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北麓生態保護條例
❶ 秦嶺北麓保護區的區域面積要官方數據
西安專項整治秦嶺北麓生態環境
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三亂」問題,已經引起西安市的高度關注。為了認真查處和制止各種違法違規行為,使嚴重破壞和污染秦嶺北麓生態環境的局面得到有效遏制,該市從現在開始至年底,對秦嶺北麓生態環境開展專項整治。
這次整治的范圍為該市所轄秦嶺北麓的周至、戶縣、長安、藍田、臨潼、灞橋6個區縣的44個鄉鎮,總面積為5197平方公里。整治的重點包括治理整個采礦企業亂采濫挖,旅遊景點和各類接待服務設施亂修亂建,廢水、廢氣、廢渣亂排亂放,25度以上陡坡開墾種地,修建公路中造成的生態破壞以及違法越權審批等6個方面的問題。
秦嶺北麓是西安市水源涵養林區和綠色安全屏障,是西安經濟發展的生命線,秦嶺北麓生態環境的保護關繫到該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但該市去年對秦嶺北麓生態環境現狀實地調查的結果表明,170家采礦企業中,只有41家辦理了環境保護審批手續,現有77處旅遊景點和旅遊接待場所中,64家未辦理環保審批手續,未建污染治理設施。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秦嶺北麓自然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加重,水土流失加劇,水源涵養功能下降,形勢十分嚴峻。為此,該市成立了由副市長楊廣信任組長的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將對各類違法企業和違法行為進行從嚴處罰,對違法單位拒不執行處理處罰規定和整改要求,以及屢查屢犯,明關暗開,弄虛作假的堅決予以打擊,對其法人代表嚴肅處理,直至追究刑事責任。對縱容袒護違法企業,干預執法監管的相關領導和責任人員,從嚴追究處理。
來源:陝西日報 2003、7、10
❷ 西安目前環境保護設施有哪些
近年來,市政府高度重視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主要領導多次帶隊深入實地進行調研,聽取工作匯報,召開現場工作會解決保護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委員會多次召開全體成員會議,安排部署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明確各成員單位職責任務,堅持「統一監管、分工負責」的保護工作機制,有效開展各項保護工作;市「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了把秦嶺北麓打造成「國家中央森林公園」和國際生態保護示範區的奮斗目標;這些都為做好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基本情況
「十一五」以來,市級各成員單位和沿山區縣政府各司其責,按照「統籌規劃、保護優先、科學利用、嚴格管理」的原則,積極實施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工程,大力整頓秦嶺北麓開發建設秩序,秦嶺北麓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生態功能得到恢復和提高,森林覆蓋率逐年提高,水土流失有效治理,水源地河源水質達到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野生動植物生境不斷改善。
(一)植被保護
「十一五」期間,全市累計造林79.23萬畝,封山育林32.2萬畝,年均造林16萬畝,森林覆蓋率由42%增加到44.99%,高於全省7.73個百分點,列全國十五個副省級城市第五位。2011年,全市造林綠化10.4萬畝,退耕還林1.2萬畝。同時,認真落實森林防火工作地方政府行政首長負責制,加大防火宣傳力度;積極開展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森林火災受害率和病蟲害成災率均低於省上下達的控制指標。
(二)水資源保護
我市高度重視秦嶺北麓水源地的保護問題。依照《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以下簡稱省《條例》)規定,劃定了水源地保護區范圍,實行分級保護,實施了一系列保護措施。一是開展黑河水源地專項整治,對違法採石活動進行治理,對水源地內農家樂設施進行清理拆除;二是啟動了黑河二期移民搬遷工作,分批對一、二級保護區內的群眾進行搬遷;三是在108國道南設立檢查站,杜絕有毒違禁物品進入水源保護區;四是在全市水源地保護區設立警示標志牌,建成城市供水水源水質實時監測系統,建立水源地水質旬報制度和水源地水質監測信息平台;五是加大秦嶺北麓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堅持山、水、田、林、路並舉,工程、生物、耕作、水利、政策措施並重,年平均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60平方公里。
(三)生物多樣性保護
「十一五」時期,我市大力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完成了全市濕地資源調查,建立了周至黑渭濕地保護區和周至大熊貓自然保護區。目前秦嶺北麓自然保護區總數達到5個,總面積1004.04平方公里,佔山區面積的18.87%。通過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大熊貓、金絲猴、羚牛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得到有效保護。
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機構嚴格執行有關野生動植物保護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組織實施多項措施,加大執法力度,打擊了亂捕濫獵和運輸倒賣等違法活動。完成了《西安市野生動物疫源疫病野外監測》、《西安市珍貴野生植物資源調查及保護利用規劃》等10個項目的開發、編制和儲備,其中部分項目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
(四)開發建設活動的生態環境保護
我市不斷加大力度規范秦嶺北麓各類開發利用活動,2006年市政府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秦嶺北麓及環山路區域規劃管理工作的通知》(市政發〔2006〕72號),遏制了秦嶺北麓區域及環山路兩側亂佔耕地、破壞綠化、亂搭亂建的勢頭。集中力量持續不斷地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進行專項整治,對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和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礦山均予以關閉。「十一五」期間,通過資源整合、關閉破壞生態環境和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礦山等措施,將采礦權減少到42個,減少率達58%。
二、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工作
根據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對市人民政府關於秦嶺西安段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的審議意見,兩年來,我市進一步加大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力度,細化工作措施,理順管理體制,完善制度規范,加強執法監察,強化宣傳教育,取得了較好的工作成效。
(一)加強保護管理機構建設
為了進一步加強我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強化對秦嶺北麓的統一監管,去年3月,市委、市政府決定獨立設置市、區縣兩級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管理委員會辦公室(簡稱「秦嶺辦」)。市秦嶺辦由過去掛靠在市發改委改為獨立設置,核定行政編制18名,內設處室4個。隨後,市政府又批准成立了市、區縣兩級執法監察機構,批准事業編制123名;批准成立了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公司,注冊資金8個億,其中市財政出資2個億。市、區縣兩級秦嶺保護機構的成立為我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組織保障。
(二)加快編制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
市秦嶺辦成立後,立即對我市秦嶺北麓的生態環境狀況進行摸底,成立了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編制課題組,邀請組織國內有關專家參與規劃編制,並注重與「關—天規劃」、「大西安規劃」以及西安市「十二五」規劃相銜接。去年底,完成了《大秦嶺西安段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和《大秦嶺西安段保護利用總體規劃》,以上兩部規劃已經市政府常務會議和市委常委會議審議通過。目前,《大秦嶺西安段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正上報省政府批准。今年的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又對產業發展規劃等7個專項規劃的編製作了安排部署。
(三)加強秦嶺生態環境綜合治理
各成員單位與區縣政府加強協調,密切配合,對秦嶺生態環境開展了一系列綜合治理。一是加大生態建設力度,有效恢復植被,改善水生態環境。林業部門認真組織實施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秦嶺北麓直觀坡面綠化等工程;去冬今春,市秦嶺辦組織了「感恩秦嶺—我為秦嶺植棵樹」大型義務植樹活動,發動駐區項目單位、沿山群眾和社會志願者植樹109萬株;水務部門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快黑河、澇河等中小河流治理;農業部門在環山旅遊帶大力發展雜果基地、現代農業展示基地。二是加大執法監察力度,大力進行環境整治。建立執法聯席會議制度、執法監察通報制度,市秦嶺監察支隊加強與國土、規劃、城鄉建設、林業、水務、環保等執法機構合作,開展對亂采亂挖、亂搭亂建、亂排亂放等違法行為的專項執法檢查,今年上半年共出動130餘次,發現違規建設50餘起,查處40起。三是實施「鐵錘治理」,嚴厲打擊破壞秦嶺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按照省《條例》的規定,去年9月和今年4月,市秦嶺辦和臨潼、藍田、長安、戶縣、周至5個區縣政府組織了兩次聯合執法,拆除違規磚瓦窯7處,違法礦山生產線12條,違規沙石廠6處,違法建築10處,極大的震懾了破壞秦嶺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
(四)嚴格項目管理
去年10月,市政府發布了《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區內投資項目管理辦法(試行)》(市政辦發〔2011〕195號),對區域內投資項目實行全程監管。對已建成項目,加強對環保設施運行狀況的跟蹤檢查,凡排放不達標的,限期改正;對擅自突破規劃、更改建設內容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要求其立即整治;對未開工建設的保留項目,按照《大秦嶺西安段保護利用總體規劃》的要求,重新規劃報批;對新報項目,遵循先規劃、後建設的原則,突出環境影響評價,提高准入門檻,嚴格控制規劃條件。
(五)深化法律法規宣傳教育
省《條例》頒布以來,我市以宣傳貫徹省《條例》為重點,結合宣傳國家和省、市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開展了系列宣傳教育活動,營造了濃厚的保護氛圍,提高了廣大市民自覺保護秦嶺生態環境的意識。一是充分發揮媒體宣傳和監督作用,大力宣傳保護秦嶺生態環境的先進典型,曝光違法采礦、無序開發等企業和個人破壞秦嶺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二是採取多形式、廣覆蓋的戶外宣傳,在重點道路、峪口、景區和水源保護區樹立宣傳牌;精心組織「五一」、國慶長假和「世界環境日」、「國際濕地日」等紀念日宣傳活動,向市民、遊客和「農家樂」經營戶發放法律法規和生態環境保護常識手冊。三是組織萬名志願者進山拾荒,護綠秦嶺,引導市民和遊客自覺保護秦嶺生態環境,激發其關愛秦嶺、感恩秦嶺的自豪感。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市雖然在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秦嶺北麓生態環境破壞和生態功能退化的問題並未徹底解決,近30年秦嶺北麓河流的天然徑流量下降了11.32%,2011年,19個河源水質監測斷面僅有9個達標,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一是秦嶺的生態環境問題依然突出;二是生態環境保護政策體系還不健全;三是生態建設投入不足。針對以上存在問題,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將認真研究,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提高保護水平,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科學利用良性互動。
(一)加快規劃編制工作。抓緊完成《大秦嶺西安段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報批工作,盡快組織編制有關專項規劃、分區規劃及城市設計。
(二)認真落實重點資源保護。加強森林植被保護,構建生態安全屏障;加強水資源保護,確保我市生產生活用水安全;加強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建設以自然保護區為主的物種保護體系。
(三)嚴格執行投資項目管理規定,更加註重開發利用活動的生態環境保護。建立完善項目審批工作流程,規范項目論證會審制度,建立健全項目建設的事前、事中、事後管理辦法;從嚴控制新建礦權數量,加強對現有采礦權的監管,治理恢復已閉坑礦山的生態環境;做好省市重大建設項目的生態環境保護。
(四)規范旅遊資源開發利用。按照《大秦嶺西安段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大秦嶺西安段保護利用總體規劃》和《西安秦嶺旅遊發展專項規劃》的要求,秦嶺旅遊發展布局形成以環山路為主線,以樓觀、草堂、終南山、輞川、驪山為重點區域的「一軸五片區」的空間結構,形成以自然生態、宗教文化、生態觀光為主體的旅遊產品體系。加快終南山世界地質公園建設和重點旅遊景區的整合工作,規范森林公園建設,完善重點景區和峪口旅遊服務設施建設,在打造「5A」級景區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
(五)完善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體系。一是建立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納入市級財政預算,用於支持植被保護、治理水土流失、污染減排等工作;二是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使水源保護地、生態保護地等區域居民逐步享受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務;三是建立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考核制度,在定期進行考核評價的基礎上,納入年度目標考核;四是研究有關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鼓勵性政策,提出有關生態修復、生態補償等方面的政策建議,做好秦嶺生態功能區立法的前期調研工作。
(六)加強執法監督,依法保護生態環境。進一步健全執法監管體制,建立完善社會監督舉報機制和執法監察通報制度,定期進行專項執法檢查,對重點區域組織聯合執法,嚴肅查處違規建設、違法排污、破壞植被、亂捕濫獵、非法采礦等行為,實現執法監察網路全覆蓋。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書長、各位委員,隨著生態建設和保護力度加強,未來5年,秦嶺北麓生態環境將不斷提升,生態功能日益彰顯,生態空間與產業空間相互滲透,「山水秦嶺、人文西安」的獨特魅力充分展示,形成城市與山水相融合、生態與經濟社會相協調、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發展新格局,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中央森林公園和國際生態保護示範區。
❸ 分析秦嶺北麓違建別墅對秦嶺生態環境的影響
關心這個沒必要。對於舉報人,應該保密。
❹ 秦嶺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的有利條件
黑河森林公園美景
秦嶺生態保護區 記者 王健 攝
秦嶺的美,四季分明。
告別了鬱郁蔥蔥的春夏時節和層林盡染的深秋,在一場初冬大雪的裝扮下,巍巍秦嶺展現出了另外一種大氣磅礴的美,讓人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銀裝素裹、分外妖嬈的含義,也更增加了世人對於大秦嶺的依戀和熱愛。
2012年7月,西安市提出了要抓好事關西安長遠發展的五項重點工作,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識,其中就包括對秦嶺北麓生態環境的保護,並明確提出要以對歷史、對人民負責的態度,持續推進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西安。
保護好大秦嶺,讓綠水青山永續,是西安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更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歷史責任。近5年來,全市上下持之以恆、齊心協力、攻堅克難,為保護秦嶺北麓的生態環境與維護其生態功能不懈努力,並取得了顯著成效。
長效機制
建立法治框架下的「治本」路徑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2013年10月1日,《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頒布實施,這是全國大中城市中,首次為一座山而專門設立的地方性法規,標志著西安對秦嶺生態環境的保護進入了「法治」時代。這部條例與《陝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區內投資項目管理辦法(試行)》《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考核暫行辦法》及各部門法規一起編織起了一道「法網」,構成了較為完備的秦嶺保護法規體系。
同時,我市在《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的基礎上,推進「多規合一」工作,相繼完成《大秦嶺西安段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大秦嶺西安段保護利用總體規劃》《翠華-五台、樓觀、太平、灃峪、湯峪五個片區控制性規劃》,形成較為完善的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規劃體系,從根本上解決空間規劃沖突、資源環境保護和利用等現實矛盾。
市秦嶺辦多次進行專題研究討論,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研判,提出調整理順市、區(縣)秦嶺保護機構職責,夯實區(縣)政府主體責任和鎮(街道)直接責任,推動執法力量下沉等建議,有效推動了管理機制的完善。
秦嶺生態環境的保護,西安已經建立起法治框架下的「治本」路徑。
主動作為
全面實施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工程
如今,提起環山公路的綠道,許多騎行愛好者都非常熟悉,這一標志性路段,不僅成為沿山群眾工作休閑的便利通道,也是秦嶺北麓一條最重要的景觀長廊。
近年來,全市上下主動作為,多措並舉,精心施工,已累計投資30億元,全方位整治提升秦嶺北麓生態環境,踏踏實實地做了許多深受百姓好評的工作。2011至2014年,開展了秦嶺北麓直觀坡面綠化工程造林2.89萬畝;2015年起,高品質推進環山路兩側166公里的綠化、亮化、美化工程,共栽植各類喬、灌木310萬株,綠化面積104萬平方米。太乙宮至灃峪口轉盤21公里太陽能路燈建成點亮。2個生態節點廣場、4個農貿市場和21個停車場正式投入使用。戶縣21公里綠道示範工程建成投入使用;重要節點、重點峪口、子午大道及東西出入口等7個界碑標識建設完成;灃峪口片區綜合改造提升工程第一階段建設已完成;老沿山路連接改造工程和秦嶺北麓18條河道的綜合治理提升工程實施順利;秦嶺終南山世界地質博物館建成開放。
數字的背後,是艱辛而扎實的工作。「保一山碧綠,護八水長流,建美麗西安」的目標已經取得實效,樹多了、燈亮了、路寬了、景美了,百姓的口碑也越來越好了。
一方面是加大生態建設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我市在遵循最大保護原則的基礎上,嚴格建設項目准入審批,嚴格執行禁止在秦嶺北麓生態保護區內新建污染水源和破壞環境的建設項目這一規劃保護要求。2013年以來,共審核准入生態保護、生態旅遊、基礎設施、國防建設等方面的項目88個,多個影響生態環境保護的項目被「拒之門外」,秦嶺北麓的生態也一天天地向好發展。
鐵腕治亂
對破壞生態環境行為說「不」
保護秦嶺北麓的生態環境,要對那些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說「不」。近5年來,我市持續開展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常態化整治,嚴打「亂占亂建、亂采濫挖、亂排亂放、亂砍濫伐」行為,「四亂」得到有效遏制。
市國土局礦管處處長鄭世驊介紹說,近年來我市嚴格執行《西安市礦產資源規劃(2006年-2020年)》,持續開展對秦嶺非法采砂採石的嚴厲打擊,非法開采問題已得到全面遏制,沒有發生大面積、系統性非法開采現象,礦山監管形勢總體可控。2015年,違法勘查開採行為已全部取締到位;有序關閉各類礦產資源開發,由2004年的106個合法礦權減至45個。4年來,已關閉礦山40個。到2020年底前,采礦權控制在17個以內,全市礦山數量比2014年減少72%,達到國家綠色礦山建設標准。
在對環山路開展環境綜合整治過程中,市秦嶺辦按照「一根綠線穿到底」的思路,協調組織區縣秦嶺辦開展常態化的環山路兩側旅遊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及時拆除清理違規亂設門頭立柱、燈籠、門頭牌匾、佔道經營攤點;及時清理生活、建築垃圾;及時清查整改違規超高建築,如今那條縱橫東西的環山路景觀廊道,變得更加亮麗多姿。
曾幾何時,秦嶺北麓違法建設愈演愈烈,使青山綠水傷痕累累,傷疤不斷,使原本屬於西安市民的後花園變成了少數人私人領地。2014年3月,西安市委、市政府主動出擊,在法治的框架下,加大對違法建築的打擊力度,讓破壞秦嶺生態環境的行為「無處藏身」,使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出現了嶄新局面,這一作為得到了中、省領導的充分肯定。
2014年,我市全面完成202棟違法建築處置任務,依法拆除145棟、沒收57棟,並對拆除點及周邊環境實施了生態恢復145.06畝。2015年,新查處違法建築10棟(周至縣2棟、長安區8棟),依法拆除5棟,整改4棟,沒收1棟;重新核定拆除202棟違法建築中的3棟(戶縣)。西安以實際行動遏制了破壞秦嶺生態環境行為的蔓延、擴散,不僅極大震懾了秦嶺生態環境破壞行為,也從整治規模、執法程序、懲罰方式上,為全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依法整治違建提供了「西安方案」。
全民參與
為後代留下一片完美的青山綠水
在保護秦嶺生態環境的過程中,我市始終堅持保護與富民工程相結合。2013-2015年,西安3年扶貧攻堅工作中,全市涉貧鎮(街辦)共72個,秦嶺保護區內就有40個,占總數的56%。為盡快幫助秦嶺地區當地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旅遊業,取代傳統經濟模式,形成了以周至獼猴桃、戶縣葡萄、藍田核桃及長安區現代農業為代表的規模農業;形成了以自然資源和採摘旅遊為依託的農家樂經濟模式;進行藍田縣玉山古鎮、葛牌古鎮和周至縣厚畛子古鎮為代表的古鎮建設,推進戶縣化羊廟、阿姑泉等美麗鄉村建設,打造灞橋區洪慶山風情小鎮;對6個水源地一級保護區8.4萬群眾進行移民搬遷,加強水源保護,為脫貧致富創造了條件。
與此同時,大力發展秦嶺生態旅遊經濟,與以人文景觀為主體的關中平原旅遊帶優勢互補,共同構成西安旅遊資源開發的基本框架。依託6個自然保護區、14個森林公園、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38個旅遊景區、2個地質公園及世界文化遺產、文化古跡、6個佛教宗祖庭、8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宗教寺廟,開發旅遊資源,突出「秦嶺山、水、森林自然美與古長安悠久歷史文化美」相結合的地域特色;建設以秦嶺野生動物園為核心,向東西兩翼擴展的沿山文化旅遊帶,輻射和帶動周邊經濟快速發展。
為了讓保護秦嶺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市秦嶺辦舉辦了一系列活動,向市民展示秦嶺的人文生態,讓更多的人參與到保護秦嶺、愛護秦嶺的行動中來。從2012年起,連續4年組織開展「感恩秦嶺——我為秦嶺植棵樹」志願者活動;2013年組織「第三屆秦嶺高峰論壇」和「呵護與守望——大美秦嶺」當代國畫名家邀請展、百年經典影像展、城市定向賽活動;2014年舉辦「重走紅軍路,感恩大秦嶺」教育活動;2015開展「守望大秦嶺——問道終南山」專題活動,就秦嶺保護問計於群眾、問計於社會、問計於名家;今年,還組織了2000餘名志願者參加「志願者護綠行動」公益活動。潤物無聲,這些活動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一位西安人,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
今天,西安對秦嶺生態環境的保護已進入新階段,這種保護還將持續下去,也必將成為一項惠及西安長遠發展的戰略工程、生態工程、文化工程和民生工程。
❺ 秦嶺環保治理對中國生態平衡有何意義
巍巍秦嶺,素有「國家中央公園」之稱,是我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是重要的生態版安全屏障和天權然氧吧,被稱為中國的脊樑、華夏民族的龍脈。保護秦嶺生態環境,使命光榮、職責重大;整治秦嶺北麓違建,守護好秦嶺綠水青山,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❻ 秦嶺西安段面積
5235.7平方公里。
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范圍是:東至渭南交界處,西至寶雞專交界處,南至商洛、安屬康、漢中交界處,北至環山旅遊路以北1000米。總面積5235.7平方公里,佔西安市總面積51.8%,人口35.28萬人;
涉及臨潼、灞橋、藍田、長安、戶縣、周至六個區縣37個鄉鎮。該區域為灞、滻、灃、澇、黑等河流的發源地,森林密布,動植物資源豐富,生態系統類型多樣,有色金屬及非金屬礦資源蘊藏比較豐富。
(6)秦嶺北麓生態保護條例擴展閱讀
到2021年秦嶺西安段基本實現「山青、水凈、坡綠」
2019年—2021年,全面推進秦嶺北麓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達到「三個確保」,實現「一個目標」。
「三個確保」:即到2021年,確保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法規制度體系健全完善;確保破壞秦嶺生態環境「五亂」等突出問題得到根本遏制;確保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科技化、信息化監管基本實現。
「一個目標」:即到2021年,秦嶺西安段基本實現「山青、水凈、坡綠」總體目標。
❼ 關於寶雞的一些問題
1 寶雞打造生態園林大城市
「十五」末,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寶雞,高起點對接「十一五」,現代化生態園林大城市建設實現五喜臨門:在國家統計局組織的考核評比中,寶雞再次進入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城市,位次較2004年的全國百強第81位,提升至78位;榮獲中國品牌經濟城市稱號,是我國中西部地區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繼「創衛」、「創模」一舉成功之後,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被國家文明委命名為先進城市;創建全國園林城市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公示已經結束;經濟社會呈現又快又好發展,工業增加值五年翻了一番多,萬元增加值能耗降低近40%,預計2005年,全市地方生產總值可達378億元,增長13%,增速繼續在關中六市、區領先。
活力寶雞:水在城中入佳境
按說寶雞不缺水,渭河穿城而過,市區大大小小有13條河流,被譽為關中的「水龍頭」。但寶雞卻缺水,境內的13條支流早已斷流,渭河因雨量減少,早已由舟楫相渡,變為雜草橫生。
為此,寶雞以全力打造現代化生態園林大城市的雄心大略,巧奪天工讓涓涓細流入城來。2004年,寶雞人民群眾歷經一年多的艱苦奮戰,總投資8千多萬元的渭河攔河壩下閘蓄水。從這天開始,一泓140萬平方米的人工湖鑲嵌在了寶雞市區。寶雞通過在市民中徵集命名,將其叫作金渭湖。
清姜河、金陵河兩座橡膠壩工程,是繼渭河攔河閘工程後,寶雞市區防洪及生態治理新的重點工程。清姜河橡膠壩工程竣工蓄水後,在渭河入口處,形成寬122米、回水長度700米、8.3萬平方米的景觀水面。金陵河橡膠壩工程竣工蓄水後,在寶雞市區形成寬170米,回水長度785米,約14萬平方米的景觀水面,成為寶雞市以建促管治河新思路和經營城市的又一典範。
綠色寶雞:城在林中景色秀
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寶雞要率先建成大城市」的戰略部署,寶雞以創建中國西部最佳人居環境、最佳投資環境為目標,將現代化生態園林大城市建設擺在「第一要務」的重要位置,使寶雞初顯「兩條林帶、三片水面、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依山傍水」的現代化生態園林城市景觀。
寶雞市委、市政府從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戰略布局著眼。2002年4月底,全長3公里,面積61萬平方米的渭河開放式公園建成後,經過近年來的努力,又建成了市區上馬營開放式綠地公園,使開放式生態綠地公園總面積達到117萬平方米。
寶雞,在綠色中實現著一個個神奇的夢想。城市大綠工程,寶雞新建6個綠地廣場,新增綠地50萬平方米。庭院增綠工程,建成省級園林式居住小區6個,市級園林式居住小區27個,縣區級花園式單位200多個。「三邊」造綠工程,以河渠、公路、鐵路兩側為重點,建成60公里垂柳、毛白楊、雪松、女貞林帶。街道造景工程,建成149條道路綠地,總長148.5公里。10條城市交通幹道破硬建綠,形成了全市復層綠化景觀。蓄水濕地工程,在渭河市區段上游種植蘆葦6萬叢,建成數十萬平方米生態濕地。拆牆透綠工程,拆除城市主幹道臨建12萬平方米,興建街心綠地52塊。
按照生態建設的構想,寶雞市在抓緊市區生態治理的同時,把綠化區擴大到了西起市區,東到扶風的百里渭北古塬和渭河南岸的整個秦嶺北麓,擺開了植樹造林和退耕還林的主戰場。渭北古塬目前已種樹5700畝,600多萬株。2003年7月,按照省政府的安排,寶雞市開始了對秦嶺北麓環境保護專項整治。
生態寶雞:和諧發展譜新曲
寶雞市委書記吳登昌介紹說,踐行科學發展觀,必須以生態環境建設的理念為切入點,不斷提高城市載體功能和生態品位。
寶雞市市長姚引良進而坦言,要全力推進現代化生態園林大城市建設步伐,必須構建大城市的交通骨架。
以此為基點,寶雞市圍繞建設「五橫十縱」
城市交通路網骨架,近年來,千方百計籌措資金10多億元,新建、改建高新大道、金台大道、姜譚路、東風路、清姜路、公園路等28條城市道路,新建渭河隧道1個,新建、改建新世紀大橋、卧龍寺大橋、南關立交橋、西關立交橋等9座橋梁,改造了人民街、交通巷、新民路、新華巷等58條背街小巷。去年又提出利用三年時間,實施小道路通暢工程,改造75條小道路,年內完成28條。新福路、鈦城路、陳倉大道、渭濱大道、高新大道二期、福譚大橋、代馬大橋、虢鎮二橋等一批重點路橋工程正在建設之中。
「環境也是生產力」。基於這樣的認識,寶雞市籌措1.4億元,建成了日處理污水9萬噸的十里鋪污水處理廠,使市區污水處理率達到75.41%;投資9700萬元,建成佔地600畝、日處理垃圾700噸的陵塬垃圾處理廠,並配套建設了危險廢物和醫療垃圾焚燒爐,全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3.7%,還先後完成寶雞電廠、寶雞卷煙廠等35個煙塵治理項目,均實現達標排放。全市的汽車尾氣和道路運輸揚塵、建築工地揚塵得到全面控制。建成5個煙塵控制區,使煙控覆蓋率達到95.7%。
在建設生態園林大城市建設中,寶雞市「重投」,同時更注重「關」,先後下硬茬關掉高排污、高能耗、低效率的「五小」企業114家,拒絕14戶來寶投資的高能耗項目落戶。環境的高投入和新「五小」的逐步取締,極大地提升了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和品位,改善了人居環境和投資環境,從而吸引了日本住友、法國威利雅、德國西門子等世界500強企業在寶雞搶灘,繼而吸引了沈陽金德、青島啤酒、廣東TCL、冀東水泥、湖南湘火炬、蒙牛乳業等一大批國內知名公司在寶雞淘金,實現了經濟又快又好的發展。
❽ 秦嶺北麓植被遭到破壞的原因
你好我來回答你的問題因為這段時間這個環境污染非常的嚴重所以進行紙背恢復是對水土流失和環境的一個護措施
❾ 生態環境恢復、保護與建設區劃體系
1.景觀生態區劃體系
(1)分類原則(固體)
按照景觀生態學原則,依溫度、水分條件將全省劃分為兩個氣候帶、6個氣候型。依照絕對標高和地貌形態將全省劃分為山地(亞高山、中山、低中山、低山)、丘陵(高丘陵、低丘陵)、台地(高台地、低台地、台周坡地、山麓坡地)、平原(崗地與傾斜平原、平緩平原、洪澇平原)、黃土覆蓋低山丘陵、黃土台塬等Ⅰ、Ⅱ、Ⅲ級地貌類型(表12.5.1)。依照成土母岩性質將全省劃分為25個岩土類型。依照成因類型劃分為地帶性與非地帶性景觀,依照人類干擾強度劃分為半自然與人文景觀,綜合參照以上因素,並依地表植被類型、植被覆蓋度或土地利用類型將全省劃分為53種景觀生態型、69種景觀生態亞型(表12.5.3)。
(2)命名原則
景觀生態類型的名稱,依照氣候加地貌及優勢植被類型或土地利用類型命名。如「暖溫帶溫暖亞溫潤中低山落葉闊葉林景觀型」、「涼亞熱帶溫熱濕潤低山丘陵暖性常綠針葉林景觀型」等。具體景觀的名稱,可依代表地名加具影像特徵的岩土類型及地貌類型加模地模被主要建群種命名,如「靈寶黃土台塬混農蘋果林景觀」(屬溫暖亞濕潤黃土台塬混農果林景觀型)、「桐柏北部變火山岩低山丘陵馬尾松林景觀」(屬溫熱濕潤低山丘陵暖性常綠針葉林景觀型)。在「河南省景觀生態類型圖」中,各圖斑實際給出了地貌類型、坡度、岩土類型、植被類型、植被覆蓋程度5種信息,以便生態保護區劃與其他專業規劃應用。
2.河南省景觀生態區劃
景觀生態區劃的目的(表12.5.2,表12.5.4),是對所劃分區域進行針對性生態保護與建設,使該區生態環境進入良性循環。因此,除建景觀序列外,還必須考慮人類技術—經濟—文化系統對生態系統的干擾、改造、重建,考慮在自然一人文因素影響下景觀的演化與衰落方式。表12.5.3列出我省景觀分區方案,全省共劃分為兩個自然區,三個自然亞區,15個景觀域,67個景觀組。各景觀組附註其所包含的景觀類型。各景觀類型可從表中找出相當的生態保護與治理方案。從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景觀生態調查、評價、區劃、治理體系。
從各景觀域、景觀組演化類型分析,可知我省生態環境質量呈良性演化區域主要分布在伏牛-大別山腹地,亦即省內主要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分布區。區內天然林保存好、覆蓋度高、物種較豐富,土壤侵蝕較輕,水、氣、土污染不嚴重,生態脆弱系數 G<0.4。生態環境中等、尚未顯著惡化的區域(G=0.4~0.5),在山區有熊耳山、外方山、王屋山腹地與桐柏山北部丘陵區等。這里的天然林、人工林與疏林相間,林地覆蓋度稍差或有密灌生長。其土壤輕至中度侵蝕,有強度不大的礦業開發干擾。在平原區有太行、伏牛山前傾斜平原區,太康-商丘黃河沖積扇下部,淮南稻作區等。其土壤侵蝕輕微、土質較肥、水熱條件較好或農田林網發育與維護良好。生態環境較差的區域(G=0.5~0.6)在山區為水土流失強烈的豫西北稀疏灌草荒山或黃土分布區。其中,礦業與高污染小企業發達區或崩塌、滑坡、泥石流高發區屬生態質量惡化區(G>0.6)。在平原區為黃河故道與決口扇起伏沙丘沙地區、地表與地下水質中等程度以上污染區(超Ⅲ類),為低窪洪澇威脅區。其中農田林網被破壞的沙區和地表水質嚴重污染(超Ⅳ類)區屬生態質量惡化區(G>0.6)。
表12.5.1河南省地貌類型表
表12.5.2河南省景觀演化分類涵義表
表12.5.3河南省景觀生態類型表
續表
續表
表12.5.4河南景觀區劃表
續表
續表
我省生態景觀區劃中有一個重要問題需要說明,即暖溫帶與北亞熱帶的分界線。此線國內各家一般認為在秦嶺—淮河一線,但具體走向說法不一,有人認為應走秦嶺中脊,有人認為應走北麓或南麓。任美鍔先生在《中國自然及開發整治》(1992年)中以穩定通過10℃年積溫≥4500℃為標准,並兼顧秦嶺山系的完整性,將此線取在秦嶺北麓。本次研究依據河南省氣象站1961~1990年30年氣象觀測資料,發現≥10℃年積溫4500℃的界線已移至我省黃河以北,顯然不宜用作自然區分界線。而秦嶺南坡至淮河一線≥10℃年積溫約為4800℃,且油桐、杉木、馬尾松等喜熱性喬木在秦嶺南坡500 m以下才生長良好,故本書中將暖溫帶與北亞熱帶界線定在秦嶺南坡—淮河一線。
3.生態環境恢復與保護區劃體系
生態環境恢復與保護區劃是以景觀生態學理論為基礎,以遙感技術為基本手段,綜合各種自然、社會、經濟等與生態環境相關因素,以自然景觀為基本區劃單元,針對生態環境的現狀與政府中長期生態環境建設目標而進行的區劃。生態區劃旨在提出遵循自然規律與自然邊界的適宜生態環境治理方案。既適用於宏觀治理決策,又適用於局部生境治理時運用操作。
圖12.5.1景觀生態區劃體系關系圖
(1)區劃方法
採用前文所確定的景觀生態區劃體系和景觀生態類型,運用生態環境恢復與保護區劃指導思想、原則、目標和對策,針對具有共性的景觀生態類型所存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提出框架性治理對策與措施,以此來指導各景觀生態類型、各具體景觀、景觀組、景觀域的生態環境恢復、保護和建設。其相互關系見圖12.5.1。
採用該區劃體系,景觀生態類型圖、景觀生態區劃圖與生態環境恢復與保護區劃圖三圖融為一體。即生態環境恢復與保護區劃邊界基本均依景觀生態類型及生態景觀分區邊界,各景觀生態類型與生態景觀分區均可從生態環境恢復與保護區劃圖中得到相應治理措施組合。
(2)生態環境恢復與保護圖分類體系與治理措施
將全省劃分為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土流失與荒漠化治理、地質災害與洪水災害防治、環境污染與地方病防治四大類型、34小類型區域。然後有針對性地提出其治理措施組合,見表12.5.5。
4.模糊傳遞閉包分類區劃體系
依照模糊數學原理,將113個縣(市)依其生態環境脆弱性評價分類指標數值進行相關分析,求出相似關系矩陣。通過模糊矩陣合成,計算傳遞閉包,再設定系列閾值進行分類。此方法可得出依行政區劃邊界進行的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分類。這種分類可使各行政區域的政府機構從總體上認識本區的生態環境質量及其類型,便於作出宏觀治理決策。本方法的缺陷是當行政區劃跨越性質差異較大的景觀單元時,所求出的是平均狀況,與各局部區塊實際情況有一定差距,在平原與山區交界的縣(市)失真度較大。故本方法區劃結果只用作依景觀生態學原理進行的生態環境區劃的參照物,共同指導我省生態環境恢復、保護與建設。
表12.5.5河南省生態恢復與保護區劃圖分類體系
續表
續表
運用模糊數學法進行的縣級生態環境質量分類與區劃結果見表12.5.6。
5.關於若干政策問題的探討
(1)關於領導責任制
江澤民指出「各級黨委與政府一定要增強搞好人口資源環境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做好打攻堅戰和持久戰的思想准備。……繼續實行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進一步完善有關制度和獎懲措施,做到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應克服急功近利思想,以客觀的社會監督體系考察政績。
表12.5.6河南省景觀生態恢復與保護區劃表
(2)關於管理體制
盡管經過多次機構改革與職能調整,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仍是多頭管理。以山地生態為例,建有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等多種保護類型,牽涉環保、林業、水利、建設、國土、經貿、農業、漁政、牧業等多個主管部門。因利益關系,各種矛盾紛爭不斷,其結果是制約了生態環境的良性建設。建議政府牽頭涉及生態環境大事召開聯席會議,協商解決。生態環境建設重要決策要經多家權威科技咨詢機構論證,可行才可實施。
(3)關於正確處理生態、社會與經濟的關系
要實現自然、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取得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三統一,要有幾個基本原則。首先是優先順序,應取生態效益高於社會效益,社會效益高於經濟效益。還應設置一些「閾值」。即資源開發既要保證社會需求,經濟發展,又不可以不可逆地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資源保護既要保證國家的資源戰略安全與可持續發展,又要滿足必要的經濟發展速度;環境保護與生態環境建設既要保證生態環境的不斷好轉,又要量力而行,不阻滯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
(4)關於正確處理地方利益與農民利益
貧窮落後是生態環境破壞的原動力,抑制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同時要為地方經濟發展留出空間,要扶持地方替代產業與產品,保證地方收益有所上升。農村地區與農民利益主要是政策落實問題。個體承包責任制的執行權至少要上收至鄉一級政府,要採取有力的科技與信貸扶持措施,使農民收益在退耕植林後能較快有所增加。鑒於平原區生態壓力巨大,應取山區退耕不退人(除水庫移民外),退耕人口應採取優惠政策就地安置,開辟多種經營門路,使農民與自然和諧相處。
(5)關於環境成本與生態價值計算
要把環境成本納入經濟建設核算體系。要計算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的經濟價值,供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參照。只有明確了生態環境的經濟價值並納入成本,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杜絕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
(6)關於素質教育
要在全民中持久開展「只有一個地球家園,要愛護與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使人人都知道生態環境是與自身健康與子孫生存切身相關的大事。要避免消費觀念誤導,把促進消費建立在提高科技含量與服務質量的基礎上,而不是多消耗資源、多丟棄廢物。
遙感·河南省國土資源綜合調查與評價
遙感·河南省國土資源綜合調查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