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壟斷法規制的壟斷行為
㈠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哪些
(一)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
(二)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四)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
㈡ 反壟斷法對經濟壟斷行為的規制
我國行政性壟斷的表現
1 地區壟斷。即區域性市場壁壘。地區壟斷從狹隘的地方保護主義出發, 採用各種不合理手段製造障礙, 限制地區間經濟貿易往來, 割裂地區間的資源聯系, 損害市場統一與公平競爭。其具體表現方式是: (1) 限定單位和個人只能經營、購買、使用本地商品或者只能接受本地經營者的服務, 限制轄區內外地商品的銷售, 或者要求其銷售外地商品時必須搭售本地產品, 或者就銷售外地產品的范圍與數量做出限制。(2) 在道路、車站、港口、航空港或者本行政區域線邊界設置關卡, 阻礙外地商品進入本地或者本地商品運出。(3) 對外地商品或者服務設定歧視性收費項目、規定歧視性價格, 或者實行歧視性收費標准。(4) 對外地商品或者服務採取與本地同類商品或者服務不同的技術要求、檢驗標准; 對外地商品或者服務採取重復檢查、重復認證等歧視性技術措施; 對外地產品和服務不合理地提高產品質量檢驗或衛生檢查標准, 限制外地商品或者服務進入本地市場。(5) 採取專門針對外地商品或者服務的專營、專賣、審批、許可等手段, 實行歧視性待遇, 限制外地商品或者服務進入本地市場。(6) 通過設定歧視性資質要求、評審標准或者不依法發布信息等方式限制或者排斥外地經營者參加本地的招投標活動。(7) 以採取同本地經營者不平等的待遇方式, 限制或者排斥外地經營者在本地投資或者設立分支機構; 對外地經營者在本地投資或者設立分支機構實行歧視性待遇, 侵害其合法權益。(8) 運用價格手段, 對外地產品提高進價、壓低銷價, 提高批發價、降低零售價等, 使經營者無利可圖, 只好放棄該地市場。(9) 制定實行地區封鎖或者含有地區封鎖內容的規定, 如政府明文規定本地經營者不得銷售外地商品, 當地職能部門限制本地產品、技術外流等等。
2 部門壟斷。指行業管理者為了保護本行業的利益違法運用行政權力限制競爭的行為。各部門利用自身行政職權和特定優勢, 控制市場、獨占經營, 剝奪了非本部門、本行業的市場主體的公平競爭機會, 損害公平競爭的行為。具體表現方式是: 第一, 部門的行政管理機關下設服務公司, 變相開辦經濟實體, 利用手中的審批權、物資權、信貸權、稅收優惠條件、價格優惠等, 參與同行業的不平等競爭。
第二, 為保護本部門、本行業企業的經濟利益, 封鎖市場, 限制行業、部門外其他經營者的正常經營活動。第三, 限定客戶和消費者只能購買本部門、本行業下屬或掛靠企業生產或經營的商品。第四, 限定客戶和消費者購買本部門、本行業關系戶的商品。
否則, 即利用手中職權對經營者進行刁難。第五, 限定客戶和消費者接受指定單位的有償服務。如某市旅遊局規定, 凡到該市旅遊的, 只能到其指定的旅遊「定點賓館」就餐住宿, 否則拒絕提供有關服務等。
3 行政性強制行為。政府不適當干預企業的經營自主權, 強制企業購買、出售某種產品或與其他企業合並等違反市場競爭原則的行為, 如以拒絕給予行政許可等方式強制他人購買其指定的商品。同時還有政府縱容下的卡特爾行為。
行政性壟斷與反壟斷法的關系及解決途徑
(一) 行政性壟斷與反壟斷法的關系
上述對我國經濟領域行政性壟斷的分析, 看出我國經濟領域行政性壟斷的產生和存在有著復雜的歷史因素和國情因素, 其解決之道不能急於求成, 企圖用一部《反壟斷法》就一勞永逸地解決的思路是行不通的。換句話說, 我國經濟領域的行政性壟斷不能全部納入《反壟斷法》進行規制。主要原因是:
1 反經濟性壟斷才是反壟斷法的主要任務。從各發達國家反壟斷法產生的歷史背景看, 反壟斷法只是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經濟壟斷產生並泛濫以後才出現的。因此, 發達國家反壟斷法所規制的僅僅是原有法律無法對其進行控制的經濟壟斷。而對於那些行政性壟斷即行政權力濫用所造成的壟斷, 從其生成的歷史時間順序看, 其產生和存在要先於經濟力濫用所造成的壟斷, 但前者的存在卻始終沒有導致反壟斷法的產生。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為行政性壟斷自有相應的法律對其進行規制, 而反壟斷法不需要也不能予以全部規制。
2實踐證明單純靠法律不能很好解決行政性壟斷。目前, 我國現行有效的與控制政府型壟斷有關的法律文件至少在二十件以上, 既有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法律, 也有國務院發布的行政法規, 還有國務院各部委以及地方政府頒布的行政規章, 其中主要的是《反不正當競爭法》。如該法第七條、第三十條就是針對行政性壟斷, 保障自由競爭的實現。
十多年來的實施效果證明, 總體上說並不能令人滿意, 甚至有縱容政府型壟斷之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僅以第三十條規定來看,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雖然是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監督檢查部門, 但它無權對政府型壟斷行為進行處理和制裁, 有權處理和制裁政府型壟斷的機關是同級機關或上級機關, 而且其處理結果也只是責令改正, 情節嚴重的也不過是對其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3 經濟領域的行政性壟斷必須結合實際逐步解決並另闢蹊徑。中國競爭性領域的行政性壟斷已經取消, 基礎領域的反壟斷改革有了良好的開端, 取得可喜的進展, 如電信改革、民航改革等等。對行政性壟斷的改革是對政府部門的職能和權力和利益的改革, 矛盾和困難很多, 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時, 行政性壟斷領域具有許多特點和復雜性, 如一定或相當程度的自然壟斷性、一定和相當程度的公益性、某些領域的國家安全性、全局性。操之過急, 可能會危害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損害群眾的權益, 激發各種矛盾和糾紛, 甚至造成社會的不安定。
(二) 我國經濟領域行政性壟斷的解決途徑
即將出台的《反壟斷法》不能也不會成為我國經濟領域行政性壟斷一攬子解決的法寶, 因此行政性壟斷還會存在下去。但其存在對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和廣大消費者權益產生的危害, 使行政性壟斷退出歷史舞台成為必然的選擇。改革才是解決我國經濟領域行政性壟斷的唯一途徑, 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實行政企分開, 行政部門完全退出壟斷。當前, 我國的一些政府或其部門既是行政機關同時又擁有國有資產的所有、管理和經營的職能。要打破行政性壟斷, 必須改革這種政企不分的體制, 把國有資產所有、管理和經營的職能從政府部門完全分離出來, 由企業獨立自主經營。
2 實施產權多元化, 國有資本逐步退出壟斷。產權多元化的前提是資本投入多元化。要通過單項立法, 使國有資本逐步退出壟斷, 允許非國有資本進行投資。如私人投資建設機場, 外國資本進入通信設備製造業, 合資組建航空公司, 採取BO T 方式興建高速公路, 允許外資進入鐵路建設和鐵路貨運業等。
3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把目前行政性壟斷中政府直接經營的企業, 按照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關於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 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使其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 逐步實現經營由行政化向市場化的轉變。
4 以單項立法的方式, 建立規范的法律體系。
經濟發達國家在政府型壟斷行業的政府管制是在先立法後改革的原則下進行的。如美國早在20 世紀70 年代, 對鐵路運輸業實行了以放鬆管制為主要特徵的政府管制體制改革, 分別在1976 年和1980 年頒布了《鐵路復興與管理改革法》和《斯塔格斯鐵路法》。日本在1986 年1 月通過了《國有鐵路改革法》後, 在1987 年將國有鐵路分割組成7 個客、貨運股份公司。英國政府在電信、煤氣、自來水和電力行業實行重大政府管制體制改革時, 分別頒布了《電信法》、《電力法》、《鐵路法》、《煤氣法》和《自來水法》等法律, 使政府管制體制改革具有了明確的法律依據和實施程序, 也使改革取得了好的效果。這種單項立法、逐步打破壟斷的做法不失為我國的一種模式選擇。
㈢ 各國反壟斷法所規制的壟斷行為主要有
企業兼並(橫向與縱向)、掠奪性定價,轉售價格維持等。可以參考所有的產業組織教材均可以看到相關內容。
㈣ 反壟斷法規定的壟斷行為是什麼
反壟斷法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反壟斷法》第三條本法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
(一)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
(二)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㈤ 反壟斷法規定的壟斷行為有哪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的有關規定,反壟斷法規定的壟斷行為在適用范圍上分為境內境外兩種,一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經濟活動中的壟斷行為,一律適用反壟斷法,另一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壟斷行為,卻對境內市場競爭產生排除、限制影響的,也適用本法;在具體內容而言,反壟斷法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一)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二)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經濟活動中的壟斷行為,適用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壟斷行為,對境內市場競爭產生排除、限制影響的,適用本法。
第三條本法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一)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二)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㈥ 我國《反壟斷法》中規定的壟斷行為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復和國反壟斷法》制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經濟活動中的壟斷行為,適用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壟斷行為,對境內市場競爭產生排除、限制影響的,適用本法。
第三條本法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
1、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
2、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3、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6)反壟斷法規制的壟斷行為擴展閱讀
第十三條禁止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達成下列壟斷協議:
1、固定或者變更商品價格;
2、限制商品的生產數量或者銷售數量;
3、分割銷售市場或者原材料采購市場;
4、限制購買新技術、新設備或者限制開發新技術、新產品;
5、聯合抵制交易;
6、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的其他壟斷協議。
㈦ 我國《反壟斷發》規制的壟斷行為包括哪些
根據《反壟斷法》
第十三條禁止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達成下列壟斷協議:
(一)固定或者變更商品價格;
(二)限制商品的生產數量或者銷售數量;
(三)分割銷售市場或者原材料采購市場;
(四)限制購買新技術、新設備或者限制開發新技術、新產品;
(五)聯合抵制交易;
(六)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的其他壟斷協議。
本法所稱壟斷協議,是指排除、限制競爭的協議、決定或者其他協同行為。
第十四條禁止經營者與交易相對人達成下列壟斷協議:
(一)固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價格;
(二)限定向第三人轉售商品的最低價格;
(三)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的其他壟斷協議。
(7)反壟斷法規制的壟斷行為擴展閱讀
《反壟斷法》
第四十六條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達成並實施壟斷協議的,由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尚未實施所達成的壟斷協議的,可以處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經營者主動向反壟斷執法機構報告達成壟斷協議的有關情況並提供重要證據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酌情減輕或者免除對該經營者的處罰。
行業協會違反本法規定,組織本行業的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處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機關可以依法撤銷登記。
第四十七條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由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八條經營者違反本法規定實施集中的,由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實施集中、限期處分股份或者資產、限期轉讓營業以及採取其他必要措施恢復到集中前的狀態,可以處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九條對本法第四十六條、第四十七條、第四十八條規定的罰款,反壟斷執法機構確定具體罰款數額時,應當考慮違法行為的性質、程度和持續的時間等因素。
第五十條經營者實施壟斷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第五十一條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濫用行政權力,實施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的,由上級機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向有關上級機關提出依法處理的建議。
法律、行政法規對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濫用行政權力實施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的處理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㈧ 我國反壟斷法規定的壟斷行為有哪些
我國法律所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
(一)壟斷協議;
(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四)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