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新環境保護條例

新環境保護條例

發布時間: 2025-05-02 14:23:18

Ⅰ 福建省環境保護條例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生態省戰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推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生態環境保護及其監督管理活動。
第三條 生態環境保護應當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公眾參與、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損害擔責的原則。
第四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負責,採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第五條 省、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其職責范圍內對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等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明確承擔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人員,按照職責依法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村(居)民委員會可以通過制定村規民約等方式,引導村(居)民自覺保護當地生態環境。
第六條 省人民政府應當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和保障生態環境安全為目標,確定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質量底線、清敬資源利用上線,制定實施生態環境准入清單,構建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
第七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生態環境保護投入納入本級財政預算,逐步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投入,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的生態環境保護投融資機制,鼓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完善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機制。
第八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普及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和法律法規,鼓勵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環境保護志願者開展環境保護宣傳活動,提高公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環境法治觀念,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營造保護生態環境人人有責的社會氛圍。
地方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各類學校應當將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各類媒體應當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新聞媒體應當依法對生態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
第二章 監督管理
第九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省、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的生態環境狀況進行綜合調查和評價,編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實施。
第十條 水功能區由省、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同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劃定,報同級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權的部門批准,並報上一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和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由沿海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海洋漁業、自然資源和有關部門劃定,經同級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環境空氣質量功能區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劃定,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
環境雜訊標准適用區域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國家聲環境質量標准劃定。
生態環境功能區劃的調整和修改,應當按照法定程序進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變更。
第十一條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逐年制定分區域、分流域、分行業環境保護目標和重點任務,採取有效措施,防治環境污染。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生態環境協同保護機制和污染防治工作協調機制,協商跨區域污染防治重大事項,強化環境資源信息共享以及污染預警應急聯動,加強跨區域、跨流域環境污染聯防聯控,共同做好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工作。
第十二條 本省實行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實行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具體按照國家和本省有關規定執行。
對未履行生態環境保護職責或者履行職責不到位的地區,省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按照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對所在地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採取主要負責人約談、區域限批等方式,督促落實完成。約談情況向社會公開。

Ⅱ 廈門市環境保護條例(2021)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建設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質量負責,實行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落實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考核評價結果應當向社會公開。

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本轄區環境狀況和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對發生的重大環境事件應當及時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依法接受監督。第三條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大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財政投入。

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環境保護投融資機制,鼓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環境保護以及相關產業。第四條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派出機構按照職責對轄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發改、工信、資源規劃、市政園林、水利、農業農村、交通、港口、建設、市場監督管理、公安、文化旅遊、商務、城市管理行政執法等有關部門按照法律、法規以及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規定負責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

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履行本轄區生態環境保護有關工作職責,明確承擔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機構和人員。第五條市資源規劃主管部門在組織編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時,應當統籌協調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生態功能區劃以及有關專項規劃,實現多規合一。

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國家、省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及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本行政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實施。第六條鼓勵和推行污染防治與環境保護的市場化、專業化,發展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資源綜合利用等環境保護產業。

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推進綠色技術創新,支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促進循環經濟的發展,鼓勵企業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推進資源的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第七條建立與周邊地區政府間的環境保護協助和污染防治聯動協作機制,協商污染防治以及環境保護重大事項,強化環境資源信息共享以及污染預警應急聯動,共同推進區域環境協同保護。第八條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生態環境的義務。

對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市、區人民政府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監督管理第九條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建立環境監測網路,組織開展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和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監測。

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每年確定重點排污單位名錄,並向社會公布。重點排污單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安裝自動監測設備,與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聯網,保證監測設備正常運行,並對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准確性負責。第十條生態環境、城市管理行政執法等部門獲取的自動監測數據及其委託的具有相應資質的生態環境監測機構按照規定程序獲取的監測數據,可以作為環境執法和管理的依據。第十一條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和執法機構,有權通過現場檢查、在線自動監測、遙感監測、無人機巡查、遠紅外攝像等方式對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進行監督檢查。現場檢查可以採取采樣、監測、攝影、攝像、文字記錄和查閱、復制有關資料等方式。

被檢查者應當配合檢查,如實反映情況,提供必要資料,不得隱瞞情況或者弄虛作假,不得以拖延、圍堵、滯留執法人員進入現場等方式拒絕、阻撓監督檢查。

實施檢查的部門、機構及其工作人員進行現場檢查,應當出示執法證件,並為被檢查者保守商業秘密。第十二條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能的部門應當加強監督管理,發現違反環境法律、法規的,應當予以制止,並依法予以處理;不屬於本部門職責范圍的,應當在三日內移送有關部門處理。有關部門應當在法定期限內處理,並將處理情況反饋相關行政管理部門。

城市管理行政執法部門需要對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行政執法中的專門性問題進行認定、解釋或者作技術鑒定且第三方機構無法提供的,可以依法請求有關部門提供行政協助,被請求部門應當按照規定提供行政協助。

Ⅲ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防止建設項目產生新的污染、破壞生態環境,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內建設對環境有影響的建設項目,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建設產生污染的建設項目,必須遵守污染物排放的國家標准和地方標准;在實施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區域內,還必須符合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要求。第四條工業建設項目應當採用能耗物耗小、污染物產生量少的清潔生產工藝,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第五條改建、擴建項目和技術改造項目必須採取措施,治理與該項目有關的原有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第二章環境影響評價第六條國家實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由取得相應資格證書的單位承擔。第七條國家根據建設項目對環境的影響程度,按照下列規定對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實行分類管理:
(一)建設項目對環境可能造成重大影響的,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對建設項目產生的污染和對環境的影響進行全面、詳細的評價;
(二)建設項目對環境可能造成輕度影響的,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表,對建設項目產生的污染和對環境的影響進行分析或者專項評價;
(三)建設項目對環境影響很小,不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應當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分類管理名錄,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訂並公布。第八條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建設項目概況;
(二)建設項目周圍環境現狀;
(三)建設項目對環境可能造成影響的分析和預測;
(四)環境保護措施及其經濟、技術論證;
(五)環境影響經濟損益分析;
(六)對建設項目實施環境監測的建議;
(七)環境影響評價結論。
涉及水土保持的建設項目,還必須有經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的水土保持方案。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環境影響登記表的內容和格式,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第九條建設單位應當在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報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但是,鐵路、交通等建設項目,經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可以在初步設計完成前報批環境影響報告書或者環境影響報告表。
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不需要進行可行性研究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在建設項目開工前報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其中,需要辦理營業執照的,建設單位應當在辦理營業執照前報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第十條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由建設單位報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建設項目有行業主管部門的,其環境影響報告書或者環境影響報告表應當經行業主管部門預審後,報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海岸工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或者環境影響報告表,經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審核並簽署意見後,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之日起60日內、收到環境影響報告表之日起30日內、收到環境影響登記表之日起15日內,分別作出審批決定並書面通知建設單位。
預審、審核、審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不得收取任何費用。第十一條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審批下列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
(一)核設施、絕密工程等特殊性質的建設項目;
(二)跨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的建設項目;
(三)國務院審批的或者國務院授權有關部門審批的建設項目。
前款規定以外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的審批許可權,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建設項目造成跨行政區域環境影響,有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環境影響評價結論有爭議的,其環境影響報告書或者環境影響報告表由共同上一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熱點內容
最新勞動法對於孕婦福利規定 發布:2025-05-03 01:27:58 瀏覽:633
刑法學第五版 發布:2025-05-03 01:22:50 瀏覽:631
關於公司對員工罰款多少的法律 發布:2025-05-03 01:22:15 瀏覽:423
蘇寧集團法律顧問 發布:2025-05-03 01:22:11 瀏覽:639
萊恩律師 發布:2025-05-03 01:18:41 瀏覽:379
深圳勞動法辭職規定辭職有賠償嗎 發布:2025-05-03 01:17:44 瀏覽:672
行政法原理有什麼 發布:2025-05-03 01:07:46 瀏覽:545
省考民法典 發布:2025-05-03 01:00:02 瀏覽:432
四川刑事律師 發布:2025-05-03 00:59:25 瀏覽:69
街道幹部法律知識考題 發布:2025-05-03 00:37:35 瀏覽: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