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書證法律效力大於傳來證據

書證法律效力大於傳來證據

發布時間: 2021-03-11 19:37:51

A. 內容不一致的書證和證人證言哪個更有法律效力

同一證人的書證和證言只是表現的形式不一樣。相比書證,證人證言因接受當事人的質證更有法律效力。

B. 證據中,公理,定理證明力,是否大於其他書證,視聽資料和證人證言

證據中,公理、定理證明力,是大於其他書證、視聽資料和證人證言的。
公理、定理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無需舉證證明的證據,而書證、視聽資料和證人證言是需要舉證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九條
下列事實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
(一)眾所周知的事實;
(二)自然規律及定理;
(三)根據法律規定或者已知事實和日常生活經驗法則,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實;
(四)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事實;
(五)已為仲裁機構的生效裁決所確認的事實;
(六)已為有效公證文書所證明的事實。
前款(一)、(三)、(四)、(五)、(六)項,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
第四十七條 證據應當在法庭上出示,由當事人質證。未經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當事人在證據交換過程中認可並記錄在卷的證據,經審判人員在庭審中說明後可以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C. 同樣的材料法律上錄音證據和書面證據誰更具有法律效力

物證、檔案、鑒定結論、勘驗筆錄或者經過公證、登記的書證,其證明力一版般大於其他書證、視聽資料和證權人證言。



法條鏈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七十七條

人民法院就數個證據對同一事實的證明力,可以依照下列原則認定:

(一)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依職權製作的公文書證的證明力一般大於其他書證;

(二)物證、檔案、鑒定結論、勘驗筆錄或者經過公證、登記的書證,其證明力一般大於其他書證、視聽資料和證人證言;

(三)原始證據的證明力一般大於傳來證據;

(四)直接證據的證明力一般大於間接證據;

(五)證人提供的對與其有親屬或者其他密切關系的當事人有利的證言,其證明力一般小於其他證人證言。

D. 書證、物證等證據的證明效力如何

不同的證據,具有不同證明能力。根據有關規定,證明同一事實的數個證據,其證明效專力一般可以按照下列情形分屬別認定: (1)國家機關以及其他職能部門依職權製作的公文文書優於其他書證; (2)鑒定結論、現場筆錄、勘驗筆錄、檔案材料以及經過公證或者登記的書證優於其他書證、視聽資料和證人證言; (3)原件、原物優於復製件、復製品; (4)法定鑒定部門的鑒定結論優於其他鑒定部門的鑒定結論; (5)法庭主持勘驗所製作的勘驗筆錄優於其他部門主持勘驗所製作的勘驗筆錄; (6)原始證據優於傳來證據; (7)其他證人證言優於與當事人肩親屬關系或者其他密切關系的證人提供的對該當事人有利的證言; (8)出庭作證的證人證言優於未出庭作證的證人證言; (9)數個種類不同、內容一致的證據優於一個孤立的證據。 另外、對以有形載體固定或者顯示的電子數據交換、電子郵件以及其他數據資料,其製作情況和真實性經對方當事人確認,或者以公證等其他有效方式予以證明的 其與原件具有同等的證明效力。

E. 答辯狀不可作為證據是那部法律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七十七條人民法院就數個證據對同一事實的證明力,可以依照下列原則認定:

(一)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依職權製作的公文書證的證明力一般大於其他書證;

(二)物證、檔案、鑒定結論、勘驗筆錄或者經過公證、登記的書證,其證明力一般大於其他書證、視聽資料和證人證言;

(三)原始證據的證明力一般大於傳來證據;

(四)直接證據的證明力一般大於間接證據;

(五)證人提供的對與其有親屬或者其他密切關系的當事人有利的證言,其證明力一般小於其他證人證言。

F. 證據能力和證明力的關系如何

證據能力和證明力是證據法學中緊密聯系而又有著明顯區別的兩個概念,二者的關系則是證據法學的基本問題。

1、證據能力和證明力二者的聯系

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證據必須既具有證據能力,又具有證明力。不具有證明力就沒有必要有證據能力,具有證明力但不具有證據能力也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2、證據能力和證明力二者的區別

證明力是證據的自然屬性,取決於證據與待證事實之間的邏輯關系;證據能力是法律屬性,取決於證據是否被法律許可用來作為待證事實的依據。

因而證據能力由法律事先規定;證明力主要由法官在訴訟中判斷。證據能力是「質」,是法定的門檻;證明力是「量」,是法官裁量的刻度表。

(6)書證法律效力大於傳來證據擴展閱讀:

證據法學中的證據的證明力,證據的證明力又稱證據力,是指證據對待證事實證明上的強弱程度,即證據在多大程度上對待證事實有證明作用。

證據能力是指一定的事實材料作為訴訟證據的法律上的資格,故又稱作證據資格。是否具有證據能力,要由法律作出規定或者由最高人民法院通過司法解釋、判例來確定。

證據能力是在訴訟中有關人員所提出的證據材料能否被採用所依據的標准,是某一材料能夠用於嚴格的證明的能力或者資格。證據能力的規則如下:

1、證人資格規則。不能正確表達意志的人對案件事實所做的「證言」,不具有證據能力。

2、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以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或者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的方法取得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3、證據須經質證的規則。除了在證據交換過程中認可並記錄在案的情況外,所有證據材料都應當經過雙方當事人的質證,沒有經過質證,就不具有證據能力。

4、限期舉證規則。當事人如果在舉證期限屆滿後提交證據,切不屬於「新證據」的范圍,則該證據材料不具有證據能力。對方當事人同意質證除外。

5、調解或和解中對事實的認可不得作為對其不利的證據的規則。

6、證據能力受限制的規則。某些證據須符合一定條件才具有證據能力。

G. 七大證據的效力大小(急,在線等)

民事訴訟七大證據是:書證、物證、視聽資料、證人證言、當事人的陳述、鑒定結論、勘驗筆錄。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77條:人民法院就數個證據對同一事實的證明力,可以依照下列原則認定:
(一)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依職權製作的公文書證的證明力一般大於其他書證;
(二)物證、檔案、鑒定結論、勘驗筆錄或者經過公證、登記的書證,其證明力一般大於其他書證、視聽資料和證人證言;
(三)原始證據的證明力一般大於傳來證據;
(四)直接證據的證明力一般大於間接證據;
(五)證人提供的對與其有親屬或者其他密切關系的當事人有利的證言,其證明力一般小於其他證人證言。

H. 民事訴訟中傳來證據與傳聞證據之比較

1 傳來證據與傳聞證據的區別(重在理解)
傳來證據是與原始證據相對應的概念,與西方同家的傳聞證據不同。傳聞證據是西方國家,尤其是英美國家的證據種類。在證據法上,傳聞證據是指證人以他人的陳述為內容所作的陳述,或者法庭以外所製作的書面證人證言或證人證言筆錄。傳聞證據是庭審中心主義的產物,基於直接、言詞原則,凡親自感受了案件事實的人都應當以言詞的形式當庭提供證言,以傳聞,即以轉述他人的證言或者以書面的陳述代替當庭陳述,除具備法定例外條件,一般是不具有證據能力的。
可見,我國證據法上傳來證據包容的證據面比較大,不僅適用於言詞證據,而且適用於實物證據;而傳聞證據僅適用於言詞證據。另一方面,直接感知案件情況的證人在法庭外形成的書面證人證言或證人證言筆錄,在西方國家屬於傳聞證據,在我國,卻屬於原始證據。最重要的是,在西方國家,傳聞證據除非具備法定的例外情形,不得作為證據使用,而我國關於傳來證據的分類,目的重在揭示此類證據在證據力方面的特點,並不是重在排除傳來證據的證據能力。相反,我國訴訟法還明確肯定了相應傳來證據的證據能力。例如,(民事訴訟法)第68條就規定:「書證應當提交原件。物證應當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交復製品、照片、副本、節錄本。」(刑事訴訟法)第157條甚至規定:「,…??對未到庭的證人的證言筆錄、鑒定人的鑒定結論、勘驗筆錄和其他作為證據的文書,應當當庭宣讀。」從法律上承認了證人證言筆錄的證據能力。當然,在這里應當指出的是,我國民事訴訟法將是否允許提交書面證人證言的權力賦予了法官,並且是作為「證人應當出庭作證」的例外予以規定的。(民事訴訟法)第17條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出庭作證。有關單位的負責人應當支持證人作證。證人確有困難不能出庭的,經人民法院許可,可以提交書面證言。」在刑事審判中,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於l994年3月雙日第五百九十三次會議討論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體規定》基本上沿襲了前述精神。該規定要求,對於公訴第一審案件,「除因死亡、重病或者其他經人民法院認可的特殊原因,證人應當出庭作證。」1999年修正後的(刑事訴訟法)第157條仍舊沒有明確證人可以不出庭作證的條件,而只是籠統地允許宣讀未出庭證人的證人證言筆錄,結果導致在司法實踐中,證人證言筆錄大肆泛濫,證人出庭作證的很少。為了規范刑事訴訟法的實踐,且998年6月29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41條規定:「證人應當出庭作證」。「符合下列情形,經人民法院准許的,證人可以不出庭作證:(一)未成年人;(二)庭審期間身患嚴重疾病或者行動不便的;(三)其證言對案件的審判不起直接作用的;(四)有其他原因的。
2 傳聞證據與傳來證據造兩個概念來自於不同的話語系統。兩者在外延、訴訟證明活動中所處之地位以及各自所被關注的證據屬性方面存在極大的差別。差別的背後是當事人主義訴訟構造與職權主義訴訟構造的分野。具體而言,這種差別與封法庭審判的重視程度、裁判者的身份以及訴訟證明的真實觀有關,語詞上的區別只是表象。當前的證據立法中,可以考慮引入這些特定的法律用語,但更重要的是在立法中把握語詞背後的法律精神

I. 傳來證據的司法界定

1994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刑事案件程序的具體規定》第40條第3款規定:「書證的副該、復製件,物證的照片,錄像,經與原件、原物核實無誤時,具有與原件、原物同等的證明力。」此後,最高人民法院在1998年《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3條又規定:「收集、調取的書證應當是原件。只有在取得原件確有困難時,才可以是副該或者復製件。收集、調取的物證應當是原物。只有在原物不便搬運、不易保存或者依法應當返還被害人時,才可以拍攝足以反映原物外形或者內容的照片、錄像。書證的副該、復製件,物證的照片、錄像,只有經與原件、原物核實無誤或者經鑒定證明真實的,才具有與原件、原物同等的證明力。製作書證的副該、復製件,拍攝物證的照片、錄像以及對有關證據錄音時,製作人不得少於二人。提供證據的副該、復製件及照片、音像製品應當附有關於製作過程的文字說明及原件、原物存放何處的說明,並由製作人簽名或者蓋章。
《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第188條規定:「調取書證、視聽資料應當調取原件。取得原件確有困難或者因保密需要不能調取原件的,可以調取副該或者復製件。調取物證應當調取原物。原物不便搬運、保存,或者依法應當返還被害人,或者因保密工作需要不能調取原物的,可以將原物拍照、錄像。對原物拍照或者錄像應當足以反映原物的外形、內容。調取書證、視聽資料的副該、復製件和物證的照片、錄像的,應當附有不能調取原件、原物的原因、製作過程和原件、原物存放地點的說明,並由製作人員和原書證、視聽資料、物證持有人簽名或者蓋章。」這是中國刑事訴訟當中有關原始證據和傳來證據的規定。
中國民事訴訟法及司法實踐,強調以事實為根據,實事求是地查明案件客觀真實,所以並不一概排除傳來證據(包括傳聞證據)的證明作用。只要傳來證據(包括傳聞證據)與案件的某個待證事實有關聯,結合其他證據材料進行分析判斷查證屬實後,就可以用來證明案件事實。實踐證明,傳來證據經過轉述、傳抄、復制的次數越多,出現差錯的可能性就越大。但並不能因此否定傳來證據的作用。它對發現與收集原始證據,對於驗證、核實原始證據的真偽都有重要作用;在不可能獲得原始證據時,經查證屬實的傳來證據,同樣可以用作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熱點內容
法治與城管 發布:2025-09-25 15:19:04 瀏覽:479
國際經濟法何時興起 發布:2025-09-25 15:17:28 瀏覽:311
民法典那年 發布:2025-09-25 15:16:50 瀏覽:924
東奧經濟法基礎書籍 發布:2025-09-25 15:16:38 瀏覽:212
民事訴訟法原告權利第三人 發布:2025-09-25 15:09:25 瀏覽:643
公司法有關的論文 發布:2025-09-25 15:00:27 瀏覽:83
律師見證章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25 14:54:26 瀏覽:235
職業病防治的立法宗旨 發布:2025-09-25 14:28:46 瀏覽:837
公眾道德感 發布:2025-09-25 14:28:29 瀏覽:207
司法獨立的障礙 發布:2025-09-25 14:28:26 瀏覽: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