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中止犯的法律責任

中止犯的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01-30 23:48:29

A. 簡述犯罪中止的情形及刑事責任.

在犯罪過程中自動中止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犯罪停止形態。犯罪中止是犯罪行為的未完成形態之一,其特徵是:1、在犯罪過程中自動中止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結果的發生。2、中止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生,是自動地去做的。如果是因為意志之處的原因,而不得不中止的,則是未遂犯。3、中止犯罪的行為必須是徹底地,永久性的,而不是暫時的。
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千萬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B. 犯罪中止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犯罪中止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調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是規定犯罪專、刑事責任和刑罰屬的法律,有專門的條文對犯罪中止作出了規定,而在其他法律中沒有犯罪中止的規定。
具體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十四條【犯罪中止】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
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C. 中止犯的刑事責任是怎樣的

刑法第復24條第2款規定:對制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沒有造成損害是指沒有造成任何危害結果;造成損害是指造成了一定危害結果,但沒有造成行為人原本所追求的、行為性質所決定的犯罪結果。 我們認為,對中止犯減免刑罰的根據來自三個方面:(1)從客觀方面說,行為人放棄犯罪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行為,使得犯罪結果沒有發生(相當於違法性減少說)。(2)從主觀方面說,行為人自動否定、放棄了原來的犯罪意圖,這是沒有發生犯罪結果的主觀原因,表明行為人的非難可能性人為減小(相當於責任減少說)。(3)對中止犯減免刑罰,有利於鼓勵犯罪人中止犯罪,避免給法益造成實際損害(相當於刑事政策說)。因此,難以僅從一個方面說明中止犯減免刑罰的根據。認為中止犯減免刑罰的根據,是行為己缺乏或不具備犯罪構成某些方面的要件或者已消除或減輕了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觀點,存在疑問。

D. 什麼是犯罪中止,中止犯是否承擔刑事責任

犯罪嫌疑人作案時,不是自己的原因,是客觀的原因造成犯罪中止;
犯罪嫌疑人犯罪中止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只不過法院在量刑的時候可以從輕或者減輕刑罰。

E. 共同犯罪中的中止犯是否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一、共同犯罪中的中止犯是否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共同犯罪中的中止犯一般是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的,對於犯罪中止的,沒有造成損害的不予刑事處罰,就是不追究刑事責任;造成損害的,應減輕處罰。根據刑法第二十四條第一款的規定,行為人成立犯罪中止的,應當同時符合以下條件:
(1)時間條件:中止行為發生在犯罪預備階段或實行階段,既遂之前。
(2)主觀條件:行為人出於自己的意志放棄了自認為可以完成的犯罪,中止犯罪的動機在所不問。
(3)客觀條件:在實行行為終了前,行為人自動放棄繼續實施犯罪行為;在實行行為終了後、不採取有效措施就會發生犯罪結果時,行為人親自積極採取措施有效防止既遂結果的發生。
二、免於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有哪些?
根據法律規定,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慶幸有以下幾種:
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根據刑法不認為是犯罪的。
2、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刑法規定了對於刑事犯罪的追訴期限:法定最高刑為不滿5年有期徒刑的,經過5年;法定最高刑為5年以上不滿10年有期徒刑的,經過10年;法定最高刑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15年;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20年。超過上述法定追訴時效的,一般不再追究刑事責任。
3、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在我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決定特赦。這種特赦命令具有終止刑事追究的法律效力
4、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告訴才處理的案件以被害人提出告訴為前提。被害人沒有提出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對這類案件的追究就失去了法律基礎。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刑法實行罪責自負、反對株連的原則,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追究刑事責任已經沒有意義,因此不予追究。
6、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本身共同犯罪中的從犯,在量刑上就要輕於主犯,如果從犯還有主動中止犯罪的行為,不被追究法律責任的可能性就是很大的。但是,認定中止犯罪的條件也是很嚴格的,共同犯罪的過程中如果有所反悔了的話,及時報警,對他人和自己都是有利的。
延伸閱讀:
共同犯罪中主犯可以判緩刑嗎
共同犯罪的構成要件都有哪些
共同犯罪中主犯刑事責任如何

F. 什麼是犯罪中止它應負什麼刑事責任

根據《刑法》第24條規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成立犯罪中止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必須在犯罪既遂之前放棄犯罪。如果犯罪已經既遂,危害結果已經發生,就談不上犯罪中止了,而是犯罪既遂。

.必須是犯罪人自動、徹底地放棄了某一犯罪。這是犯罪中止與犯罪未遂區別的關鍵。如果不是出於行為人意志以內的原因自動放棄犯罪,而出於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被迫停止犯罪,是犯罪未遂而不是中止。放棄某一犯罪還必須是徹底的,而不是因為發現當時作案條件尚不成熟而暫停作案,待時機成熟時再來作案。

.必須有效地防止了危害結果的發生。在犯罪行為未實行終了的情況下,只要停止犯罪,結果就不會發生。如果犯罪行為已經實行終了,結果尚未發生,行為人必須採取措施有效地防止結果發生,才成立犯罪中止。如果採取的防止措施無效,危害結果還是發生了,則構成犯罪既遂。

根據《刑法》第24條第2款規定:「對於中止犯,沒有造成損害的,應當免除處罰;造成損害的,應當減輕處罰。」

熱點內容
廣東省農業環境保護條例失效 發布:2025-10-04 03:11:31 瀏覽:66
勞動法的工傷賠償標准 發布:2025-10-04 03:11:24 瀏覽:950
德安睿律師 發布:2025-10-04 03:05:37 瀏覽:99
刑事訴訟法誰講得好 發布:2025-10-04 03:03:26 瀏覽:294
法院劃扣哪些銀行 發布:2025-10-04 02:51:34 瀏覽:399
法院調查取證的范圍 發布:2025-10-04 02:48:59 瀏覽:13
律師信範文 發布:2025-10-04 02:43:38 瀏覽:307
蒼南縣司法拍賣網 發布:2025-10-04 02:37:07 瀏覽:836
重慶大學法律碩士學費 發布:2025-10-04 02:37:02 瀏覽: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