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相關負責人員的法律責任
『壹』 單位負責人的法律責任
會計工作是一種社會活動,與社會經濟環境有著密切聯系,社會生活中的許多總是都對會計工作有很大影響,如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有令不禁、虛報浮誇、不公平競爭等問題,都直接影響會計工作的正常運行。為了保證單位負責人正確履行職責,合理確定其應承擔的會計法律責任,政府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會計工作的宏觀監督和管理,為《會計法》的實施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從我國會計工作實際看,經過多年努力,會計法規制度逐步健全,但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等問題總是屢禁不止,與監管工作不力有很大關系。《會計法》在賦予財政部門管理會計職責的同時,明確責任、職權到位,也有利於解決多種監督問題。對財政部門至少需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完善與《會計法》相配套的有關法規制度建設。修訂後的《會計法》,在內容上充實了,有些問題如會計核算規則、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要求,會計做作業資格管理要求,會計監督的要求等,都需要按照《會計法》的基本原則,結合會計工作的實際情況予以具體化。這是使《會計法》各項規定落到實處的重要保證。二是加強對會計工作的監督檢查。通過經常性的監督檢查,指導和督促各單位貪污建賬和對外提供真實、完整的會計信息,依法查處會計工作中的違法違紀行為,特別是對授意、指使、強令編造虛假會計信息、設賬外賬等嚴重損害國家和社會公眾利益的行為,應當依法嚴肅懲處,維護國家和法律的尊嚴。
單位負責人是單位的法人代表,對本單位所發生的違法違紀行為要負主要責任,因此,單位負責人應組織學習新《會計法》的內容,使之成為自己日常經濟行為監督武器,自覺把自己的經濟行為規范在法律之內,會計人員也應積極學習領會新《會計法》內容,使之成為自己工作的法律武器,不畏強權,以確保會計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同時樹立起對會計行為負直接責任的觀念。同時,通過對新《會計法》的學習,增強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會計行為應負的責任感,以國家的利益為重,不設賬外賬,保證了會計信息的完整和真實。
『貳』 企業主要負責人和管理層是否明白發生事故後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
《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條
重大責任事故罪
在生產、作業中違反有關安全管理的規定,因而發版生重大傷亡事故權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惡劣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強令他人違章冒險作業,因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惡劣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第一百三十五條
重大勞動安全事故罪
安全生產設施或者安全生產條件不符合國家規定,因而發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惡劣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叄』 工程負責人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
對!只是要根據 事故的性質 承擔不同的責任 ,一定是有責任要承擔的……
為了 避免事故的發生,都要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 採取科學的手段 以及有效的監督手段 來進行時時監控的……比如 聘請有資質的 監理公司的專業人員 進行現場監督等……並且 還要 將各項責任層層向下 展開 每一級都要承擔相應責任等等………………
這個 行業是有規范 可依的……
只要 項目負責人的 管理程序 使用得當 最後 主要責任 都會落到 具體的責任人的頭上的,項目負責人 只會承擔 領導管理上的責任……所以 管理程序上 一定不能 出現問題 否則 出現問題 沒有人為你分攤……
『肆』 企業的負責人都負責哪些相應的法律責任
『伍』 問單位相關人員各負什麼責任如何處理
負責人B負有主要的領導失職責任:A.他作為單位負責人,應該很清楚公司的制度「單位內部規定非專業駕駛員不得駕駛本單位車輛的規定」。B.他不應該讓員工A把車鑰匙交給員工C.
駕駛員A負有次要責任,雖然是領導叫他把車鑰匙交給員工C,但他作為公司員工,也應該很清楚公司制度。雖說是領導叫他做的,但他完全可以根據公司的相關規定拒絕。
員工C持有B證,證明他是有經過專業培訓的,而且B證駕駛小貨車是合法,也是專業駕照的證明,是有能力駕駛小貨車的。所以主要的事故責任應由員工C承擔。
在法律責任上,當然是由員工C承擔全部的法律責任。不清楚也沒有明確指示或指揮,就不需要承擔什麼責任。
『陸』 分公司負責人在法律上需承擔的責任
分公司負責人在法律上一般不對外承擔責任,只是相當於總公司一個部門。
分公司是企業主體形式中一個特別的存在,其雖無獨立法人資格,但是對外卻往往有獨立經營資格,須領取營業執照方可對外經營,而分公司的負責人,相應亦是屬於法定登記的內容。
但由於現行公司法對分公司負責人的法律地位及具體權利義務並無具體規定,導致實務中對於分公司負責人的具體許可權及相關問題,難以有明確法律指引。
《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四十八條的規定,分公司是指公司在其住所以外設立的從事經營活動的機構。分公司的登記事項包括:名稱、營業場所、負責人、經營范圍。相對於總公司而言,分公司在法律地位上相當於公司的一個職能部門,分公司的負責人則相當於部門經理。
《公司登記管理條例》規定,分公司不具有企業法人資格。分公司的經營范圍一般不得超過總公司的經營范圍。故法律上,分公司的負責人的許可權亦受總公司的章程的約束,負責人亦需要遵守公司治理結構如股東會、董事會的決議。
由於分公司在法律地位上,相當於總公司的一個職能部門,因此總公司以其自身名義授權分公司中非負責人作為簽約代表,並無不可。但是,由於被授權的分公司員工不是法定的代表人,可能會帶來如下法律風險:
1、簽約許可權沖突的風險。由於分公司負責人在法律上有對外代表分公司進行簽約的權利,分公司負責人的簽字一般亦對分公司具有約束力。
因此,若總公司將簽約權授予非負責人的其他員工,則需要明確約束或者禁止分公司負責人的簽約權,但此類約束只能在公司內部生效,對外不能對抗簽約相對方。
2、表見代理的風險。《合同法》第49條的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合同,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該代理行為有效。」
若總公司將簽約權授予非分公司負責人的其他員工,但該員工被終止代理權甚至與公司終止勞動關系後,總公司未及時告知交易相對方其無代理權的情況,該員工與交易方所簽合同仍然成立並有效。
(6)明確相關負責人員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分公司與子公司的關系:
子公司與分公司都是現代大公司企業經營組織的重要形式,二者都具有經營資格,都具有自己的辦公場所。但是,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1.二者的法律地位不同
子公司具有獨立的主體資格,享有獨立的法人地位。分公司則不具有獨立的民事和商事主體資格,不具有法人資格。子公司是獨立的法人,擁有自己獨立的名稱、章程和組織機構,對外以自己的名義進行活動,在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債權債務由自己獨立承擔。
分公司則不具備企業法人資格,沒有獨立的名稱,其名稱應冠以總公司的名稱,由總公司依法設立,只是公司的一個分支機構。
因此,子公司作為獨立的法人,在法律上其意志是獨立的,母公司對子公司的經營管理活動不能進行直接的命令指揮。分公司作為本公司的分支機構,其業務的執行、資金的調動完全受制於本公司。
2.二者的名稱稱謂不同
分公司不具有獨立的名稱,子公司有自己獨立的名稱。分公司名稱需要加母公司的名稱;子公司可以自行起名稱,不需要加母公司的名稱。分公司其名稱中雖有公司字樣,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司。而子公司與一般的公司無異,母公司持有分公司的股份,更多的聯系還是存在於利益方面。
3.二者的經營范圍不同
分公司經營范圍不得超出母公司的經營范圍,子公司可以自行選擇經營范圍,一般無限制。
4.二者設立的程序不同
分公司的設立程序與一般意義上的公司設立程序不同,設立分公司只需辦理簡單的登記和開業手續。而子公司需要按照正常規定進行申請和設立。
子公司由公司股東按照《公司法》的規定設立,應當符合《公司法》對公司設立條件和投資方式的要求。分公司由總公司在其住所地之外向當地工商機關申請設立,屬於設立公司分支機構。
5.二者的財產關系不同
在財產關系結構上,子公司雖然有母公司的參與,但仍有屬於自己的財產。分公司的財產則全屬於本公司,是本公司財產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分公司沒有自己的獨立財產,其實際佔有、使用的財產是總公司財產的一部分,列入總公司的資產負債表。而子公司的財產是獨立的,與總公司財產無關。另外,分公司與總公司之間的資本轉移,因不涉及所有權變動,不必負擔稅收。
6.與總/母公司的控制關系不同
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控制必須符合一定的法律條件。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控制一般不是採取直接控制,更多地是採用間接控制方式。
即通過任免子公司董事會成員和投資決策來影響子公司的生產經營決策。而分公司則不同,其人事、業務、財產受總公司直接控制,在總公司的經營范圍內從事經營活動。
7.二者承擔債務責任的方式不同
分公司不具有企業法人資格,不能獨立地對外承擔民事責任,其民事責任由成立分公司的公司承擔。子公司具有獨立的企業法人資格,可以依法獨立地對外承擔民事責任,母公司對子公司的債務不承擔責任。
母公司作為子公司的最大股東,僅以其對子公司的出資額為限對子公司在經營活動中的債務承擔責任;子公司作為獨立的法人,以子公司自身的全部財產為限對其經營負債承擔責任。
分公司由於沒有自己獨立的財產,與總公司在經濟上統一核算,因此其經營活動中的負債由總公司負責清償,即由總公司以其全部資產為限對分公司在經營中的債務承擔責任。
8.二者的稅收關系不同
設立分公司還是通過控股形式組建子公司,在納稅規定上就有很大不同。由於分公司不是一個獨立法人,它實現的盈虧要同總公司合並計算納稅,而子公司是一個獨立法人,母、子公司應分別納稅,而且子公司只有在稅後利潤中才能按股東佔有的股權進行股利分配。
子公司和分公司的稅收利益存在著較大差異,總體上看兩種組織形式最重要的區別在於:子公司是獨立的法人實體,在設立國被視為居民納稅人,通常要承擔與該國其它公司一樣的全面納稅義務。分公司不是獨立的法人實體。
在設立分公司的所在國被視為非居民納稅人,只承擔有限的納稅義務。分公司發生的利潤與虧損要與總公司合並計算,即「合並報表」。
我國稅法也規定,公司的下屬分支機構繳納所得都有兩種形式:一是獨立申報納稅;一是合並到總公司匯總納稅。而採用哪種形式繳稅則取決於公司下屬分支機構的性質--是否為企業所得稅獨立的納稅義務人。需要指出的是,境外分公司與總公司利潤合並計算。
所影響的是居住國的稅收負擔,至於作為分公司所在的東道國,往往照樣要對歸屬於分公司本身的收入課稅,這就是實行所謂收入來源稅收管轄權。而設立在境內分公司則不存在這個問題,對這一點企業在稅籌劃時應加以關注。
9.領取的營業執照不同。
子公司領取的是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有法定代表人姓名字樣。分公司領取的是營業執照,有負責人字樣。
10.產品包裝標注不同。
子公司在產品外包裝上必須標注自己的名稱和住所。分公司可以標注自己的名稱、住所,也可以同時標注總公司的名稱、住所,還可以只標注總公司的名稱、住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分公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
『柒』 關於事故單位主要負責人在事故發生後的有關違法行為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有什麼規定
關於事故單位主要負責人在事故發生後的有關違法行為應當對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給予撤職處分,對個人經營的投資人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九十條 生產經營單位的決策機構、主要負責人或者個人經營的投資人不依照本法規定保證安全生產所必需的資金投入,致使生產經營單位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責令限期改正,提供必需的資金;逾期未改正的,責令生產經營單位停產停業整頓。
有前款違法行為,導致發生生產安全事故的,對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給予撤職處分,對個人經營的投資人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7)明確相關負責人員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第九十二條 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未履行本法規定的安全生產管理職責,導致發生生產安全事故的,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依照下列規定處以罰款:
(一)發生一般事故的,處上一年年收入百分之三十的罰款;
(二)發生較大事故的,處上一年年收入百分之四十的罰款;
(三)發生重大事故的,處上一年年收入百分之六十的罰款;
(四)發生特別重大事故的,處上一年年收入百分之八十的罰款。
『捌』 《會計法》規定企業負責人應負哪些法律責任
《會計法》規定企業負責人應負的法律責任: 《會計法》第四條規定:單位負責人對本單位的會計工作和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 單位負責人應當承擔以下責任:通報。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採取通報方式對違法行為人予以公告、批評;罰款。在對單位實施罰款的同時,可以對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處以300o元以上50000~以下的罰款:行政處分。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可以由所在單位或有關單位依法給予撤職直至開除的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會計法>第45條規定,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或者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夠成犯罪的,可以處以罰款,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可以由所在單位或有關單位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 《會計法>第46條規定,單位負責人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本法規定行為的會計人員以降級、撤職、調離工作崗位、解聘或者開除等方式實行打擊報復,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分析以上規定,我們可以看出,單位負責人承擔的責任,應當是嚴格責任,單位負責人對單位發生的會計違法行為,除非能證明其反對或者是不知情否則應當對會計違法行為承擔責任。這是因為:(1)會計核算工作是單位工作的重要方面,單位負責人有責任和義務對會計工作進行領導,不能借口不懂業務而放任會計工作的管理。(2)根據我國《公司法>等涉及企業組織的法律法規的規定,單位的負責人對內對外代表單位。領導單位的日常工作,而會計工作是單位日常工作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單位會計記錄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也是在單位負責人的領導下進行的。(3)從實踐來看,近年來發生的會計違規行為絕大部分是在單位負責人的直接參與和領導下進行的。(4)從會計人員和單位負責人的關系來看,如果僅是規定會計人員對會計核算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負責,事實上難以達到目的。在單位中,會計人員在現有體制下仍屬單位工作人員,從管理角度看,會計人員是單位會計信息的主要執行人員,他們是被管理者,其行為受到單位負責人意願的約束。因此,如果不讓單位負責人對會計核算承擔責任,而單獨要求會計人員對會計核算負責是不現實的。從職責和職權相適應的角度看,這樣做也會加重會計人員的責任。在《會計法》有關會計法律責任的規定下,單位負責人作為本單位會計行為第一責任人。應注意以下方面:一是把握單位會計法律責任和單位負責人會計法律責任的區別,認識單位負責人在《會計法》貫徹實施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單位會計法律責任和單位負責人會計法律責任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撇開主觀因素,單位會計核算制度不嚴和運行機制不健全是一個共同的原因,也就是《會計法》在單位中並未得到徹底的實施,這個責任在單位負責人。因此必須要充分認識單位負責人在作為單位會計行為第一責任人在貫徹實施《會計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學習《會計法》和其他的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會計核算的基本知識,這是單位負責人必須具備的素質。同時還應對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嚴格把關,對不合格的應堅決不予任用。三是切實加強會計監督。要使《會計法》在單位中的貫徹實施有保證,單位負責人必須在單位內部實施會計監督.明確自身的監督職責,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在內部會計監督中的職權以及對違反《會計法》行為的檢舉和查處。另外還要切實加強審計監督,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兩方面都應落實。 參考資料: http://ke.soso.com/v3836216.htm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