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責任本質探討

法律責任本質探討

發布時間: 2022-02-23 21:04:46

『壹』 法律的責任和法律重要性

法律責任與法律義務二者為因果關系,當事人不履行或違反了法律義務,即產生回相應的法律責任。答 法律要求當事人應為的行為,稱為法律義務。如果不履行法律義務即發生責任。可見,法律責任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要先有義務,然後才談得上責任。無義務,即無責任。雖有義務存在,如果義務人能正確履行義務,也不發生責任。只在義務人違反義務時,才發生責任。換言之,法律責任為違反法律義務的當事人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貳』 法律責任的本質是什麼

1、道義責任論。它從人的意志自由的假定出發,主張人有自覺行為和行使自由選擇的能力,由此推出一個人之所以應負法律責任是因為他違背了正當行為的道德命令,「沒有道德上應受懲罰的責任,一般來說不會有正當理由來確立應受懲罰的法律責任」。總體來說就是,對違法者的道義責難就是法律責任的本質所在。

2、社會責任論。它認為社會是一個包括個人利益、集體利益等各種利益在內的利益互動系統,各種利益的法律表現就是確認權利以及保障權利的措施。法律責任就是由於發生侵害權利的行為而出現的糾錯(糾惡)機制。從這個意義上講,法律責任本質上「是以對受侵權利的補救來否定侵權行為,以對受到侵害的利益的加強來限制侵權者的任性,是對合法社會利益系統的保護」。

3、規范責任論。它首先指出法律是指引和評價人們行為的規范,對合乎規范的行為,法律給予肯定的評價、承認及保護;而對不合規范的行為,法律則給予否定的評價。而否定性評價體現在法律責任的認定和歸結中。因此,「對行為的否定性規范評價就是法律責任的本質」。

4、法律關系說。該學說主張法律責任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法律關系。它認為,國家通過授權機關採取相應的強制措施來制裁違反法律義務的行為,這樣違反法律義務的行為人與國家之間就形成了一種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需由法律規范加以調整,進而在法律規范的約束下,就轉化為一種法律關系,法律責任正是這種法律關系的體現。

5、綜合說。該觀點主張法律責任的實質是「統治階級國家對違反法定義務、超越法定權利界限或濫用權利的違法行為所作的法律上的否定性評價和譴責,是國家強制違法者做出一定行為或進製作出一定行為,從而補救受到侵害的合法權益,恢復被破壞的法律關系(社會關系)和法律秩序(社會秩序)的手段」。它認為任何違法行為都是對統治階級根本利益和國家確認、保護和發展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的侵犯,是不能容許的。因此,法律責任是一種手段,一種否定性的評價和譴責。

『叄』 法律責任的特徵

法律行為具有以下三個特徵:第一,法律性。法律行為是法的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分,版是由法律規權定的、具有法律意義、可以用法律進行評價的人的行為,由此區別於一般的社會行為。第二,社會性。法律行為作為人的活動,具有社會性的特徵,法律行為並不是一種孤立的行為,而是其他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或一個方面。第三,法律行為是能夠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為是人所實施的行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應了人們對一定的社會價值的認同,一定利益和行為結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動方式的選擇。

『肆』 簡述民事責任的本質

一 民事法律責任概述
(一)民事責任的涵義
1民事責任是指民事主體違反合同或不履行其它民事義務,由此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的財產人身,依法所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
2 民事責任是民事法律責任的簡稱,它指的是民事主體因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民事義務所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具有強制性財產性和補償性等特徵。
3 民事責任是民事主體違反民事義務應依法承擔的後果。
4 民事責任,指民事主體因違反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的民事義務,侵害其他民事主體的財產或人身權益,而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
5 民事責任的責任一語,其意指不履行法律義務因而應受某種制裁,相當於liability。
6 民事責任是指民事法律關系中的義務主體違反法律規定的或者合同約定的民事義務,侵害民事權利主體的民事權利,依民法之規定而產生的一種法律後果。
7 所謂責任,於日爾曼法上,為服從攻擊權之義。蓋謂於債務不履行時,得訴之強制手段,要求債務之滿足,損害之賠償及復仇者也。
8凡因人為因素引起損害時,被害人得以民法或其他法律規定,向加害人請求損害賠償,稱為民事責任
9「責任者,則系義務不履行之擔保」,並指出責任概念之演進:「早期—→以「人」(人格、身體)作為擔保,是為人責。發展後—→以物(財產)作為擔保,是為物責。從而產生債法上一項基本原則—→『債務人之所有財產,是為所有債權人之總擔保。』而所謂物責,即以債務人之財產,擔保債權之實現」。並進一步指出擔保的方式有:一般擔保和特定擔保。一般擔保是指債務人之所有財產為所有債權人之總擔保。特定擔保分為人保和物保。人保(仍為物責)包括債務保證和人事保證。物保包括抵押權、質權和留置權。
10民事責任是指法律對給他人造成損害的人強加的使受害人在沒有受害時所應置身的狀態的義務。
11民事責任,亦即民事法律責任,是指民事主體違反民事義務而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
12民事責任,是指民事主體因違反合同或不履行其他民事義務所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
13民事責任是指民事主體違反合同義務或法定義務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
14民事責任「是由民法規定的對民事違法行為人所採取的一種以恢復被損害的權利為目的並與一定的民事制裁措施相聯系的國家強制形式。
綜合分析以上觀點, 關於民事責任的概念學者有不同的觀點,也有多種定義,總體上看可分為擔保說(實質上是義務說)和後果說(當然也有學者持另外觀點認為民事法律責任一詞蘊涵不同的語詞定義,一為本義,一為引申義。引申義的法律責任,就是一般法律義務。本義的法律責任則是義務人不履行一般法律義務所導致的由國家直接確認的法律義務,實即一種新的法律義務。不履行一般法律義務的行為的成立,有一系列條件,此之謂構成要件。其概括形式是法律責任的歸結原則,也是法律責任的成因。不同的構成要件取決於不同的歸責原則,以不同的歸責原則為分類標准,即以不同的構成要件為成立依據,本義的法律責任有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兩種基本類型。)筆者贊成後果說,贊成民事責任與民事制裁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觀點,並認為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有自動承擔、請求承擔和強制承擔三種,即1、責任人自動承擔責任。2、責任人不自動承擔責任的,權利人有權請求責任人承擔責任。3、經權利人請求,責任人仍不承擔責任的,權利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強制責任人承擔責任。
(二)民事責任的本質
1制裁說。此說認為,法律責任是指義務人違反其義務時,所應受的法律上的處罰。因此,所謂民事責任不過是不履行義務而應受某種制裁。李宜琛認為,「責任與義務不同,責任蓋處於違反義務而受制裁之地位。」
2 義務說。此說認為,民事責任是根據法律規定,在民事上應負的給付義務,包括一般的民事義務和侵權行為或債務不履行所造成的賠償義務。梁慧星認為,民事責任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債權債務關系,這種特殊的債,乃以義務的不履行為停止條件,此條件成就前,責任關系雖已存在,但未生效,即效力處於停止狀態。若義務人能夠正確履行其義務,則此責任關系終不生效。一旦條件成就,即義務人違反義務時,則此責任關系發生效力。
3 擔保說。此說認為,民事責任的本質是義務履行的擔保。諸葛魯認為「責任者,對於債務履行之擔保也。詳言之,即債務人不履行其債務時,債權人得聲請法院,依強制執行程序,而使之履行者,乃基於債務人之責任也。」林誠二認為「責任者,系指應為一定給付義務之擔保,既為一種擔保,則應為給付而不為給付時,債權人自可強制債務人實現給付義務。」
4 法律後果說。此說認為,法律責任是某種不利後果。責任就是一個人必須承受他的行為給自己造成的不利後果。因此民事責任作為法律責任的一種,是指民事主體違反民事義務而依法應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
(三)民事責任的法律特徵
民事責任具有一切法律責任所固有的一般特徵外,還有其自身獨具的法律特徵:
1民事責任以民事義務為基礎
2民事責任具有國家強制性
3民事責任主要是財產責任
4民事責任在內容性質和原則方面具有區別於其他法律責任形式的特徵。
(四)民事責任的地位與作用
民事責任制度的意義在於,以其特有的職能和作用,來確保民事主體合法權益的順利實現,維護社會經濟秩序和生活秩序的穩定,有效地完成民法規定的任務。 設立民事貴任制度是保障民事權利的自然邏輯現代通說稱法律為權利之規定,法律學即權利之學,民法學尤其如此。民事權利與每一個民事主體息息相關,是民事主體賴以存在的基本條件。沒有民事權利,民事,主體就無法存在。各種市場經濟活動是民事主體通過設立民事法律關系而實現的。與民事權利相對應的是民事義務,二者相互對立,相互聯系,共同構成一個矛盾統一體,束縛著民事主體。故有權利就有義務,權利者,乃法律為特定人,因充實其所認許之利益,對之所付之力也 ,即權利人為實現自己的某種利益,依法得為或不為某種行為,在這過程中,必然要求義務人為滿足權利人的利益為或不為一定行為。在民事主體自覺履行義務時,權利人的權利自然可得以實現,若義務人不履行義務,權利人的權利就面臨著得不到實現的危險。既然法律出於滿足社會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需要而賦予民事主體以權利,也就必然要保障權利得以實現,故必須設立一項制度以國家強制力約束義務人履行其義務,這就是民事責任制度。法律讓違反義務者承擔民事責任,這既是維護社會秩序,實現公平、正義的需要,也是法律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完善自身的需要。故設立民事責任制度是保障民事權利的自然邏輯 。

『伍』 如何理解違反法律義務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違反法律,不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主要是根據你個人的實際能力來決定的

『陸』 論法律責任的本質

從法律的制定到法律的實施,都是由統治階級掌握和參與的,當然法律就反映他們的意志,維護他們的利益。

法本質的特徵:
1、正式性.即官方性、國家性;
2、階級性:法律是一國統治階級共同意志的體現,具備統一性和權威性;有時法也反映出被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因此也具有中立性和公共性;
3、社會性:也叫法的物質制約性:這個是法本質最根本的特性,法是由一國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立法者不是在創造法律,而是在表述法律,應為立法者不可能決定法律怎樣產生,法律是由客觀的社會物質條件決定的,並非人主觀所能決定的。

『柒』 法律責任的法理學

法律責任是法理學的基本問題之一,是法律義務履行的保障機制和法律義務違反的矯正機制,在整個法律體系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入研究法律責任問題是法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切實的關繫到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目標的實現。 責任是具體的,而法理學是抽象的,這就使得從法理學的角度研究法律責任問題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法理學作為法學的一般理論、基礎理論和方法論,是法學領域中所有問題的研究基礎,因此,從法理學角度研究法律責任問題十分必要。本文從法律責任的概念談起,按照從本質到形式,從一般到個別的整體脈絡,對法律責任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提出法律責任是因特殊法律事實所引起的特殊義務。對於法律責任產生的合理性根據,從馬克思主義本體論、價值論意義上概括為基於理性約定、意志自由基礎上的行為選擇自由;從經濟學意義上,概括為一種社會契約即社會成員共同選擇的博弈。文章的第二部分在分析已有且比較流行的學說基礎上以辯證唯物論和馬克思主義原理為指導,把法律責任放到整個法律制度和法律秩序中,提出法律責任的價值本位為統治階級國家對違反法定義務、超越法定權利界限或濫用權力違法行為所作的法律上的否定性評價和譴責,是國家強制違法者做出一定行為或禁止其做出一定行為,從而補救受到侵害的合法權益,恢復被破壞的法律關系和法律秩序的手段。第三部分主要論述法律責任的功能和構成要素。法律責任的目的是通過法律責任的功能來實現的,法律責任的功能主要包括:預防功能、救濟功能和懲罰功能。界定了法律責任的構成要素是指在認定法律責任時所必須考慮的條件。第四部分歸納出在認定和歸結法律責任時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及法律責任的分類。法律責任區別與道德責任的主要之點就在於法律責任的認定和歸結是由國家特設並授權的專門機關依照法定程序進行的,因此,在認定和歸結法律責任時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另外,按照不同的標准,可以對法律責任作不同的分類,實踐中最基本的分類方法是將法律責任分為違憲責任、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等等。文章最後在上述構建的法律責任法理學框架的基礎上總結了現階段法律責任制度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並結合法律責任體系建立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提出了完善我國法律責任體系的幾點建議。

『捌』 關於法律責任的問題

我認為你抄這個情況不應由你的老闆承擔賠償責任,除非能證明老闆在你電腦丟失過程中有過失或過錯,比如他車門窗未關、未鎖等等,如果沒有,則老闆不應承擔賠償責任。你將電腦放在老闆車上是有可能形成保管合同,如果形成保管合同關系,則老闆負有為你保管的義務,他應為電腦的丟失承當一定責任,但是根據你所講的情況,你老闆與你之間尚未形成保管合同關系,因當你離開電腦的時候,你的老闆也離開了電腦,他和你們在一起吃飯,也就說該電腦並未自然地轉由你的老闆看管,如果你們吃完飯和老闆一起上車,則電腦仍處於你自己的看管之下;當然如果吃完飯後或其他時間你不在車上(即脫離了對電腦的看管),而你的老闆和電腦同時在車上,則這時你老闆對你的電腦有看管義務(還有個前提是他知道你的電腦在他車上),如果在這期間電腦丟失,則他負有一定責任。但根據你講的情況,似乎並不是這樣的情況,所以我認為你老闆與你之前並未形成保管合同關系,他不應承擔賠償責任。
雖然我的分析結果對你不利,但這是我的看法,你自己想想看是否有道理。

熱點內容
房屋入住協議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23 23:38:06 瀏覽:899
轉賬收訖章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23 23:20:36 瀏覽:653
工資收入證明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23 23:17:45 瀏覽:117
經濟法考研視頻 發布:2025-05-23 23:17:44 瀏覽:210
司法部李靜 發布:2025-05-23 23:15:08 瀏覽:599
律師所宣傳 發布:2025-05-23 22:47:05 瀏覽:582
吉新浪法院 發布:2025-05-23 22:46:56 瀏覽:482
勞動法員工福利待遇 發布:2025-05-23 22:46:06 瀏覽:913
大連法律碩士院校 發布:2025-05-23 22:18:42 瀏覽:424
道德法律化例子 發布:2025-05-23 22:10:24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