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條例草案
A. 上海市職工代表大會條例(2017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障職工的民主權利,構建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促進職工和企業、事業單位以及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共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以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的企業、事業單位以及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統稱「企事業單位」)建立和實施職工代表大會制度,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推進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建設,應當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發展。第四條企事業單位應當建立職工代表大會制度。
職工人數在一百人以上的企事業單位應當召開職工代表大會;職工人數不足一百人的企事業單位一般召開職工大會。
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下同)是企事業單位實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協調勞動關系的重要制度,是職工行使民主管理權力的機構。
職工代表大會應當充分發揚民主,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第五條企事業單位應當保障職工代表大會依法行使職權,保障職工依法享有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職工通過職工代表大會依法參與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支持企事業單位合法的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企事業單位與本單位工會應當協商制定實行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的具體辦法,並納入本單位的管理制度。第六條企事業單位的工會是職工代表大會的工作機構,承擔職工代表大會的日常工作。第七條本市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工作機制,通過與工會召開聯席會議或者採取適當方式,推進本地區落實職工代表大會制度。
本市各級國有資產、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主管部門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指導、督促、檢查企事業單位實行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第八條上級工會、行業協會和相關企業聯合組織應當指導和幫助企事業單位建立健全職工代表大會制度。第二章職權第九條職工代表大會依法行使審議建議、審議通過、審查監督、民主選舉、民主評議等職權。第十條下列事項應當向職工代表大會報告,接受職工代表大會審議,並通過職工代表大會聽取職工的意見和建議:
(一)企事業單位的發展規劃,年度經營管理情況和重要決策;
(二)企事業單位制訂、修改、決定直接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以及改革改制中職工分流安置、經濟補償等勞動關系變更的方案;
(三)工會與企業就職工工資調整、經濟性裁員、群體性勞動糾紛和生產過程中發現的重大事故隱患或者職業危害等事項進行集體協商的情況;
(四)職工代表大會工作機構的工作情況、聯席會議協商處理的事項;
(五)國有、集體及其控股的企業、事業單位財務預決算等重要事項;
(六)法律法規規定或者企事業單位與工會協商確定應當向職工代表大會報告的其他事項。
企事業單位決定改制、合並、分立、搬遷、停產、解散、申請破產等重大問題,應當依照法律的規定,通過職工代表大會審議或者其他形式聽取職工的意見和建議。第十一條下列事項應當向職工代表大會報告,並由職工代表大會審議通過:
(一)涉及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保險福利等事項的集體合同草案;
(二)工資調整機制、女職工權益保護、勞動安全衛生等專項集體合同草案;
(三)企事業單位因勞動關系變更方案引發群體性勞動糾紛,依照規定開展集體協商形成的專項集體合同草案;
(四)國有、集體及其控股企業的薪酬制度,福利制度,勞動用工管理制度,職工教育培訓制度,改革改制中涉及的職工安置方案,以及其他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項;
(五)事業單位的職工聘任、考核獎懲辦法,收益分配的原則和辦法,職工生活福利制度,改革改制中涉及的職工安置方案,以及其他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項;
(六)法律法規規定或者企事業單位與工會協商確定應當提交職工代表大會審議通過的其他事項。第十二條下列事項應當向職工代表大會報告,並接受審查監督:
(一)職工代表大會提案辦理情況;
(二)職工代表大會審議通過的重要事項落實情況;
(三)集體合同和專項集體合同履行情況;
(四)勞動安全衛生標准執行、社會保險費交繳、職工教育培訓經費提取使用等情況;
(五)法律法規規定或者企事業單位與工會協商確定應當向職工代表大會報告並接受審查監督的其他事項。
B. 如何規范和促進管理,確保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條例健康發展
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制度,是關於事業單位登記管理的法規、政策和登記管理主體、客體、體制、權利、義務、內容、方式、目的等方面規定的總和。(一)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最基本的法律法規依據是,《民法通則》中的有關規定和《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最重要的政策依據是,中共中央中發[1993]7號文件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辦發[1996]17號文件中的有關要求;具體的操作依據是,事業單位登記管理的實施辦法和其他有關規定。(二)事業單位登記管理的主體是,國務院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機關和縣以上各級地方政府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機關。(三)事業單位登記管理的客體是各類事業單位。(四)事業單位登記管理體制的基本形式是,統一領導、分級登記管理。(五)事業單位登記管理的權利和義務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登記管理機關有權要求事業單位按照《條例》和其他有關規定申請登記、接受有關管理,並有權對事業單位違反《條例》的行為進行處罰;同時承擔依法保護經核准登記(備案)的事業單位與登記事項有關的合法權益的義務。二是事業單位有權申請登記,有權要求登記管理機關對與登記事項有關的合法權益予以保護,並對登記管理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條????》規定的登記管理行為提出申訴;同時承擔按規定申請有關登記、提交年度報告及其他材料、配合登記管理機關對其依法實施有關監督管理的義務。(六)事業單位登記管理的主要內容是:辦理事業單位的設立登記、變更登記、注銷登記,審查事業單位的年度報告並作出相應處置;依法保護事業單位與登記事項有關的合法權益;監督事業單位按照登記事項開展活動,處理違反《條例》的事件等。(七)事業單位登記管理的主要方式,在登記管理方面以申請、受理、審查、核准、發(繳)證書、公告為基本程序;在監督管理方面以年度報告的提交和審查為基本形式,同時輔以其他形式。(八)事業單位登記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確立事業單位的法人地位,規范事業單位的行為,保護事業單位的合法權益,強化對事業單位的監督管理,推進事業單位社會化。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制度的形成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這一過程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醞釀、提出和逐步確立的過程基本同步。其間,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醞釀提出階段。1986年4月12日全國人大六屆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十五條明確規定:「事業單位……依法需要辦理法人登記的,經核准登記,取得法人資格」。這個通則,第一次提出了「事業法人」的概念。這是建立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制度的最基本的法律依據。1988年國務院機構編制部門就提出了建立事業單位證書制度的設想。1989年,原國家編委辦公室在基本完成了對中央國家機關所屬事業單位的清理審批工作之後,針對怎樣鞏固並進一步發展清理審批的成果,實現對事業單位的「跟蹤」管理問題,開始醞釀並提出建立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制度。二是起草、修改《條例》,進行登記試點階段。自1991年,開始著手進行《條例》的初步起草工作,並先後在沈陽、煙台、太原、北京召開了條例草案的修改和論證會。1992年,中編辦12號文件提出,要進行事業單位法人資格認定。同年,中編辦主要負責同志在中央國家機關黨政機構改革會議上明確提出,要進行事業單位登記。1993年,在《中共中央關於黨政機構改革的通知》(中發[1993]7號)文件中,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正式提出:「要積極推進事業單位的社會化,使事業單位具有法人資格,進行事業單位法人登記」。1994年,中編辦正式將《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條例(草案)》報送原國務院法制局審查。與此同時,還進行了事業單位登記管理的試點工作。最先進行試點的是安徽省,隨後江蘇、北京、天津等省(市)也相繼進行了試點。在1995年的鄭州會議上,中編辦負責同志適時提出:進一步擴大事業單位登記管理的試點范圍。1996年,中辦發[1996]17號文件進一步提出:「要建立和實施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制度,使事業單位的發展和管理更加規范,要通過實施登記管理制度,確立事業單位的法人地位,推進事業單位的社會化進程,規范事業單位的行為,保護事業單位的合法權益,強化對事業單位的監督」。到《條例》頒布前,有19個省市不同程度地進行了登記試點工作。試點工作的開展,一方面適應了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和事業單位管理的需要;一方面為條例的修改、完善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實踐經驗。沒有進行試點的省市,也就事業單位的登記管理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作了充分的准備,並對《條例》的修改、完善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三是《條例》頒布後的實施階段。1998年9月25日,國務院第八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並於10月25日頒布實施。《條例》對事業單位定義、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機關、事業單位法人的設立登記、變更登記和注銷登記以及監督管理等都作出了明確的規范。《條例》的頒布,標志著我國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制度有了基本的國家法規的規范。全面貫徹實施《條例》,已成為各級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機關的重要任務。1999年4月1日,在湖南長沙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工作會議」,標志著實施工作的正式啟動
C. 事業單位年休假制度是怎麼規定的
事業單位遵守《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規定如下:
一、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第三條:
職工累計工作已滿1年不滿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滿10年不滿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滿20年的,年休假15天。國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計入年休假的假期。
二、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第三條第四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享受當年的年休假:
(一)職工依法享受寒暑假,其休假天數多於年休假天數的;
(二)職工請事假累計20天以上且單位按照規定不扣工資的;
(三)累計工作滿1年不滿10年的職工,請病假累計2個月以上的;
(四)累計工作滿10年不滿20年的職工,請病假累計3個月以上的;
(五)累計工作滿20年以上的職工,請病假累計4個月以上的。
帶薪年休假出台背景:
實行職工帶薪年休假(以下簡稱年休假)制度,是世界各國勞動制度的普遍做法。
1991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職工休假問題的通知》,規定各級黨政機關、人民團體和企事業單位,在確保完成工作、生產任務,不另增加編制和定員的前提下,可以安排職工的年休假,職工年休假的天數要根據各類人員的資歷、崗位等不同情況有所區別,最多不得超過兩周。
1994年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勞動法和2005年4月制定的公務員法,都對職工休假事項作了原則規定,職工的休息權利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但是從實踐看,在已經實行年休假制度的單位,由於工作繁忙等原因,許多職工實際上多年享受不到年休假待遇;
職工因單位工作需要未能享受年休假的,也沒有得到相應的經濟補償。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廣大職工和社會各界普遍呼籲盡快健全我國的職工年休假制度。
2007年8月,法制辦根據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約請有關部門共同研究,起草了《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草案)》,通過報紙、網路等新聞媒體將草案徵求意見稿全文公布,廣泛徵求社會公眾的意見。
根據這些意見和建議對《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草案)》作了修改完善,報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予以公布,自元旦起施行,條例的起草得到了各地、各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網路-帶薪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