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判程序的法律效力
❶ 民事判決的法律效力
對於准許上訴的民事判決,在宣告後至上訴期屆滿前,具有下列法律效力:
1、民事判決向當事人宣布後,至上訴期屆滿之前,作出該判決的人民法院不得改變或者撤銷判決。
2、在上訴期內,當事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民事判決生效後,具有下列法律效力:
1、強制執行性。
2、不可爭議性。
3、當事人不得以同一事實和理由,對同一訴訟標的再行起訴。但是,不準離婚的判決和維持收養關系的判決除外。
4、任何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都必須承認判決,遵守判決,協助人民法院判決的執行。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六條,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也可以由審判員移送執行員執行。
調解書和其他應當由人民法院執行的法律文書,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❷ 簡述判決的法律效力
判決是審判機關對所案件的裁決,是法律文書,需要當事人必須履行的國家法定條款。
❸ 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有哪些
1、適用的事項不同。裁定解決的是訴訟過程中的程序性問題,目內的是使人民法院有效容地指揮訴訟,清除訴訟中的障礙,推進訴訟進程。判決解決的是當事人雙方爭執的權利義務問題,即實體法律關系,目的是解決民事權益糾紛,使當事人之間的爭議得以解決。2、作出的依據不同。裁定根據的事實是程序性事實、依據的法律是民事訴訟法,可以在訴訟過程中的任何階段作出。判決根據的事實是人民法院認定的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和消滅的事實,依據的法律是民法、婚姻法、繼承法、經濟法等實體法,判決只能在案件審理的最後階段作出。3、形式、上訴范圍、上訴期限和法律效力不同,裁定可以採取口頭形式或者書面形式,而判決必須採取書面形式。裁定只有不予受理、對管轄權有異議的和駁回起訴的裁定,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准許當事人在裁定後10日內上訴,其他裁定一經作出,立即生效;而判決允許上訴的范圍比較廣泛,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作出的第一審判決,在判決作出後15日內准許上訴。裁定的效力可以相應改變,如對中止訴訟的裁定,在中止訴訟的原因消除後,應作出恢復訴訟程序的新裁定;而判決的效力及於實體,非經法定程序不得改變。
❹ 法院判決的法律效力高於一切法律法規嗎
1、法律效力,
2、法律生效的范圍。包括:
(1)時間效力,指法律開始生效的時間和終止生效的時間;
(2)空間效力,指法律生效的地域(包括領海、領空),通常全國性法律適用於全國,地方性法規僅在本地區有效;
(3)對人的效力,指法律對什麼人生效,如有的法律適用於全國公民,有的法律只適用於一部分公民。
3、通常,法律效力可以分為規范性法律文件和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也叫狹義的法律效力,指法律的生效范圍或適用范圍,即法律對什麼人、什麼事、在什麼地方和什麼時間有約束力。本章所講的法律效力,即狹義的法律效力。非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指判決書、裁定書、逮捕證、許可證的法律效力。
4、法律對人的效力在世界各國的法律實踐中先後採用過四種對人的效力的原則:
①屬人主義,即法律只適用於本國公民,不論其身在國內還是國外;非本國公民即便身在該國領域也不適用。
②屬地主義,法律適用於該國管轄地區內的所有人,不論是否本國公民,都受法律約束和法律保護;本國公民不在本國,則不受本國法律的約束和保護。
③保護主義,即以維護本國利益作為是否適用本國法律的依據;任何侵害本國利益的人,不論其國籍和所在地域,都要受該國法律的追究。
④以屬地主義為主,與屬人主義、保護主義相結合。這是近代以來多數國家所採用的原則。我國也是如此。採用這種原則的原
❺ 民事判決書有什麼法律效力
生效後,可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二十四條 發生法律效力專的民事判決、裁定,屬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或者與第一審人民法院同級的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
法律規定由人民法院執行的其他法律文書,由被執行人住所地或者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
❻ 判決一旦作出就有法律效力嗎
不是。《民事訴訟法》第155 條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以及依法不準上訴或者超過上訴期沒有上訴的判決、裁定,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所以,如果是一審判決,必須待到上訴期屆滿才發生法律效力。
❼ 二審法院判決的法律效力有哪些
二審法院一經判決即生效,且為終審判決,非經審判監督程序不得改判。
❽ 法庭審判的程序
刑事訴訟開庭審理流程如下:(一)開庭。開庭審理前,由書記員通知與告知相關人員。審判長宣布開庭以及相關事項,告知當事人、法定代理人在法庭審理過程中依法享有的訴訟權利。 (二)法庭調查開庭階段的事項進行完畢後,由審判長宣布開始法庭調查。第一小點,公訴人宣讀起訴書。2.被告人、被害人就起訴書指控的犯罪事實分別陳述。3.訊問、發問被告人、被害人。4.出示、核實證據。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證據只有經過當庭查證核實才能成為定案的根據。5.調取新證據。6.合議庭調查核實證據。(三)法庭辯論(四)被告人最後陳述(五)審判長宣布休庭,合議庭進行評議。(六)宣判。分當庭宣判和定期宣判兩種形式。當庭宣告判決的,應當宣布判決結果,並在5日內將判決書送達當事人、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提起公訴的人民檢察院、辯護人和被告人的近親屬。定期宣告判決的,合議庭應當在宣判前,先期公告宣判的時間和地點,傳喚當事人並通知公訴人、法定代理人、訴訟代理人和辯護人。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一條公訴人在法庭上宣讀起訴書後,被告人、被害人可以就起訴書指控的犯罪進行陳述,公訴人可以訊問被告人。被害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經審判長許可,可以向被告人發問。
❾ 法院講的判決發生法律效力是指什麼時候
法院的裁判文書存在兩個效力,一個是法律效力,一個是執行效力。
法院作出的專裁判文書一經生效(一審判決屬在超過上訴期後沒有上訴的判決以及二審終審的判決,是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即具有永久法律效力,除非被依法撤銷。
裁判文書具有強制執行效力,是指如果義務人拒不履行裁判文書所確定的義務,權利人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但權利人必須在法律規定的期限內提出申請,否則,就喪失了申請強制執行的權利。申請執行的期限為二年,從法律文書規定履行期限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規定分期履行的,從規定的每次履行期限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未規定履行期限的,從法律文書生效之日起計算。
❿ 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有哪些
您好!生效的判決和裁定有哪些?
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依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版,主要有以權下幾種:
(一)已過法定期限沒有上訴、抗訴的地方各級人民法院的第一審案件的判決
和裁定;
(二)終審的判決和裁定,包括中級、高級、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審和最高人民
法院一審的判決和裁定;
(三)最高人民法院核準的死刑判決;
(四)高級人民法院核準的死刑緩期兩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