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建設法規案例分析W自來水廠

建設法規案例分析W自來水廠

發布時間: 2022-03-31 02:52:07

1. 建築法規案例分析題

1、應由該廠承擔,但設計單位應該和施工單位進行地基驗收的,如果簽字,那麼,設計也是有責任的。此題,因為你沒有提到是否進行地基驗收,因此我不說設計有責任。
2、訴訟費用,由該廠承擔。

2. 建設法規案例分析,求大神解答

本案中,原被告雙方對「房屋必須經竣工驗收合格方可交付使用」這一點並沒有異議。爭議的焦點在於:是取得了《工程竣工驗收報告》就可以交付使用了,還是必須取得《工程竣工驗收備案證》後才能交付使用;更進一步說,房屋竣工驗收合格到底誰說了算,是開發商還是建築工程質量監督機構。
事實上,建築工程竣工驗收制度在2000年初隨著國務院《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的頒布實施發生了很大變化。2000年1月10日《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頒布實施前,建設工程的竣工驗收是由建築工程質量監督機構組織實施的,驗收合格的標志是建築工程質量監督機構出具的《單位工程質量等級評定證書》,如果該證書評定的等級為合格或優良,則房屋具備交付使用的條件。在這種情況下,建築工程竣工驗收是否合格由建築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機構一家說了算。《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頒布實施後,組織竣工驗收的責任(權利)落到了建設單位(即開發商)的頭上。該條例第十六條規定:建設單位收到建設工程竣工報告(建設工程竣工報告由施工單位提供——筆者注)後,應當組織設計、施工、工程監理等有關單位進行竣工驗收。建設工程經驗收合格的,方可交付使用。這條規定的組織驗收單位與以前規定的完全不同,建設單位而不是建築工程質量監督機構或其他單位,可以而且「應當」組織相關單位進行竣工驗收。這一規定實施後,在實際竣工驗收工作中,開發商的意志起了很大的主導作用,開發商取得竣工驗收報告比以前容易得多。有些人一方面對法律的這種變動不了解,另一方面在習慣上認為房屋竣工驗收是工程質量監督機構的事,只有工程質量監督機構出具的驗收合格證明才是最權威的,開發商無權組織驗收,開發商的驗收報告不可信,因此產生糾紛。
另外,《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還規定了工程竣工驗收備案制度,這也使一些人,象本案中的趙先生,對工程竣工驗收的效果產生了誤解,認為工程竣工驗收報告必須經過備案後才算有效,房屋才能交付使用。該條例第四十九條規定:建設單位應當自建設工程竣工驗收合格之日起15日內,將建設工程竣工驗收報告和規劃、公安消防、環保等部門出具的認可文件或者准許使用文件報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備案。其實,這種備案制度的作用在於對建築工程竣工驗收工作進行監督,而不是重新做一次權威的竣工驗收報告,也不是對竣工驗收報告進行批准。而且,該條例第四十九條還規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發現建設單位在竣工驗收過程中有違反國家有關建設工程管理規定行為的,責令停止使用,重新組織竣工驗收。這一規定在說明建築工程竣工驗收備案制度的作用的同時,也再一次表明了在竣工驗收合格後備案之前房屋就可以交付使用了,否則就沒有「責令停止使用」一說。
綜上所述,取得《工程竣工驗收備案證》不是房屋交付使用的前提,只要建設單位(開發商)組織了竣工驗收並且取得了合格的《工程竣工驗收報告》,就滿足了將房屋交付使用的條件。但是房屋竣工驗收合格也不是開發商一家說了算,還必須經過建築工程質量監督機構的備案,如果在備案時發現了在驗收過程中的不法行為,驗收報告就要作廢,並停止將房屋交付使用,重新組織驗收,責任單位還會受到相應的處罰。
具體到本案中,開發商在合同約定的期限內通知了趙先生辦理收屋手續,並在之前已經依法進行了竣工驗收取得了合格的《工程竣工驗收報告》,符合交付使用的條件,開發商不應承擔逾期交房的違約責任。

3. 案例分析 自來水是不是公共產品說說你的理由。

關於公共產品的定義,一般教材上是這樣描述的:「公共產品是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的產品。」所謂定義應是能夠反映該物質的本質屬性,能夠依此區分該物質與其他物質。但是從公共產品的這一定義出發導出的幾個問題,我卻很迷惑。

首先是關於公共產品的定義。正如1955年,薩繆爾森在其《公共支出理論圖解》一文中指出的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是所有產品的兩個極端。我們在現實社會中發現,私人產品是廣泛存在的,純公共產品卻極其少見,大部分產品都是以混合產品的形式出現。以國防為例,一般認為國防是純公共產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史蒂文斯認為,「大概現實中沒有哪種物品會滿足純公共物品的嚴格定義,甚至國防和制止犯罪也不是誰都可以同等得到的(公共產品)。邊遠的阿拉斯加村民並不能得到華盛頓特區或奧馬哈、尼布卡斯卡同等的防務」。那麼國防這種產品在這種情況下已不滿足公共產品的上述定義,我們還可以稱之為公共產品嗎?從另一個角度說區域性的公共產品對於其他區域而言就稱不上公共產品了嗎?公共產品的定義還有必要限定其他一些前提條件嗎?比如時間,范圍。

其次是關於公共產品的生產與提供。生產不等於提供。「生產」涉及誰佔有生產資料來生產產品和服務。「提供」涉及的是誰付費來滿足人們對產品和服務的消費。一般認為,純公共產品由政府來生產和提供,私人產品由市場來生產和提供,而混合產品則採取由政府和市場共同生產和提供的方式。但現實社會中也存在不少不符合這樣的情況。

純公共產品仍以國防為例,在我國現在已開始把部分國防產品通過國家訂貨的合約方式交付民營企業生產。這就是國際上流行的「公私合作」理念(Public Private Partner ,簡稱PPP模式)的一個體現。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私人產品以住房為例。在我國的基金預算支出科目中,有「政府住房基金支出」科目,包括「住房補貼支出」、「廉租住房支出」等。這是否說明了政府也可以提供部分私人產品呢?
混合產品如教育,是一種具有部分非競爭性和部分非排他性的產品。一方面教育可以實現競爭性和排他性,但另一方面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外部效應。義務教育相對於高等教育產生的正外部效應更大,所以政府在承擔義務教育的生產與提供方面責任也更大。我國已開始逐步實施農村免費義務教育。而目前高等教育的收費卻比較高昂。政府與私人在提供混合產品時各自承擔的義務應該怎樣合理地規定呢?

以上幾個問題有待進一步思考和研究。

4. 建設法規案例分析

原告:甲電訊公司 第一被告:丙建築設計院 第二被告:乙建築承包公司
基本案情:甲電訊公司因建辦公樓與乙建築承包公司簽訂了工程總承包合同。其後,經甲同意,乙分別與丙建築設計院和丁建築工程公司簽訂了工程勘察設計合同和工程施工合同。勘察設計合同約定:由丙對甲的辦公樓及其附屬工程提供設計服務,並按勘察設計合同的約定交付有關的設計文件和資料。施工合同約定:由丁根據丙提供的設計圖紙進行施工,工程竣工時依據國家有關驗收規定及設計圖紙進行質量驗收。合同簽訂後,丙按時將設計文件和有關資料交付給丁,丁依據設計圖紙進行施工。工程竣工後,甲會同有關質量監督部門對工程進行驗收,發現工程存在嚴重質量問題,是由於設計不符合規范所致。原來丙未對現場進行仔細勘察即自行進行設計,導致設計不合理,給甲帶來了重大損失。丙以與甲沒有合同關系為由拒絕承擔責任,乙又以自己不是設計人為由推卸責任,甲遂以丙為被告向法院起訴。
問題:
1.法院受理後,追加乙為共同被告,判決乙與丙對工程建設質量問題承擔連帶責任。
2.分析一:本案中的法律主體及相互關系是什麼?
3.分析二:對出現的質量問題,以上法律主體將如何承擔責任? • 分析三:本案中的法律主體及相互關系是什麼?
分析:
1.本案中,甲是發包人,乙是總承包人,丙和丁是分包人,《建築法》第二十九條規定:「建築工程總承包單位可以將承包工程中的部分工程發包給具有相應資質條件的分包單位;但是,除總承包合同中約定的分包外,必須經建設單位認可。施工總承包的,建築工程主體結構的施工必須由總承包單位自行完成。建築工程總承包單位按照總承包合同的約定對建設單位負責;分包單位按照分包合同的約定對總承包單位負責。總承包單位和分包單位就分包工程對建設單位承擔連帶責任。禁止總承包單位將工程分包給不具備相應資質條件的單位。禁止分包單位將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
2.分析二:對出現的質量問題,以上法律主體將如何承擔責任?
對工程質量問題,乙作為總承包人應承擔責任,而丙和丁也應該依法分別向發包人甲承擔責任。總承包人以不是自己勘察設計和建築安裝的理由企圖不對發包人承擔責任,以及分包人以與發包人沒有合同關系為由不向發包人承擔責。
3.本案必須說明的是,《建築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禁止承包單位將其承包的全部建築工程轉包給他人,禁止承包單位將其承包的全部建築工程肢解以後以分包的名義分別轉包給他人。」本案中乙作為總承包人不自行施工,而將工程全部轉包他人,雖經發包人同意,但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其與丙和丁所簽訂的兩個分包合同均是無效合同。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依照《建築法》和《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對其進行行政處罰。

5. 建築法規案例分析

某房地產開發公司甲在某市老城區參與舊城改造建設,投資3億元,修建一個4星級酒店,2座高檔寫字樓,6棟宿舍樓,建築周期為20個月,該項目進行了公開招標,某建築工程總公司乙中標,甲與乙簽訂工程總承包合同,雙方約定:必須保證工程質量優良,

6. 建設法規案例

案例來1 審批項目不合法被自告上法庭敗訴
案例2 違法建工程項目 最終被行政處罰
案例3 村委會違法建廠房規劃部門依法查處
案例4 違反基本建設程序 導致項目選址不當
案例5 城市規劃百年大計 近期遠景都要考慮
案例6 擅自增加建築面積 違法行為終被查處
案例7 違法就應承擔責任 不能以他人為理由
案例8 臨時建築應拆除 法律尊嚴應維護
案例9 土地收回不合法訴到法院成被告
案例10 違法審批建設項目 損失嚴重教訓深刻

7. 建設法規案例分析,急!!!

爭議條款有獨立性,不因合同終止而否定其效力。
爭議條款應當適應就主體資格是否合法有效的爭議,因此,不能否定爭議條款效益以及爭議解決方式的約定。

熱點內容
講道德經16 發布:2025-05-16 19:34:28 瀏覽:272
科室負責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6 19:34:19 瀏覽:1
黑幫法規國語 發布:2025-05-16 19:32:07 瀏覽:174
寵物飼養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5-16 19:31:28 瀏覽:83
公司法166條 發布:2025-05-16 19:19:10 瀏覽:512
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的結果 發布:2025-05-16 19:11:34 瀏覽:844
勞動法工資構成包含哪些內容 發布:2025-05-16 19:04:42 瀏覽:826
公司法律部介紹 發布:2025-05-16 18:58:47 瀏覽:52
挖掘機發票復印件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16 18:57:23 瀏覽:878
湖南省高院民二庭法官 發布:2025-05-16 18:57:11 瀏覽: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