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旅遊的召集人的法律責任
Ⅰ 私簽的自駕游免責協議是否有法律效力
您好,無論是法律本身的規定還是司法實踐,這種免責協議都是難以免責的。朋友間的自助旅遊,組織者對參加者負有一定安全保障義務,如果隊員出險,領隊要擔法律責任。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陌生人拼游一旦引發民事糾紛,個案的各種細節的確認以及隨之而來的索賠,都沒有那麼簡單。由於自助游目前沒有明確的法律定義,適用的法律有《合同法》、《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
幾乎所有自助游的組織者都會在發帖時附上一個免責聲明,表明跟帖者是自願參與,責任自負,以此來免除「後顧之憂」,這就是「驢友」們常說的「生死狀」。由於組織者提供的大多是無償服務,所以參與者也不會過多計較,對這樣的條款一般都會欣然接受。而實際上,這樣的條款並不能真的一「帖」就完全免責。在自發召集的AA制出遊方式中,由於組織形式決定了成員對組織者不具有接受服務和依附關系,事前的免責條款具有一定的警示效力。但成員之間約定實施的是一項危險活動,彼此間設定了互助的義務,當活動過程中成員間違背互助義務的宗旨時,免責條款就不管用了。而且根據《合同法》的規定,涉及人身傷害的免責條款不受法律保護。由此可見,即使簽訂了「生死狀」,組織者也要履行自己的風險提示義務,在危難時,全體「驢友」間也要履行力所能及的相互救助義務。否則,一旦出現意外,就應承擔相應賠償責任。
Ⅱ 聚會喝酒、自駕游的召集人是否是是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
1、「酒責」的歸責原則
可分為兩種:其一,過錯責任原則;「酒友」對因共同飲酒行為受到傷害的其他人是否承擔民事責任,是以「酒友」飲酒過程中主觀上是否具有過錯為一般根據和標準的。有過錯則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無過錯則不承擔民事責任。其二,公平責任原則,是指當事人雙方對造成損害均無過錯,而法律又沒有規定適用無過錯責任的情況下,根據當事人雙方的財產狀況和其它情況,由加害人對受害人的財產損失給予適當補償的歸責原則
2、承擔「酒責」的幾種常見情況
①故意灌酒型。
曾幾何時,不少地方「酒文化」中形成了「不喝醉不夠朋友」的潛規則,於是,酒席間相互灌酒成為習慣。在灌酒導致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由於灌酒者明知過量飲酒會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而仍然實施這種行為,因此造成損害後果發生的,可認定為直接故意的主觀過錯,根據有關法律規定,灌酒者應當承擔賠償的主要法律責任。
②放縱型飲酒。
「酒友」明知與其飲酒的人患有某種疾病或酒量有限或發現飲酒後的不良反映以及明知其它不良後果(如酒後駕駛)等,但仍不履行勸阻義務而與之對飲,對於該「酒友」的生命和安全不管不問、任其發展因而導致該「酒友」人身損害後果發生的,應認定為與受害人對飲的人具有間接故意的過錯,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對對飲者應區別不同情況責令其承擔1/3以上賠償的法律責任。
③不予救助型。
「酒友」之間因有「相約飲酒協議」的存在,雙方不僅達成了共同飲酒的默契,而且由於共同飲酒過程中相互之間距離最近,相互之間還具有最容易獲取和發現飲酒者是否酒醉以及是否有不良反應等信息的便利和特徵,從控制論和信息傳播原理的角度來看,同飲人之間對於發現有不良反應情況後,均具有及時通知、及時協助救護、及時照顧和幫助等法律和道德上的義務。出現這種情況,如果同飲人違反了這些義務的一項或幾項或所有事項而造成其他「酒友」人身損害後果發生的,應認定「同飲者」的行為對損害後果的發生具有原因力,「同飲者」應按照原因力的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這個觀點的根據是《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條第二款的規定:「兩人以上沒有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④雙方均無過錯型。
司法實踐中還出現過這樣一種情況:一位「酒友」只勸另一位「酒友」飲用了少量的酒,結果卻誘發了對方疾病甚至死亡後果的發生,而勸酒者先前不知其病情,被勸酒者也認為少量飲酒不會發生危險,這種情況下,根據公平責任,可酌情判令勸酒者適當承擔補償責任。其依據是我國《民法通則》第132條的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綜合來看,前三種類型均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第四種類型適用公平責任原則。
Ⅲ 旅遊法律責任包括哪幾種
我國是以憲法為最高法律的國家,憲法所規定了人們的民事法律責任和刑事法律責任
新課:
法律責任概述
(一)法律責任:因違反了法定義務或契約,或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所產生的,由行為人承擔的不利後果
(二)特點
1、法律責任首先表示一種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關系而形成的責任關系。它是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
2、法律責任還表示為一種責任方式,即承擔不利後果。法律責任方式是由法律規定的,它通常有兩種,即補償與制裁
3、法律責任具有內在邏輯性,法律責任是由違法行為引起的,兩者之間存在著因果關系
4、法律責任的鑄就是由國家強制力實施或潛在保證
(三)違法行為構成條件
1、主體
2、過錯
3、違法行為
4、損害事實
5、因果關系
旅遊活動中的行政責任
旅遊行政責任:行為人實施了違反旅遊行政法規的行為,尚未構成犯罪,由旅遊或其他行政管理部門追究而必須承擔的法律責任
按執行主體和執行對象的不同,行政性的強制措施可以分為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
行政處罰
行政處罰的類型
①違反旅遊管理的處罰
②違反治安管理的處罰
③違反工商、行政、金融等管理的處罰
④違反旅遊資源保護管理的處罰
行政處罰的形式
警告;通報批評;責令限期整改;停業整頓;吊銷旅遊經營許可證;降低等級,取消星級;暫停涉外經營定點資格,取消涉外經營定點資格;扣留導游證和導游證書,收回導游證和導游證書,吊銷導游證書;建議或會同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吊銷營業執照等
2、行政處分
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留用察看、開除
旅遊活動中的民事責任
民事責任:行為人因違反法律法規實施步伐行為,或者不履行合同義務,從而侵犯了相對人的民事權利或者使相對人的民事權利得不到實現,依法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民事責任的特點
(1)民事責任是違反民事法律規范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2)它是違約或違法行為人對受害人承擔的一種法律責任
(3)它主要是一種財產責任
(4)它的責任范圍與所造成的損失或損害的大小相適應,一般具有補償與恢復原狀的性質
2、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
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支付違約金,恢復原狀,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帶錢,賠償損失等。上述方式,可單獨適用,也可並用
旅遊活動中的刑事責任
1、旅遊刑事責任:行為人實施了違反旅遊法律法規或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行為,情節嚴重構成犯罪,必須承擔刑法規定的法律責任。刑事責任在各種法律責任是最嚴重的責任
2、刑法分為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獨立適用
附加刑: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可附加適用,有時可獨立適用
3、我國刑法規定的刑事責任還可以分為財產刑和非財產刑
財產刑:罰金、沒收財產(剝奪犯罪人的部分或全部財產)
非財產刑:自由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生命刑(死刑)、政治權利刑(剝奪罪犯一定時間或終身的政治權利)
對於外國人,我國刑罰還規定了驅逐出境的刑罰
Ⅳ 自駕游協議如何法律生效
自駕游是一項危險的旅遊方式。每位自駕游愛好者都應充分考慮到潛在的最壞結果版。即便是隨旅行社的旅權游團出遊也難免天災人禍,也要簽訂必要的合同。所以自駕游者也應有一個合約以免發生意外後,給同行者和家人處理此事有一個依據。
由於本次活動為自由組合性質,任何人都不為同行者負責,每個人都是獨立的當事人。都應自我保護人身、財產安全。一但出現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都由自己負責承擔,與組織者、車主、司機及其他參與者無關。任何人都不為受害者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和經濟責任;
自駕游一切活動都應該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一切因參加非法活動者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責任由參加活動者自行獨立承擔;
Ⅳ 自駕游免責協議有沒有法律效力
無論是法律本身的規定還是司法實踐,這種免責協議都是難以免責的。朋友間的自助旅遊,組織者對參加者負有一定安全保障義務,如果隊員出險,領隊要擔法律責任。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陌生人拼游一旦引發民事糾紛,個案的各種細節的確認以及隨之而來的索賠,都沒有那麼簡單。由於自助游目前沒有明確的法律定義,適用的法律有《合同法》、《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幾乎所有自助游的組織者都會在發帖時附上一個免責聲明,表明跟帖者是自願參與,責任自負,以此來免除「後顧之憂」,這就是「驢友」們常說的「生死狀」。由於組織者提供的大多是無償服務,所以參與者也不會過多計較,對這樣的條款一般都會欣然接受。而實際上,這樣的條款並不能真的一「帖」就完全免責。在自發召集的AA制出遊方式中,由於組織形式決定了成員對組織者不具有接受服務和依附關系,事前的免責條款具有一定的警示效力。但成員之間約定實施的是一項危險活動,彼此間設定了互助的義務,當活動過程中成員間違背互助義務的宗旨時,免責條款就不管用了。而且根據《合同法》的規定,涉及人身傷害的免責條款不受法律保護。由此可見,即使簽訂了「生死狀」,組織者也要履行自己的風險提示義務,在危難時,全體「驢友」間也要履行力所能及的相互救助義務。否則,一旦出現意外,就應承擔相應賠償責任。
Ⅵ 簡答,旅遊法律責任得構成要件求大神幫助
答:
旅遊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
1、旅遊法律關系主體的資格要合法;
2、旅遊法律關系主體要有過錯;
3、要有違法行為的存在;
4、要有損害事實的存在;
5、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間有直接的因果關系
。
(如有參考作用請採納)
Ⅶ 旅遊經營者侵犯旅遊者合法權益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可以要求旅遊經營者承擔賠償損失等責任。
Ⅷ 學生結伴騎行出事故 同伴有沒有責任
有一定的責任。
當下正是踏春出遊的高峰期,熟人之間開始相互「搖車」組織外出旅遊,除此外車友之間或者網上發布的出行、探險「召集令」也備受青睞。但自助游在給人自由隨意、新鮮感的同時,也頻現旅遊、交通、住宿、組織等方面帶來的種種問題甚至權益侵害。對此,本報邀請有關律師為大家做一些法律解讀,希望能給即將出行的讀者朋友做個提醒。
案例一:
旅途遭遇車禍,同行人共同擔責
8個好朋友組團AA制出遊,歸途中發生交通事故,傷者將另外7名同游者告上法庭,索要128萬元賠償。法院認為:駕駛員自願駕駛自有車輛為自駕游成員服務,未盡到安全注意義務,是引發交通事故、導致受害人劉某受傷的直接原因,承擔民事責任應多於其他賠償義務人。劉某未按規定使用安全帶,應承擔部分份額。綜合考慮,法院酌定駕駛人周某承擔損失總額的50%,劉某自擔損失總額14%,其餘6人共擔損失總額的36%。
案例二:
突遇自然災害,驢友也要擔責
廣西「驢友」案中,愛好自助游的梁某在網上發帖,召集到武鳴境內大明山趙江進行露營旅遊活動。女孩駱某與朋友在網上報名表示參加此次露營活動。然而,誰也沒想到的是,第二天凌晨,因山洪暴發,駱某不幸被山洪沖走身亡。事件發生後,駱某家長將同行的12名「驢友」告上法院,要求他們對駱某的死亡共同承擔責任。該案經過兩審後,最終法院以該活動為自助式且梁某的行為不具營利性為由,判決梁某補償死者父母3000元,其餘11名「驢友」各補償死者父母2000元。
自駕游過程中出了事,駕駛人及同游成員的責任怎麼劃分?
林律師:結伴出遊過程中,發生的費用全體成員均擔,但就承擔的責任而言,駕駛人涉及的法律風險更大。如果是借車,出行成員應當承擔該車輛在運行支配中出現的風險責任。途中發生道路交通事故致自駕游成員死亡,自駕游成員應承擔各自的賠償份額並負連帶責任。如果是自駕游成員無償駕駛自駕游車輛,且出行前無人對此提出異議,是執行的自駕游團體共同事務,在此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的民事法律責任應由自駕游團體成員中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借用人)共同承擔。而且,開車前駕駛員要履行檢查車輛安全的義務,由於其出發前未對車輛安全技術性能進行認真檢查,駕駛具有安全隱患的車輛發生交通事故,存在重大過失,其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應適當多於其他賠償義務人。
自助游這種活動模式是從國外引進過來的,我國台灣也很流行,但國外及台灣地區很少有這種案件,主要是因為國外及台灣地區保險意識很強,發生事故直接找保險公司。所以建議自助游之前,應提前買人身意外險,花費不多,但多了一個保障。
自助游活動中「驢頭」的義務和責任有哪些?
林律師:如果「驢頭」在組織活動中有營利,根據權利與義務一致原則,應承擔更多保護義務和注意義務,一旦發生事故,將承擔較重責任。但如果是非營利性,此時自助游是一種完全自發的、鬆散型的自助組合,屬於「風險自擔」行為。參加者對自助游中可能會遇到的風險都是明知的,參加這種活動,就表明他們願意自己承擔這種風險,對自己的安全負責。而「驢頭」也只是一個召集人的角色,相當於聯絡員,他只需要盡一般的風險提示和注意義務,所要肩負的責任較輕。
現在的自助游基本都是先由「驢友」預交費用於「驢頭」,由「驢頭」統一支配,多退少補,所以「驢頭」要做好明細賬,能夠說清楚花銷的去向,以證明自己並沒有從中營利,這點至關重要。但有時因組織者的疏於考慮或為了省事,一個人收錢算賬,最後向大家結賬。一旦發生事故引起糾紛,則往往容易被法院推定為組織者進行的非法營利活動,被判決承擔較大的賠償責任。
「驢頭」在事故中的過錯主要指沒有盡到風險提示義務和救助義務,因此出行前最好簽訂一份詳細的書面協議並寫明注意事項。在活動過程中針對實際情況,及時提示夥伴採取措施避免事故發生。在發生危險的時候,要盡可能履行救助義務。如果在活動前預見到危險而未告知,或者在實際危險環境中又缺少應有的提示,以及能夠履行救助義務的情況下未能履行的,則有可能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
Ⅸ 自助游組織者的法律責任問題
你好
這個一般不存在責任,你只是組織,未收費用,雙方不存在相關權利與義務,如果沒有過錯,出了問題不存在法律責任,但建議你們去之前,把宣傳工作做好,讓大家注意安全,責任自負!採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