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生活中人情與規章制度
㈠ 如何處理管理中人情和制度之間的矛盾
管理實務問題 問題本質分析 如何正確處理工作中人性化和制度化之間的矛盾,首先需要從兩個維度了解問題的本質:1.從管理者的角度,是如何運用自己的感性和理性的問題;2.從管理的對象和工作性質上看,是如何處理人和事之間的沖突的問題,在領導行為上表現為對人的關心和對事的關心。其實這是一個管理的本源問題,在管理方格、支持關系、情境領導等很多行為科學和領導理論中,都是從這兩個維度來研究和分析領導行為的。 管理方格理論從關心人員和關心工作兩個維度,依據領導者對兩者的關系程度,把領導行為分為五種典型的管理類型:(1)貧乏型管理,是一種既不關心工作,也不關心人員的管理方式;(2)權威型管理,是一種一心撲在工作上,但忽略對人的關心的管理方式;(3)鄉村俱樂部型管理,是一種對人非常關心、注重關系,但是忽視工作的管理方式;(4)中庸型管理,是介於權威型和鄉村俱樂部型之間,尋求妥協和權宜、缺乏主動和創新的管理方式;(5)團隊型管理,是一種實現個人與組織、工作與情感高度和諧的管理方式,是最成功的管理方式。在團隊型管理方式下,領導者既善於運用人性化方式,最大限度體現對員工的關心,又能把握好理性和原則,最大限度體現對工作的關心,在團隊和諧的氛圍中順利完成團隊的工作任務,實現組織的目標。 思維技巧 1.以對人的關心為主的工作,必須堅持人性化和靈活性。人是有感情和情緒的,正如梅奧所言,人的問題要求人性地解決,如果完全理性和原則化,必然會把人機器化,進而破壞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以人為中心的工作,須遵循的工作準則是:(1)明確工作角色和工作職能。工作角色清楚了,才有工作歸屬感;工作職能和目標明確了,才能激發員工的成就感,這是建立工作關系的基礎。(2)增進工作關系的和諧;(3)增進員工的職業幸福感。 2.以對事情的關心為主的工作,必須堅持理性和原則性。以事為中心的工作,應遵循的工作準則是:(1)目標有效;(2)方法有效;(3)執行有效。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提出了管理者的五項有效性修煉:時間有效、目標有效、用人有效、決策有效、工作過程有效,五個有效性既是對做人的修煉,也是對做事的修煉。處理好感性與理性、原則性和靈活性、做人與做事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管理技巧和領導藝術。管理者對任何技巧和藝術的運用,都是建立在自身心理素質和思維模式基礎上的,因此,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和自我修煉是提升領導藝術的根本。 管理運用示例 1.在團隊建設中,團隊關系的建立和增強團隊凝聚力是團隊有效工作的前提,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必須以人和關系為中心,充分遵循人性的規律,明確團隊領導和成員角色,建立優勢互補、感情和諧的團隊關系,調動和激發團隊成員的歸屬感、工作意願和主動性等情感因素。在實現團隊目標的過程中,領導者必須放下人的因素和顧慮,以事情和工作為中心,遵循做事的規律,明確團隊目標並達成共識,採取有效的途徑、方法和工具,要求團隊成員嚴格執行團隊制度和紀律,協作執行完成團隊的目標。 2.在績效管理中,一般而言,季度考核、月考核、周考核、日考核等日常考核工作,是以人為中心的工作,考核的目的是改進工作行為,而不應該是獎懲,所以必須遵循人性化原則,給員工以積極的反饋、評價和改進建議。年度績效考核是以事情和目標為中心的工作,必須堅持理性和遵循原則性,維護制度的嚴肅性。在制度面前,任何的人性化和靈活性都會破壞一個公司的執行文化。 很多公司把日常考核與嚴格的獎懲制度結合起來,這樣做的結果勢必導致管理工作的短期化和員工行為利益化,更破壞了組織與團隊的和諧關系,索尼公司曾經因績效主義而一度走向衰敗就是典型例證。為了實行績效管理,索尼公司成立了專門機構,制定了非常詳細的評價標准,並根據對每個人的評價確定報酬。這種一切以工作績效為導向的管理,使索尼公司內追求眼前利益的風氣蔓延,職工逐漸失去工作熱情,公司失去活力。面對當年索尼公司的衰敗趨勢,索尼的前常務董事天外伺郎說:績效主義企圖把人的能力量化,以此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但我認為事實上做不到。它的最大弊端是搞壞了公司內的氣氛。上司不把部下當有感情的人看待,而是一切都看指標、用評價的目光審視部下。所以他認為是績效主義害了索尼。目前很多企業的績效管理都是失敗的,並不是因為績效管理本身不好,而是因為沒有認清管理的本質,用做事和績效來衡量一切,遠離了對人的關心。
㈡ 職場應該是個有人情味的地方嗎你是怎麼認為的
職場,顧名思義就是大家每天工作奮斗的地方,每天大家幾乎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職場里,那麼有一個話題一直圍繞著大家,就是職場是不是有個人情味的地方呢,針對於這個看法,很多人的回答都是不一樣的,就我的角度看是這樣子的。
職場需要公私分明,規則有度職場有些事情還是需要公司分明,又比較嚴格的規章制度的,比如說績效打卡這些,因為人都是懶惰的,而且年紀大了以後很多人在工作里也漸漸的變了,偷奸耍滑,如果單單依靠人情去管理一家公司那麼肯定會導致公司內部混亂的,並且組織只有有了紀律,大家按照規定去辦事,也可以避免很多的麻煩,所以該有的制度還是不能少的。
所以這個問題還是需要整體來看的,不能完全沒有人情味,但是也不能太過於沒規矩,具體的把握尺度就是老闆們需要去考慮的事情啦。
㈢ 在職場中,人情關系和規章制度哪個更重要
我們一直認為按照MBA來管理並沒有錯,所以過於注重管理的程序化,而忽視了人性的情感管理。但是一個冰冷的體系能留住人才嗎?只有有了人情的合作體系,企業才能取得良好的發展。我們將教你如何管理人情,以優化企業內部績效,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
尊重是底層邏輯,表達方式是微笑管理。交流的時候不僅要主動找話題,還要耐心傾聽。人際交往始於傾聽,終於回答。職場上的大部分問題都是通過溝通解決的。優秀的HR不僅要學會傾聽他人,還要了解對方的需求和要求,並給予反饋,從而將每一次溝通轉化為有效的實施。
㈣ 職場中,規章制度如何執行才有效
在全體職工大會、員工培訓會議、部門工作會議等會議的簽到表上簽字確認。企業會議簽到制度是留存職工到會情況的真實記錄,在採用這種方式公示規章制度時要做到以下:簽到表在表抬頭處或會議內容提示中,一定要包含有企業規章制度宣貫或培訓的文字;簽字確認的范圍要覆蓋到全體職工;含有企業規章制度宣貫、培訓的簽到記錄,一定要存檔備查。職工在與企業建立勞動關系的法律文件簽字時,一並對企業規章制度簽字確認。
㈤ 管理是一種制度 人情是一種溫度 人生不能表面 職場有時候也需要歷練是什麼意
指的是在職場上,大多數人應該去遵守職場規則,從而讓自己形成一個良好的,職場范圍需要去歷練的,就是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
㈥ 如何權衡制度與人情
中國人素來講究人情,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很難繞過「人情」這一關。對管理者來說,人情和制度是管理上始終無法避開的話題,以人為本的精神是企業發展必不可少的隱性文化,而制度又是保證企業能夠持續發展的保證。在「人情」和「制度」中獲得平衡,是管理者工作的一大難點。
企業中,如果管理者「重人情、輕制度」,整個團隊的成員會出現散漫的狀態。如果只「重製度、輕人情」,又會導致管理者不近人情、太強硬,有的員工受不了,可能選擇離職。所以,只有將人情與制度糅合在一起,達到剛柔並濟的效果,才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員工的價值。
那麼,管理者又該如何實現制度與人性間的平衡呢?
中國積分制管理,由湖北群藝董事長李榮先生獨創於2003年,是一套實操性強、顛覆傳統管理模式的新型管理方法。利用積分獎扣的形式對人的能力和綜合表現進行全方位的量化考核,並用軟體記錄、永久保存,做到積分永不清零,全方位調動員工積極性,解決各類企業管理難題。
01 有賞有罰,賞罰分明
積分制體系下,制定了一套賞罰分明的制度。在這套制度中,員工所做的任何工作及出現的各類行為都被納入積分獎扣的體系中。員工只要對企業貢獻大,出現的好行為越多,所得積分就多,積分排名就高。例如,員工為公司簽訂一位客戶;員工設計網站圖片;員工為公司采購所需物品;員工全月無遲到早退、曠工;幫助有困難的同事等,都是會被給予該事項對應的獎分。
相反,員工若是不遵守企業規章制度、對待工作散漫,就會被扣除積分。比如,在工作中出現負面情緒;不服從領導的工作安排;沒有按時按量完成工作任務等都是會被扣除對應的積分。用積分建立賞罰分明的制度,一方面對員工起到警示作用,另一方面又樹立了管理者的威信。
02 以和為本,寬容管理
積分制管理,推崇「以和為本,寬容管理」的方式 ,積分制中推崇的「寬容管理」,並不是跟對員工毫無原則的「寬容」,而是在制度中和標准下對員工的寬容。在傳統的企業管理中,管理者在人性化管理的認知上存在誤點,即停留在字面上的認知,他們認為員工犯錯,既然自己崇尚的是寬容管理,就應該容忍員工的過錯。這樣的思維方式,不僅能讓管理者的威信受到影響,還助長員工壞行為的氣焰。
而積分制管理,在對員工的寬容管理上,不論是工作還是行為,都能夠做到合理與可控。在工作中:員工在工作中出現失誤,但沒有直接損害企業利益為前提的情況下,管理者對員工進行的懲處。例如,員工因為個人原因,導致整個團隊工作的整體進度受到影響,會有不同程度的扣分懲戒。在行為中:比如,員工上班遲到扣分,但是員工可以通過加班達到公司規定的時長來抵消一次遲到;員工與同事發生口角爭執,表現出對同事不友好的樣子,會被扣分。經過這種方式,既讓管理者做到了合理、可控的人性管理,又讓制度得到有力執行。
03 合理授權,有效控權
傳統的企業管理中 ,管理者在授權上有兩重誤點。第一點,團隊高層不信任下屬,擔心他們濫用權利,所以事必躬親;第二點:團隊高層信任下屬將全力賦予他們後,就認為萬事安心,不需要對他們進行權力監控。
在積分制管理模式下,老闆給予核心管理層一定的積分獎扣許可權,讓核心管理層能夠在自己的許可權內,對員工進行自主獎扣分。除此之外,積分制管理還對核心管理層的積分獎扣許可權進行監控。在授權制度中規定,每位管理者在每個階段有一定的獎扣分任務,如果每階段管理者的獎扣分不成正比,那其中的差額就會從該管理層的積分中扣除。通過合理授權,有效控權的方式,來實現制度的剛性與人性的柔性平衡的完美統一。
將人情融入制度中,制度加人情,在管理上實現人情與制度的平衡,才是企業管理中最重要的「核武器」。
㈦ 職場中,規章制度怎麼執行才有效
關於職場中規章制度如何才能高效執行
1、保證制度功效合理充分發揮管理者要起表率作用。古代中國的三國曹操就曾以「割發代首」塑造遵守制度的楷模。領導幹部嚴苛遵守了,當然會對員工造成危害。一個及格的領導幹部便是要嚴謹的需要自身,僅有要嚴格管理自身,從本身開始做起,才可以領導幹部別人,員工才會贊不絕口,才會服從安排的分配和指引,員工全是這種的內心,她們感覺領導幹部做不到的,為何來指引自身呢?
有這種的內心也是很常規的呢,因此領導幹部一定要嚴苛遵守制度,那樣能夠使員工遵守。與此同時要將制度的不斷完善和執行作為企業的一項基本工作中,長期關注。
4、提升制度執行狀況追蹤在執行制度全過程中,還應創建單位中間、員工中間互相監管的牽制體制,發覺違法狀況立即檢舉,並對舉報者給予獎賞,對知情不報者,也應給予相對應懲罰。與此同時,單位要對各單位制度執行狀況開展追蹤監管、定期考核,合理提升制度執行力。
制度的執行也是需要定時的完成檢驗的,並不是每一項制度都能夠執行下來的,要先具體應用,隨後看在公司的實際效果,假如作用不太好,那一定不可以執行下來的呢,這也是個磨合時間,需看執行的狀況,需看在公司是否有具有好的實際效果,要定期進行追蹤,掌握具體情況。
㈧ 怎樣把握人性化管理中「人情」與「制度」之間的度
管理中「人情」與「制度」間的關系的確不好拿捏,能處理好的都是高手。 轉載以下資料供參考
人情與原則,孰輕孰重
在給人們帶來沉重負擔的背後,人情現象的存在的確有其根源上的合理性。中國現有社會體制與文化環境下,那場名叫人情的尋租游戲,我們每個人都是最樂在其中,又最不得已的玩家。人情是否真的如此不堪?
「熟人越來越多,朋友越來越少」,人們一方面抱怨人情淡漠,一方面情感為情所困,恰恰表明了中國社會正在從人情社會向契約社會轉變。對於這種轉變,應該怎樣正確認識,又應怎樣在當前環境中正確處理人情問題?正確看待人情與原則的關系,是真正實現「人情練達」的第一步。
人情應是規則的填充劑,再好的制度也會存在漏洞。人情應在這些方面發揮作用,彌補制度的不足;人情又是制度的發酵劑,人情的感召力量遠大於權威,引導人們自覺遵守制度,這就是人情化管理的本質。而符合人自利動機的理性化企業制度,才是抑制「人情與面子」的有效途徑;人情還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社會不是機器,人心不是電腦,更需要人情來避免摩擦、防止老化。
沒有人情的規則是暴力,沒有規則的人情是混亂。規則與人情的統一,應體現在在制訂規則時充分考慮到人情因素,使規則更加人性化,更符合社會文化環境,更有人情味,而不是在執行的過程中再被人情所左右。
由於帶有道德層面的價值評判標准,人情具有一種精神層面的約束力。制度管理管的是行為,人情管理管的是心。在轉型的年代中,人情甚至可以成為對商業道德體系的一種補充。
而更睿智的選擇是,人情可以升華為更高明的商業智慧。對於利潤的過分看重,讓中國商人更多地希望把利潤留給自己,吃死下游,從上游那兒拿走更高的利潤。卻忘記稻盛和夫曾說過,在商言商時,要更多考慮上下游關系,周圍所有的夥伴都供應你,這與中國傳統的人情觀不謀而合。
人情從來不是錯,人情泛濫才是錯。如何衡量人情應有的權重?也許在看待人情時,我們應該拋下一切利益的立場,而回歸人情最初的本意。人情也叫世情,是人與人之間相互聯系的一種生存關系。某種意義上,人情是人與生俱來,與社會這一母體之間相連的割不斷的臍帶。
㈨ 在職場中,你覺得是「制度管理人」還是「人管理制度」
簡單說只須答一句話:「人的因素第一」。其實,理智、理性,為一切現當代人必須所有,而一切現當代人必然所有,理智、理性。與生俱來,完全沒有,徹底丟棄,也無可能。
為此提出「制度管理人」與「人管理制度」哪個重要?顯然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那樣選擇,而必須以人為本來判斷,一切為多數人。所以提出,對於全社會和針對一個人是理性支配人或人支配理性,即是人治社會還是法治社會,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說法、說詞、說道。
由於理想色彩和功利主義存在,各說各話,冒充理性,不是感性;這時候,往往歷史虛無主義上陣了,任由憑空想像出來的幻影,如何以理性支配人或人支配理性呢?制度的草案和定案都是由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幾上幾下,才得以通過、公布和施行,始終關鍵在人。
㈩ 人情與制度如何管理
中國的傳統歷來非常強調「人情」、講究「義氣」,人情和義氣是什麼?就是感情的等價交換:你對我好,我對你更好,投桃報李,循環往復。「關羽守華容,義釋曹孟德」,能成為千古佳話,就是這個原因。所以,「士為知己者死」「為朋友兩肋插刀」、「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為人處世的重要標准。
回到企業,將此標准應用到管理中會是一個什麼局面呢?在管理者這邊:他們大多數都是些人情化管理的「高手」,管理的風格也是「以情感人」——「我對他這么好,我這么信得過他,他應該會知恩圖報、把事情做好」;在被管理者這邊:「老闆待我不薄,事情我的好好做,要不然對不起他」……上司的「投桃」和下屬的「報李」,彼此的「情感交易」,成為維系雙方「良好」關系的重要原因,也成為「把事情管好」的重要手段。
在商業組織中,這是一種看上去「很美」、「很和諧」,但實質是很脆弱、十分荒謬的關系邏輯:企業本來是一個做事的場所,當企業中的人把「要不要做一個事、或者要不要盡心去做好一個事」,當成人際關系的「禮物」、當作對某人的「回報」的時候,人和事混在了一起,人和事一旦合二為一,事情的完成要靠感情去驅動,人事不分,管理中的各種問題就會出現。
首先,感情無法稱量。感情的投入和得到的回報,往往不同人心裡各有一桿秤,一旦稱量得不一致,問題就會發生。其次,商業組織的矛盾無處不在,對得起「感情」,往往對不起「事情」。企業運作是一個分工協作的鏈條,各崗位各司其職,做好自己份內的事,企業最終的目標才能達成。在此過程中,部門和部門之間、崗位和崗位之間、上級和下級之間、個人和團體之間,往往與生俱來,存在著不可迴避的矛盾和沖突:營銷部門都希望交貨期越短越好,這樣可以更好地爭取客戶;生產部門則希望交期不要太緊,否則生產不好安排;上級都希望下級加班加點;下級則希望上級不要逼得那麼緊;組織管理需要越來越精細化,凡事都要講規矩、按流程來辦;個人則不願意有太多的流程、制度、規則來約束自己……一邊是感情、一邊是事情。
這就是很多領導既抓「人」又抓「事」所面臨的兩難境地。由此可見,企業管理必須平衡人情和制度。之所以是平衡而非摒棄,是因為人情管理和制度管理從本質上說並無優劣,全因企業管理的具體情況而定。這就需要先明確標准。
標準是目的,是分界線。比如說現在不管企業實行的人情還是制度管理,目的通常都是為了調動員工積極性,開發員工潛力。
所以,當人情過了頭,員工開始疏懶,不積極,潛力激發不出時,通常良好的獎懲管理就能在平衡中起到有效的作用;同樣,當制度苛刻,員工消沉,不願賣力時,只有人情,才能使起在平衡中重拾信心,進取努力。
在這一過程中,正視人性是重要的。人性宜疏不宜堵,宜管不宜放。人情過度,人性放則無規矩,所以要制度;制度酷,人性堵則無創造,所以要人情。只有人情與制度配合恰到好處,使人性在寬松而不泛濫,緊張而又活潑的環境下,才能最大程度實現自我,為公司做貢獻。
由此,當人情泛濫導致公司發展受限時,公司揮淚斬馬謖並不為過;當公司初起步,公司講究「情同手足」,也是正確的。畢竟管理是科學,只不過是藝術的科學。而要科學成為藝術的科學,全在公司具體實況,全在平衡與非平衡之間。
非平衡,公司走路就容易摔跤;平衡,公司就能奔跑。只有讓奔跑持續下去,讓平衡形成自己的特色體系,企業才不會因中國常見的「人情」而使企業經營遭遇失控而癱瘓,也不會因制度苛刻而使企業像一架缺少潤滑油的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