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講道德經16

講道德經16

發布時間: 2025-05-16 19:34:28

① 著名書法家暢春齋主楊秀和教授講《道德經》:「有」和「無」互相對立而產生,這是永恆的道理

著名書法家楊秀和教授,以其筆名曉陽,號暢春齋主,是中國當代藝術領域的多面手,身兼書法家、畫家、書畫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及文化學者等多重身份。他1955年誕生於北京,其藝術生涯中,作品屢次入編《采風中國》、《河北當代書畫》等權威期刊,並在《中國周刊》和《聚焦當代藝術》中發表多幅作品,還參與了《中國珍藏郵冊》的編纂,展示了其深厚的藝術造詣。

楊教授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解讀《道德經》中的經典:「有」與「無」並非絕對對立,而是相互依存,如同美與惡、難與易、長與短等,它們在對立中形成動態平衡。他提倡聖人以「無為」和「不言」來處理世間事務,即順應自然,不幹預萬物的生成與消亡,這種理念蘊含在老子的辯證法中,強調萬物的相互轉化和對立統一。

楊秀和教授通過解讀老子的智慧,揭示了世間萬物的普遍法則和對立統一,他的書畫作品則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如行雲流水、脫韁駿馬、蛟龍飛天,展示了他對大道的理解和融合。他的作品不僅體現了個人藝術修養,也反映了他對道家哲學的深入領悟,對藝術教育的貢獻也備受認可,多次獲得國際大獎,被錄入《中國名人辭典》。

楊秀和教授的藝術實踐和理論研究,不僅推動了中國書畫藝術的發展,也為我們理解生活中的矛盾與和諧,提供了深刻啟示。他的「無為」之道,提醒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的得失、成敗時,學會接納和順應,從而達到內心的平靜與和諧。

② 【道德經】第十六章 歸根復命

老子(春秋時期)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謂復命。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導語:



知常容:年輕的時候都是不自知的。他不自知的情況下,會很容易做出很多對別人來說是凶的事情。因為他不知道邊界,不知道這話傷人,不知道這句話,你說完人後對方會報復,會反過來傷害你。

當一個人對自己不清楚,覺得自己什麼都牛逼,啥啥都懂的時候,這個人是無法包容別人的人。

而他一旦知道自己哪強哪不強,知道哪些是他的使命,哪些是他這輩子不做的時候,他就產生了明確的人與人之間的邊界的。而這種邊界感,他知道自己在哪了,他就允許別人在另一個地方,這個時候他就容得下別人了。這個時候,他的心裡就變得豁達了。

容乃公、公乃全:因為他做不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公開,他就一定有紕漏,就做不到周全。

理解別人的時候,你內心就會產生一種公正公平,為大家做事情,公開的一種心境。當你有這種心境的時候,人內心會變得很平穩,如果你做了,你會發現你考慮事情就會變得很周全。

全乃天:如果你真正做到能夠為蒼生為天下考慮了,你就是天。



復命,什麼是復命?

老子說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什麼意思?

懂得自己的才是真正的明了,比智慧更高一層。明白就全透了,智慧不一定是全透的,但是明是全透的。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是啥意思?市面翻譯這些書的時候,就會大家就說:常,世界運行的規律,世界運行的規律你懂了這個你就明了。

老子說:說自知者明。和 知常曰明,當你放在一起的時候,知道,常不是這個世界的常,而是自己的常。

復命是什麼?就是你這輩子不變的那個東西,不變的才叫常,什麼叫不變?叫常數。叫常數炒,什麼叫常數?常數就是不變的數。比如說派3.1415926,這叫常數。還有什麼?比如說宇宙常數,愛因斯坦所說的宇宙常數,這是他認為的長處,這是不變數,所以說什麼叫使命?

使命如果你天天變著就不叫使命,使命就是那個不變。所以說使命就是常。知道自己使命,知道自己不變的那個事的人叫做明。對自己明白。所以說在同一個時期反復無常,好會說的好,反復無常啥意思?反反復復,沒有使命。有志者,事竟成,無志者常立志,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知常曰明:叫對自己明了。

知常容:你想那我知不知又怎麼地,我活半輩子我都不知道,我一樣也不錯,是吧?但是老子下面說了一句話,叫

不知常,妄作,凶:啥意思?如果你不知道你自己是誰,不知道你是自己是個怎樣的人,你就會經常輕狂、狂妄而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甚至於非常危險的事情。這句話說說的是什麼呢?說的是年輕人。

年輕的時候都是不自知的。他不自知的情況下,會很容易做出很多對別人來說是凶的事情。因為你不知道邊界,你不知道這句話說出去會傷人,你也不知道這句話,你說完人後對方會報復,對方會反過來傷害你。為什麼你不知道,因為你不知道自己是誰。

在這個常裡面你還要知道的是什麼呢?你要知道我要什麼?在這個世界上,你不可能全要。你不可能跟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有緣分的,但你一定要知道自己要什麼,但是不是所有的人最開始來這個世界都知道自己要什麼?

知道我不要什麼而後知我道我要什麼。

不知常,妄作,凶。就不知常容易輕狂自大,所有的年輕人都一樣,包括聖人都是一樣的。所以說老子表達人生的時候,表達了一個特別客觀的人生,放在今天這句話就叫:人不輕狂枉少年。

老子他沒有說這樣不對,但是他說一個人這一生的發展要朝著有使命感的方向去發展。

所以說歸根這,看你這輩子要干什麼?這是一種人生的哲學和邏輯,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這種,因為好難。

還有一句話叫浪子回頭金不換,什麼意思?年輕的時候所有人都會犯錯,而且有些錯,你這輩子做人必須犯的,你不犯都不行,你肯定會犯比如說謊?

但是這件事不容易。孔子認識自己也跟我們差不多,人家是聖人,人家不見得就比咱厲害到哪去?孔子他說自己,吾十有五而立之於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孔子說自己 40歲才不迷惑,才知道自己怎麼回事,才知道自己怎麼回事。50知是天命。老天怎麼安排的?

他到60歲才能聽進去所有人說的話,年輕的時候他也聽不進去,別人一說他也對,他也對不是他不對。所以說這就是一個人生的節奏,有些人早、有些人晚,但是一旦你懂得了這個道理的,你就知常。你為什麼要學習?為什麼要做很多事?不就是為了更好地認識自己,做自己,從而讓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肉體世界產生一個比較好的適配性,讓自己幸福一點舒服一些,別那麼遭罪。

知常容:什麼樣的人才能做到心寬呢?心寬就是我能夠容下很多事情能夠包容而不產生那麼負面的東西。知常:什麼意思?就是我對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非常清楚,我就很容易包容其他人。當一個人對自己不清楚,覺得自己什麼都牛逼,啥啥都列在的時候,這個人是無法包容別人。

而他一旦知道自己哪強哪不強,知道哪些是它的使命,哪些是他這輩子不做的時候,它就產生了明確的人與人之間的邊界的。而這種邊界感,他知道自己在哪了,他就允許別人在另一個地方,這個時候他就容得下別人了。這個時候,他的心裡就變得豁達了,那叫知常容。知常,容了之後怎麼樣?

容乃公,你都不知道人家位什麼?這叫容乃公。我們今天叫為人民服務,就這個意思。然後內心有個公平公正的尺度。如果你不知道別人是什麼,不知道你是什麼天平,怎麼會平呢?

公乃全。什麼意思?你只有考慮到你只有內心有一桿公平公正的能夠為大家著想的時候,你才能夠做事考慮的周全,考慮得比較完整。而你只有自己,你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的時候,你是很容易進入主觀主義的。

公乃全:最大的全是什麼?就是全人類。你是一個心中有天下的天,你只有考慮到所有人的時候,你去想你在做什麼事的時候,你這個使命跟這件事沒有關系,產生了關聯。

你整天想的事是不是就多掙點錢?如果你整天想的是就多掙點錢,對不起,你永遠到不了全乃天這個境界。

天乃道,什麼道?天道?

道就是世界的道路。如果你要把握住這個道或者說你知道這個規律是怎麼運行的,就叫道,不僅你可以活得長久,活的安頓,你還可以考慮的很久,當一個人考慮的很久的時候,你的心就會變得很寬闊。你的視野很寬很長遠的時候,你就不會在一個小事上糾結,為那仨瓜倆棗的也生個氣。

你不會做這樣的事的。當你有這樣的心境的時候,我們老一輩經常跟我說的是什麼呢?說的是人心態會決定你的壽命。當你看得很寬很遠很高的是,你就得到了其中的道,你就不容易那麼去糾結,不容易產生癌細胞。最後一句話叫陌生不帶。

沒身不殆,指的是什麼意思?把你的身子沒埋土裡了,叫沒身,就是你死了,沒身不殆,即使你死了也不要緊。什麼意思?你的肉身沒了,但是你的精神世界還在。

回想我們這16章歸根第1句說的什麼來著?

人活著一輩子,你追求的是什麼世界?你壽命當中僅保全自己的生命嗎?不,你活的是追求你的精神世界的極致。整個16章文學性奇高,首尾相扣,致虛極,美身不殆,這才是老子想表達的。

總結:復命曰常,就找到了使命或者有使命感,你就知道自己是誰了

其實你還不知道,起碼你還知道要把孩子養大了,這也算你的常。老子的意思,你如果不知常,你就可能會做點出格的事。盜個竊、犯個法是吧?干點自己都後悔的事。年輕是吧?

不知常,妄作,凶,你老乾這樣的事,但是有一天你修煉自己,你有一天你知道自己是誰的時候,你知道自己要做的什麼時候,你就會變得更好一些了,怎麼好?你會變得更寬容一些?當你變得寬容了之後,你才能夠真正給這個世界給社會帶來服務,你內心才有一個公平公正的尺,你才懂得理解別人,才懂得去如何服務大家。

你自己逞強的時候,年輕的時候,你是不會有這個狀態的,你只有有一天吃虧了,你才會知道我原來要為別人去考慮。每個人的人生只要正常發展,都會有這個階段,所以老子很客觀,如果有一天能夠做到公平、公正、公開了,你就可以做到做事做得很周全了。從這個角度來說,為什麼腐敗的人、政府裡面腐敗的人最終都有一個不太好的下場?

因為他做不到真正的公平、公正、公開,他就做不到什麼做不到周全。他一定有紕漏,一定有疏漏,叫法網恢恢,疏而不漏。

全乃天:如果你真正做到能夠為蒼生為天下考慮了,你就是天,你就是為天下考慮的那個人。阿里巴巴的使命叫什麼?叫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你想想天下的天用的多好。

你真正做到了周到、周全之後,心裡有一個完整的系統,叫全,也叫什麼?也叫世界觀,當你有這個之後你就可以做什麼?你可以為天下做是吧?為這個社會做事了,這叫厚德載物。沒有這個德行,沒有這個心胸,你做也是作死。

比如說武漢現在爆出來的一些人,對吧?厚德載不了物,你就有一天一定會疏漏。好,天乃道,這就是老子所講的整個道德經當中的到底什麼世道?天下的規律就是道。

你的壽命叫壽終正寢,你必然有個生理死亡的期限,但是不要緊,老子說了不要緊,只要你能夠做到道乃久就虧,你獲得到了你就可以存在的長久,這個長久不是你的壽命,而是你的生命。這個生命是什麼呢?今天老子還活著,我放在今天我們有一個經常特別特別通俗易懂的話,你的生命怎麼算完結了?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季度,你的那個人他死掉了,就這個世界上不再有人記得你了。

你就要真的死亡了。我們強調老子想想孔子想當董仲舒,想想王友明這些,他們還沒死,他作為這些人,作為整個華夏的精神文明保護當中的這些星閃耀的星光,他們未曾離去。我寫這我的哲學,也是想在我們的文明史當中流行我的音,比流行我的一點星光,照亮後人。這是我們的文明,我們的文化,我們要做一點點事情的,做一點的事情了,比如說老子說什麼意思?

即使你的壽命你的肉身被摸掉了,沒身了,不要擔心你的生命還沒有完結,因為你的文化,你的文明所留下的這些結果,後人會記住你的,會在整個種族人類的種族延續下去的過程當中,會有你的作用和價值,就叫你的肉身死了,但是你的精神永存,你的生命還在,別人還在念叨。

有一非常經典的話,就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就是這個意思。

翻譯成大白話如下:

歸根,什麼意思?就是歸根就是回家的感覺,人的一生,如果你想追求精神世界的極致,你就一定要相信自己守得住自己的靜篤。怎麼去守呢?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情萬物並作相互關聯,我們是有機會有條件反復觀看,看山是山,不是山又是山。

過程反復觀看,得到其中的道理和理解。但是世界上這個事也太多了,要太多了,咋看?看不過來怎麼辦?有一個條件,有一個方法,有一個道理和有一個途徑,可遵循這個途徑,就是這章的主旨叫歸根,無論什麼事情,她最終它的存在最後都要回到它的原點,人就會回到他內心心靈的原點,而當你回到這種原點,走上這種回家的路的時候,你如果找到了這種根你就會達到一種靜的狀態。

要守住靜篤。這個靜叫什麼?靜叫使命,如果你是一個守使命感的人,你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太好了。如果你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有自己使命感,你就可以知道自己是誰了。

復命曰常,你就可以知道自己是誰了,你是誰?你這輩子要干什麼?如果你已經特別清楚知道自己是誰了,你就活得很明白了。

知常曰命,即使你不知道也沒關系,不知道,如果你不知道它長是什麼,不知道你自己是誰,也不知道邊界感怎麼辦,會發生什麼呢?你會口出妄語、出狂言,會做出一些出格的事,傷天害理的事,讓自己後悔的事,但是不要緊,人生必經的歷程。

理解別人的時候,你內心就會產生一種公正公平,為大家做事情公開的一種心境。當你有這種心境的時候,你就可以為其他人做事了。

人內心會變得很平穩,如果你做了,當你就要去做事的時候,你會發現你考慮事情就會變得很周全,很周全,你知道這個系統你又整個自己的方法論了,當你有這些方法論,並且能夠做得很成熟的時候,你叫全乃天,你就可以做到天了,你可以做老大,也可以被更多的人服務了。

當你獲得這種位置的時候,你就要得道,當你獲得這種精神世界的時候,你就要得到天乃道,當你有了這種道,懂得了這種規律和任性,這個路徑之後,你就可以存在的比較長久了。但是我老子說的長久可不是你的生壽命,不是你的肉身,我說的長久是真的生命,你的精神,所以叫陌生不帶,如果有一天你真的做到了,即使你的肉身死亡了,你的精神還不消亡。回到此文的原點。

你就真的做到了致虛極。

③ 《道德經》講了什麼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版僅是宇宙之權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道」是渾全之朴,「眾妙之門」。「道」生成了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

「道」不只是有形的「物質」、思慮的「精神」、理性的「規律」,而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物質」、「精神」、「規律」皆是「道」的派生物。 「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

④ 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內容是啥

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①;萬物並作②,吾以觀復③。夫物芸芸④,各復歸其根。歸根⑤曰靜,靜曰⑥復命⑦。復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譯文]
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復的道理。那萬物紛紛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靜,清靜就叫做復歸於生命。復歸於生命就叫自然,認識了自然規律就叫做聰明,不認識自然規律的輕妄舉止,往往會出亂子和災凶。認識自然規律的人是無所不包的,無所不包就會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終身不會遭到危險。

[注釋]
①致虛極,守靜篤:虛和靜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寧靜狀態,但由於外界的干擾、誘惑,人的私慾開始活動。因此心靈蔽塞不安,所以必須注意"致虛"和"守靜",以期恢復心靈的清明。極、篤,意為極度、頂點。
②作:生長、發展、活動。
③復:循環往復。
④芸芸:茂盛、紛雜、繁多。
⑤歸根:根指道,歸根即復歸於道。
⑥靜曰:一本作"是謂"。
⑦復命:復歸本性,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⑧常:指萬物運動變化的永恆規律,即守常不變的規則。
⑨明:明白、了解。
⑩容:寬容、包容。
⑾全:周到、周遍。
⑿天:指自然的天,或為自然界的代稱。

[引語]
本章里,老子特別強調致虛守靜的功夫。他主張人們應當用虛寂沉靜的發境,去面對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在他看來,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從生長到死亡、再生長到再死亡,生生不息,循環往復以至於無窮,都遵循著這個運動規律。老子希望人們能夠了解、認識這個規律,並且把它應用到社會生活之中。在這里,他提出「歸根」、「復命」的概念,主張回歸到一切存在的根源,這里是完全虛靜的狀態,這是一切存在的本性。

[評析]
以往人們研究老子,總是用「清靜無為」、「恬淡寡慾」這幾句話概括老子的人生態度。但從總體上看,老子比較重視清靜無為,主要是就治國治世而言的政治用語,不完全指修身的問題。這一章並不是專講人生,而是主要講認識世界,當然也包括認識人生。但無論是認識人生哲理,還是認識客觀世界,其基本態度是「致虛」、「清靜」、「歸根」和「復命」。先說「致虛」。虛無是道的本體,但運用起來卻是無窮無盡的。「致虛極」是要人們排除物慾的誘惑,回歸到虛靜的本性,這樣才能認識「道」,而不是為爭權奪利而忘了「道」。「致虛」必「守靜」,因為「虛」是本體,而「靜」則在於運用。司馬遷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史記·太史公自序》)這是很扼要的概括。「靜」與「動」是一對矛盾,在這個矛盾中,老子著重於「靜」而不是「動」,也不否定「動」的作用。再說「歸根」。根是草木所由生的部分,有根本、根源、根基諸義,是一切事物起點。在老子看來,對立是過程,是相對的,統一是歸宿,是絕對的。這就是歸根的哲學含義。不過,老子哲學帶有循環論的色彩。任繼愈說「老子主張要虛心,靜觀萬物發展和變化,他認為萬物的變化是循環往復的,變來變去,又回到它原來的出發點(歸根),等於不變,所以叫做靜。既然靜是萬物變化的總原則,所以是常(不變),為了遵循這一靜的原則,就不要輕舉妄動,變革不如保守安全。把這一原則應用到生活、政治各方面,他認為消極無為,可以不遭危險。」(任繼愈《老子新譯》)

⑤ 《道德經》的思想核心16字是什麼

方而不割

意思就是說要為人方正而不孤高,做事講原則但尊重他人。

為人方正,是在教大家需要有端正的品行。但是往往我們身邊那些品行端正之人,通常都會帶著些許的孤傲。因而這樣的人,自然不會受到他人的待見。

廉而不劌

字面意思是說,要為人廉正寬厚。

但其實按照我的理解來說,就是你既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行,又要謙卑低調。

為人要廉正,這是要求自己廉潔正直。可你不能因此而看不起他人,對別人就提出苛刻的要求。

直而不肆

所謂「直而不肆」則是說我們要為人直率,但不可過於放肆。

生活中那些性格直率之人,往往都非常容易傷害他人。他們常常不顧及他人的感受,直言不諱表達自己的意見看法。

光而不耀

這句話最好理解,那就是「別顯擺」。

不管你有多大成就,你都不要四處炫耀自己的過人之處。愛炫耀之人,無非就是想要博得他人的關注和認同;可事與願違,炫耀總會遭到他人的反感。

熱點內容
法學會章程 發布:2025-05-17 06:23:59 瀏覽:753
社會保障一法一條例貫徹落實情況 發布:2025-05-17 06:23:15 瀏覽:46
2019年9月1日實施的行政法規 發布:2025-05-17 06:20:02 瀏覽:601
法律知識大全網 發布:2025-05-17 06:07:54 瀏覽:934
流是什麼刑法 發布:2025-05-17 06:01:49 瀏覽:122
守好條例 發布:2025-05-17 06:01:46 瀏覽:609
民法是不是 發布:2025-05-17 05:56:00 瀏覽:772
中心組學習條例 發布:2025-05-17 05:53:49 瀏覽:756
陳印法規2014 發布:2025-05-17 05:53:43 瀏覽:105
刑法120條第三款 發布:2025-05-17 05:53:13 瀏覽: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