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規范結構
『壹』 法律規范的構成要素包括
1、處理
指行為規範本身的基本要求。它規定人們的行為應當做什麼、禁止做什麼、允許做什麼。這是法律規范的中心部分,是規范的主要內容。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15條:「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這是規定應當做什麼;第21條:「繼父母與繼子女間,不得虐待或歧視」,這是規定禁止做什麼。
2、假定
指適用規范的必要條件。每一個法律規范都是在一定條件出現的情況下才能適用,而適用這一法律規范的這種條件就稱為假定。
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37條:「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這個法律規范中,「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就是假定部分。
3、制裁
指對違反法律規范將導致的法律後果的規定。如損害賠償、行政處罰、經濟制裁、判處刑罰等。
(1)民法規范結構擴展閱讀:
效力:
1、時間效力
法律規范的時間效力,是指法律規范在什麼叫開始生效、在什麼時間終止生效以及對其生效前的行為和事件是否具有溯及力。
2、空間效力
法律規范的空間效力,是指法律規范在哪些地方、區域有效。我國法律規范的空間效力有;在全國范圍內生效;在局部區域生效;某些法律、法規還具有一定域外效力。
3、對人效力
法律規范對人的效力是指法律規范適用於哪些人。對這個問題,各國大致有以下幾種原則:屬地主義原則,屬人主義原則,保護主義原則,以屬地主義為基礎、以屬人主義、保護主義為補充的折衷主義原則。我國法律規范對人的效力也採取折衷主義原則。
『貳』 完整的民法典的結構
民法典是指在採用成文法的國家中,用以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私法關系的法典。民法典是以條文的方式,以抽象的規則來規范各式法律行為、身份行為。有的民法典會酌采習慣法作為補充規范的方式,此外也多半規定以當事人間私法自治的方式彌補各種法規的不足。
[編輯本段]【法國民法典】
《法國民法典》於1804年3月21日通過。法典除總則外,分為3編,《法國民法典》第一版封面共2281條。第一編是人法,包含關於個人和親屬法的規定,實際上是關於民事權利主體的規定。第二編是物法,包含關於各種財產和所有權及其他物權的規定,實際上是關於在靜態中的民事權利客體的規定。第三編稱為「取得所有權的各種方法」編。內容頗為龐雜:首先規定了繼承、贈與、遺囑和夫妻財產制;其次規定了債法,附以質權和抵押權法;最後還規定了取得時效和消滅時效。實際上,該編是關於民事權利客體從一個權利主體轉移於另一個權利主體的各種可能性的規定。
《法國民法典》是一部早期的資產階級民法典,與當時的自由競爭經濟條件相適應,體現了「個人最大限度的自由、法律最小限度的干預」這樣的立法精神。其中的基本原則:全體公民民事權利平等的原則、絕對所有權制度、契約自由及過失責任原則等,這些都是代表著資產階級的自然法領域中的「天賦人權」理論在此民法典中的體現。而私權神聖的核心就是所有權絕對。
[編輯本段]〖立法原則〗
《法國民法典》可以用3項原則予以概括:自由和平等原則、所有權原則、契約自治原則。
① 自由和平等原則該法典包括兩條基本的規定。第11條規定:「所有法國人都享有民事權利。」民事權利是指非政治性權利,包括關於個人的權利、親屬的權利和財產的權利。第488條規定:滿21歲為成年(1974年改為18歲),到達此年齡後,除結婚章規定的例外外,有能力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為。這就是說,在原則上,每個人從成年之日起,都享有平等的民事行為能力,雖然關於這種能力的享有在法律上定有某些限制。
② 所有權原則法典第544~546條給與動產和不動產所有人以充分廣泛的權利和保障。所有權的定義是「對於物有絕對無限制地使用、收益及處分的權利」。國家徵收私人財產只能根據公益的理由,並以給予所有人以公正和事先的補償為條件。不論是動產或不動產的所有人,都有權得到該財產所生產以及添附於該財產的一切物。這一規定使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可以自由地使用、收益和出售,同時農民的私有土地也得到了保障。該法典還規定了對他人財產的用益物權和地役權,這對小農經濟是重要的。
③ 契約自治原則,或稱契約自由原則被規定在第1134條中:「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的當事人間有相當於法律的效力。」除非該契約違反了該法典第6條所說的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才不具有法律效力。契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思表示的一致,其目的在於產生某種法律上的效果,或者將所有權從一人移轉於他人,或者產生某些債務,或者解除當事人先前締結的債務,或者只是改變已經存在的一些約定。該法典賦予兩個或兩個以上個人的意思表示的一致以等於法律的效力,來使他們以自己的行為產生相互間的權利義務,從而改變其原有的法律地位。所以,契約自治,也稱為當事人意思自治。契約一經合法成立,當事人必須按照約定,善意履行,非經共同同意,不得修改或廢除。契約當事人的財產,甚至人身(該法典原來規定了對違約債務人的民事拘留),都作為履行契約的保證。基於這些觀念,立法者作出了一系列規定:契約義務的強制履行、不履行的損害賠償、履行遲延、債務人的破產程序等等。
在《法國民法典》中用1000多條條文來規定契約之債,可見契約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重要性。契約自治也是在形式上平等和自由的名義下實行的,並且是自由和平等原則的邏輯結果。對於這個原則,馬克思曾在《資本論》中予以深刻的批判。
『叄』 法律規范的結構
根據有的法學著作,法律規范通常由3個部分組成,即假定、處理、制裁。它們構成法律規版范的3個要素。 指對違權反法律規范將導致的法律後果的規定。如損害賠償、行政處罰、經濟制裁、判處刑罰等。法律規范的制裁部分在法律條文中有以下幾種情況:①有些法律明確地規定了制裁。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87條:「國家工作人員由於玩忽職守, 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②有些法律規范的制裁部分,規定在其他法律文件中。如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法》的制裁,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42條中。不論制裁部分怎樣規定,法律規范一般都有制裁,因為制裁是保證法律規范實現的強制措施,是法律規范的一個標志。
法律規范這三個部分是密切聯系不可缺少的,否則就失掉法律規范的意義。但這三個部分不一定都明確規定在一個法律條文中,有的條文未敘述假定部分,有的把假定與處理結合在一起,特別是刑事法律規范往往把假定與處理結合在一起,從表面上看它只有處理與制裁兩個要素構成。有的未直接規定製裁。因此,法律規范與法律條文是有區別的。
『肆』 民法規則的邏輯結構是什麼
現在各種現行的民法教科書中,比如在彭萬林教授主編的《民法學》中{1},民法總論邏輯結構包括民法的概念和適用、民法基本原則、民事法律關系、自然人、法人、合夥、法律行為、代理、訴訟時效和期限等九個部分;魏振瀛教授主編的《民法》{2}又將民法邏輯結構表述為緒論(包括民法概述、民法的基本原則、民事法律關系三部分)、民事權利主體、民事權利客體和民事權利變動等四個部分;而李開國教授的《民法總則研究》{3}將其分為民法的概念和性質、民法的本體、民法的基本原則、民事法律關系、民事主體、公民、法人、民事法律事實、民事法律行為、代理和訴訟時效等十一個部分。雖然他們對民法總論邏輯結構的排列各異,但無疑都將極大地推動民法總論的研究。對於民法總論的爭論實際上是對我國未來民法典總則內容的不同見解。眾所周知,現在大陸法系的民法典編撰體例主要有兩種:其一,羅馬式(又稱法學階梯式);其二,德意志式(又稱為潘德克頓式)。羅馬式乃仿效古羅馬法學家蓋尤士的法學教科書。《法學階梯》(institutions)的體例,分為第一編人法、第二編物法和第三編訴訟法。法國民法典即採用這種體例。只是將訴訟法排除在外,以第一編人、第二編財產及對所有權的各種限制和第三編取得所有權的各種方法組成。潘德克頓(pandectae)式乃是德國學者著述中所用體例,為德國民法典所沿用,共分為五編:第一編總則、第二編債券、第三編物權、第四編親屬和第五編繼承。將兩種立法編撰體例相互比較不難發現:德國民法典與法國民法典最大的區別在於德國民法典有一個專門的總則部分,該部分所對應的學術內容就是我們現在所談的民法總論的一部分。
目前我國正處於民法體系化改革的關鍵時期,民事訴訟法的修改、擔保法的討論等一系列的立法活動無一不在為民法的制定作準備。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制定一部具有時代特色的民法典終將成為現實。怎樣才能使我國未來的民法典成為像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一樣的經典之作呢?筆者認為,關鍵之處在於要使民法典具有自己的靈魂,如前文所述德國民法典就是通過在民法中引入潘德克頓式的法學理念和立法體制,使德國民法典成為與法國民法典並列的大陸法系民法典代表。因此要使中國的民法典具有時代特點兼較高法律價值,我們就應當在民法的創新上下功夫。本文的寫作目的就是希望選取一個新的視角——從倫理人格主義哲學入手探尋民法總論邏輯結構的發展規律,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民法總論,進而為我國未來民法典的制定略盡綿力。
一、民法總論邏輯結構的概述
什麼是民法總論的邏輯結構?民法總論的邏輯結構是如何作用於民法總論?對民法典的制定將產生什麼樣的影響?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要對民法總論的發展過程作一個簡要的闡述。近代民法一語。是從羅馬法之Jus civile-語沿襲而來,在法語為droit civil,英語為civil law,德語為Buergerliches Recht,荷蘭語為Burgerlyk Regt,其本意對應羅馬法的市民法之意。中國民法學者梅仲協在所著《民法要義》中指出:民法一語,典籍無所本,清季變法,抄自東瀛,東瀛則復從拿翁法典之droit civil,譯為今稱。其實不單是民法的語源,整個近代民法的體系都是建立在對羅馬法的研究之上。自從羅馬法古碑在義大利出土以來,通過對羅馬法的不同方法研究,大陸法系創造出兩種民法典編撰體例羅馬式(又稱法學階梯式)和德意志式(又稱為潘德克頓式)。潘德克頓(pandectae)一語,系羅馬法大全即查士丁尼法典中的《學說匯纂》的音譯,19世紀的德國民法學家通過對《學說匯纂》的研究形成了近代德國的民法理論體系,並且明確提出了將民法的原則
『伍』 如何理解「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
法律規范(規則)的邏輯結構,指法律規范(規則)諸要素的邏輯聯結方式,即從邏輯的角度看法律規范(規則)是由哪些部分或要素來組成的,以及這些部分或要素之間是如何聯結在一起的.
法律規范通常由假定、處理、制裁三個部分構成.
假定,是指法律規范中規定的適用該法律規范的情況和條件.每一個法律規范都是在一定條件出現的情況下才能適用,而適用這一法律規范的必要條件就稱為假定.只有合乎該種條件、出現了該種情況,才能適用該規范.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以下簡稱《公司法》)第11條規定:「設立公司必須依法制定公司章程.」該法律規范中,「設立公司」就是假定部分,意指這條法律規范是在設立公司時適用.
處理,是指法律規范中規定的允許人們做什麼、禁止做什麼或者要求做什麼的部分,實際上即為規定權利、義務的行為規則本身.如上例中關於「必須依法制定公司章程」的規定,就是法律規范的處理部分.
制裁,是指法律規范中規定的在違反本規范時,將要承擔什麼樣的法律後果.制裁常常集中表現在一部法律的「法律責任」部分.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43條規定:「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其中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就是對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行為的制裁.
法律規范是一種最發達、最完善的社會規范,它應當具有完整的邏輯結構,這種邏輯結構實際上表現為「如果……,則……;否則……」的公式.假定、處理和制裁即分別體現這三個部分.一個完整的法律規范,上述三個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
但是,如果仔細研究一下各種法律文件,就會發現在一條法律條文中把這三個部分都明確表述出來的情況是很少有的.如常常把假定部分省略或沒有把假定部分和處理部分明確分開,又或者把制裁部分放到另一條文或另一法律文件中.這是為了使立法簡明扼要,從立法技術上所作的處理.因此,絕不能把法律規范同法律條文等同起來.另外,在許多重要規范性法律文件中,除了規范性的規定外,往往還有一些非規范性的規定,這是為了幫助人們准確理解和正確適用該法律文件,它們本身並不是法律規范.
『陸』 法律規范的基本結構及其主要內容是什麼
勞動部辦公廳關於處理勞動爭議案件幾個問題的復函》第二條中規定:關於補發專職工工資的時間問題屬。在處理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的勞動爭議時,如果仲裁委員會的裁決或人民法院的判決撤銷了企業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的決定,企業應從決定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之日起補發職工工資。
『柒』 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包括什麼
法律規則具有內在抄的嚴密的邏輯結構。法律規則主要由假定(條件)、行為模式、法律後果三個要素組成。規則中關於適用該規則的條件的規定,即法律規則在什麼時間、空間對什麼人適用以及在什麼情境下對人的行為有約束力的問題。
包含兩個方面:法律規則的適用條件,其內容是法律規則在什麼時間生效,在什麼地域生效以及對什麼人生效等;行為主體的行為條件,其往往是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或消滅的事實規定。
(7)民法規范結構擴展閱讀:
法律規范介紹如下:
主體的資格構成(國籍、權利能力、能力、豁免條件等)和主體的情境條件(時間、地點、程序、行為狀態)。在立法實踐中,可以省略推定(條件)要件,或在其他條款中規定推定(條件)要件,使之簡潔明了。
然而,省略並不意味著假設(條件)不存在。假設(條件)可以根據法律規則的內在邏輯,從法律規定的語境中或從某些法律規定的內容中派生出來。
『捌』 民事法律規范
一、法律規范的概念
法律規范又稱為法律規則,是指通過法律條文表現出來的,版規定社會關系參加者法律上權的某種具體的權利和義務,具有嚴密的內在邏輯結構的特殊行為規則。
二、法律規范的基本特徵
法律規范作為特殊的社會規范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法律規范是由國家制定、認可的,由國家強制的行為規范。
2、法律規范規定了社會關系參與者法律上的權利和義務。
3、法律規范是普遍適用、並能反復適用的。
4、法律規范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
5、法律規范具有嚴密的邏輯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