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違返拆遷協議的法律法規
『壹』 房子拆遷賠償安置違反法律法規,我該怎麼辦
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是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為明確房屋拆遷補償安置中的權利義務關系而訂立的協議,是約定拆遷當事人之間民事權利義務的合同,它適用《民法通則》和《合同法》。
生效條件
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中必須有拆遷當事人的單位、姓名、經辦人姓名,協議必須經雙方當事人簽名蓋章後才具有法律效力。
拆遷非出租房屋,拆遷人與被拆遷人簽訂協議;拆遷出租房屋,拆遷人應與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簽訂協議。
主要內容
(1)拆遷補償方式,貨幣補償金額及其支付期限;
(2)安置用房面積、標准和地點;
(3)產權調換房屋的差價支付方式和期限;
(4)搬遷期限、搬遷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
(5)搬遷補助費和臨時安置補助費或停產停業損失費發放標准和支付方式;
(6)違約責任和爭議解決的方式;
(7)當事人約定的其他條款。
至於每一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具體包括哪些內容,還應視拆遷補償方式不同而不同。對於實行貨幣補償的,協議中應主要載明補償金額、搬遷期限;對於實行產權調換的,協議主要載明安置用房的結構、面積和地點、搬遷期限、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
『貳』 在哪些情況下,拆遷協議無效
1、被拆遷人委託他人處理拆遷,被委託人如果沒有按照委託人要求簽訂拆遷協議的無效。被委託人轉委託無效,由於拆遷安置過程不是法律規定的緊急情況,若是轉委託也必須徵得當事人的書面同意。
2、拆遷人的拆遷許可被撤銷,拆遷協議無效。
3、拆遷人未按法定程序告知被拆遷人補償標准。
4、拆遷公司未按照規定告知被拆遷人此次拆遷的補償形式或未按照規定程序對房屋的重置價格進行評估,則被拆遷人無法得知房屋重置價格的真實情況,均應視為拆遷公司故意虛假告知或故意隱瞞房屋重置價格作價的法律規定,因此簽訂的《拆遷補償協議》應認定無效。
5、部分產權人簽字的拆遷安置補償協議效力
6、如果被拆遷房屋為共有產權房屋,那麼簽訂的主體應當是全體產權人。如果部分產權人代理其他產權人簽字,應當由合法有效的授權委託書。
7、如果委託關系不是有效的,那麼這份協議效力待定,其他部分產權人可以起訴至法院請求確認協議無效。
8、如果協議被確認無效,應當返還財產或者賠償損失,對被拆遷人提出的要求安置的訴訟請求應當予以支持,法院應當要求拆遷人提供相應房源。如果沒有房源的,可視情況參照貨幣補償的政策判決貨幣安置。
9、不具備拆遷民事權利能力的拆遷人與被拆遷人訂立的拆遷協議無效;拆遷人與其他不在拆遷范圍內的當事人訂立的拆遷協議為無效。
10、被拆遷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被拆遷人是限制行為能力人,其與拆遷人對方所訂立的拆遷協議為無效。
11、代理人超越代理許可權或者無代理許可權所簽訂的拆遷協議無效。
12、拆遷協議違反法律法規規定,應認定為無效。
【法律依據】
《行政訴訟法》第七十五條,行政行為有實施主體不具有行政主體資格或者沒有依據等重大且明顯違法情形,原告申請確認行政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判決確認無效。
『叄』 協議拆遷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根據我國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的規定,協議拆遷是有【法律依據】的,拆遷人與被拆遷人協商好補償的問題後,就可以簽訂拆遷補償協議。根據《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房屋徵收部門與被徵收人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就補償方式、補償金額和支付期限、用於產權調換房屋的地點和面積、搬遷費、臨時安置費或者周轉用房、停產停業損失、搬遷期限、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等事項,訂立補償協議。補償協議訂立後,一方當事人不履行補償協議約定的義務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法提起訴訟。房屋徵收部門與被徵收人在徵收補償方案確定的簽約期限內達不成補償協議,或者被徵收房屋所有權人不明確的,由房屋徵收部門報請作出房屋徵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依照本條例的規定,按照徵收補償方案作出補償決定,並在房屋徵收范圍內予以公告。補償決定應當公平,包括本條例規定的有關補償協議的事項。被徵收人對補償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肆』 非法拆遷違反哪些法律
拆遷是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博弈,如果要拆遷居民房屋的,必須要慎重,必須需要依照法定的程序進行。如果有違法行為的,是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的。
非法拆遷房屋違反了違反《憲法》《民法通則》等法律
首先我們應看強制拆遷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實現老百性利益、公共利益或國家利益,還是為了實現地方官員利益、集團利益或個人利益?從強拆所表現出的不平衡利益訴求、老百姓的哀號痛苦和心靈創傷之深重、強力部門的難以顧及法律來看,它與總書記七一講話精神所要求的把實現人民利益的工作做好、做細、做實,對困難群眾遇到的實際問題,一定要帶著深厚的感情幫助解決相差甚遠,與十六大所要求的以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背道而弛。
把強拆長期作為解決開發商與居民之間民事糾紛的最後手段,使行政權力深深介入到房地產開發中,是用專政方式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給社會穩定和政府工作造成了不小壓力,極易給法律秩序和公民的基本權利帶來沖擊和侵害。
其次,強制拆遷有無法律依據?
《憲法》第13條規定:「國家保護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儲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財產的所有權。」第39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民法通則》第75條規定:「公民個人的合法財產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禁止任何組織或個人侵佔、哄搶、破壞……」《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等其他國家單行基本法律也都有對房屋私權的保護性規定。
遍查中國既有基本法律,均無為了城市改造及房地產開發之需就可以強制拆毀公民合法擁有房屋的規定。如果不是涉及國防、外交等重大的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任何組織及個人都無權以任何理由及程序強拆公民合法擁有的房屋。但在下位立法中嚴重破壞憲法及據此構建的基本法律的行政法規、地方規章令人觸目驚心地存在著。
按照《立法法》第8條規定,涉及對民事基本權利及財產權利的調整隻能由基本法律調整。而根據《憲法》第62條規定,基本法律的制定主體只能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下位立法中有關強制拆遷的規定不僅是調整了公民的財產權利,業已涉及到對公民最基本民事權利即財產權利的生殺與奪問題。這是立法權的嚴重越位,甚至是濫用。
第三,拆遷當事人雙方均屬獨立的民事主體,各自的法律地位平等。拆遷與否及拆遷協議的訂立純屬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合同訂立過程。《合同法》第4條規定:「當事人依法享有自願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民法通則》第4條規定:「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那些關於拆遷糾紛須經行政裁決及強制執行的規定除了嚴重違反《憲法》和《立法法》外,更直接形成了與《合同法》和《民法通則》這些基本法律的沖突,本應是無效的行政法規。
更令人驚悚的是,司法救濟程序形同虛設。按照有關基本程序法律的規定,強制執行單位對申請強制執行的文書及程序合法與否有審查的義務。但這種例證在實踐中極其罕見,強制拆遷中執法權力的濫用幾乎是司空見慣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26條對強迫交易屬犯罪之舉的法律界定是非常清楚的,構成此罪的客觀行為表現為買賣與否、買賣時間、價款、來源法律咨詢:網頁鏈接買受及賣予對象這些交易的確立因素都是被強迫接受的。強制拆遷關系中,以行政強制力迫使房屋所有權人將自己的財產以其不能接受的時間、價款賣給開發商,是赤裸裸的強迫交易;更有甚者,強行闖入私宅,將所有權人的財產棄於街市或安置於其不同意或不知情的它處,致使有的被強拆人如喪家之犬在城市中流浪、蝸居。
『伍』 拆遷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說的拆遷協議通常是指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表現在其權利依法產生後受到法律的保護;其義務依法產生後,則受到法律的強制。
依法訂立的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必須認真恪守,當事人任何一方均無權擅自變更或解除。如果在履行協議中發生糾紛,協議條款便是解決糾紛的主要依據。
一、生效條件
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中必須有拆遷當事人的單位、姓名、經辦人姓名,協議必須經雙方當事人簽名蓋章後才具有法律效力。
拆遷非出租房屋,拆遷人與被拆遷人簽訂協議;拆遷出租房屋,拆遷人應與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簽訂協議。
二、主要內容
(1)拆遷補償方式,貨幣補償金額及其支付期限;
(2)安置用房面積、標准和地點;
(3)產權調換房屋的差價支付方式和期限;
(4)搬遷期限、搬遷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
(5)搬遷補助費和臨時安置補助費或停產停業損失費發放標准和支付方式;
(6)違約責任和爭議解決的方式;
(7)當事人約定的其他條款。
至於每一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具體包括哪些內容,還應視拆遷補償方式不同而不同。對於實行貨幣補償的,協議中應主要載明補償金額、搬遷期限;對於實行產權調換的,協議主要載明安置用房的結構、面積和地點、搬遷期限、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
三、必須公證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拆遷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代管的房屋所訂立的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書必須經公證機關公證,即實行強制性公證。通過公證,保證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內容的真實性和合法性,有利於消除被代管人對協議的疑慮。
四、期限作用
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簽訂後,被拆遷人或房屋承租人在搬遷期限內拒絕搬遷的,拆遷人可以依法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訴訟期間,拆遷人可以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先予執行。
(5)什麼叫違返拆遷協議的法律法規擴展閱讀
一、屬於法律行為
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是房屋拆遷雙方的法律行為。協議關系主要有房屋拆遷雙方當事人參加,僅有一方當事人,協議關系便不能成立。
二、法律平等性
房屋拆遷當事人之間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是無論當事人雙方的經濟實力、政治地位如何,不允許任何一方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二是體現房屋拆遷權利義務的對等性,即一方從對方獲得某項權利時,也承擔相應的義務。凡顯失公正的協議是可撤銷的。
三、合法必須性
協議必須是房屋拆遷雙方的合法行為。所謂合法行為,是指按照房屋拆遷法規規定的要求而實施的行為。如當事人的資格,社會組織作為房屋拆遷協議當事人要有法人資格;承辦人簽訂協議要有法人或法人代表的授權證明;委託代理訂立協議的要有合法手續;被拆遷人簽訂協議時,應當出具產權證書、使用權證明等法律文件。凡違反法規規定,採取欺詐手段等所訂立的協議都是無效協議。
四、具有法律效力
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表現在其權利依法產生後受到法律的保護;其義務依法產生後,則受到法律的強制。其次是依法訂立的協議必須認真恪守,當事人任何一方均無權擅自變更或解除。再就是在履行協議中發生糾紛,協議條款便是解決糾紛的主要依據。
五、雙務有償性
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是一種雙務有償協議,協議的當事人依據協議享有一定的權利,同時又要承擔相應的義務。
房屋拆遷安置協議必須採用書面的形式。
參考資料:網路-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陸』 什麼樣的拆遷協議無效
以下拆遷補償協議無效:拆遷補償協議主體不適格的;欺詐脅迫意思表示虛假的;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條
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一百五十三條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一百五十四條
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柒』 關於拆遷的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中華人民共內和國土地管理法》
《中華人民共容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
《城市房屋拆遷估價指導意見》
還有就是你所居住的地方的地方性法規..
不曉得3樓在說什麼..憲法,法律的法律效力都高於行政法規..你進過行政法規和憲法,法律沖突的規定有效嗎..
『捌』 強拆房屋違反什麼法律
強拆房屋是構成故意毀壞財物罪的。
【法律分析】
在拆遷過程中,拆遷人和被拆遷人雙方是屬於獨立的民事主體,他們在法律上的地位也是同等的。因此拆遷人和被拆遷人在協議的訂立方面也是屬於同等的民事主體之間的合同訂立過程,並不存在拆遷方優於被拆遷方的說法。關於強制拆遷的問題,我國關於司法程序合法的法律規定中表明,強制執行的單位是有權利對申請強制執行的文書和程序是否正當進行審查的,而同樣被拆遷人也有權利要求查看強制執行的文書是否合法。違反法律規定強制性拆除公民個人所擁有的房屋,是需要受到一定的處罰的,當然了,具體的處罰的力度應當是根據所造成的後果嚴重程度來進行不同的判斷的,有一些情節比較輕微是需要給予警告,還有一些相對來說比較嚴重的情況之下,是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房子被拆了賠償標准有需要根據房屋具體的用途對該房屋的所有者進行補償,分為商業用房補償標准和住宅補償標准。如果住宅房屋是進行商用的,則需要根據該房屋是否在持續經營或者有無營業製造進行判斷是否以商業用地進行補償。
【法律依據】
《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 第三十一條 採取暴力、威脅或者違反規定中斷供水、供熱、供氣、供電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徵收人搬遷,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七十五條 故意毀壞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