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方違約法律責任
Ⅰ 單方違約責任 會有哪些後果 自己需要承擔哪些
《合同法》第113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單方違約責專任給對方造成損屬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該條規定了在無約定的情況下損失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積極損失和消極損失。同時規定了損失賠償額的最高限額,即損失賠償額不得超過違約方在訂立合同時預見到的有可能發生的損失的種類及損失的具體大小。
Ⅱ 在法律意義上來說,若一方違反合同,應該承擔什麼後果
法律意義上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時,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回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答約所造成的責任,請參考以下法律資料:
《合同法》第七章違約責任
第一百零七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一百零八條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2)單方違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合同法》還指出:
第一百一十條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錢債務或者履行非金錢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對方可以要求履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法律上或者事實上不能履行;
(二)債務的標的不適於強制履行或者履行費用過高;
(三)債權人在合理期限內未要求履行。
第一百一十一條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按照當事人的約定承擔違約責任。
對違約責任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受損害方根據標的的性質以及損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選擇要求對方承擔修理、更換、重作、退貨、減少價款或者報酬等違約責任。
Ⅲ 我單方違約,請問我要付對方多少違約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8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不得擅自變更或者解除合同。單方擅自解除合同,違反了合同法的有關規定,應就其違約行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合同法》第113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合同法》第114條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24條規定: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法發 (1996)28號司法解釋問題的批復規定而不再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9條規定:購銷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對交貨地點有約定的,以約定的交貨地點為合同履行地;沒有約定的,依交貨方式確定合同履行地;採用送貨方式的,以貨物送達地為合同履行地。而是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在確定經濟糾紛案件管轄中如何確定購銷合同履行定地的規定》,根據該規定第三條規定即當事人在合同中對履行地點、交貨地點、未做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均不依履行地確定案件管轄。
Ⅳ 單方毀約承擔什麼責任
行為已構成違約。
《合同法》第107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113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該條規定了在無約定的情況下損失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積極損失和消極損失。同時規定了損失賠償額的最高限額,即損失賠償額不得超過違約方在訂立合同時預見到的有可能發生的損失的種類及損失的具體大小。同時《合同法》第119條規定:當事人一方違約後,對方應當採取適當措施防止損失的擴大;沒有採取適當措施致使損失擴大的,不得就擴大的損失要求賠償。當事人因防止損失擴大而支出的合理費用,由違約方承擔。
Ⅳ 買賣合同中單方違約如何賠償
買賣合同中單方違約的賠償:
因買賣合同中並未對買賣雙方任何一方單方毀約作出任何責任承擔的規定,因此建議在收取定金的前提下,且賣方同意解除買賣合同的前提下,將扣除定金後的房屋首付款余額無息返還客戶;也可要求客戶繼續履約辦理按揭手續,如其拒絕辦理,則可以變更付款方式要求其支付餘款,如其仍拒絕,則需與您的委託人商量是否採取訴訟手段要求客戶繼續履約,但在整個過程中,應注意保留好證據。
買賣合同中的違約主要表現在:
一是一方無正當理由不交或不收貨;
二是一方無正當理由不適當履行。對於這兩種違約,如何計算索賠,因為沒有具體的法律依據,因此在索賠上,往往各說各的理,現根據兩個案例,點評買賣合同違約如何計算賠償。
在合同中,稱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也叫根本違約。在經濟合同中,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有兩種表現:
一種是賣方不履行:
按照客觀的計算方法,損失額的計算應以貨物的市場價格與合同價格之間的差額作為標准,在以客觀標准計算損失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這一標准僅適用於合同標的物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如果合同標的物的價格是在不斷下跌,那麼買方就不存在損失賠償的計算問題。當然,如果違約行為給買方造成了其他損失或合同訂有違約金條款,買方仍可要求賠償或要求支付違約金。
二是作為計算損失額依據的市場價格一般應是履行地的市場價格。如果履行地沒有市場,難以確定客觀的市場價格,在此情況下,應當以買方最容易購買替代物的地點的市場價格加上合理的運輸費用作為計算損失額的依據。
三是在計算損失額時,還應考慮各種受害人應節省的費用和應減輕的損失。因為違約發生以後受害人負有減輕損失的義務,如果沒有盡到這一義務,就應自行承擔這一部分損失,從而應將不合理擴大的損失從損失總額中扣除。
四是假如買方訂立合同的目的是為了將該批貨物轉賣於他人,並且在該合同簽訂以後與他人訂了轉售合同,那麼,可以根據轉售價與合同之間的差額來計算損失。
另一種是買方拒絕接受貨物:
依客觀計算方法,應按合同價格與違約時的市場價格來確定賣方遭受的損失,這一點與賣方不交貨的計算方法相同。當然,如果貨物價格在不斷下跌,一般沒有可得利益的損失,就不能以價格來計算損失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