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吉林省規章規范性文件相關制度

吉林省規章規范性文件相關制度

發布時間: 2022-03-10 20:46:39

❶ 吉林省人民政府的工作規則

第一章總則
一、吉林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產生的新一屆吉林省人民政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和《國務院工作規則》,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規則。
二、省政府工作堅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 「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方針、政策和省委部署,按照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要求,努力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實行科學民主決策,推進依法行政,加強行政監督,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政府。
三、省政府組成人員要忠實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責,堅持解放思想,求真務實,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忠於職守,服從命令,顧全大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四、省政府對省人民代表大會和國務院負責並報告工作。省政府是國務院領導下的國家行政機關,服從國務院。省政府各部門受省政府統一領導,並且依照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規定受國務院主管部門的業務指導或者領導。要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風,積極推進相對集中行政審批權改革、政務公開和電子政務,加強應急管理,搞好信息服務,提高行政效能,推動省政府各項工作部署的貫徹落實。
第二章組成人員職責
五、省政府由下列人員組成:省長、副省長、秘書長、各廳廳長、各委員會主任、外事辦公室主任。
六、省政府實行省長負責制。省長領導省政府工作,副省長、秘書長協助省長工作。
七、省長召集和主持省政府全體會議和省政府常務會議。省政府工作中的重大事項,必須經省政府全體會議或省政府常務會議討論決定。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問題,召開省政府專題會議研究處理。重特大突發事件的應對工作,由省長召集省應急委員會議研究決定。
八、副省長按職責分工負責處理分管工作。受省長委託,負責其他方面的工作或專項任務,並可代表省政府進行外事活動。
九、秘書長負責處理省政府的日常工作,協助省長分管有關方面工作。
省長助理協助省長或副省長處理分管工作。
副秘書長受省政府領導委託協助處理有關業務工作。
十、省長外出期間,可委託負責常務工作的副省長主持省政府工作。
十一、各廳廳長、各委員會主任、外事辦公室主任負責本部門的工作。各廳、各委員會、外事辦公室根據法律、法規、規章和國家方針政策以及省政府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職權范圍內,制定規范性文件。
審計廳在省長和國家審計署領導下,依法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不受其他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三章全面履行政府職能
十二、省政府及各部門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全面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
十三、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方針政策,主要運用經濟、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導和調節經濟運行,強基礎、調結構、增效益、重民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強化節能減排,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自主創新,建設新型產業基地,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發展對外經濟貿易與合作,實現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和財政收支平衡。
十四、加強市場監管,創造公平的法制環境,完善行政執法、行業自律、輿論監督、群眾參與相結合的市場監管體系,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加強政府信用建設,實行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
十五、認真履行社會管理職能,完善社會管理政策和規章,依法管理和規范社會組織、社會事務,妥善處理社會矛盾,維護公共安全、社會秩序和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公正。加強城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和社區建設。培育並引導各類民間組織的健康發展,充分發揮其作用。依法深化和完善應急管理體制建設,提高政府預防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
十六、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堅持以人為本,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完善公共政策,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努力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推進部分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化進程,建立健全公共產品和服務的監管和績效評估制度,簡化程序,降低成本,講求質量,提高效益。
第四章實行科學民主決策
十七、省政府及各部門要完善公眾參與、專家咨詢和政府決策相結合的決策機制,健全重大決策的規則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法規規章和公共政策制定等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社會聽證制度以及決策責任制度,充分發揮決策信息和智力支撐體系作用,增強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實行依法決策、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
十八、涉及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決策,由省政府全體會議或省政府常務會議討論決定。
十九、省政府各部門提請省政府討論決定的重大決策建議,必須符合國家和省有關法律、法規、規章、政策規定和發展規劃,進行充分調查研究,經過專家或研究、咨詢、中介機構的論證評估或法律分析;涉及相關部門的,應充分協商;涉及地區的,應事先徵求意見;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一般應通過社會公示或聽證會等形式聽取意見和建議。
二十、省政府在作出重大決策前,根據需要通過一定形式,充分聽取民主黨派、群眾團體、專家學者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第五章推進依法行政
二十一、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規范行政權力。省政府及各部門要嚴格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當、高效便民、誠實守信、權責一致的要求行使行政權力,強化責任意識,不斷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二十二、省政府根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改革開放、社會全面進步的需要,依據國家法律法規,結合省情實際,適時提出地方性法規議案,制定規章,修改或廢止不相適應和不符合實際的規章,確保法規議案和規章的質量。
二十三、省政府各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必須符合法律、法規、規章和國家方針政策以及省政府規章、決定、命令。涉及兩個以上部門職權范圍的事項,應由省政府制定規章、發布決定和命令,或由有關部門聯合制定規范性文件。各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要依法及時報省政府備案,由省政府法制機構審查並定期向省政府報告。
二十四、提請省政府討論的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審議的規章,由省政府法制機構論證審核或組織起草,規章的解釋工作由省政府法制機構承辦。
二十五、要按照行政執法與經濟利益脫鉤、與責任掛鉤的原則,理順行政執法體制,科學配置界定執法機關的職責許可權,量化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推進行政綜合執法。嚴格實行行政執法責任制、依法行政考評制和執法過錯追究制,落實對行政執法行為的申訴檢舉制度和行政執法錯案責任追究制度,加強對執法活動的監督,堅持開展行政執法檢查,切實做到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
第六章加強行政監督
二十六、省政府要自覺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並向其報告工作、接受質詢、依法備案省政府規章;接受省政協的民主監督,認真聽取意見和建議。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
二十七、省政府各部門要按照行政訴訟法及有關法律規定,接受司法監督,對司法監督中發現的問題要認真查處和整改並向省政府報告。
二十八、加強行政系統內部監督,嚴格執行行政復議法和規章、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及時發現並糾正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以及行政機關違法的或者不當的具體行政行為,並主動征詢和認真聽取各地政府及其部門的意見和建議。同時省政府各部門應自覺接受監察、審計等部門的專項監督。
二十九、省政府及各部門要重視人民群眾來信來訪工作,進一步完善信訪制度,確保信訪渠道的暢通。按照 「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依法、及時、就地解決問題與疏導教育相結合 」的原則,從源頭上預防導致信訪事項的矛盾和糾紛。嚴格實行信訪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通過聯席會議、建立排查調處機制和信訪督查工作制度等方式,及時化解矛盾和糾紛。省政府領導及各部門負責人要親自閱批重要的群眾來信、處理分管工作的上訪問題。
三十、省政府及各部門要接受新聞輿論和群眾的監督,重視新聞媒體報道和群眾反映的問題。對重大問題,各部門要積極主動地查處和整改並向省政府報告。重視群眾和其他組織通過多種方式對行政行為實施的監督,提倡開展人民群眾建議徵集活動。按照 「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 」的規定,落實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加強政府網站建設,完善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及時發布政務信息,便於群眾知情、參與和監督。省政府及省政府辦公廳的公文,除需要保密的,應及時通過《吉林政報》和省政府網站公布。
第七章工作安排布局
三十一、省政府及各部門要加強工作的計劃性、系統性和預見性,搞好年度工作安排布局,並根據形勢和任務的變化及時作出調整。
三十二、省政府根據國務院部署和《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年度重點工作及目標責任制,確定需要討論的地方性法規草案和審議的政府規章、省政府召開的全省性會議和制發的公文等事項,形成省政府年度工作安排布局,下發執行。
三十三、各地、各部門要認真落實省政府年度工作安排布局,並在年中和年末向省政府報告執行情況。省政府辦公廳適時作出通報。
第八章強化督查落實
三十四、堅持並完善督查落實制度和機制,推動政府各項工作和決策的落實,保證黨和國家以及省委、省政府重大工作決策部署的貫徹實施。
三十五、督查的重點是省政府重大決策、重要工作部署及會議決定的重大事項落實情況;省政府重要工作任務和工作目標責任制及階段性任務目標完成情況;省政府領導批示交辦事項落實情況。
三十六、督查要注重實效,全面准確了解和反映情況,及時提出整改意見建議。實行督查工作通報制度。督查事項提出、督查實施及督查結果反饋,實行請示報告制度,重大督查事項必須及時逐級報告。
三十七、省政府重大決策和重要工作部署的貫徹,一般以省政府名義組織督查,由省政府領導審批,省政府辦公廳組織實施。各部門必須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府的重大決策和工作部署,及時跟蹤和反饋執行情況。
第九章會議制度
三十八、省政府實行省政府全體會議、省政府常務會議、省政府專題會議和省應急委員會議制度。
三十九、省政府全體會議由省政府組成人員組成,由省長或省長委託負責常務工作的副省長召集和主持。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討論決定省政府工作中的重大事項;討論提請省人大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總結部署省政府的重要工作;通報有關重要情況。
省政府全體會議一般每半年召開一次,根據需要可安排有關部門、單位和地方政府負責人列席會議。提請省政府全體會議討論的議題,由省政府常務會議或省長確定。
四十、省政府常務會議由省長、副省長、秘書長、省長助理組成,由省長或省長委託負責常務工作的副省長召集和主持。省政府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副主任列席會議,根據會議內容需要安排有關部門、單位和地方政府負責人列席會議。
省政府常務會議主要討論決定省政府工作中的重要事項,主要議題是:傳達國家有關會議精神,研究貫徹落實意見;研究部署省政府重點工作;研究省政府重大政策措施;討論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全省財政預算;討論地方性法規草案和省政府規章;討論向國家申報的大型基本建設項目;分析全省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形勢和重大民生問題;決定以省政府名義表彰獎勵事宜;討論審批省政府各部門和地方政府請示省政府的重要事項;省政府領導提議討論和通報的重大問題。
省政府常務會議實行例會制,一般每月召開一次,時間為每月第一個星期三上午,遇有特殊情況順延。如有需要可臨時召開。參加會議的省政府組成人員須達半數以上。提請省政府常務會議討論的議題,由省長提出,或由分管副省長、秘書長、省長助理協調審核後提出,報省長確定。省政府常務會議紀要一般由省政府秘書長簽發或核報省長簽發。
四十一、省政府專題會議由省長、副省長、秘書長、省長助理主持召開;副秘書長可以受省政府領導委託,主持召開省政府專題會議。
省政府專題會議主要議題是:研究決定擬提交省政府常務會議討論確定的事項;研究落實省委、省政府重要工作部署以及省政府常務會議決定的相關事項;省政府領導提交會議協調解決的有關問題。
省政府專題會議紀要由省政府領導簽發。
四十二、省應急委員會議由其組成人員組成,省長(省應急委員會主任)或省長委託有關副省長(省應急委員會副主任)召集和主持,主要研究決定和部署重特大突發事件的防範和應對工作。根據會議內容需要安排有關部門、單位和地方政府負責人列席會議。
四十三、省政府組成人員因故不能出席省政府全體會議、省政府常務會議,需會前向主持會議的省政府領導請假。如對議題有意見和建議,可在會前提出。其他人員不能按要求列席會議的,需會前向省政府秘書長請假。因故不能參加省政府專題會議和其他會議的人員,要事先向會議主持人請假。
省政府全體會議和常務會議決定的事項,宜於公開的,應及時報道。省政府全體會議、常務會議新聞稿一般由省政府新聞發言人審核簽發,如有需要,報省政府領導審定。
四十四、省政府根據工作需要召開全省性會議。會議的主要內容是:根據國家要求,傳達貫徹落實國家有關會議精神;按照省委工作安排,部署政府系統工作;動員各方面力量,完成重點工作任務;總結推廣典型經驗,促進全局工作開展。
省政府召開的會議和以省政府名義召開的會議,由省政府辦公廳列出計劃,經省政府秘書長核報省長審定後,提交省政府常務會議討論確定。省政府組織召開的會議,冠名為吉林省XXX會議,會務工作由省政府辦公廳負責。以省政府名義召開的會議,原則上只允許省政府綜合部門每年召開一次,冠名為全省XXX會議,會務工作由省政府相關部門負責。未列入計劃需臨時召開的會議,經省政府常務會議討論確定。以上兩種會議沒有當面對接和需要討論內容的,原則上採取視頻會議的形式,直接開到縣(市、區)。
第十章公文審批
四十五、各地、各部門報送省政府的公文,應當符合《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和向省政府報送公文的有關規定。除省政府領導交辦事項和必須直接報送的絕密事項外,一般不得直接向省政府領導個人報送公文。各部門報送省政府的請示性公文,部門間如有分歧意見,主辦部門的主要負責人要主動協商,不能取得一致意見的,應列出各方理據,提出辦理建議。
四十六、各地、各部門報送省政府審批的公文,由省政府辦公廳按照省政府領導分工呈批,重大事項報省長審批。有關計劃投資及財政方面的事項,除按有關規定由分管的省政府領導審批外,均由負責常務工作的副省長根據省長授權審批,重大問題要經省長決定。
四十七、省政府公布的規章、決定、命令,向省人大或其常委會提出的議案,人員任免,由省長簽署。
四十八、以省政府名義發文,經省政府分管領導審核後,由省長或省長委託副省長簽發。秘書長、省長助理根據授權可簽發有關文件。
屬傳達省政府決定事項和省政府各部門要求以省政府辦公廳名義發文的,由秘書長簽發,或副秘書長核報分管的省政府領導簽發。屬省政府辦公廳職責范圍內的發文,由辦公廳主任簽發。
四十九、公文辦理堅持 「誰辦文誰催辦 」的原則,嚴格按時限要求辦理,實行催辦報告制度,提高公文運轉效率。
五十、省政府及各部門要進一步精簡公文。部門職權范圍內的事項,由部門自行發文或聯合發文,不得要求省政府批轉或省政府辦公廳轉發;須經省政府審定的事項,經省政府同意可由部門行文,文中應當註明經省政府同意;除以函的形式商洽工作、詢問和答復問題、審批事項外,省政府各部門一般不得向各地政府正式行文。要完善電子公文傳輸,加快網上辦公進程,提高公文辦理水平。
第十一章作風紀律
五十一、省政府領導要做學習的表率,發揚理論聯系實際學風,把學習與調研、研究與解決問題結合起來。密切關注國際國內經濟、社會、科技等方面發展的新趨勢、新變化,學習經濟、科技、法律和現代管理等方面的新知識,提高領導能力。健全學習制度,一般每季度安排一次專題講座、報告、座談等省政府領導學習活動。
五十二、省政府領導要深入基層,考察調研,了解情況,指導工作,解決實際問題。下基層要減少陪同和隨行人員,簡化接待。不要地方負責人到機場、車站及轄區分界處迎送,所到之處不得舉行歡迎、歡送儀式,不得張貼、懸掛歡迎標語。食宿要嚴格執行規定標准;配備警車嚴格按規定執行,市區行駛時不擾民。
五十三、精簡公務活動,嚴格執行領導同志出席各類會議和公務活動的有關規定。省政府領導不為部門和地方的會議活動發賀信、賀電,不題詞、題名。因特殊需要發賀信、賀電和題詞,一般不公開發表。
五十四、精簡會議,改進會風。控制會議規格和會期,壓縮會議數量。各部門召開的會議原則上省政府領導不到會講話,必須到會講話的一個會只能由一位領導講話,開短會,講短話。省政府領導出席會議活動、下基層考察、調研的新聞報道和外事活動安排,按省委、省政府有關規定辦理。減少會議和一般性領導活動的新聞宣傳報道。
五十五、精簡文件,改進文風。控制文件規格,減少文件數量,壓縮文件篇幅。凡已及時公開發布的文件,各地、各部門不得層層轉發。省政府印發的普發類文件一般不超過4000字。起草省政府領導在全省性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稿,一般不超過7000字;在其他會議上的講話稿,一般不超過5000字。省政府領導講話印發《內部情況通報》,原則上不超過5000字。
五十六、省政府組成人員要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有關規定,以身作則,勤儉節約,嚴格自律。管好自己,管好配偶、子女和身邊工作人員,不得利用特殊身份拉關系、謀私利,抓好分管或本部門的黨風廉政建設。
五十七、省政府組成人員必須堅決執行省政府決定,如有不同意見可在省政府內部提出,在沒有重新作出決定前,不得有任何與省政府決定相違背的言論和行為;代表省政府發表講話或文章,以及個人發表涉及未經省政府研究決定的重大問題及事項的講話或文章,事先須經省政府同意。
五十八、副省長、秘書長、省長助理到省外出差、出訪、休假,應事先報請省長同意,由省政府辦公廳通報省政府其他領導。各部門主要負責人外出,應事先向省政府辦公廳報告,由省政府辦公廳向省政府領導報告。
五十九、嚴格執行領導幹部出國(境)有關規定,從嚴掌握外事出訪。省長、副省長出訪,報請國務院批准。各部門正職出訪,由分管副省長和分管外事工作的副省長審核後報省長審批;副職出訪,由分管副省長和分管外事工作的副省長審批。出訪考察要有目的、重實效,減少一般性考察,團組規模精幹合規。出訪考察結束後要向省政府提交考察報告。
六十、實施政府績效評估和行政問責,提高政府及部門執行力和公信力,推動工作落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政務公開,規范行政行為。落實改善發展軟環境的有關規定,對職權范圍內的事項要按程序和時限積極主動辦理,對不符合規定的事項要堅持原則,不得辦理;不得用公款相互送禮和宴請,不得接受地方和部門的送禮和宴請;對因推諉、拖延等官僚作風造成影響和損失的,對統計數字弄虛作假以及重大事故、災情瞞報虛報等問題,對越權辦事、以權謀私等違規、違紀、違法行為,要嚴肅查處,追究責任。堅決反對鋪張浪費,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建設節約型政府。

❷ 吉林省司法廳的司法廳機關制度

關於精簡文件規范辦文工作的意見
為了貫徹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精神,加強和改進機關工作作風,規范廳機關的辦文工作,大力精簡文件、簡報,提高文件、簡報質量,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認真貫徹執行《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在辦文工作中,要堅持實事求是、精簡高效的原則,大力精簡機關印發的文件、簡報,提高公文質量。
二、行文要確有必要,注重實效。可發可不發的文件堅決不發;能通過信息渠道和網路傳遞解決的,盡量不發紙質文件;已經發傳真或電報的,原則上不再印發文件;除重要會議外,領導講話一般不發文件。文件原則上不得超過3000字。
三、做好文件所及內容的協調工作。擬制公文,對涉及其它處(室、局)職權范圍的事項,主辦部門應先與有關處(室、局)協商,取得一致意見後再行行文。如仍有分歧,主辦部門應列明各方意見,報請廳領導審示。
四、嚴格控制廳機關發文。省廳各處室不得以處室名義向各市州司法局直接行文。各處室重要業務工作部署、決定、通知等,以廳發文件,或以辦公室文件下達。
五、簡報要堅持少而精的原則。簡報的內容要言之有物,實事求是,典型性不強、指導意義不大,可出可不出的簡報堅決不出。
六、加強文件的審批把關工作。廳發文、發電,辦公室發文由辦公室統一核稿。堅持先審核後送簽的辦公程序,公文、電報由辦公室核稿後,經辦公室主任或受委託的副主任閱簽後送廳領導審批再行印發。廳黨委文件由黨委秘書負責核稿。屬於法規、規章等規范性文件的,先送法制處進行法律政策審核,再送辦公室核稿。文稿文字、內容需做實質性修改和不需發文的,辦公室應商有關處(室、局)重新修改,或提出意見、建議退回有關部門辦理。
七、根據需要嚴格控制文件、簡報的印製份數。未經批准不得擴大文件、簡報的發送范圍,增加印製份數。各處(室、局)不得直接向省委、省政府報送簡報。
八、加快文件、簡報的辦理、印製速度,提高文件、簡報的時效性。送請廳領導審批和送辦公室審核的公文,應留出必要的審批、核稿時間。辦公室對急件,應做到隨到隨核,及時發出,以提高辦文速度和時效性。
九、辦公室要履行公文處理監督職責。辦公室是廳機關公文處理的職能部門。要加強對機關公文處理的督促檢查工作,及時發現公文處理中的問題,及時向廳黨委、廳領導提出改進和加強廳機關公文處理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協助廳領導做好提高機關工作效率和公文處理工作。 會議管理辦法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精神和《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黨的作風的決定》的精神,根據《中共吉林省司法廳委員會關於加強和改進廳機關作風建設的意見》的要求,特製度本辦法。
一、基本要求
(一)轉變會風是加強和改進廳機關作風的重要內容,是提高機關工作效率,樹立良好形象的基本要求之一,各處(室、局)及各單位必須高度重視,嚴格組織紀律,切實解決會風方面存在的問題。
(二)要貫徹精簡、高效、節約的原則,堅決壓縮我廳會議數量和規模、規格,提高會議質量,提倡少開會、開短會;可開可不開的會議堅決不開;能合並的會議盡量合並;開片會能解決問題的就不開全省性會議;能採用電話會議或電視電話會議形式的,就不再集中人員開會。必須集中開的會議原則上只開到市(州)。廳召開的會議不超過二天,處室召開的會議不超過一天。會議原則上只搞一個講話,講話不超過一小時,討論發言要限時。
(三)要嚴格會議審批制度。每年12月中旬前,各處(室、局)要將本部門下一年擬召開的會議計劃書面送辦公室匯總,辦公室、計財處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處審,然後報分管廳領導提交廳長辦公會議審批,一辦公室文件發廳年度會議計劃,各部門嚴格執行。
(四)廳機關各處室召開的發生食宿經費的會議,實行定點制度,由廳辦公室、計財處確定地點,統一結算。
(五)提高會議質量。召開會議要議題明確,精心籌備,解決問題。會議文件、領導講話要作為籌備會議的主要任務,要認真對待,充分研究,精心准備。除特殊情況外,不臨時動儀召開會議。
二、會議種類
會議種類主要包括:廳黨委會議、廳務會議、廳長辦公會議、全省司法行政工作會議、全省司法行政工作專項會議(座談會)和其他專業會議。
(一)廳黨務會。由黨委書記、黨委成員組成。由黨委書記或黨委書記委託的同志主持。黨委會議須有半數以上黨委成員參加,研究決定幹部任免事項須有三分之二以上黨委成員參加。
(二)廳務會議。由廳長、副廳長、政治部主任、紀檢書記組成。由廳長或廳長委託的副廳長主持。廳機關各處(室、局)及有關直屬單位主要負責人參加。
(三)廳長辦公會。由廳長、副廳長、政治部主任、紀檢書記組成。由廳長或廳長委託的副廳長主持。視會議內容請有關處(室、局)及有關直屬單位主要負責人列席。
(四)全省司法行政工作會議。由由廳長或廳長委託的副廳長主持。廳辦公室主任、省監獄管理局黨委成員、各市州司法局長及辦公室主任、廳機關各處(室、局)、省直監獄、勞教所及廳直屬單位主要負責人及有關人員參加。會議一年召開一次,一般在每年的年初舉行,也可根據需要提前或延後召開。
(五)全省司法局長座談會。由廳長或廳長委託的副廳長主持。各市州司法局長或委託的副局長、廳機關有關處(室、局)負責人、有關直屬單位負責人以及相關人員參加。會議一年召開一次,一般在每年的年中舉行,也可以根據情況需要提前或延後召開。
(六)全省司法行政工作專項會議。由廳長或廳長委託的副廳長主持。廳機關有關處(室、局)負責人、各市州司法局長或副局長、有關直屬單位負責人以及相關人員參加。會議根據年度會議計劃召開。
(七)專業工作座談會。由副廳長或受委託的處(室、局)、有關直屬單位的人員參加。會議根據年度會議計劃召開。
三、廳黨委會議、廳務會議、廳長辦公會議的准備與召開
(一)議題確定。由黨委書記、黨委成員或廳長、副廳長提出建議,黨委書記確定。
(二)材料准備。需要在會議上討論的議題材料,要嚴把質量關。屬於情況報告一類的文件,要將有關背景情況和需要研究的問題闡述清楚,由提交議題的單位,在會議召開前將材料送交與會人員,提交議題的單位應對討論的議題預作準備,由主要負責人根據要求向會議匯報,對有關問題作出說明。
(三)會議通知。辦公室根據廳領導關於召開會議的指示,由廳黨委秘書落實會議時間、地點、列席人員,並負責通知會議人員。
廳黨委會、廳務會議、廳長辦公會由黨委秘書和辦公室主任委託的同志負責記錄,重要會議要形成會議決議或紀要。會議決議或紀要由黨委秘書起草,經辦公室主任審核,黨委書記、廳長簽發。
四、全省司法行政工作會議、全省司法局長座談會、全省司法行政系統專項工作會議(座談會)和其他專業會議的准備和召開
(一)議題確定。由廳長、副廳長或相關處(室、局)提出建議,由廳長或受委託的副廳長確定。
(二)會議籌備。每個會議召開前,要嚴格履行申報、審批手續。凡是以廳名義召開的會議,一般情況下,主辦部門應在會前半個月將會議的主要文件(包括領導講話稿、工作意見和決定等)提交黨委會或廳長辦公會討論。
(三)會議通知。辦公室根據廳領導關於召開會議的指示,由辦公室以廳發文或電報的形式通知各與會單位。
(四)會務工作的分工。全省司法行政工作會議、全省司法局長座談會儀的會務工作,由分管辦公室工作的副廳長負總責,由辦公室具體負責。如會議在省會城市以外召開,所在地的司法局協助安排會務工作。
全省司法行政系統專項會議(座談會)和其他專業會議的會務工作,由分管副廳長負總則,主辦處(室、局)協助安排會務工作。
計財處負責會議預算的審批、財務決算等工作。機關服務中心負責安排接送車輛等工作。

❸ 建立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 每隔多少清理一次

建立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 每隔2年清理一次

❹ 急需一篇正規格式的政府文件

市、縣(市)、區或鄉鎮政府規范性文件備案格式

× × 人 民 政 府

××府規備字【 】號

關於《 》的備案報告

(上一級或本級政府法制部門):
(制定機關名稱)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名稱及發文字型大小),已於×年×月×日(公布時間)通過(公布方式)予以公布,現上報備案,請查收。

(××人民政府印章)
×年×月×日

政府部門、直屬機構規范性文件備案格式

市、 縣(市)、區或鄉鎮 × (局、辦)

××規備字【 】號

關於《 》的備案報告

(上一級或本級政府法制部門):
(制定機關名稱)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名稱及發文字型大小),已於×年×月×日(公布時間)通過(公布方式)予以公布,現上報備案,請查收。

(局、辦印章)
×年×月×日

政府部門、直屬機構聯合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備案格式

吉 林 市 × × (局、辦)

××規備字【 】號

關於《 》的備案報告

(上一級或本級政府法制部門):
× × (局、辦)與 × × (局、辦)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名稱及發文字型大小),已於×年×月×日(公布時間)通過(公布方式)予以公布,現上報備案,請查收。

(主辦局、辦印章)
×年×月×日

規范性文件起草說明格式

關於《 》的起草說明

註:該起草說明應包括《吉林省規章規范性文件監督辦法》第五條規定的內容。

年度規范性文件目錄報送格式

××人民政府或××(局、辦)
××年度規范性文件目錄

填表時間: 年 月 日

序號 規范性文件名稱 文號 公布日期

填表單位:(印章)

註:此表請於次年1月底前報市政府法制辦公室執法監督處。

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登記單格式

編號:××
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登記單

收文時間: 備案號:
報送機關: 文件號:
規范性文件名稱:
協辦單位:
審查意見:

處理結果:

承辦人: 負責人:
×年×月×日 ×年×月×日

規范性文件協助審查通知書格式

編號:××
規范性文件協助審查通知書

(主送機關名稱):
根據《吉林省規章規范性文件監督辦法》的有關規定,現將(制定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名稱)送上,請就其內容是否違法、不當予以審查,審查意見於×年×月×日前書面告知(法制部門承辦機構、聯系人及電話)。
回函請填寫:
聯系處(科、室):
聯系人:
聯系電話:

(行政執法監督檢查專用章)
×年×月×日

規范性文件提供依據說明理由通知書格式

編號:××
規范性文件提供依據說明理由通知書

(主送機關名稱):
經過對(規范性文件名稱)初步審查,現請就以下問題提供依據、說明理由:

請將有關依據和情況說明於×年×月×日前書面上報。

(行政執法監督檢查專用章)
×年×月×日

規范性文件自行糾正通知書格式

編號:××
規范性文件自行糾正通知書

(制定機關名稱):
經對你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名稱)進行審查,認為存在以下問題:

根據《吉林省規章規范性文件監督辦法》(具體條款)的規定,請對存在的問題予以糾正,處理結果於×年×月×日前書面上報。

(行政執法監督檢查專用章)
×年×月×日

規范性文件審查處理決定書格式

編號:××
規范性文件審查處理決定書

(制定機關名稱):
經對你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名稱)進行審查,認為存在以下問題:

根據《吉林省規章規范性文件監督辦法》(具體條款)的規定,作出如下處理決定:

對本決定不服,可以向上級政府法制部門申請復核。

(行政執法監督檢查專用章)
×年×月×日

規范性文件復核決定書格式

編號:××
規范性文件復核決定書

(申請機關名稱):
你機關提出復核申請收悉,經審查,作出如下復核決定:

(行政執法監督檢查專用章)
×年×月×日

規范性文件審查處理情況告知書格式

編號:××
規范性文件審查處理情況告知書

(申請人名稱):
根據你提出的對(規范性文件名稱)的審查申請,我們進行了認真審查,審查結論是:

處理情況是:

特此告知。

(行政執法監督檢查專用章)
×年×月×日

❺ 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有什麼區別

一、區別:

1、概念含義不同:

(1)法律有廣義、狹義兩種理解。廣義上講,法律泛指一切規范性文件;狹義上講,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2)法規,在法律體系中,主要指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法規及經濟特區法規等。

(3)規章,是指有規章制定權的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決定並以法定方式對外公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

(4)規范性文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一般是指屬於法律范疇(即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立法性文件和除此以外的由國家機關和其他團體、組織制定的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的總和。

狹義一般是指法律范疇以外的其他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

2、制定主體不同:

(1)法律一般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民法刑法等;

(2)法規,指國務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民族自治機關和經濟特區人大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3)規章主要指國務院組成部門及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和人民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4)規范性文件一般指狹義的規范性文件,各級黨組織、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工作部門,人民團體、社團組織、企事業單位、法院、檢察院等制定的,具有普遍適用效力的,非立法性文件。

3、效力等級不同:

(1)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2)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3)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4)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5)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互有交叉,無法比較。

二、不能直接寫成"衛政法發[2006]228號 《衛生標准管理辦法》",因為黨政機關公文寫作,標題的格式應為XX(發文機關)關於XX(事項)的XX(文種)。

中國政府網-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❻ 法律,行政法規以及規章制度和規范性文件有什麼區別

1、從內容上看,凡是法律、法規規定以規章形式規定的事項,應當制定規章,比如,設定行政處罰,出台法律、法規的配套制度,均屬於規章。至於一般規范性文件,主要用於部署工作,通知特定事項、說明具體問題。此外行政管理的重大制度也應當制定規章。比如,國家統計局就涉外社會調查活動管理、部門統計調查項目管理、統計執法檢查相繼出台了三個部門規章。
2、從形式上看, 2000年7月1日《立法法》實施以後,規章都必須以令的形式發布,因此凡是以令的形式發布的,就是規章;一般規范性文件則不以令的形式發布,往往以通知、函等形式下發。
3、從結構上看,規章一般採取章、節、條、款的結構,規范性文件則比較鬆散,一般沒有結構要求。
4、規章要報國務院備案,規范性文件則不需要。可以這樣說,是否以規章形式發布並報送國務院備案,是判斷規章還是規范性文件的主要標准。

❼ 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有什麼區別效力哪個大

地方抄性法規和部門規章屬於襲同一效力位階,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如果出現沖突的話,由下面的方式進行選擇地方性法規或者部門規章:

1.先由國務院裁決,如果國務院認為適用地方性法規,則適用地方性法規的相關規定;

2.但是若國務院認為應適用部門規章,則需交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

PS:我國法律體系的法律位階共有五級,分別是:

1.憲法;

2.法律;

3.行政法規;

4.地方性法規;

5.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

❽ 「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有什麼區別

收藏來推薦 小劉:甄律師,我在自學習統計法的過程中經常看到「規章」、「規范性文件」這樣的提法,它們到底有什麼區別,您能幫我解釋一下嗎? 甄律師:「規章」是指有規章制定權的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決定並以法定方式對外公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從廣義上講,規章也是一種規范性文件,但是它不同於我們所講的一般規范性文件。一般規范性文件指的是法律、法規和規章以外的規范性文件。我們在日常工作中所使用的「規范性文件」,實際上講的是一般規范性文件,或者稱為狹義的規范性文件。這里,規章與一般規范性文件的主要區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從內容上看,凡是法律、法規規定以規章形式規定的事項,應當制定規章,比如,設定行政處罰,出台法律、法規的配套制度,均屬於規章。至於一般規范性文件,主要用於部署工作,通知特定事項,說明具體問題。 小劉:《<北京市統計管理條例>罰款處罰辦法》、《北京市統計人員持證上崗管理辦法》就應當屬於與《北京市統計管理條例》相配套的地方規章。 甄律師:對。此外,行政管理的重大制度也應當制定規章。

❾ 請問試行的法規、規章等有效期限時多長有無相關法律規定

試行的法規、規章之有效期限分以下三種情形:
1.該法規、規章本身規定了有效回時限,則以答此規定為准;
2.試行法規、規章的有限期限自正式公布的新法規、規章施行日終止;
3.試行法規、規章的有效期限自宣布作廢之日終止。
此屬法理,至今未見專門的法律規定。

❿ 請問「法」「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的區別相關定義和解釋

1.法的廣義解釋,包含後幾種含義,而且還包括法律制度或法律文化等內其他內容。狹義容就是下面所說的狹義法律。
2.法律的廣義解釋和法相同,狹義指所有的法律規范,最狹義(在我國就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
3.法規(在我國)一般是指【行政法規 由國務院制定並修改】【地方法規 由省、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並修改、也有部分城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制定行政法規】
4.規章(在我國)一般指指國務院各部委以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等制定和發布的規范性文件。國務院各部委制定的稱為部門行政規章,其餘的稱為地方行政規章。
5.規范性法律文件指表現法的內容的形式或者載體,它是普遍、多次和反復適用的法律文件,即通常所謂的法律,有憲法、法律、法規和規章等淵源形式。(也就是立法機關制定修改或認可的法律規范,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變更監護人訴狀 發布:2025-05-22 18:12:19 瀏覽:326
2015司法考試卷二真題 發布:2025-05-22 18:10:00 瀏覽:322
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2 18:09:20 瀏覽:754
古代法官面面觀 發布:2025-05-22 18:09:04 瀏覽:719
中級會計經濟法增值稅總結 發布:2025-05-22 17:57:29 瀏覽:998
領導幹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系列講座 發布:2025-05-22 17:55:15 瀏覽:194
經濟法學B 發布:2025-05-22 17:45:48 瀏覽:122
園長要懂得法律知識 發布:2025-05-22 17:42:37 瀏覽:747
勞動法是哪一年開始起草的 發布:2025-05-22 17:34:18 瀏覽:28
農業執法規劃 發布:2025-05-22 17:32:56 瀏覽: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