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14歲以下致死法律責任

14歲以下致死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1-12-19 21:35:40

① 中國法律對於14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怎麼處理

對於14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不承擔刑事責任,但並不意味著同樣不承擔其他的責任。對於未成年人的犯罪處理:

1、未成年人不承擔刑事責任並不意味著他同樣不承擔其他的責任。我國《刑法》規定:「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嚴加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我國設立有工讀學校和收容教養所,其適用對象就是有危害行為尚不構成犯罪的未成年人。

2、對未成年人的危害行為可以追究行政責任。從警告到開除,不同級別的行政處分適用於不同危害程度的違法行為。一旦被學校開除,正常受教育的機會就會被剝奪,自己以後的職業技能技術學習就會受到影響,求學就業的道路更加艱難。

3、未成年人的家長應當對未成年人的危害行為承擔財產賠償責任。我國《民法通則》規定,未成年人給他人造成財產損失的,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財產賠償的結果就可能改變未成年人成長的物質環境,甚至還可能動搖其家長培養教育的信心。

4、法律還賦予了其他公民排除危害保護自己的權利。我國《刑法》中有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制度。這兩種制度都是針對不法侵害或者危險而言。對未成年人的不法侵害行為,受害人和其他公民有權進行緊急避險,符合條件的還可以正當防衛。

在緊急避險或者正當防衛的過程中,給未成年人造成損害的,行為人不承擔法律責任。由於未成年人一般都體單力薄,在與成年人的對抗中,受損害的多半是未成年人自己。

5、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不負刑事責任,並不排除引誘教唆人員的刑事責任。我國《刑法》規定,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

實踐中,引誘教唆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未成年人實施危害行為的,看成是引誘教唆人實施的犯罪,由引誘教唆人承擔全部刑事責任。這既是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也是對未成年人的一種約束。



(1)14歲以下致死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刑法》第十七條有明確的規定:

1、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2、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3、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4、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② 14歲要負的法律責任

不滿周歲的(含14周歲生日當天),對任何犯罪不負刑事責任。

14周歲以上不滿16周歲的(14周歲生日的第二天到16周歲生日當天),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但是並不是僅限於這類罪名,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答復: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八種犯罪,是指具體犯罪行為而不是具體罪名。

對於刑法第十七條中規定的「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實施了殺人、傷害行為並且造成了致人重傷,死亡後果的,都應負刑事責任。而不是指只有犯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的,才負刑事責任,綁架撕票的,不負刑事責任。

對於司法實踐中出現的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綁架人質後殺害被綁架人,拐賣婦女、兒童而故意造成被拐賣婦女、兒童重傷或者死亡的行為,依照刑法是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的。

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減輕處罰並不得適用死刑。

(2)14歲以下致死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歸責原則

歸責原則體現了立法者的價值取向,是責任立法的指導方針,也是指導法律適用的基本准則。歸責一般必須遵循以下法律原則:

1、責任法定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發生後應當按照法律事先規定的性質、范圍、程度、期限、方式追究違法者的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法律後果,它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

(2)排除無法律依據的責任,即責任擅斷和「非法責罰」。

(3)在一般情況下要排除對行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聯系原則。其含義包括:

(1)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是認定法律責任的重要事實依據。

(2)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時這也是區分有責任與無責任的重要因素。

(3)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③ 14歲孩子犯罪要負法律責任嗎

不滿14周歲的(含14周歲生日當天),對任何犯罪不負刑事責任。

14周歲以上不滿16周歲的(14周歲生日的第二天到16周歲生日當天),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但是並不是僅限於這類罪名,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答復: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八種犯罪,是指具體犯罪行為而不是具體罪名。

對於刑法第十七條中規定的「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實施了殺人、傷害行為並且造成了致人重傷,死亡後果的,都應負刑事責任。而不是指只有犯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的,才負刑事責任,綁架撕票的,不負刑事責任。

對於司法實踐中出現的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綁架人質後殺害被綁架人,拐賣婦女、兒童而故意造成被拐賣婦女、兒童重傷或者死亡的行為,依照刑法是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的。

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減輕處罰並不得適用死刑。

(3)14歲以下致死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歸責原則

歸責原則體現了立法者的價值取向,是責任立法的指導方針,也是指導法律適用的基本准則。歸責一般必須遵循以下法律原則:

1、責任法定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發生後應當按照法律事先規定的性質、范圍、程度、期限、方式追究違法者的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法律後果,它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

(2)排除無法律依據的責任,即責任擅斷和「非法責罰」。

(3)在一般情況下要排除對行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聯系原則。其含義包括:

(1)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是認定法律責任的重要事實依據。

(2)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時這也是區分有責任與無責任的重要因素。

(3)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④ 14歲以下的未成年犯故意殺人罪怎麼處罰

你父母是監護人,14歲到16周歲這個階段是部分責任年齡,即是說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14周歲以下犯罪不負刑事責任,但是其監護人要負責賠償,也就是你的父母。
16到18周歲之間可以從輕減輕處罰,結果輕微可以免予處罰。
16周歲以下不夠刑事處罰的,會告訴你父母也就是監護人管教,如果父母或者監護人沒有能力的,也就是特殊原因,那麼會到收容所。如果是故意殺人,那收容實現還要看你在收容所的具體表現而定。

⑤ 14歲以下的人殺人會判什麼罪,或者有什麼處罰

我國刑法中,把14周歲以下稱為無行為能力人,14周歲以下故意殺人,並不會被判刑,但監護人會承擔民事責任,對被害人家屬賠償。

15周歲到18周歲的,為限制行為能力人,要為自己的行為付上刑事責任,我國還沒有判過未成年人死刑,包括那次北京藍急速網吧縱火案,也只不過判了一個滿14周歲的孩子無期徒刑。

15歲故意殺人,實踐中判罰應該會在10年左右。

15歲犯故意殺人罪應承擔刑事責任. 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5)14歲以下致死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犯罪構成(一)、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生命權。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夠獨立呼吸並能進行新陳代謝的活的有機體,是人賴以存在的前提。

(二)、客觀要件首先必須有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作為、不作為均可構成。以不作為行為實施的殺人罪,只有那些對防止他人死亡結果發生負有特定義務的人才能構成。殺人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藉助一定的凶器,也可以是徒手殺人,但是如果使用放火、爆炸、投毒等危險方法殺害他人,危及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財產安全的,應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論處。對於教唆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或沒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去殺害他人的,對教唆犯應直接以故意殺人罪論處。

其次,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必須是非法的,既違反了國家的法律。執行死刑、正當防衛均不構成故意殺人罪。經受害人同意而剝奪其生命的行為,也構成故意殺人罪。對所謂的「安樂死」,仍應以故意殺人罪論處,當然,量刑時可適用從輕或減輕的規定。

第三,直接故意殺人罪的既遂和間接故意殺人罪以被害人死亡為要件,但是,只有查明行為人的危害行為與被害人死亡的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才能斷定行為人負罪責。

(三)、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是一般主體。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本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四)、主觀要件本罪在主觀上須有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他人死亡的危害後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

故意殺人的動機是多種多樣和錯綜復雜的。常見的如報復、圖財、姦情、拒捕、義憤、氣憤、失戀、流氓動機等。動機可以反映殺人者主觀惡性的不同程度,對正確量刑有重要意義。

參考資料:網路-故意殺人罪

⑥ 十四歲應負的法律責任

不滿周歲的(含14周歲生日當天),對任何犯罪不負刑事責任。

14周歲以上不滿16周歲的(14周歲生日的第二天到16周歲生日當天),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但是並不是僅限於這類罪名,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的答復: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八種犯罪,是指具體犯罪行為而不是具體罪名。

對於刑法第十七條中規定的「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實施了殺人、傷害行為並且造成了致人重傷,死亡後果的,都應負刑事責任。而不是指只有犯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的,才負刑事責任,綁架撕票的,不負刑事責任。

(6)14歲以下致死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法律責任構成: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構成法律責任必須具備的各種條件或必須符合的標准,它是國家機關要求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時進行分析、判斷的標准。根據違法行為的一般特點,我們把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主體、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

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3、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損失和傷害。

4、主觀過錯。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5、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⑦ 14歲以下不負刑事責任就可以隨便犯法嗎

現在14歲已經納入刑法。14歲以下父母承擔責任,還會進行行為教育。誰也不可能隨便犯法。

⑧ 14周歲以上16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過失殺人應承擔什麼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於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未成年人過失殺人是否應負刑事責任問題的復函
http://www.lawyee.net/Act/Act_Display.asp?RID=22729

⑨ 14歲以下殺人不負刑事責任,由父母承擔,如果殺了父母呢

如果父母有遺產,可以執行父母留下的遺產,但要保留必要的生活條件。

如果父母沒有可執行的遺產,未成年人本人也沒有財產的話,那受害人只能自認倒霉了。

熱點內容
合同法無效合同真題 發布:2025-09-17 20:27:11 瀏覽:456
條例口號 發布:2025-09-17 20:22:52 瀏覽:285
勞動法中關於罰款 發布:2025-09-17 20:14:04 瀏覽:308
法官二次元 發布:2025-09-17 20:13:09 瀏覽:989
男一司法破肚 發布:2025-09-17 20:10:37 瀏覽:180
失德之害領導幹部從政道德警示錄 發布:2025-09-17 20:03:03 瀏覽:540
行政法學歷年真題 發布:2025-09-17 19:48:49 瀏覽:457
助人為樂道德模範 發布:2025-09-17 19:45:54 瀏覽:652
日本刑事訴訟法全文 發布:2025-09-17 19:25:55 瀏覽:778
弱者道德 發布:2025-09-17 19:25:09 瀏覽: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