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成立的法律效力
㈠ 公司設立與成立的區別有哪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四章第一節的相關規定,公司設立是指公司設立人依照法定的條件和程序,為組建公司並取得法人資格而必須採取和完成的法律行為。公司設立不同於公司的設立登記,後者僅是公司設立行為的最後階段;公司設立也不同於公司成立,後者不是一種法律行為,而是設立人取得公司法人資格的一種事實狀態或設立人設立公司行為的法律後果。所以,公司設立的實質是一種法律行為,屬於法律行為中的多方法律行為,但一人有限責任公司和國有獨資公司的設立行為屬於單方法律行為。
公司成立是公司根據法定程序要件和實體要件得以組成,並取得法人資格,可以開始營業的狀態。公司的成立是完成公司的組建行為與有關主管機關審查認可行為的和諧統一。僅有公司組建行為的完成,即便其行為完全符合有關程序要件和實體要件,不經登記機關的認可或政府的許可(有些特殊業務必須經政府許可),並予以公告,公司不能視為成立,它不能取得法人資格,更不能進行營業活動,否則,要承擔有關法律責任。對公司的成立進行規范,目的在於防止不合格的經濟主體混跡社會經濟生活,威脅交易安全,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應答時間:2020-12-0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㈡ 公司設立瑕疵的法律效力是怎樣的
1、公司設立成功的情形。從發起人設立公司到公司正式成立,需要經過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內的公司雛形,稱為設立中公司。設立中公司的最終目的在於設立一個有獨立主體資格的法人,它與設立後的公司密不可分。發起人,是指為了設立公司通過發起協議組成的團體其許可權范圍是與公司設立有關的行為,在此許可權范圍內發起人可以以設立中公司的名義進行對外活動,如簽訂合同等等。不同情況下合同權利與義務由誰承擔首先要弄清楚設立中公司的法律地位問題。
設立中公司的法律地位首先從設立中公司與發起人的關系來看。發起人作為一個整體,發起設立中公司的機關,對外代表設立中的公司進行領導部門活動,履行設立義務。當公司合法成立時,發起人作為一個整體便不存在。由於設立中的公司與成立後的公司其實際是同一的,所以,發起人因設立行為所生的權利義務自然歸屬於將來成立的公司。當然,發起人所為的設立行為必須經過創立大會審議並確認其正當性。如果發現發起人有不當行為,應由發起人自己承擔責任。如果公司雖然合法成立,但公司創立大會拒絕承擔設立行為所產生的部分權利義務,發起人對公司擁有訴權,可以由法院裁定公司拒絕隨設立行為所產生的部分權利義務是否正當。
但是,發起在公司成立前所為的與設立無關的行為效果應怎樣認定呢?根據前文分析,發起在設立過程中成立公司所為的行為的後果原則上由成立後的公司承擔,而其以擬設立的公司的名義從事的與設立公司無關的行為的後果原則上則應由發起自己承擔,它是超越許可權的行為。但是,發起人應承擔的是合同無效的法律責任還是合同有效基礎上的合同義務?設立中的公司沒有從事經營行為的許可權,其經營行為為主體不合格的法律行為。但是,相對方可能是善意的,並不得知該情形,從保護第三人利益和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角度出發,如果對該發起的行為,第三人無異議,且該行為也不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就無須確定其無效。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如果將該行為確認為無效合同沒有履行的將不再履行,已經改選的,當事人應互相返還履行標的,當事人只承擔締約過失責任。這樣,發起人或公司就會以發起人所從事的行為與設立公司無關為由不履行合同找借口,不承擔違約責任,這顯然是對交易安全不利的。當然,當事人在無故意和重大過失的情況下,也可以主張撤銷該行為。
2、公司設立失敗的情形。如果設立失敗,同樣的合同義務和違約責任又應該怎樣承擔呢?設立失敗是指公司沒有能夠完成設立行為的情形。可能是因為投資環境發生變化,發起人在申請公司注冊登記之前決定停止公司設立活動;也可能是因為發起人未能就出資方式、組織人員選任等內容達成一致,於是終止合作不再繼續公司設立活動等。但最為普遍的原因是公司設立在條件上不符合法律規定或在程序上有瑕疵,公司登記機關以合法理由不予登記,拒絕核發營業執照,因而使得公司設立行為沒有能夠全部完成。這時,發起人之間的生態系統本質上是合夥關系。如果公司未能合法成立,沒有新的獨立的法人人格承擔設立中產生的權利義務,發起人對因設立行為所產生的義務對第三人負連帶責任,因發起行為所產生的、並非專屬於成立後公司的權利,也分別或共同對第三人主張權利。
總之,對於公司發起人所代表公司締結的契約,公司在成立之後是否應當就此契約對第三人承擔義務和責任,應當根據既要保護公司發起人設立公司的積極性又應當保護所設立的公司利益不受損害的原則來決定。防止發起人藉助公司設立之機,從事欺詐行為,追求個人利益,並因此而損害公司利益;也不要使公司發起人因承擔過重責任,創設公司的積極性受到阻滯。只要公司發起人在發起和設立公司過程中善意而為,對公司承擔了受託人所承擔的義務,沒有追求不當利益,發起人以擬設立公司名義與第三人締結的契約就可以由成立後公司對第三人承擔責任,發起人無須就此契約對第三人承擔責任。
㈢ 公司注冊前簽訂的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益
公司需依法成立後才具有完全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才符合《合同法》關於民事主體專資格的要求。屬發起人為設立公司以自己名義對外簽訂的合同當然有法律效力,相對人可要求發起人承擔合同責任,若公司成立後對該類合同予以確認或者已經實際享有合同權利或者履行合同義務,相對人也可要求公司承擔責任;若發起人為公司利益以設立中公司名義對外簽訂合同,公司成立後予以追認或實際履行合同權利義務的,該類合同也應認定為有效。
㈣ 公司設立登記的法律效力是怎樣的
公司經設立登記:
1、取得法人資格。
2、取得從事經營活動的合法身份。
3、取得公司名稱專用權。
㈤ 公司設立登記的公司設立登記的法律效力
公司經設立登記:
1、取得法人資格。
2、取得從事經營活動的合法身份。
3、取得公司名稱專用權。
㈥ 公司成立為何要制定公司章程公司章程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作為公司組織與行為的基本准則,公司章程對公司的成立及運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公司章程是公司設立的最基本條件和最重要的法律文件。各國公司立法均要求設立公司必須訂立公司章程,公司的設立程序以訂立章程開始,以設立登記結束。公司章程是公司對政府作出的書面保證,也是國家對公司進行監督管理的主要依據。沒有章程,公司就不能獲准成立。
(2)公司章程是確定公司權利、義務關系的基本法律文件。公司章程一經有關部門批准即對外產生法律效力。公司依章程享有各項權利,並承擔各項義務。
(3)公司章程是公司實行內部管理和對外進行經濟交往的基本法律依據。公司章程規定了公司組織和活動的原則及細則,是公司內外活動的基本准則。它規定的股東的權利義務和確立的內部管理體制,是公司對內進行管理的依據。同時,公司章程也是公司向第三者表明信用和相對人了解公司組織和財產狀況的重要法律文件。公司章程向外公開申明的公司宗旨、營業范圍、資本數額以及責任形式等內容,為投資者、債權人和第三人與該公司進行經濟交往提供了條件和資信依據。
(4)公司章程是公司對外進行經營交往的基本法律依據。由於公司章程規定了公司的組織和活動原則及其細則,包括經營目的、財產狀況、權利與義務關系等,這就為投資者、債權人和第三人與該公司進行的經濟交往提供了條件和資信依據。凡依公司章程而與公司經濟進行交往的所有人,依法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護。
㈦ 公司營業執照具有哪些法律效力
公司營業來執照的法自律效力包括: (一)公司營業執照具有證明公司成立的效力。公司營業執照簽發日期為公司成立日期。 (二)公司營業執照具有確認公司身份的效力。公司領取營業執照後,即取得企業法人資格。因此,公司營業執照是表明公司身份的法律文件。 (三)公司營業執照是公司從事經營活動的法律憑證,具有許可公司營業並確定公司經營范圍的效力。
㈧ 公司設立和公司成立的區別是什麼
一、概念不同
公司設立的概念前已述及。公司成立則是指公司在實質上依公司法組織設立回,完成申請設立登記答程序,經登記機關審核發給執照,取得法人資格的一種狀態。
二、性質不同
公司的設立,系為組織公司之發起人之設立行為,有法律行為,亦有非法律行為;有民事法律行為,亦有受動的行政法律行為。而公司的成立則不是一種行為,而是指公司已取得法人資格的一種狀態,是對公司合法身份存在的一種表現形式。
三、效力不同
公司在成立後,才能取得公司法人人格和公司名稱的排它使用權等,而公司設立則無上述人格和權利。
公司設立與公司成立的聯系是:公司設立是公司成立的前提條件,公司成立則是公司設立追求的目的和法律後果。順便說一下,有的學者將公司成立的性質說成是一種公法上之(國家)行政行為。不妥之處在於其將公司成立與公司登記相混淆。公司登記從主管機關或公司登記機關之行為看,是一種對公司進行審核和發照的行政處分行為;而公司成立則是公司登記的法律後果,是一種確認具備公司法人人格的狀態,而不是一種行為,更不是一種(國家)行政行為。
㈨ 公司成立時,法人事先約定好若公司出現問題由出資人甲負責,這樣的約定有法律效力嗎
內部約定不能對抗外部效力 不知道你的公司是有限公司還是合夥公司 出資人在出資范圍內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