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義務主體法律一致
A. 權力、責任、義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權利與義務不可分割,是一致的。兩者之間是互相依存的關系,沒有義務,權利便不再存在;沒有權利,便沒有義務存在的必要。同時義務是權力的保障。作為法律所規定的權利的實現,當然離不開義務的履行;實質上,在此過程中,也是權力作用的結果。
權利可以放棄,而義務則必須履行。
權力是實現責任的手段和工具,而責任的落實是運用權利的目的。權力的行使必須承擔相應責任。對於領導人而言,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要落實在明確責任和主動接受監督上面。
在法律層面上講,義務也是責任,義務規范要求的作為與不作為要令行禁止。法律主體如果都能這樣對待義務,就必然有助於權利的實現,建立起良好的秩序。
B. 民法通則中的權利義務一致原則和平等原則
權利和義務相統一原則和平等原則,是民事法律體系的基本原則或核心原則,是調整民事法律關系所必須遵循的法則。
一、平等原則是調整法律關系的重要原則:
民法上的平等原則,是指在民事活動中,民事主體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所有具有民事主體資格的雙方,在民事活動中的行為均應遵循這樣的准則。中國民法的平等原則是當今商品經濟規律的屬性,是現代法制的基本原則,在當代不同國家不同階級屬性的人類社會,固然其階級性質有別,但在不同的民事法律制度上,相同的一點都是把平等原則作為立法的指導思想和調整商品關系的基本方針。
二、權利和義務相統一是調整民事法律關系所必須遵律的法定原則:
(1)從法律關繫上講,二者是同時產生的,是相對應的一對范疇。沒有權利,就沒有義務,沒有義務,也就沒有權利。我國憲法規定:"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也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2)從法律關系的主體來說,一方面,公民既是權利的享有者,又是義務的承擔者。既沒有脫離義務單獨存在的權利,也沒有可以摒棄權利而單獨履行的義務。所以說,權利和義務是法律規定中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面,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權利的主體,又是義務的主體。
另一方面,權利的實現要求義務的履行,義務的履行要求權利的實現。也就是說,公民享有權利需要條件,這個條件的實現依靠義務來創造,如果不履行義務,那麼權利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公民能夠享有什麼樣的權利,就根據公民所盡的義務確定;同樣,公民的義務,也是根據它所享有的權利確定的。
(3)從我國來說,社會主義制度下,公民得權利和義務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公民權利的充分實現,可以激發人民群眾的主人翁責任感,調動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自覺地承擔對國家和社會地責任,盡自己的義務。隨著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又反過來為公民權利的實現提供和創造了條件。
(4)對公民的要求來說,在我國,任何公民都必須用權利和義務的統一性原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既要認真行使自己的權利,又要自覺地履行自己的義務,在行使權利時,要履行對國家、對社會和他人權利的義務
C. 權力、責任、義務三者之間的關系
法律規定公民享有一定的權利,必須履行相應的義務。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是相輔相成的。世界上沒有不享有權利的義務,也沒有不履行義務的權利。權利可以放棄,而義務則必須履行。
1、領導者是具有職位和相應權力的人。一個組織或團體的領導者,一定具有一定的職權。領導者的職權是領導者從事管理活動的資格,領導者的職位越高,其權力越大。組織或團體必須賦予領導者一定的職權,領導者的權力是法定的,與職位相關聯,它不因人而異,誰處在那個職位上,誰就具有那個職位的相應法定權力,職位越高,責任越大,權力也越大。
2、領導者的權力是有限的。各級領導幹部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持正確的權力觀,堅決反對脫離群眾、以權謀私。最終形成了比較系統的、體現我國現階段國情的科學權力觀。
3、權力的行使必須承擔相應責任。對於領導人而言,有權必有責,這是領導權力的本質性決定的。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要落實在明確責任和主動接受監督上面。任何組織或團體的領導者,都具有一定的職位,都要運用和行使相應的權力,同時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權力和責任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一定的權力又總是和一定的責任相聯系的。
4、責任與權力的統一存在。責任是對領導者的基本要求,領導者被授予權力的同時,應該對組織或團體的命運負有相應的責任,對組織或團體的成員負有相應的義務。權力和責任應該同步消長,權力越大,責任越重。比較而言,責任比權力更本質,權力只是盡到責任的手段,責任才是領導真正的象徵。 在現代法制社會,行政機關的權力與職責、權力與責任是緊緊相連的。行政機關的行政權力就是行政職責,既不能擅自放棄,也不能任意轉讓。同時,行政機關行使權力,實施行政管理,必須對自己行為負責,不允許行政機關只行使權力而不承擔責任。無責任即無授權,權力與責任必須一致。
D. 國家賠償的侵權主體,責任主體和賠償義務主體的區別
織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賠償的權利。國家賠償由本法規定的賠償義務機關履行賠償義務。
由於《國家賠償法》是調整刑事賠償和行政賠償的專門法律,根據上述特別規定,無論刑事賠償還是行政賠償,被訴主體均為賠償義務機關,即賠償義務機關是唯一的責任主體和賠償義務主體。
然而,無論賠償義務機關是哪個機關,都是國家的組成部分,雖然賠償義務機關代表國家承擔賠償義務,但最終承擔責任的只能是國家。
E. 法律責任同法律權利和義務可否相互轉移
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
權利和義務是法律界定社會關系的兩種方式或手段。從整體意義上看,權利和義務作為行為的尺度共同執行著階級統治和公共事務管理的職能,二者的基本功能是一致的。但是,從具體法律關系的內容來看,權利和義務在職能上又有一定的分工,各自發揮作用的方式、方向和范圍有所不同。
權利和義務都有不同的表現形式或變異形態。權利有權力、特權、豁免權等變異形態,義務有責任、無權、無資格等變異形態。相應地,法律關系可以分為四種類型:權利與義務對應型、權力與責任對應型、特權與無權對應型、豁免權與無資格對應型。在不同類型的法律關系中,權利和義務的職權分工也不盡相同。
權利與義務對應型法律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主要是民事法律關系。
權力與責任對應型法律關系,既是一種權力賦予者與權力行使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又是一種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特權與無權對應型法律關系,是一種權利主體與義務主體分立型法律關系。
豁免權與無資格對應型法律關系,是權力與責任對應型法律關系和特權與無權對應型法律關系的片面結合。
F. 《網路安全法》中明確了四大主體的責任義務,四大主體具體是()
四大主體具體是國家、主管部門、網路運營者、網路使用者。
1、出台《草案》,並且在未來在這部高規格法律下完善相應的配套體系和制度,並體現其可操作化和可執行性。除此之外,還需要若乾的細則出台,比如建立網路安全標准體系,由國務院哪些部門組織制定,牽涉哪些行業;網路產品、服務應當符合哪些國家標准和行業標准需要予以明確等等。
3、「網路運營者應當建立健全用戶信息保護制度,加強對用戶個人信息、隱私和商業秘密的保護」「並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或者與用戶的約定,處理其保存的公民個人信息」。企業更要樹立一定的責任感,積極按照法律條款建立用戶信息保護制度。
4、網路使用者即任何個人和組織使用網路應當遵守憲法和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危害網路安全。具體條款細化為不得從事入侵他人網路、干擾他人網路正常功能、竊取網路數據等危害網路安全的活動、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公民個人信息等,還要增強法律意識。
G. 經濟法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
經濟法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
一、責任、紀律與自主:更為廣泛意義上的經濟責任制
(一)經濟責任制的概念
經濟責任制,作為公有制中的經濟管理制度,同時也是公有制組織之間及組織內部的一種經濟法律制度。經濟責任制不僅僅是一種管理關系,同時是一種法律關系。經濟責任制通過法定或是約定的法律形式,確定各方的權利義務,以及相應的經濟指標和經濟核算,採取獎勵和制裁來實現對於主體行為的引導。由此,經濟責任制是一種完全的法律制度。它是指,在公有制領域內的經營管理中,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相互承擔經濟義務和相應的享有權益的經濟法律關系和制度。廣義的經濟責任制,也包括非公有制領域的經營管理責任制關系,如私營企業的經理與董事會的關系、董事與股東的關系等,但其主要由私法自治或當事人意思自治,一般而言不屬於經濟法的范疇。
經濟責任制實行的主要范圍有:國家機關之間,如政府對人大,上級對下級;國家與公有組織之間,如國有企業對出資的機關、主管部門和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個人與組織之間,如國有股東代表、董事、監事等對其委派機關,個人承包者對集體、企業或政府主管部門;組織內部,如實行內部承包或崗位責任制等。
有必要指出的是,這里所說的經濟責任制,不同於以往所稱的經濟責任制 ,如「經濟責任制是在國家計劃指導下,以提高社會經濟效益為目的,實行責、權、利緊密結合的生產經營管理制度」 ,這種經濟責任制只是一種局限於公有競爭性組織內的管理制度,忽視了經濟法中經濟主體的統一性。作為強調管理的經濟責任制,我們所指的是一種更為廣泛意義上的經濟責任制。經濟責任制不僅僅是對公有競爭性組織而言的,它同時存在或應當存在於經濟管理機關為代表的所有公有制組織。實質上,企業同政府機構的共性在於它們都是層級組織,經濟責任制在任何一個經濟組織中都存在,政府經濟管理機關作為公法意義上的組織,在依法治國、依法調整和管理市場中同樣要依照經濟責任制來組織,它更深刻的表明了經濟法上的公有經濟管理主體的特色所在。公有經濟管理主體同競爭性組織的管理是相通的,經濟法中主體的統一性,也要求將公有組織的管理統一調整,因而,我們所說的經濟責任制,要比經營責任制的范圍要廣。這也是經濟法主體的統一性所決定的。
(二)與相關概念的比較
第一,責任制。責任制不僅僅是法律上的范疇,它實質上是對一定的人或組織所負擔的工作和應該完成的任務必須切實負起責任的一種強制性的規定或約束 .責任制的出現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隨著分工與專業化的發展,以及組織一體化的發展,管理學逐漸獨立而成為一門學科 .責任制體現了管理中的角色分工、利益與責任相一致的思想。公有制組織的出現,使得責任制逐步上升為法律。體現在經濟法中就是經濟責任制。當然,法律上的責任制不僅僅包括經濟責任制,同時也包括其它法律部門中的各種責任制。
第二,經濟責任。經濟責任制與經濟責任的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經濟責任制是公有制組織的管理經營在各個領域、各個部門、各環節和各方面的責任制度,同時一種具體的法律制度,是將權利、義務和責任、利益等結合起來的生產管理經營制度。它更多的強調經濟責任中的角色責任,強調依法來實現對經濟生活的管理經營。而經濟責任則是經濟法的基本范疇,經濟責任制這一經濟法的部門制度需要經濟責任來加以保障。在經濟責任制中,經濟法主體應當依照法定義務和約定義務來作出一定的作為或是不作為,在經濟法主體不或不當履行經濟義務時,則產生經濟責任,從而引致相應的制裁。
第三,經濟許可權。所謂經濟許可權,是指「經濟法主體享有的經濟權利和承擔的經濟義務的總和」 .經濟許可權的概念是由蘇聯經濟法學家提出來的,它與經濟機關的概念相聯系,「經濟許可權是依據每一個機關的活動宗旨決定的……不是一般許可權,而是專門許可權,它只允許經濟機關進行符合自己任務的某項活動」 .許可權的概念來自於行政法,屬於國家的管理機關的權利義務的總和。而經濟法上的經濟許可權不僅僅包括經濟管理性質的權利義務,而且包括具有經濟利益性質的財產性權利義務 .經濟責任制同經濟許可權是不同的,經濟許可權包括經濟權利,它指出了經濟管理機關的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性;而經濟責任制則是一種具體的法律制度,兩者是不同的法律范疇。
第四,經濟職權。經濟職權也是經濟法律關系中權利的一種,它是「經濟法主體依法所享有的組織管理經濟的一種職能性的固定權利」 .它與經濟責任制這一經濟法的部門法律制度是不同的。
從根本上而言,經濟許可權和經濟職權僅僅是表述出了經濟管理主體權利的特徵 ,而經濟責任制則不同,它表明了經濟法對於主體的一種強制性義務,它使得經濟法主體產生法律上的經濟責任,不同於一般性的行政責任或是黨內責任,經濟責任應當由司法機關依據法律來加以衡量和評價,因而,它是政府經濟管理法制化的必要途徑。經濟許可權和經濟職權的概念顯然不具備這一能力。
第五,經濟核算制。經濟核算制是一種重要的公有制組織管理制度,它是經濟管理在法律上的體現和具體化。經濟核算制是採用價值的形式來對經營效果加以評價的方法和制度。經濟核算往往通過一定的指標體系來實現對公有組織的評價。它不僅僅存在與企業組織之中,而是整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管理的組成部分。「經濟核算制的發展史證明,它的原則可以適用於經濟的各部門、各行業和各環節」 .我國的國民經濟管理中普遍採用了經濟核算制。它與經濟責任制是不同的,經濟核算制不僅僅是一種法律上的制度,各個組織都要相應的採用經濟核算來實現價值管理,而經濟責任制本質上是一種法律關系,由法律所確認的經濟核算制應當屬於經濟責任制的組成部分。
第六,經營責任制。經營責任制,又稱為經營管理責任制,它是國有企業同政府之間的法律關系,它是經濟責任制的一種。經濟責任制是從經營責任制發展起來的,但是經濟責任制的概念不僅僅指這種國有資產管理制度和國家所有權實現方式中的權利義務承擔方式,它同時包括整個國民經濟管理中的責任制度。
(三)經濟責任制的分類
經濟責任制依據不同的標准,可以作不同的劃分:
1.根據經濟責任制產生依據性質的不同,可以將經濟責任制分為一般經濟責任制與特殊經濟責任制。
一般經濟責任制是指由法律一般的規定經濟法律關系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力)義務關系,普遍適用於某一類主體或關系,對於法律主體不作規定的細節或實際出現的具體問題,通過經濟管理主體和經濟活動主體的日常活動去解決。許多經濟管理法律法規中間都對經濟管理主體的責任、權利(力)、義務以及程序作出了規定。 一般經濟責任制通過普遍性規范來加以確認,有利於經濟法律主體的能動性、創造性、主動性的發揮,不容易發生短期行為。但是由於法律法規的普遍性所帶來的抽象性、原則性,權利義務的明確性較低,法律主體的自由裁量度較大,因而容易出現濫用權利或疏忽懈怠的弊端。
特殊經濟責任制,是指依法由個別性的法律規范、章程、契約等來規定某一類具體的經營管理責任制關系。當事人依法可以享有的權利義務均通過一定的形式予以明確。如承包租賃經營制度和資產佔有負責制;公有主體同其委任者之間以協議、責任狀等形式明確權利義務關系,由特別法對某一企業的設立和運作作出專門管理等。特殊經濟責任制有利於突出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平等性的方面,權利義務較為明確、具體,當事人不易濫用權利(力)或怠於履行義務,發生糾紛較為容易得到解決。但是,具體確定權利義務的成本較高,較為耗時耗力,當事人談判力的不同會導致不同的權利義務安排,難以實現整體公正,如果權利義務規定過細,有可能在長期關系性契約 中對當事人形成束縛,或者導致短期行為。
一般經濟責任制與特殊經濟責任制的劃分,突出了經濟責任制產生的法律依據的不同,表明了國家參與與調整國民經濟手段的豐富。
2.依據經濟責任制中的具體法律規范的構成不同,可以將經濟責任制分為職權式的經濟責任制和目標式的經濟責任制(或稱為消極經濟責任制和積極經濟責任制或靜態經濟責任制和動態經濟責任制)。
一般而言,經濟責任制是由經濟權利、經濟義務、經濟指標、經濟核算以及責任的確定和制裁五個部分組成的。職權式的經濟責任制,其立法的宗旨在於確立一定職位或角色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因而,往往是由經濟權利、經濟義務、責任的確定和制裁五個部分組成的,如我國已有的國有競爭性主體中內部經濟責任之中的廠長經理負責制、總工程師制度和總會計師制度等等,都是通過一定的法律規范確立起一定職位的責權義利;與之不同的是,經濟責任制中的另外一種,則是由經濟責任制的三個子制度(法律規范的五個組成部分)構成的,即經濟職責、經濟核算以及責任的確定和制裁三個子制度構成的,也就是經濟權利、經濟義務、經濟責任、經濟指標和經濟考核等五個部分組成,這是一種完整的經濟責任制。如我國既有的承包經營責任制、扭虧為盈責任制等等。
職權式的經濟責任制和目標式的經濟責任制的功能是不同的,前者的目的在於確立起一定職位和角色相聯系的權利義務的法律關系;而後者在於通過一定的激勵機制來實現一定的經濟目標,其直接來自於「目標管理」 .這種劃分是經濟法上的一種極為重要的分類。
3.經營責任制與組織管理責任制依據經濟責任制所調整的法律關系的側重點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經營責任制與組織管理責任制。
經營責任制側重於調整財產關系的法律關系,如國有企業的承包租賃制度、資產經營責任制度等。經濟法律主體通過對財產的運營來實現責任目標。而組織管理責任制則側重於組織管理關系的法律調整,如經濟目標責任制,崗位責任制,廠長(經理)負責制和董事責任制等,注重於上下級的職責劃分與分工合作。
這種劃分的意義在於,區分兩種不同的法律關系特性,從而形成不同的法律調整方式。一般而言,對於財產性的經濟責任制,通過法律來對主體之間的財產權利安排加以調整;對於組織管理性的經濟責任制,則通過對不同層次、部門的職責、許可權的劃分來實現。這種劃分是相對的,經濟法本身具有組織管理因素和財產因素的統一性。這兩種經濟責任制都是極為必要的。
4.內部責任制與外部責任制依照經濟責任制存在的范圍可以將其劃分為內部責任制與外部責任制。內部責任制是組織內部的管理制度,如崗位責任制、財務責任制、經濟目標責任制;外部經濟責任職責是在不同的經濟法律主體之間發生的,如資產經營責任制等。當然,有的經濟責任制既可以是內部的,也可以是外部的,如承包制。
這種劃分突出了經濟責任制不僅僅是存在於公有制內部,相反,不同的經濟法律主體之間同樣需要經濟責任制對其經濟管理及經營作出規范與制約。
5.經濟管理機關責任制、公有經營組織責任制與非公有組織責任制依據經濟責任制的調整領域的不同,可以依照經濟法律主體的不同作出上述劃分。這一劃分的意義在於不僅僅是企業、公司需要經濟責任制來規范其經營管理,對於經濟管理機關、非公有組織同樣需要責任制 .如四川省出現的經濟發展目標責任制就是一種經濟管理機關中的責任制 .需要指出的是,一般而言,經濟法上的經濟責任制主要指發生於公有組織之間、組織內部的責權利關系。廣義的經濟責任制才包括非公有組織內部的責任制。
(四)經濟責任制的本質
經濟責任制的本質在不同的角度上來理解,是不同的,但它們又都是相通的,共同指出了經濟責任制實質所在。
第一,經濟責任制本質上是一種法律關系。
經濟責任制將經濟利益同經營、管理上的權責相結合,要求嚴格考核、賞罰分明、監督有效,以及糾紛裁判、處罰和相應的強制措施等。它是公有財產有效管理經營和在公有制下實行市場經濟的必要條件。鑒於公有國家的經濟、政治的統一性,以及公有制組織所具有的主導性經濟地位,由法律對其管理組織制度加以規定就是自然而必要的邏輯結果。我國的經濟法律制度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經濟責任制的法律制度 .可以說,任何一種組織內部都需要責任制度來確定其相互之間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的安排,只是這些責任制度的名稱與規范形式有所不同。在私有制國家內部,經濟責任制往往是通過法律個體的自由意志來加以確定的,因而經濟責任制不通過法律的形式表現出來。而公有制國家則不同,它不能通過社會個體的自由意志來形成,公有制的特....
H. 法律責任主體與法律行為主體是否具有一致性
不完全一致。比如,在民事法律關系中,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是法律行為主體,但不是法律責任主體,其行為的法律責任主體是未成年的監護人,通常是其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