的政治影響力,對此深感不安的愛德華國王竟然扶持自己的另一個兒子組建派系與黑太子對抗,兩派人馬的政治斗爭搞得舉國中分,動盪不寧。雖然斗爭的結果以黑太子的離奇死亡而匆匆收場,但是失去英明統帥的英軍已無復從前的銳氣,百年戰爭的第一階段的草草落幕。
1377-1399 理查二世,1367-1400
黑太子愛德華之子。繼承祖父王位,但是實權被叔父蘭開斯特公爵約翰•岡特把持。由於這個原因而記恨蘭開斯特家。親政後驅逐了堂弟蘭開斯特公爵亨利,並沒收其領地。1399年,亨利在國王遠征愛爾蘭時舉兵拘捕了國王,並讓國會同意將理查廢黜,由亨利即位。蘭開斯特王朝開始。
5. 牛津條例的主要內容
牛津條例 - 規定內容
牛津條例 規定, 議會法 是最高權威,一切法令不得與其 相悖 ,並組成回由答15 名 貴族 參加的委員會與 國王 共同施政,國王採取的任何措施均得他們同意,方能實施.如此形成貴族 寡頭政治 .
6. 國會和議會的區別
國會就是議會、只是在不同國家權力范圍和叫法名稱不一樣,一般來說總統共和制國家的議會叫國會,此處以美國國會和英國議會的區別來說明:
1、國家權力中心
英國議會是國家權力的中心。
美國國會掌握立法權,但不是國家權力中心。
3、政府
英國政府由議會產生,對議會負責。
美國政府由總統任命,對總統負責,不對國會負責。
3、權力
英國議會多數黨的領袖由國王任命為首相,首相有權解散議會,重新選舉。
美國國會可以彈劾總統,但總統無權解散國會;
(6)牛津條例對英語影響擴展閱讀
議會一詞來源於拉丁文,原意是談話式辯論,最初以一種代表們集會的形式出現,經過長期的演變和發展,最終作為民主的基本形式在許多國家普遍確立。1258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的妹夫西蒙·德·孟福爾男爵武裝闖宮,迫使亨利同意召開會議簽訂限制王權的「牛津條例」。根據牛津條例,國家權力由貴族操控的十五人委員會掌握。為此引進了新名稱——Parliament。詞出自法語,意為「商議」,後在英語中,表示議會。
1265年,召開了第一次議會。1266年貴族孟福爾以攝政名義召開由貴族、僧侶、騎士和市民參加的會議,後來被認為是英國議會的開端,
1689年、1701年通過《權利法案》和《王位繼承法》,賦予議會立法、決定財政預算、決定王位繼承、監督行政管理等權力,從此議會成為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最高立法機關。
7. 什麼是原始契約,它在英國史上有何重要作用及意義
麥克尼爾在《新社會契約論》一書的導言中寫到:「新社會契約從兩個重要的意義上講也是社會性的。它包含了其內部的社會關系,它在西方國家和發達社會主義國家都是社會的基本社會經濟工具。」由此可見,麥克尼爾強調關系契約內部關系的社會性和關系契約本身的社會功能。
一、關系契約與社會關系
在麥克尼爾看來,關系性契約與社會關系的勾連在於兩個方面——包括原始契約關系和現代契約關系。關系性契約是相對於個別性關系而言的,個別性契約是當事人之間除了物品交換外不存在任何關系的契約。麥克尼爾用了較大的篇幅討論了個別性契約與原始契約關系、個別性契約與現代契約關系、以及原始契約關系與現代契約關系的聯系和差別。他寫到:「如果說,我們處在一個新的身份和死亡契約的世界,那也不是亨利梅因所指的身份或格蘭特 吉爾摩的侵權行為,而是與兩者完全不同的現象」。[①] 很顯然,原始契約關系是與原始社會的狀態和特點相適應的,現代契約關系是與現代社會的狀況和特徵相聯系的。因此,我們所處的新的身份的世界,決不是梅因所稱的與古代社會相適應的身份的世界,而只能是與現代社會的狀況和特徵相適應的關系的世界。一些學者簡單地從概念到概念地認為麥克尼爾所指的新社會契約回歸到了梅因所說的身份社會,並運用梅因「從身份到契約」的結論反過來批評麥克尼爾。這樣的觀點和批評恰恰遮蔽了麥克尼爾的知識貢獻?
那麼麥克尼爾的知識貢獻究竟有多大?在本文看來,麥克尼爾的貢獻恰恰在於他直面吉爾摩所提出的「契約的死亡」問題,並提出了一種不同於吉爾摩用侵權行為取代和吞並契約的進路的一種新進路。在麥克尼爾看來,契約本身並沒有死亡,死亡的只是古典微觀經濟學個別性契約的進路,契約將以關系契約這一包裹著「有機的團結」的新形象重新登上時代的舞台。
二、新范疇和新理論的限定
提出一個新的范疇的一個關鍵在於對這一新的范疇進行限定,提出一種新的理論的關鍵在於界定這一新的理論的邊界。具體到麥克尼爾所指的關系契約和新社會契約論來說,如果他不對關系契約進行限定,那麼我們可能會問——既然關系契約無所不包,為什麼還要叫契約呢?如果他不打算界定新社會契約論的邊界,那麼我們可能會追問——提出新社會契約論僅僅為了解決「契約的死亡」問題么?
在麥克尼爾看來,關系契約是一種契約,根源於社會、勞動的專業化和交換、選擇性和未來意識。盡管原始契約關系與現代契約關系似乎具有很大的差異,然而在根源上具有共同的特徵。於是,麥克尼爾巧妙地限定了關系契約這一新的范疇,「新社會契約也是一種契約,如果從契約這個詞的初始根源對它界定的話。」[②]
對於新社會契約理論這一新的理論的限定,本文僅僅從麥克尼爾打算處理的一些現代問題角度討論其理論的限度。麥克尼爾試圖在《新社會契約論》第三章中應用新社會契約理論反思一些社會問題。這一探討新社會契約理論應用問題涉及關系契約的社會功能問題。
三、關系契約的社會功能
在麥克尼爾看來,關系契約的一個最重要的社會功能就是使交換保持不破裂,也就是契約團結和權力。他寫到:「權力和團結屬於現代世界的社會問題領域,並且在不確定的將來仍會如此」。[③]
麥克尼爾不同意杜爾克姆(又譯為迪爾凱姆、塗爾干)的這樣兩個結論,也就是(1)個人的精神氣質不能為公共的良心提供超越個人主義自身的基礎,因此,不能為全社會范圍內的契約團結提供道德基礎;(2)勞動分工的發展使公共良心減弱為只不過是個人的精神氣質了。然而,在麥克尼爾看來,就自利來說,其催化劑就是社會戒律,並且人們中常常在現實生活發現他人的自利正是信念的所有基礎中最可依賴的一種。例如,契約法全憑絕對的約束力將自利的個人集合在一起,同時將他們的自利轉化成有機團結的一種主要原因。換言之,個人的精神氣質恰恰可以為全社會范圍內的契約團結提供道德基礎。
對於杜爾克姆的第二個結論,麥克尼爾從足夠強有力地維護團結信念的道德根源出發,堅持現代社會的公共良心的根源,除去個人精神氣質之外,至少還有高度的技術和資本決定論、產生於勞動分工本身的規范、自我犧牲的道德、畏懼等四種重要的來源。在麥克尼爾看來,勞動分工遠未排除相對規模的公共良心,它不僅絕對有賴於那樣一種社會共識,而且還會產生這種共識。於是,麥克尼爾駁倒了杜爾克姆關於勞動分工的發展使公共良心減弱為只不過是跟人的精神氣質的結論。
四、關系契約的社會前景
麥克尼爾所指的關系契約,並非一個本質性的概念實體。這種關系契約只是麥克尼爾新社會契約論的一個核心概念,一個可以確定理論邊界的概念。這種關系契約一定要放在社會整體中進行衡量和考察。就當下中國和美國來說,依據新社會契約論它們需要建構的關系契約法必定是不同的。未來社會下應然的關系契約法和當代社會下應然的關系契約法也肯定是相異的。
麥克尼爾在《新社會契約論》末尾展望了後技術社會以及其中的契約團結的情景。如果我們說吉爾摩的「契約死亡論」是在法律領域內部以侵權行為代替契約,那麼我們可以說麥克尼爾是從法律領域外部即從廣闊社會角度考察關系契約的社會前景。
8. 經常在電影中 聽到 議會 議員。 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
議會
議會是一個主權地區的立法機關,其成員由屬該地區的代表組成。這些代表可以是直接或間接選舉出來的,也可以是委任的。一般議會除有立法的權力外還有簽署外交條約、宣戰或批准和談、選舉或推翻政府、批准政府預算等權力。在一些國家裡議會還有選舉國家元首的權力。但也有一些議會的權力比較少的,比如歐洲議會在其初期基本上沒有任何權力。
"議會"的由來:
1258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的妹夫西蒙•德•孟福爾男爵武裝闖宮,迫使亨利同意召開會議簽訂限制王權的「牛津條例」。
根據牛津條例,國家權力由貴族操控的十五人委員會掌握。為此引進了新名稱——Parliament。詞出自法語,意為「商議」,後在英語中,表示議會。
1265年,召開了第一次議會。
議員
議員
parliament,member of congressman;congresswoman
議會的組成人員。 現代西方國家的議員通常由選舉產生。有些國家的上院議員由任命或因特殊身份而獲得議員資格,如英國上院議員一部分為王室成年男子,其餘均由國王任命;義大利卸任共和國總統得為終身參議員,現任總統有權指定在社會活動 、科學和藝術方面有高度成就 、為國爭光的公民5人為終身參議員;議員的任期各國有所不同,一般上院任期長於下院 。如美國參議院任期6年 ,每2年改選1/3 ,眾議院任期2年 ;日本參議院任期6年,每3年改選1/2 ,眾議院任期4年 。各國對議員的當選資格有年齡、性別、種族、居住期限、文化程度等方面的限制。 議員的權利主要有提案權、表決權、對內閣的質詢權等。許多國家規定,議員在議院內所有的演說、辯論及表決不受法律追究。但法國、義大利僅以執行職務時的言論和表決為限,聯邦德國則規定該種保障不適用於誹謗性侮辱。西方國家的憲法一般都規定,議員在議會會議期間非經議院同意 、在議會閉會期間非經議院常設性機構的許可,不受逮捕、拘禁和刑事審判,但現行犯不在此限。《日本國憲法》還規定,會期前曾被逮捕的議員,如其所屬議院提出要求,必須於會期中予以釋放。 社會主義國家人民代表機關的代表都由選舉產生,享有特殊的言論保障權和人身保障權,接受選民或選舉團體的監督,選民或選舉團體有權罷免其選出的代表。
9. 誰幫助英國議會成型
夫西蒙·德·孟福爾幫助英國議會成型。
1258年,英格蘭國王亨利三世的妹夫西蒙·德·孟福爾男爵武裝闖宮,迫使亨利同意召開會議簽訂限制王權的「牛津條例」。根據牛津條例,國家權力由貴族操控的十五人委員會掌握。為此引進了新名稱——Parliament,此詞出自法語,意為「商議」,後在英語中,表示議會。
英國議會的職責:
英國議會居於優越於其他機關的「至上」地位,曾經擁有幾乎是無限的立法權。對於議會的職能,有不同的概括。1978年設立的程序特別委員會將其概括為四項:立法、審查政府工作、控制財政、平反冤屈。議會1992年編印的「議會與政府」認為,英國議會承擔著七項工作。
制定法律,檢察政府工作,控制財政,保護個人,審議歐共體建議,辯論時事,審理上訴。英國官方年度報告《英國2000》將議會職能概括為四項。
通過法律;以就征稅作出表決的方式為政府的工作提供運作手段;審查政府的政策和行政管理,包括財政支出;辯論日常的重要問題。從權力運作的角度看,英國議會的主要職能是立法、監控財政、監督政府。此外,在外交、司法等方面也發揮著一定的作用。
10. 英國議會產生的原因
英國人崇尚自由,他們喜歡別人稱他們為「生而自由」的英國人。所以,他們不喜歡被約束。在英國,抗拒王權、限制王權被看作是自由的傳統(貴族逼迫失地王約翰簽署《大憲章》)。在英國歷史中,國王與貴族始終不分上下,誰也難以徹底制服對方,結果形成了長期的抗衡。抗爭在相對平衡的狀態下不斷持續,終於形成了國王與貴族不流血的競技場——議會。在國王與貴族的斗爭過程中,王權應該受到限制的思想逐漸形成封建關系,並以律令的形式固定下來。經過四百多年的發展,於1689年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具體如下:
議會的前身是大議會和小議會,13世紀後小議會逐漸變為御前議會。
起源於1215年的《大憲章》——王在法下;
議會的雛形:牛津議會(公眾選舉性)——生而自由;
1264年和1265年的西門議會(中產階級進入議會)
1295年的模範議會(中等階級被普遍認可,為下院的產生奠定基礎)
1322年《約克法令》——王在議會
1689年《權利法案》(議會的權力高過王權,議會主權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