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中國有多少人不信法律責任

中國有多少人不信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11-23 17:42:00

❶ 中國有那些保護人權的法律

以憲法為根本依據,中國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保障人權的法律制度,人權保障事業不斷法律化、制度化。

——生命權的法律保障。中國重視對公民生命權的保障。《憲法》、《刑法》、《民法通則》等法律對保障公民生命權作了基本規定。《安全生產法》、《職業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對保護勞動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出規定。根據本國情況,中國在法律上保留了死刑,但堅持「少殺、慎殺」的政策,嚴格控制和慎重適用死刑,確保死刑僅適用於極少數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犯罪的時候不滿18周歲的人和審判的時候懷孕的婦女,不適用死刑。中國《刑法》還規定了有利於嚴格控制死刑適用的死刑緩期二年執行的制度,以減少實際執行死刑的人數。

——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的法律保障。《憲法》規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決定或者人民法院決定,並由公安機關執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禁止非法檢查公民的通信。《刑事訴訟法》明確禁止刑訊逼供,對於拘留、逮捕、搜查取證等涉及人身自由和安全的強制方法和手段,規定了嚴格的法律程序。《刑法》對於司法人員的刑訊逼供罪也專門作了規定。《立法法》和《行政處罰法》還規定,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均不得設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處罰;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只能由法律設定。國務院於2003年頒布《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同時廢止了《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憲法》規定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民法通則》規定了公民的姓名權、名譽權、肖像權等各種人格權。

——平等權的法律保障。中國憲法確立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平等地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在適用法律時,對於任何人的保護或者懲罰,都是平等的,不因人而異;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風俗習慣的自由。《憲法》和《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規定,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

——政治權利的法律保障。《憲法》規定,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立法法》規定,只有法律才能設定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選舉權是公民重要的政治權利。憲法和法律規定,年滿18周歲的中國公民,除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外,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根據《選舉法》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的規定,選民或者代表10人以上聯名,可以推薦代表候選人,並與政黨、社會團體推薦的代表候選人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和人民政府副職領導人員,一律由差額選舉產生。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人民政府正職領導人員、法院院長和檢察院檢察長也由差額選舉產生;如果提名的候選人只有一人,也可以等額選舉。憲法和法律還保障公民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選舉法》、《集會遊行示威法》等法律以及有關出版、社團登記管理方面的行政法規,為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提供了法制保障。國務院頒布的《信訪條例》,通過強化政府信訪工作責任來依法保障公民的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權利。

——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保障。《憲法》規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國務院頒布的《宗教事務條例》,依法保護宗教團體、宗教活動場所和信教公民的合法權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了充分尊重和保障。為了尊重在中國境內的外國人的宗教信仰自由,依法保護和管理境內外國人的宗教活動,依法保護境內外國人在宗教方面同中國宗教界進行的友好往來和文化學術交流活動,1994年國務院還頒布了《境內外國人宗教活動管理規定》。

——勞動者權益的法律保障。《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就業促進法》和《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等法律法規,規范和促進了就業,合理界定了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維護了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工傷保險條例》、《失業保險條例》、《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以及《企業職工生育保險試行辦法》等法規、規章,保證了勞動者在養老、失業、患病、工傷和生育等情況下能夠享有必要的物質幫助。《殘疾人就業條例》、《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禁止使用童工規定》等法規和規章,對不同類型弱勢群體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給予特別保護。

——經濟、社會、文化和其他權利的法律保障。《憲法》規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物權法》規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母嬰保健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殘疾人保障法》等法律,加強對特殊群體的保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等法規,規定對城市貧困人口和農村無勞動能力、無收入來源又無人贍養、撫養、扶養的農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軍人撫恤優待條例》和《退伍義務兵安置條例》等法規,規定了國家對退役和傷亡軍人及家屬的撫恤優待制度。公民受教育的權利受憲法和法律保護。《義務教育法》強化了國家保障義務教育實施的責任,將義務教育全面納入財政保障范圍,保障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憲法》還規定,公民有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

❷ 中國法律有多少種

1、憲法、刑法、刑事訴訟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婚姻法、收養法、民法內通則、治安處罰法容、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國籍法、國旗法、公司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兵役法、義務教育法、擔保法、票據法、保險法、法官法、檢察官法、警察法。

2、1986年4月12日,六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

3、我國的《民法通則》是僅次於《憲法》的法律,在理論上即使公安部的《姓名登記條例》也不能與其沖突。《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第一款規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並可以要求賠償損失。」

❸ 中國目前多少歲就具有法律責任了多少歲為成年

《民法總則》來 第十七條自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是成年人。不滿十八周歲的自然人為未成年人。
第十八條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❹ 中國所有關於人身攻擊法律條款

《民法通則》第來101條規定:「公民、源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侵權責任法》第36條規定:「網路用戶、網路服務提供者利用網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計算機信息網路互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第5條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利用互聯網製作、復制、查閱和傳播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信息。」否則,由公安機關給予警告,對個人可以並處5000元以下的罰款,嚴重者可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第4條第1款規定:「為了保護個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人身、財產等合法權利,利用互聯網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❺ 為什麼中國人很多不願意承擔責任

社會制度問題。中國人一向不缺乏責任感,就像很多人為了家庭的責任付出人生一般,他們把責任當作使命甚至信仰。只是這些人不能把社會責任歸於自己的義務。因為他們不認為他們應當付出這些或者不希望付出,也就是說他們認為不是他們需要責任而是被需要。也許你會說這不正顯示了他們沒有責任觀念了么?錯,這個世界上除了壞的事物以外沒有什麼是可以強加給別人的,比如你可以搶走一個人的東西(比如錢財或愛情物質或者精神方面的)卻不可以強制性的給予,當然前提是對方不接受..哈哈。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把責任強制性的加給人們呢,既然他們不主動接受的話?答案是可以,當然這也是你為他們著想。實際上多數組織企業都有自己本組織的規章制度,違反後要受到什麼處罰,就像法律一樣。那麼為什麼法律普遍被人們接受而責任則遇到阻礙呢?法律是保障人民權益的是建立在人民利益的基礎上的。而責任呢?上面說了這是你為他們著想而不是他們自己為自己著想於是差異出來了。責任的強制化凸顯了這個問題么?該怎麼解決呢?其實根本上的問題從枝椏上著手解決就是現在的社會問題。比如大樹缺水你卻給一個葉子灑水!回答了這么多是不是又回到了你的問題上來了?既然是根本上的問題那麼根本的問題出在哪裡?前面說了是社會制度問題。社會制度的問題出在哪裡?前一段時間看過一篇報道說一個大學生在路邊扶起一個被撞到在地的老太太,然後老太太抱著這位同學的腿說是他撞的,最後法院判決這同學和老太太各自擔負一半醫葯費!很多人評論說中國不缺乏好人好事卻缺乏做好人好事的環境!同樣中國不缺乏責任而是缺乏負責任的環境,就像在以前的中國老實人是受肯定的在現在的中國老實人則被否定了,為什麼?因為這里沒有老實人生存的環境了!這個社會原則不是刻定的而是因勢利導的!講變通講豁達已經到了放棄原則的地步了,我不得不說這不是我樂意見到的。都說時勢造人,人促時勢。是的什麼樣的環境養育什麼樣的人,什麼樣的人造就什麼樣的環境。突然想起了春秋里說的君王為人民而發出的命令叫義,臣下執行君王的命令叫信,信承載著義就叫做利!

❻ 很多中國人有一種思想就是別人先罵我,我把他打幾下也是我占理,然後不用付法律責任

這樣的觀點肯定是錯誤的,隨著國家法治教育的普及,老百姓法律意識逐步提高了,有這種想法的人肯定會越來越少,不管怎樣,對於一個正在走向文明富強的民族來說,通過打架斗毆的方式解決問題已經不再被認可,人們正在或者說已經會學會使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❼ 在中國,多少歲以下不負法律責任

中國不是規定14歲以下的人犯罪不負法律責任,而是14周歲以下的人犯罪不負刑事責任,民事責任還是要負的

❽ 中國的法律一共有多少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一共十章四百五十二條。具體章節如下:

第一編 總則。

第一章 刑法的任務、基本原則和適用范圍

第二章 犯罪。

第一節 犯罪和刑事責任。

第二節 犯罪的預備、未遂和中止。

第三節共同犯罪。

第四節 單位犯罪。

第三章 刑罰。

第一節 刑罰的種類。

第二節 管制。

第三節 拘役。

第四節 有期徒刑、無期徒刑。

第五節 死刑。

第六節 罰金。

第七節剝奪政治權利。

第八節 沒收財產。

第四章 刑罰的具體運用。

第一節 量刑。

第二節 累犯。

第三節 自首和立功。

第四節 數罪並罰。

第五節 緩刑。

第六節 減刑。

第七節 假釋。

第八節 時效。

第五章 其他規定。

第二編 分則。

第一章危害國家安全罪。

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三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

第一節 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

第二節 走私罪。

第三節 妨害對公司、企業的管理秩序罪。

第四節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

第五節金融詐騙罪。

第六節危害稅收征管罪。

第七節侵犯知識產權罪。

第八節 擾亂市場秩序罪。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第五章 侵犯財產罪。

第六章 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第一節 擾亂公共秩序罪。

第二節 妨害司法罪。

第三節 妨害國(邊)境管理罪。

第四節 妨害文物管理罪。

第五節 危害公共衛生罪。

第六節 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

第七節 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

第八節 組織、強迫、引誘、容留、介紹賣淫罪。

第九節 製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罪

第七章 危害國防利益罪。

第八章 貪污賄賂罪。

第九章 瀆職罪。

第十章 軍人違反職責罪。

(8)中國有多少人不信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後制定的第一部基本法律是1950年5月1日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對有關婚姻關系的建立、夫妻間的權利和義務、父母子女之間的關系,離婚、離婚後子女的撫養和教育、離婚後的財產和生活等內容,作了具體的規定。

1948年9月,解放戰爭進入了全面戰略反攻階段。此時,中央婦委召開了一次解放區婦女工作會議。會議期間的一天傍晚,鄧穎超對婦委會的同志們說:「少奇同志讓咱們過去一趟,要布置新的任務。

解放區婦女工作會議結束後,中央婦委立即成立了婚姻法起草小組。由鄧穎超主持,成員有帥孟奇、楊之華、康克清、李培之、羅瓊、王汝琪。中央婦委借用了東柏坡老鄉兩個小院,前院兩間土屋,辦公用;幾位大姐和工作人員,住後院兩間土屋。

鄧穎超則態度鮮明,主張寫上「一方堅持離婚可以離婚」這一條。她說:我主張這一條。婚姻問題上婦女的痛苦最多。婦女要求離婚,往往不允許,即便在黨內也如此。所以「一方堅持要離就讓離」是主要根據婦女利益提出的。如果加上很多條件,反而給下邊的幹部一個控制的借口。當時,堅持這一條的人只佔少數。

❾ 中國法律刑事犯罪過多少年不追究

具體時效依據《刑法》規定,不同的刑期追訴時效不一樣。

第八十七條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

(一)法定最高刑為不滿五年有期徒刑的,經過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為五年以上不滿十年有期徒刑的,經過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後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

第八十八條在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立案偵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後,逃避偵查或者審判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訴期限內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應當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訴期限的限制。

(9)中國有多少人不信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追訴時效,是指刑事法律規定的,對犯罪分子追究刑事責任的有效期限。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不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予追訴,或者無罪釋放。

行政處罰法中追訴時效是指對違法行為人因違法行為,被追究責任給予行政處罰的有效期限。如果超過這個期限,則行政機關不得因該違法行為給予行為人施以行政處罰。

《行政處罰法》第29條規定「違法行為在二年內未被發現的,不再給予行政處罰,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前款規定的期限,從違法行為發生之日起計算;違法行為有連續或者繼續狀態的,從行為終了之日起計算。」

參考資料:中國法院網:《刑法》

熱點內容
勞動法中關於病假產假工傷車禍 發布:2025-09-22 12:24:07 瀏覽:292
理解法治建設與中國發展 發布:2025-09-22 11:50:38 瀏覽:73
領導幹部善法治思維 發布:2025-09-22 11:47:02 瀏覽:798
建設行政法規是指由國務院制定 發布:2025-09-22 11:43:20 瀏覽:401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檢察機關有權對 發布:2025-09-22 11:40:23 瀏覽:891
吸入法治肺 發布:2025-09-22 11:36:10 瀏覽:955
五鳳司法所 發布:2025-09-22 11:34:19 瀏覽:669
民族區域自治立法 發布:2025-09-22 11:24:31 瀏覽:79
法院壁紙 發布:2025-09-22 11:24:21 瀏覽:190
下列不屬於行政法規的制度程序的是 發布:2025-09-22 11:12:50 瀏覽: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