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貿法規
㈠ WTO的法律體系是什麼
WTO的法律體系的基本框架及其內容集中體現在《烏拉圭回合多邊貿
易談判的最後文本》簡稱《最後文本》中。根據《建立世界貿易組織的協
定》,WTO法律體系由以下幾部分構成。
1.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法
《建立世界貿易組織的協定》是世界貿易組織的基本法,該協定列於
《最後文本》所列各項協定之首。規定了WTO的宗旨和原則、活動范圍、
職能、組織結構、成員制度、法律地位、決策機制、協定修改等。
2.世界貿易組織的貨物貿易法律制度
貨物貿易是GATT長期以來所調整的傳統部門,也是WTO法律體系的
基礎。其構成主要表現為:
(1)《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1994)。必須指出《1947
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1947)與GATT1994在法律上既有聯系又有
區別。GATT1994除包含GATT1947本身外,還包括WTO協定生效前,依
GATT1947生效的文件。
除此之外,GATT1994還包括烏拉圭回合達成的對GATT第2條第1(b)
款、第17條、第24條、第28條的解釋以及對國際收支平衡、免除義務
等6個條款修訂的「諒解」以及GATT1994馬拉喀什議定書。
(2)其他有關貨物貿易的多邊協定
(�Goods)。烏拉圭回合以單列的協
定形式來強化過去多邊貿易談判達成的協議,或制定新的規則。
3.世界貿易組織的服務貿易法律制度
WTO關於服務貿易領域的原則、規則及制度主要體現在《服務貿易總
協定》之中。除此之外,「最後文本」的部長會議決議和宣言中亦有相當
文件與服務貿易有關,如《關於服務貿易與環境的決定》等。除此之外,
《關於服務貿易總協定中機構安排的決定》和《關於服務貿易總協定中某
些爭端處理程序的決定》亦是WTO服務貿易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4.世界貿易組織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
WTO規定了對版權、商標、地理標志、工業設計、專利、集成電路設
計、未泄露的信息等7類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標准,制定了保護的基本原
則,明確了知識產權的效力、范圍、取得和保護及相關程序以及爭端的防
止和解決。有關法律文件集中體現在《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里。
5.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的法律制度
烏拉圭回合「最後文本」中所列的《關於爭端解決規則和程序的諒解
協定》,是作為《建立世界貿易組織的協定》的附件二。該文件中所規定
的規則和程序,就是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的主要內容。其中的爭端
解決程序,亦稱為WTO爭端解決機制中的普通程序。而《關於服務貿易總
協定中某些爭端處理程序的決定》,則是WTO關於服務貿易爭端處理的特
別程序。
6.世界貿易組織關於貿易政策審議機制的法律制度
WTO貿易政策審查機制是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產生的,並形成了《貿
易政策審議機制》的協定,規定了貿易政策評審機制的目標、機構、審議
范圍、程序等方面的法律制度。
7.世界貿易組織的復邊貿易協定
復邊貿易協定,英文為PlurilateralTradeAgreement,目前國內譯
法不同,有的譯為「若干單項貿易協議」,有的譯為「多方貿易協定」,
亦有譯為「復方貿易協定」和「諸邊貿易協定」的。筆者較為贊同趙維田
先生所著《最惠國與多邊貿易體制》中的譯法,即「復邊貿易協定」。因
為復邊(Plurilateral)貿易協定的接受者(簽約者、成員方)的數目,
多於雙邊(bilateral)而少於多邊(mutilateral)。換言之,即只有WTO
部分成員接受。而在WTO中,「多邊」是指WTO全體成員的同義語。現列
入《建立世界貿易組織的協定》附件四的4個協定,都是「東京回合」制
定的「守則」,而所有這類守則的簽約方大都是GATT締約方,簽約方一
般為20至40多個不等,顯然達不到WTO「多邊」的要求。
WTO的復邊貿易協定目前為4個,即《民用航空器貿易協定》、《政
府采購協定》、《國際乳製品協定》、《國際牛肉協定》。從法律上講,
復邊貿易協定不屬於烏拉圭回合「一攬子接受」的范圍,其生效與接受從
其自身的規定。也就是說,凡是GATT的締約方,即使不接受復邊貿易協
定,也可以成為WTO的成員。同樣,不是GATT的締約方,如申請加入WTO,
也無須以接受復邊貿易協定為條件。
㈡ 加入WTO後有哪些法律法規
陝西省西安市方強律師事務所解答:
對於我國來說,加入WTO後,須由中央政府統一頒布有關貿易政策、法律法規,
全國人大授權地方政府頒布的法規和政策,不應與中央政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
措施不一致,更不能超越中央的開放進程,否則將會給全國的對外開放帶來嚴重
的後果。
加入世貿組織之後,我國的涉外經濟、貿易和產業政策,要做到公正、統一
和公開,這對地方政府管理經濟的要求也隨之提高。
首先,地方政府機構也要在普及世貿組織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法律文件知識
的基礎上,掌握國家整體的對外開放政策,特別是與貨物貿易進出口和服務業對
外開放相關的法律、法規,把握大方向。
其次,地方政府要根據中央的經濟政策、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制訂本地區的
相關政策,不能違背世貿組織的規則和我國對世貿組織的承諾。所以,地方政府
公務人員熟悉世貿組織規則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法律文件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
任務。
第三,創造性地建立地方經濟管理模式。地方政府既要保持政策與中央政策
的一致性,又不能簡單地「復制」中央政府的政策,而是要創建符合本地經濟發
展的管理模式,結合本地經濟發展的需要,創造性地貫徹中央的政策精神,充分
挖掘地方資源,加快國民經濟發展的工業化改造、經濟運行機制的社會主義市場
化改革、社會發展的信息化管理和區域建設的城鎮化改造,發展有地方特色的產
業經濟,推動地方經濟的加快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提高地方經濟的發展水平
和競爭力。根據國家「十五」規劃和西部大開發計劃,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點
是提高科技含量,加速產業升級,西部地區是在改善基礎設施的前提下,發揮地
方資源優勢和勞動力優勢,從沿海地區引進資金、技術,推動產業化發展。所以,
各地政府的政策目標是發展地方經濟,而管理模式要切合實際。
最後,走出「本位主義」和「地方保護主義」的怪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對我國各地區政府的轄區經濟結構、各轄區之間的貿易以及轄區與國際市場之間
的貿易發展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當跨國公司把整個中國的地界作為其產業整合
的一個基地的時候,當人類已經走入信息時代和現代交通運輸十分發達的時候,
國內地區之間的保護就會顯得蒼白無力。一個明智的地方政府應該謀求在國家統
一政策的框架內,提高本地企業參與公平競爭的能力,為企業提供更好的服務,
幫助企業抓住機遇,進而推動地方經濟發展,而不是用陳腐的觀念和守舊的手段
去走關系、為其他地區產品進入本地設置障礙。時間證明,沒有哪個地方的落後
經濟能夠在本位主義的保護傘下成長起來,也從來沒有哪個地方的產業是被保護
而壯大的。簡而言之,在世貿組織框架內,中央政府不能做的,地方政府同樣也
不能做;但是在不違背世貿組織規則的前提下,中央沒有做的或尚未做的事情,
地方政府應該積極探索,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總之,中央政府各部門的
主導職責是縱觀全局,從國家的整體利益出發,依據世貿組織的規則和我國的承
諾,處理多邊的和雙邊的經貿關系,為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
境,進一步提高有比較優勢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用好過渡期相關保護措施,促進
幼稚產業的快速發展。地方政府的職責主要是在國家統一政策引導下,通過開放
商品市場,引進技術和投資,鼓勵出口和其他外向型產業的發展,重點發展有地
方特色和優勢的產業的發展,帶動和促進地方經濟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加入世貿組織後,除涉及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國防、政治和意識形態領域
外,我國各產業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對外開放,壟斷逐漸消除,市場化進程加快。
因此,各級政府要盡快實行政企分開,政府機構除通過制訂法律法規和行業發展
的產業導向外,不再用審批等手段干預經濟,市場成為配置資源的主導力量,由
於市場經濟的規律是優勝劣汰,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價格機制和由價格影響的供求
關系,將成為企業遵循的法則。由此,將逐漸減少由於政府決策失誤導致的人為
的重復建設和投資浪費,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的效果更佳,有效需求引導下的有效
增長將成為經濟運行的主導趨勢。
㈢ 世貿組織的規則是什麼若違反世貿規則會怎樣
㈣ 你知道的世界貿易組織制定過的各類法律法規有哪些
世界來貿易組織的基本原則主要有:源(1)貿易自由化原則;(2)非歧視原則;(3)關稅保護與取消數量限制原則;(4)可預見性、穩定發展貿易原則;(5)促進公平競爭原則;(6)對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優惠原則;(7)、區域性貿易安排;(8)透明度原則;(9)允許例外和實施保障措施。
㈤ 世貿組織及其遵守的原則是什麼
世貿組織協定的原則
1.無歧視待遇原則。這是世貿組織的基石,也是最基本的原則之一。它是指成員國給予任何一個國家(不管是否為成員國)的優惠待遇都應無條件地自動給予其它成員國。它包括兩個基本方面:一是無條件地互惠地一視同仁地享受最惠國待遇;二是外國商品經由合法途徑進口後,應享受國民待遇。這種最惠國待遇既包括關稅減讓,也包括非關稅數量限制和海關估價等方面的優惠。所謂國民待遇,是指進口商品與同類的國產貨在國內課稅、銷售條件等市場准入方面,原則上受到同樣對待。
2.關稅穩定減讓原則。關貿總協定在設立之初,國際貿易面臨的主要障礙就是高關稅。為了促進國際貿易的自由發展,在互惠的條件下,各締約方通過關稅約束和減讓的談判,逐步降低關稅且達成約束稅率。所達成的這種稅率,一般來說只許不斷降低而不能回復或提升。關稅約束可分為三種情況:一是現行水平約束,即一國在加入世貿組織時,其進口關稅固定在當時的現有水平上,這種情況並不常見。二是高水平約束,即將現行關稅提高到一定程度後,再加以約束,這種情況更不常見。三是低水平約束,即將現行關稅降低到一定的水平上進行固定,這是最常見的情況。
然而,在關稅約束遞減原則中也有一些例外,例如被認為敏感性產品(如紡織品、鞋類和部分農產品)對於關稅減讓有一定的調整空間。另外,發展中國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及以《關貿總協定》第四部分作為其法律依據而提出的非對等的、更優惠的待遇(包括關稅減讓),也是一種合法的、合理的例外。
3.取消數量限制原則。它是指成員國原則上不能規定進口限額。關貿總協定第11條規定,締約國除徵收稅捐或其他費用外,不得設立或維護配額、進出口許可證或其他措施以限制或禁止其他締約國的產品輸入。但這條原則在實際執行時,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也就是說,在特定的情況下,締約方可以採取限制進口數量的措施。
這些特定的例外主要是:締約方為了穩定本國農產品市場,可以對農、漁產品的進口實行數量限制措施;為了改善本國的國際收支情況(通常以國際收支平衡的困難程度達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可為標准),可以在短期內對進口實行必要的限制;為了保護發展中國家的金融地位,保證有一定的儲備以滿足實施經濟發展計劃的需要,可以限制外國商品進入發展中國家的數量或價值,來控制進口的一般水平;為了加速發展中國家某一特定工業的建立,或對現有工業進行重大改建或對只能少量供應國內需要的現有工業進行重大擴建時,可以採用政府援助形式的數量限制。
4.保障措施原則。它是指當成員國的某一特定產業因受到突然大量增加的進口產品的沖擊,造成其經濟嚴重損害或威脅時,該國可以暫停所承擔的義務,或者可以撤銷和修改所作的關稅減讓,還有權進行報復。
5.透明度原則。貿易自由化、穩定化和透明化是世貿組織的三個主要目標。透明度原則是指有關成員國政府實施有關貨物入境和流動的法律和規章時,必須公布於眾,使各貿易夥伴了解它們的內容。透明度原則也有一定的適用范圍。總協定第十條規定了透明度原則的例外,允許各締約方保守某些秘密,不予公開。該條款指出,透明度原則並不要求締約方公開那些會妨礙法令貫徹執行、會違反公共利益、或會損害公司商業利益的機密資料。
6.給予發展中國家優惠待遇原則。它是指那些收入低、工業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所實施的關稅制度可以有更大的彈性,不必對發達國家給予對等的貿易減讓、允許進行有限的出口補貼、允許在發展中國家之間而不對發達國家進行相互關稅減讓等等。發展中國家可以享受普遍優惠制待遇是其中最突出的體現。
7.公平貿易原則。世貿組織倡導的是公平貿易、自由競爭、反對出口補貼和商品傾銷。它規定,進口國如因外國商品傾銷而導致國內相關行業受到重大損害,可以對傾銷或享受補貼的產品徵收一定數量的反傾銷或反補貼稅。它規定,傾銷就是將一國產品以低於正常價格的辦法擠入另一國市場的行為。這里所涉及到的正常價格,一般是從出口國國內價格、第三國價格和成本構成價格的比較分析中確定是否屬於傾銷價格。世貿組織規定,各成員國徵收反傾銷稅前,應對傾銷的進口產品對國內市場的同類產品及其生產者的影響進行客觀的審查,在符合傾銷的存在、傾銷對國內行業造成嚴重損害或威脅、嚴重損害是傾銷所致等條件時,才能徵收反傾銷稅。所以各國在具體執行時,靈活性很大。
一般說,補貼是一種政府性措施,分生產補貼和出口補貼。由於進行補貼的國家提高了其產品的競爭能力,違背公平競爭的原則,所以,世貿組織協議規定,如果一成員國的補貼對另一個進口國的某一行業造成重大損害或產生重大威脅時,允許這一進口國對相關產品的進口徵收反補貼稅。這是為了抵消商品在製造、生產或出口時直接或間接得到資助或補貼而徵收的一種特殊關稅,其稅金不得超過該進口產品的補貼額。徵收反補貼稅必須先得到全體成員國的批准,但在特殊情況下,進口國也可先採取措施,後通知成員國全體,若未被批准,則應立即撤銷這種措施。
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的徵收對於世貿組織的成員國而言,原則上要嚴格遵守「損害檢驗標准」,而對非其成員國則只需按照進口國的國內法規執行即可。毫無疑問,按照本國立法,總能比較容易地對進口產品採取反傾銷和反補貼的措施。
8.經濟政策統一性原則。WTO要求以市場經濟為基礎,自由競爭為基本原則,價格由市場供求關系來決定。這就要求由統一的市場體制及其運作來加以保證。對於任一具體國家而言,要形成統一的大市場,就必須推行統一的經濟制度和政策,否則,整個國家的市場必然是分割的。因此,WTO要求一國國內也必須實現貿易政策法規的統一性。
㈥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法律文件主體不包括什麼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法律文件主體不包括(答案:D)。
A、《馬拉喀什建立世貿組織協定》 B、《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及其附件 C、《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的決定》 D、《中國加入工作組報告書》
㈦ WTO規則的強制性規定
WTO反傾銷協議與法院的司法審查權
傾銷(Dumping)是國際貿易中一種經濟行為,WTO《關於履行1994年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第六條的協議》(簡稱反傾銷協議)將其界定為,「一項產品從一國出口到另一國,該產品的出口價格在正常的貿易過程中,低於出口國旨在本國消費的同類產品的可比價格,也即以低於其正常價值進入另一國的商業」。而反傾銷(Anti-mping)則是一種政府行為,主要是指進口國為了保護本國經濟利益或者本國生產企業的利益,採取增加關稅等措施對進口國的傾銷行為進行限制……
從目前國際貿易的情況看,歐美國家對中國眾多出口產品和企業採取反傾銷措施、徵收反傾銷稅,從各類生活用品到各式各樣小商品等等,而這些正是中國企業的「優勢產品」。但在中國,反傾銷案件卻寥寥無幾,由於行政部門採取或者不採取反傾銷措施而引起司法審查的案件還未出現。我國加入WTO後,國際貿易將急劇增加,如何遵循WTO反傾銷協議,確立司法審查的規則體系,充分發揮司法審查在保護本國經濟利益和國際貿易自由方面的作用,是一個日趨重要的問題。筆者將在文中著重論述法院的司法審查權問題。
WTO反傾銷協議第十三條(司法審查)規定:「各成員, 其國內立法包括有關反傾銷措施的規定,根據本協議第十一條的內容規定,對最終裁決和復審決定的行政行為可特別要求司法、仲裁或行政法庭或者通過訴訟程序,迅速進行審議,該法庭或訴訟程序應完全獨立於負責作出該裁決或復審決定的當局。」WTO 除了在反傾銷協議中規定了司法審查,還在補貼與反補貼措施協議第二十三條、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第六條、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TRIPS)第三十二條、 裝船前檢驗協議第四條中作了大致相同的規定,這些規定主要是源於關貿總協定(GATT)的規定。GATT第十條第3 款(乙)項規定「為了能夠特別對於有關海關事項的行政行為迅速進行檢查和糾正,締約各國應維持或盡快建立司法的、仲裁的或行政的法庭或程序。這種法庭或程序應獨立於負責行政實施的機構之外,而它們的決定,除進口商於規定上訴期間向上級法院或法庭提出申訴之外,應由這些機構予以執行,並作為今後實施的准則;但是,如果這些機構的中央主管機關有充分理由認為它們的決定與法律的既定原則有抵觸或與事實不符,它可以採取步驟使這個問題經由另一程序加以檢查」。從字面上看,WTO 規定了三個司法審查的主體:司法的、仲裁的、行政的法庭。由於WTO 反傾銷協議對司法審查的主體及其司法審查權的規定不是十分明確,有的學者認為,在我國,不應當由法院行使司法審查權,而由其他行政機關對反傾銷行為進行最終審議或者由作出反傾銷行為的行政機關進行最終審議。
筆者認為,這些觀點與WTO的司法審查的原則不相符。根據WTO反傾銷協議的規定,在我國應當明確法院對反傾銷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的司法審查權。
WTO反傾銷協議沒有排斥法院擁有最終司法審查權的原則
在任何一個法治國家,法院都擁有對行政行為的最終司法審查權。著名的布萊克法律辭典(Black"s Law Dictionary)是這樣解釋司法審查的概念的:「司法審查是指法院審查政府的另一部門或另一級政府決定的權力。從行政機構向法院提起的上訴,以審查事實認定或法律,或審查兩者。也指上訴法院審查初審法院或中級上訴法院的裁決。」布萊克法律辭典的解釋,代表了英美法學的普遍認識。王名揚先生認為,「在美國,司法審查是指法院審查國會制定的法律是否符合憲法,以及行政機關的行為是否符合憲法及法律而言」。在英國,司法審查通常是指,公民的權利和利益受到行政機關侵害,請求高等法院根據其對下級法院和行政機關所具有的傳統的監督權,對後兩者的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
當然,司法審查並不專門指英美法系國家普通法院對行政行為的審查,(在美國,反傾銷司法審查案件由國際貿易法院管轄,上訴法院是聯邦上訴法院,後者為普通法院),也包括行政法院對行政行為的審查。如德國、法國等歐洲大陸法系國家便是如此。在德國,普通法院不享有任何行政法事務的管轄權(jurisdiction),行政法方面的事務由專門的法院即行政法院(the administrative court)管轄。因此,在德國,司法審查是指行政法院審查行政機關行使的行政權力。在法國,行政法院同樣具有司法審查的權力。在歐洲大陸法系國家看來,行政法院是嚴格意義上的司法機關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他們與其它法院共同地行使國家的司法權。行政法院像普通法院那樣,與行政機關是相互獨立的。
無論是英美法系國家還是歐洲大陸法系國家,法院對行政行為都擁有司法審查權。那麼,為什麼在西方發達國家主導下產生的WTO 反傾銷協議中規定了司法審查三個並列的主體呢?有兩個理由可以解釋這個問題。一是在有些WTO成員國的憲政體制中, 法院對行政行為不具有司法審查權。對於這些國家的司法審查問題,GATT第十條第3 款(丙)項作了補充的規定,「如於本協議簽訂之日在締約國領土內實施的事實上能夠對行政行為提供客觀公正的檢查,即使這個程序不是全部或正式地獨立於負責行政實施的機構以外,本款(乙)項的規定,並不要求取消它或替換它。實施這種程序的締約國如被請求,應向締約國全體提供有關這種程序的詳盡資料,以便締約國全體決定這種程序是否符合本項規定的要求」。根據該項規定,能夠對行政行為進行客觀公正的審查的機構,即使不是完全獨立於作出行政行為的司法機構,或者在形式上不獨立於作出行政行為的機構,也不必然是不合格的主體。這種審查主體和程序是否符合第十條第3款(乙)項的規定,由締約國全體決定。 這種規定主要是基於締約國的司法、行政和仲裁體系的不統一。允許在有的國家由獨立的行政機構或者仲裁機構過渡性地替代法院作出最終的裁決,有一定的必要性。但這並不意味著在法院擁有司法審查權的國家,可以排除法院對反傾銷行為的司法審查權。二是基於WTO 規范的行政行為涉及的行政專業性很強,WTO規定了獨立的行政機構的審查程序, 體現了很多國家行政法上行政救濟窮盡的原則。WTO 中規定的獨立的「行政的法庭」,可以理解為歐洲大陸法系國家的行政法院,還可以被理解為英美法系國家的行政裁判所(the administrative tribunal)。 普通法中的行政裁判所盡管被認為是政府行政部門的組成部分,但享有自己的法律地位。美國行政機關依正式聽證程序裁決行政爭議時,實質上是一個行政法庭。它們的裁決仍然受普通法院的監督。在這方面美國和英國相同,和歐洲大陸法系國家的行政法院不同。從形式上看,英美法系國家的行政裁判所只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從法律關繫上看,完全獨立於作出行政決定的機構,並且要接受法院的司法審查。在英美法系國家,法律家們對於WTO有關司法審查規定的主體不作並列的理解, 而是分層次的理解,即反傾銷行為涉及的利害關系人可以尋求行政法庭的救濟,對行政法庭的裁決不服,可以再尋求法院的司法救濟。兩者的區別是,行政法庭可以審查行政決定的合理性問題,而法院只能審查合法性的問題;行政法庭的審查是初步的,而法院的審查結論具有最終裁決性質。
在我國法律框架下,應當明確法院對WTO 反傾銷行為的司法審查權
從嚴格意義上講,司法審查是一個憲法學和行政法學的概念。在很多國家,司法審查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法院對立法機關的立法行為進行審查,這通常被稱為違憲審查;二是法院對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進行司法審查(judici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action)。 WTO反傾銷協議中的司法審查主要是指後者。司法審查是現代民主政治國家的一項重要法律制度,是一國法院對其他國家機關行使公共權力的行為進行審查,救濟公民權利的法律制度。我國行政訴訟法確立了法院對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的基本原則,系統的、完整的司法審查制度隨著行政訴訟法的頒布而建立。司法審查制度的運作狀況,是一個國家民主制度和人權保障制度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根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同時,行政訴訟法還規定了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以及其他提起訴訟的條件。我們在判斷反傾銷行為是否應當接受法院的司法審查的時候,應當充分考慮我國的司法審查法典即行政訴訟法的規定。
(一)反傾銷行為是一種具體行政行為。根據WTO 反傾銷協議的規定,一國的反傾銷主管行政機關接到國內產業的申請後,應當對外國進口產品進行調查,確定國內產業的損害程度,並決定是否對外國產業採取反傾銷措施。反傾銷的調查程序包括申訴、立案、調查、裁決等。主管行政機關的三種行為可能受到司法審查。一是不發起調查的決定。反傾銷調查的發起一般是基於國內聲稱受到傾銷行為損害的產業提出反傾銷申請。根據WTO反傾銷協議的規定, 反傾銷申請應當具備一定的條件,例如,「表示支持申請的國內生產的產量不足國內產業同類產品全部生產量的25%的,則調查不應發起」。二是中止或者終止調查的決定。根據WTO反傾銷協議的規定,主管行政機關在調查開始後, 一旦確認沒有充分的傾銷或者損害證據以證明有理由繼續對案件進行調查的,應當駁回申請,並盡速終止調查。三是作出初步行政裁決和最終行政裁決。根據WTO反傾銷協議的規定, 主管行政機關在調查的基礎上可以作出肯定或者否定有關傾銷或者損害的初步行政裁決。在初步裁決的基礎上,主管行政機關可以採取臨時措施和價格承諾措施。最終行政裁決則是指主管行政機關最終確認進口產品傾銷並造成損害而作出徵收反傾銷稅的裁決。這三種行為無論從內容還是從形式上看,都符合具體行政行為的基本特徵。
(二)反傾銷行為涉及的利害關系人具備訴訟主體資格。WTO 反傾銷協議中規定的反傾銷行為一般涉及兩個主體,一是提出反傾銷申請的國內產業或者其代表;二是被指控傾銷的出口國產業。在特定條件下,訴訟主體還可能是受到傾銷行為損害的第三國企業。通常請求司法審查的是被指控傾銷的出口國產業。WTO 反傾銷協議規定當事人可以尋求司法審查,對於保障當事人特別是被徵收反傾銷稅的當事人的利益,防止反傾銷行政當局濫用權力十分重要,這是國際反傾銷立法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突破。在我國,允許進口國產業擁有訴訟主體資格,也符合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我國行政訴訟法規定,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在中國進行行政訴訟,同中國公民、組織有同等的訴訟權利和義務。由於WTO反傾銷協議屬於國際條約,有關司法審查的規定, 主要適用於出口國尋求司法救濟的程序。國內產業對反傾銷主管行政機關不調查、中止調查或者終止調查的決定不服,則可以根據行政訴訟法尋求司法救濟。
當然,反傾銷行為還可能涉及其他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人,根據最高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的規定,這些當事人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WTO 反傾銷協議第六條第11款規定,「本協議所稱『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應包括:(a)受調查的出口商或外國生產者或產品的進口商,或其大多數成員是該產品的生產者、出口商或進口商的商會或同業公會。(b )出口國成員政府。(c)進口成員的同類產品的生產商, 或者其成員的大多數是進口成員地域內生產同類產品的商會和同業公會。除上述列舉的名單之外,這個名單並不排除將國內或國外的當事人包括在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之列。」WTO反傾銷協議規定的反傾銷行為的利害關系人, 與最高法院司法解釋規定的「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當事人」基本一致,只是出口國成員政府是否可以成為行政訴訟的原告,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新問題。我國行政訴訟法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行政訴訟,沒有排斥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國內政府或者行政機關。在行政訴訟案件中,地方政府和行政機關作為原告參加訴訟是常有的。WTO 反傾銷協議中「出口國成員政府」,在反傾銷司法審查的案件中,代表的是出口國產業的經濟利益,因此,也可以作為訴訟代表人而成為行政訴訟的原告,請求進口國法院司法審查。
(三)法院行使司法審查權不存在立法上的障礙。WTO 規則和國內立法的關系,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在有關WTO 反傾銷協議與國內立法關繫上,存在同樣的沖突與選擇的問題。國內立法排除法院行使對反傾銷行為的司法審查權,往往被有的學者作為支持其主張的一個重要理由。我國國務院1997年曾經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和反補貼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規定,我國有關主管行政機關可以初步裁定傾銷成立和最終裁定傾銷成立,「最終裁定傾銷存在並由此對國內產業造成損害的,可以按照規定程序徵收反傾銷稅,並由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予以公告。徵收反傾銷稅,由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提出建議,由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決定,由海關執行」。例如,2000年8 月我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和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作出的《關於對原產於韓國的進口聚酯薄膜反傾銷調查的最終裁定》,用的就是「最終裁定」的概念。但我們不能據此得出「最終裁定」排除了法院的司法審查的結論。值得注意的是,WTO反傾銷協議用英文final determination(直譯為最終的決定)表述最終行政裁決,但這只是行政程序中的最終裁決, WTO反傾銷協議還規定了利害關系人對反傾銷行為可以請求司法審查。
《條例》與WTO反傾銷協議不同的是, 沒有規定利害關系人可以提起行政訴訟。行政訴訟法也沒有明確規定,對於反傾銷行為可以提起行政訴訟。有人據此認為,《條例》排除了法院的司法審查。筆者認為,這種觀點缺乏法律依據。理由有二。第一,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第一款規定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對八項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行政訴訟,盡管反傾銷行為不包括在第(一)項至第(七)項內,但該款第(八)項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因此,不能因為行政訴訟法有關受案范圍的規定中沒有列舉反傾銷行為而否定這類行為的可訴性。第二,即使《條例》規定的「最終裁定」不是指行政程序的最終裁定,也不能排除司法審查。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十二條的規定,由行政機關最終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必須是法律規定的。而這里的「法律」是一個狹義的概念,僅指全國人大或者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通過的規范性文件。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對此也作過明確規定。最高法院的這一解釋是符合行政訴訟法的基本原則的。排除司法審查只能由立法機關通過立法來決定,若允許行政機關(國務院也是一個行政機關)通過制定行政法規或者行政規章排除司法審查,則不符合權力制約原則和法治的精神。
(四)法院的司法審查具有不可替代性。我們在討論司法審查的主體的時候,應當明確,WTO反傾銷協議規定行政的、 仲裁的機構可以作為司法審查的主體的前提是,某個特定國家的法院不具有司法審查權。但是,目前仍有觀點認為,在中國也應當由獨立的行政機構來進行司法審查。這種觀點的存在,與我國法院司法審查的權威性和信任度的低下有一定的關聯。但是,與法治程度相當的法院的尊嚴不是通過放棄權力而可以取得的。這是我國法院的司法審查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一個重要理由。第二個理由是,在中國是否存在一個獨立的行政的裁決機構是一個值得質疑的問題。如果我們排除法院的司法審查,但為了遵循WTO 的規定,應當由獨立的行政的裁決機構對反傾銷的最終裁決進行審查。國務院或者國務院的法制工作部門都不可能成為合格的機構。其一,國務院是作出反傾銷最終裁定的上級行政機關而不是與之相獨立的機構。其二,國務院的實際審查機構是國務院法制工作部門,而這些機構只能通過復議程序進行審查。而我國的復議程序,很顯然不是WTO 所稱的司法審查的程序。第三個理由是,法院有充分的能力進行司法審查。盡管反傾銷行為是一種特殊的行政行為,但這不能成為排除法院司法審查的理由。因為,任何行政行為對於法院來說,都具有行政專業性,但都是可以審查的。這關鍵不在於法院的法官具有很強的相關行政專業知識,而是在於司法程序的中立性和法官的法律判斷能力。法院的司法審查權不能因為行政的專業性而被放棄。我國新的專利法賦予法院對專利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權,正是法院的司法審查的價值重新得到承認的重要標志。
論我國反傾銷司法審查制度
一 反傾銷司法審查在我國缺乏具體法律規范
自從1997年12月10日我國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決定對來自美國、加拿大、韓國的新聞紙正式立案進行反傾銷調查以來,我國有關主管當局就不斷收到關於反傾銷案件司法審查問題的質詢。傾銷是指進口產品的出口價格低於其正常價格,當傾銷給進口國的國內產業造成損害時,進口國可以決定對該進口產品徵收反傾銷稅,以達到保護本國工業及國內市場的目的。反傾銷措施是世界貿易組織允許各國採用的保護本……
在1997年5月的世界貿易組織第二次中國工作組會議上,中國政府承諾:中國各級政府的行政裁決將允許司法審查。我國現行的反傾銷法規《反傾銷和反補貼條例》沒有對司法審查問題作出明確規定,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國沒有司法審查程序,實際上依據我國行政訴訟法的規定,由於行政機關就反傾銷案件做出的行政決定涉及當事人的財產權,所以當事人有權提起相應的行政訴訟;而且行政訴訟案件的審理由人民法院進行,符合1994年反傾銷法典關於進行司法審查的機構要獨立於進行反傾銷調查機構的規定。不過當事人對哪些具體的反傾銷行政決定可以提起行政訴訟,哪些人可以提起訴訟,具體由哪個法院受理此類案件還是有必要成立專門的法院予以受理,則是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同時也是各方存在爭議的問題。
二 世貿組織及歐美對反傾銷司法審查的規范
世貿組織1994年反傾銷法典第13條規定:為了能夠迅速對最終裁決和本協議第11條規定的有關行政復議決定的行政行為進行審查,每個在國內立法中規定了反傾銷措施的成員國,都應當設有司法的、仲裁的或行政的機構或者程序。該機構或者程序應當獨立於對有爭議的裁決或者復議負責的主管機構。這一司法審查的規定對保障當事人的利益,特別是被徵收反傾銷稅當事人的利益是有利的,是國際反傾銷立法上的一次有意義的突破。同時該規定也是強制性的,隨著關貿總協定為世界貿易組織所取代,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均必須在其反傾銷立法中貫徹該條規定的內容
㈧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後,建立了哪些相關的法律法規
供你參考:
我國加入WTO後,須由中央政府統一頒布有關貿易政策、法律法規,
全國人大授權地方政府頒布的法規和政策,不應與中央政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
措施不一致,更不能超越中央的開放進程,否則將會給全國的對外開放帶來嚴重
的後果。
加入世貿組織之後,我國的涉外經濟、貿易和產業政策,要做到公正、統一
和公開,這對地方政府管理經濟的要求也隨之提高。
首先,地方政府機構也要在普及世貿組織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法律文件知識
的基礎上,掌握國家整體的對外開放政策,特別是與貨物貿易進出口和服務業對
外開放相關的法律、法規,把握大方向。
其次,地方政府要根據中央的經濟政策、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制訂本地區的
相關政策,不能違背世貿組織的規則和我國對世貿組織的承諾。所以,地方政府
公務人員熟悉世貿組織規則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法律文件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
任務。
第三,創造性地建立地方經濟管理模式。地方政府既要保持政策與中央政策
的一致性,又不能簡單地「復制」中央政府的政策,而是要創建符合本地經濟發
展的管理模式,結合本地經濟發展的需要,創造性地貫徹中央的政策精神,充分
挖掘地方資源,加快國民經濟發展的工業化改造、經濟運行機制的社會主義市場
化改革、社會發展的信息化管理和區域建設的城鎮化改造,發展有地方特色的產
業經濟,推動地方經濟的加快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提高地方經濟的發展水平
和競爭力。根據國家「十五」規劃和西部大開發計劃,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點
是提高科技含量,加速產業升級,西部地區是在改善基礎設施的前提下,發揮地
方資源優勢和勞動力優勢,從沿海地區引進資金、技術,推動產業化發展。所以,
各地政府的政策目標是發展地方經濟,而管理模式要切合實際。
最後,走出「本位主義」和「地方保護主義」的怪圈。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對我國各地區政府的轄區經濟結構、各轄區之間的貿易以及轄區與國際市場之間
的貿易發展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當跨國公司把整個中國的地界作為其產業整合
的一個基地的時候,當人類已經走入信息時代和現代交通運輸十分發達的時候,
國內地區之間的保護就會顯得蒼白無力。一個明智的地方政府應該謀求在國家統
一政策的框架內,提高本地企業參與公平競爭的能力,為企業提供更好的服務,
幫助企業抓住機遇,進而推動地方經濟發展,而不是用陳腐的觀念和守舊的手段
去走關系、為其他地區產品進入本地設置障礙。時間證明,沒有哪個地方的落後
經濟能夠在本位主義的保護傘下成長起來,也從來沒有哪個地方的產業是被保護
而壯大的。簡而言之,在世貿組織框架內,中央政府不能做的,地方政府同樣也
不能做;但是在不違背世貿組織規則的前提下,中央沒有做的或尚未做的事情,
地方政府應該積極探索,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總之,中央政府各部門的
主導職責是縱觀全局,從國家的整體利益出發,依據世貿組織的規則和我國的承
諾,處理多邊的和雙邊的經貿關系,為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
境,進一步提高有比較優勢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用好過渡期相關保護措施,促進
幼稚產業的快速發展。地方政府的職責主要是在國家統一政策引導下,通過開放
商品市場,引進技術和投資,鼓勵出口和其他外向型產業的發展,重點發展有地
方特色和優勢的產業的發展,帶動和促進地方經濟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加入世貿組織後,除涉及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國防、政治和意識形態領域
外,我國各產業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對外開放,壟斷逐漸消除,市場化進程加快。
因此,各級政府要盡快實行政企分開,政府機構除通過制訂法律法規和行業發展
的產業導向外,不再用審批等手段干預經濟,市場成為配置資源的主導力量,由
於市場經濟的規律是優勝劣汰,由供求關系決定的價格機制和由價格影響的供求
關系,將成為企業遵循的法則。由此,將逐漸減少由於政府決策失誤導致的人為
的重復建設和投資浪費,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的效果更佳,有效需求引導下的有效
增長將成為經濟運行的主導趨勢。
㈨ WTO的基本規則
WTO的基本原則
1、非歧視原則。
世貿組織的核心條款規定在成員國之間及在進口貨物和國產貨物之間不得採取任何歧視措施。根據「最惠國待遇」條款,一成員向另一成員的產品所提供的待遇不得低於它向來自任何其它國家的產品所提供的待遇。任何國家不得向另一國家提供特別的優惠或進行歧視,所有成員一律平等並同等享受任何旨在減少貿易壁壘的活動所帶來的利益。
這一條款也有一些例外,有適用於關稅同盟和自由貿易區的例外。此外,最惠國待遇條款一般來說都要保證發展中國家及其它經濟力量薄弱的國家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談判時都能自由地享受到最好的貿易條件。
非岐視原則的另一種表現形式被稱為「國民待遇」,它是指在徵收國內稅費和實施國內法規時,成員對進口產品和本國(或地區)產品要一視同仁,不得歧視。
2、市場開放原則。
WTO各成員國承諾通過談判加快國際貿易自由化的進程,具體措施為:更多地開放各國的國內貿易市場、進一步降低關稅、減少或取消現有的非關稅貿易壁壘和不產生新的貿易壁壘,逐步開放市場,實行貿易自由化。
3、公平貿易原則。
WTO禁止成員採用傾銷或補貼等不公平貿易手段擾亂正常貿易的行為,並允許採取反傾銷和反補貼的貿易補救措施,保證國際貿易在公平的基礎上進行。
4、權利和義務平衡的原則。
權利與義務的平衡是WTO的最大特點。WTO成員要履行WTO的義務,如遵守WTO的基本規則,履行承諾的減讓義務,確保貿易政策法規的統一性和透明度。與此同時,WTO成員也享受一系列WTO賦予的權利,如參與制定多邊貿易規則;在貿易夥伴不履行WTO義務,對本國(或地區)產業造成損失時,可提出磋商或訴諸WTO貿易爭端解決機制,或在其他貿易領域獲得相應補償。此外,WTO成員在特殊情況下確實無法履行WTO義務時,可以向WTO申明理由,提出暫停或延期履行相關義務。
五、WTO的基本規則
與WTO基本原則相呼應,WTO形成如下基本規則:
1、最惠國待遇。締約國一方給另一方相同產品優待、特權或豁免。給予發展中國家以特殊的更優惠的待遇。
2、國民待遇。締約雙方對對方產品應視與本國產品相同待遇。
3、反傾銷稅和反貼補稅。締約國為了抵銷或防止傾銷,可以對傾銷產品徵收數量不超過這一產品傾銷差額的反傾銷稅。反貼補稅是為抵銷商品於製造,生產或輸出時所直接或間接接受的任何獎金或貼補而徵收的一種特別關稅。
4、取消數量限制。任何締約國除徵收稅捐或其他費用之外,不得設立或維持配額,進出口許可證或措施以限制或禁止締約國領土的產品輸入或向其他締約國輸出或銷售出口產品。
5、貿易條例的公布與實施。締約國應及時迅速公布有關海關對產品分類或估價稅捐等其他費用的徵收率;有關影響進出口貨物的銷售分配、運輸、保險、檢驗、加工、混合或使用的法令、條例;締約國政府與政府機構之間締約的有關國際貿易政策的現行協定。
6、服務貿易。要求締約國對外國的服務及其提供者給予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根據各國情況逐步開放全部或個別服務部門,發展中國家可以比發達國家少開放一些部門。
7、貿易知識產權。對版權專利商標、工業設計、集成電路的版面設計等知識產權給予充分有效的保護,並規定版權保護期,還把農葯等納入保護范圍。
8、投資措施。要求締約方通報並在一定年限內取消所有不符合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對貿易有限制或扭曲作用的投資措施。
㈩ 世貿組織的原則有哪些
(一)自由貿易原則 WTO所制定的貿易規則內容,強調貿易各方應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產品市場價格由市場供求關系來決定,由成本和供求關系決定價格,按比較優勢最大限度地利用世界資源。貿易過程中應生產什麼及產品價格、質量要求、減讓條件等等,完全沒有「行政干擾」或「計劃生產與配給」的內容。自由競爭是其基本原則。要求在WTO的各成員方之間建立一種互惠、互利、理性、自由的市場貿易環境。當然,各成員方之間的貿易自由只是限制於關貿總協定框架之內有約定條件的自由。
(二)最惠國待遇原則 WTO要求實行多邊無條件最惠國待遇,包括貿易雙方在進出口貨物及其有關的關稅、規費、行政方法、規章程序、銷售和運輸對進出口貨物徵收內地稅和費用、貿易過程採用的全部法令與條例等等,每一成員都要給予任一其他成員以優惠、特權和豁免,都要無條件地適用於所有成員。這是WTO各成員方之間正常經貿往來最重要的法律原則。最惠國待遇是總協定自由貿易規則的核心,其要求一個成員方對來自其他成員方的進口產品應當徵收同等水平的關稅,採用統一的估價和計費辦法,實施統一的進出口規章手續,對任一成員方在貿易利益、優惠、特權、豁免等方面都要求無條件等同,即要求在同一市場上處於同等的競爭地位。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WTO)後,我國豐富的食用菌產品可向145個成員方出口,享受穩定的、無條件的最惠國待遇。例如,韓國高達65%的蘑菇進口關稅將大幅度下調,日本12.8%的蘑菇進口關稅將下降至4%~5%,這無疑會促進我國的食用菌產業。
(三)非關稅壁壘 非關稅壁壘又稱為「綠色壁壘」。有代表性例子是1995年世貿組織(WTO)制定的《貿易技術壁壘協議》,簡稱TBT協議(Agreement on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所謂貿易技術壁壘,是指商品進口國執行強制性和非強制性商品標准和法規形成的貿易障礙,例如有些國家通過頒布法律、法令、條例、規定,建立技術標准、認證制度、檢驗制度等方式,對外國進口商品制定苛刻的技術、衛生檢疫、商品包裝和標簽等標准,提高進口產品的技術要求,增加出口國產品生產與出口的難度,從而達到限制進口的目的。因而《貿易技術壁壘協議》被稱為「非關稅壁壘」或「綠色壁壘」。
我國加入WTO後,上述「非關稅壁壘」已成為制約我國外貿出口的新障礙。據我國海關調查,目前我國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外貿企業受到貿易技術壁壘的影響,部分產品失去了市場,直接或間接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