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定再審民事裁定書的法律效力
1. 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多少
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五條 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六個月內提出;有本法第二百條第一項、第三項、第十二項、第十三項規定情形的,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之日起六個月內提出。
2. 決定再審的民事裁定還用開庭嗎
必須開庭,另行組成合議庭
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零七條
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由第一審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當事人可以上訴;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由第二審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審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
人民法院審理再審案件,應當另行組成合議庭。
3. 法院裁定書有效期多久
永久有效。法院裁定書一經生效即具有永久法律效力,除非被依法撤銷。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九條規定申請執行的期間為二年。申請執行時效的中止、中斷,適用法律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定。
具體解釋為:裁判文書具有強制執行效力,是指如果義務人拒不履行裁判文書所確定的義務,權利人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但權利人必須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提出申請,否則,就喪失了申請強制執行的權利。
申請執行的期限為二年,從法律文書規定履行期限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規定分期履行的,從規定的每次履行期限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未規定履行期限的,從法律文書生效之日起計算。
(3)裁定再審民事裁定書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法院裁定書分類:
1、一審判決書
第一審程序的民事判決書,亦稱一審民事判決書,它是人民法院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對受理的民事案件和經濟糾紛案件按照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第一審普通程序或簡易程序審理終結後,依照國家的民事法律、法規,就解決案件的實體問題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書面文書處理決定。
2、二審判決書
第二審程序的民事判決書,亦稱二審民事判決書,它是中級以上人民法院民事判決對當事人不服第一審法院民事判決提起上訴的民事案件或經濟糾紛案件,依照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第二審程序進行審理後,依法作出維持或者改變一審民事判決的書面處理決定。
3、再審判決書
審判監督程序的的民事判決書,亦稱再審民事判決書,他是人民法院對本院或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和調解協議,依照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審判監督程序進行再審後,就訴訟那個當事人之間的權力義務關系,作出重新確認處理的書面決定。
4. 已生效的不予受理民事裁定書確有錯誤,需要申請再審嗎
可以申請再審,但是否申請再審應由當事人自己決定。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九條的規定,如果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
如果經法院審查,原生效的裁定確有錯誤的,應當進行再審。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九十九條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或者當事人雙方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申請再審的,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第二百條當事人的申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
(一)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
(三)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是偽造的;
(四)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的主要證據未經質證的;
(五)對審理案件需要的主要證據,當事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人民法院未調查收集的;
(六)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
(七)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或者依法應當迴避的審判人員沒有迴避的;
(八)無訴訟行為能力人未經法定代理人代為訴訟或者應當參加訴訟的當事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的;
(九)違反法律規定,剝奪當事人辯論權利的;
(十)未經傳票傳喚,缺席判決的;
(十一)原判決、裁定遺漏或者超出訴訟請求的;
(十二)據以作出原判決、裁定的法律文書被撤銷或者變更的;
(十三)審判人員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5. 對再審裁定當事人能否上訴
○劉芳芳 朱 穎 原告張某與被告王某因經濟糾紛訴至法院。經法院主持調解,該案以調解結案。結案後,張某認為該調解協議不是其真實意思表示,違反了自願原則,因而申請再審。張某的再審申請經審委會討論後,決定裁定進入再審程序。經再審發現,張某提出的調解違反自願原則的理由不成立,且該案調解協議的內容亦不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故擬作出裁定駁回張某的再審申請,並恢復原調解書的執行。但對該裁定當事人是否享有上訴權存在不同認識。 一種觀點認為不享有上訴權,理由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4條規定: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申請再審事由不成立的,應當裁定駁回再審申請。駁回再審申請的裁定一經送達,即發生法律效力。 另一種觀點認為當事人應當享有上訴權。理由為:再審申請是一種訴權,在審查階段駁回再審申請的裁定無上訴權無爭議,但經審查裁定進入再審程序後,按照一審程序審理發現應駁回再審申請,這與審查階段的性質不同,且司法解釋無明確規定。 筆者認為,對於上述案例,應當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審判監督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第40條規定,而非第24條的規定,即:人民法院以調解方式結案的案件裁定再審後,經審理發現申請再審人提出的調解違法自願原則的事由不成立,且調解協議的內容不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應當裁定駁回再審申請,並恢復原調解書的執行。根據該條規定,裁定駁回再審申請的同時應當恢復原調解書的執行。顯然,該裁定一經送達即發生法律效力,不屬於可以上訴的情形。該條是關於以調解方式審結的案件再審後如何處理問題的特別規定。
6. 哪些民事裁定書可以申請再審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條的規定,民事裁定適用於下列范圍:(一)不予受理回;(二)對管轄權有答異議的;(三)駁回起訴;(四)財產保全和先予執行;(五)准許或者不準許撤訴;(六)中止或者終結訴訟;(七)補正判決書中的筆誤;(八)中止或者終結執行;(九)不予執行仲裁裁決;(十)不予執行公證機關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十一)其他需要裁定解決的事項。並且規定上述第(一)、(二)、(三)項裁定,可以上訴。但是整個民事訴訟法並未規定哪些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可以申請再審。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印發《第一次全國民事再審審查工作會議紀要》的通知(法[2011]159號)第6條的規定,當事人對不予受理、管轄權異議、駁回起訴以及按自動撤回上訴處理的裁定不服申請再審的,上一級人民法院應當受理。作者簡介:唐湘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碩士,北京資深律師,律師事務所副主任。專業辦理最高院和全國各省高院再審、二審疑難復雜案件。
7. 再審期間原審判決裁定的效力問題
再審期間。原審判決裁定的,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裁定中止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執行,但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撫恤金、醫療費用、勞動報酬等案件,可以不中止執行。
申請再審,是當事人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確有錯誤,要求人民法院重新審理的一種訴訟活動。民事訴訟法規定,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
第二百零六條 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裁定中止原判決、裁定、調解書的執行,但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撫恤金、醫療費用、勞動報酬等案件,可以不中止執行。
第二百零七條 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再審的案件,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由第一審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當事人可以上訴;發生法律 效力的判決、裁定是由第二審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二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上級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審的,按照 第二審程序審理,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
人民法院審理再審案件,應當另行組成合議庭。
8. 判決書或裁定書中本院認為的內容,可否是判決或裁定的結論,法律效力如何
判決書或裁定書中本院認為的內容,不能作為判決或裁定的結論,但是具有一定法律效力。
根據2002年4月1日開始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九條第一款第四項之規定,下列事實,當事人無需舉證證明:(四)已為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確認的事實。
法院判決書或者裁定書中,「本院認為」的部分,屬於對判決結論的說理和解釋。從說理和解釋推導出判決結論。
「本院認為」的說理和解釋部分,可以在說理的同時,直接寫明判決結論。這里的寫明判決結論是判決書寫作的問題涉及認證是否充分的問題,不涉及法律效力。判決書的效力體現在判決結論部分。
(8)裁定再審民事裁定書的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判決主文是人民法院就當事人的訴訟請求作出的結論,而判決書中的「本院認為」部分,是人民法院就認定的案件事實和判決理由所作的敘述,其本身並不構成判項的內容。
證據說理是判決書說理論證的起點。「證據與事實相統一、事實與法律相統一」是判決書說理的最基本要求。認定的事實必須有相應的證據證明,適用的法律必須基於相應的事實。
簡言之,證據證明事實,事實適用法律。一方面,證據說理是事實說理、得出裁判結論的前提;另一方面,證據說理也是判決書說理的必然要求。
為保證判決書證據的說理性,撰寫判決書時必須做到以下幾點,即:內容上必須包含雙方都提供了什麼證據、法院認定了什麼證據、認定證據內容是什麼、其證明力如何以及法院未予認定的證據及其原因所在。
參考資料來源:石家莊仲裁委員會—最高法院案例:判決書中的「本院認為」部分不能作為執行依據
9. 裁定再審案件的法律文書未生效怎麼辦
法律分析:如果發現判決書還沒有生效的話,那就不應該進入執行程序,法院應當裁定終止執行。公安機關的偵查程序,也應當決定終結案件。判決書,法律術語,是指法院根據判決寫成的文書。是法律界常用的一種應用寫作文體,包括民事判決書、刑事判決書、行政判決書和刑事附帶民事判決書。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新規:法院生效的判決書從1月1日起在互聯網全面公布,除涉及國家機密、個人隱私、未成年犯罪以及不宜「曬」的4類判決書外,公眾均可隨時查閱。一審判決書第一審程序的民事判決書,亦稱一審民事判決書,它是人民法院代表國家行使審判權,對受理的民事案件和經濟糾紛案件按照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第一審普通程序或簡易程序審理終結後,依照國家的民事法律、法規或經濟法律、法規,就解決案件的實體問題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書面文書處理決定。二審判決書第二審程序的民事判決書,亦稱二審民事判決書,它是中級以上人民法院民事判決對當事人不服第一審法院民事判決提起上訴的民事案件或經濟糾紛案件,依照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第二審程序進行審理後,依法作出維持或者改變一審民事判決的書面處理決定。再審判決書審判監督程序的的民事判決書,亦稱再審民事判決書,他是人民法院對本院或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和調解協議,發現確有錯誤,或者根據當事人符合法定條件的再申請,或者根據人民檢察院的抗訴,依照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審判監督程序進行再審後,就訴訟那個當事人之間的權力義務關系,作出重新確認處理的書面決定。特別程序的民事判決書,是人民法院按照民事訴訟法第十五章的規定,審理特殊類型的案件,就某種法律事實是否存在或者某種權利的實際狀態如何依法作出確認的書面決定。按照特別程序審理的案件的特點是:第一,都不具有民事權益爭議的內容;第二,起訴人或申請人都不要求追究民事責任。
10. 院長提請再審民事裁定書送達當事人後立刻生效嗎
不送達在程序上違法了,但不影響再審裁定的法律效力(最重要的就是中止原判執行)。在完善送達程序後,再審程序照樣進行。所以,作為被申請人,還是積極應訴,爭取再審維持原判才是正道。檢察院抗訴的案件,再審改判率一般也就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