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法律講權講責任
A. 我要一篇關於「學法律 講權力 講義務 講責任」的論文,字數五百字.以一名小學生的名義來寫.
做一個講文明懂禮儀的少先隊員
房宣衡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我今天講話的題目是「做一個講文明懂禮儀的少先隊員"
金風送爽,桂子飄香,我們迎來了新學年、新學期,我們更迎來了中國首屆「楊樹節」,迎來了處處洋溢著喜慶的新泗陽!同學們,少先隊友們,在這個激動人心的日子裡,我想問大家:作為一個新世紀的少先隊員,在楊樹節中,你將如何展現我們的風采?如何讓我們的學校形象更美好?如何讓遠方的客人感受到我們泗陽的新面貌?
我們的祖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文明的風尚源遠流長。從「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看,非禮勿動」開始,我們的祖先就一直走在追求文明的道路上。文明是尊重別人,更是尊重自己。文明是一種無與倫比的美!古人說,於細微之處觀察人。當我走在馬路上,看到我們同學輕聲問候的時候,我看到了文明;當我踏入校園,看到我們的同學向老師問候的時候,我看到了文明……我們每個人沒有辦法選擇外表的美和丑,但我們能選擇文明!同學們,我們期待著文明之花開遍我們的雙語校園,開遍我們的家鄉泗陽!
一花獨秀不是春,光靠少數人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讓我們共同努力,展現少先隊員的新風采,做好楊樹節的東道主,塑造出家鄉泗陽的新形象!在這里,我以少先隊員的名義呼籲:行動起來,少先隊員們!爭做一個講文明、懂禮儀的好學生!遇到師長、來賓,主動問好;上下樓梯,人多擁擠,注意謙讓;講究衛生,不亂扔果皮,見到紙屑隨時撿起;愛護公物,不亂寫亂劃;乘車時做到先下後上,主動讓座。
同學們,行動起來吧!我們要從現在做起,當一名合格的學生,做一個講文明懂禮儀的少先隊員,為楊樹節獻上一份厚禮!
B. 700字關於法治的演講稿
尊敬的各位來賓:
大家好!我是XXX,今天很高興能在這里與大家共同探討普法工作的重大意義。我演講的題目是:「學法用法,從我做起」。
談到法律,我想大家都不會陌生,或多或少的對它都有一定的了解。21世紀是一個法制社會,所以我們一定要了解法律的重要性。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了法律我們的生活將無法正常的運行。也許有些人對此會不以為然,認為人應該擁有自由,而自由是由自己來決定的。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在一個有規則、有規矩的社會中生活,你能不顧一切地去追求這樣的自由嗎?當然不能!做為一個社會人,你不能完全以自我為中心,不能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因為在這個社會里,並不是只有你一個人,我們所擁有的自由是在法律約束下的自由,如果沒有法律,或者不遵守法律,那麼我們也不會擁有自由。法律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離不開它的束縛。有了法律,社會才有和平和秩序,否則我們將生活在一個混亂的世界,想像一下就知道那是一件多麼可怕和痛苦的事情啊!既然法律是如此的重要,那我們就應該要遵守法律,遵守規則。
我想通過這么一說,大家都了解了守法的重要性了,那接下來就應該要學法了。
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叫「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就是告訴我們凡事要講道理,如果我們人人不講理,那我們的國家將是怎樣一副場面,這個國家怎能還稱其為一個國家呢?所以我們一定要培養法律意識,提高我們的法律素質,這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就需要我們不但要好好學習它,還要合理的運用,才能更好的遵紀守法,維護自身的利益。
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朝著建設民主法治國家的方向在努力。國家一直在開展普法宣傳教育活動,努力地在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教育公民自覺守法,並且學會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利益。而對於執法機關,普法的意義則在於能促使執法者更公平、更公正、更合法的行使自己的工作職能,懲治違法犯罪份子,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
多年來,我們的普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就好像電影《秋菊打官司》里的秋菊一樣,有很多原來對法律一無所知的人,如今都能運用法律來尋求一個說法。隨著普法宣傳教育工作在全國范圍內深入的開展,使得人民群眾逐漸接受了法律意識的培養,並自覺自願地運用法律。我作為一名社區工作者,並且從事著基層法制宣傳教育的工作,我沒有什麼更好的心得,我想普法宣傳教育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效,總結其中的一條經驗,那就是大家都懂得了「學法用法,從我做起。」
應該會有很多人同意我的這個看法吧?有句古話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點滴小事,積累成山。別看這「學法用法,從我做起」,說著容易,可要真正做到,還是得有很強的法律意識和覺悟的。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要從身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不要小看一件小事情,它正是你素質修養的體現,或許在不經意間你就做了一個好公民,也或許在不經意間你就違反了規章制度。舉個再簡單不過的例子,當你在過馬路的時候,你有沒有嚴格按照交通規則呢?「紅燈停、綠燈行、黃燈等一等」的規定你有沒有銘記在心呢?這雖然是一件小事,但也能充分體現公民的素質和修養。
我想如果人人都能從自己做起,首先自己能學法用法,遵守法律,進而再去要求他人,那就會形成大家都來學法用法,大家都遵紀守法的大好局面,這樣我們的社會就會有越來越好的治安環境和社會秩序,違法犯罪活動就會大大減少,人民群眾就能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我們的國家就會逐步成為健康、文明、法治的國家,這不正是我們普法的目的所在嗎?
同志們,為了我們的國家,為了我們的社會,為了我們自己,請記住「學法用法,從我做起」!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C. 幼兒園 學法律 講權利 講義務講責任 的教案 謝謝
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克己復禮為仁」
講的專是君子的一切行為都要符合屬「禮」的規范。只有合「禮」,才能無往不利。這不是講的義務,西方人喜歡講權利和義務,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有權力就有義務,反過來有義務就一定享有權利。
如果非要把儒家講的「禮」套到權利和義務的公式里邊去,那就遵守禮是義務,獲得成功就是相應的權利。但這是生搬硬套。要用西方的思維來學習傳統的儒家文化肯定是有困難的。
D. 以學法律,講權利,講義務,講責任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關鍵是敘述下權利和義務的關系就可以。
E. 法律學(權利能力\行為能力\責任能力及其相互關系
自然人的行為能力是自然人據以獨立參加民事法律關系、以自己的行為取得民事權利或承 擔民事義務的法律資格。
民事權利能力主要考察主體是否具有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能力。
民事責任能力,指民事主體據以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資格,又稱「侵權行 為能力」。
自近代以降,隨著理性主義思潮和啟蒙主義運動的勃興,出於對人的尊重,各國法律均普遍賦予自然人及符合特定條件的社會組織以平等的法律地位,使其均為民事主體。但是,平等的法律地位僅僅是一種法律宣言,其並不能完全體現為主體的人格一律平等。雖然同為民事主體,但每一具體主體的人格實際上並不完全平等。因為,人格實質是主體權利能力、行為能力和責任能力的綜合體現。主體的權利能力、行為能力和責任能力既有差別,必然導致人格之差別。首先,主體之間的權利能力不同。不僅本國人與外國人的權利能力不同,法人與自然人的權利能力不同,即使法人之間、自然人之間,其權利能力亦有所不同。其次,主體之間的行為能力不同。根據主體的意思能力,通常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之分。再次,主體之間的責任能力也不同。有些主體有完全獨立的財產,其應有完全責任能力;有些主體無完全獨立的財產,不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其責任能力即不完全。正是由於這三種能力的不同,決定了性質相同或不同的各民事主體雖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但卻無平等的法律人格。
可見,民事權利能力、民事行為能力和民事責任能力是從不同角度對人格的考量,其分別具有不同的價值。
自然人的行為能力與其責任能力的關系:
通說認為,自然人的行為能力中當然包含責任能力,(註:劉心穩.中國民法學研究述評.95.)即有行為能力者,有責任能力;無 行為能力者,無責任能力,其所實施的違法行為所造成的損害賠償責任由其監護人承擔。但 仔細分析,此通說甚有不妥。
行為能力與責任能力究竟為一種資格抑或兩種有聯系但又相互獨立存在的資格?
首先,責任能力為主體承擔民事責任的資格。而有行為能力的人既然能夠判斷其行為後果 ,則依法應當對其違法行為的後果承擔民事責任,其承擔責任的根本原因顯然在其「過錯」 。至於無行為能力人對其損害結果不承擔民事責任而由其監護人承擔,固然是因為無行為能 力人對行為後果無判斷能力即無構成「過錯」的條件,但更重要的原因,乃在於無行為能力 人(尤其是未成年人)通常無經濟賠償能力。此責任責令無行為能力人之監護人承擔,是為保 護 受害人利益之必須,(註:
③監護人承擔被監護人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之基礎,究竟為監護人未盡注意之義務,抑或純為保護受害人利益計(及監護人之責任為過錯責任抑或無過錯責任),學說上存有爭議。但我國民法規定監護人能夠證明其盡到監護責任的,得減輕或免除其責任,顯然是以監護人未盡監護職責之過失作為其承擔責任的基礎的。)因而構成特殊侵權責任之一種。從表面看,行為能力之有無與責任能 力之有無存在同步。但是,已有學者指出:責任能力與行為能力雖然相互聯系,但畢竟是兩 種不同的資格,不能混淆。首先,兩者目的不同:法律設行為能力之目的,在於使主體得以 自己的意思追求自身利益;設責任能力之目的,在於對主體的違法行為追究民事責任,保護 他人和社會利益;其次,兩者效力不同:行為能力為決定行為是否有效的根據,責任能力為 決定主體是否自己承擔民事責任的根據。(註:梁慧星.民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60.)由此可見,行為能力為自然人為有效法律行為的 資格,責任能力為其對違法行為承擔責任的資格,二者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如果因為二者 在多數情況下發生同步,便認為行為能力「包含」責任能力,反言之,則也可認定責任能力 「包含」行為能力,豈不違背立法之本意?況且在事實上,依很多立法例,無行為能力人在 特定情形也有責任能力。而更重要的是,依我國民法之規定,自然人行為能力被分為三種, 即完全行為能力、限制行為能力和無行為能力。就限制行為能力人而言,其並非全無行為能 力,而是在法定范圍內有完全之行為能力,在法定范圍之外行為能力有缺陷,須由其監護人 的意思加以彌補。如果認為行為能力包含責任能力,則限制行為能力人既然有部分行為能力 ,其便應當具有部分責任能力。但此與監護人責任之理論和立法顯有矛盾,於實務中也根本 無法操作。
其次,所謂責任能力,主要指承擔財產責任的資格。而財產責任的負擔,當以財產上的支 出為要。亦即誰承擔財產責任,誰就應當為財產上的支出。反言之,誰支出財產,誰就是責 任承擔者。而我國《民法通則》第133條規定:「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 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適當賠償,但 單位擔任監護人的除外。」亦即在被監護人致人損害時,被監護人有財產的,首先以被監護 人的財產賠償,不足部分,由監護人適當賠償。這就是說,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人 並非根本不承擔民事責任,如其有財產,則照樣承擔民事責任不誤。此種規定比較公平合理 ,尤其在被監護人為精神病人的情形,有利於促使其親屬積極承擔監護職責,減輕社會負擔 。對此,學說上似無異議。但如果認定無行為能力即無責任能力,則不免與前述規定發生沖 突。
由上可見,行為能力與責任能力為兩種性質不同的資格,應分而視之。多數情形,二者相 互並合,但在特別情形,二者相互獨立。
F. 關於學法律講法治守法規的徵文,1000字左右~
在人的一生中,我們要經歷漫長的人生歲月,要遇到許許多多的是是非非,善惡丑美,我們要學會分辯是非,抑惡揚善,那就要做一個有知識,有道德,懂法律的好公民,俗話說沒有規矩,哪有方圓,只有遵紀守法,才能使自已的人生坦坦盪盪。在現在我們所處的紛繁社會,所面對的事情五光十色,在我們的身邊,有許許多多的法律,法規在指導著我們,約束我們,比如說《森林保護法》約束我們不準破壞森林,《交通法規》約束我們不要闖紅燈,不能酒後駕車,《婦女兒童保護法》保障我們兒童的合法權益。還有許許多多的法律法規都約束著我們的行為。我們要做一個懂得遵紀守法的學生,那要怎麼樣做一名遵紀守法的學生呢?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識,提高自護自愛的能力,做一名守法,懂法,用法的小公民。要知道想做一名遵紀守法的小公民難,難指的不是做好事難,而是一輩子都不能幹壞事,一輩子都要遵紀守法。別看遵紀守法說得容易,其實做得難,比如,像闖經燈,有時候你正在等紅燈,,你看見一個人闖了紅燈了,你就想:他闖了紅燈都沒事,那我闖也沒事,於是你就會動了闖紅燈的念頭,不知不覺你已經違返了交通法。每當做任何一件事,都要三思而後行,想想有沒有違返紀律,如果沒有,你大可放心去做,古語道:「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們時時刻刻都要用法律法規來對照,衡量自己的行為,要維護社會的秩序,讓我們共同營造一個和諧,友好的美好社會。 法律這個詞在我的腦海中是神聖的,它就像一個守護神,伴隨在我們身邊,時時刻刻保護著我們;法律,就像一張無形的大網,指引著人們走向光明的道路;法律,就像孫悟空,用它那雙火眼金睛,分辨黑白,懲惡揚善。法律就在車水馬龍的街道上,就在那肅穆的法庭上,就在禁獵區那些舉著獵q的獵人們心中。法律無處不在。今天街道上顯得格外擁擠,道路上滿是汽車和自行車,汽車排出的尾氣讓人感覺很刺鼻,炙熱的一昂光如火焰一樣照射著但路上依然是井井有條,沒有一個人闖紅燈,交通十分流暢。我穿過馬路,心裡感到十分欣慰,寬敞的馬路上,人人都遵守著「法律」。這是人盡皆知的法,深入人心的律,正是這樣的法律讓我走的如此流暢。記得有一部電影叫《禁獵區》,講的是警察與在禁獵區里打獵的獵人周旋並成功捉獲他們的故事,而在生活中,當獵人站在禁獵區,站在一群羚羊旁舉著獵q准備射擊時,有良知的人們一定會想起法律的制裁,也許他會無情的射擊,也許他會放下獵q,與它們和平共處,希望他選擇後者,放這些動物一條生路,否則法律的嚴懲正等著他們。這是保護動物的法,富有愛心的律。正是這樣的法律才讓我看到充滿生機的大草原。法律伴隨著我,跟我一起成長。
G. 學法律,講權力,講義務,講責任作文
題目更正建議:
學法律,講權利,講義務,講責任
權力和權利是不同的兩個概念,此處「權利」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