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我國物權法規定了

我國物權法規定了

發布時間: 2022-03-11 00:58:52

⑴ 我國《物權法》規定的所有權取得方式:

AD

我國《物權法》沒有規定取得時效制度與先佔制度。其中第九章是關於所有權取得的特別規定,包含了善意取得,拾得遺失物等等。
一,取得實效又稱佔有時效,是指無權佔有人以行使所有權或其他財產權的意思公然、和平地繼續佔有他人的財產,經過法律規定的期間,即依法取得該財產所有權或其他財產權的法律制度。
二,在《物權法》的制定過程中,理論上對於應否規定 先佔制度,也存在著爭議。

⑵ 我國物權法的徵用規定具體都是如何制定的

物權法(現已被民法典替代)徵用的規定如下:徵用是國家依照法律規定的條件將集體或個人的土地等財產收歸公用的措施,分有償徵用和無償徵用。實行徵用時應當根據被徵用者的具體情況給予適當補償,對其生產和生活作妥善安置。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二百四十五條
因搶險救災、疫情防控等緊急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可以徵用組織、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徵用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使用後,應當返還被徵用人。組織、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徵用或者徵用後毀損、滅失的,應當給予補償。

⑶ 我國《物權法》規定了哪些物權的變動需要辦理登記

《物權法》第九條規定,
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第二十四條規定,
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第一百二十七條規定,
土地承包經營權自土地承包經營權合同生效時設立。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向土地承包經營權人發放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林權證、草原使用權證,並登記造冊,確認土地承包經營權。第一百二十九條規定,
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將土地承包經營權互換、轉讓,當事人要求登記的,應當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請土地承包經營權變更登記;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第一百四十五條規定,
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互換、出資或者贈與的,應當向登記機構申請變更登記。第一百五十五條規定,
已經登記的宅基地使用權轉讓或者消滅的,應當及時辦理變更登記或者注銷登記。第一百五十八條規定,
地役權自地役權合同生效時設立。當事人要求登記的,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地役權登記;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第一百八十七條規定,
以本法第一百八十條第一款第一項至第三項規定的財產或者第五項規定的正在建造的建築物抵押的,應當辦理抵押登記。抵押權自登記時設立。第一百八十八條規定,
以本法第一百八十條第一款第四項、第六項規定的財產或者第五項規定的正在建造的船舶、航空器抵押的,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第一百八十九條第l款規定,
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業生產經營者以本法第一百八十一條規定的動產抵押的,應當向抵押人住所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辦理登記。抵押權自抵押合同生效時設立;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⑷ 我國物權法規定的四大用益物權的相同點總結

1、目的的用益性。用益物權是他物權,是對所有物的利用。用益物權的內容也主要是行使使用、收益的權能。

例如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對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是權利人對建設用地的依法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宅基地使用權是權利人對宅基地的使用權。

2、地位的獨立性。用益物權為獨立物權,是對所有權的限制。用益物權是非所有人對所有人的物在法律規定的限度內獨立支配的排他性權利,是一種獨立的權利。用益物權人在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的某種權利的具體支配范圍內,可以對抗一切人,包括所有權人,從而形成對所有權的限制。

例如,建設用地使用權人依法享有對國家所有的土地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有權自主利用該土地建造並經營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

3、客體的限制性。用益物權客體的限制性有三個方面:一是用益物權的客體必須具有使用價值,客體的存在形態或使用形態發生變化,會對用益物權人的利益產生直接影響,甚至喪失。

例如如果宅基地因自然災害等原因滅失的,宅基地使用權消滅。

(4)我國物權法規定了擴展閱讀:

我國《物權法》關於用益物權的規定:

第一百一十七條「用益物權人對他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

第一百一十八條「國家所有或者國家所有由集體使用以及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自然資源,單位、個人依法可以佔有、使用和收益」。

第一百二十條「用益物權人行使權利,應當遵守法律有關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規定。所有權人不得干涉用益物權人行使權利」。

第一百二十二條「依法取得的海域使用權受法律保護」。

第一百二十三條「依法取得的探礦權、采礦權、取水權和使用水域、灘塗從事養殖、捕撈的權利受法律保護」。

第一百一十九條「國家實行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

第一百二十一條「因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徵收、徵用致使用益物權消滅或者影響用益物權行使的,用益物權人有權依照本法第四十二條、第四十四條的規定獲得相應補償」。

⑸ 王勝民的《我國的物權法制度》的內容

摘 要]典權制度是中國所特有的經濟法律制度,其產生與中國過去特定的經濟形態相適應。在現階段物權法的制定的過程中,是否應當在物權法中規定典權制度,是我國法學界長期爭論的問題。本文將深入探討典權在我國現實的法律體系中是否有設立的必要。

[關鍵詞]典權制度 物權法 質疑

一典權的概念、性質及其歷史根源

典權是指支付典價,佔有特任不動產而為使用收益的權利。[1]佔有他人不動產而享有使用收益權利的一方,為出典人;收取典價而將自己的不動產交典權人佔有、使用、收益的一方,為出典人;作為典權客體的不動產,稱為典物;典權為典權人為對他人不動產佔有、使用、收益而付出的對價。

對於典權的性質,主要存在三種學說:一是用益物權說,即認為典權是用益物權;二是擔保物權說,即認為典權是擔保物權;三是特種物權說,即認為典權既不是純粹的用益物權,也不是純粹的擔保物權,而是兼具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性質之特種物權。另外還有買賣合同說,認為典權是附買回條款的買賣合同等。我認為,典權在性質上應當屬於用益物權。原因在於,典權人所享有的典權,是一種使用收益的權利。換句話說,典權人設立典權是為了獲取典物的使用價值,這種使用收益權符合用益物權的性質。另外,典權設立不以先前債權的成立作為要件,是主物權,這是典權制度與擔保物權所區別的最為顯著的一點。

我國的典權制度源於唐朝,這是學界公認的事實。典權的產生和我國所具有的特有的小農經濟生活方式是分不開的。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我國古代,土地具有特別的價值和意義。以為土地幾乎是一切生產生活資料的來源,為安身立命之本。對於祖輩而言,能夠留住土地房產,即是守業;對後輩來講,得到房產土地即為創業。中國老百姓敬祖觀念極深,對於祖輩遺留下來的產業均希望世代保存。變賣祖產,特別是土地房屋是很恥辱的事情。所以即使遇到急需金錢的時刻,也不願輕易放棄土地房產。第二,在我國歷史上,土地的買賣受到限制。如在唐令中規定,每丁男受田一頃,其中20畝為永業,80畝為口分。永業田可承傳,口分田在主人死後須交還政府。因此均田制下,口分田一般不準買賣。因此,在我國古代的土地制度下,縮小了利用土地融資以供繼續的范圍。但是,在商品經濟落後、生活貧困、缺乏金錢調用的情況下,對於廣大小農來說,土地房屋為期主要家業,若遇到急需金錢的情況或因錢債無所措施時,似乎只有土地房屋可以解危。因此,典權制度就有了存在的必要。第三,土地兼並促使了典權制度的產生與反展。土地兼並始於唐朝,並且愈演愈烈,致使違法買賣之典制產生。[2]通過以上的簡要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條件下的貧困是人們不願以通常買賣方式處置土地房屋謀取資金的根本原因,限制土地買賣的法律規定是使人們尋求其他土地房屋處置方式的制度因素。正是在貧困、禁賣、兼並等諸多主要特殊條件的共同作用下使中國社會生活中出現了獨特的典權制度。

二在我國現代社會中典權已經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與我們前述的中國特有的經濟條件不同,在古代國外國家,經濟發展的速度比較快,但是從未出現過典權制度。如在《漢穆拉比法典》的全部法律條文之中,民商法條文佔80%,其中存在多種類型的商品交換的方式,但並未規定典權制度。在羅馬法中也不存在典權制度的規定。後來作為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社會典型代表的《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中,均未規定典權制度。舊中國的民法對典權制度的專門規定,實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經濟生活條件下對我國原有的典權制度規則的系統總結。但是關於典權制度的規定不像其他的制度一樣可以參照國外的規定,所以在制定物權法的過程中,關於是否規定典權還有很大的分歧。我認為,根據我國現階段的市場經濟狀況,典權制度的設立已經沒有了根基和必要。

(一)從典權制度的功能和當今社會的需求來看,典權制度已經沒有了存在的根基。典權是一種用益物權,從法理的角度上來講,典權人取得典權應該是為了取得對物的用益,但從現實中典權的功能來看,其存在的意義不大。首先,典價的金額過高。典價是處於買賣的價格和租金的價格之間的價格,而典權人獲取的權利遠少於所有權人。並且從使用的角度來看,典權人享有的便利不如租賃人,而且租賃的手續要相對簡單得多。其次,對於不約定典期的典權來講,出典人隨時可以要求回贖,這無疑是對典權人的用益權的阻礙。最後,典權雖然在性質上屬於用益物權,但是在現實中,其功能還是體現在對於債的擔保上。多數人設立典權是為了獲取對方的信任並獲得資金的支持,典權的設立也多是出於出典人的要求。因此,從典權的功能來看,雖然典權重在用益,但是許多人仍然將它用於擔保。所以,典權在現實中的功能可以被其他的擔保方式所代替,典權的存在並沒有很大的意義,並不需要單獨設立典權。

(二)從典權的客體的范圍上看,典權已經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土地的私有制被廢除以後,典物的范圍越來越小。典權的客體是不動產,最主要的不動產就是土地和房屋。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國廢除了土地私有制度,建立了土地的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的社會主義公有制。自然人手中已經不再有土地所有權。土地被出賣、出典的情況不可能出現。因此,我國現階段的典權客體只能是房屋。而且,在我國新的《物權法》草案中規定,典權的客體只能是住房,其他種類的房屋不能在作為典權的客體。可以看出,我國傳統典權制度中的典物的范圍已經非常小。有學者指出:「隨著住房商品化政策之推行,人民所有不動產將大量增加」,[3]從而得出我國典權制度將大有適用空間。但是我認為這是缺乏對我國現實情況的把握。我國過去大多數人的觀念是不惜傾盡所有而取得房屋的所有權。因此,完全擁有房屋所有權的房屋很多。但是隨著房屋價格的日益攀升,房屋的價格並非一般收入得人能夠一次性付清。而且人們的思想觀念也產生了轉變,不願意將大筆的資金投入到房產中,而更願意用來作為其他的投資。因此,我國現實中大量存在的現象是利用銀行貸款,通過按揭買房,而且按揭期都很長,現代的個人取得房屋完全所有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擁有房屋所有權的更是少數。所以,唯一作為我國典權制度客體的住房,其范圍也受到了現實的制約,大大縮小。可以說,典權制度的客體和調整對象相當有限,在物權法中對典權單獨規定沒有必要。

⑹ 我國物權法所規定的應用物權有哪些

物權法上規定的是用益物權,應用無權應該是筆誤。根據《物權法》第三編,第11—14章之規定用益物權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

⑺ 我國物權法規定的物權種類

我國《物權法》規定的物權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

1、所有權是所有人依法對自己財產所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2、用益物權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地役權、居住權、自然資源使用權。

3、擔保物權,為了擔保債權的實現,由債務人或第三人提供特定的物或者權利作為標的物而設定的限定物權。如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等。



(7)我國物權法規定了擴展閱讀

由於法律行為以外的原因而取得物權,主要有:

1、因取得時效取得物權;

2、因公用徵收或沒收而取得物權;

3、因拾得遺失物發現埋藏物取得所有權;

4、因附合混合或加工取得物權;

5、因繼承取得物權;

6、因法律的規定而取得物權;

7、孳息的所有權取得。

⑻ 我國物權法規定物權取得方式有哪幾種請詳解!

所有權:
(1)動產:法律行為+交付取得所有權(輪船汽車飛機這類也是交付生效,不登記不能對抗)
(2)不動產:法律行為+登記,登記後才有所有權
聯繫到一個區分原則:區分原則是單向的,就是合同生效不以交付or登記為要件,但是動產or不動產取得所有權是必須要法律行為有效的,如果法律行為無效,即使交付也是無權佔有,有權佔有人能要求返還原物請求權。
繼續聯想,是善意取得是例外,善意取得是無權處分人訂立合同,一般有權處分人都不會追認,可即使是合同無效,善意取得人也憑借法律規定的善意取得取得所有權,有權佔有了,就不用返還原物了,所以有些所有權取得是非基於法律行為的。
非基於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特殊的哇,生效時間不太一樣要記,會考)
(1)法律文書:作出時生效
(2)繼承or遺囑:繼承or遺囑開始時就發生所有權變動了
(3)建造、拆除房屋的: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
(4)善意取得:上面略說了一下,細看也會考的
(5)先佔、添附、取得孳息
他物權:
用益物權:
幾個特殊的:土地經營承包 合同生效,登記對抗(中國特色)
建設用地:要式合同+登記生效(地隨房走房隨地走,結合經濟法看)
地役權:合同生效+不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不得單獨轉讓,不可分性

擔保物權:
抵押權:一樣上面那個動產不動產不詳說了,也可以動產的喲..
聯系「買賣不破租賃」,但是租賃前抵押且登記的不約束
質權:動產質權:交付
權利質權:書面合同+交付,沒有權利憑證的:登記
留置權:合法佔有,基於同一法律關系,企業除外
保證:不屬於物權的
說了一遍,又小捋了一遍物權,物權還有很多的哇...同司考同加油

⑼ 我國《物權法》第86條至91條分別規定了哪六種相鄰關系的類型

相鄰關系是一個總體性概念,具體的相鄰關系十分龐雜,《物權法》僅列舉性規定了六種相鄰關系,包括用排水、通行、修建與鋪設管線、通風、採光、日照以及污染物、固體廢棄物和有害物質排放以及相鄰不動產損害的防免等相鄰關系。
司法實踐中還涉及其他相鄰關系,例如,竹木根枝越界、越界建築、果實越界等相鄰關系,對此《物權法》未加以規定。
一、用排水相鄰關系
水是人類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資源。關於水資源的利用以及排水問題,在相關法律中已有所規定。例如,《水法》主要從水政角度進行相關規定,該法第20條規定:開發、利用水資源,應當兼顧上下游、左右岸和有關地區之間的利益,充分發揮水資源的綜合效益,並服從防洪的總體安排。第21條規定:開發、利用水資源,應當首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並兼顧農業、工業、生態環境用水以及航運等需要,但其立法目的卻僅在於合理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水資源,防治水害,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適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不在於解決相鄰關系。《物權法》則主要從相鄰關系的角度加以規定,說明相鄰不動產佔有人之間的關系。
用排水相鄰關系的主要內容包括用水和排水兩方面。水往低處流,由上游流至下游的過程中對相鄰佔有人必須加以限制,否則,上游鄰人堵截水流或者下游鄰人堵塞水流勢必極大影響另一方的利益。
二、相鄰通行關系
相鄰通行權,是指相鄰一方因建築物別無其他通道,或者土地在鄰人的土地包圍之中,有通過鄰地的權利。此種通行關系,學說上也稱為「鄰地通行權」或「必要通行權」。其設立的目的是為了調節相鄰不動產所有人或使用人相互間對土地的利用,而對相鄰不動產的權利的行使加以某種程度的限制,從而使鄰地所有人或使用人充分發揮其對土地的利用效用。《物權法》第87條對此進行了概括規定,要求不動產權利人為相鄰不動產權利人通行提供必要的便利。
三、修建與鋪設管線的相鄰關系
《物權法》第88條規定,不動產權利人因建造、修繕建築物以及鋪設電線、電纜、水管、暖氣和燃氣管線等,必須利用相鄰土地、建築物的,該土地、建築物的權利人應當提供必要的便利。
四、通風、採光和日照相鄰關系
空氣和陽光是人生存所必需的。自然通風、採光和日照對於不動產佔有人的生產、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自然通風、採光和日照受到相鄰建築物的妨礙,不動產佔有人的生產、生活乃至於基本的身體健康都將受到影響。因此《物權法》第89條規定:「建造建築物,不得違反國家有關工程建設標准,妨礙相鄰建築物的通風、採光和日照。」
對於建造建築物,國家有相關工程建設標準的,不得違反國家有關工程建設標准,妨礙相鄰建築物的通風、採光和日照。通風、採光和日照應當限於自然通風、自然採光和自然日照,不包括採用人工措施實施的通風、採光和日照。建造相鄰建築物必須本著公平原則,充分考慮相鄰方的權益,不得妨礙鄰人正常生活所必需的自然的通風、採光和日照。在建造時,相鄰建築間應保持一定的距離,否則權利人可要求排除防礙。在建造完成後影響通風、採光和日照而無法排除妨礙的,受損方有權基於所受損害主張損害賠償。
自然通風、採光、日照問題不僅僅涉及建築物,有時也涉及相鄰土地。例如在相鄰土地上栽種高大喬木、建造高樓,影響相鄰土地採光,可能會影響相鄰土地上農作物的生長。
五、固體廢物、污染物及有害物質排放相鄰關系固體廢物、污染物及有害物質的排放和處理,關繫到環境保護和人類生產生活基本條件。
法律為了規制固體廢物、污染物及有害物質的排放,進行了專門規定。例如,《環境保護法》第24條專門規定:「防治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雜訊、振動、電磁波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大氣污染防治法》等相關法律也進行了規定。《物權法》第90條專門從相鄰關系的角度對此進行了規定。
不動產權利人不得違反國家規定棄置固體廢物,排放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雜訊、光、電磁波輻射等有害物質。這要求不動產佔有人排放固體廢物、污染物以及有害物質,應當符合國家規定。對於符合國家規定的排放,相鄰不動產佔有人應當容忍。對於無相關規定的,相鄰不動產佔有人應當根據具體情況,考慮當地生產生活習慣,予以容忍。例如,婚喪嫁娶,鞭炮鼓樂喧器,雖不盡合移風易俗之要求,但鄰人一般不得請求禁止,但若使用其他設施製造過大噪音,則不在此限。排放廢棄物、污染物以及不可量物不符合國家規定影響鄰人權益的,相鄰不動產權利人可以請求停止侵害、排除妨害和賠償損失。
六、相鄰不動產損害的防免
相鄰不動產損害的防免,是指利用自己不動產或者相鄰不動產時,防止或者避免對相鄰不動產造成損害。《物權法》規定了不動產佔有人對相鄰不動產的利用問題,同時又在第91條和第92條規定了對於相鄰不動產損害的防免。
《物權法》第91條規定:不動產佔有人挖掘土地、建造建築物、鋪設管線以及安裝設備等,不得危及相鄰不動產的安全。因未採取相應措施而威脅他人不動產的,應當消除危險或者排除妨害。致相鄰不動產受到損害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至於雖然危及相鄰不動產佔有人的人身安全或者財產安全但並未危及相鄰不動產本身安全的,不屬於《物權法》第9l條規定的相鄰不動產損害的防免問題,應當通過侵權行為損害賠償等途徑解決。
《物權法》第92條規定:不動產權利人因用水、排水、通行、鋪設管線等利用相鄰不動產的,應當盡量避免對相鄰的不動產權利人造成損害;造成損害的,應當給予賠償。

⑽ 我國物權法關於地役權的規定

第十四章 地役權

第一百五十六條 地役權人有權按照合同約定,利用他人的不動產,以提高自己的不動產的效益。

前款所稱他人的不動產為供役地,自己的不動產為需役地。

第一百五十七條 設立地役權,當事人應當採取書面形式訂立地役權合同。

地役權合同一般包括下列條款:

(一)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和住所;

(二)供役地和需役地的位置;

(三)利用目的和方法;

(四)利用期限;

(五)費用及其支付方式;

(六)解決爭議的方法。

第一百五十八條 地役權自地役權合同生效時設立。當事人要求登記的,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地役權登記;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第一百五十九條 供役地權利人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允許地役權人利用其土地,不得妨害地役權人行使權利。

第一百六十條 地役權人應當按照合同約定的利用目的和方法利用供役地,盡量減少對供役地權利人物權的限制。

第一百六十一條 地役權的期限由當事人約定,但不得超過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等用益物權的剩餘期限。

第一百六十二條 土地所有權人享有地役權或者負擔地役權的,設立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時,該土地承包經營權人、宅基地使用權人繼續享有或者負擔已設立的地役權。

第一百六十三條土地上已設立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等權利的,未經用益物權人同意,土地所有權人不得設立地役權。

第一百六十四條地役權不得單獨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等轉讓的,地役權一並轉讓,但合同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一百六十五條地役權不得單獨抵押。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等抵押的,在實現抵押權時,地役權一並轉讓。

第一百六十六條需役地以及需役地上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部分轉讓時,轉讓部分涉及地役權的,受讓人同時享有地役權。

第一百六十七條供役地以及供役地上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建設用地使用權部分轉讓時,轉讓部分涉及地役權的,地役權對受讓人具有約束力。

第一百六十八條地役權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供役地權利人有權解除地役權合同,地役權消滅:

(一)違反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濫用地役權;

(二)有償利用供役地,約定的付款期間屆滿後在合理期限內經兩次催告未支付費用。

第一百六十九條已經登記的地役權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應當及時辦理變更登記或者注銷登記。

熱點內容
市場營銷中的法律責任論文 發布:2025-05-22 18:23:21 瀏覽:356
民事訴訟法變更監護人訴狀 發布:2025-05-22 18:12:19 瀏覽:326
2015司法考試卷二真題 發布:2025-05-22 18:10:00 瀏覽:322
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2 18:09:20 瀏覽:754
古代法官面面觀 發布:2025-05-22 18:09:04 瀏覽:719
中級會計經濟法增值稅總結 發布:2025-05-22 17:57:29 瀏覽:998
領導幹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系列講座 發布:2025-05-22 17:55:15 瀏覽:194
經濟法學B 發布:2025-05-22 17:45:48 瀏覽:122
園長要懂得法律知識 發布:2025-05-22 17:42:37 瀏覽:747
勞動法是哪一年開始起草的 發布:2025-05-22 17:34:18 瀏覽: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