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條例

發布時間: 2025-04-09 20:29:07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登記條例(2014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國家對船舶的監督管理,保障船舶登記有關各方的合法權益,制定本條例。第二條下列船舶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進行登記:

(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有住所或者主要營業所的中國公民的船舶。

(二)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設立的主要營業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法人的船舶。但是,在該法人的注冊資本中有外商出資的,中方投資人的出資額不得低於50%。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公務船舶和事業法人的船舶。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務監督機構認為應當登記的其他船舶。

軍事船舶、漁業船舶和體育運動船艇的登記依照有關法規的規定辦理。第三條船舶經依法登記,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方可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航行;未經登記的,不得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航行。第四條船舶不得具有雙重國籍。凡在外國登記的船舶,未中止或者注銷原登記國國籍的,不得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第五條船舶所有權的取得、轉讓和消滅,應當向船舶登記機關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

船舶由二個以上的法人或者個人共有的,應當向船舶登記機關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第六條船舶抵押權、光船租賃權的設定、轉移和消滅,應當向船舶登記機關登記;未經登記的,不得對抗第三人。第七條中國籍船舶上應持適任證書的船員,必須持有相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船員適任證書。第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務監督機構是船舶登記主管機關。

各港的港務監督機構是具體實施船舶登記的機關(以下簡稱船舶登記機關),其管轄范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務監督機構確定。第九條船舶登記港為船籍港。

船舶登記港由船舶所有人依據其住所或者主要營業所所在地就近選擇,但是不得選擇2個或者2個以上的船舶登記港。第十條一艘船舶只准使用一個名稱。

船名由船籍港船舶登記機關核定。船名不得與登記在先的船舶重名或者同音。第十一條船舶登記機關應當建立船舶登記簿。

船舶登記機關應當允許利害關系人查閱船舶登記簿。第十二條國家所有的船舶由國家授予具有法人資格的全民所有制企業經營管理的,本條例有關船舶所有人的規定適用於該法人。第二章船舶所有權登記第十三條船舶所有人申請船舶所有權登記,應當向船籍港船舶登記機關交驗足以證明其合法身份的文件,並提供有關船舶技術資料和船舶所有權取得的證明文件的正本、副本。

就購買取得的船舶申請船舶所有權登記的,應當提供下列文件:

(一)購船發票或者船舶的買賣合同和交接文件;

(二)原船籍港船舶登記機關出具的船舶所有權登記注銷證明書;

(三)未進行抵押的證明文件或者抵押權人同意被抵押船舶轉讓他人的文件。

就新造船舶申請船舶所有權登記的,應當提供船舶建造合同和交接文件。但是,就建造中的船舶申請船舶所有權登記的,僅需提供船舶建造合同;就自造自用船舶申請船舶所有權登記的,應當提供足以證明其所有權取得的文件。

就因繼承、贈與、依法拍賣以及法院判決取得的船舶申請船舶所有權登記的,應當提供具有相應法律效力的船舶所有權取得的證明文件。第十四條船籍港船舶登記機關應當對船舶所有權登記申請進行審查核實;對符合本條例規定的,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7日內向船舶所有人頒發船舶所有權登記證書,授予船舶登記號碼,並在船舶登記簿中載明下列事項:

(一)船舶名稱、船舶呼號;

(二)船籍港和登記號碼、登記標志;

(三)船舶所有人的名稱、地址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姓名;

(四)船舶所有權的取得方式和取得日期;

(五)船舶所有權登記日期;

(六)船舶建造商名稱、建造日期和建造地點;

(七)船舶價值、船體材料和船舶主要技術數據;

(八)船舶的曾用名、原船籍港以及原船舶登記的注銷或者中止的日期;

(九)船舶為數人共有的,還應當載明船舶共有人的共有情況;

(十)船舶所有人不實際使用和控制船舶的,還應當載明光船承租人或者船舶經營人的名稱、地址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姓名;

(十一)船舶已設定抵押權的,還應當載明船舶抵押權的設定情況。

船舶登記機關對不符合本條例規定的,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7日內書面通知船舶所有人。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和海上設施檢驗條例(2019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證船舶、海上設施和船運貨物集裝箱具備安全航行、安全作業的技術條件,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和防止水域環境污染,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
(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登記或者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登記的船舶(以下簡稱中國籍船舶);
(二)根據本條例或者國家有關規定申請檢驗的外國籍船舶;
(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沿海水域內設置或者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沿海水域內設置的海上設施(以下簡稱海上設施);
(四)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登記的企業法人所擁有的船運貨物集裝箱(以下簡稱集裝箱)。第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檢驗局(以下簡稱船檢局)是依照本條例規定實施各項檢驗工作的主管機構。
經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批准,船檢局可以在主要港口和工業區設置船舶檢驗機構。
經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可以在所轄港口設置地方船舶檢驗機構。第四條中國船級社是社會團體性質的船舶檢驗機構,承辦國內外船舶、海上設施和集裝箱的入級檢驗、鑒證檢驗和公證檢驗業務;經船檢局授權,可以代行法定檢驗。第五條實施本條例規定的各項檢驗,應當貫徹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的原則,鼓勵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第二章船舶檢驗第六條船舶檢驗分別由下列機構實施:
(一)船檢局設置的船舶檢驗機構;
(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門設置的地方船舶檢驗機構;
(三)船檢局委託、指定或者認可的檢驗機構。
前款所列機構,以下統稱船舶檢驗機構。第七條中國籍船舶的所有人或者經營人,必須向船舶檢驗機構申請下列檢驗:
(一)建造或者改建船舶時,申請建造檢驗;
(二)營運中的船舶,申請定期檢驗;
(三)由外國籍船舶改為中國籍船舶的,申請初次檢驗。第八條中國籍船舶所使用的有關海上交通安全的和防止水域環境污染的重要設備、部件和材料,須經船舶檢驗機構按照有關規定檢驗。第九條中國籍船舶須由船舶檢驗機構測定總噸位和凈噸位,核定載重線和乘客定額。第十條在中國沿海水域從事鑽探、開發作業的外國籍鑽井船、移動式平台的所有人或者經營人,必須向船檢局設置或者指定的船舶檢驗機構申請下列檢驗:
(一)作業前檢驗;
(二)作業期間的定期檢驗。第十一條中國沿海水域內的移動式平台、浮船塢和其他大型設施進行拖帶航行,起拖前必須向船檢局設置的或者指定的船舶檢驗機構申請拖航檢驗。第十二條中國籍船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船舶所有人或者經營人必須向船舶檢驗機構申請臨時檢驗:
(一)因發生事故,影響船舶適航性能的;
(二)改變船舶證書所限定的用途或者航區的;
(三)船舶檢驗機構簽發的證書失效的;
(四)海上交通安全或者環境保護主管機關責成檢驗的。
在中國港口內的外國籍船舶,有前款(一)、(四)項所列情形之一的,必須向船檢局設置或者指定的船舶檢驗機構申請臨時檢驗。第十三條下列中國籍船舶,必須向中國船級社申請入級檢驗:
(一)從事國際航行的船舶;
(二)在海上航行的乘客定額一百人以上的客船;
(三)載重量一千噸以上的油船;
(四)滾裝船、液化氣體運輸船和散裝化學品運輸船;
(五)船舶所有人或者經營人要求入級的其他船舶。第十四條船舶經檢驗合格後,船舶檢驗機構應當按照規定簽發相應的檢驗證書。第三章海上設施檢驗第十五條海上設施的所有人或者經營人,必須向船檢局設置或者指定的船舶檢驗機構申請下列檢驗,但是本條例第三十一條規定的除外:
(一)建造或者改建海上設施時,申請建造檢驗;
(二)使用中的海上設施,申請定期檢驗;
(三)因發生事故影響海上設施安全性能的,申請臨時檢驗;
(四)海上交通安全或者環境保護主管機關責成檢驗的,申請臨時檢驗。第十六條海上設施經檢驗合格後,船舶檢驗機構應當按照規定簽發相應的檢驗證書。第四章集裝箱檢驗第十七條集裝箱的所有人或者經營人,必須向船檢局設置或者指定的船舶檢驗機構申請下列檢驗:
(一)製造集裝箱時,申請製造檢驗;
(二)使用中的集裝箱,申請定期檢驗。

3.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第一章 總則

為確保有效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以防止船隻對海域環境造成污染,並保持海域生態的健康,我們特此制定本管理條例。


根據規定,本條例適用於所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包括海港內的中國國籍船舶,以及外國籍船舶。無論是船隻的所有者,還是其他相關個人,都將受此條例約束。


在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的管理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務監督(簡稱港務監督)扮演著關鍵角色,負責監督和執行本條例的相關規定,以維護海域的清潔和安全。




(3)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條例擴展閱讀

為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維護海域生態環境,特製定本條例。

熱點內容
2015司法考試公司法 發布:2025-05-06 17:44:16 瀏覽:901
分家協議有法律效力嗎需要公證嗎 發布:2025-05-06 17:41:57 瀏覽:208
民事訴訟法解釋第234條 發布:2025-05-06 17:39:55 瀏覽:282
民法總則宣傳橫幅 發布:2025-05-06 17:36:55 瀏覽:343
新疆高級人民法院培訓工作調研 發布:2025-05-06 17:25:45 瀏覽:517
民事訴訟法九十條 發布:2025-05-06 17:17:30 瀏覽:851
新勞動法主動辭職 發布:2025-05-06 17:01:51 瀏覽:787
屬於法律責任種類的有 發布:2025-05-06 17:01:08 瀏覽:683
法院聯系家人 發布:2025-05-06 16:59:59 瀏覽:240
經濟法票據行為 發布:2025-05-06 16:59:59 瀏覽: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